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民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4 01:52: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网络暴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网络暴民

网络暴民概述与其原因

本文所论的所谓网络暴民,是指在网络上思想激进、行为激烈、对事件结局的操纵欲望强烈、通过“人肉搜索”等非理性方式追查并公开当事人的真实身份、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无情责骂和羞辱当事人,从而扰乱当事人的正常生活的部分网民。

一“选择性接触理论”与网络暴民

选择性接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扎斯菲尔德通过调查后发现:选民的投票立场与他们的既有政治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既有政治倾向不但决定着人民的政治选择,而且也制约着人们对大众传媒内容的接触。由此,他认为,受众接触大众传播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他们把这个结论称为“选择性接触假说”。①

1.“选择性接触”下的从众心理

在传播学中,从众心理是选择性接触的具体体现。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很多网民就表现为对事情“人云亦云”、“随大流”的心理,以寻求一种集体认同的安全感。由于互联网信息的随意性,其消息来源和真实性往往很难得到验证,特别是许多事件的传播源头均来自于BBS或博客,对其内容的审查更难以进行。然而广大网民在看到这些“爆炸性”的信息时,往往直接展开讨论,并在部分网民的号召下采取“道德审判”、“惩罚”等行动,既不去调查、怀疑消息来源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也不考虑审判与惩罚行为的合法性,表现出了网民盲目附和的从众心理。在网络暴力事件中,经常是一部分“意见领袖”用义愤填膺的口号来煽动普通网民。例如在“铜须门”事件的口号就是“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奸夫的头,献给受害的丈夫做祭品”。网民在这样的煽动下,很少有人考察事件的真实性就不假思索地投入到抵制铜须的活动中。结果者见事情闹得不可收拾,自己承认的消息有捏造的成分。大众因为没有对事件做深入调查,一味盲从煽动者,严重干扰了当事人的正常生活。

2.“选择性接触”引发群体极化

查看全文

传播学下的网络暴民因素研究

本文所论的所谓网络暴民,是指在网络上思想激进、行为激烈、对事件结局的操纵欲望强烈、通过“人肉搜索”等非理性方式追查并公开当事人的真实身份、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无情责骂和羞辱当事人,从而扰乱当事人的正常生活的部分网民。

一“选择性接触理论”与网络暴民

选择性接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扎斯菲尔德通过调查后发现:选民的投票立场与他们的既有政治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既有政治倾向不但决定着人民的政治选择,而且也制约着人们对大众传媒内容的接触。由此,他认为,受众接触大众传播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他们把这个结论称为“选择性接触假说”。①

1.“选择性接触”下的从众心理

在传播学中,从众心理是选择性接触的具体体现。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很多网民就表现为对事情“人云亦云”、“随大流”的心理,以寻求一种集体认同的安全感。由于互联网信息的随意性,其消息来源和真实性往往很难得到验证,特别是许多事件的传播源头均来自于BBS或博客,对其内容的审查更难以进行。然而广大网民在看到这些“爆炸性”的信息时,往往直接展开讨论,并在部分网民的号召下采取“道德审判”、“惩罚”等行动,既不去调查、怀疑消息来源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也不考虑审判与惩罚行为的合法性,表现出了网民盲目附和的从众心理。在网络暴力事件中,经常是一部分“意见领袖”用义愤填膺的口号来煽动普通网民。例如在“铜须门”事件的口号就是“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奸夫的头,献给受害的丈夫做祭品”。网民在这样的煽动下,很少有人考察事件的真实性就不假思索地投入到抵制铜须的活动中。结果者见事情闹得不可收拾,自己承认的消息有捏造的成分。大众因为没有对事件做深入调查,一味盲从煽动者,严重干扰了当事人的正常生活。

2“选择性接触”引发群体极化

查看全文

从网络传播负效应看媒介政治控制

互联网给21世纪贴上了一个划时代的标签,网络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幸福与希望。然而,当人们还沉浸在网络传播的梦幻世界时,网络负效应诸如信息污染、文化退步、情感冷漠、道德滑坡、人性异化等却愈演愈烈,正在侵吞我们真实的人类世界,人的忧愁、痛苦、危机和失望等消极情感随之而来。网络传播的负效应折射出媒介控制的必要性,因此加强对媒介的控制,对于媒介的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一、网络传播负效应

网络传播很难用大众传播的概念来定义。首先,它的传播者不一定是专业化的大众传播媒介,网络上的传播者除了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还有很多是名不见经传的个人。其次,它的传播对象也不一定都是一般社会大众,如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服务更多地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所以,网络传播是指基于因特网上的一切信息传播活动,既包含电子邮件、网络聊天这样的点对点传播,也包含BBS上的群体传播,当然也包含由职业传媒机构所提供的大众传播[1]21。网络传播的类型主要分为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和网络大众传播。网络传播中的人际传播主要通过电子邮件和QQ、MSN网络聊天等形式进行,群体传播主要通过BBS、博客、微博等进行,而各种媒介的电子版、媒体博客、门户网站等则属于大众传播形式。网络传播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化交流,打破了传统媒介传播中的不平衡现象,给予更多个体平等的传播权利,完成了“受众”向“网民”的转变,它将昔日的信息匮乏变为今天的信息过剩,营造了一个更为信息化的媒介环境。

(一)网络传播负效应现状

第一,从宏观信息环境来看,网络传播的信息流已经不是往日的“细水长流”,它使人们在信息的大海中变得麻木和弱智。网络媒体营造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真实的“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指的是大众传媒在人与现实之间插入的信息环境,“它不是客观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经过媒介选择加工后向人们提供的模拟环境”[2]127。谁控制了“拟态环境”,谁就控制了人们头脑中的现实世界。现代社会是一个由“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的社会,大众媒介一方面作为“营利企业”,另一方面作为“宣传机构”,将广大受众淹没在表层信息的“洪水”中,使他们丧失了对重要的公共事物的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大众传播对现代人来说类似于一种“心理暴力”[2]172。人们被网络信息所支配,在海量信息面前浪费了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同时思考能力的退化使得人们在网络传播中处于被动状态。网络信息的优势在过剩的情况下就不再是一种资源,而是一种信息污染和浪费。第二,从公共领域来看,网络对公共领域的多样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成为谣言和虚假信息滋生的温床。2009年10月12日,一名自称“闫德利”的在博客上发文,自称有艾滋病,同时曝光数百名性接触者,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后经容城警方调查,博文是“幕后黑手”闫德利前男友蓄意诽谤之作,“艾滋女事件”告破。虽然案件水落石出,但是谣言对一个女孩名誉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在公共领域的一些非正式场合,公众就一些公共事务进行探讨,可以不顾忌任何审查制度,独立地评判个人、集体乃至政府的相关事务。网络传播拓宽了公共领域的疆界,产生了更多主流之外的公共空间,其虚拟性、匿名性特点,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过分开放的DIY舞台。在BBS、聊天室、博客、微博上,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而追踪、确定这些信息的来源却在数码空间中变得十分复杂。信息的真假难以分辨,人们对公共领域信任度降低,也成为一些群体性事件和社会恐慌产生的重要原因。第三,从社会生活层面来看,网络传播的娱乐化倾向空前加强,侵蚀了人们健康的生活状态,各种“网络综合症”患者不断增加。受商业利益的驱使,为了在短期内吸引受众的注意,获取更多的利益,媒体没有过多的时间来思考信息产品的合理化,网络媒体变成了快速与新奇的傀儡,人们在网络虚幻乐园中流连忘返,甚至逐渐脱离现实世界,形成了孤独自闭的性格。网络游戏造就的新生代“容器人”就是网络传播严重娱乐化的典型例子。人们沉溺于网络,不仅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身体也不能幸免,如视力问题、“鼠标手”、“语言障碍”等都与长时间上网分不开。娱乐本身没有错,但网络传播对娱乐的异化,导致人们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中,造成身心俱疲,这就背离了使人精神愉悦娱乐的初衷。第四,从文化领域来看,网络信息“碎片化”和网络传播的恶意调侃造成大众文化的浅薄化。网络自从诞生就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介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去阅读纸质的书籍或者报纸,而倾向于网络信息的获取。如今随着微博的出现,原本的长篇大论被压缩成140字的信息碎片,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更加简单、片面,这种“浅阅读”使得文化的传承渐渐缺失,人们开始浮于表象。从胡戈对《无极》的恶搞到古典名著被恶搞,网络恶搞形成一种影响力,颠覆了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在信息化社会中,各种标签和搜索引擎似乎给人们带来了信息检索的便利,但是,这些便利把人们都变傻了,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能够用一个标签概括吗?互联网正在把人们的思维能力撕成碎片。第五,从受众角度来看,新生代网络受众对他人隐私的非理性关注和推波助澜导致其逐渐演变成了“网络暴民”。“网络暴民”似乎有很高的觉悟,他们高举法律和道德的旗帜,拷问一切不合理现象;但是他们的“宽容”却是要置陌生人于死地,他们的“正义”则是极端主义的仇视一切[3]。诚然,没有网络传播的纵容就不会催生这样的“暴民”,网络传播赋予了“媒介审判”新内容,情绪的发泄、猎奇的心理也都包含在其中。这是网络传播生态环境异化的表现,并且这种异化正在持续升级。

(二)网络传播负效应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政治参与对公共政策拟定影响思索

计算机网络在传播新闻和信息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故称之为网络媒体,目前主要指全球最大最普及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网,国内也有称互联网媒体(InternetMedia)。中国的网络媒体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后,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优势立即展露无疑,并旋即凭借这种种优势参与到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之中。网络媒体的参与不仅深刻的影响了政治传播,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增加了维持现实政治稳定的难度。网络媒体的发展增加了公众政治参与的可能性,同时也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网络媒体的特征分析

(一)网络媒体的外部性特征

1.具有较强的消解和融合力量网络媒体的消解和融合力量主要表现在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之间的边界,消解国与国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由于其融合了传统媒介之间的信息传播,使得全民都可以利用新媒体而成为消息者。BBS、博客、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也让每个人都成了信息源和“平民记者”,当下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民记者”时代,传统的新闻运作模式被彻底颠覆。较之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特殊的下与上之间的对话,由于它的交互性,实时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网民的参与意识极其强烈。网民可以通过论坛等形式对国家大事自由地进行信息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痛快淋漓,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深入地交流彼此的观点。而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民众的广泛参与,也进一步提升了民众政治社会化的水平。2011年3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我国2010年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这一数据表明,网络媒体已经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2.保证公众低成本和高畅通地接收信息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本质就在于保持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零。也就是使因距离带来的摩擦系数降低,接近于零。有研究者提出:“网络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一段网络视频,免掉一名局长,也不再是神话。2011年1月,一段名为《居民阻止施工遭碾死执法者冷眼旁观》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爆红。视频中有河南省正阳县水务局等部门在正阳县慎水河河道施工过程中,当地居民李莉被挖土机碾死,而现场的公安、水利部门工作人员视而不见的整个过程。该段视频曝光后,驻马店市有关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对事件展开全面调查后,免去了闵怀民正阳县水利工程局局长职务。③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博客、BBS以及“微博”等网络工具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显示出其巨大威力。

3.与公众互动性较强公众不仅可以在网络上浏览各种信息,还可以针对各种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网络媒体与公众之间就产生了即时的互动关系。网络传播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个人传播于一身,除了网络媒体针对广大公众的点对面传播之外,公众与公众之间也可以通过BBS、QQ群与微博等各种方式,进行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实时传播与互动。因此,网络媒体的互动既包括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公众与公众之间的互动。这两个层次的互动,成为网络媒体最吸引公众的特色功能之一,它们不仅改变了网络信息的传播模式,而且改变了网络信息的传播内容和效果。

查看全文

江苏公务员历年真题:2014行政试卷A类

江苏公务员历年真题

江苏公务员历年真题

第一部分数量关系

(共20题,参考时限15分钟)

一、数字推理(1~10题)

给你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仔细观察数列的排列规律,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一个答案。

查看全文

江苏公务员历年真题及答案

江苏公务员历年真题

江苏公务员历年真题

江苏公务员04行测真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数量关系

(共20题,参考时限15分钟)

一、数字推理(1~10题)

查看全文

网民权利分析论文

华南虎事件实际上反映的是民众对官僚主义的不满,但是网民并不直接用政治语言来表述问题,不是说政府怎么不作为,或者做得不对,而是使劲地研究老虎的眼睛、胡须怎么样。大量网民热火朝天地成天谈老虎的眼睛、胡须,实际上谁最难受呢?政府非常、非常难受。政府按过去的意识形态规则,会认为政治问题肯定要在政治的讲坛里讲,或者在一个政治活动中讲。政府因此无以回应,或者很长时间才回应。

这个事情的本质是什么呢?它绝对不是一般的日常生活,而是网民在日常生活中主张、表达了某种权利意志。同样的,杨佳袭警案、林嘉祥猥亵女童事件、周久耕抽名烟戴名表事件(网民批判把他赶下台了)、央视大火也有所反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反映呢?按传统政治学观点,这是不可理解的——既没贴大字报,也没贴反动标语,也没有任何的政治反抗行为,就是大家哈哈笑。在哈哈笑之中,网民实际上已经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了。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现代政治行为正在向这个新的方向转变,它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不只中国有,全球都有。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现象都有非常明显的特征——戏剧化,都有一个生活场景。在林嘉祥事件中,网民创造了那么多的新词汇,比如:“屁民”,“你们算个屁”,“我是官,我的官多大”等等。老百姓也不说你的做法是政府脱离群众,也不说你是看不起老百姓,就通过这些有场景、有视觉、很戏剧化的事件,说得你也没辙。政府还不能说“林嘉祥是好同志”,还得把他的官给撤了。大家注意一下,我们过去说“上纲上线”,也称“帽子工厂”、“棍子工厂”,都是上升到一个抽象概念去进行政治上的交锋。但是现在,网民几乎自始至终没有把事情正经八百地提出过。这个问题反映的政治现象到底是什么呢?

过去在监狱里非正常死亡的现象很多,但并没有把民意给点着。今天有人居然在牢里玩“躲猫猫”撞死了,特别有生活色彩,突然网民都感觉到特别亢奋,使劲地说“哎呀,‘躲猫猫’就能把人给撞死”,然后奔走相告。有的人听了以后很难受,难受以后也没办法。我把这些所有事情都概括为网民主张的一种权利,这个权利无疑具有政治权利的性质。

现在各个地方都有很高的积极性,要管(监管)网民,要管这个突然增长的利益群体,但出现一种“治乱循环现象”:你不管网民,网民就乱;一管网民,互联网就被搞死。

怎样解开这个症结呢?从网民的角度来讲,他们本来是想借互联网获得更大的权利和自由,但是由于对应的责任、义务和规则的缺位,反而使自由遇到了更大的限制。比如说“人肉搜索”,当它遇到个人隐私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权衡呢?反过来,如果网民的权利经常受到侵犯,他们的反应就是,既然得不到权利,那也不用尽义务;既然不尽义务,那就造“乱”。农村有句话叫做“别人的地里乱撒种”,就是说自己的地要使劲地种,别人的地就可以随便乱种。这就是为什么在法国革命的时候,要及时推出启蒙运动;为什么在美国独立革命的时候,有几个老头写那么几张纸(宪法),规定了权利和义务。如果等到天下大乱再来制定游戏规则,那法国革命、美国革命就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结果了。

查看全文

网络集群行为论文

关键词: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行为成因信息传播特点道德表达

[摘要]:“人肉搜索”这一网络集群行为被社会广泛关注源于2006年4月的“虐猫事件”,而同年同月发生的“铜须门事件”使它有了“网络暴力”之称,参与者被称为“网络暴民”。但网民并未因此而进行反思,反而于2007年之后发动了范围更大、影响更广的“人肉搜索”。何谓“人肉搜索”?“人肉搜索”为何会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本文试图分析“人肉搜索”这一网络集群行为的成因及其信息传播特点,并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简要来说,“人肉搜索”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意见的表达。这种网络集群行为成因包括心理、社会、媒介、技术四个方面,同时,“人肉搜索”的信息传播具有五个突出特点,一是个性化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弥补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匮乏;二是传播众主体关系提升、信息反馈得到充分表达;三是大规模自发的人工参与促使信息传播渠道有机融合;四是网络信息的把关弱化导致部分虚假信息的存在及漫延;五是与传统媒介互动日趋紧密、互设“议程”。

"Humanfleshsearch":Interpretationofinternetgroupbehavior

Abstract:Theinternetgroupbehaviorof"Humanfleshsearch"startedtoattractwideattentionfromthesocietyinApril2006duetothe"cat-abusingcase".The"BronzeDoor”casewhichhappenedinthesamemonthmadethisgroupbehaviorknownas"Internetviolence",andtheparticipantsbeingreferredtoas"Internetmob."However,someinternetusersdidnotreflectonthisbehavior,instead,"humanfleshsearch”activitieshavebeenlaunchedinabroaderscaleandwithabiggerimpactinandafter2007.Whatis"humanfleshsearch"?Why"Humanfleshsearch"happensmoreandmoreoften?Thispaperattemptstoanalyzethecausesof"humanfleshsearch"andit’scharacteristicsofinformationdissemination.Brieflyspeaking,the"humanfleshsearch"isessentiallyanexpressionofmoralopinions.Thebehaviorhasitspsychological,social,media,technologicalroots."Humanfleshsearch"has5charactersininformationdissemination.Firstly,theneedofpersonalizedinformationhasbeenmettomakeupfortheinformationscarcityintheageofinformationexplosion.Secondly,theriseofcommunicationsubjectandthefullexpressofinformationfeedback.Thirdly,large-scaleofspontaneousparticipationmakestheconvergenceofinformationcommunicationchannels.Fourthly,theweakeningofinternetinformationgatekeeperscausestheexistenceandspreadofsomefalseinformation.Finally,theInternetinteractswithtraditionalmedia,settingagendaforeachother.

Keywords:"Humanfleshsearch",Internetgroupbehavior,causesofbehavior,informationdisseminationcharacters,moralexpression.

伴随着我国网民群体的逐渐壮大,诸多源发于网民的网络集群行为对我们的生活、思想、生存与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络以信息共享为出发点,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界限,为人类拓展了一个新型的社会交往空间。在网络平台上,人人可以自由信息、表达意见并形成需求共鸣。本文所讨论的“人肉搜索”一词即来源于网络,是网络集群行为的典型代表。

查看全文

小议人肉搜索与隐私权的维护

一、“人肉搜索”含义及特征

广义的“人肉搜索”,是指基于互联网络,通过求助、发问的方式获得网友的帮助和回答;这也是人肉搜索最为主要的应用,其大部分时候是在为广大网民提供帮助。而通常所提到的在社会层面寻找具体的人和线索的人肉搜索机制,只为狭义的“人肉搜索”(本文中论述的概念主要指狭义上“人肉搜索”),在实际应用当中只占相当小的比例。它具有以下几种特质:

第一,“人肉搜索”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搜索工具。它依托于来自五湖四海的网民,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第二,其建立目的在于通过网站搜索功能,不断变换输入关键词来搜索目标,或通过一些较受欢迎的网络论坛来交换信息,从被搜索的目标对象入手,搜查其本人及朋友的博客、论坛等,从而找出搜索目标的所在地、工作、背景、详细身份资料等。

第三,“人肉搜索”无用户身份的限制,其对参与者学历、性别、能力无特别要求,男女老少皆可参与。此特点有利用在最短时间内发动一定数量个体,迅速揭露一些法律无法触及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同时还可延伸至网络无法触及的地方,拓宽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充分发动人际网络的力量,将互联网“互助、分享”的精神发扬光大。在地震发生后,“人肉搜索”跨越时间空间限制,协助很多灾区人民亲友团聚,这是对人肉搜索好处的充分体现。而其不利之处则在于经过搜索,一些未经授权公开的个人资料暴露于网络是对当事人隐私权的侵犯,而人肉搜索的参与者们也将有成长为网络暴民的趋势。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人肉搜索”的发展现状及负面影响

查看全文

自媒体传播的道德透析

本文作者:陈进华张寿强工作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为自媒体传播本质属性的公共性不是先天自成的,而是自媒体传播活动中多元主体互动、博弈的结果。既然是多元主体,又何以可能在纵横交错的自媒体传播过程中达致开放、平等、理性的公共性?又有哪些因素会导致自媒体传播的反公共性倾向?这些都是讨论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困境时不可绕过的核心议题。关于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危机,加拿大学者马克•莱伯伊概括为“特征、财政和功能”三重危机。③我国学界的相关讨论主要存在两大分歧:一是认为自媒体是否能够实现公共性取决于体制与制度;二是认为公共性是媒介的天然属性,一切媒介都具有公共性的基因。④笔者以为,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主要是通过媒介舆论实现的,不同于一般舆论的自媒体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公器,其在本质上体现为参与者的公共精神或者说是公共精神的代言人。因此,那种只管参与、只管言说,不顾是非、不顾责任的“去政治化”、“去道德化”的取向,以及弥漫在权势下的娇媚、蛮横或起哄,都与自媒体传播公共性理念格格不入,进而导致种种反公共性的自媒体传播的行为方式,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已成自媒体传播反公共性的一个尴尬场域。第一,“去政治化”、“去道德化”的自媒体传播制造了大量的信息垃圾和冗余,甚至产生了谣言、谎言等一系列虚假信息。2011年,微博中就连续出现了金庸“被去世”、日本地震系列谣言、碘盐防辐射、北京暴雨图片造假等一系列影响较大的虚假信息,严重误导了大众,造成自媒体公信力受损和网络“舆论场”的混乱。这样的情况并不只发生在中国,美、英、日、韩、印度等国家也都发生过类似事件。受主体隐匿性、内容随意性等因素的影响,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充满挑战和风险,而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早在丹•吉尔默提出“自媒体”概念时,他就指出:“草根新闻的兴起伴随着严重的道德问题,包括真实性和公然欺骗。”⑤自媒体的信息生产者没有任何准入标准,个人道德素质无法甄别评价,特别是一些网络水军混迹其中,虚假信息兴风作浪,扰乱人们的视线。一些“自媒体”过分追求新闻速度或者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内容的真实性,导致“自媒体”信息的可信度降低,而自媒体便捷的传播机制和网民素质的良莠不齐也让很多人在无意中充当了谣言的“二传手”。第二,“去政治化”、“去道德化”的自媒体使用者和自媒体平台经营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植入“三俗”内容,以此来换取点击率。自媒体的低标准进入使之成为新闻炒作的重灾区,甚至出现恶意诋毁中伤他人的事件,而这些负面事件又会在互播过程中成倍放大,致使自媒体公信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根据弗洛伊德心理学,“本我”、“自我”与“超我”共同构成人格,“本我”是人格中最早出现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本我”按“唯乐原则”活动,它不顾一切地寻求满足和快感,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本我”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状态。自媒体使用者因为自己生产内容,很少受到专业组织的监督,比较容易从“本我”出发,传播一些有违伦理道德的信息。近年来,网上流传的各种涉及个人隐私的文字和影像,对他人私生活任意曝光与传播,无疑极大地侵害了当事人的权利,给他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困扰。又如在汶川地震后,有网络上的“拍客”直接将受难者的血淋淋的照片传播出来,这样的照片在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会给观看者带来心理上的不适。“拍客”们的这种行为,产生了一种影像暴力,血腥和恐怖的镜头培养的只会是某些人的嗜痂癖。

和中国传统媒体的发展不同,包括民间甚至国际资本在内的商业力量,是网络媒体得以兴盛的重要因素。但是,“三俗”内容在自媒体平台的大量出现再次提醒我们,简单的点击率考量会对网络媒体的公共性产生极大的侵蚀。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点击率导向、风投资金、商业性的网络平台往往忽视培养公众对国家、社会发展前途的关心与参与,诸如政治参与意识等,这成为商业逻辑与公共性的悖论。第三,“去政治化”、“去道德化”的自媒体传播关于公共议题的探讨面临被“民粹化”的倾向。Web2.0时代,技术的发展使得草根民众以以往从未有过的规模介入互联网的内容生产中,无序的网络草根传播,在当下体现出民粹化倾向,主要表现为自由表达、自我放纵、无所顾忌、不拘形式、不守规则等。⑥民粹主义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它强调平民大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把平民群众的愿望、需要、情绪等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另一方面,民粹主义抹杀国家、政府和政治精英在历史进程中的应有作用,它强调对大众情绪和意愿的绝对顺从,哪怕这种情绪和意愿从长远看明显不利于社会进步也坚持这种极端平民化的主张,常常通过对大众的普遍动员而对大众实施高度集中的操控。在前述的互联网热点事件中,“犀利哥”在网上网下被追踪、围观,药家鑫被网民在微博上“网络审判”,都属于民粹化的表现,自媒体也成为很多网民发泄不满的场所。自媒体使用者以键盘做武器,随便设定靶子,拉开阵势就骂街,抑或找个不待见的对象泼脏水、踢场子。负面情绪由少数“网络愤青”、“网络暴民”挑起,接踵而来的“哄客”又将口诛笔伐变为“众人的狂欢”。就自媒体使用者来说,我们在肯定其积极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自媒体既实现了草根民众的表达,体现了他们的诉求,但也存在上述种种不理性、不道德、不冷静的情况。正如麦克盖根所说,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民粹主义从来都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民粹主义存在着与权威对峙抗争和妥协合谋的双重可能。⑦如果我们仅仅看到自媒体使用者数量巨大,被网民热烈欢迎,而纵容某些人以文化民粹主义的面目出现,那是对更多网民的不负责任。综上,自媒体这个数十亿网民自产自销的共享媒体正严重冲击着传统媒介形式,深刻影响着媒体形态的演变进程,而它自身同样存在着有待甚至无法克服的缺陷。如果任由“负面消息”疯长和蔓延,自媒体就可能对社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力量。在自媒体引领媒体从传播向互播转变的过程中,它自身也正经历着从新闻自发到新闻自觉的成长裂变,需要进一步加以引导和规范,以防范其公共性价值被弱化甚至被异化。坚守道德底线,化解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困境康德曾说过,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人的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在这个大家都去盯着屏幕而不仰望星空的时代,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又将接受怎样的挑战呢?自媒体传播应当在发挥其公共性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传播主体的个性张扬和话语自由,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先进的技术手段并不一定意味着使用者伦理的进步,当个性张扬和话语自由侵犯到自媒体公共性伦理本性时,个体话语是否还具有正当性?我们在使用自媒体时,究竟应该坚守何种道德底线?哈贝马斯指出:“本来意义上的公共性是一种民主原则,这倒不是因为有了公共性,每个人一般都能有平等的机会表达其个人倾向、愿望和信念,即意见;只有当这些个人意见通过公众批判而变成公众舆论(opinionpub-lique)时,公共性才能实现。”⑧查德威克指出,“协商和参与”是互联网民主的制度选择。⑨在西方学者看来,从卢梭、托克维尔到哈贝马斯的观点,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找到新的理论延续,而其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如何在机制和运行上确保互联网成为各种意见合理交流、讨论、争锋的平台。自媒体的公共性不仅以自由、民主、正义为其基石,更重要的是以批判与开放为其特征。微博等作为自媒体的代表,实现了社会化媒体产销合一的内部循环与流动传播,网民的思想交流和意见的形成,使自媒体公共舆论表现为社会建构的直接意识系统。从理想的规范意义上说,一种意见成为自媒体公众舆论,经历了一个“自在的”合理性化过程,即由散乱的“众议”成为一种比较成熟、明晰的“公意”。作为“公意”,它是大众意见集约化的结晶,超越了一般私人意见的狭隘立场和视野,有着强烈的理性色彩,是对进入舆论领地的泥沙俱下的意见信息“筛选”与“过滤”之后的精华,在权威性、引导性、前瞻性方面比一般的公众意见具有更明确的价值指向,因而具有充足的公共性。自媒体公共舆论不是集体中少数人的意识,也不是个人道德意识的简单相加,而是集体中多数人所持有的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性“公意”。然而,从实证的现实意义来看,自媒体舆论由“众议”变成“公意”的“自在的”的合理性化过程是一个较少受到控制的复杂过程,在这一复杂过程中如何坚守道德底线以最大化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价值,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自媒体的公共性困境主要源于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形成机制、舆论立场与主体身份。传统的新闻机构有自己的信息过滤系统和把关人制度,新闻定位明确。传统媒体形成的公共舆论不是简单地单纯报道“世界怎么样”,还在重申“世界应当怎样”,借助对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公共事务的报道与评价,以特定的价值观念干预现实,创造新的道德生活形态。而自媒体深刻地挑战并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审美追求,带来了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巨大冲突,使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体系面临着新一轮的消解与重构。同时要注意的是,自媒体使用者虽然有信息权,但并不是真正的媒体人,很少会深思熟虑,也不像传统媒体人那样对道德、公义、社会利益等有着成熟的思考。由此,自媒体一方面催生了许多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进步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诱发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念,形成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分裂。自媒体作为当今中国最大的民间舆论场,是一种最具原生态的鲜活民意。但现阶段我国自媒体表达的非理性特点仍然十分突出,价值判断与价值立场不定的无序性问题明显。正是这种价值观念体系的断裂和分裂状态,助长了信仰危机、道德失范、文化贬值、精神滑坡、价值失落、心灵无所依归等公共性问题的出现。亚理士多德说,“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自媒体传播,既是一种社会交流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调控方式,同样应该以实现真、善、美等为目标确立自身的道德底线。因此,自媒体传播需要设定和坚守与之相匹配的伦理立场与道德底线,方能构建健康有序的自媒体传播空间。为自媒体传播设定道德底线进而确立相应的行为准则,是一种对自媒体使用者言论传播行为进行规范、批判和反思的价值主张。道德底线构成自媒体信息传播的目的性道德规范,其既对人们参与自媒体传播行为明确设置某种道德边界,又保障网民在这种道德边界基础上自主活动空间的最大化。

自媒体传播的道德底线强调人们在参与自媒体传播中处理好种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多元价值观念并使之和谐共存。因此,摒弃种种不切实际、不负责任的价值态度,在责任边界和道德底线的确立中确证自媒体公共性本质,对于当下自媒体的价值定位和价值选择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桑斯坦指出,即使在美国,互联网并非一个无政府地带,“当我们讨论接近网络或新的传播技术可能途径时,我们不该认为有些和政府管制有关,有些则无关。这会混淆我们现在正做的事和我们的真正选择”⑩。本文认为,可以选择的解决难题的路径有三:一是提升自媒体使用主体的媒介素养。例如,通过宣传加强网民参与自媒体传播时的公共性意识,通过自媒体媒介素养教育等提高网民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强化自媒体自组织和自我净化功能,使网民在自媒体这个言论最自由的公共空间进行负责任的表述,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不忘义务,促进我国自媒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划分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自媒体出现的初期,因为互联网的匿名性和网民基于本能的冲动,网上关于“美女”、“搞怪”的内容比比皆是。那么,当自媒体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接受的一种文化形式的时候,它就应该向着实现人的高级需要去迈进。因此,自媒体使用者在传播时,应该关注伦理问题,应该讲求人文关怀,而不能一味追求刺激和“好看”。人文关怀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作为报道的价值取向。拍客不是单纯的记录者,还要对社会、对他人有一种责任感,关注更多人的生存状态,从而建立起这一群体的道德基石。二是构建自媒体平台虚假信息防范、甄别、处置体系。在自媒体平台运营者内部,要建立完善的虚假信息防范、甄别、处置体系,通过专门的团队建设和新技术研发应用,实现虚假信息的传播预警、真伪内容的快速有效甄别、传播节点的准确锁定与惩治,并发动网络意见领袖积极参与抵制虚假信息,树立网络意见领袖在虚拟空间践行公共性责任的典范。美国学者安德鲁•基恩指出,互联网上“高贵的业余者”可能会“用无知代替经验,用浪漫主义的幻想代替启蒙运动以来的智慧和常识……我们在授予业余者权力的同时,削弱了贡献传统智慧的权威专家的权力”瑏瑡。因此,网络运营商应该主动担当起网络信息识别和舆论引导的责任,通过技术与人力、物力的投入,在互联网上建立新的信息流动机制,防止自媒体信息无序流动。三是建立公共权力与自媒体场域之间相互约束机制。从制度建设高度,建立起公共权力与自媒体场域之间相互约束的机制,保持两者之间适当的张力,为公共性原则的实现提供法制保障。当自媒体的积极效应被不断放大和接受的时候,同时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等负面影响始终引发争议。一些自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展现的过于血腥、有违伦理道德的影像,在某种程度上对受众造成的是“图像暴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个约束的机制。任何作品在特定场合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将它的存在划定在特定的区域中,而不能随意地扩散、放大,需要主流的自媒体以及媒介平台有一定的把握和控制,在传播的环节上进行筛选、甄别。政府权力和私人势力可能会剥夺自媒体公共性原则中立特征,但失去约束与限制的自媒体舆论,极可能沦落为谣言的温床和街头的流言,正如哈贝马斯所说,公共领域的成立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制度化的空间,二是法律的明文保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