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4 06:09: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网络媒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网络媒介受众情况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传统媒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对受众的调查研究方法,这套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已经在理论界和业界获得了广泛认可。相比之下,对网络媒介的受众调查方法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由于网络传播从根本上变革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传统的受众调查研究方法大部分不再适用于网络受众,在实践中,网络媒介和相关调查机构正在使用一些迥异于传统的新方法,它们有哪些种类,它们新在哪里,它们的科学性、准确性如何,它们会给媒介、受众、甚至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正是我们亟待了解的问题和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网络媒介;受众;调查方法
第一部分新媒介新方法
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在受众调查方面最大的差别是,网络媒介在功能上的超越。网络媒介具有先天的“可统计性”,在这一点上,传统媒体望尘莫及。传统媒介的受众调查方法,大致有直接观察法、个别访谈法、间接收集法和实地调查法等四种。这些方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展开周期长,传统媒介凭借自身的力量难以独立进行,它们不得不求助于专门的调查机构或者联合展开调查。而网络媒介凭借自身的统计功能可以独立进行在线受众调查(OnlineSurvey),这种方法省时、省钱、省力。当然,网络媒介同样需要委托专门的机构进行受众调查,这是因为网络媒介自行调查取得的结果不具有权威性,不能说服广告商和公众。
一、网络媒介的可统计性
网络媒介缘何具有可统计性?下面我们分别从传播学和传播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
网络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要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网络媒介形式的统一,网络媒介的虚拟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统一,刚性制度管理与柔性氛围熏陶的统一。
关键词:网络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介已经成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媒介且传播速度更快、沟通更便捷的媒介,它正逐渐渗透到包括校园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新时代校园区别于以往传统校园的最显著特征之一。高职学生的学习途径、生活方式与思想状态无不受到网络媒介的巨大影响,给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网络媒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剖析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实现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通过不断加强对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于各种网络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和应用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1)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思想道德素质与其他素质的协调发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地解读、批判、应用网络媒介信息的教育,其内涵是要求学生有效地驾驭信息,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网络媒介信息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不至于迷失在虚拟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同时,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点与出发点,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网络媒介素养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学生通过接触网络媒介、认知网络世界,避免被网络虚拟世界所误导和诱惑,从网络媒介的侧面了解现实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从而通过不断学习自觉提高道德品质和政治觉悟,不断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因此,虽然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法、手段不同,但都是以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网络媒介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学生通过接触网络媒介,开始自发地从网络媒介上逐渐了解社会,并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尝试性、自愿性的摸索与实践。网络媒介在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对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网络媒介的价值导向不当容易引起部分高职学生价值取向扭曲,使社会与校园舆论导向偏离主流价值,直接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致使部分高职学生认知偏离、信仰缺失、理想迷茫[1]。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能力,使网络媒介为己所用,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巨大优势,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和教育模式,积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避免网络媒介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把网络媒介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通过收集、整理、归纳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络信息,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2]。这一教育过程以高职学生完善和发展为最终目的,蕴含着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功能,其应用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看,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将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科学发展。现阶段,高职院校还未能对广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在广泛、持续接触网络媒介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学习、反复摸索、不断领悟获得的。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媒介信息时,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会呈现多元化趋势。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时,高职学生需要进行理性思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去辨别与思考网络媒介信息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最终得出客观、理性、正确的结论。而在此过程中运用到的批判性思维与理性辩证法分析来源于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学校应安排政治理论素养高、网络技术水平一流的优秀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网络媒介素养[3]。
2实现高职院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网络媒介调查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传统媒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对受众的调查研究方法,这套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已经在理论界和业界获得了广泛认可。相比之下,对网络媒介的受众调查方法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由于网络传播从根本上变革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传统的受众调查研究方法大部分不再适用于网络受众,在实践中,网络媒介和相关调查机构正在使用一些迥异于传统的新方法,它们有哪些种类,它们新在哪里,它们的科学性、准确性如何,它们会给媒介、受众、甚至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正是我们亟待了解的问题和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网络媒介;受众;调查方法
第一部分新媒介新方法
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在受众调查方面最大的差别是,网络媒介在功能上的超越。网络媒介具有先天的“可统计性”①,在这一点上,传统媒体望尘莫及。传统媒介的受众调查方法,大致有直接观察法、个别访谈法、间接收集法和实地调查法等四种②。这些方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展开周期长,传统媒介凭借自身的力量难以独立进行,它们不得不求助于专门的调查机构或者联合展开调查。而网络媒介凭借自身的统计功能可以独立进行在线受众调查(OnlineSurvey),这种方法省时、省钱、省力。当然,网络媒介同样需要委托专门的机构进行受众调查,这是因为网络媒介自行调查取得的结果不具有权威性,不能说服广告商和公众。
一、网络媒介的可统计性
网络媒介缘何具有可统计性?下面我们分别从传播学和传播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
大学生就业网络媒介应用分析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影响社会稳定、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微信等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网络社交工具,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高校应该跟随时代的发展,重视新媒体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中的运用,搭建起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将职业指导服务与微信平台相结合,促使职业指导服务工作更具效率和针对性,对于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就业网络媒介;微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1传统就业指导服务的不足
1.1就业指导课程的课上课下形式任务感较重,内容单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大多数院校会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通过常规的授课、讲解的方式,结合教材开展职业指导教育。这种指导方式内容单一,且大多集中于课堂,学生的课程任务感较重,并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虽然覆盖了全校的每一位学生,但是学生的积极性、配合度与学校的期望值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学生的学习内容应用不足,学习的职业规划实践不足,与学生生活脱节。1.2重指导、轻服务,时效性差。在传统就业指导模式下,更多的强调的是“教”的过程,更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经验的单方面传输。指导人员课堂上“一遍过”,并且就业指导老师职业化水平参差不齐,对个人的指导缺少,更多的是集体的教学,指导显得力不从心。当今时代,就业形势的变化随市场经济的变化会快速变化,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材的编写信息已经与现在的经济就业形势有了一定的出入,与社会需求脱节,教材在时效性上局限性明显。1.3网络媒介的应用缺乏或方式不当。传统的就业指导与网络媒介结合较少,不能将课堂知识及时并随时随地的送达学生,课堂推介的大学生的就业网络针对性不强,信息较杂乱,学生不能持续关注。课堂应用较少,线上教育缺乏,线下互动较少。就业信息平台的互动性和针对性较差。
2大学生接触媒体的习惯以及微信的影响现状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4G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成本下调,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发展迅猛。新媒体终端成为人们工作和闲暇时间最主要的媒介。在学历层次高、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中,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媒体,成为大学生阅读、交际、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根据腾讯2018年第一季报数据,微信用户达到10.4亿,超过2017年底我国7.53亿的手机网民规模,微信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移动流量平台之一。微信及其平台因为其较强的开放性、功能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给用户提供了庞大的信息流,其更新的及时性,内容的丰富性更是成为其影响力扩大的特点。微信使得新媒体环境下就业信息、就业技能和就业环境知识的非正式学习处于一种碎片化的状态,来源更多依靠来源于网络的微内容,学习的方式有别于课内教育,获得知识及时、方便、效率高。
网络媒介宣传城市记忆的探析
当前,档案网站展示城市记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利用图片、照片加文字的形式展示,这也是目前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如“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专题展览、湖南的“百年老照片展”等;(2)采用在线网络视频展示。如广东在线视频展现侨批档案、天津城市记忆展视频专题片等;(3)建设3D虚拟展厅,采用三维方式展示,如青岛档案信息网及天津档案网推出三维展览,用户可通过鼠标或键盘操作进入不同的展厅,从不同视角浏览展品,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总之,各档案网站应结合自身城市记忆资源特点,打破展示方式的单一性,突显自身的特色,让城市记忆的展示集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以增强展示效果,增加宣传的吸引力。
借力博客、微博宣传城市记忆。博客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其精髓在于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表达思想。一个典型的博客通常结合了文字、图像、视频、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他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博客因其所具有的即时性、交互性、简单性、方便性、大众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已成为时下最流行的网络传播媒介。因此,博客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进行城市记忆宣传的综合性平台。为充分发挥博客在城市记忆宣传中的影响力,要注意以下几点:(1)博客内容要有吸引力。可以基于城市记忆的某个特定主题进行选题讨论,如城市的人文历史、生活方式、非物质文化等,所选内容能对读者有所触动,并能引起积极的讨论交流。(2)丰富博客链接,扩大博客间的关联度。可建立博客社区或博客圈,以社区或“圈”的方式,将档案工作者与城市记忆爱好者“聚集”在一起,通过良好的互动,分享城市记忆,推动城市记忆的展示。(3)加强档案工作者内部博客建设。通过内部博客,讨论问题,提供方案,增强凝聚力。相对于博客,微博的技术门槛更低,它能通过网页、客户端、手机端等多种方式、随时随地的信息,因而传播速度更快、受众更广。利用微博传播城市记忆信息,就是要将不同的信息传播平台组合起来,建设城市记忆的信息生态树。如《中国记忆》网站所属的《辽宁记忆》版块就是先从微博起步,建立微群;然后把微群链接到《辽宁记忆》博客,以方便读者阅读;最后和官方网站搭桥,将《辽宁记忆》博客链接《中国记忆》、中国文物网等23个网站,建立起辽宁城市记忆信息生态树。在“生态树”中每次信息的中转,都是流量的加量和传播的加速,由此,城市记忆信息驶入了更为宽广的信息高速公路。
借力数字档案馆宣传城市记忆。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城市记忆建设在不断发展进步。但从各个城市的城市记忆资源建设与服务现状来看,还有大量城市记忆信息孤岛的存在,城市记忆信息资源没有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缺乏信息共享的机制,无统一的城市记忆信息资源集成标准和检索标准等。城市记忆资源共享与利用受到限制,不利于城市记忆的宣传。数字档案馆具有馆藏资源数字化、信息组织与传输网络化、服务范围扩大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检索便捷化等诸多特点,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发挥档案信息的增值作用。借力数字档案馆构建“城市记忆”专题库或数字中心,能有效改善城市记忆资源孤岛式存储与服务现状,实现用户开发利用城市记忆信息资源的便利。目前,我国的深圳、青岛、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许多城市都在进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这为“城市记忆”数字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记忆”专题库或数字中心的建设中要做好数据库存储体系建设,要协调好单位之间的资源整合建设,要建立信息服务中心统一门户,实现与电子政务系统等其他社会系统的信息互联,要不断完善检索工具,为用户提供全面系统的信息检索服务和多项目、多层次的文化服务,以便更好地宣传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明。
本文作者:陈斌珠工作单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管理论文:网络媒介对教师的启发
本文作者:李自茂工作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
1.网络媒介能够激发出教师有序参与大学治理的责任心教师作为大学的教育主体,其除拥有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权力外,他还拥有民主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与义务。传统的大学管理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把教师作为管理的对象,教师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处于被动地位。而现代大学治理的理念则提倡在大学运行过程中要注重大学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及实现情况,通过各利益群体的积极参与,从而达到大学管理的价值平衡与效率的提高。大学作为一个组织,它是一个利益的综合体,而大学治理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平衡大学各利益群体的利益问题,这种平衡则需要大学制定制度进行规范。但在大学运行中,其所制定的制度可能有利于某个或几个利益群体的利益,而影响或损害到其它群体的利益,这就违背了大学治理的原则,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大学治理工作进行监督。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便捷性等特征,为公民提供了更为自由、即时、充分表达意见的平台,网络作为新媒介在提高公众参政议政的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激发公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网络媒介通过披露大学治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而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并为此积极参与讨论,为解决大学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献计献策,对一些腐败现象和不合理的做法提出意见。网络媒介这种特质提高了教师参与大学治理活动的责任感,从而使广大教师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大学治理中来。2.网络媒介可促进教师有序参与大学治理民主意识的提高近年来,一些大学爆发出一系列的腐败案件,使高校的社会形象遭受严重的损害。本为学术“净土”的高校缘何成为腐败案件的高发区?是腐败成本低还是监管乏力?这成为拷问人们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校民主权利意识淡薄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网络问政是政府与民众的政治公共关系,己经成为当下各级政府顺利完成公共管理职能、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建立和谐的公正关系、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双向沟通与互动的重要管理活动。”[2]而当下高校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许多问题正是通过网络媒介披露出来而成为社会公共问题。网络媒介不受时空限制、传播成本低廉、传播速度快捷等特点,激发了公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培育和提高了公众的民主权利意识,大学教师作为社会公众的一部分,其民主参与大学治理意识的提高正是受益于网络媒介对民主的广泛宣传和为民主参与所提供的平台。3.网络媒介强化了教师有序参与大学治理的心理动机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互动场域———网上公共领域,在这个领域内,无论什么地方发生的事,无论个人的、群体的还是机构的事务,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经网络传播而成为公共问题;在这个领域,人们没有身份贵贱、地位高低,不分领导与群众,大家都是平等的“网民”。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开放的舆论空间在当下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的重要性。转型期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对自身或者他人权益的关注,激发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热情。正是网络有这些特性和时代的特点,加上国家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自由权、参政权、诉愿权和监督权等基本的政治权利,使得大学教师在出于维护学校利益、表达个人利益诉求时自然地把网络媒介作为自已诉求管道。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网络媒介使自身的利益诉求得到表达,通过网络媒介使问题的影响增大,让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和学校知道此事的重要性,积极介入并解决此事;另一方面,教师的自我保护的目的也得到实现。网络媒介使教师有序参与大学治理的心理动机得以强化,对大学的治理方式将产生深刻的、长远的影响。“对民主的追求是平等价值在高校治理层面的延伸。民主治理从根本上承认教师对于高校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否认任何依附性的关系。任何排斥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模式,都不可能是合法的、可取的、良性的模式。高校的民主治理不仅是实现教师权益的基本保障,也是唯一的以和平方式解决行政等级下‘管理困境’的合理有效方法。”[3]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介已深刻地改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也逐渐地改变了政治生态环境,从而对教师通过网络媒介有序参与大学治理的可能性发挥着影响。1.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向全党提出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对“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诠释2010年9月8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正式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该留言版旨在供网友对中央领导人倾诉心声,给中央机构提意见建议。此措施的推出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的网络问政已推向党和国家的最高层。同样,网络媒介给教师有序参与大学治理提供了可能性,教师通过网络实践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利益主体性的发展,实现了在大学治理中的教师利益的主体性、至上性和发展性,体现出人民主体地位在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大学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大学的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介给大学治理所带来的影响,利用好、发挥好网络媒介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2.我国舆论生态环境的日益开放和改善,为传统的公共制度或组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网络时代,公共领域所发生的新变化的特征之一便是舆论平台的扩展。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民众的被动性,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新媒体使舆论的触角几乎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成为网民主动信息和言论最主要的平台。教师在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及社会价值规范的前提下,也能借助网络媒介发表自己对大学治理的相关言论,参与大学民主管理。这是因为网络媒介不仅是一种收集、储存、传播各种信息的渠道,它所发挥作用的领域也不仅仅限于虚拟的网络空间,而是成为网民的一种工具,通过利用这种“工具”便捷参与到“问政、议政”中,深化了公众对现实政治、社会管理的参与过程。3.网络问政改变了政治生态环境网络问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政治生态,使公众有了参与政治的新渠道,为“协商性民主”或“参与式民主”进入人们的日常政治生活提供了一种可能。[2]大学治理离不开教师的有序参与,这是实现大学民主管理与监督,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网络媒介不同于传统媒介,它可把教师带入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广泛参与大学治理的空间地带,使公平、公开、公正等社会价值得以张扬。
在完善大学治理中,实施教授治学,充分发挥教代会、职代会在大学治理中的民主参与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目前的大学管理体制中,教师的监督意识、监督能力和监督渠道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表现为一是不知监督,二是不想监督,三是不会监督,四是不敢监督,从而使教师监督作为治校理教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与教师的观念、学校的制度设置、监督的渠道方式等因素相关,尤其是与监督的渠道方式有很大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由于监督渠道方式问题,使得在大学治理中,教师的监督处于困境之中,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更加有效便利的监督渠道方式,而网络媒介恰好为教师的监督提供了全新的载体。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大学管理者、教师等各方应充分认识到网络监督的重要性,并充分发挥网络媒介对教师有序参与大学治理的引导作用。1.网络监督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也是教师有序参与大学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网络时代,网络为“透明”和“问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网络是大学校务公开的新平台,是教师表达诉求的一个新渠道,也是校情民意的集散地。如果大学能充分利用好网络,畅通民意渠道,搭建监督平台,就可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减少校方不作为、乱作为的空间。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便捷性等特征,为教师提供了更为自由、即时、充分的意见表达空间,网络媒介也就成为高校教师有序参与大学治理选择的最有效的渠道方式之一。2.大学内部行政权力监管的失衡,迫使教师采取网络媒介来作为参与大学治理活动的渠道方式最近几年大学频频发生的行政管理人员权力寻租的案件,其原因:“一是高校内部行政权力监管体制不健全;二是问责制的形式化;三是一些不良文化思想的影响;四是相关监管法律法规的缺失。”[4]其中监管体制不健全是最重要的原因。在原有的体制下,对大学内部行政权力监管缺乏权威性、监督缺乏效能,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教师放弃以书面形式、面谈方式参与对校务的监督,而转向通过网络媒介这个舆论平台,来行使自己的民主监督权力,揭露大学内部的不合理现象或腐败行为。3.大学管理层的不作为或校务不透明,造成教师更愿通过网络媒介来表达意愿大学的发展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学生的需求千差万别,利益关系也错综复杂,这就需要大学有科学的治理理念。但一些大学却出现管理主体缺位、管理方式不灵活、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学校管理效果差、问题和矛盾增多、和谐稳定压力增大。教师对学校管理层的不作为、校务不透明意见最大,一些教师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选择通过网络媒介这个载体来发表自已对学校工作的意见、批评和建议。网络媒介对教师有序参与大学治理的影响从总体上说是健康、积极的,它开辟了教师民主参与大学治理的新渠道,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民主权力意识,使校方与教师的信息沟通更加畅通,让校务公开更加透明。然而,“我国高校的部分领导对网络监督这一新的舆论监督方式缺乏科学与正确的认识,对网络暴露出的高校腐败行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等问题,缺乏妥善处理和化解危机的能力,使高校的形象受到损伤。”[5]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大学和大学领导层没有正确认识到网络媒介对教师有序参与大学治理的影响,没有正确认识到科学化、常态化、制度化的网络问政是畅通教师表达校情民意渠道、提高领导办学治校能力、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大学应正确对待网络媒介对教师有序参与大学治理的影响,并提供制度保障。
互联网已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社会的政治生态环境,网络已成为一种新的人类活动空间,一个新的社会场域。教师利用网络媒介有序、适度地参与大学治理活动,对大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大学应对此加强管理、正确引导,规范教师的网络行为,对教师的网络舆论积极主动地作出回应,提高教师通过网络媒介有序参与大学治理的效果。1.面对教师利用网络媒介有序参与大学民主管理,大学必须从被动应付走向积极应对“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公众参政议政的愿望和意识与日俱增。但是受到自身条件和能力的限制,公众不可能直接去参与监督公共管理中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意见直接传递给其他社会公众,而媒体提供了沟通交流的现代化工具。……人们开始习惯于诉诸媒体,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公开发出呼声,以此影响舆论,影响决策者的决策过程。”[6]网络作为新媒介,它成为人们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教师适时地利用这一平台,发表对办学治校的意见,建言献策。大学领导层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介所带来的对教师民主参与管理形式的变化,充分尊重教师的网络舆论的自由,并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加强对教师网络行为的引导,树立主动接受教师网络舆论监督的意识,变被动应付教师网络监督为主动接受,积极利用网络监督来推动大学各项事业的发展。2.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大胆探索网络管理方式,提高办学治校的能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这些话看似平常,却蕴涵着执政者在人民面前必备的谦卑。从总书记与网友在线交流到总理通过网络问政于民,再到省级官员问计于民,我国网民问政、议政蔚74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然成风。在这个大背景下,大学的管理者也应积极利用网络办学治校,大胆探索大学网络管理的方式;必须提高运用网络服务于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正确对待教师在网络中提出的各种意见。“教师在高校治理结构中能否赢得独立自主的地位,并通过平等和民主对高校治理模式进行改造,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学术生命和价值功能。”[7]作为大学的领导者、教师都必须努力做到同志所提倡的“网络问政首先应该是平等地问、虚心地接受,不计态度、不问来历。……第二是要负责地答,问什么问题都要真心地问,答都是要负责地答,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第三是认真地办、系统地理,不马虎,不就事论事,不能只是问,问了之后还是要办的;要系统梳理,就是从网民的意见中理出来带有倾向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去完善制度、法规、工作措施。”[8]只有这样,教师利用网络媒介来有序参与大学治理、行使民主权力的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大学领导者才能通过网络架起与师生直接沟通的桥梁,才能通过网络了解校情民意,汇聚各方办学智慧,把网络作为办学治校、改进工作的新渠道。3.大学应创设网络虚拟社区,使之成为了解掌握校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大学要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校园,其根本前提是各项措施、决策必须符合校情民意。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民主决策的主要途经是制定决策的领导采取召开座谈会、找相关人员面谈听取意见、领导开会集体讨论通过。这种决策方式从表面上看是走了群众路线,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要求,但大学的一项决策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传统的征求意见的面相对受到限制,或许不能倾听到更全面的意见、了解更多的情况,从而造成一项决策不那么科学正确合理,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或危害。而网络的普及可以解决传统决策征求民意中所存在的不足,对决策的民主科学,保障决策正确有效的贯彻执行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大学可以创设网络虚拟社区来更全面地了解校情民意,为学校发展服务。网络虚拟社区并不是一种虚幻的东西,它已成为一种实在的、真实的社会形态,它体现了人们相互间的社会关系。但必须看到网络虚拟社区并不是一个“理想天地”,它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大学在创设学校网络虚拟社区时,一是要建章立规,保障教师学生网上虚拟行为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要加强对教师学生网上虚拟社区的道德教育,消除网上信息污染和网上失范现象,杜绝网上群体事件发生;三是大学领导要提高民主意识,尊重教师的民主权力,对网络媒介反映出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而不能采取回避、对抗的方式。对网络媒介不能敬而远之,而应积极利用,勇于应对,善于应对,让网络媒介为我所用,成为大学发展的推进器。要让大学的网络虚拟社区真正成为教师发表意见、建言献策,民主参与学校治理的载体,成为学校领导了解校情民意,与师生沟通的重要渠道,成为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保障。
媒介融合动力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媒介融合网络媒介传统媒介合作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本文重点分析了媒介融合的四大驱动因素: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受众综合性媒体内容、主体性的地位及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满足;传媒行业的激烈竞争演变为合作;国际国内政策法规由控制转为支持。
“媒介融合”的概念,其英文单词Convergenc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有两个意思[1]:(1)线条、运动物体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2)(用于比喻义)两种事物相似或者相同。
因此,媒介融合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会聚”“结合”,是将不同的媒介结合为一个共同体,是低层次的“融合”;第二层意思才是融合,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一种,是突破媒介形态的内在的统一,是融合发展的最高阶段。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那么媒介融合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从低层次融合到高层次融合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个媒介之间包括内容、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文化等要素的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统一的过程。正如AndrewNachison在“融合媒介”的定义中所强调的:“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2]。笔者认为,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是技术进步、受众需求、传媒行业竞争和政府政策等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数字、网络技术的推动
大学生社会责任与道德养成教育论文
一、互联网媒介社会责任与青年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内涵
网络媒介正在以其巨大的力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步伐,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网络媒介传播对受众的思想和行动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因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尤其是网络中的自主意识与把关的薄弱,网络群体身份的虚拟性,其传播的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确认。“在传播权力的版图已经发生重大改变的今天,一方面,作为个体的网民、网媒都已经获得了相当的传播权力,传统媒体早已不再是权力的集中所有者;另一方面,社会仍在习惯性地仅仅要求传统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其后果是,新的传播权力所有者已经诞生,社会责任却依然落在传统媒体身上。”因此,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就失去了效力,这一理论认为的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提供信息与安排相关议题来左右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议论的先后顺序。舆论引导者议程设置在由自媒体构筑的发达的网络媒介信息中淹没。新兴的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建设就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国外发达国家制定了网络虚拟空间一定的行为规则,共同要求网络传媒要讲社会责任。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网络媒介是国家和政府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有力工具,尤其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统筹协调资源、高效、科学实施公共管理方面提供了便利。而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是通过网络媒介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发挥而实现的,对网络媒介社会责任的刻画,既是网络媒介健康发展的理想境界,也是网络媒介充分履行社会责任的逻辑结果。道德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受教育者道德的生长规律,引导受教育者经常地进行道德行为实践,潜移默化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素质,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心理结构,并最终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们是当代青年的优秀群体,他们的道德人格尚未定型,思想和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尤其是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较为突出,作为大学生社会化施化者的网络媒介为吸引广泛的受众,以“新、奇、特”的方式去挖掘所谓的“网络爆点”,当后现代风格与大众文化联手后,“新、奇、特”被消解成“丑、怪、异”,最终演变成持续的“网络审丑”。这种媒介角色的变迁、媒体引导角色的缺失使大学生的“审丑观”社会化为流于表面、无意义的“审丑”,促使大学生群体改变了心理和认知两个方面的状态,使高校的学生群体在社会中所承担角色发生了畸变。因此,网络媒介社会责任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和道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以高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生活和现实道德生活施加系统影响,培养他们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网络媒介素养,强化其在虚拟空间的社会责任感就是网络媒介社会责任建设视野中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目标,最终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二、网络媒介社会责任建设过程中大学生的角色定位
随着网络业务的广泛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参与网络媒介活动的主体,网络的运用也已深深的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资源获取渠道。大学生作为社会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生活中如何扮演好自我角色,承担相应的社会道德约束和法律义务,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主旋律弘扬者
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活动中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的把握网络舆论导向倡导网上主旋律。网络舆论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力的共同意见。互联网参与网民舆论的高度热情代表了网络舆论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力度,网民在抒发自己意见与参与网络舆论的热情可能推动事件的透明程度从而使事件明朗化,但盲目的随从或者有缺失的网络认识则会提升实践的偏激程度或者复杂度,舆论导向的偏差化。大学生群体在发表网络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任何事情发表舆论前要把握是非方向,不能以偏概全或者道听途说,散布各种网络谣言,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发展成为社会公众事件引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尤其在对一些挑逗民族情绪、民族矛盾、群众对立情绪的网络新闻、网络群众事件大学生更要保持高度自主理性的态度,正确的把握网络舆论方向。
混乱的网络传播场面防控研究论文
关键词:媒介失控论;网络媒介失控;草根传播;媒介混乱;舆论领袖
[摘要]:布热津斯基曾在1993年预言:在21世纪初,我们将面临媒介的全面失控。如今媒介失控初见端倪,但却不是布热津斯基所预言的电视媒介失控,而是以电脑为基础的网络媒介面临失控。从群体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媒介失控将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带来一系列恶果;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网络媒介失控的背后有着深层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社会动因。根据国际学术界关于网络媒介失控理论研究最新思路,我们完全可以找到防范和应对网络媒介失控的路经和办法。
布热津斯基曾在他的《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一书中预言,在21世纪的开始时将会发生的媒介失控。他认为:“电视是导致媒介失控的根源,对于世界的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电视是接触社会和接受教育的重要工具。并且在这方面,它正迅速的替代历来由家庭、教会和学校所起的作用。”[1]在布热津斯基提出媒介失控论的20世纪末,美国家庭平均每台电视每天开机时间为6至7个小时,美国青少年每周看电视20小时,有20%以上的少年儿童,每天看5个小时或5小时以上电视。
随着传播科技的迅猛发展,大众传播的发展趋势已经到了理论家无法准确预测的境地。短短十几年的时间,网络技术不仅快速普及,而且在技术水平、传播效果上都大有超越传统媒介的动能和趋势。根据2008年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的网民人数已居全球首位,达到2.21亿,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6.5个小时。到2012年,中国将有5.9亿网络用户。因此,与其说是大规模电视传播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精神危机”和“道德败坏和文化堕落”,不如说飞速发展的网络媒介一旦失控所产生的恶果将会更加严重。
一、网络媒介失控
面对网络媒介对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IT行业、新媒体和网格传播领域兴奋不已,而学术界却喜忧参半。
媒介融合动力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媒介融合网络媒介传统媒介合作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本文重点分析了媒介融合的四大驱动因素: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受众综合性媒体内容、主体性的地位及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满足;传媒行业的激烈竞争演变为合作;国际国内政策法规由控制转为支持。
“媒介融合”的概念,其英文单词Convergenc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有两个意思[1]:(1)线条、运动物体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2)(用于比喻义)两种事物相似或者相同。
因此,媒介融合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会聚”“结合”,是将不同的媒介结合为一个共同体,是低层次的“融合”;第二层意思才是融合,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一种,是突破媒介形态的内在的统一,是融合发展的最高阶段。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那么媒介融合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从低层次融合到高层次融合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个媒介之间包括内容、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文化等要素的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统一的过程。正如AndrewNachison在“融合媒介”的定义中所强调的:“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2]。笔者认为,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是技术进步、受众需求、传媒行业竞争和政府政策等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数字、网络技术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