网络组织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4 10:26: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网络组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网络贸易组织新走向
所谓网络贸易组织,是指利用各种电子化信息储存和传递手段,依存于电子计算机以及数据库和各种网络、特别是宽带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具有几乎无限包容性与不停创新性的、能与供应商、客户和政府机构持续互动的产品和服务销售组织。
网络贸易组织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组织载体,最极端、最为抽象的通常也就是一间屋子、几台电脑、一部电话机、几把椅子等等简单的有型设备。当然,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网络贸易组织都已经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虚拟专卖店、虚拟网上专卖市场、虚拟网上超市等,其中包括的虚拟葡萄园、1989年成立的美国的Peapod公司等等着名企业。
一、中国网络贸易组织的现状
中国网络贸易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近十年来的发展态势非常喜人,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网络贸易组织发展迅速
从1999年下半年到现在,由于电子商务,尤其是B2C业务的增长,我国网络贸易组织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在2006年指出,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国主要网络贸易组织总销售额达7400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50%;同时网上购物的用户数量达到了2200万户,比上2004年同期增加了600万户。而且网络贸易组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广播组织权制度向网络环境的延伸
摘要: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组织权制度向网络环境延伸面临重重阻碍。从WIPO版权与相关权常设委员会最新发展动向及我国广播组织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广播组织“转播权”的相关规定不必完全参照国际标准,因而在《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中扩张了广播组织转播权的范围,提出了专有权的设权模式,使得传统广播组织“转播权”向网络环境延伸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同时,我国相关广播主体的政策限制与《著作权法》私法规范的路径并行不悖,赋予网络广播组织邻接权保护与行政规制不存在明显冲突,不排除将利用计算机网络传输节目信号且符合实体要件的网络广播组织纳入广播组织范畴,以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广播组织权;媒体融合;网络转播;广播组织;利益冲突
2014年媒体融合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媒介融合进程和数字媒体产业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迫使传统广播组织权制度在权利主体、内容和客体上向网络环境延伸。作为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媒体发展的最新趋势,媒体融合经历了微视频报道、VLOG、VR和AR报道、人工智能合成主播等多种信息传播的关键性阶段。2019年8月,首款获得中国5G终端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的华为手机正式开售,也就是说,媒体融合即将迎来5G移动通信技术的突破性应用,这无疑是对传统广播组织权制度的新一轮冲击。在媒体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前,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组织权制度应如何向网络环境延伸,值得深入探讨。
一、媒体融合与传统广播组织权制度的冲撞
由于当今时代的媒体融合是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和管理手段互通互融的深度融合,因此,媒体融合在推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对广播组织权制度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其权利主体、内容和客体都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发生着主动或者被动的变化。依据《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的数据,网络视听行业市场规模在2018年第一次超过广播电视广告,这是中国网络视听行业的历史性时刻,同时以字节跳动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势力崛起,5G传媒应用潜能巨大,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加速融合的进程中分化也越来越明显。在数字经济、网络空间、5G、人工智能的技术冲击下,广播组织权向网络环境的延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权利扩张与限制之间的撕裂。(一)广播组织权制度向网络环境扩张阻碍重重。互联网传播技术广泛应用于广播领域,成为媒体融合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对传统广播而言,网络广播是广播发展的产物,弥补了传统广播的不足之处。然而,由于网络广播的迅猛发展,产生于20世纪初的广播组织权制度一次次面临挑战,融媒体浪潮下网络广播组织将何去何从,网络广播中的网络转播行为是否属于广播组织权制度中“转播权”的调整范畴,是当前我国《著作权法》修订和WIPO版权与相关权常设委员会(下称“SCCR”)极为关注的问题。1.流媒体技术下网络转播行为难以规制媒体融合的实现依赖于数字流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数字化的信息可以跨越传播媒介进行无障碍流转,对网络广播技术的产生具有奠基作用。网络广播可以细分为重播、转播、点播和网络同步广播等多种形式,而一旦利用互联网实时传递广播信息变得简单起来,网络盗播行为便悄然登场,因此网络转播行为与广播组织“转播权”的关系变得值得探讨。依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45条的规定①,广播组织权利人对其播放的广播、电视有权禁止他人转播,而随着互联网宽带业务的增加,在线网络成为普遍的信息获取渠道,大量用户摈弃传统的广播、电视而通过网络实时观看电视节目。例如,时下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足球世界杯比赛,该赛事的原始信号是由瑞士的苏黎世进行电视转播,转播权再通过足联下设的电视部门负责授权给世界各国的广播组织,将球赛呈献给各国观众,那么此时互联网网站在收到电视节目信号后未经授权而通过互联网进行同步转播的行为是否受广播组织权规制呢?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中广播组织权的规定深受《罗马公约》的影响,而《罗马公约》是以20世纪初期“无线电广播”为背景制定的,因而它在广播组织权规定中只涉及到“无线电广播”,而没有“有线广播”“数字广播”和“网络广播”的相关内容。同时《罗马公约》中的转播也仅限于同时广播的情境[1],即《罗马公约》中的“转播权”无法涵盖网络转播[2]。此外,将作为邻接权的广播组织权中的“转播”与著作权人广播权中的“转播”进行对比,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二款第(十一项)规定了著作权人的广播权②,其中转播权也仅限于以有线传播或转播的方式进行的广播作品传播。由于该条款主要是借鉴20世纪70年代《伯尔尼公约》的,而彼时互联网还没有出现,因而可以认定广播权中的“转播”也无法规制当前的网络转播行为[3]。而依据邻接权保护水平不能超过著作权的基本原理,可以认定广播组织权中的“转播”无法涵盖网络转播行为[4]。2.网络广播组织身份不明就广播组织权的权利主体而言,结合《罗马公约》的时代背景,“广播组织”只能是“无线广播组织”,这在我国《著作权法》中规定为“广播电台、电视台”。结合《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的规定,可以认为,我国仅“无线”和“有线”广播组织可以作为广播组织权的主体,而不包括“网络广播组织”;同时,我国对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实行行政审批制度,单纯的网络广播组织难以获得许可。此外,2001年我国修改著作权法时,赋予了表演者和录音录像制作者“信息网络传播权”,但并没有将此项权利赋予广播组织,同时也没有兜底条款穷尽其权利范畴[5]。在SCCR集合各国讨论和意见中提出的有关广播组织权保护的最新法律文本《WIPO保护广播组织条约草案》(以下简称《条约草案》)(SCCR/15/2)和我国已加入的有关邻接权的国际互联网条约WPPT中,网络环境,尤其是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组织权制度的相关内容也较为模糊[6]。此外,在SCCR会议中就网络广播组织能否纳入广播组织范畴这一问题存在巨大的分歧,网络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与网络信息技术水平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对此难以达成统一,而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尚无明确的法律依据能够对网络广播组织提供保护。(二)广播组织权与社会公益和其他权利冲突加剧。广播组织权制度在媒体融合冲击下主动或被动向网络环境延伸,一方面,为网络广播组织和传统广播组织的网络转播行为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包括著作权在内的其他权利主体产生了冲击,尤其阻碍了互联网时代公众的信息获取权利和创作者的著作权利的实现,以致广播组织权在向网络环境延伸,利益冲突化解机制却没有同步匹配。1.广播组织权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今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信息传播的政策性导向,决定了广播组织权制度的设计不仅关系到广播组织本身,更是与公共利益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的保护密不可分。互联网是目前社会公众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广播组织在整个信息传播格局中具有显著的公益地位,因而广播组织权的制度设计及权利扩张应当以公共利益为基准。媒体融合背景下,个人对视听节目的复制与下载、传播与共享的能力得到空前的提升,而广播组织权利范围越大,满足大众自由获取信息的需求以及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公共领域就越窄,广播组织权制度向网络环境的扩张日益模糊了个人合理使用的界限和公共领域的范畴[7]。同时,广播组织广泛运用的技术保护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理使用的范围,为阻碍网络盗播的泛滥,技术保护措施被广泛运用,访问控制和使用控制措施在给广播组织权带来全方位保护的同时,使得普遍公众接受广播电视信息都需获得广播组织的许可,不仅会极大地扩大交易成本,还将影响公众的信息获得权。2.广播组织网络转播权与著作权的冲撞广播组织权是以对作品的传播为存在基础,其权利的设定必然影响着著作权的内容,保护范围和效力也不应超越著作权范畴。是否承认传统广播组织的网络转播权,将对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获取报酬权等权利产生巨大影响。2018年我国网络视听行业市场规模首次超过广播电视广告,其中网络转播权在实现作品经济利益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避免信息传播者与创作者双方的权利交叉,我国著作权法第45条采用了禁止性设权模式,一方面迫使网络转播产业在实践中自发形成以合同方式向广播组织请求信号转播的行业习惯,巨额的许可费与广播组织权的实质扩张加剧了与著作权的冲突;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维权的资源浪费,广播组织基于法定的禁止权与著作权人基于对作品的著作财产权,针对同一盗播行为可能招致成百上千个维权主体,不仅司法裁判工作量巨大,裁判结果也难以统一[8]。
二、应否将网络转播权赋予传统广播组织
网络组织分析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文章首先介绍、分析了社会网络理论(SocialNetwork)、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的内容及其与知识管理的关系,进而分析了二者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结合实例分析了社会网络分析在组织隐性知识共享中的具体应用,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改进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最后分析了社会网络中隐性知识共享的成本问题。
【摘要题】企业信息建设
【关键词】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分析/知识管理/隐性知识共享
【正文】
知识成为21世纪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切来源。其中,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是知识创造的基础,因此,隐性知识是企业财富的最主要源泉,隐性知识的有效交流和共享成为企业知识化运营、发展的关键。但隐性知识的内隐性、复杂性以及隐性知识共享中的障碍性因素使隐性知识共享的可操作度大大降低。知识管理研究领域开始分析知识共享的机理和对策,并且形成以下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隐性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分析、隐性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分析、隐性知识共享的技术支持分析和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制度分析。但知识管理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在组织中的应用,有关隐性知识共享的各种分析和结论也必须以实践为最终目的,这恰恰是目前研究中的弱点,甚至是盲点。研究者将目光过多地投向定性和理论分析上,忽略了隐性知识共享必须依靠有效的操作工具和实践指导,造成理论无法提升实践绩效。本文在以往研究的支撑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这一具体工具,提出一种有效的组织隐性知识共享操作工具,解决目前研究中面临的“说和做”的两难境地。本文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定量方法基础上的分析方法构建,试图为组织隐性知识共享提供具体的操作工具。
1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管理
网络资源信息组织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主要从用于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搜索引擎、虚拟图书馆、文献分类法、主题法、窗口方式等方面全面总结与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网络信息资源整序/研究进展
笔者通过普查大量国内外期刊论文及有关出版物、分析相关网站,进而总结与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理论与实践,以期有助于优化其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揭示方法,促进该领域研究的蓬勃开展。本文着重总结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研究进展,有关其揭示方法将在另文总结。
1用于组织网络信息的搜索引擎方式
(1)关于搜索引擎组织方式。
网络信息组织分类研究论文
1网络信息分类组织面临的问题
分类组织方式是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大多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搜索引擎或门户网站都采用自编的分类体系进行信息组织。这些分类体系虽然充分考虑了用户的需求和网络信息的特点,突出了个性,方便了使用,但这些体系仍然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
1.1学科大类设置不全,知识体系不完整
以中文雅虎(Yahoo)为例,它将网络信息分为14个宽泛的类目,每个大类又分出若干二级类,二级类目下细分出三级类目,可根据需要细分出四、五级类目。可以说,Yahoo采取的是一种逐层扩充的方法,以使知识的覆盖面越来越全。但是,从Yahoo分类每年都发生的明显变化和迅速增长的网络信息资源我们可以看到,仅仅设置这14个大类是难以涵盖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又如搜狐(sohu),将网络信息分为18个大类,网易()将网络信息分为19个大类,都有类似情况。总之,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网站分类设置还不完善。知识覆盖不全,体系过于简单。几乎所有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都存在着知识残缺不全、体系设计不完整的通病。
1.2类目划分标准不够合理
信息资源在同一层次下划分的标准不够统一,有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划分标准的现象。具体来讲,同一层次类目在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有:一方面,网站为了突出当今的热门和主流信息,将一些下级类目提升到大类中,如大多数中文网站把“电脑网络”或“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与“科学技术”并列为大类;又如网易将“体育竞技”和“少儿乐园”放在大类中。另一方面,子类的设置的标准问题,如Yahoo的“科学”这一大类下设有“电脑与信息技术”、“活动”、“教育”、“科普”、“酷站”、“能源”、“字典”、“组织”等等的二级类目。此外,在大类的展开中常出现整体不包含局部的违反逻辑规则的现象。
网络环境下企业组织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为了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应当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创建、内部组织的整合、企业组织对外的创新等方面进行整合再造。
关键词:组织再造电子商务组织结构虚拟企业
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传统企业组织结构不能够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顾客要求。因此,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模式的诞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软硬环境,新的组织模式将在这种背景下孕育而生。信息技术促进着组织创新的进行,而组织又不断进行着自身的改造与创新,去适应电子商务的经营环境,在这种良性的双向互动中企业的发展被推向新的高度。
创建面向市场的组织
网络经济中企业竞争的中心已向服务竞争转移,优质的、个性化的服务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现代企业应树立新的企业营销观念,创建面向市场的组织。信息技术为创建面向市场的组织提供了条件。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使企业的各子系统活动都紧紧围绕市场,以市场的需求与企业的目标来协调与规范组织的各项活动。
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首先使内部组织的有效市场化成为可能,它打破了官僚主义的官本位,破除了传统组织信息沟通不畅的弊端,使结构更加精简、扁平,但这种组织结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扁平化,而是根据企业再造的思想将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和企业间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与整合。
网络经济企业组织环境研究
摘要:网络经济,即信息要素在生产和分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态势,随着网络进击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环境和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运营效率,同时也影响了经济市场的运行秩序。因此,企业需要正视这些变化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并及时制定有效的对策应对网络经济变化带来的新的挑战。本文主要研究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环境的变化和经营模式的变革。
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组织环境;经营模式;变化和变革
在“互联网+”的时代,网络信息逐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加速传播,不仅大大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蔓延。同时,企业在时代的变革中也需要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在网络经济的冲击之下,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组织黄金,和经营模式,从而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1网络经济的特征分析
从宏观上来看,网络经济也就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基本载体,以现代通信技术为依托的一本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从微观上来看,网络进击则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网络资源不断促进传统产业和传统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基于此,网络经济基本包含以下特征:首先,它能够有效消除时空的局限,使人们的经济信息能够在最有效的时间内以最科学的方式进行传输。其次,网络经济能够利用外包技术,将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实现一种互利互惠的经济市场发展模式,如银行预约、在线急诊等。再次,能够有效节约互联网信息的使用成本,从而扩大互联网经济的市场占有率,促进社会效益。最后,网络经济能够促进互联网经济信息的即时共享,甚至可以为信息科技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2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环境的变化分析
网络政治对组织调研报告
网络政治对组织工作的影响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新兴媒体,也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一个战场。互联网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正在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不仅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也必然对组织人事工作产生巨大影响。
最近媒体披露的几件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三月底,媒体披露了安徽阜阳中院腐败窝案中众多行贿买官者未被追究,界首、颍上两地法院院长行贿15次,在窝案判决后仍获得连任的消息,引起了舆论的强烈愤慨。近日,界首市和颍上县人大常委会分别决定,将界首市人民法院院长何涛和颍上县人民法院院长李松涛调离司法岗位,另行安排工作。(2)山西临汾市尧都区黑砖窑案被撤官员复出任命已被废止。山西黑窑工案被撤官员段春霞在处分期内复出一事曝光后,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南方都市报》、《新民晚报》等上百家报刊转载,在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上更是热议如潮。读者在对段春霞蹊跷复出的内幕做出种种猜测的同时,还对当地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的公正性以及透明度提出质疑。后经该市市委责成尧都区委立即废止对段春霞区长助理的任命。(3)山东团省委副书记张晖,28岁,副厅级,被网站称为中国最牛的公务员。上述事件影响到组织部门的形象,人们对组织工作的公正性产生质疑。
对策与建议
组织部门要加强对新型媒体的利用,通过建立网站,开发网络资源,占领网络阵地。
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政治意识。高科技时代,信息传播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至,越防越易引发更多流言。从中国政府高层来看,经过“非典”、“禽流感”、“松花江水污染”等几次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考验,已认识和接受了“公开是应对危机的最好办法”的理念。但有些领导的思想还停留在前信息时代,迷信“防”和“堵”的手段,有的地方甚至提出“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口号,这是很愚蠢的办法。组织部门的同志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直面媒体,把媒体当作真正的朋友,利用媒体做好正面宣传,把握舆论导向。
网络环境组织形态构建论文
论文摘要:Internet技术的出现,改变着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原来的组织形态不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本文利用组织结构动态设计的基本方法,分析目前企业组织形态存在的问题,考虑企业对组织形态的内外需求,构建了基于学习型组织模式的新型组织形态,并对这种组织形态的优势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网络组织形态组织结构知识
一、引言
信息技术正极大的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改变着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革命给人类带来了以精确的数字方法处理信息的方法,并将利用其高度精确性传递的特点,实现其做出正确决策的指导作用;Internet的迅猛发展,则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生活圈子,无论是物资原料、资金资本还是人力资源,都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这些促成了全球的经济一体化,改变着全球的商务运作模式。现代企业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和激烈的国际竞争,都必须把管理系统放置到国际大环境中,在灵活、迅速的反应中寻求组织生存的机遇。为此,从组织形态的角度讲,传统企业组织形式不适合新形势的变化,组织形态必须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
二、企业组织形态设计的基本方法—组织结构动态设计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组织结构形态。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组织形态可能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可一旦条件发生变化,优势就可能失去。影响和制约组织结构设计和建立的因素主要来自信息沟通、技术特点、经营战略、管理体制、企业规模和环境变化六个方面。一个好的组织结构应该能够使信息高效有序地传输,并且服从于企业的经营战略,与外面环境相适应。另外,这个时代,“变”才是唯一不变的,各种内外部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只有及时发现组织结构产生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实施组织结构的局部或整体调整,才能保持组织的高效运转。所以,在对Internet环境下的企业组织形态进行变革,应主要依据组织结构动态设计原理,注意对其组织结构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动态设计,以适应和支持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避免企业的老化和衰亡;强调在企业持续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对企业已经存在的组织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以保证企业组织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论网络贸易组织创新
打印此文点击数1084萧琛认为,自19世纪后半叶,企业组织的概念发生了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转变发生在1895~1905年期间。它使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并使管理工作自成体系。第二次转变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皮埃尔·杜邦改组了他的家族公司,几年后,艾尔弗雷德·斯隆重建通用汽车公司。这一切奠定了一直延续至今的命令控制型结构。今天,由于全球网络的推动,我们正在进入第三次转变时期。企业将从上下级之间实行命令和控制型转向以知识型专家为主的信息型组织。(注:萧琛:《全球网络经济》,第42页,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而在贸易领域,网络贸易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可以从三个角度考察:传统贸易组织的电子化趋势、新兴的网络型贸易组织和电子化的中介组织。
(一)传统贸易组织的电子化、网络化
实际上,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传统的贸易组织早已开始探讨如何形成自己的新的竞争力,而组织形式的创新,是这种探讨的主要方向。概括起来,传统贸易组织的创新主要是大量地、系统地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直营(与其供应商)、直销(对消费者)体系。对消费者的直销体系实际就是在保有原有传统组织的前提下,将业务同时在网上展开。沃尔—马特的网络经营模式是这方面的典型。
1.协调预测和补充体系(注:EfraimTurban.JaeLee,DavidKing,H.MichaelChung:ElectronicCommerce:amanageridl
perspective.P63,P437,NewJersey,Prentice-Hall,2000.)。整体化的网络和计算机的运用正在改变着全世界的商业模式,沃尔—马特是第一批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组织内外整合的企业,也是传统贸易组织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最成功的企业之一。沃尔—马特利用计算机、网络、特殊的软件来整合它的内部运作,使生产、营销、筹融资等协调起来,努力提供有成本优势的产品或服务。然而,这种整合还不够,为了超越,沃尔—马特认识到它应该把它的努力与它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努力进行更高级的整合。进行这种整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需求预测的困难,这对存货管理和配送安排是一个关键。通常,零售商做出自己的预测,供应商也做出自己的预测,但由于原有系统的低效,仍然会有差别,从而导致存货过量或产品断档,失去机会和竞争上的优势。在沃尔—马特的领导下,主要的零售商们,首创了协调预测和补充(CFAR,CollaborativeForestingandReplenishment)模式,以帮助零售商自己及他们的供应商们协调进行短期的预测,然后锁定这一预测,进行工作安排,使波动更小、存货更少而又不至于造成产品断档的想法变成现实。
2.“反应性的电子百货商场”(ReactiveElectronicDepartmentStores)(注:EfraimTurban.JaeLee,DavidKing.H.MichaelChung:ElectronicCommerce:amanager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