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4 07:20: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网络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场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产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厘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模糊认识,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本质,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互动与联动机制,对正确认识和处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优势,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尤为重要。

[关键词]网络;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

根据CNNIC第43次的《中国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到56.8%,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占上网上网人群的98.6%。[1]信息传播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短视频、直播为载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在智能手机等网络智能终端上进行传播。网络媒体已经全方位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使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育人方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甚至产生了以小博大的强劲影响力与冲击力。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场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否存在,主客体关系如何界定,主体之间如何转换?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充分发挥好网络的特殊场域优势,切实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网络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阐述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理论起源于哲学的主客体观,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主客体研究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哲学范畴的主客体概念,因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网络视视域下,充分认识主客体的存在性、特殊性及其内在关系,对厘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进一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尤其重要。1网络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客观存在。网络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借助互联网,用一定的思想对网络人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进而使网络人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推动网络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有人认为,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和虚拟性等特点,网络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逐渐变得模糊不清或者不存在,再谈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不再具有意义。其实,在网络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并没有消失,改变的仅仅是主客体的存在方式和相互作用方式,主客体之间仍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中介或者条件,目的依然是利用网络影响和改变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实践活动。网络环境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众人皆是“通讯社”,每个网民同时也是海量信息的接受者和受益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方式传播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者他人,同时也通过浏览获取符合自身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信息的影响和感染。如果信息推送者能够代表某个阶级或集团阶级的利益和价值观念,并带有组织性和目的性,去影响广大网民的思想和行为,那么这个信息的推送者或组织者就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主体性特征。那些接收信息受到影响的人们就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客体性特征。只有深入理解网络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责任,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传播的引导力、影响力,牢牢把握住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2网络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定位。在哲学上,主体是指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客体是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是主体,不仅需要教育者的教育,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两者共同承担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任务。两种主体的关系不仅是交互实践关系,还呈现出主次性关系,从而呈现出教育者主体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次主体的主动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不再是身居高位命令式的实施者和灌输者,而是要将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的需求作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也不再是绝对服从的被动接受者,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接受教育信息并给予正向反馈,与教育者一起在交往和实践的过程中共同进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应当是受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辐射或影响的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具体表现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行为方式。网络技术环境大大提升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互动、沟通与交流的频次,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加速交替转化,并最终对教育客体产生影响。看似主体间的作用更加模糊了,但主客体间的关系实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人的思想和行为,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进而符合一定阶级和社会的需要。这不仅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而且明确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有利于深刻认识与精准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正确的定位与关系,进而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针对性与时效性。3网络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互联网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凭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是以互联网为中介。网络前提一旦不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也就无从谈起。“人-网络技术-人”这一关联呈现的是人与网络技术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网络实践活动。人们创造了网络技术,并借助网络技术实现了网络化生存、网络化生活,同时也创造了新的交往、沟通和作用方式。以往主体之间的直接交往方式转变为以网络为媒介的间接交往方式。网络不但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相互连接的桥梁,同时也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发生相互作用。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载体、场域和空间,赋予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存在方式和状态。网络改变了主体之间“在场”的方式,更多的是以文字、图像、影音等信息方式展示出来,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虚拟在场。在虚拟场域中,真实世界的人也变成了虚拟主体,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种直接感知关系,要通过数字化的解析去感知信息背后的人。主体间的交流互动关系不再停留在物理意义上,而是在虚拟存在下的沟通与交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要想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和作用,首先要通过网络将自身所传递的信息数字化和符号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客体的影响是多向互动、历时叠加而成的。从横向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既可以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还可以多对多的。在开放的网络环境里,主体之间多向度的发生沟通与交流,使得受教育者不断审视、检查自我,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从纵向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可以是信息的推送者、评论者或者转发者,他们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逐层叠加、逐层发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接收的信息,理解信息的过程,也是各种信息影响交互叠加最终对教育客体产生影响的过程。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不简单是平面网络的直连关系,而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立体式交互体系。

二基于主客体关系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查看全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是指基于互联网络、大数据等新技术所构建的网络空间,依据人们网络思想和行为需要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求,运用一定主客体条件资源优势而开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革新发展的过程,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种主客观条件相互支撑的结果。文章试图从理论、实践和技术等三个维度视角,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更好地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服从服务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发展;虚拟社会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而广泛运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难以适应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新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是指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所构建的网络空间,依据人们网络思想和行为需要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求,运用一定主客体条件资源优势而开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革新发展的过程,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种主客观条件相互支撑的结果。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的条件主要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过程中所依赖的各种要素,主要涵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的理论条件、实践条件和技术支撑等三个基本要素。本文试图从理论、实践和技术等三个维度视角,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条件,这样有助于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的机理,认识和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所需要的主客观基本条件,也有助于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的条件。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的理论条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服务的。它是由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思想行为形成发展规律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所决定。因此,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的理论条件,是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也是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性,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客观要求。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条件。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唯物辩证法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的实践理论基础。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各个方法联系中探索方法的创新。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具体方法的发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认识理论基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应坚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源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检验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的基本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刻阐明了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即人的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阐明了人的社会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6)无论人的实践本质,还是人的社会本质,人的本质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要服从服务于发展和丰富人的本质,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思想政治发展的需要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过创新发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序有效实施,最终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直接理论依据。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就是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促进人与自身、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内在和外在的限制和束缚,实现人在关系、能力、素质和个性等诸方面获得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和境界。[2](P89)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P123)用列宁的话说,就是“会做一切工作的人”[4](P29)。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实质就是要摆脱束缚人发展的各种外在与内在的局限和限制,人的外延发展就是摆脱束缚人的社会关系的局限和限制。人的内在发展,就是要通过发展人的实践能力和素质来摆脱束缚人发展的局限和限制。正如马克思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个人的真正的精神财富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5](P89)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要服从服务于人在虚拟社会生存和发展,促进人的虚拟社会关系丰富、提升人的信息素养和虚拟实践能力,发展人的虚拟个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指导理论。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新时代如何加强建设网络强国,怎样建设网络强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指出:“我们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而且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6]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条件。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这些理论直接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条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是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根本遵循。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服从服务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一是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服从服务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任何方法的创新发展总是依据目的和任务来选择确定的,不同的目的和任务就有不同的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之相适应。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主要是依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选择确定方法创新发展的原则和实现路径。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服从服务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是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支撑。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动的矛盾和特点,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如果背离或偏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特点和规律,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依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同环节的不同要求,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的方式方法。如何借鉴运用大数据方法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信息收集、分析、决策方法;又如何借鉴心理学咨询方法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咨询辅导方法等。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服从服务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化和外化规律。要立足于网络空间,依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遵循教育对象内化和外化的规律,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满足教育对象内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的需要,并运用内化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想指导教育对象在网络虚拟社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是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直接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需要坚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指导,一方面,要继承已经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证明了的并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另一方面,要立足于网络空间,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对现实空间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移植再生创造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的实践条件

查看全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研究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新方向。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的价值意蕴,辩证分析文化情境创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动态因子,充分发挥动态因子的积极影响,以“圆、深、顺、特”四字为抓手,积极创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变范式,从而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形成了多样化的网络环境。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多次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2016年,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并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提出要求,推动广大高校师生成为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的一支重要力量,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面对这一新情况、新态势,深入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教育文化情境创设,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方向、新举措,有助于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的价值意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景创设是指教育者立足文化价值意蕴,根据教育原则和理念,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等,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内化价值意识,逐步达到知、情、行相统一的价值塑造。积极创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与创新,具有深刻而又长远的价值意蕴。1.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主动之举。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网络文化情境,有助于将“由网而生、由网而兴、由网而增”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以网络技术助推意识形态工作,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网络文化发展,以网络文化牵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创新性地推进教育现代化。1.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力之举。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网络的开放性、包容性、互动性和即时性,建立“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文化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体验和共建共享,将抽象、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思想感悟,从而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终落实为网络文化育人正能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1.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是服务学生成长的创新之举。以生为本是教育的立足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影响深远。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构建网络文化情境,将网络文化转换为最直接的教育动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循环式动态“网格”,逐步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明辨网络文化冲突,深层次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性发展。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影响因素

查看全文

网络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要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网络媒介形式的统一,网络媒介的虚拟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统一,刚性制度管理与柔性氛围熏陶的统一。

关键词:网络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介已经成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媒介且传播速度更快、沟通更便捷的媒介,它正逐渐渗透到包括校园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新时代校园区别于以往传统校园的最显著特征之一。高职学生的学习途径、生活方式与思想状态无不受到网络媒介的巨大影响,给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网络媒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剖析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实现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通过不断加强对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于各种网络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和应用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1)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思想道德素质与其他素质的协调发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地解读、批判、应用网络媒介信息的教育,其内涵是要求学生有效地驾驭信息,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网络媒介信息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不至于迷失在虚拟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同时,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点与出发点,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网络媒介素养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学生通过接触网络媒介、认知网络世界,避免被网络虚拟世界所误导和诱惑,从网络媒介的侧面了解现实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从而通过不断学习自觉提高道德品质和政治觉悟,不断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因此,虽然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法、手段不同,但都是以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网络媒介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学生通过接触网络媒介,开始自发地从网络媒介上逐渐了解社会,并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尝试性、自愿性的摸索与实践。网络媒介在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对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网络媒介的价值导向不当容易引起部分高职学生价值取向扭曲,使社会与校园舆论导向偏离主流价值,直接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致使部分高职学生认知偏离、信仰缺失、理想迷茫[1]。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能力,使网络媒介为己所用,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巨大优势,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和教育模式,积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避免网络媒介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把网络媒介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通过收集、整理、归纳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络信息,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2]。这一教育过程以高职学生完善和发展为最终目的,蕴含着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功能,其应用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看,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将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科学发展。现阶段,高职院校还未能对广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在广泛、持续接触网络媒介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学习、反复摸索、不断领悟获得的。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媒介信息时,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会呈现多元化趋势。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时,高职学生需要进行理性思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去辨别与思考网络媒介信息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最终得出客观、理性、正确的结论。而在此过程中运用到的批判性思维与理性辩证法分析来源于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学校应安排政治理论素养高、网络技术水平一流的优秀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网络媒介素养[3]。

2实现高职院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查看全文

网络直播媒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网络直播作为新生的网络文化产品,凭借其直观的真实性、伴随式互动性、内容的多样性等特点迅速成为大学生新宠。大学生对直播的高参与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直播这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刃剑,提出相应的规制建议及发展路径,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以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育人新模式。

关键词:网络直播;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占网民整体的75.8%,全民直播时代轰然而至。直播软件的兴起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信息时代中,青年既是知识学习与教育的主要人群,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和新传播技术的主力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抓住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契机,以网络直播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性和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网络直播平台的特点

网络直播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青睐的网络互动社交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直播平台和传统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具有显著特征:(一)实时互动、体验感强。高校利用网络直播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形象地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直观展示给学生,还能全面调动学生的试听觉感知和即时性感受,实现以教育者为中心的“一对多”的实时互动的社交模式,更加注重体现陪伴与分享。大学生可以通过弹幕或者评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大大增强教育的互动性,满足了其追求存在感的社交愿望。(二)内容覆盖丰富、价值取向多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网络直播市场才有活力。目前网络直播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广泛,从最开始的专业性内容逐渐走向泛生活化、泛娱乐化,多元文化充实直播内容,用户也由此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高校的网络直播内容应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用形态多样的教学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直播过程始终。(三)表达自由化、社交圈层化。网络直播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专业的人们聚在一起,是广泛性与个性化的统一。网络直播中每个用户都可以随时更新自己的动态,自由畅快地表达观点。大学生在参与直播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热衷的主播或直播间,逐渐形成自己特定的互动圈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向不同的学生群体,需要找准群体需求,用高质量和专业的内容去吸引学生。

查看全文

浅谈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如今我们正处于互联网信息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阐述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最后讨论了应对这种负面影响的措施。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工具,在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日益成为必不可少的获取知识以及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时代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科技优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逐渐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喜欢与新事物接轨的大学生群体。作为一种通信工具和信息平台,互联网具有传播快、覆盖广、样式多、更便捷等特点。因此,互联网也一举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和资源的最佳途径。然而,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需要使用者对各种信息进行理性筛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如何有效利用机遇,成功应对挑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网络在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这些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在计算机逐渐普及的今天,网络已经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小到网络购物,大到国防军事。网络以其便捷、迅速的优势,海量存储信息的能力,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可以透过网络平台更快、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事物。同时,海量的信息存储,让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不局限于书本,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如今,我们处于信息产业高度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网络成为最好的传播媒体。随着网络的诞生,大学生对事物的了解已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网络解决了大学生的大部分疑难问题,省去了因为时间不允许、地域不配合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不便。(2)网络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面对面交流和指导的方式,这有益于解决个人的思想问题。但是这种方式的覆盖面较小,影响力也相对较弱。互联网的出现则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大学生不仅能够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还可以接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有效地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优势,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的指导作用。此外,网络的最大作用是资源共享,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需要受体制和系统的限制和制约,扩大了工作覆盖面,实现了教育方法的信息化。(3)大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传统的教育模式是“维护性学习”,让学生以掌握知识为目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这种教育模式往往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网络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媒体模拟教学参与教学,打破了以往学生单纯获取知识的渠道。而网络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这也为网络群体带来了高度的自由。互联网的数字化特性使人们感受到了与以往不同的平等,网络的虚拟化特性则使人们能够体验到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新境界。网络中的交流沟通也吸引着学生从被动接受“灌输”教育转变为积极参与各种思想交流。这种网络的公开性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影响。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呈现出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不用担心地区、收入和家庭的限制,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它。但是,这个自由空间也存在缺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上信息丰富,但良莠不齐。网络将纷繁复杂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不同的文化和思想等很有可能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容忽视的是,网络文化具有开放和平等的一面,但它也包含了一定的隐匿性。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但每个人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教育水平、文化水平、价值观和道德修养都是不同的,这些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沟通中的冲突。而且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一些不健康的、低俗的信息如色情、暴力甚至是威胁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反动信息,也会潜藏在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率非常之高,这些不良信息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2)网络可能导致大学生品德畸形发展。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道德转变的重要时期,形成正确的心理和行为是内化与外部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大学生并没有积极地适应现实生活。在思想方面,由于受到了西方意识形态以及色情和暴力等粗俗内容的影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恶意攻击辱骂他人或陷入畸形的网恋,导致违法的事件时有发生。沉迷网络不良信息,导致一些学生的道德底线丧失,道德认知模糊,道德意志薄弱,其心理道德在虚拟网络的影响下变形和扭曲。(3)网络可能导致大学生素质下降。在当今时代,网络丰富的资源和快捷方便使一些学生通过网络找到捷径,放弃了潜心研究,并形成了一种浮躁的学习风气。为了通过考试,一些学生变成机会主义者,公开在互联网上寻找替考或帮助他人参加考试,这严重破坏了学习的风气。还有些学生认为网络是虚拟空间,违规行为无人监管,日常网路语言、行为中包含了一些具有报复性的侮辱或人身攻击的内容。

查看全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

摘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网络化、信息化快速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一直把服务广大学生这一工作宗旨作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线上线下工作齐头并进,切实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老师

1大学辅导员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革新的必要性

1.1把握网络教育的机会。大学辅导员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把握网络科技时代带来的新机遇。第一,现代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可能性。它处理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环境中资源受限的难题,可以把时事新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完美地融入教育过程。第二,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思政教学的手段、途径和模式。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借助教师的说明来传授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成为知识内容信息的接受方,教学过程中缺乏趣味性,实际教学效果很差。教学方式的革新,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思想政治的教学质量和任务目的性。第三,借助网络媒体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交流,缩短师生的交流时间,开展现代化、便捷化的教学活动。师生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互动交流,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入交流,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难题。最后,大学辅导员在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借助网络平台全面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网络时代,大数据自身就具备分析和筛选的功能,辅导员能够及时、快速地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并借此制订出科学合理、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1]。1.2应对网络环境的挑战。首先,网络技术及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产生冲击。高校辅导员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无法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便捷性,忽视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大学生的学习理想及价值观念不断受到网络传媒的影响。其次,网络环境将威胁思政教育的主体地位。高等院校辅导员网络教学能力的缺失,导致无法有效抢占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无法帮助学生抵挡网络环境中不良信息的消极影响。最后,网络环境将影响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个体观念及行为,导致高校辅导员教学工作的开展存在较大的难度[2]。

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指导原则、思想和主要目的

2.1指导原则。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以人为出发点,坚持时效性和革新性的基本原则。第一,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积极面对学生的客观实际问题,积极应对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突发情况,看清教育的发展趋势,意识到思想教育对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的积极作用。利用网络化现代教学平台,实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二,辅导员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学习主体性。辅导员要根据学生的真实个性、兴趣和学习要求,制订适合学生特点的计划。在当今多样化文化环境中,学生的价值观、学习理念、需求等出现新的变化,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这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前提条件。第三,大学辅导员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法、内容等方面要进行创新,要积极开展教育思路、方式和内容等多方面的革新,以此来满足学生需求,实现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和新标准[3]。2.2指导思想。首先,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的主要指导者,应坚持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全面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创新思政教育。其次,高等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应坚持以学生的能力提升为出发点,确保思政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掌握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规律及内涵,更新网络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最后,应建立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及教学设备,转变高校传统思政教育的理念,全面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影响力[4]。

查看全文

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产业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对网络舆情表现出高度的关注。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影响高校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不仅仅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冲击了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因此要对高校网络舆情提高认识,在充分了解网络舆情概念、特点的基础上,理清网络舆情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利用网络舆情展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讨

据网监部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已达1.37亿。其中居网民总数首位的是18至24岁的年轻人,目前所占比例为35.2%。可见,高校学生已经成为网络舆论主力军,网络舆情在高校学生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因此需要借助网络舆情这一新兴事物,引导并培养高校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和社会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舆情中正确的价值导向不仅能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还能为我党的长治久安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不同于传统的舆论。传统的舆论主要指公众对社会问题及热点事件的意见和言论,并非一家之言,其表现方式也与传统的媒体相关联,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网络舆情正以一种新的舆论形式,影响着网民特别是高校学生的生活。网络舆情特指对互联网上广泛流行并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突发事件不同看法的舆论,它隶属于社会舆论,是社会舆论的表现形式之一。综上所述,网络舆情可以定义为,网络舆情是以互联网络(电脑或手机客户移动端)为载体,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可以是省市级范围内甚至是国家范围内,以社会热点事件广泛关注问题为核心,广大网民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二、高校网络舆论的特征

查看全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论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是指存在于“网络虚拟环境”中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切具体因素。网络环境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是当前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网络环境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前,要优化网络环境,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以此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网络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联网不仅是一种通信工具和信息获取方式,更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网络技术也催生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特征是其环境的复杂性,它不仅是一个世界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非常重要,这成为搞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提高思想政

治教育的实效。

一、网络环境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是指存在于“网络虚拟环境”中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切具体因素。网络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现实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明显的区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只是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围绕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系统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查看全文

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针对网络舆情治理下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亟待更新、过程管理不足、治理手段落后、治理队伍薄弱等问题,文章提出从更新网络舆情治理理念,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把握网络舆情治理过程,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完善网络舆情治理手段,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建设网络舆情治理队伍,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加强网络舆情治理保障,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等五个方面创新高职网络舆情治理策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网络舆情治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201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重点强调,高校要合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改革思想宣传工作。党的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发文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把网络舆情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高职网络舆情是指高职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及社会现象公开表达的具有一致性和倾向性的情绪及言论的集合。随着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动越来越密切,网络舆情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给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网络舆情治理下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理念亟待更新。网络社会的崛起重新界定和构建了青年的社会地位和影响。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处理网络舆情,往往采取简单的封堵和回避的方式,对学生的内在诉求关注不够。这种方式在短时间内可控制网络舆情发展趋势,但由于没有从网络舆情发生的源头去解决问题,可谓治标不治本,为爆发更大的网络舆情危机埋下了隐患。2.过程管理不足。当前,高职院校多关注如何化解已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而缺乏对网络舆情治理下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入探索。具体而言,缺乏对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发展趋势、善后工作的研究与实践。例如,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不完善,不能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预测,在网络舆情危机公开后才着手处理,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降低舆情风险;部分高职院校掌握的网络舆情分析和预测技术不够成熟,没有做到有效防范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及蔓延。3.管理手段落后。高职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高职院校在依托网络舆情治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常只是将网络信息甄别、网络行为规范、网络道德培养等“学习性”内容“上网”而已,存在重说教、强灌输的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佳。高职网络舆情治理者应积极探索新的网络舆情治理方式方法,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使学生做到正确辨别信息和过滤掉垃圾信息。4.治理队伍薄弱。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危害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影响力巨大。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队伍薄弱,主要依靠宣传部或者网络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兼职”来完成日常工作。究其原因,一是高职院校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认知及准备不充分;二是高职院校对网络舆情治理队伍构建的投入不足。

二、创新高职网络舆情治理策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