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4 02:53: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网络道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网络道德失范与网络道德教育综述
论文关健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
论文摘要:笔者介绍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及出现原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结构乃至社会结构。它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并且蕴藏着无尽的潜能。但是,网络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在广泛的积极作用背后也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它在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并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目前中国网民已达4600万人,而大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全国高校大学生经常上网的人数已达40%以上,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加强这一群体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是奠定网络文明的基础。
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
1.1网络言行随意放纵,投放语言垃圾
小议网络道德失范与网络道德教育
摘要:笔者介绍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及出现原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健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
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结构乃至社会结构。它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并且蕴藏着无尽的潜能。但是,网络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在广泛的积极作用背后也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它在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并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目前中国网民已达4600万人,而大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全国高校大学生经常上网的人数已达40%以上,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加强这一群体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是奠定网络文明的基础。
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
1.1网络言行随意放纵,投放语言垃圾
网络道德与社会道德互动关系透析
摘要: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之间存在一种部分与整体的辫证关系。现实社会道德对网络道德具有精神动力功能、评价功能、指向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道德在虚拟网络上的延伸或再现。但是网络技术形成了网络道德行为的动态性;网络道德也可以张扬和强化现实社会的美德,催生出新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而墓于二者的这种辫证关系,加强现实社会道德教育,规范约束网络行为,是促进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良性互动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网络道德现实社会道德互动关系
网络道德是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伦理准则,是网络建设的一个新课题。网络道德相对于社会主流道德而言,属于“亚道德”范畴,它源于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体系,又有别于现实道德,它既可能对其进行补充、创新,也可能对其进行偏离、反叛。我们只有认识到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之间存在一种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现实杜会道德对网络道德的主导作用
现实社会道德是现实社会既有的对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影响到人们行为的方方面面,具有整体性和一般性,它对其他诸如工商业、教育等具体领域的道德行为都具有普遍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当然,在信息时代,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之间也存在这种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所谓网络道德问题是指人在网络中的行为和信息的本体与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发生的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道德问题的滋生仅牵扯网络自身。网络不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系统,其形成和运转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大系统。作为系统的现实社会道德会对人们网络行为和网络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激励和约束功能:
1‘精神动力功能由于现实社会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以及社会舆论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的精神力量,而网络行为和网络伦理是要通过主体人来进行的,因此,这种精神力量就可以作为一种动力,推动网络行为和网络伦理的形成和发展。
网络环境与网络道德自律探索
摘要: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和互动,网络信息的广泛与丰富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然而,网络中的不良现象却影响了网络环境建设,并干扰正常秩序,危害传统道德,侵蚀人们思想。为了确保网络环境建设的健康进行,网络道德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网络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种以“慎独”为基本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坚持网络道德自律,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要遵守网络协议履行网络职责,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环境网络道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快速增长。据2008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比2007年6月增加4800万人,2007年一年则增加了73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53.3%。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网民20万人。”网络的最大优势在于信息的交流互动,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传播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新型的信息交流平台,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对整个社会群体获取、交流信息的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一、网络的特征与网络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蕴含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无穷智慧和思想精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现实性和虚拟性、自由性和平等性、高效性和方便快捷性等特征。
1.开放性和共享性。开放性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从其技术层面来说,在网络诞生初期的分布式网络体系中,网络系统中的“每台计算机都只是网络的一个节点,它们之间都是平等的”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TCP/IP协议“使得不同类型、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都能通过网络交流信息和共享资源”②,从而实现了不同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伯纳斯·李发明的超文本标识语言又为网络系统的开放性提供了软件保障,“将网上的信息以全新的方式联系起来,使得任何一个文件在任何操作系统、任何浏览器上都具有可读性”③。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物理条件的限制,在广度和深度上具有现实社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网络的开放性特征还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共享网络系统中的一切信息资源。
网络舆情下道德探索
本文作者:王燕红工作单位:集美大学
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失范原因
(一)客观因素———网络舆情环境自身特点网络作为现今社会一个承载舆论情况的公共平台,已经成为舆情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渠道。作为社会舆情的直接反应,网络舆情的特点十分显著:一是突发性且传播速度极快,一个热点事件、一种情绪化的观点,一副夺人眼球的图片,甚至是寥寥几字的微博,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的时候,不需要任何预兆或准备,网民可以第一时间在网络中自由地进行意见表达,个体意见可引起网友间思想上的相互认同或碰撞,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势力。二是网络覆盖面广泛,不受地域控制,网民身份隐蔽,因此传播内容随意、主观性,偏差性,价值观多元化,舆情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大学生本身即是网络平台的重要群体,对于热点事件等舆情内容有着密切的关注,并且反应迅速,因此在舆情内容出现偏差时,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即有可能发生。(二)主观因素———大学生自身特点在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而作为大学生群体,正处于身心发育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控力及自律能力较弱,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阶段,又还没有完全形成,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面对网络平台充斥而来的各种信息,对舆情内容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判断,还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其行为极易受网络空间的舆情内容影响。网络中的淫秽、反动等污染精神的信息、带有主观偏差性的舆情内容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使其价值取向多元化,从而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同时大学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尤其对现实社会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极为敏感,从而行为出格,演变成引发网络道德危机中的一员,或升级为网络罪犯。网络行为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失范对策
(一)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网络舆情纷繁复杂,因此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应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并将监管工作纳入到高校日常管理中来,严密部署,切实保障监管实效。加强网络舆情监管,首先,要做好监管制度建设,可以实行网络平台和领导双重负责制,即“网络平台运营者负责、主管领导负责”的办法实行责任追究制,一旦出现舆情造成的严重后果,应追究责任人相应责任。当然,在日常监管过程中,我们更要重视预防机制建设,重视预防和及时发现个体大学生失范行为,逐步补充完善舆情引导系统、组织协调系统、应急管理系统等,从而在制度上保障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其次,明确分工,各个网络平台负责各自信息管理,高校领导统一指挥协调,防止问题堆积和矛盾扩大,防止主观偏差的信息扩大传播。各个网络平台明确一位领导同志具体分管,同时确定一名同志为舆情信息管理员,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定期对各个网络平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提供舆情监测分析报告,保证第一时间对舆情信息引导反馈,以达到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舆情信息,预防道德失范行为出现。(二)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意识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层出不穷,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教育提上议事日程。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责任作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在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层次,并对其他道德要素起着统摄作用。大学生只有以责任为前提、以道德为基础,才会有“德”可言,表现在: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等方面;面对一个网络事件或热点问题时,大学生在参与事件或发表意见时,首先应有的是网络责任意识,在高校及时有效的舆情引导下,大学生应认识到即使是隐匿身份的网络环境中同样具有社会责任的义务和权利,对自己的网络言行,应时时刻刻受到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三)构建舆情德育的“微博”新平台如今互联网迅速发展,网络新形式不断更新换代,如在博客、QQ、网络游戏、社交网站上交友等之后,新型网络形式———“微博”登上了网络舞台。近些年微博的用户数量迅猛攀升,影响力不断扩大,甚者有人称之为“微革命”。而在这场“微革命”中,大学生善于接受新事务,喜好新形式成为了主角。因此教育者应与时俱进地采用微博新平台,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防止道德失范行为。首先,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愿意将思想真实地表达在他们的微博中,教育者通过关注大学生的“微博”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学生更易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同时,教育者也可开通微博,让自己的生活方式、观念呈现在“微博”中,吸引学生点击,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其次,通过学校官方微博、院系微博、班级微博、社团微博、后勤微博等交流平台与学生互动,以第一时间掌握不同群体大学生各自的舆情动态,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引导,以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各舆情信息。另外,应加大微博信息的监管力度。微博信息量大,信息简单容易,某些煽动者不时制造一些谣言扰乱校园的正常生活,而在突发的重大社会事件中,谣言往往又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因此,高校应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同时要加大对校园微博文化的监管,提高对信息的敏锐度和洞察力,对学生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疏导,防微杜渐,预防和规制道德失范行为。(四)丰富创新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丰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能有效地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能更好地提升丰富大学生道德素质和道德情感。一方面高校要开展主题鲜明、具有积极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大学校园高尚的向上的人文环境,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消除紧张、压抑、空虚情绪,提升境界,陶冶情操,避免在舆情环境下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另一方面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结合起来,弘扬社会主旋律,让健康、积极、活泼、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坚决抵制错误、消极、颓废、偏颇的观念的渗透影响,这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培养道德情感,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完善道德人格。(五)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我国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匮乏,在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涉及到的网络生活又方方面面,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等,很大一部分道德失范行为都有可能触碰到道德的底线———法律,涉及违法犯罪行为,因此法制教育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致力于形成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和谐共进的人际关系。而这些道德内容,绝大多数都鲜明地体现在我国法律体系如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收养法、婚姻法之中。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是预防和减少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以当前社会实际情况为背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切实开展基础法律知识教育,结合当前典型的青年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采用模拟法庭、心理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提升各专业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的兴趣,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氛围中得到教育,做到知法、懂法,并在网络舆情环境中做到自觉守法。
网络道德探究论文
一、传统道德的新产儿
道德关系的变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反映。⑴在电子空间中,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都与传统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网络道德从根源上讲是社会道德的延生物。⑵网络虽然是一种较为开放自由的世界,但人们在网上从事的各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道德关系的约束的。网络世界的关系一旦与现实世界相矛盾它只能服从于现实世界的道德关系,比如网络乱伦现象,在交往双方都不知对方身份时,这种关系是不会涉及到道德看法的,是一种合乎道德的交往,但是,当这种在现实中是母子、父女之类的关系一旦被戳穿,那么要么结束这种关系,要么继续,而后一种选择就意味着将接受社会对乱伦现象的指责,而后不得不终止这种关系。
然而在网络这个新世界它的道德又不同与传统道德。传统道德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运行主要依靠人们的是非观和社会评价。而在电子空间中,活生生的人在交往中退到终端背后,所表现出来的只是符号,我们难以想象一个人在现实交往中隐瞒自己的性别,但“在线交往”中自称是妙龄少女的通讯者极有可能是黑面大汉。网络道德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形成的,而且是以传统道德为原型。
二、悄然诞生的学科
网络道德是人们利用电子信息网络进行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道德关系。它不同与传统的道德关系,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建立在电子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可以说网路道德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派生物。由于电子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相继引出了网络建设中的各种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于是一些研究组织纷纷成立,并开始介绍各种规模不等的学术讨论。美国华盛顿布鲁克林计算机伦理协会从1992年开始每年都召开关于计算机道德的年会,此外,在国外的一些计算机、通讯、法律协会和专业组织内部,设有一些道德问题分部,专门研究计算机道德伦理或电子信息网络伦理问题。于是一门新的学科——网络道德伦理便悄然出现了。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道德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研究网络伦理的文章越来越多。由于电子信息网络所联系的社会部门非常广泛,使社会各界都把注意力放到了有关网络道德伦理问题上来。中国作为一个后起之秀也充分注意到了对网络道德伦理的研究。这对我国向信息化社会顺利迈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漫谈公司网络营销道德
提要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影响了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导致企业信誉的降低,并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本文就企业网络营销道德规范机制的构建做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网络营销道德;机制;实现途径
一、企业网络营销道德问题原因分析
网络营销道德是指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要求,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满足受众的共同期望。其实质是企业如何承担好社会责任,在牟取商业利益的同时满足消费者需求,传递价值准则,妥善解决企业利益、顾客利益及社会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杜绝损害社会和消费者利益的网络营销行为。
(一)企业网络营销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商业模式——电子商务环境下,营销道德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信息流上的道德问题。(1)信息安全性。在B2C网络营销中,一些商家通过网络软件窃取并滥用消费者在购物网站上的个人注册信息,如职业、收入、消费偏好等,有的甚至靠出卖收集到的消费者信息来赚钱,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2)信息真实性。在产品或服务的网络信息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虚假广告、不健康甚至违法的商业信息通过广告、电子邮件、BBS等形式进行传播,使得消费者难以甄别或被恶意引导而受到侵扰,有悖于社会公德;(3)数字化产权。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产权问题显现在企业网络营销活动中,数字签名、数据所有权、电子合同以及信用记录等新兴道德问题已浮出水面,这是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中所面对的伦理挑战;(4)信息竞争。企业为实现商业利益和提升认知度,往往进行不正当的网络广告竞争,在网络平台设置了诸多弹出式广告和浏览器插件,侵扰了消费者网上自由购物的权益,应受到道德谴责。
分析网络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的关联性
摘要: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之间存在一种部分与整体的辫证关系。现实社会道德对网络道德具有精神动力功能、评价功能、指向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道德在虚拟网络上的延伸或再现。但是网络技术形成了网络道德行为的动态性;网络道德也可以张扬和强化现实社会的美德,催生出新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而墓于二者的这种辫证关系,加强现实社会道德教育,规范约束网络行为,是促进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良性互动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网络道德现实社会道德互动关系
网络道德是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伦理准则,是网络建设的一个新课题。网络道德相对于社会主流道德而言,属于“亚道德”范畴,它源于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体系,又有别于现实道德,它既可能对其进行补充、创新,也可能对其进行偏离、反叛。我们只有认识到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之间存在一种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现实杜会道德对网络道德的主导作用
现实社会道德是现实社会既有的对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影响到人们行为的方方面面,具有整体性和一般性,它对其他诸如工商业、教育等具体领域的道德行为都具有普遍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当然,在信息时代,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之间也存在这种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所谓网络道德问题是指人在网络中的行为和信息的本体与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发生的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道德问题的滋生仅牵扯网络自身。网络不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系统,其形成和运转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大系统。作为系统的现实社会道德会对人们网络行为和网络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激励和约束功能:
1‘精神动力功能由于现实社会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以及社会舆论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的精神力量,而网络行为和网络伦理是要通过主体人来进行的,因此,这种精神力量就可以作为一种动力,推动网络行为和网络伦理的形成和发展。
透析网络社会道德特征及道德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加人到“网民”行列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社会。
一、网络社会及其道德特点
(一)对网络社会的理解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迅速渗透,“网络社会”一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一种理解认为:“网络社会”就是指作为各种网络共同构成的“互联网”以及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所实现的“网络化”过程中“网民”之间的互动;另一种理解是以“网络空间”来界定“网络社会”;有人认为网络的本质就是一种“在线”整合体,也有人从传播学的角度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模拟传统社会传播形式的数字化平台,或者说与现实社会并列的虚拟传播环境,一个虚拟社会”。无论怎样理解,“网络社会”都是一个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系统有着较大差异和区别的网络空间系统。直观地看,网络空间展现的纯粹是数字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数字信息所遮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呈现出与现实社会交往不同的特点,因而形成网络社会不同的伦理道德特点。
(二)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
第一,网络社会道德标准的不确定性
网络社会道德特点及道德教育综述
摘要:网络社会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生活系统有较大差异和区别的网络空间系统,因而表现出其不同的网络伦理道德特点。当今,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高职大学生已融入网络生活,本文针对其网络道德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社会网络道德高职大学生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加人到“网民”行列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社会。
一、网络社会及其道德特点
(一)对网络社会的理解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迅速渗透,“网络社会”一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一种理解认为:“网络社会”就是指作为各种网络共同构成的“互联网”以及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所实现的“网络化”过程中“网民”之间的互动;另一种理解是以“网络空间”来界定“网络社会”;有人认为网络的本质就是一种“在线”整合体,也有人从传播学的角度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模拟传统社会传播形式的数字化平台,或者说与现实社会并列的虚拟传播环境,一个虚拟社会”。无论怎样理解,“网络社会”都是一个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系统有着较大差异和区别的网络空间系统。直观地看,网络空间展现的纯粹是数字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数字信息所遮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呈现出与现实社会交往不同的特点,因而形成网络社会不同的伦理道德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