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伦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4 05:58: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网络伦理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网络伦理学

网络伦理学研究论文

摘要网络行为的特殊性导致网络伦理学研究的兴起。网络伦理学已经具备了成为一门学科的特点,拥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具有不同于传统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范畴和基本问题。研究网络伦理学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词网络行为;网络伦理学

一、为什么要提出网络伦理学

网络伦理学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源,它是由网络行为引发的道德关注。

网络行为是网络社会所特有的交往行为。同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行为相比较,网络行为具有特殊的涵义,其特殊性表现在:其一,所处的环境特殊。即处在一种虚拟的现实(又称虚拟实在virtualreality)中。这种虚拟的现实是由计算机、远程通讯技术等构成的网络空间实现的。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存在着虚拟的一切:不仅有虚拟人(virtualhuman)、虚拟社会(virtualsociety)、虚拟共同体(virtualcommunity),而且有虚拟全球文化(virtualglobalculture)。虚拟的环境产生了虚拟的情感,进而有虚拟的伦理道德。当然,这种虚拟的东西并非虚无,只是另外一种存在方式罢了;虚拟的规范也不是凭空设想,而是实实在在的约束。这种“二元性”的特殊环境和行为决定了由此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必然具有同传统伦理学不同的特征。

其二,交往的方式特殊。即交往具有“虚拟性”和“数字化”的特点。网络社会中的交往以符号为媒介,使得人与人之间在现实中的直接接触减少,而是简化为人机交流、人网交流。此时人的存在以虚拟的“网络人”的面目出现。这种“匿名性”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无限扩大,交往风险却大大降低,交往更具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进而交往中的伦理道德冲突也更加明显。同以前相比,网络交往方式所受到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更少一些。传统伦理学在这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它无法直接判定网络交往方式是否合乎(传统的)道德规范,例如它无法判定网络攻击的正当性。这表性传统伦理学并不十分符合现代网络社会的交往实际。因而,建立一门适合现代网络化生存的伦理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查看全文

网络伦理学探讨论文

摘要网络行为的特殊性导致网络伦理学研究的兴起。网络伦理学已经具备了成为一门学科的特点,拥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具有不同于传统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范畴和基本问题。研究网络伦理学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词网络行为;网络伦理学

一、为什么要提出网络伦理学

网络伦理学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源,它是由网络行为引发的道德关注。

网络行为是网络社会所特有的交往行为。同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行为相比较,网络行为具有特殊的涵义,其特殊性表现在:其一,所处的环境特殊。即处在一种虚拟的现实(又称虚拟实在virtualreality)中。这种虚拟的现实是由计算机、远程通讯技术等构成的网络空间实现的。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存在着虚拟的一切:不仅有虚拟人(virtualhuman)、虚拟社会(virtualsociety)、虚拟共同体(virtualcommunity),而且有虚拟全球文化(virtualglobalculture)。虚拟的环境产生了虚拟的情感,进而有虚拟的伦理道德。当然,这种虚拟的东西并非虚无,只是另外一种存在方式罢了;虚拟的规范也不是凭空设想,而是实实在在的约束。这种“二元性”的特殊环境和行为决定了由此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必然具有同传统伦理学不同的特征。

其二,交往的方式特殊。即交往具有“虚拟性”和“数字化”的特点。网络社会中的交往以符号为媒介,使得人与人之间在现实中的直接接触减少,而是简化为人机交流、人网交流。此时人的存在以虚拟的“网络人”的面目出现。这种“匿名性”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无限扩大,交往风险却大大降低,交往更具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进而交往中的伦理道德冲突也更加明显。同以前相比,网络交往方式所受到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更少一些。传统伦理学在这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它无法直接判定网络交往方式是否合乎(传统的)道德规范,例如它无法判定网络攻击的正当性。这表性传统伦理学并不十分符合现代网络社会的交往实际。因而,建立一门适合现代网络化生存的伦理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查看全文

试议国外高校图书馆学课程设置

一、美国高校图情专业信息伦理课程设置分析

笔者分别从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学分设置、开设层次5个方面对美国高校信息伦理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1课程名称10所院校的信息伦理课程的名称可以概括为:“信息伦理学”、“计算机与信息伦理”、“信息伦理与技术”、“信息伦理与政策”、“信息职业领域伦理问题”,其中,以专题讲座形式授课的课程名称较为多样,一般根据伦理议题制定课程名称。计算机伦理学和网络伦理学是信息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和网络领域的伦理问题直接导致信息伦理学的诞生,印第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所开设的课程的名称是“计算机和信息伦理”,凸显了计算机领域的信息伦理问题。北卡罗来纳大学、马里兰大学、匹兹堡大学和长岛大学开设的课程名称均为“信息伦理学”。调查发现这4所学校的课程内容大体相同,都是从宏观方面研究信息伦理议题,华盛顿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课程名称为“信息伦理与政策”,强调了为解决信息伦理问题,进行约束信息行为的伦理规范政策建设和实施的重要性;雪城大学和肯特州立大学都是专门面向图书情报职业的信息伦理学议题,肯特州立大学是以专题形式授课,课程名称随着伦理专题而定,雪城大学图情专业课程偏重信息管理及信息技术,因此伦理课程名称为“职业问题/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2课程形式10所高校信息课程设置主要有必修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3种形式。调查发现,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和印第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两所大学将信息伦理课程设为核心课程,所以是必修课;雪城大学、华盛顿大学、匹兹堡大学、马里兰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和长岛大学6所大学将信息伦理课程列为选修课程。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和肯特州立大学是以专题讲座开设的。其中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设置SpecialTopicCourses,按照学科动向每年更新专题,具有前沿性;肯特州立大学设置Lectures,内容涉及的也都是最前沿的伦理动态。调查发现,雪城大学、马里兰大学、匹兹堡大学和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都加入了iSchool联盟中设立的WISE(Web-basedInformationScienceEducation)认证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WISE网络学习平台在联机教育、课程共享和教师发展方面进行合作。这4个学校将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所有课程包括信息伦理课程放在网络学习平台,实现课程共享。WISE组织中的院校可以通过官方链接进入网络学习平台,查看感兴趣的课程。信息伦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概述道德推理,深入探讨信息专业领域的伦理问题,如知识产权、隐私权、获取、审查制度、计算机化的影响以及道德行为准则。这样的网络学习平台有助于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拓宽知识面。3课程内容从调查来看,各学校对信息伦理课程内容的定位大致相同,但是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会随着信息环境和信息活动产生伦理问题的不同而变化。总而言之,信息伦理课程内容可以归结为以下六大主题。1)信息伦理学基本理论。阐述信息伦理学的兴起背景、概念与框架;挖掘传统伦理学的道德理论和原则,信息技术发展导致对信息伦理的重新界定和解释。2)计算机伦理。信息伦理学与计算机伦理学或网络伦理学的内容密切相关,因此信息伦理课程相当部分内容会涉及计算机和网络使用和运行中遇到的伦理问题,诸如计算机安全与犯罪、搜索引擎使用信息伦理及网络行为规范等。3)信息活动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信息活动按主体分为公共信息活动和社会信息活动两类,信息活动过程分为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消费和信息使用等,信息活动要健康发展,就不能回避来自道德方面的审视和评价。信息活动体现着价值冲突或规范冲突的伦理问题,比如信息自由与社会责任、信息效率与信息平等等原则之间存在着冲突。4)信息行业中的伦理问题。信息行业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通信等行业,涉及厂商和消费者、政府和公民之间的隐私权冲突,如何平衡不同的利益成为伦理道德研究的困境。例如收集、应用个人数据是厂商开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条件,但个人数据应用不可避免地会使个人隐私受到侵犯,同时消费者要参与电子商务也需提供相关个人信息。这些问题就是课程讨论的重点问题。5)信息职业人员伦理守则。信息职业人员主要指从事与信息服务相关职业的人,伦理守则主要是规范信息职业人员的行为,比如保护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的隐私权与保密权,教导社会了解且珍惜信息的重要性,并增加信息利用的公平机会。6)图书馆职业伦理。不少学校的信息伦理课程强调图书馆职业伦理,介绍信息时代图书馆职业和图书馆员角色的变化,让学生们提前对图书馆职业有感性的认识。分别探讨不同国家的图书馆伦理准则,寻求图书馆职业的一些共同的价值和职业理念,诸如公共存取原则、尊重隐私权与知识产权原则、精益服务原则等。4教学方法通过对每所学校信息伦理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查发现,任课教师会根据不同的伦理议题选定适用的方法,强调对学生的能力导向和对伦理问题的深层次理解。10所学校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价值澄清法和角色扮演法。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一些伦理内容虽然不太容易理解,但却可以通过分析及讨论的方式达成,所以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是常用的教学方法。4.1讨论法讨论法是美国图书情报学专业应用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伦理议题,教师阐述事件中包含的道德问题,让学生进行公开讨论,诸如产生道德冲突的困境、辩证自己的观点等方式,以提升学生对伦理道德的理解。讨论法的教学目的在于澄清学生的价值观,借助讨论假设或已发生的信息活动中的道德困境,如隐私权、知识产权、信息自由权、信息获取权和信息安全等,以及与图书情报职业密切相关的信息伦理问题,如信息获取中的伦理问题、技术服务中的问题、参考咨询中的伦理问题等。4.2案例分析法在信息伦理课程教学中,该方法一般与讨论法结合使用。例如雪城大学大量采用了案例教学,然后学生再对案例的伦理规范进行讨论。具体的案例分析有信息利用案例、信息技术使用引发伦理问题的案例、信息相关职业伦理守则案例等。案例研究法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从案例分析导入问题、讲授中穿插案例分析等。4.3价值澄清法价值澄清方法是通过“珍视、选择、行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情感、信念和行为进行自我分析及反省,以确定行动。在课题教授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就其所讨论的伦理问题进行价值的厘清,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师的价值体系。例如,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伦理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教学步骤就是先从历史的、跨文化的角度介绍了各种伦理模式,为社会中存在的伦理问题找出各种可行的方案;通过以个人与小组的互动实验为基础,评估各种可行的方案,接着每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公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部分学校由于课程介绍的不明确,所以具体教学方法也比较模糊。4.4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融入到信息伦理案例的角色中,设身处地体验各种问题,讨论及扮演的内容必须取决于学生,通过扮演讨论再扮演再讨论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对所探讨的伦理问题留下深刻印象。“角色扮演法”是美国图书情报科学专业信息伦理课程教学的核心方法,美国学校的课程比较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思辨能力,一般较多与讨论法结合使用。

二、美国图书情报学专业信息伦理课程的特点

从调查来看,各学校对图书情报专业的自我定位直接影响信息伦理课程体系的建设,如雪城大学信息学院的使命定位是“用信息扩展人类能力”,核心竞争力是提供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基于用户及用户信息需求整合信息及信息技术。受此影响,该学校的信息伦理课程形成了偏重信息管理及信息技术的伦理问题体系。大多数学校的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满足了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具有学科交叉性强、细化深入等特点。1选课前提是必须修完指定的基础课程,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在调查的美国大学的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学院的信息伦理课程设置中,大部分院校在学生选修课程之前均有明确说明,要求学生在选修信息伦理课之前应该具有哪些基础知识或已经修完某门课程。例如,马里兰大学选修信息伦理课程附有说明,选修信息伦理课程之前必须修完《信息研究专题》和《信息管理专题》中的任何一门课;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要求选修的前提是修完一定的学分关于信息服务或管理之类的专业。这种形式有效避免了学生选课时的盲目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2选修课比重大,强调学生的兴趣性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美国大学的图书馆信息科学学院课程设置都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即除去很少的几门核心课程为必修课以外,其余全为选修课。调查的10所院校中,有8所学校都把信息伦理课程作为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内容比较细化,且涉及面广,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大,有助于构建满足学生意愿与需求的知识结构。信息伦理课程一般与核心课程相关度比较大,例如,雪城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把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居于核心课程之列,且占课程总量的比例较高,而统观这两所学校的信息伦理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信息资源管理及信息技术使用等方面的伦理问题。3重视独立研究和专题讨论,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多数学校的信息伦理课程内容设置一般以伦理专题讲授,紧跟国际热点伦理议题,开设的专题会及时更新,切合当前信息伦理学发展动态。通过专题讨论和交流观点,有助于学生获取对于专题知识更深的体会与理解,从而激发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每个学校的课程都会开设基本的伦理议题,如信息产权、信息公平获取权、信息隐私权、职业道德准则等;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和肯特州立大学信息伦理课程是以专题讲座开设的,这样的形式更注重专题讨论,重视学生的参与。4强调学科知识的交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查的10所开设有图书馆信息学专业的学校,信息伦理课程涉及的内容也会在其他课程简略的介绍,比如“馆藏管理”、“信息政策”和“信息安全”课程中。信息伦理课程的内容与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信息科学及网络管理等学科交叉联系、互相渗透,有助于拓宽信息伦理学领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个学校信息伦理课程交叉面都比较广,比如华盛顿大学的信息伦理议题涉及信息政策、信息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5重视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伦理今天的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信息的全球化。在越来越多频繁的全球性信息交往活动中,信息伦理应当成为基本的伦理共识,但各国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本土伦理资源,各国建立的信息伦理制度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不同国家的伦理规范。例如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就针对这种趋势,课程内容涉及基于文化差异的信息伦理比较,促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信息伦理的特殊性,通过对各个不同的信息伦理体系的整合,可以为全球性的信息活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基础。

三、结束语

在国内,图书情报专业开设有信息伦理学相关课程的并不多见,南开大学在图书馆学专业本科层次开设了“信息伦理学”,研究生阶段是把“信息伦理学”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开设的“信息服务与用户”涉及了信息伦理的内容;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开设有“信息伦理与法规”课程;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硕士层次开设了“信息伦理”课程。Carbo与Almagno曾提出信息伦理学课程在图书情报专业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许多学生也认为他们学习信息伦理学课程受益匪浅。鉴于美国大学的经验,国内也应该把信息伦理学纳入图书情报专业课程体系中,使图书情报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查看全文

解析我国企业网络伦理的特点表现形式及核心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伦理道德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对我国企业来说,研究网络伦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我国企业网络伦理的特点、表现形式及核心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网络伦理道德伦理体系企业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不仅应用于企业的生产流通领域,也开始对企业的管理产生影响。一些旨在重新整合企业资源,基于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不断涌现,如ERP,M工S等。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在被企业广泛认可并接受的同时,也对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商业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对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产生着一定的冲击。本文试图对我国企业网伦理的特点、表现形式及本质进行初步探一讨。

一、网络伦理的研究对我国企业有着贡要的意义

1、网络伦理是道德关系的新的更为复杂的表现形式。

在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如火如茶进行的时候,网络也对人类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着影响,它不但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阶层结构和地位,也对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有着重要影响。传统的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因为网络的出现而有着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价值判断效果不明显或者无效。所谓网络伦理,简单的一说,是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往时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这种道德关系,因为受网络影响而被赋予或产生了新的内容。在网络条件下,一些传统的看似简单道德问题变得复杂。

查看全文

营销伦理研究评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营销道德评价的相关伦理学、营销伦理理论研究及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三方面进行综述性探讨,总结营销伦理研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对国内营销伦理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营销伦理;营销道德;营销伦理失范

一、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

(一)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思想。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源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儒家文化,儒家伦理中的义利观是其主要思想基础。“义”指道德规范,要求人和企业自觉做合乎情理的事情;“利”则指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所谓“义利观”,即如何来认识和妥善处理义与利问的关系或矛盾,应用到商业领域就是“见利思义”的商业经营理念,“取之有义”的商业行为准则,“先义后利”的经商战略和“重义轻利”价值判断。总结我国传统商业道德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的顾客观,讲究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一诺千金;勤俭敬业的自律观,讲究勤奋节俭、敬业自律;以和为贵的竞争观,讲究和气生财、办事不成仁义在;乐善好施的社会责任观,讲究乐善好施、扶贫济困。

(二)西方道德评价的一般理论。西方伦理学家依据结果或过程的标准,将道德评价分为功利论和道义论。功利论是19世纪西方颇有影响的伦理学观点,从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开始,经过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的长期争论,由英国哲学家威廉·葛德文和切勒米·边沁系统地建立了其思想体系,最后由约翰·斯图阿特·穆勒进一步完善而成。其核心思想是以行为的后果是否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或效用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其强调把行为的后果作为判断行为道德与否的依据。与功利论相反,道义论认为某一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取决于该行为本身内在的正当性。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创者伊曼努尔·康德、英国哲学家威廉·D·罗斯及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等。道义论强调评价行为的道德与否是基于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引致的结果,而行为本身的道德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是否遵守了义务,这些义务是由人们的直觉和经验归纳出来的。

(三)西方营销道德评价的具体理论。西方三大营销道德判定理论主要包括显要义务理论、相称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英国学者罗斯在1930年出版的《“对”与“善”》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关于“显要义务”或“显要责任”的观念。所谓显要义务,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人们自认为合适的行为,主要包括六条基本的显要义务,即诚实、感恩、公正、行善、自我完善、不作恶。加勒特于1966年提出相称理论,认为应从目的、手段和后果三方面综合判断营销行为是否道德。目的指从什么出发点来行事;手段指使目的得以实现的过程及此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后果指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包括行为人意欲达到的结果,也包括不为行为人所期望但能被行为人预料到的结果。社会公正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1971年提出,该理论从一种称作起始位置的状态出发,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公正系统,这一系统所适用的伦理准则是力图使弱者利益得到增进,或至少不会因强者的剥夺而使弱者变得越来越弱,并认为正当的行为就是重视和尊重人的各种基本权利或与自由的正义原则相一致的行为。

查看全文

营销伦理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营销道德评价的相关伦理学、营销伦理理论研究及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三方面进行综述性探讨,总结营销伦理研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对国内营销伦理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营销伦理;营销道德;营销伦理失范

一、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

(一)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思想。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源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儒家文化,儒家伦理中的义利观是其主要思想基础。“义”指道德规范,要求人和企业自觉做合乎情理的事情;“利”则指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所谓“义利观”,即如何来认识和妥善处理义与利问的关系或矛盾,应用到商业领域就是“见利思义”的商业经营理念,“取之有义”的商业行为准则,“先义后利”的经商战略和“重义轻利”价值判断。总结我国传统商业道德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的顾客观,讲究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一诺千金;勤俭敬业的自律观,讲究勤奋节俭、敬业自律;以和为贵的竞争观,讲究和气生财、办事不成仁义在;乐善好施的社会责任观,讲究乐善好施、扶贫济困。

(二)西方道德评价的一般理论。西方伦理学家依据结果或过程的标准,将道德评价分为功利论和道义论。功利论是19世纪西方颇有影响的伦理学观点,从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开始,经过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的长期争论,由英国哲学家威廉·葛德文和切勒米·边沁系统地建立了其思想体系,最后由约翰·斯图阿特·穆勒进一步完善而成。其核心思想是以行为的后果是否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或效用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其强调把行为的后果作为判断行为道德与否的依据。与功利论相反,道义论认为某一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取决于该行为本身内在的正当性。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创者伊曼努尔·康德、英国哲学家威廉·D·罗斯及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等。道义论强调评价行为的道德与否是基于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引致的结果,而行为本身的道德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是否遵守了义务,这些义务是由人们的直觉和经验归纳出来的。

(三)西方营销道德评价的具体理论。西方三大营销道德判定理论主要包括显要义务理论、相称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英国学者罗斯在1930年出版的《“对”与“善”》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关于“显要义务”或“显要责任”的观念。所谓显要义务,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人们自认为合适的行为,主要包括六条基本的显要义务,即诚实、感恩、公正、行善、自我完善、不作恶。加勒特于1966年提出相称理论,认为应从目的、手段和后果三方面综合判断营销行为是否道德。目的指从什么出发点来行事;手段指使目的得以实现的过程及此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后果指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包括行为人意欲达到的结果,也包括不为行为人所期望但能被行为人预料到的结果。社会公正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1971年提出,该理论从一种称作起始位置的状态出发,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公正系统,这一系统所适用的伦理准则是力图使弱者利益得到增进,或至少不会因强者的剥夺而使弱者变得越来越弱,并认为正当的行为就是重视和尊重人的各种基本权利或与自由的正义原则相一致的行为。

查看全文

营销伦理评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营销道德评价的相关伦理学、营销伦理理论研究及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三方面进行综述性探讨,总结营销伦理研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对国内营销伦理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营销伦理;营销道德;营销伦理失范

一、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

(一)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思想。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源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儒家文化,儒家伦理中的义利观是其主要思想基础。“义”指道德规范,要求人和企业自觉做合乎情理的事情;“利”则指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所谓“义利观”,即如何来认识和妥善处理义与利问的关系或矛盾,应用到商业领域就是“见利思义”的商业经营理念,“取之有义”的商业行为准则,“先义后利”的经商战略和“重义轻利”价值判断。总结我国传统商业道德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的顾客观,讲究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一诺千金;勤俭敬业的自律观,讲究勤奋节俭、敬业自律;以和为贵的竞争观,讲究和气生财、办事不成仁义在;乐善好施的社会责任观,讲究乐善好施、扶贫济困。

(二)西方道德评价的一般理论。西方伦理学家依据结果或过程的标准,将道德评价分为功利论和道义论。功利论是19世纪西方颇有影响的伦理学观点,从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开始,经过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的长期争论,由英国哲学家威廉·葛德文和切勒米·边沁系统地建立了其思想体系,最后由约翰·斯图阿特·穆勒进一步完善而成。其核心思想是以行为的后果是否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或效用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其强调把行为的后果作为判断行为道德与否的依据。与功利论相反,道义论认为某一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取决于该行为本身内在的正当性。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创者伊曼努尔·康德、英国哲学家威廉·D·罗斯及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等。道义论强调评价行为的道德与否是基于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引致的结果,而行为本身的道德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是否遵守了义务,这些义务是由人们的直觉和经验归纳出来的。

(三)西方营销道德评价的具体理论。西方三大营销道德判定理论主要包括显要义务理论、相称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英国学者罗斯在1930年出版的《“对”与“善”》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关于“显要义务”或“显要责任”的观念。所谓显要义务,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人们自认为合适的行为,主要包括六条基本的显要义务,即诚实、感恩、公正、行善、自我完善、不作恶。加勒特于1966年提出相称理论,认为应从目的、手段和后果三方面综合判断营销行为是否道德。目的指从什么出发点来行事;手段指使目的得以实现的过程及此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后果指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包括行为人意欲达到的结果,也包括不为行为人所期望但能被行为人预料到的结果。社会公正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1971年提出,该理论从一种称作起始位置的状态出发,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公正系统,这一系统所适用的伦理准则是力图使弱者利益得到增进,或至少不会因强者的剥夺而使弱者变得越来越弱,并认为正当的行为就是重视和尊重人的各种基本权利或与自由的正义原则相一致的行为。

查看全文

营销伦理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营销道德评价的相关伦理学、营销伦理理论研究及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三方面进行综述性探讨,总结营销伦理研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对国内营销伦理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营销伦理;营销道德;营销伦理失范

一、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

(一)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思想。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源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儒家文化,儒家伦理中的义利观是其主要思想基础。“义”指道德规范,要求人和企业自觉做合乎情理的事情;“利”则指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所谓“义利观”,即如何来认识和妥善处理义与利问的关系或矛盾,应用到商业领域就是“见利思义”的商业经营理念,“取之有义”的商业行为准则,“先义后利”的经商战略和“重义轻利”价值判断。总结我国传统商业道德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的顾客观,讲究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一诺千金;勤俭敬业的自律观,讲究勤奋节俭、敬业自律;以和为贵的竞争观,讲究和气生财、办事不成仁义在;乐善好施的社会责任观,讲究乐善好施、扶贫济困。

(二)西方道德评价的一般理论。西方伦理学家依据结果或过程的标准,将道德评价分为功利论和道义论。功利论是19世纪西方颇有影响的伦理学观点,从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开始,经过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的长期争论,由英国哲学家威廉·葛德文和切勒米·边沁系统地建立了其思想体系,最后由约翰·斯图阿特·穆勒进一步完善而成。其核心思想是以行为的后果是否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或效用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其强调把行为的后果作为判断行为道德与否的依据。与功利论相反,道义论认为某一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取决于该行为本身内在的正当性。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创者伊曼努尔·康德、英国哲学家威廉·D·罗斯及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等。道义论强调评价行为的道德与否是基于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引致的结果,而行为本身的道德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是否遵守了义务,这些义务是由人们的直觉和经验归纳出来的。

(三)西方营销道德评价的具体理论。西方三大营销道德判定理论主要包括显要义务理论、相称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英国学者罗斯在1930年出版的《“对”与“善”》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关于“显要义务”或“显要责任”的观念。所谓显要义务,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人们自认为合适的行为,主要包括六条基本的显要义务,即诚实、感恩、公正、行善、自我完善、不作恶。加勒特于1966年提出相称理论,认为应从目的、手段和后果三方面综合判断营销行为是否道德。目的指从什么出发点来行事;手段指使目的得以实现的过程及此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后果指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包括行为人意欲达到的结果,也包括不为行为人所期望但能被行为人预料到的结果。社会公正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1971年提出,该理论从一种称作起始位置的状态出发,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公正系统,这一系统所适用的伦理准则是力图使弱者利益得到增进,或至少不会因强者的剥夺而使弱者变得越来越弱,并认为正当的行为就是重视和尊重人的各种基本权利或与自由的正义原则相一致的行为。

查看全文

高科技发展教育伦理学的变化综述

论文关键词:突破高科技教育伦理学探讨

论文摘要:从信息网络技术全球化发展到生物高科技技术时代突然到来1我们似乎一直是高科技技术被动的顺应者。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使我国成为高新科技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就必须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彻底改革,自己动手培养尖端高科技创新人才。新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教学伦理学的更新变化。我们认为教学改革,不能简单囿于传统的教书育人观念1还要致力于创新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尖端高科技创新人才。

20世纪末以来,正当信息技术席卷全球、世界为信息网络技术疯狂,热衷于信息网络开发和信息网络攻关的时候、美国众多的高科技专家预言,在未来的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时代。2000年6月,很快传来惊人的突破性消息:继生物克隆技术全面成熟之后,人类遗传的基因密码组全部被翻译出来了。在我们还在热衷于信息开发和网络攻关的时候,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却已不再是纸上谈兵或什么预测了。

近代以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高科技竟争一直处于劣势或被动状态。主要原因应该是我们的近代以来的教育模式有间题。我国的教育,历来是以教书育人为基准指导方针,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为方向,一直缺乏对尖端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手段和理论研究。教书育人的传统教学观念,是影响我国近代以来高科技顶尖人才培养和高科技发展的沉重桔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科技竞争特别是高科技创新人才竟争将是直接影响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关键。改革现有教育模式,改革现有教育伦理学观念,通过我们自己的院校培养我们自己的尖端高科技人才是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问题已引起国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教育伦理学观念的变迁

从’.学而优则仕”开始,孔夫子为天下读书郎设下诱饵,中国古代教育一直是围绕师古人而明大志、师圣贤而明是非”进行的。几乎同期,欧洲则是“昨天教育”(认为过去的一切都是好的,要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代一代传教下去)的天下。与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不同的是,欧洲在工业革命以后,产生了冷天教育”的思想、“今天教育”与“昨天教育”最大不同是强调过去的一切只能说明过去,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为现实服务。而此时中国则几乎全是“八股文”的天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欧美开始诞生了“明天教育”的思想。“明天教育、、强调学习以昨天,,的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为指导方向的全新教育模式。

查看全文

伦理角度透视青少年网络交际语言

网络交际话语是青少年在网络交际中所使用的网络语言,它既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伦理道德现象。透过青少年网络交际话语的特质可以捕捉到蕴涵在其背后的张扬自由个性、讲求功利实用、突出自我主宰、崇尚快乐本位的伦理内涵,而且伴随出现了暴力化、粗鄙化、庸俗化为表征的语言异化现象。在话语交际中,话语信息、话语方式及话语主体之间的关系都会被顺其自然地打上交际双方伦理关系的烙印,也都应受到相应的言语道德规范的制约。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一直十分推崇“立言先立德”、“言德统一”的话语道德规范,主张言语行为要合乎“礼”、“仁”、“忠”、“信”的原则。尽管这些原则发展到今天,其具体内涵已有所改变,但它们仍然是人们恪守或倡导的言语道德信条。在现实社会中,言辞有礼、言行一致、言而有信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赞赏;反之,言而无“礼”、言而不“仁”、言而无“信”或言而无“忠”的人则处处遭人唾弃。现实社会中如此,网络虚拟社会中亦是如此,我们必须虚心借鉴儒家传统慎独伦理思想,认真梳理网络交际话语伦理规则,不断强化青少年网络话语道德教育,使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网络话语交际活动中何为道德行为,何为不道德行为,从而增强道德意识,担当道德责任,履行道德义务,发展健康网络,构建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

(一)从网络交际话语的内容上看要注重文明健康。从话语学上说,网络社会中由网络交流而派生出的网络交际话语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不仅是现实话语范围的延伸,而且是现实话语功能的拓展。但从伦理学角度来看,话语包括网络交际话语更是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的直接体现,话语的粗俗化和庸俗化,说到底是一个人的精神、心灵粗俗的表现,是价值观粗俗化在话语上的具体反映。话语文明健康作为青少年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不仅要求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做到话语文明,而且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也要话语文明。在我国13700万上网用户中,35岁以下网民人数占总数的82.5%,其中青少年是绝大多数,是网络交际话语的主体,然而有些青少年在网络文学、聊天室以及BBS论坛中毫不吝啬地贩卖情色信息,毫无节制地渲染暴力色彩,内容粗俗,格调低下,思想落后,意志颓废,必然会阻碍青少年道德建设步伐,给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以及网络交际话语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网络文化良性发展,最终也必然伤害网络和网民的公共利益。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交际话语的负面作用也可能直接影响到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给现实人际交往带来心理障碍。中国自古以来就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也就是说不符合伦理道德和文明礼仪的话语和行为在现实交际中不能出现。网络其实是现实社会的延续,青少年在进行网络交际话语交流时,其交流内容应当是积极向上、高雅健康、文明礼貌的,“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方向,符合社会的正当共同利益,要有助于至少是不阻滞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不应当包含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的内容或这些内容的影射与暗示”,遵守《网络文明道德公约》,共同构建绿色网络空间,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二)从网络交际话语主体上看要尊重话权平等。平等是伦理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人际和谐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而在话语交流中也必须坚持平等原则。《世界人权宣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人享有话语平等权利,这个重要伦理原则可以延伸至网络交际领域。网络交往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交往主体的平等性。“不论对方是什么身份、地位、信仰、种族、性别,各种话题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一同聊天,平等地去感知社会、了解社会。”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交往主体在人格和价值上都是平等的,它不受主体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分工、地域差异、性别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知识丰富、思维敏捷、挑战传统的当代青少年自然也不应该忽视和轻视网络主体的天然平等性。当然这种主体人格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平等需要通过网络交际话语表现出来。“网上交流的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交流中表现出语话特权,或盛气凌人或居高临下,不能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思表示。”这就要求青少年在网上交流(论坛、聊天室)时要谨慎发言,换位思考,要学会宽容,拒绝话语霸权。从宏观上来说,话语霸权表现为语种方面的不平等和特权,从微观上说就是话语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把自己单方面的意见和思想强迫对方接受,这对对方来说是一种十分不公和无礼的行为。因此,从交互主体关系对等的伦理角度看,对方的意见和思想也必须得到同等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达成诚实互信的网络交际。

(三)从网络交际话语动机上看要立足诚意正心。诚意正心作为一种道德诉求,也就是所谓真诚。话语学家陈汝东先生认为,言语真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言语行为所反映的言语主体的动机和情感真实,不虚伪,即说写者的言语表达应与其实际心理一致;二是言语及时,即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出于善良的动机,及时为交际对象提供必要的信息。真诚不是老实本分甚至懦弱无能的表现,它是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在慎独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真诚”,真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不苟》)“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大学章句》)“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书诚下》)。人们只有真诚地恪守一定社会的人伦道德,忠诚老实,言行一致,鄙弃虚伪,实事求是,才能真诚地按道德规范办事,进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

针对网络交往中虚言谎话连篇、小道消息蔓延的不良现象,要求青少年充分发挥“真诚”的道德内在机制的作用,因为真诚是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网络交际话语交际秩序的必要条件,是保持网络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关涉到正义、公平、善恶、义利等多个道德范畴。慎独的“真诚”要求就是使青少年做到“以真诚的态度进行交流,为所要表达的信息提供正确合理的话语形式,动机与情感真实,不虚伪,不传播未经考证的虚假信息,不欺诈他人,不能有意或无意使交际对象产生误解。同时又不自欺,不说违心话,不打妄语,这样在构建自己与他人和谐网络人际的同时也使自己产生良好的内在道德感受,获得道德美感”。

(四)从网络交际话语角色上看端正自我身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与身份具有一致性,话语表达要符合特有的身份和角色。由于互联网络的到来,使人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中穿梭游走,而真实性和虚拟性的不同特点造就了人在其中的不同表现。在现实社会中,人生就是一出戏,人的最重要属性就是社会属性,离开社会人便不能自存。在现实的物理世界中每一个人都有相应的社会角色,现实人际交往的话语与本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之间保持一种协调关系。然而,网络是个虚拟世界,“网上人们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只能被视为一种虚拟的智能符号,人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形象、图像、文字和声音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现,这样人们只能在虚幻中与对方进行交流”。也就是说,网上角色的模糊化使得青少年和其他人群一样出现话语结构、话语风格、话语意趣与自己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现象,如话语低龄化、性别错乱化、职业模糊化等。话语符号中那些代表社会角色的词语,实际上是伦理角色的符号形态。反过来说,人际之间的伦理关系也体现在言语行为方面。青少年这个群体和其他人群一样,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承担社会责任是他们的道德义务,遵守话语道德规范是他们的伦理诉求。无论是在网上还是网下,他们都不应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时刻把握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交际话语交流中尽量还原本我色彩,用适合自己性别和性格的话语说话,说符合自身身份和特点的话,摆正话语和角色的位置,不越位、不错位、不退位,做到话语方式与角色主体基本相符或完全相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