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伦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4 05:54: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网络伦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网络伦理

剖析网络语言伦理的规范

摘要:为了建立和维护网络交往的基本秩序,必须设定网络语言伦理原则及规范。网络语言伦理原则包括网上言论自由原则、尊重他人人格原则和无伤正当利益原则。网络语言伦理规范主要有话语权利平等、语言内容健康、意思表达真诚、网络评论公正、信守网上承诺、维护国家安全、不曝个人隐私、不传商业秘密等8条规范。

关键词:网络;伦理;道德原则;道德规范

网络语言传播的特殊语境与网络语言的特点,造成了一些特殊的道德问题,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网络语言伦理来对之予以制约。所谓网络语言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社会中言语表达、语言交流中所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和具体的道德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网络语言主体之间的道德关系。网络语言伦理的要求包括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本文即为对于这些原则与规范的初步探讨。

一、网络语言伦理的基本原则

网络语言伦理的道德原则是网络语言伦理道德体系的总纲和精髓,也是网络语言伦理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网络语言伦理的本质特征。就网络语言的使用而言,人们应当掌握的基本道德原则主要包括网上言论自由原则、尊重他人人格原则、无伤正当利益原则等三个方面。

1、网上言论自由原则参与网络社会活动的主体都是现实社会中的公民,网上言论自由是公民网络交流的前提,也是网民践行网络语言伦理的基础。因此,网上言论自由权利是每一位网民所享有的正当权利,禁锢网络言论自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更是非法的。

查看全文

网络伦理分析论文

摘要:网络发展一方面为社会带来极大福利,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社会结构缺陷,社会规范脱节及经济利益驱动,导致了观念的、规范的和行为的三个层面的网络伦理问题。根据网络伦理的表现形式和网络伦理产生的原因,从三个方面阐述网络伦理的构建,即技术监控,法律法规建设和伦理道德的规范以及伦理教育,旨在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空间。

关键词:网络伦理;道德规范;自律

Abstract:Internetdevelopmentontheonehandhasbroughttheenormouswelfareforthesociety,ontheotherhandasstructureflawofthenetworksocial,thesocialnorm’sfailureaswellastheeconomicdrive,hascausedethicsquestionsoftheidea,thecriterionandthebehaviorthreeaspects.ThispaperexpatiatesthecategoryofCyberspaceEthics,analyzesthesourceofCyberspaceEthicsandexpoundstheconstructionofCyberspaceEthicsfromthreeaspects,suchastechnicalmonitoring,lawsandregulation’sconstructionandethicseducation.Thiswillmakepeople''''snetworkbehaviormorecriterionandpurecyberspace.

Keywords:Cyberspaceethics;moralcriterion;self-discipline

引言

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新型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获得空前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东西,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网络空间的道德失范现象,产生败德行为,即在网络上出现一些与传统道德和伦理相违背的现象,我们姑且叫它“不伦理”现象。这些“不伦理”的现象并不是虚拟的,它根植于现实社会这块肥沃土壤中并得以发展,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与历史根源[1]。本文从网络伦理表现形式谈起,而后分析网络伦理成因所在,通过分析网络伦理产生的根源,最后对网络伦理进行规范和构建。

查看全文

网络传播伦理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网络在技术上的特殊性使网络媒体面临新的

网络伦理问题。本文在对网络性质深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伦理建设的具体措施,并分析了网络伦理建设新的特点。

[关键词]网络传播;网络伦理建设;网络技术;网络道德;政策法规

网络社会,是由不同的网络社区组成的一个虚拟社会,它存在的基础是网络技术。在这一虚拟的社会结构中,虽然其行为主体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个人,但网络在技术上的特殊性使网络媒体产生了许多传统媒体未曾遇到的新问题。面对这些新的网络伦理问题,我们应针对其特殊性,在理论上加深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设措施。

一、基本的认识前提

1.关于网络技术的性质

查看全文

网络伦理失范现象及应对策略

【摘要】当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更加快捷的生活,人们利用网络进行远程交流,或分享身边的新闻,或阐述自己的心情体验,这都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与此同时,在网络上也存在着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现象,影响了我们在网络世界的心情,这种现象也叫网络伦理失范现象。本文对网络上的伦理失范现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网络;伦理;伦理失范

伦理失范并非互联网平台的专利,在现实中也存在伦理失范的现象,对大多数人来说,现实中的伦理失范现象似乎更为少见,但在网络上,类似不良风气、道德绑架、双标、人身攻击等现象似乎随处可见。这本质上还是由网络的高匿名性引起的。

一、网络失范现象的原因

(一)网民自身素质差。这个原因并没有歧视网民的意思,但请各位经历过我国互联网发展史的读者们思考一下,我国的互联网平台是从何时开始出现大规模的伦理失范现象的,就是在智能手机出现后特别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近几年,我国的网民素质在这一段时间内经历了一个快速下降的过程,从而使得网络上大量出现伦理失范现象。造成网民素质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互联网设备的大规模应用,使得我国的网民数量快速上升,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门槛越来越低,最终导致网络平台上伦理失范的现象越来越多;二是互联网的低龄化,在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初期,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言论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特别是对于低龄儿童来说,但随着现代各种互联网设备的普及,很多低龄儿童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但低龄儿童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不如成人,在网络上很容易出现因误解造成的伦理失范现象。(二)网络与现实的差异。前文中已经提到过伦理失范的现象在现实中较少存在,而在网络上较多,这主要是由于网络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倘若将网络平台上的伦理失范现象移植到现实中,其后果至少也是一场聚众斗殴案,因此在现实中,人们更偏向于平和的交谈。但网络具有高匿名性和难追踪的特点,因此网络也成为了伦理失范现象的高发地,在网络上,即便是出现什么问题,拔掉网线之后便是另一个世界,而无需承担造成伦理失范现象的成本。正是因为网络的这一特点,网络平台成为了人们发泄日常生活中的怨气和不法分子趁机造谣的地方,虚拟的世界使得这些人可以随意的发泄,而其他人却无可奈何。

二、网络伦理失范现象的应对建议

查看全文

网络伦理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网络发展一方面为社会带来极大福利,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社会结构缺陷,社会规范脱节及经济利益驱动,导致了观念的、规范的和行为的三个层面的网络伦理问题。根据网络伦理的表现形式和网络伦理产生的原因,从三个方面阐述网络伦理的构建,即技术监控,法律法规建设和伦理道德的规范以及伦理教育,旨在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空间。

关键词:网络伦理;道德规范;自律

Abstract:Internetdevelopmentontheonehandhasbroughttheenormouswelfareforthesociety,ontheotherhandasstructureflawofthenetworksocial,thesocialnorm’sfailureaswellastheeconomicdrive,hascausedethicsquestionsoftheidea,thecriterionandthebehaviorthreeaspects.ThispaperexpatiatesthecategoryofCyberspaceEthics,analyzesthesourceofCyberspaceEthicsandexpoundstheconstructionofCyberspaceEthicsfromthreeaspects,suchastechnicalmonitoring,lawsandregulation’sconstructionandethicseducation.Thiswillmakepeople''''snetworkbehaviormorecriterionandpurecyberspace.

Keywords:Cyberspaceethics;moralcriterion;self-discipline

引言

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新型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获得空前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东西,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网络空间的道德失范现象,产生败德行为,即在网络上出现一些与传统道德和伦理相违背的现象,我们姑且叫它“不伦理”现象。这些“不伦理”的现象并不是虚拟的,它根植于现实社会这块肥沃土壤中并得以发展,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与历史根源[1]。本文从网络伦理表现形式谈起,而后分析网络伦理成因所在,通过分析网络伦理产生的根源,最后对网络伦理进行规范和构建。

查看全文

社会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研究论文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利益,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伦理道德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而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问题更是突出和重要,应该加以重视,并切实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互联网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信息传递快捷、获取方便、信息内容丰富、交往全球性、隐蔽性和思想互动性的特点被广泛运用,改变着社会各阶层群体的活动空间和生存、生活方式,及建立在生活和生存方式基础上的伦理道德观念[1]。而这种改变的影响重大而深远,特别是对还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伦理道德观念将影响他们对国家、对生活、对人生的看法和行为。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问题进行关注和深入研究讨论。

一、对网络伦理道德的认识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调节人们行为规范的手段和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态,它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随着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网络道德亦不例外。所谓网络伦理道德,是指网民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和交往时所应遵循的原则与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伦理道德关系。与现实社会道德相比网络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形态,它与现实道德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现实社会道德规范是网络道德的基础。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延伸与拓展。是针对网上行为的特殊性而相应作出的对现实社会道德的细化和充实。网络道德除具有一般道德所具有的特性外,同时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自主性等鲜明的特点[1]。

二、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网络伦理道德问题表现

查看全文

伦理角度透视青少年网络交际语言

网络交际话语是青少年在网络交际中所使用的网络语言,它既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伦理道德现象。透过青少年网络交际话语的特质可以捕捉到蕴涵在其背后的张扬自由个性、讲求功利实用、突出自我主宰、崇尚快乐本位的伦理内涵,而且伴随出现了暴力化、粗鄙化、庸俗化为表征的语言异化现象。在话语交际中,话语信息、话语方式及话语主体之间的关系都会被顺其自然地打上交际双方伦理关系的烙印,也都应受到相应的言语道德规范的制约。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一直十分推崇“立言先立德”、“言德统一”的话语道德规范,主张言语行为要合乎“礼”、“仁”、“忠”、“信”的原则。尽管这些原则发展到今天,其具体内涵已有所改变,但它们仍然是人们恪守或倡导的言语道德信条。在现实社会中,言辞有礼、言行一致、言而有信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赞赏;反之,言而无“礼”、言而不“仁”、言而无“信”或言而无“忠”的人则处处遭人唾弃。现实社会中如此,网络虚拟社会中亦是如此,我们必须虚心借鉴儒家传统慎独伦理思想,认真梳理网络交际话语伦理规则,不断强化青少年网络话语道德教育,使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网络话语交际活动中何为道德行为,何为不道德行为,从而增强道德意识,担当道德责任,履行道德义务,发展健康网络,构建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

(一)从网络交际话语的内容上看要注重文明健康。从话语学上说,网络社会中由网络交流而派生出的网络交际话语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不仅是现实话语范围的延伸,而且是现实话语功能的拓展。但从伦理学角度来看,话语包括网络交际话语更是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的直接体现,话语的粗俗化和庸俗化,说到底是一个人的精神、心灵粗俗的表现,是价值观粗俗化在话语上的具体反映。话语文明健康作为青少年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不仅要求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做到话语文明,而且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也要话语文明。在我国13700万上网用户中,35岁以下网民人数占总数的82.5%,其中青少年是绝大多数,是网络交际话语的主体,然而有些青少年在网络文学、聊天室以及BBS论坛中毫不吝啬地贩卖情色信息,毫无节制地渲染暴力色彩,内容粗俗,格调低下,思想落后,意志颓废,必然会阻碍青少年道德建设步伐,给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以及网络交际话语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网络文化良性发展,最终也必然伤害网络和网民的公共利益。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交际话语的负面作用也可能直接影响到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给现实人际交往带来心理障碍。中国自古以来就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也就是说不符合伦理道德和文明礼仪的话语和行为在现实交际中不能出现。网络其实是现实社会的延续,青少年在进行网络交际话语交流时,其交流内容应当是积极向上、高雅健康、文明礼貌的,“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方向,符合社会的正当共同利益,要有助于至少是不阻滞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不应当包含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的内容或这些内容的影射与暗示”,遵守《网络文明道德公约》,共同构建绿色网络空间,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二)从网络交际话语主体上看要尊重话权平等。平等是伦理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人际和谐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而在话语交流中也必须坚持平等原则。《世界人权宣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人享有话语平等权利,这个重要伦理原则可以延伸至网络交际领域。网络交往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交往主体的平等性。“不论对方是什么身份、地位、信仰、种族、性别,各种话题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一同聊天,平等地去感知社会、了解社会。”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交往主体在人格和价值上都是平等的,它不受主体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分工、地域差异、性别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知识丰富、思维敏捷、挑战传统的当代青少年自然也不应该忽视和轻视网络主体的天然平等性。当然这种主体人格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平等需要通过网络交际话语表现出来。“网上交流的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交流中表现出语话特权,或盛气凌人或居高临下,不能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思表示。”这就要求青少年在网上交流(论坛、聊天室)时要谨慎发言,换位思考,要学会宽容,拒绝话语霸权。从宏观上来说,话语霸权表现为语种方面的不平等和特权,从微观上说就是话语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把自己单方面的意见和思想强迫对方接受,这对对方来说是一种十分不公和无礼的行为。因此,从交互主体关系对等的伦理角度看,对方的意见和思想也必须得到同等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达成诚实互信的网络交际。

(三)从网络交际话语动机上看要立足诚意正心。诚意正心作为一种道德诉求,也就是所谓真诚。话语学家陈汝东先生认为,言语真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言语行为所反映的言语主体的动机和情感真实,不虚伪,即说写者的言语表达应与其实际心理一致;二是言语及时,即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出于善良的动机,及时为交际对象提供必要的信息。真诚不是老实本分甚至懦弱无能的表现,它是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在慎独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真诚”,真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不苟》)“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大学章句》)“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书诚下》)。人们只有真诚地恪守一定社会的人伦道德,忠诚老实,言行一致,鄙弃虚伪,实事求是,才能真诚地按道德规范办事,进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

针对网络交往中虚言谎话连篇、小道消息蔓延的不良现象,要求青少年充分发挥“真诚”的道德内在机制的作用,因为真诚是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网络交际话语交际秩序的必要条件,是保持网络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关涉到正义、公平、善恶、义利等多个道德范畴。慎独的“真诚”要求就是使青少年做到“以真诚的态度进行交流,为所要表达的信息提供正确合理的话语形式,动机与情感真实,不虚伪,不传播未经考证的虚假信息,不欺诈他人,不能有意或无意使交际对象产生误解。同时又不自欺,不说违心话,不打妄语,这样在构建自己与他人和谐网络人际的同时也使自己产生良好的内在道德感受,获得道德美感”。

(四)从网络交际话语角色上看端正自我身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与身份具有一致性,话语表达要符合特有的身份和角色。由于互联网络的到来,使人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中穿梭游走,而真实性和虚拟性的不同特点造就了人在其中的不同表现。在现实社会中,人生就是一出戏,人的最重要属性就是社会属性,离开社会人便不能自存。在现实的物理世界中每一个人都有相应的社会角色,现实人际交往的话语与本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之间保持一种协调关系。然而,网络是个虚拟世界,“网上人们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只能被视为一种虚拟的智能符号,人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形象、图像、文字和声音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现,这样人们只能在虚幻中与对方进行交流”。也就是说,网上角色的模糊化使得青少年和其他人群一样出现话语结构、话语风格、话语意趣与自己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现象,如话语低龄化、性别错乱化、职业模糊化等。话语符号中那些代表社会角色的词语,实际上是伦理角色的符号形态。反过来说,人际之间的伦理关系也体现在言语行为方面。青少年这个群体和其他人群一样,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承担社会责任是他们的道德义务,遵守话语道德规范是他们的伦理诉求。无论是在网上还是网下,他们都不应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时刻把握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交际话语交流中尽量还原本我色彩,用适合自己性别和性格的话语说话,说符合自身身份和特点的话,摆正话语和角色的位置,不越位、不错位、不退位,做到话语方式与角色主体基本相符或完全相符。

查看全文

网络伦理学探讨论文

摘要网络行为的特殊性导致网络伦理学研究的兴起。网络伦理学已经具备了成为一门学科的特点,拥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具有不同于传统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范畴和基本问题。研究网络伦理学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词网络行为;网络伦理学

一、为什么要提出网络伦理学

网络伦理学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源,它是由网络行为引发的道德关注。

网络行为是网络社会所特有的交往行为。同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行为相比较,网络行为具有特殊的涵义,其特殊性表现在:其一,所处的环境特殊。即处在一种虚拟的现实(又称虚拟实在virtualreality)中。这种虚拟的现实是由计算机、远程通讯技术等构成的网络空间实现的。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存在着虚拟的一切:不仅有虚拟人(virtualhuman)、虚拟社会(virtualsociety)、虚拟共同体(virtualcommunity),而且有虚拟全球文化(virtualglobalculture)。虚拟的环境产生了虚拟的情感,进而有虚拟的伦理道德。当然,这种虚拟的东西并非虚无,只是另外一种存在方式罢了;虚拟的规范也不是凭空设想,而是实实在在的约束。这种“二元性”的特殊环境和行为决定了由此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必然具有同传统伦理学不同的特征。

其二,交往的方式特殊。即交往具有“虚拟性”和“数字化”的特点。网络社会中的交往以符号为媒介,使得人与人之间在现实中的直接接触减少,而是简化为人机交流、人网交流。此时人的存在以虚拟的“网络人”的面目出现。这种“匿名性”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无限扩大,交往风险却大大降低,交往更具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进而交往中的伦理道德冲突也更加明显。同以前相比,网络交往方式所受到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更少一些。传统伦理学在这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它无法直接判定网络交往方式是否合乎(传统的)道德规范,例如它无法判定网络攻击的正当性。这表性传统伦理学并不十分符合现代网络社会的交往实际。因而,建立一门适合现代网络化生存的伦理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查看全文

网络伦理问题分析论文

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新型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获得空前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东西,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网络空间的道德失范现象,产生败德行为,即在网络上出现一些与传统道德和伦理相违背的现象,我们姑且叫它“不伦理”现象。这些“不伦理”的现象并不是虚拟的,它根植于现实社会这块肥沃土壤中并得以发展,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与历史根源[1]。本文从网络伦理表现形式谈起,而后分析网络伦理成因所在,通过分析网络伦理产生的根源,最后对网络伦理进行规范和构建。

一、网络伦理的表现形式

本文从伦理范畴三要素出发,即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角度分析,认为网络发展主要带来的伦理问题有:道德意识方面,表现为道德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道德规范方面,传统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力越来越弱,表现为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失灵;道德行为方面,网络上出现许多有悖于传统道德的行为,网络上不道德行为正在蔓延,有时超乎人们想象。

1.观念层面上,个人自由主义盛行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延伸,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言行更自由放松,一定程度上,网络空间里表现出来的自我更接近真实自我,是自我内心的释放与展现。同时,道德虚无主义、自由无政府主义膨胀[2]。网络道德虚无主义特征是:怀疑道德、否定道德,将个人视为自己网络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甚至为实现内心自我而不顾他人感受,忽视社会传统规范和礼仪甚至法律,造成不必要伤害,前段时间“网络暴力第一案”就是很好佐证。同时,无政府主义者在网络上宣言“完全自由”与“彻底民主”,主张取消政府,不要法制,不要道德,这和自由的实质是相违背的。而“黑客”成为“电脑英雄”代名词,不少青少年盲目崇拜并效仿,将个人主义推向极致。这些个人主义思想在青少年人群中扩散,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2.规范层面上,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失灵

查看全文

网络伦理建设责任担当和价值重构

[摘要]自媒体的出现使传统编辑的工作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更需要编辑的参与,重新定义自媒体时代编辑的概念,应是包括职业编辑和自媒体平台管理者在内的复合体。强化两类编辑主体在网络伦理建设中的责任担当,通过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运用道德、法律、技术手段对信息传播进行规制、监管,培养提高编辑的媒介素养,引导提升自媒体用户的责任意识等路径,对网络伦理建设进行价值重构,是自媒体时代编辑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自媒体编辑网络伦理责任价值重构

一、自媒体面临网络伦理失范的危机

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发展,新媒体技术日趋成熟。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正在重新定义数字化时代的传播范式。自媒体的出现,使作为出版中心环节的编辑的工作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在这个信息传播“全民DIY”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通过缺少传统编辑环节审核的自媒体,人人可以随心所欲地、传播信息,导致网络伦理失范现象日益突出:“三俗”(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呈蔓延之势;“网络暴力”事件频发,侵犯他人隐私、损害当事人的名誉;虚假新闻、“标题党”内容导致信息失真、削弱媒体公信力;大众文化泛娱乐化,误导受众的阅读审美力,污染传播环境。网络伦理的失范不仅危及网络传播的正常秩序,而且将破坏社会诚信度,诱发大众文化危机,导致公共精神缺失,最终将扭曲社会主流价值观。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者、舆论的引导者,如何认清自身在网络伦理建设中的责任担当、对网络伦理进行价值重构,是自媒体时代编辑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网络伦理建设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网络伦理建设研究现状。伦理指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各种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受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影响,网络空间成为人们新的活动领域。面对各种新技术带来的挑战,“网络伦理”作为新生概念逐渐引起大众的关注。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处理自身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中人与人的关系时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目前,以“网络伦理建设”为题的专门研究还不是很多,涉及网络伦理建设的研究主要有:一是从伦理学思想道德角度探索网络伦理对网民的影响。杨嵘均认为,网络伦理建设必须以保护网络空间每个公民的人格尊严为价值内核[1]。二是从传播学角度探讨网络伦理如何构建。喻国明认为,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的网络伦理构建中,提升公众的网络素养、加强情感共振都是至关重要的[2]。彭兰指出,新媒体时代需要延续以往媒体人的媒介素养,将优秀的职业责任和专业价值观带入未来的媒体业[3]。三是从实务研究角度,谢新洲、赵琳以网络服务平台这一主体为视角提出对网络伦理建设的建议[4]。以上研究,无论是从伦理学角度探索网络伦理对人的影响,还是从传播学角度探究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展示的都是宏观层面网络伦理的建设。而在实务层面除了以网络平台为视角的研究,更多的是关于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责任的探讨,对于编辑在网络伦理建设中的作用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将从编辑角度探讨自媒体时代编辑在网络伦理建设中的责任担当与价值重构。(二)研究意义。根据“六度分割理论”,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每个个体的社交范围的扩大,最后可以形成蛛网传播模式的社交网络。而每个网络用户参与者都是这一网络的组成部分。网络行为的虚拟化、数字化、匿名性不仅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被无限扩大,而且交往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更具有蝴蝶效应的强传播特质,进而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更加突出。作为社会舆论的话语权,网络伦理已超越纯理论研究,成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自媒体的出现,为我们的研究带来新问题。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编辑的存在价值何在?作用何在?编辑在网络伦理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编辑在做好自身的职业伦理建设的同时还应以引导受众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为己任,将其纳入网络伦理建设的范畴。正如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5]。这对网络伦理建设起到指引作用,也赋予了自媒体时代的编辑新的时代使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