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4 09:50: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网络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策略
一、网络舆论危机的特点
从词义来看,针对性是策略的重要特征,策略的制定既要以实现目标为导向,又要适应具体形势的发展变化。网络舆论危机管理语用策略的制定也是如此,除了要考虑如何实现管理目标之外,还要了解网络舆论危机这个新情况,并结合网络舆论危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语用管理策略。所以,在提出具体策略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梳理一下网络舆论危机的基本特点。其一,危机形成的诱发性。一般都认为网络舆论危机的爆发很突然,很多人都是在危机爆发之后才开始关注危机事态。的确,“相较于一般公共危机爆发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些征兆,网络舆论危机的爆发更加突然”,但网络舆论危机的发生并非毫无征兆可言,很多情况下,网络舆论危机都是由具体的事件诱发的,如我爸是李刚事件、杭州70码事件、郭美美事件等等。在网络社会发展初期阶段人们对网络舆论的传播特性不是太了解,所以觉得网络舆论危机的爆发无法把握,只能等到危机发生了才能予以处置,但随着网络社会的逐渐成熟,人们开始认识到网络舆论危机的爆发往往与某个具体社会事件有着密切关联,此时如果仍然认为网络舆论危机的发生是突然的,无法感知的,就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正因为如此,了解网络舆论危机形成的诱发性,对于网络舆论危机管理主体在危机苗头初显时做好危机的防范、化解工作是大有裨益的。其二,危机应对的高度紧迫性。网络舆论危机应对具有紧迫性已是人们的共识,人们普遍认识到由于网络舆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网民大众的眼光会迅速聚焦到某个具体事件上,给网络舆论危机管理主体造成巨大的社会与心理压力。另外,受网络空间交流的虚拟性与盲从性影响,人们在发表言论时可以不用顾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甚至“置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于不顾,观点偏激,人云亦云,感性的宣泄代替了理性的思考,社会矛盾在偏激的舆论表达中进一步激化”,放大,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网络舆论危机事态会随之进一步恶化,从而给危机管理主体带来更大的管理压力与处置难度。所以,网络舆论危机应对的紧迫性应该称为“高度紧迫性”,这是网络舆论危机的主要特点之一,后文提到的很多语用策略都与之有关。其三,危机状态的虚实结合性。网络舆论危机状态的虚拟性是由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决定的,这种危机主要在网络空间发生、传播、演化。但网络舆论危机与现实社会并不是隔绝的,它总是由某个具体的事件引发,其传播与演化过程也与特定事态的发展演变相关联,有时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到现实空间的事态发展和人们的行为,这就是网络舆论危机状态的虚实结合性。如药家鑫事件中,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公诉,被告律师则以激情杀人予以辩护,在此案审理过程中,网络舆论也对被告是否属于激情杀人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这无疑对案件审理部门形成了无形的压力。很难说法院最后以故意杀人罪定案是否是迫于网络舆论的巨大压力,但显然定案后一场关于司法公正的网络舆论危机得到缓解。这说明网络舆论危机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依然是现实社会危机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将之看作现实社会矛盾在网络空间的折射形态。其四,危机情境的深度不确定性。随着危机管理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危机自身所带有的不确定性,而且不确定性已经成为“现代危机传播领域里面临的一大挑战”。网络舆论危机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更大,因为网络舆论的空间是虚拟的,主体是隐匿的,我们无法确知有多少人在何时会通过网络发表言论,网络交流的即时性与互动性又极强,危机随时都会爆发,也随时会转向,甚至恶化,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危机的发生与走向,面临网络舆论危机的组织或个人往往会陷入一种类似于身处未知世界中的茫然无助的恐惧和焦虑,换言之就是,网络舆论危机将人们带入一种深度不确定性的危机情境之中。
二、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的语用策略
如前文所述,网络舆论危机管理语用策略的制定既要以实现管理目标为导向,又要考虑网络舆论危机自身的特点,危机管理的一般目标是缓和矛盾、消解危机,网络舆论危机管理亦如是,所以,其语用策略应以有效缓解危机为目标并结合网络舆论危机的特点而制定。另外,从语用学角度看,有效缓解危机就必须促进危机管理沟通中的会话合作,所以,在制定这些语用策略时,还需要参酌能够促进会话合作的有关语用原则与理论。综合以上考虑,我们提出六条语用策略以供分析讨论。
(一)态度优先策略
网络舆论危机的形成具有诱发性特点,某个具体社会事件往往会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所以,危机管理主体应尽可能在网络舆论危机爆发之前及时做好防范、化解工作,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对危机征兆的识别和及时纠偏可以降低危机发生的几率和恶化程度”,在网络舆论危机爆发之前就及时做好防范、化解工作,有助于控制危机发展的态势,“毕竟事后救火不如事前防火”。根据这个要求,此阶段的危机管理除了要及时应对之外,还应讲究语用策略,这个策略就是态度优先策略。按照一般逻辑,当某个社会事件发生之后,负有管理责任的相关主体就需进入事件的调查阶段,等调查、处理结果出来之后再公之于众,但调查需要时间,责任认定需要权衡,所以一些管理主体在网络舆论危机初期选择了沉默或拖延,错过了引导舆论走向的最佳时机,以致流言滋生,舆论压力猛增,危机爆发。实际上,此时舆论最关注的不仅是事情的真相,还有管理主体对事件处理的态度。真相很难立刻大白于天下,但管理主体的态度却可以马上呈现,在危机征兆出现时优先对事件处理作出一个正确、合宜的表态,既是对舆论期待的及时回应,也能弥补真相滞后的不足,因为这正好契合了人们对一个负责任的管理主体的要求,也使人们有信心期待真相的来临。从语用上说,这种处理方式提供的信息量不够,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的量准则,但由于没有回避问题,没有虚假信息推卸责任,表明了会话合作的诚意,所以又符合关系准则和质准则,满足了当前情境下会话的需要,所以,态度优先在网络舆论危机管理初期不失为一个应急语用策略。如2013年6月15日,武汉爆出了一起“城管员白天执法晚上练摊”事件,引发了网民对城管员是否“知法犯法”等问题的热议。该事件的直接责任主体洪山区城管局当即对舆论关注作出回应,表示会尽快核查、处理,并在第一时间向网友公布,绝不会找借口,撇清关系。这一表态,虽没有立即给出事件真相,但回应及时,态度诚恳,满足了舆论的期待,也没有推卸责任,所以赢得了大多数网友的谅解与信任,缓解了舆论压力,为管理主体进一步调查真相,从容应对争取了时间。
网络舆论和司法审判研究
摘要:新媒体时代消息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生热点事件,网上的帖子阅读量和转发量极大,社会公众往往会跟帖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虽可监督司法审判,但不加规制会成为独立、依法审判的绊脚石。因此,如何规制和引导网络舆论,使其与司法审判形成良性互动是我们应当探索的。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司法审判;良性互动
一、前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交流传播,信息实时更新快、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且社会公众可以互相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网络舆论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新闻时事,行使享有的监督权及时发现不公平的现象,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消息寻求帮助。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且面对法律明确规定的问题社会公众只看结果,他们自认为不公平就一边倒,倒向人情而不考虑法律,此时舆论极易被有心人利用,暗中引领舆论风向,试图给司法审判人员施压,以网络舆论左右审判结果。
二、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作用
网络舆论顺应时代潮流,紧贴生活实事,拓宽了社会公众认知世界的渠道,并且每一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自由,有利于监督司法审判工作,督促司法人员依法审判、公正裁判。俗话说看人要看两面,网络舆论也是如此。网络舆论的主体上到国家领导人,下至上学的孩童,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个人修养、兴趣爱好以及生平经历等都是不一样的;至于客体,网上探讨评论的很多案子都比较复杂,社会公众热切关注时事可以理解,但他们带有感情色彩的、没有专业性而仅凭生活经验作出的评价一波又一波,再加上网络舆论本身的复杂隐匿性,部分网民法律意识淡薄、参与评论情绪化,在网上越炒越热,导致大量舆论偏激或虚假但具有强烈的煽动效果,进而生成舆论风波,给司法审判带来巨大压力,无形中影响了司法审判工作。(一)积极作用。1.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司法是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司法审判是司法活动的核心,除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案件外,都应当公开,确保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实现。我国是法治国家,公众法治意识觉醒,加之互联网科技的运用,使得公众能够在线观看案件审理的全过程,并可以通过各种报道了解案件最新进展,公众还在网络平台上各抒己见。由于审判过程公开透明,任何公民在发现程序错误或其他问题时可以及时反映,以使司法审判做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网络舆论成为公民监督司法审判的重要渠道。换句话说,网络舆论在司法审判的各个环节,都给社会大众创造了及时跟进的条件和平台,当司法案件审判结束后,又能及时对其结果进行言论评议,这是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正面价值,也是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针和理念所支持的。①但是,社会公众并不是可以在网上随意发表任何言论,传递负面消息,而对于煽动性较强、性质较恶劣的言论或帖子,网络平台应加以审核。2.防止权力滥用。司法审判应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但司法审判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可能会对其进行滥用。而权力被滥用的行为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复杂程度也不尽相同,司法内部的监督也可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做到有效监督,此时网络舆论这种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监督形式才能够有效解决司法腐败问题。网络舆论将一个个案件仔细研究,使司法工作人员的权力和行为摊开暴露在阳光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权力滥用,使权力在法律规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有助于提高司法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得出产生合法合理的裁判。3.提高司法权威。司法审判是法律规定的具体适用,而司法裁判虽具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也需要义务人的自觉履行,所以司法审判须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才能树立司法权威。社会公众随处可获知司法审判的程序和结果,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个人主观对其评价,甚至可以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监督。司法工作人员的一切行为一旦符合法律规定,并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从而得到社会公众的一致认同,赞美性的评论不绝于耳,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范围也广,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司法机关的信任,有利于司法权威的提高。(二)消极作用。1.影响审判独立。法院独立进行司法审判活动。我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意思显而易见,为保证审判工作和结果的公平、公正,审判人员只需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审判活动、履行审判职能,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干涉。而当今社会网络舆论盛行,在案件刚发生时就不乏有些好事之徒对其结果进行预测,而这些“预言家”往往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仅凭个人生活经验和他们自认为的正义就妄下定论,甚至有当事人一方试图通过媒体和网络的力量形成舆论漩涡颠倒黑白,进而干扰审判人员,并利用强大的网络舆论向审判人员施压,使得审判人员不得不考虑怎么判决容易让社会公众接受,最终为了给社会公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出法律上的让步,杭州飙车案就是这样一个有力的证明。2.扰乱审判程序。程序公正有利于实现结果公正,如果程序违法,结果肯定不会合法,因此,想要得到一个公正、合法的判决结果,首先应保证司法审判的程序正当,这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对法律的具体落实。就网络舆论监督而言,其本应是司法公正的有力臂膀,但网民相较于司法工作人员而言,不仅缺乏专业知识的淬炼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他们在网上只看标题不看具体内容而断章取义,且不进行法律知识的研究而只谈自己的看法空口说白话,加上一些网络媒体为增加帖子的关注度和浏览量跟风炒作,极易使网络舆论误入歧途。“复旦投毒案”的审判中,网民竟宣扬事实清楚,无需按照审判程序进行,甚至认为为被告辩护是多余的,呼吁司法机关尽快判决结案。在严格遵守正当程序进行审判活动得到的判决结果与舆情不相符合时,激愤的网络舆论可能会影响审判程序的正常进行。3.破坏司法公信力。网络世界是个虚拟世界,由于各种信息的和证明均是在网上进行,导致真实性无法确定,网络监管缺位,使一部分虚假信息在网上,但网络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社会公众看到该信息后不知认真分辨反而盲目跟风进行转发和评论,导致热点问题一再发酵,虽事后经相关部门查明事实并进行澄清,但依旧会影响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的认知,打破司法在普通公众心目中的神圣不可侵犯性,破坏司法公信力。另外,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许多司法腐败现象,一经发现就被严肃处理,且各大媒体或网站都会有相关报道,此时网络舆论会疯狂吐槽,并会深挖其罪责,司法公信力不复存在。所以一旦发现蛛丝马迹,无论是否真的存在权钱交易或徇私枉法等行为,普通公众会本能地认为该审判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公正审判,进而将瑕疵无限放大。
媒体技术变迁与网络舆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如何看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对传媒的影响,就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议题。在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围绕国家安全视角下的媒体技术变化与网络舆论演进,在理论、战略、政策与实践等不同维度,均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认知;而且这些认知,也处在高速变动和发展的过程中,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互联网向全球高速扩展开始,到2013年斯诺登披露棱镜系统之前为止,这一时期是自由主义、新古典自由主义在全球意识形态场域占据显著优势,欧美国家引领互联网新技术应用在客观和主观两个维度占据显著优势。
尽管遭遇各种挫折和挑战,但在心理和认知层面,欧美发达国家的治理模式与经验被赋予普世价值,并在全球得到了高速的传播。第二阶段从斯诺登披露棱镜系统开始,到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果确定之前,这是一个过渡和转折的时期。最重要的转折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斯诺登披露美国棱镜系统及其运行的相关事实,使得美国不再能够以“良心霸权”的形象,继续垄断构建和维护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的道义制高点;其次,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中,2010年至2011年间在中东地区推行的基于互联网自由的颜色革命呈现显著的反噬态势,自由主义、新古典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提供的战略规划与政策建议,尽管在内生逻辑上还是自洽的,但是在实践中的挫败逐渐引发了更多的思考,已经不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第三,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初步完成了对传统媒体平台创新和生产流程的早期冲击,相关理念、技术、应用和能力在全球,尤其是在非西方国家内高速扩散。第三阶段从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尘埃落定算起,迄今为止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其中前不久引发各方高度关注的脸谱公司5000万用户数据可能被用于政治态度分析乃至操控选举的事件,可以看作是这个阶段的又一波高潮。这个阶段目前展现出来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新媒体技术与网络舆论的互动关系遵循“去中心化”和“反传统权威”的内生属性继续向前发展,并从外围反向蔓延到作为技术和应用发端的核心区,有点类似涟漪拍岸之后的反向运动。
从客观上来说,这是新媒体技术与网络舆论走向深度互动的必然;从主观上来说,全球,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主流媒体和精英对此发展的速度、深度、广度和力度,均缺乏相应的准备和预判,强烈的挫折心理和具有显著集体性的选择认知构成了强烈的反弹。从基础性的事实看,目前能够确认的是,名为“剑桥分析”(CambridgeAnalytica)的数据公司,涉嫌通过设置在社交媒体脸谱(Facebook)上的第三方应用,自2013年起系统收集了超过5千万的个人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用于实现精准的政治广告推送,进而试图达到影响受众投票行为的目的。影响投票行为的研究在欧美学界高度成熟,虽然舆论铺天盖地,但从学理上要论证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广告投送和投票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要更加深入的基于有效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但很显然的是,控制传统主流媒体的群体,表现出了典型的后真相时代的行为特征与模式,采信了论证最为困难,但将解释最令人满意的假说,来作为基于事实的真相,进行广泛报道。撇开因为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带来的干扰因素,这一阶段全球范围内,各方确实都在关注巨型社交媒体平台及其带来的影响,不仅包括对网络舆论的影响,更重要的还包括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显然在美国2016年总统选举的案例中,全球最为发达和强大的西方民主国家,似乎也认为自己的国内政治安全无法有效豁免来自外部的带有敌意的国家行为体的网络舆论操控行为。社交媒体的影响,凸显在其汇聚的海量数据,以及由此带来的可能实质性影响国家政治安全的战略潜力。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第四季度,脸谱公司每月活跃用户数约为22亿,每日活跃用户数约为13亿,上传照片总数超过2500亿张,整个脸谱网数据总量约为300PB,每日新增数据量为4PB,相当于每天增加16个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数据量。这些数据中包含了用户的个人信息,情感表达以及比较真实、准确的政治态度,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从技术发展的视角看,更重要的是,当今世界通过对社交媒体数据进行政治态度和立场分析的技术已经高度成熟,用分析结果影响甚至操控政治过程的实践也已经普遍展开,并有显著的进展。2010年至2011年间,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倡导并大力推动的互联网自由战略,对这种扩散进程形成了非常有效的推进;相关分析挖掘技术的扩散,以及成熟的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正在证明其超乎想象的潜在影响力。
从规制的角度来看,这种融合与变迁的发展态势,对各国建设和完善相应的治理能力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中至少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要点:其一,对具有战略性的本国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管控,避免超级平台对数据的富集和相关挖掘处于某种事实上的失控状态。其二,对数据挖掘的技术、能力以及商业模式进行有效的规制,构建一个良性的生态,避免相关能力被滥用,转化成为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其三,在共识基础上催生新的、有效的国际规制,形成一个良性的国际环境,避免与新媒体以及网络舆论相关的国家安全议题领域陷入丛林状态。整体看,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拓展,正遵循技术和市场的内生规律,持续高速地向前发展,各种指向国家安全的新型威胁,与其说来自技术,不如说来自于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相对滞后。可以预见的是,哪些国家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得领先,那就意味着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宏观背景下,在国际体系结构变迁的微妙时刻,赢得更大的战略主动。
作者:沈逸 单位: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
谈论网络舆论引导体制创建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舆论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但在某些方面又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对网络舆论引起重视,又要对网络舆论加以规范和方向性的调控及引导,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一、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建设的迫切性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舆论传播渠道日益多样,社会舆论传播呈现多层次、多元化态势。互联网已成为社会生活中表达民意、畅通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直接开辟舆论引导的新领域、主战场。
(一)社会舆论的重要来源
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之间少有联系,单个事件的影响范围有限;在网络时代,信息传递是即时、网状、海量、互动的,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信息传播十分迅速。手机、网络等技术平台具有自主性、隐蔽性、互动性、开放性、多元性和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等特点,敏感的社会问题一旦在网上出现,便能迅速地形成舆论焦点,引发社会关注,影响社会稳定,这就使得舆论引导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大大增加。而且,网络舆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许多社会舆论都是由网上发酵演变而成的。
(二)社会情绪的释放出口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影响及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方式已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政治生活以及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发生的与网络舆论相关的一系列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公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新途径。但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应正确利用网络舆论。
关键词:网络舆论政策制定影响。
近年来,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迅速崛起,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公共政策制定除借助于传统的信息收集外,越来越受网络的影响,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一、网络舆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如:选举、决策听证、公众咨询、政治结社、信访、协商对话等方式,同时,从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看,立法听证会、行政听证会、政策研讨会等,对公民直接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以及扩大政策议题来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经传统途径进行沟通的方式虽然对公众的政治参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致使有些严肃的、重大的、反映社会主流思想的内容往往没有机会成为议题,阻碍了政府对民意的了解。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对信息化的大力推动,近年来,中国网民数量逐年递增,“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聚集地。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成为民众表达情绪、发表观点的重要平台,逐渐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网络舆论,网络舆论使得民众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公共政策的话语权,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公民通过BBS、新闻跟贴、网上签名、网上论坛、专题讨论、网上征询意见、网上民意调查、网上议政等多种方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网民与政府官员进行在线交流,通过网络投票、网上建议征集参与政策制定。今年两会前夕,总理走进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直接问政于民,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的直通车。网络舆论与传统途径相比有很多优势,比如网络信息一经便能得到快速的传播,增强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政府的注意力,同时网络的交互性也有利于促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从而使政府透过网络舆论更加准确地了解民意。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新途径。
公共政策网络舆论的影响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方式已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政治生活以及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发生的与网络舆论相关的一系列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公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新途径。但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应正确利用网络舆论。
关键词:网络舆论政策制定影响。
近年来,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迅速崛起,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公共政策制定除借助于传统的信息收集外,越来越受网络的影响,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一、网络舆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如:选举、决策听证、公众咨询、政治结社、信访、协商对话等方式,同时,从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看,立法听证会、行政听证会、政策研讨会等,对公民直接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以及扩大政策议题来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经传统途径进行沟通的方式虽然对公众的政治参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致使有些严肃的、重大的、反映社会主流思想的内容往往没有机会成为议题,阻碍了政府对民意的了解。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对信息化的大力推动,近年来,中国网民数量逐年递增,“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聚集地。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成为民众表达情绪、发表观点的重要平台,逐渐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网络舆论,网络舆论使得民众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公共政策的话语权,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公民通过BBS、新闻跟贴、网上签名、网上论坛、专题讨论、网上征询意见、网上民意调查、网上议政等多种方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网民与政府官员进行在线交流,通过网络投票、网上建议征集参与政策制定。今年两会前夕,总理走进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直接问政于民,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的直通车。网络舆论与传统途径相比有很多优势,比如网络信息一经便能得到快速的传播,增强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政府的注意力,同时网络的交互性也有利于促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从而使政府透过网络舆论更加准确地了解民意。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新途径。
干部网络舆论经验交流
党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广大领导干部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准确把握领导干部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存在问题。近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网络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高。但也应看到一些领导干部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上对网络舆论引导不重视。一些领导干部不愿上网,对“网人、网事、网论”抱有鸵鸟心态,认为眼不见为净,与广大群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的高涨热情形成强烈反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上的一些小问题最终演变成网络上的大事件,然后又从网上虚拟社会蔓延到现实社会,最后酿成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二是网络舆论引导措施上不得力。一些领导干部虽然对网络舆情比较重视,但在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上仍然墨守成规,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传播的特点,不会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舆论引导,网络舆论引导中处于被动地位。
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到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事关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多措并举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新形势下。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从而不断增强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自觉性。一是做好网上接访,着力提高网上科学执政水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关注网络舆情,正确对待和及时处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网上联络平台,通过与网友座谈、邀请网友“灌水”拍砖”等方式,与网友开展互动交流,做好网上群众工作。二是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其发展方兴未艾,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广大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发展,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熟练运用网络媒体,确保网络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三是创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面对网络媒体强势发展的新形势,领导干部应善于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种力量,明确工作责任,不断壮大网络主流舆论,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比如,可以建立网络信息员制度,及时了解网络动态,把握网络舆情,并把科学分析网络舆情与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健全重大突发事件网络机制,善于抓住关键时机,及时公开信息,牢牢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舆论导向正确。党和人民之祸。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这既为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使网络成为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
网络媒体对人们工作生活和社会舆论格局的影响日益深入。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充分认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成为重要的大众传媒、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和群众表达诉求的新平台。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不断高涨,急需广大领导干部积极予以回应。人人持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自媒体时代,广大群众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公共事务,表达诉求。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积极通过网络察民情、知民意、集民智,特别是对涉及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事件及其舆论及时作出回应,切实为广大群众答疑、释惑、解忧,从而有效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另一方面,网络舆情鱼龙混杂,急需广大领导干部积极加以引导。网络上的信息十分丰富,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不实消息、不健康内容、不负责任的言论等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利用网络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就需要广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主动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和监管,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小议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究
摘要:网络舆论监督这一新型舆论监督形式的出现,对我国的民主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近几年一些网络舆论以“暴力”的形式呈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络身份的匿名性、网络议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网络把关人的失职、部分网民对传统主流媒体缺乏基本信任等是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网络舆论暴力的现实存在,反映了目前我国网络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应对网络舆论暴力可以从道德规范、法律约束和网络技术等方面进行控制。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议程设置;实名制;媒介素养。
一、网络舆论暴力的内涵。
网络舆论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形成的,已成为近几年人们讨论的热点。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者是舆论的主要承担人,他们通过发起议题,提出议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具体的阐述,形成“议程设置”模式。网络受众通过讨论、回复的方式,同信息发起者保持相吻合的态度和共识。一旦达到一定的大众认同程度,便会形成以文字形式表达为主,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舆论。
在网络上新闻事件和热点问题,虽然体现了网上舆论的民主特点,但由于者的知识构成以及心理问题等因素,一些网上发言往往缺乏理性甚至过于情绪化。而这些失去理智的言论一旦在传播过程中得到强化,就会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形成极大的舆论压力,最终发展为网络舆论暴力。笔者试图给网络舆论暴力下一个定义:在网络传播中,部分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现象的看法、态度的过程中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而形成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舆论,这些意见多以道德为准绳,通过激烈的言辞在网络空间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并把这种道德审判转向现实生活,公布事主个人隐私信息等,往往给事主本人或亲属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当事人以及部分参与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伤害。
二、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原因。
刍议食品安全的网络舆论监督
1当前食品安全网络舆论监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1.1网络媒体不断发展,与传统媒体交互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场。食品安全事件在网络上形成热点后,各大网站会在一段时间内极度关注事件的进展,能够在第一时间捕捉新出现的情况,网民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和传播手段,能够自发查找事件真相、跟踪事态发展、深究事件缘由,激发公众对事件的联想,不断形成新热点、新话题。当前,食品安全网络舆论的传播一般遵循以下规律,传统媒体报道或网友爆料(微博异军突起)-网友讨论(新闻跟帖、论坛发帖等)-形成网络舆论压力(“意见领袖”作用突出)-媒体呼应、挖掘新的事实(新老媒体互动)-有关部门应对-在掀波澜(假如应对不当)-再次应对-网络注意力转移-网络舆论消解(流行语等娱乐化的尾巴长期流传)[2]。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单项传播模式,网络媒体所具备的即时、互动、大量信息量的特点,为舆论监督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快捷的平台。而新老媒体的互动,使双方各自的优势得以更充分地发挥,为舆论监督带来更强的影响力[3]。
1.2因食品领域专业知识普及不足,谣言、流言等异化信息乘机快速流传,并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强化、放大,导致食品安全网络舆论监督产生负面效应。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致使普通公众难以理解和把握。在网络社会中,网民个人素质不一,责任意识相对淡薄,把关人缺失,在海量的信息面前,网民个人局限性的经历甚至臆想与尚未经证实的食品安全事件联系起来,产生了大量非理性和情绪化的言论。这些言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容易得到响应。网民之间情绪互相感染,舆论中控诉和宣泄成分迅速膨胀。即便政府公布调查结论以后,不信任和怀疑的情绪依然存在,导致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较大的负面影响。
1.3“意见领袖”的作用更加突出。“意见领袖”通过及时和富有鼓动性的言论,对网络舆论监督产生影响。“意见领袖”影响舆论监督的主题和倾向,不但表现为设定他人的议程(即讨论什么话题),而且表现为设定他人讨论的框架(即如何讨论这个话题)。由于网络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意见领袖”获得了更为便捷、自主的传播媒介,使他们得以快速地在网上发言,抢占舆论的先机,影响力日益增强[4]。由于“意见领袖”背景复杂,往往在不了解实际情况下就爆料或发表倾向性言论,导致一些错误信息广泛传播,对公众形成误导。
1.4食品安全问题频现“多米诺效应”,食品安全网络舆论监督矛头直指政府监管缺失。个别事件行业化、全国化演化特征明显。食品安全事件一旦曝光,牵涉到的不仅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品牌,甚至波及到整个行业,迅速形成全国性的舆论高潮,最终舆论矛头往往直指政府监管缺失。
2“管”、“导”并重,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网络舆论引导对策
摘要: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信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路径催生了新的舆论形态。网络空间已成为信息的集散地,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是高校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高校应深刻认识到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指导,通过研究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路径,即产生、扩散、爆发、衰退四个阶段,发现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困境主要有高校自身对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信息监测和发布机制,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不足等。提升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对策包括加强高校党政工作建设,建立新闻评阅员审核制度,加强新技术对谣言的识别,及时正确地进行网络舆论引导,建立高校网络舆论宣传阵地,建设完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等。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为高校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建设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实践意义。
关键词:舆论引导;高校网络舆论;理论基础;传播路径;完善对策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概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总体数量达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大学专科、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比19.8%[1]。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而在这个全新的网络社会当中,无论个人还是群体都被互联网深深影响着,相比于其他群体,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更习惯于在互联网上获取、传递和交流信息,所以互联网对当今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更是广泛和全面的。“网络舆论”是“舆论”的衍生概念,目前学界不同学者对网络舆论均有着不同的概念定义,余晨光认为网络舆论是人们以互联网作为平台对某一热点事件发表的意见集合[2];王天意认为网络舆论以互联网媒介为载体,通过网络论坛为主阵地的网络空间,公开表达的信息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深远的影响力[3]。网络舆论就是指人们通过互联网围绕着特定网络事件表达或者持有一种大致相同的意见与观点。高校网络舆论的研究有多个研究方向,文章将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主体,把高校网络舆论定义为高校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突发性事件尤其是能够引发情绪波动的事件时,通过各种媒体发声进行热烈讨论,从而形成的舆论。近几年来,网络事件产生的舆论层出不穷,各个不同的网络媒介通过互联网所表述的信息也千差万别,即使当初发布信息时言之凿凿,之后也存在新闻反转的可能,所以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更要做好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论引导,帮助大学生提升媒介素养。
二、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理论基础
任何实践都需要理论进行指导,我国对于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徐光春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政治立场、价值追求等的集中反映,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和新闻事业的行动指南[4]。这一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指南。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