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4 07:59: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网络文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创作感悟

2009年我幸运地签约晋江文学城成为网络文学作者,后来被作协吸纳为“正规军”,得到国家的认可。9年来,网络文学繁荣如斯。然而,这只是翻天覆地发展的网络文学二十年的一小部分。

我的创作历程

经过九年的创作摸索,在我看来,写作者大致分为三个层级。初级的写作者只是写故事;中级的写作者能形成一种自己的观点;高级的作者不仅能从故事中提炼出一些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还能反映现实。我的创作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本能创作的阶段,就是凭感情冲动创作,感情饱满但没什么写作技巧。第二阶段进入创作瓶颈期。在这个阶段里,我所做的事情是大量阅读、用心学习、多多实践,在本能写作的基础上,参悟一下写作技巧,让作品呈现得更精致一些。第三阶段便是尝试在作品里加入思考与感受,让文字能够表达点文字以外的东西。比如用故事内嵌的精神力量去感染读者,让读者内心充满想要向上的力量。9年里我深刻地体会到,创作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

现实题材赋予网络文学作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党的明确提出了新要求——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根据的精神,2018年中国网络文学正在进入“现实题材”新时代。2018年9月,举办了“贯彻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文艺创作研修班”,我有幸以网络作家代表的身份成为研修班的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给我们的开班讲话中说:“文学创作,要创造不要捏造。创造是产生在生活根基基础上的,而捏造是带着功利心脱离了生活实际走捷径。”这句话让我体会颇深,身为创作者,我们只有切实地走进生活、切实地感受生活,才能创作出流淌着真情实感的、能够打动人心的精品。所以写故事,是要立足于现实的。我是基于现实创作的,我是金融从业者,已写了几本关于金融行业的小说。我的很多读者在看完故事决定报考金融、经济、会计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她们告诉我等毕业以后她们要去四大、要去投行,她们说想要做一个像我故事中女主角那样抗压、励志、永不言弃的人。她们的反馈让我感到荣幸和满足。我的故事从现实中提炼素材,我用这样的故事鼓励了现实中的读者,让她们明确了一个现实目标,并为实现它去努力。我觉得写作这件事最神圣的地方莫过于此:讲述一个正能量的故事,这个能量通过读者传递下去。身为写作者,应该多读书、多调查、多接触社会民生、多贴近现实、多感受生活。

网络文学创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查看全文

网络文学形象研究

在当代,网络文学已发展成为当下通俗文学的一个重要类别。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络文学也随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触、阅读。而在网络文学这一概念之下,最主要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网络小说。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人们认知的普及程度,网络小说无疑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甚至称“网络文学就是网络小说”亦不为过。同时,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网络小说已经初步脱离了混沌时期,开始形成相对稳定和明确的特征。因此,笔者认为,网络小说已经从一种文学现象升级成为一种文学类别,近十年来,关于网络文学的研究也随之渐趋深入,网络文学的代表性作品逐渐被主流文化所接受,甚至有网络文学作品获得了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但是对网络文学中的文学形象研究还很缺乏,因此,形象研究应当成为考察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新视角。

一、人物形象之于网络小说的特殊意义

为什么选取人物形象作为研究网络文学的切入点呢?首先,从作品论的角度来说,文学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形象和语言。本文并非要讨论文学理论的传统之争,选取文学形象作为论述内容,仅仅是基于网络小说本身的特点,即网络小说的作者,绝大多数都是业余的创作者。他们对于语言、形式、技巧的把握,本身就相对薄弱;即使偶尔有一两位长于优雅的辞藻,精美的结构,也不具备普遍的代表性。而在另一方面,多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小说,在文学形象的建构方面确实有它们的过人之处,能够创造出打动读者的文学形象是他们作品成功的基础。其次,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人物形象是核心。在传统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对于网络小说,人物形象不仅是反映生活的“典型形象”,更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愿望,让美的更美,丑的愈丑,以适度的夸张,满足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需求。最后,对于网络小说来说,“主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绝大多数网络小说,都可以被简单地概括为一种模式:主角历经各种磨难、矛盾冲突,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最终达到了人生的顶点。因此,网络小说的主角与传统文学意义上的主角相比,具有更加核心的地位,可以说网络小说的整个叙事是完全围绕着主角进行的。无论作品使用何种叙事视角和叙述者,主角可以说是作者的化身,在作品这盘棋中,他既是棋子,又是棋手。网络小说创作的这种“越界的”移情现象,是同时符合作者与读者的需求的,也是网络小说的特征之一。因此把握住主角的人物形象,几乎就把握住了整个作品的题旨和意蕴。

二、网络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案分析

笔者试以两部在起点中文网上引起广泛关注、正在连载的网络小说为例,解读这些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

(一)《宋时归》中的主角:萧言《宋时归》(作者:天使奥斯卡)是一部穿越历史类作品,即主角是现代人,回到历史上某个时代,借用某个已知的历史时代作为背景和世界观而展开的故事。以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说法,可以称之为“真实历史的同人作品”。小说作者“天使奥斯卡”是起点中文网签约的“白金”作家,也是网络上名气较大的、以撰写历史类小说见长的作者。与一般的网络小说作者相比,他在语言上的功力较深,尤为突出的是他笔下的人物语言,非常具有特定时代气息,宋人就讲宋人的口语,清人就说清时的官话,这让他的作品具有超越一般网络小说的真实感。《宋时归》是他最新的作品,同时也可以算是目前他最好的作品。自然地,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追捧,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天使奥斯卡的写作速度一直较慢(网上有绰号日‘天使奥特慢’),因此在更看重更新速度的起点排行榜上,《宋时归》的位置并不靠前,但这并未削弱这部作品的艺术水平与影响力。萧言出场的时候,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城市小白领。聪明,现实,甚至高鼻梁大眼睛的很有点小英俊,同样也有同类小白领的自私和软弱,有点血性,有点正义感,但是绝对不多”_2J。如果一切如常,那么他将如现代社会的多数普通人一样,买房、娶妻、生子,平淡地过完一生。他的血性和正义感也不会有什么展现的机会,然而命运给予了他一个发挥的舞台——他穿越到了北宋末年的宋辽战场上。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或者说,环境决定性格及命运,平庸的现代小白领萧言,在来到了风起云涌的北宋末年之后,展现出了他为现代生活所压抑的个性:求生的本能让他变得坚定与刚强,只为主宰自己的命运;作为一个熟知历史、深为“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论断所刺痛的中国人,他还想要扭转一个民族的命运。那么,萧言靠什么来达到这个看似荒谬的目标呢?仅仅靠他知道历史发展的后来进程,靠比其他人多出来的那一千年的知识吗?并非如此。萧言拥有出众的力量与智慧。这里所谓力量,并不是说萧言具有过人的蛮力,而是一种刚强的性格。他勇敢、坚强、果断、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上天对谁,都是不偏不倚,这命运,只不过掌握在自己手中。既然自己追求的是不可能的奇迹,那么就只有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血泪,更多的辛苦,更多的牺牲!”l3有了这种觉悟,他才能够毫不犹豫,勇往直前。常胜军营中袭杀女真使者;数骑横穿数万人的辽军大营投奔并无事先接触的宋人阵营;借力打力,数百骑夺下涿易两州,吞并常胜军,吓退萧干数万大军;偏师北上,阻击女真南下的试探。从无权无势甚至没有身份的穿越客,到掌控万余精锐军队的将领,一手平定燕云乱事的耀眼明星。

查看全文

网络文学特点与文学发展

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反映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演变。人类文明之所以会取得进步,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从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就是从根本上彰显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远古时代人们做记录,是在墙壁上用石头做记号或画画。文字由象形到会意到表音的发展与演变,也反映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封建君主制时期,儒家思想是正统。封建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与权力,极力推崇儒家思想,标榜仁、义、礼、智、恕、忠、孝、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儒家思想文化则严重束缚了大众的思想,阻碍着民族的创新与进步。文学史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要靠文学创新的引领与推动。要剔除人们内心的封建传统思想,必须实行变革。所以在20世纪早期兴起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传统的封建思想,并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中人们提倡白话文,因为白话文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通俗易懂,能够大众化。

到了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化、商业化对文学发展与文化进步进行深层次的渗透,使得文学创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人们追求时尚、个性,文学创作也不例外。当代文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与空间,这就是网络创作。网络是现代社会的新生事物,网络文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自由随意。传统文学是作家书面写作的成果,借助书籍为载体供人们阅读,但是这样就有了很多方面的局限性,它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文学模式进行。网络文学则不同,它是借用多媒体、互联网的手段来进行文学创作,不需要受到文学规则的约束,它没有强烈的逻辑性思维和舆论要求。只要用一台计算机和宽带联网,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进行写作和宣泄,不需要质量的要求,不需要文学格式的要求,你想到的都可以记录在上面,凭借个人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创作。二是时尚化、个性化。个性、时尚是网络作品最突出的特征。所有的网络都想在网络上一鸣惊人,他们想要突出自己,就要把自己与别人区别开来,不能模仿他人,不能呆滞、刻板。想要取得一个很好的效果,就要有自己的一套风格,有自己的创作思路。现在网络已经出现很多个性化的词语,所谓网络用语,如“有木有”“Hold住”“孩纸”“木有”“肥猪流”“稀饭”“神马”“虾米”“山洞人”等等。这些词语的含义与其字面传统的意义大相径庭,但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得以迅速流传。所以网络是人们自由想象的空间,没有束缚,没有压力,可以自由自在的写自己喜欢的东西。三是人性化、情感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残酷,人们生活的压力也逐渐加大。在现实生活中内心的压抑和苦楚无处宣泄,而且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似乎更加困难。为了宣泄压抑的心情和缓解压力,网络就成了人们发泄的工具。你可以把自己心中想的好的、不好的都写下来,把自己所有想要发泄的都发泄出来,网上没有人认识你,没有人小看你和鄙视你。所以网络文学是最自由的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人性化、情感化也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四是流动性大,形式多样。网络文学不像传统文学那样具有很强的固定性,它是处于流动状态的。网络给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一个广大的空间,可以在里面随意书写,不拘一格,可以用一段文字,可以用一个表情,可以一幅图画,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表达形式上的多样化是网络文学的一个趋势。五是信息的开放性与共享性。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是不同的,传统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结构是完全封闭的,读者在阅读一本文学作品时,不可能同时调动和阅读另一本文学作品。而对网络文学则不同,他不仅可以在阅读一部作品的同时调动另一部作品,还可以多部作品同时阅读,拓宽了读者的视野和思维结构。但是,读者对网络文学作品也往往只是了解其表面信息,不大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琢磨其深层次的意思表达。互联网可以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读者不出门户就可以看到自己想要看的信息资源,而传统的文学则不可以。网络文学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宽广,它是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网络文学创作与阅读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网络文学再给人们带来方便、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让人对其未来感到忧虑。

网络文学缺少了传统文学的精髓。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似乎有替代传统文学的趋势。在网络文学创作中人们为了更好地突出自己,往往运用一些过于华丽不切实际的语言,而缺乏传统文学的那种耐人寻味的东西,甚至失去了“文学”的品性。有的网络作品,只是为了取悦大众,哗众取宠,只会成为匆匆的过客,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网络文学现在给人们的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乱”。网络上流行各种各样的文章,使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网络文学从功利性到随意性,没有章法可言,质量也没有保障。现在的网络文学就像一个大染缸,五颜六色,很容易对现在的青少年进行误导。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走上了正常的轨道,文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网络文学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人们的视野得到拓宽,人们的生活因此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文学突破了传统文学所有的一些局限,创作更自由以致随意,表达更本真也更有个性。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都更加大众化。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普遍缺乏传统文学的严谨,没有质量的保证。网络为文学创作和传播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借助于网络这个平台和空间,相信21世纪的文学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查看全文

漫谈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解构

一、平民式游戏:

比如诺贝尔文学奖、中国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和作品就是典型的代表。应该说,文学的这种传统使文学具有了巨大的社会进步价值,催生了一大批鸿篇巨制,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我们也发现,不恰当地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也给文学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这主要变现为对文学审美娱乐功能的极度忽视,不少文学作品远离生活远离大众,变为简单的政治工具和文人之间的文字游戏,一些专业作家变为不接地气的精神贵族。大量事实表明,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对文学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这种影响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打破了文学的神秘感、神圣感和深度感,使文学重回平民大众。网络时代,文学明显变得轻松起来。尽管网络也推敲语言、结构、情节、主题,但是与传统文学作家相比要马虎很多,们没有过多的艺术神圣感、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网络文学就本质而言是一种轻松文学、游戏文学、新民间文学、通俗文学、时尚文学,也有人说网络文学是涂鸦文学、街头文学、个人文学、快餐文学。这对传统文学的深度模式是一种直接的解构。我们所见到的网络文学的主画面是:玄幻的场景、时空的穿越、畅快的武侠、甜蜜的言情、多彩的职场,语言大多鲜活、俏皮、幽默、搞怪,基调大多讥讽现实、反叛传统,内容大多远离现实,又大多映照现实。和阅读者是平等的,的视角是平视阅读者而非居高临下,谁也不是教师爷。毫无疑问,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教化作用的解构,使得一些作品写作和阅读均失去了严肃性、严谨性和一定的诗性价值,使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变成了集体娱乐、大众游戏的一种方式,并由此在网络文学作品欣赏中,消遣娱乐心态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轻松好玩的特性反而更为接近文学的自由、真切的品性。应该说,网络文学就是平民文学,就是当下的民间文学,它的审美功能、审美特色肯定有别于精英文学。如果我们一味要把下里巴人改造成阳春白雪,也许网络文学就不成其为网络文学了。所以,我们不应要求每一部文学作品、每一类文学样式都要承担庄严的历史使命和重大社会责任,都要追求高层次的艺术审美品格和深厚隽永的审美深度。对于网络文学的娱乐性、亚文化性,我们可以去引导提升规范,对其中那些反文化、庸俗恶俗的东西要批评遏制。因为,作为文学毕竟是一种审美创造,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品质和艺术质量。文学作品绝不是纯天然的产物,它加入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取向。审美态度随意化、游戏化可以,但过度随意化游戏化就不可以。原因有二:一是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传播阶段,就是社会产品,就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总要给人们一些审美价值,而不是纯个人自娱自乐的工具;二是网络文学大多也是文学爱好者,有着一定的文学梦想和艺术追求,这也决定了网络文学的创作要有一定的艺术品质和基本写作质量,给人们带来必要的审美愉悦,从而也证明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二、数字式传播:

对文学存在方式的解构一般说来,文学的存在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媒介形式和文本载体。早期的说唱文学的媒介形式表现为说书艺人的口头传达,属于口头文学,没有固定的文本载体。印刷术和造纸术发明和成熟之后,推动了纸质文学的兴起和繁荣。纸质文学的媒介形式为可以感性直观到的书写文字,其文本载体主要表现为成册的书籍。网络文学的兴起正如纸质文学对口头说唱文学的解构一样,对纸质文学也是一种历史性解构,它体现着新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表现为:写作方式由原子式写作发展为电子式写作。在0和1组成的数字世界里,键盘代替了笔,写作效率显著提高,一天可以上传数万字的大有人在;文字变得可以任意组合、随时传播、海量存储、人际互动。更重要的是,人的思维方式随之发生变化,由纸书思维转为电子书思维,即数字思维,思维速度更快、想象更丰富、精神领域更为宽广。文本载体由纸质文本变为电子文本。电子书可以自由下载,可以多媒体手段表达,可以超链接相关知识点,可以不需要繁琐的方法复印、剪贴而自由拆分、复制、粘贴。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表现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此外,电子书可以即时传播、多向度传播,便于检索寻找,易于携带。网络文学的这些新特点,与现代人多向性多维度大信息量思维习惯阅读习惯极为吻合。由于网络信息载体的多媒体性,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还能看到生动、形象的画面或者听到MP3声音,如有声小说。网络文学通过多种途径诉诸读者多种感官,使读者得到了多重审美体验。阅读方式由纸质阅读变为数字阅读。这是文学存在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典型写照。读书变为读屏。无论手机屏还是电脑屏、IPAD屏,尽管在阅读方式上仍然尽力模仿纸质书的体验,但是读屏方式主要是一种浅阅读方式,更适用于玄幻、武侠、言情、穿越等一类偏重情节快速推进的叙述文本。最终产品由艺术属性为主变为商品属性为主。尽管传统文学现在也越来越追求发行量和尽可能高的版权收益,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把艺术性放在首位。而网络文学最初的纯游戏式爱好式自由书写在文学网站的诱导下,越来越多地异化为一种纯商业化的文字游戏。写作者除了享受满足面对公众自由码字的快感,还想以此赚取尽可能多的金钱。许多网络成了文学网站的码字机器,最初的文学创作快感丧失全无。网络文学动辄数百万字上千万的篇幅作品,文学网站也乐此不疲,其原因就在于拉长的篇幅能够获得更多的点击率,网站和作者能从中获取丰厚的经济回报。传播方式由线性传播变为网格化即时传播。传统文学的生产传播模式,除少量作者自己打印或手抄本之外,一般都是作家构思写作、出版社编辑修改、印刷成书、书店发行、读者购买、评论家推介。这样一个线性的生产传播流程最大的好处在于,文学的质量在经过层层把关道道加工后可以得到一定保证。而网络文学的出现,对传统文学的这种传播方式进行了解构。网络文学运用新技术打破了纸质文学由其销售渠道建立的壁垒,实现了传播途径的网络化。梅罗维茨指出:“电子传播媒介打破了物质场所/自然场所/社会场所之间的联结,造成了彼此的分离。这正是电子传播与口语传播和印刷传播的区别。”①网格化的传播是一种超时空传播。在网上,不论何时何地何人,都可以非常便利地互相交流。一篇网络文学作品,可以瞬间为全世界任何一个可以上网阅读的人所共享。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文学的传播真正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能够跨越地域、民族、国家和语言的藩篱,真正成为无国界无时限的艺术。这种文化、文学全球化、共时化的奇迹,只有在互联网时代才得以实现,它将极大地改变人类文化交流的格局。

三、全民式狂欢:

对作者中心地位的解构当文学还是作家们的产物时,作家是大众的时代的代言人。当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由于发表的自由、直接、即时和写作的无把关人、无规定性,使得平民大众在文学方面的表达权、话语权获得空前的发展,颠覆了传统文学的作者中心地位。许多人从未意识到的文学天赋和创作潜能被网络所激活,并得到了空前的展示和能量释放。网络文学再也不是专业作家的专利权,只要你愿意,你就能成为作家。这是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作家中心、作家权威的最大解构。许多文学爱好者的文学梦,只有在网络时代才得以实现。仅就我国而言,自1991年第一篇网络原创小说《鼠类文明》发表,到2011年的统计,文学网民人数达2.27亿,约占全国网民总人数的47%;以各种不同形式在网络上发表作品的人数高达2000万人,注册网络有200万人,通过网络写作获得经济收入的人数有10万人,职业或半职业写作人群超过3万人②。网络文学的作者越来越多,其作品越来越丰富多彩,其影响逐渐扩大。大量网络的登场打破了往日专业作家垄断文坛的中心话语模式,促成了个体话语、小众话语对主流文学话语权力的消解。网格连接、散点辐射、触角延伸成为网络文学消解文学中心话语的基本方式,也就是本雅明所说的后现代社会中“主体的非中心化”。网络文学的底蕴乃大众消费文化,网络文学的大众身分决定网络常常会采用最日常的方式接近读者,通过最普通的形式走进读者的心灵。在点击率的高压下,网民的即时反馈下,网络彻底改变了“作者中心主义”的姿态,边写边改,有时结局也要根据网民的胃口来确定。互动式的写作方式将原本个人化的、封闭式的写作转变为一种“集体式”的创作。在这种写作模式下,出现了“交互小说”、“接龙小说”等新的小说样式。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形式更新,更重要的是在互动过程中,文学交流不再成为一种漫谈式的对话,而是转变为直观的数字符号直接参与到文学的创作过程中。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个人沉思的结果,不再是个人的独舞,而是集体的“文学狂欢”。文学本身即是人的思想情感传达、交流的载体。长久以来,纸质文学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文学仅仅是个人对他者的倾诉,而不能正常实现交流的功能。而交互式写作模式则使文学从单向的倾诉转变为双向的对白。传统文学的宏大叙事被网络文学解构,作者的主体性在网络文学中沦陷,网络的自我叙事把作者的中心地位彻底解构。网络文学正是在实时互动和群体参与中实现了从“作者中心”范式与“文本中心”范式向“读者中心”范式的转型。任何解构本质上都是为了自由。正是网络文学“文本的自由度让作者和读者在网络小说中找到了写作和阅读的快感”①。网络写作进入化名作者与群体作者携手共荣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作者成为众人,网络写作成为群体写作。而成为化名作者或群体作者的前提,是他们必须同时是读者。因此,作为个体的“作者之死”,同时唤起了网络上成百上千的“作者之生”。作家就是这样消泯在集体之中。专业文学与大众文学、新民间文学在互联网时代并驾齐驱、共同发展,这是历史的进步、文化的进步。网络文学向民间的复归,对作者中心地位的结构,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文学大众化,而实际上是普通人向客观世界的进一步延伸。麦克卢汉说:“孤立去看数字,数字像文字一样神秘莫测。如果被看成是人体的延伸,数字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正如文字是我们最公允、最客观的感觉(即视觉)的延伸和分离一样,数字是我们最亲密的、相互关系最深的活动(即触觉)的延伸和分离。”②数字化的文学在互联网中的延伸不仅意味着文学性在民间的延伸,更为重要的是平民大众生命价值在客观世界中的不断延伸。总之,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教化作用、存在方式、生产传播模式和作者中心地位的解构,也是对其自身文学模式和审美体系的建构。在这个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中,网络文学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查看全文

网络文学与影视文学的跨媒介传播

摘要:自1998年中国网络文学元年,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可谓蓬勃生长,蔚为大观。网络新媒介的变革给予网文创作更多的自由空间和多元化发展路线,从网络文学到影视文本的跨媒介传播已然常态。任何艺术文本都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体,从网络文学中汲取养分,丰富影视作品内容,是多元文化碰撞的一种结果。本文将立足于网剧《陈情令》,探究我国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跨媒介传播现象。

关键词:网络文学;影视文学;改编;《陈情令》;跨媒介传播

当下网络文学发展尤为迅速,甚至呈现出一种野蛮生长的态势。网络文学本身存在网络性的超文本性,承载着一种媒介维度的多层次化需求,媒介维度的变化必然导致文学的相应变化。从网络文学艺术文本来看,对其文学文本和影视文本进行探究,使得跨媒介传播进入了一个狭小具体的空间转向范围。文学文本向影视文本进行审美转换,实现跨媒介传播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各方面的改动,故此文学艺术和新媒体传播技术产生融合。根据墨香铜臭小说《魔道祖师》改编而来的《陈情令》在开播前期面临着资金收拢困难、拍摄难度巨大、影视题材亚元化等一系列问题和质疑,从不被看好到好评如潮,取得了网络文学走向影视文本的巨大成功。网络文学正在获得主流文化的关注与接纳,并且在资本的运作之下不断迎合主流市场。在跨媒介传播的道路上,网络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传播构建上需将数字技术、文学性、艺术性、娱乐性以及商业性等因素综合考虑,让受众在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的交互之中满足需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实现跨界运营,突破文学文本内容及形式的发展,科学地运用数字传媒技术手段拓展传播空间。

一、跨媒介视域下网络文学的转化

(一)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内在动因

在媒介艺术形态多元化的背景下,从文学文本走向影视文本,形成了完整的泛娱乐化传播链条。相比较于美国、日本等国家,我国影视行业发展较为落后,但是基于近年来新媒体技术革命的影响,影视行业一定程度上开始重新审视媒介运转、影视生产、传播逻辑与策略,与此同时在网络文学的发展助力之下,呈现出一种“遍地开花快发展”的现象级传播模式。网络文学为什么能够走向文本的延展?[1]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学传播从文学文本走向数字化的多元时代。传播媒介呈现出多种形态,以往的文学传播借助传统的文本媒介,从一开始的口头言语传输,走向语言收录传播,通常都以符号、报纸、收音机等实体形态开展传播行为。面对“数字化”挑战,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储存开始走向虚拟应用,不限于固定的媒介载体,即通过数字化媒介进行信息传播,这为文学文本的影视化改编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技术动力。此外,“网生代”的积极参与推进了影视文本改编的生产方向,而影视行业本质上对优质内容资源的缺乏是网络文学走向电影改变跨媒介传播备受推崇的内在动因。[2]据相关研究表明,网络文学自身携带的网络性和商业性恰到好处地切合了资本追求利益的市场需求,故而网络文学的影视化改编蓬勃发展。从文字媒介走向数字媒介的跨媒介传播的实践,实现了文字载体的跨界延伸,滋生了更为广泛的泛娱乐化产业链条。在链条效应下,网络小说的影视化改编大大刺激了我国IP的多媒介开发和火热。在“互联网+”的时代语境下,人们愿意做出这种新的媒介改编尝试,并且这种尝试不负众望,以充分的市场优势和发展潜力吸引着更多的参与者投入,吸引着更多的受众接受新媒介形式。多元化的优质文学文本在不同的媒介之间转化,无论是文字还是数字化载体,都在找寻着各自的呈现方式,以更加合适的方式出现,给受众带来更丰富消费和娱乐体验。网络小说《魔道祖师》常年占据晋江金榜前三,在各网络文学排行榜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在影视IP改编前,《魔道祖师》的原著叙事故事情节、角色设定、主题思想、情感内容等在贴吧、微博、论坛等各大交流平台就存在着较大的讨论量。故而受到网络文学商业性的引导,资本走进文学市场。[3]由于原著属于玄幻类网络文学,实现从文字文本走向数字文本的跨越,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内容在质上的飞跃,仅从视听感官便能满足大多数观众心中的需求。故此尽管面对巨大的拍摄难度,陈情令制作团队也顶住风口浪尖的压力,全身心地投入,甚至超负荷地运作,在影片内容、拍摄制作、营销宣传等各方面打造了这个极具难度的IP影视改编之作,造就了现象级的跨媒介传播典型。

查看全文

网络文学对学校文化冲击思索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类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也在迅速的发展。网络小说、网络诗歌、网络剧本等各个方面都已经被人们所熟知.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流行于各大校园中。而在校园中大学生与网络文学接触得最多,他们的思想道德、信念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受着网络文学的影响。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对校园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以及强烈的冲击。

一、网络文学的概以及特征

1、网络文学的概念

网络文学不仅仅是网络与文学有机的结合体,而且也是科学与文艺相互融合的产物。在内容方面,网络文学的题材主要是与网络有关。在传播形式方面,主要是通过网络流传于各大校园中。网络文学在最初阶段只是以一种优美的文字呈现在各个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但是后来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文学网站也逐渐的兴起,而网络文学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文学网站所熟知。

2、网络文学的特征及现状

虽然网络文学本质是一种文学。它依然具有传统纸质文学的相关特征。但是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文学样式,与传统的以纸质为媒介的文学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创作的主体更加的平民化与自由化,网络这个空间赋予了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只要你有激情都可以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尽情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了“大众文学”。第二,创作者可以和文学爱好者进行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巨大的平台进行讨论,激发创作者的写作灵感,网络文学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三,网络文学的形式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创作者们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得网络文学与传统的文学相比更加多样化但是正网络文学的这些独特的特征也揭示了网络文学不好的一面。由于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学”,所以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情况。网络文学的内容也多数是对现实社会的冷嘲热讽.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当网络文学流行于校园的同时也对校园文化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冲击。

查看全文

网络文学内容乱象治理研究

摘要:网络文学迅猛发展的同时,存在内容商业化严重、抄袭、质量低下和作品类型单一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过度迎合读者需求,政府管治滞后和技术手段的滥用。针对这些问题,从过程管理的角度提出治理对策,希望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学;内容生产;过程管理

中国网络文学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网络文艺的重要类型,同时也已成为引导舆论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从付费阅读到多元发展,产业生态不断升级,行业边界日趋淡化,作品总量、读者人数以及市场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20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占网民整体的46.5%,较2020年3月增长475万,规模达4.60亿。每两个网民中,就有一个是网文读者[1]。网络文学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反映在内容方面,具体有内容商业化严重、抄袭、质量低下、作品类型单一等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理,会进一步阻碍网络文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因此有必要对网络文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然后提出科学的治理对策。治理网络文学尤其是对网络文学内容乱象进行规范治理研究有利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有序发展,对繁荣文学创作,引导文艺创新,提升数字出版产品质量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1网络文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文学在内容方面,具体存在内容过度商业化、内容抄袭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低下和作品类型单一等问题[3]。内容过度商业化体现在创作动机不纯和平台标准评价不当等方面;内容抄袭严重在网络文学平台生产端和作者方面都有体现;内容质量低下主要体现在内容价值观紊乱和语言表现形式低俗;作品类型单一体现在脱离现实题材多,写作类型化、同质化。

1.1内容过度商业化

查看全文

网络文学报道在场性传播探讨

摘要:《中国青年作家报》报道网络文学是传统主流媒体介入新媒体文化现象的有益尝试。该报记者密切联系网络文学作家、读者和研究者,相关报道注重广度、高度和深度,注重青年关注和关注青年,在调动受众参与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能很好地通过文学叙事手法的运用增加受众阅读的体验感和满足感,有效地扩大了报道的影响力,其网络文学的报道极具建构力。记者长期跟踪和报道网络文学,通过对网络文学的全方位观察和在场性传播展开了建设性实践和思考,可为其他媒体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报道;青年;网络文学

在纸媒面临互联网新媒体巨大冲击的背景下,《中国青年作家报》(以下简称《中青作家报》)于2018年12月25日的创刊有一种“迎难而上”的气魄。创刊后,《中青作家报》迅速抓住网络文学这个当下重要的文学现象,并于2019年第一季度开始推出网络文学相关报道。对话知名网络文学作家,追踪网络文学前沿动向,体现青年作者创作审美,助推网络文学正向发展——《中青作家报》对网络文学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截至2021年底,《中国青年报》《中青作家报》及“中青作家报”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国青年网等共计刊发了一百余篇有关网络文学的报道。《唐家三少、何常在、夜神翼、骁骑校等知名网络作家,热切关注“百年百部”活动》《观红船学党史话创作:青年女性网络作家南湖之畔的“追寻”》《血红、匪我思存、管平潮、阿菩、静夜寄思、夜神翼、萧鼎:网络文学作家从这个英雄城市再出发》《网络作家与时代“同频共振”》《网络作家从“红岩精神”中汲取力量》《那些偷偷读网文的孩子们长大了——网络文学评论高研班采访手记》《中国作协为何下大力气培养青年网络作家——专访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何弘》《让中国网络文学从“表达场”到“见证地”网络作家积极拥抱数字文明》《90后网络文学作家的精神之源和审美追求》《19271007——跨越时空的数字密码和精神财富》……这些发自现场的报道,内容涉及网络文学重大事件、代表性网络作家访谈、读者心声、网络文学评论、文学网站编辑意见等,较为客观地展现了我国网络文学当下的整体面貌。这些报道紧跟国家重大文艺政策,重在引导网络文学青年作者和读者的思想成长,显示出作为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在报道网络新文艺的建设性实践和探索方面有所建树和思考。

一、网络文学报道的建设性引导

网络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房间里的大象”,它拥有数以百万的作者,用户规模达4.67亿人,在影视改编和网文出海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关注和引导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主流媒体新的时代使命。近年来,网络文学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但学术研究成果多为“阳春白雪”,面向的是学者群体,较难普及大众。虽有不少自媒体的“网络文学”推文,但因其重在运营流量和平台利益等原因,对网络文学往往存有“私心”,无法客观地呈现网络文学的全貌。一定程度上来说,主流媒体的品牌优势和可信度能为网络文学作家作品和研究成果提供展示平台,主流媒体的报道是网络文学发展的风向标,对引导网络文学作家创作和学者研究有着积极影响。《中青作家报》作为中国青年报的子报、主流媒体的一员,在“对话名家”和“文学评论”专版刊登了大量网络文学作家访谈和网络文学评论文章,在引导网络文学读者和作者方面有整体规划和侧重点,重点关注青年群体,有着明显的建设性。“建设性”概念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指事物发展的方式及过程,即阐释与推论;二是指事物发展的方向,即积极与改善。……其中“积极改善”是与建设性新闻传播的积极效果相呼应,进而体现了媒体的建设性与社会发展的平衡。[1]《中青作家报》报道网络文学呼应了这一网络新文艺的发展过程,并重在积极改善网络文学的“生态”环境,力图引导网络文学创作者思想上的健康发展和艺术上的传承创新。网络文学的发展不仅需要网络文学作家的辛勤耕耘和网络文学研究者的深入研究,还需要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引导。鉴于此,《中青作家报》的网络文学报道的指导思想,不仅需要有利于调动网络作家的创作激情,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为国家文艺政策的落实和推进保驾护航,引领创作倾向、读者趣味和研究热点,其建设性作用不言而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何弘高度评价说:“《中国青年作家报》创刊不久,即敏锐地抓住(网络文学)这个重要的问题,连续推出网络文学评论专版,对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

二、网络文学报道的主动性介入

查看全文

网络文学分析论文

无论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会产生多少争议,这个概念终于站稳了脚跟。现今已经没有多少人否认网络文学的存在。尽管"网络文学"的完善定义有待于理论的进一步修补,但是,文学进驻网络空间并且成为一个活跃的臣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论文。其实,许多人的目光正在越过这个事实向后延伸:网络为文学制造了哪些强有力的冲击?换言之,因为网络文学的出现,传统文学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哪些深刻的改变?

蔡智恒、安妮宝贝、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这些网络作家的名字渐为人知,网易公司与文学网站"榕树下"的文学评奖均己落下帷幕。检阅过"榕树下"网站的得奖作品之后,资深作家陈村慷慨地赠言网络文学:"前途无量"。他在"网络之星"丛书的序言之中说:"有人一口派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显而易见,陈村所青睐的是"网络的原创文学"――即仅仅在网络空间写作和发表的作品。(1)由于文学爱好者的录入或者网站招徕用户的点击,网络空间存有大量业己出版的世界文学经典或者风靡一时的流行之作。对于这一部分文学而言,网络仅仅是一种征集读者的新型传播媒介。栖息于网络空间的文学不过是纸张文学的电子复制。这一部分文学并没有因为网络而改头换面,甚至提出新的美学设想。相形之下,"网络的原创文学"可能包含了某种前所未有的文学类型。在这一批文学那里,网络不再是计算机屏幕对于书籍纸张的替代;网络的特征介入文学生产――从遣词造句到发行传播――的全过程。

伊格尔顿曾经提议考察艺术的"生产工具"。对于文学说来,书写工具很大程度地决定了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从龟甲、钟鼎、竹简、缣帛到纸张,新型的文学生产资料不断地改变书写者与阅读者的范围。这不仅派生出种种特殊的文体,同时还不断地重建文学社会学。如同人们的历史考察所发现的那样,书写工具的日益廉价导致了持续的文化民主。书写工具摆脱了权贵阶层的政治、经济垄断之后,文化归还了大众。大众的通俗语言赢得了文字的记载,甚至赢得了刊印的权利。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事件;这时常还意味了某些发不出声音的匿名阶层开始浮出文化地平线。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生产工具以及文化传播体系的改变时常是缔造一个新型社会的重要条件。根据安德森的观点,印刷技术的发明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安德森称之为"印刷资本主义"。他概括说:"资本主义和印刷技术通过作用于人类语言的不可避免的多样性的命运,使一种新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成为可能,这种共同体的基本形态为现代民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②现今,一些人将网络空间形容为“后纸张”时代的书写与传播工具。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经济、社会民主以及文化形式无不因为网络的介入而产生历史性的转折;对于文学说来,人们逐渐将问题凝聚到这个方面:这一项技术革命是否包含了诱发艺术革命的契机?

很少人有胆量预言,网络文学的兴盛丝毫无损于传统文学的既定规范;但是,人们可以从某些不无委婉的表述之中发现传统文学的抵抗。不少传统文学的作家重复申明:文学的本质从未改变,评价文学的尺度始终如一,他们对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一视同仁。余华断言:"对于文学说来,无论是网上传播还是平面出版传播,只是传播的方式不同,而不会是文学本质的不同。"(3)"文学的特性将因此――随着作品的发表方式、传播方式和作家成分结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甚或损害吗?"吴俊对于这种问题颇为肯定:"作品的文学性取决于它自身的叙述和表现,同其物化的载体(媒介)形式――不管是纸质书刊还是电脑网络――并无必然联系。"(4)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网络作家的首肯。他们看来,"始终如一"的尺度无宁说证明了传统文学吞并网络文学的姿态。人们可以从一个具体的事件之中发现网络作家的理论异议――他们不信任网络文学评奖聘请的评委:

从网络调查中看出,不少"网虫"对由王蒙、刘心武、张抗抗等几位知名作家主持评委会感到"滑稽"和"不能理解"。因为他们几乎是清一色因写书成名的传统文学作家,对网络知道多少值得怀疑。评委之一的莫言说自己连一次网都没有上过。由这些评委评出来的作品,不仅难以评出真正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而且也伤害了网民的感情。此外,按何种标准进行评选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5)

当然,也有一些传统文学的作家愿意呼应网络作家的观点――例如徐坤。在她看来,网络文学必须产生新的衡量标准。(6)然而,迄今为止,这些标准尚未得清晰的表述。张抗抗曾经提到她的一次有趣经历。聘为"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的评委之后,张抗抗打算遭遇一批洪水猛兽式的作品。然而,她的阅读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惊讶:

查看全文

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叙事策略

【摘要】虽然小说和电视剧同为叙事艺术,但前者是静态的文字叙述,后者是动态的图像叙述,这一文本的转换过程会影响其相应的叙事策略的变化。对于小说和电视剧来说,叙事策略是叙述一个好故事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当前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的火热浪潮下,有必要研究从文本到图像过程中叙事策略转变的特点,使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更契合受众的审美期待。

【关键词】网络文学;他律性;叙事策略

数字媒介时代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模式,使信息的存储和传播更为方便快捷,网络文学在这一广阔的现实环境下应运而生,以其平民化、大众化、自由化和互动性,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备受关注。网络文学的创作过程也告别了传统文学以作者为中心的格局,而是更多地强调与受众的互动,汲取受众对作品叙事的意见,不断完善作品,提升作品的生命力,同时也让受众有了更强烈的参与感和审美体验。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来的影视剧也深谙此理,突破了传统的“你制作,我观看”单一模式,不断解锁新的模式以更加契合受众的审美需求。“从一种样式改编成为另一种艺术样式,既要不伤害原作的主题和风格,又要通过稀释和填补来使它成为主要通过形象诉诸视觉和听觉的形式。”①总的来说,审美的生活化与生活的审美化促使网络文学发展迅猛,但如何更好地利用形象叙述故事、传播正确意识才是网络文学改编剧的长久发展之道。

一、在宏观层面兼顾审美文化的自律性与他律性

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样式,是审美文化自律性和他律性的辩证统一。自律即相对独立,他律则指对大众审美的迎合。这一宏观层面的兼顾也体现在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中,《花千骨》《琅琊榜》等改编剧一经播出便广受关注,其与受众审美的契合是他律性的体现,而电视剧本身所肩负的责任又要求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也应强调符合主流价值观,注重主题上的伦理意识和对艺术性的追求,因而在叙事策略上不可避免会受到自律性的规劝。网络时代催生的网络文学普遍具有节奏快、娱乐性强、情节丰富等特征,因而其改编剧也相对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儿女情长、豪门恩怨、宫斗大戏、婆媳大战等丰富多样的题材能充分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相对观照和替代性满足。(一)他律性:情节设置上的戏剧化冲突。不同于文学作品,在电视剧中,人物形象的个性塑造、故事主题的精准呈现以及审美叙事的表现效果都主要倚仗于情节的丰富发展和变化,情节设置上的戏剧化冲突使得相应的人物、主题和叙事表现更加突出。因此,网络文学在改编成电视剧时,便十分注重矛盾冲突的戏剧化,以凸显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审美体验。改编自阿耐同名小说的《欢乐颂》在情节设置上以五个家境不同、性格迥异的年轻女孩为主线,展现其在由此形成的各种冲突中从陌生到熟悉、进而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成长的故事;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由顾漫同名小说改编,在情节上以大多数年轻人都喜爱的网游作为导引,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从游戏中结婚再到现实中相爱的美好爱情故事,这一别具一格的情节切入点符合受众想而不得的美好幻想,在营造审美体验的同时给予受众心理上的满足感。(二)自律性:叙事设置上的艺术化内涵。尽管网络文学题材各异、内容多样,但其叙事主题却始终是围绕主流价值观的,不管是对真诚、善良和美好的集中弘扬,还是对虚假、邪恶和丑陋的大力鞭挞。简单来说,电视剧的发展是立足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的。在此大环境下,电视剧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对艺术内涵的追求,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意识。由海晏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琅琊榜》堪称良心巨制,虽然表面上仍然是宫斗的老戏码,但其没有流于俗套,不仅在内容上精益求精,而且对视觉影像极其重视。“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与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变。”②虽然男女主角选用当红演员胡歌、刘涛,符合当前网络时代的偶像效应,但创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丰富着人物的内在精神、画面效果,使整部作品脱离一般改编剧的明星效应、“五毛钱”特效,极具审美意蕴。

二、在微观层面对矛盾冲突与悬念设置的叙事策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