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世代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4 07:06: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网络世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网络世代产品设计论文
从1993年开始,网际网络<Internet>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至今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其所构建出来的网络世界,比电视对人类文明具有更大、更深远的冲击,并把人类文明带向一个新的里程。
网络世代的到来,代表的是生活形态的改变。作为家庭之中的一员,尤其是父母的角色,将面对子女而改变,作为公司的成员,尤其是经营者与员工将相对改变生活的态度,取得资讯的方式、交朋友的方式、对工作娱乐休闲的看法等等将会有根本的改变。由此看来未来产品设计的方向将是实体和虚拟世界的整合<Real-WorldIntegration>产品设计工作将是为人们找出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障碍、难题,依靠互联网这项科技的特性和功能,创造出为人们排除障碍解决问题的产品。
由于小孩喜爱互动式的网络电脑,使得今天的小孩看电视的时间比五年前少,比起其父母在和他们同年龄时的看电视时间更少,因此称他们为网络世代<NetGeneraton>简称N时代。这个概念所反映的是1999年时2岁-22岁间的孩子们,所以不仅仅包括了目前正活跃于网络空间者。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网络世代将成为新世纪的新主流。他们具备了这个时代所赋予他们的独有特征:
<1>数字式行为;他们对于电子媒体是熟悉的,网络生活就在身边,他们不用多想就可以了解数字行为,因为他们是在这个过程中成长的。
<2>更多的DIY;个人电脑的发展改变了人类行为,赋予每个使用者更大的权限DoItYouself的观念越来越普及。自己动手的特征,代表网络世代使用数字式产品的数量,会比非网络世代更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摘要:“Z世代”大学生从小生活在被网络包围的环境,与以往大学生不一样的成长环境导致他们表现出直面感提升,暴露性增加,孤独感更强等差异性特点。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他们的心理健康需求,因此要明确“Z世代”大学生教育目的,利用专业化心理师资队伍,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调互助机制,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与监管,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挖掘“Z世代”大学生心理潜能,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发展。
关键词:Z世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差异
一、前言
“Z世代”主要指出生于1995—2009之间的人,这个概念最早由欧美国家提出,因为这代人的成长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他们也被称为网络世代。当代高校大学生作为“Z世代”中的一分子,他们自幼生活在各种科技产物包围的环境中,与网络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无论是生活、学习、购物、娱乐都离不开网络的环绕。网络充斥着他们生活的每一寸空间,他们身心发展各个方面也都离不开网络的影响,因此在他们一代人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心理逐渐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发展特点,展现出独属于他们一代人的特色。作为“Z世代”的大学生,相较“前辈们”,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的途径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网络中释放真实的自我。在心理健康方面,与“80后”“90后”大学生谈“心理”色变不同,他们愿意通过网络分享自己心理状况,偏好通过网络寻找各类心理知识信息,对心理知识展现了一定的兴趣性,对心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喜欢根据自己掌握的心理知识,对照自身特点为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定义”,也乐于通过公共社交平台展现个人当前与众不同的心理健康特点,体现自己的独特性。比如在社交平台展示自己心理科就诊检查单、服用的药物、自我伤害的照片等。这些特点的呈现,让“Z世代”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过往相比有着相当的差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心理工作实践中发现,传统高校心理健康凭借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加心理预约咨询双线作业的心理健康模式已经完全无法满足“Z世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精细化指导的需要,也无法及时发现他们在网络中呈现的各类新型心理问题,因而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给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重视。良好的心理健康关乎大学生能否拥有坚强、自信的人格,能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否积极应对挫折,能否自主调试压力,能否积极迈入社会,面对不断变换的人生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指出,要切实构建“网络”“心理”等“十大育人”体系[1]。《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中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2]。”因此,面对“Z世代”大学生变化的心理健康发展特征,及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模式中呈现出的不足,我们有必要根据他们的发展特点,寻找其与过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差异,最终构建符合“Z世代”大学还是那个心理特征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还是局限地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有少部分研究者将网络心理教育看作一个开放且动态的概念,认为网络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媒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环境,更是它的一种资源,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对象[3]。因此,网络信息技术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前提,滋养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但是,究其本质,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教育的一种理念,这种本质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能体现出来[4]。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线下照搬到线上,更多的还是伴随网络发展出现的一种形成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模式,较普通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较大的不同与发展。
网络世代与网络道德教育诠释
摘要:网络世代成为了网络社会的主体,互联网对作为网络世代的青少年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为了使青少年更健康地成长,使网络成为其成才的有益工具,我们应当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关键词:网络世代;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世代:网络社会的主体
作为新兴事物,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反过来,青少年对网络的影响也是最大,尤其对网络的未来发展更是如此。有人甚至称网络是年青人的世界,他们占了上网人数的绝大部分,他们是互联网世界的领袖人物。一句话,年青人领导互联网的未来,互联网是年青人的世界。
享有“数字经济之父”之称的美国著名数字未来学家唐·泰普斯科特在《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了“网络世代”的概念,深刻地表征了这一基本事实。在泰普斯科特那里,网络世代是指美国继1946^-1964年的婴儿潮、1965^-1976年的婴儿潮
解体期之后,1977年开始出现的又一次婴儿潮。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婴儿潮曾经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增生世代,网络世代的兴起则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他的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他把世代的更替与科技、媒体发展联系起来。
因特网网络调查管理论文
今年(2004年)是网络传播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之年:它是因特网(theInternet,又称国际互联网)的雏形——美国国防部阿帕网(ARPANet)兴起的三十五周年,也是Yahoo等著名门户网站向公众开放10周年以及网络新闻业诞生10周年。35年前(1969年),刚问世的阿帕网仅有四个节点,它是作为军用科学研究人员相互联系的通讯网络、电脑平台兴起的。35年后的今天,这一电脑互联网络已发展成为服务于人际通讯、群体/社区交流、组织沟通和大众传播等各种不同层次的传播活动、用户(2003年底数据为近7亿)遍布世界各地的世界性复合型传播网络、综合性信息平台,成为迄今发展最快的电子传播工具,其应用功能扩散至人类社会各个领域。10年前(1994年),Yahoo等搜索引擎功能强大的网站正式向公众开放、从此逐渐发展成为著名门户网站;也是在10年前,在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批传媒网站[1]——一批敢于领先一步创新冒险的美国报刊在网上建立了网站。10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传媒网站已成为网上内容服务的强大生力军。最近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数据表明,伴随着因特网的迅速成长,网络与传统媒体此消彼长的竞争态势已开始明确显现;在因特网的发源地美国,甚至已出现因特网挑战电视在传媒领域的主导地位的迹象。
业界组织协会调研显示因特网跃居电视之上成为美国年轻人最青睐的媒介
在人类传播的发展史上,新的传媒手段、媒介的诞生,总是会对原有的传播手段、媒介造成冲击。诚如加拿大著名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所说,“媒介作为我们感官的延伸不但导致我们个人的感官中产生新的比例,而且也导致媒介之间产生新的比例。”[2]由于新媒介的问世总是昭示着社会传播格局的变动,在因特网于20世纪90年代起以咄咄逼人的崛起势头介入大众传播后,90年代中期,国内外学术界和业界都曾就网络时代大众传媒的未来展开热烈讨论,发表种种推测、看法。由于当时尚处于因特网介入大众传播、传媒建立网站的初期,因而在当时,不论是认为大众传媒将在因特网的冲击下归于消失的观点,还是认为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应对因特网的挑战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网络媒介共存互补的观点,可说都是主要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预言。如今,因特网介入大众传播的实践已有了10来个年头的历史,学术界跟踪网络传播实践发展进行的有关研究也有了相当的积累,可以为进一步探讨网络时代因特网渗透进大众传播领域后其与传统的大众传媒的关系、传媒消费市场上的受众选择现状,提供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所得的数据。
最近(2004年9月21日),美国的在线发行人协会发表了其在FrankN.MagicAssociates公司的协作下展开的“世代传媒研究”的调查报告。在展开“世代传媒研究”过程中,该协会调查了美国18-24岁、25-34岁和35-54岁三个年龄群中的1235名人士(按人口分布决定比例)。《世代传媒业研究》以今年(2004年)3月到6月期间美国在线人协会对18—34岁的美国人的传媒使用行为展开的连续3次研究的成果为背景,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其研究获得的数据表明,因特网和电视是调查对象最为青睐的传媒,而因特网更是已跃居电视之上:有关“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你只能使用两种传媒,你会使用哪两种”的问题,调查对象的回答中,因特网占据榜首,回答以因特网为首选媒介的调查对象达45.6%,回答以因特网为第二选择的调查对象达32.1%;电视尾随其后屈居第二,回答以电视为首选媒介的调查对象达34.6%,回答以电视为第二选择的调查对象达27.8%。18-24岁年龄群的调查对象视因特网为最为青睐的传媒的百分比更高:回答以因特网为首选传媒和二选传媒的调查对象在这一年龄群中分别占50.5%和30.7%。
以下三张图表分别显示调查对象的传媒选择,以及不同年龄群的调查对象中分别以因特网和电视为首选、二选媒介者所占比例:[3]
在线发行人协会开展的《世代传媒业研究》还发现,因特网的优势在于其既提供信息又提供玩乐的效能;在调查对象中,年轻人明显地偏爱将因特网用作新闻的首要来源。此外,在《世代传媒业研究》的上述提到的3次前期研究中,曾发现18-34岁的调查对象常常将媒介串联使用,例如,他(她)们可能边看电视体育报道边在提供体育信息的网站上冲浪以获取更多的体育信息。由于目前18-34岁的美国人基本上是伴随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为成年人的,而且作为年轻人其传媒消费行为将在传媒消费市场上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因此,他(她)们的媒介选择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研究界有关调查的热点课题。
电影大片消费爱好比对
一、引言
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首部国产大片《英雄》的出现,意味着国产电影迈出了营销的第一步。该片全面学习了好莱坞的营销模式,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观影热情。此后,“电影需要营销,营销大于电影”的观念逐渐深入电影界,成为一种普遍的观念①。可以说,营销观念的改变是中国电影新世纪以来产业化进程中的一大进步,尤其是国产大片,在取得了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带动了国产电影营销的整体积极性。近几年,有关电影观众的调查发现:当代电影院的观众正向年轻化发展,其中又以“80后”和“90后”(统称“新生代”)为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80后”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中国第一代,如今已迈入或即将迈入而立之年,逐渐进入人生消费的高峰期;“90后”成长于经济高速发展、中西文化剧烈碰撞、网络虚拟生活方式盛行的年代,并于2008年开始陆续进入大学校园,他们的消费潜能不可小觑。可以说,“80后”与“90后”的电影消费观念正改变着中国电影的市场规则。事实上,一些国产大片的制作和发行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趋势,并在电影营销的各个环节加入了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以《建国大业》为例,基于对新生代观众群体的考虑,导演班子有意识地在影片创作的重要环节引入两位80前后出生的青年参与。首先,特设前所未有的文学副导演的职位,引进79年生人董哲挂职,因为“年轻人路子野,可能很多想法会和传统不同”(导演韩三平语),正因为此,影片中许多情节才能与处于相同年龄段的新生代产生心理共鸣;其次,起用从未独立剪辑过一部电影的27岁年轻人许宏宇担纲《建国大业》的剪辑,此举收效颇大,影片突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刻板范式,增强了娱乐性,满足了新生代的观影需求②。“80后”与“90后”的电影消费偏好特点使得我们不能不仔细考虑他们“想看什么”“想通过看电影获得什么”“口味发生了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③。但遗憾的是,学界关于“80后”与“90后”电影消费行为的研究还很鲜见,将两群消费者的观影行为进行比较研究更是无人涉足。本文将在这方面做出尝试,比较“80后”和“90后”在电影大片消费偏好上的差异,以期把握中国新生代电影大片消费的变化趋势,从而有利于电影从业人员开展更富针对性的电影营销。
二、文献回顾
(一)电影消费研究回顾
通过文献搜索不难发现,已有的关于电影消费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定性(思辨)的方法研究电影消费现象。例如,姜申(2008)探讨了电影怀旧与消费文化的关联④;何水静、但璇璇(2009)分析了动画电影对于成人的消费价值⑤;蓝爱国、马薇薇(2009)则指出,消费者对某种电影产品的消费归根到底是受电影产品自身及与其有关的营销行为中所承载的文化因素的影响⑥。另一类是对电影消费的某几个方面问题进行简单的频数分析。例如,方亚琴(2004)对观众“在哪里看电影”、“为什么看电影”、“为什么要去电影院看电影”等做了调查⑦;戴新民、李顺来和李安惟(2005)初步考察了电影观众的消费频率、电影产地偏好、类型偏好和观看同伴等问题⑧;朱丹华、朱静雅、朱墨等(2005)对大学生看电影的方式、去电影院看电影的频率以及与此相关的制约因素等进行了调查与讨论⑨。朱墨、朱静雅、史姝琳等(2006)指出,电视和音像制品以及BT下载是大学生最常用的观影方式,说明当代大学生是最重要的电影关注群体,但仍不是重要的影院消费群体⑩。曹春明(2009)则对农村电影观众“一年愿意花多少钱看电影”“喜欢看哪国的电影”“电影好看的标准”等问题做了分析?;可见,至今尚未有专门以“80后”或“90后”为研究对象的电影消费行为研究。
(二)世代消费差异研究回顾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要点
根据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点,2013年,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以加快推进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世代服务”体系转型、全面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重点,拓展服务职能,深化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一、推进“世代服务”体系转型,提升服务品牌形象
(一)加快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已完成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吕四、寅阳、海复、南阳、惠萍镇服务站,要增挂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牌子。汇龙、东海、近海、北新、合作5个镇,必须按照省人口家庭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加快建设步伐。南、北城区、开发区、启隆乡也要参照省建设标准,建立面积达300-400平方米、可不设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但必须建立婴幼儿早期发展、青春健康教育、家庭营养指导、老年保健等服务职能的人口家庭公共服务中心。
(二)推进“世代服务”数字化建设。按照要求,2013年,市、镇二级服务机构完成“世代服务”数字化建设,实现信息化服务和管理。以数字化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延伸科技服务范围,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扎实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全面开展创建国家和省优质服务示范站活动,拓展服务职能,提升“世代服务”品牌。市宣传指导站、南阳镇中心站创建为国家级优质服务示范站,吕四、惠萍镇服务站创建为省级优质服务示范站。
(四)拓展职能,提升质量和效益。在完善综合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延伸人口计生优质服务链条,全面实施家庭健康促进计划,在实施避孕节育服务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基础上,拓展儿童早期发展、青春健康援助、家庭营养指导、老年健康保健等服务职能。深化避孕节育服务,推广手动负压吸引+心语疏导术、臭氧雾化治疗等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适宜技术,拓展服务,业务量年递增5%以上,业务收入人均达1.5元以上,实现服务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人口计生委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上半年工作成绩
1、“单独两孩”新政平稳有序实施。一是摸清底数。自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我委于年初及时组织对符合政策的4372对目标人群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组织培训。我省于3月28日开始实施“单独两孩”新政,4月3日组织委机关、镇街(园区)、村居三级计生工作人员参加培训,随后各镇街、园区分层举办中心户长及相关人员培训,对具体执行中的政策口径和相关工作要求进行解读和培训。三是宣传新政。充分发挥计生系统网络、宣传阵地和新闻媒体等优势,加强对新政的宣传和解读,引导群众理性生育、优生优育、错开生育高峰、减缓生育集聚。10块新政宣传展板镇街、村居巡展,5000份宣传折页送到群众手中,3次大型广场宣传咨询活动营造深厚氛围。四是方便群众。开通“单独两孩”绿色通道,提供一条龙服务,对申请再生育夫妻实施“三统一”:统一申请材料清单,统一受理公示规定,统一审批简易程序,并落实首接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和限时办结制。我区发出全省首张“单独两孩”生育证。截止6月15日,我区共受理审批165对“单独两孩”生育申请,新政实施平稳有序、措施到位、群众满意。
2、奖励扶助政策落实长效机制。继农奖、特奖建立“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长效机制后,持证退休职工和城镇非从业居民一次性奖励工作政府形成会议纪要,于每年6月底兑现上一年度一次性奖励。经审核确认,2013年度2307名退休职工和101名城镇非从业居民将享受到每人3000元的一次性奖励,共需资金722.4万元。今年上半年新增农奖510人、特奖72人,上半年共有农奖4441人、特奖650人(伤残家庭249人、死亡家庭401人),共发放资金393.228万元。关注帮扶计划生育失独家庭、手术并发症家庭和困难家庭,发放慰问金近3万元。
3、世代服务提质提速。进一步建好、用好、管好基层服务阵地,世代服务体系在“六位一体”(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人员培训、信息管理、行政服务)的基础上向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转型。强化孕环情监测和随访服务,强化孕前优生项目全程质量控制,“两癌筛查”赢得广泛好评。区计生指导站依托“人口综合信息平台”、“人口网”等资源,建立网上办事大厅,实现咨询、预约、查询、告知、随访、提醒、投诉、满意度调查等事项的电子化运作。
4、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四到位。一是目标责任到位。制定实施方案,抽调调查人员,组织业务培训,明确职责要求,有序推进各阶段目标工作。二是调查摸底到位。对样本点城东街道宫涵、东城社区以及城北街道北山、稻河社区的流动人口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编制调查对象花名册,确保入户调查顺利进行。三是问卷调查到位。对抽取的调查对象采取“预约”的方式,约定时间和地点,逐一进行入户走访,发放致《流动人口的一封信》,向调查对象讲解监测调查目的,提高流动人口主动配合调查、自觉提供真实信息的责任意识,做好核对信息、现场调查和问卷填写工作,并赠送小礼品。四是督查把关到位。严格问卷录入程序,强化对样本点的业务指导,及时解决工作的疏漏和不足,确保填写信息调查表“不漏人、不漏项、不漏信息”,做到调查信息准确、完整,提高录入数据的准确率。
5、作风效能大提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问计到一线,评议到一线,指导到一线,维权到一线;切实把群众路线贯穿于人口计生工作全过程,在利益导向中优待群众,在生殖健康中服务群众,在依法行政中保障群众,在移风易俗中引领群众,在家庭发展中惠及群众,在转变作风中方便群众;认真查找“四风”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规范基础台账,简化办证程序,推行政务公开,畅通诉求渠道,促进事业发展。
人口计生局目标完成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服务全市“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为重点,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六项任务”,稳步实施国策稳定、家庭健康促进、利益导向完善、诚信阳光服务、信息化建设、幸福家庭创建、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队伍素质提升等“八大工程”,把握重点,克服难点,彰显亮点,人口计生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推进,全市人口计生事业稳定健康发展。据统计,1-11月,全市共出生4102人,出生率4.53‰,人口自然增长率0.38‰,出生政策符合率达99.85%,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85%,城乡人口计生奖励扶助政策覆盖率100%,家庭健康服务达标率95%,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率92.3%,人口信息化建设达标率99.2%,人口计生依法行政达标率100%。
一、坚持高层倡导,组织保障得到新加强
强化目标责任管理。下发《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合理分解、细化2012年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任务。年初,组织召开了全市人口计生工作会议,市政府与各镇(区)和市各相关部门,各镇(区)与各村(居)、企事业单位层层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任务,加强考核,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坚持部门综合治理。市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特别是各职能部门,坚持“党政领导、部门协作、优势互补、各负其责”的工作方针,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社会抚养费征收、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及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等方面,严格履行职责,强化综合治理,形成了齐抓共管、综合服务的良好格局。
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积极按照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规范》,坚持先行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思路,加强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和载体建设,积极参与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百村示范”活动。开展全市村(居)计生协会换届选举工作,强化协会组织建设,全市所有村(居)全面完成协会换届选举工作,呈现班子新、思路清的良好工作格局。抓紧抓好企业计生协会和流动人口计生协会组织建设,新建流动人口计生协会25个,组建率达70%以上。
二、坚持融入渗透,生育文化呈现新亮点
计生委关于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指导计划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市以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为指针,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苏州市人口计生委悉心指导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开拓创新、狠抓落实,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工作目标。1~5月,全市出生2060人,计划生育率为99.95%,依法行政规范落实率98%,出生缺陷干预率达92.8%,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率97%,随访服务率达96%,信息网络覆盖率100%。上半年,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围绕中心任务,营造促进人口计生工作健康发展的环境。
半年来,围绕深入开展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决定》,抓住时机,一着不让,及时展开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氛围,大力传播知识,倾力传承文明,全力推进新型人口文化建设。先后围绕全市人口计生工作会议、计生干部先进事迹报告会、非户籍人口管理服务卡制度和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企业退休人员一次性奖励等中心工作组织宣传报道,着力反映全市人口计生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工作推进的情况。在省人口计生委向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时,及时在《日报》出版头条文章宣传我市的人口计生工作。并从婚育新风吹进万家、办好实事服务百姓和“四同”惠及新人等方面作了系列长篇报道。启动了创作节目汇编,开展了婚育道德与家庭幸福征文、欢乐宝宝动漫创作、计生干部PPT制作和幸福家庭DV拍摄。《中国人口报》、《江苏人口信息》专版,分别宣传报道了我市人口计生工作。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编发《同心携手战胜震灾》文章,并以黑头发刊,以志哀悼及动员赈灾。为营造“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氛围,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二)围绕优质服务,扎实推进“世代服务”品牌建设工程。
今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服务理念,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加快“世代服务”机构的改造建设步伐,依托各级服务阵地,开展以知情选择、随访服务、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出生缺陷干预及青少年生殖健康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到目前为止,全市应建12个世代服务机构,已建成11个,在建1个。上半年,各镇依托计生技术服务阵地,为19.76万名已婚育龄群众提供了国家规定项目的免费技术服务,有效地保护了妇女的身心健康。积极开展优生咨询指导、孕前保健、围产期保健、产前筛查等技术服务,全面实施干预工程,不断满足群众生育健康孩子、建设和谐家庭的需求,并取得了较好成效。1-5月,全市婚检率95.3%,围产期保健服务率99.13%,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5.84%,产前筛查率达96.03%,优生优育疾病险参保率95.9%,全市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从2005年的8.74‰,下降到目前的6.05‰。
2013上年人口和计生工作总结及下年工作打算
一、严格奖惩,强化责任,全面执行人口计生“一票否决”
根据全年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各部门、各办事处分别对工作进行集中梳理,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项目,强化工作责任,制定工作措施,强力推进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整体工作上水平,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班子成员挂钩、有具体工作人员负责,真正做到人人身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继续推行流动红黄旗制度。以出生政策符合率等主体指标完成情况为挂旗主要指标,每月按照指标排名情况颁发流动红黄旗,排名首位的办事处挂红旗,末位的办事处挂黄旗,当年挂三次及以上黄旗的办事处在全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通过该考评制度,切实将工作责任、动态管理、阶段预警有机结合,促进全区人口计生工作平衡发展。
二、创新形式,拓宽渠道,发挥宣传教育的先导作用
(一)、巩固和拓展计划生育宣传阵地。今年以来,我区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宣传阵地的建设工作,对前期建成的文化园区、新家庭文化屋、计生宣传栏、公益广告牌等宣传阵地进行定期维护保养、及时更新。在此基础之上,今年我区严格按照实事工程任务要求,按照出精品、出特色的原则和思路,加大投入、自排进度,文化园区、新家庭文化屋的建设工作在全区全面展开。截止6月份,新型生育文化园区规划建设2个,目前正在施工之中;新建成新家庭文化屋6个,另有7个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二)、精心组织开展大型集中宣传活动。两节期间,全区八个街道因地制宜,各有特色文的举办了以“红红火火过大年人口计生送温暖”为主题的计划生系列宣传活动,宣传计生国策、开展便民服务、走访困难计生家庭,为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活动期间,彭城街道小光社区里摆上了饺子宴,扭起了大秧歌,让社区的老人们吃上社区计生工作者们亲手包的饺子,区领导、计生局和街道领导还将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亲手送到困难计群众的手中。大郭庄街道在下河头的生育文化园区里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民俗会展。举办5.29计生协会纪念日宣传周系列宣传活动,全区共组织进行了大大小小8场社区文艺演出及便民服务活动,发放宣传品4000余份,计生药具80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