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报刊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4 01:48: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网络报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网络报刊

网络报刊及其发展模式思索

1网络报刊的起源与发展

网络报刊是基于互联网,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传输,用户在终端设备上读取的连续出版物。它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兴盛于90年代中后期。1987年,位于美国硅谷的《圣何塞信使报》(SanJoseMercuryNews)首次将该报的内容送入初创阶段的因特网,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基于Internet的电子报纸,以此为标志开创了电子报刊和网络媒体的新纪元。随着万维网(WorldWideWeb)和浏览器的推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报刊上网形成浪潮,其中的弄潮儿有显赫的著名大报,也不乏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报。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到1994年底,许多国家和地区受制于因特网基础建设的水平,上网的报纸大多集中在美国,大约有几十家,全世界也不超过百家。1995年底,上网报纸迅速增至1000多家,其后一发不可收拾。网络报纸的数量发展之快,势头之猛,无不令人瞠目。目前美国网上报纸还在以近60%的增长速度在发展。据美国NewslinkAssociation统计,截止1997年底,全球上网的报纸总数已逾3600家。美报协(TheNewspaperAssociationofAmerica)统计报告,至1998年3月1日,全美1520家日报中已有近1/3的日报在互联网上开辟了网络版。同年底全美已有1/2日报上网。另据1998年10月初《美国新闻评论》杂志网站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球的网络报纸共计4295家,1998年底越升至4925家,近两年发展更为惊人,全世界在互联网上刊行的报纸早已突破万种大关。

网络报刊的起步与发展是以因特网为依托,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成长壮大的。由于受到20世纪9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报刊电子化的影响,中国报刊界也做出了积极反应。与英、美发达国家报刊电子化源起于一些不知名的小报社相似的是,首开我国报刊电子化先河的不是全国性大报,而是一家地方报纸——《杭州日报》。1993年12月6日,在当时中国尚未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情况下,《杭州日报?下午版》通过该市的联机服务网络——“展望咨询网”进行传输,尽管技术很有限,传播也不广泛,但它开启了中国报纸电子化的大门,意义重大。

1995年,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启动,“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即Internet骨干网和公用网的开通,向世人昭示中国已驶入互联时代。特别是“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中国科技网”(CSTNET)三网的于1996年相继开通,带动了中国互联网前进的脚步,同时也为中国报刊的电子化、网络化提供了技术条件,使报刊驶入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可能。

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电子版》捷足先登,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开播演示。成为国内首家在互联网上正式发行的电子日报。该报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新闻媒介形式,每天上网文字1.5万字,其中中文1万字,英文5000字。通过国际互联网、中央电视台图文电视、全国电子信箱信息服务系统(CHINAMAIL)三大渠道向国内外传播,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

中国国内第一份上网的中文电子刊物是《神州学人》。(它的印刷版最早由原国家教委主管和主办的面向中国在海外留学人员的双月刊杂志,创办于1987年5月,1993年1月4日改为月刊。)该刊由原国家教委投资200余万元,于1995年1月12日正式在因特网上发刊,取名为《Chisa》(ChinaScholarsAbroad的英文缩写)。它的封面由五星红旗和醒目的“神州学人”字样组成。《Chisa》是一份与《神州学人》杂志同名而内容和形式完全迥异的网上中文期刊,属于文摘性新闻周刊,每周从国内几十种报刊中摘取最重要的信息,每周五通过“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国内最早的全光缆计算机网络,1993年12月主干网开通,1994年4月与Internet连接)送入国际互联网。仅在创办的第一年,直接订户就达3000多个,不定期阅读者在15万人以上。《Chisa》在保留《神州学人》作为国内唯一的留学生刊物特点的同时,博采国内外报刊之精华,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以其在国内电子刊物中的首创之举和先进、快速的阅读方式,被海外学子称为“沙漠中的甘泉”、“来自北京的声音”。1995年11月,《Chisa》被美国图书馆电脑网络中心OCLC(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正式编目。1997年8月,《神州学人·电子版)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进入中央对外宣传信息平台。1998年9月,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发刊周期由原来的每周五发刊一次改为每周二、周五各发刊一次,每周在网上发刊两次。1998年12月30日,其主页进行了全面更新,共设置近40个栏目,较权威和全面地反映出有关留学的各种信息,特别受到海外华人的喜欢。

查看全文

网络报刊及其发展模式探究

1网络报刊的起源与发展

网络报刊是基于互联网,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传输,用户在终端设备上读取的连续出版物。它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兴盛于90年代中后期。1987年,位于美国硅谷的《圣何塞信使报》(SanJoseMercuryNews)首次将该报的内容送入初创阶段的因特网,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基于Internet的电子报纸,以此为标志开创了电子报刊和网络媒体的新纪元。随着万维网(WorldWideWeb)和浏览器的推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报刊上网形成浪潮,其中的弄潮儿有显赫的著名大报,也不乏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报。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到1994年底,许多国家和地区受制于因特网基础建设的水平,上网的报纸大多集中在美国,大约有几十家,全世界也不超过百家。1995年底,上网报纸迅速增至1000多家,其后一发不可收拾。网络报纸的数量发展之快,势头之猛,无不令人瞠目。目前美国网上报纸还在以近60%的增长速度在发展。据美国NewslinkAssociation统计,截止1997年底,全球上网的报纸总数已逾3600家。美报协(TheNewspaperAssociationofAmerica)统计报告,至1998年3月1日,全美1520家日报中已有近1/3的日报在互联网上开辟了网络版。同年底全美已有1/2日报上网。另据1998年10月初《美国新闻评论》杂志网站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球的网络报纸共计4295家,1998年底越升至4925家,近两年发展更为惊人,全世界在互联网上刊行的报纸早已突破万种大关。

网络报刊的起步与发展是以因特网为依托,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成长壮大的。由于受到20世纪9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报刊电子化的影响,中国报刊界也做出了积极反应。与英、美发达国家报刊电子化源起于一些不知名的小报社相似的是,首开我国报刊电子化先河的不是全国性大报,而是一家地方报纸——《杭州日报》。1993年12月6日,在当时中国尚未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情况下,《杭州日报?下午版》通过该市的联机服务网络——“展望咨询网”进行传输,尽管技术很有限,传播也不广泛,但它开启了中国报纸电子化的大门,意义重大。

1995年,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启动,“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即Internet骨干网和公用网的开通,向世人昭示中国已驶入互联时代。特别是“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中国科技网”(CSTNET)三网的于1996年相继开通,带动了中国互联网前进的脚步,同时也为中国报刊的电子化、网络化提供了技术条件,使报刊驶入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可能。

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电子版》捷足先登,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开播演示。成为国内首家在互联网上正式发行的电子日报。该报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新闻媒介形式,每天上网文字1.5万字,其中中文1万字,英文5000字。通过国际互联网、中央电视台图文电视、全国电子信箱信息服务系统(CHINAMAIL)三大渠道向国内外传播,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

中国国内第一份上网的中文电子刊物是《神州学人》。(它的印刷版最早由原国家教委主管和主办的面向中国在海外留学人员的双月刊杂志,创办于1987年5月,1993年1月4日改为月刊。)该刊由原国家教委投资200余万元,于1995年1月12日正式在因特网上发刊,取名为《Chisa》(ChinaScholarsAbroad的英文缩写)。它的封面由五星红旗和醒目的“神州学人”字样组成。《Chisa》是一份与《神州学人》杂志同名而内容和形式完全迥异的网上中文期刊,属于文摘性新闻周刊,每周从国内几十种报刊中摘取最重要的信息,每周五通过“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国内最早的全光缆计算机网络,1993年12月主干网开通,1994年4月与Internet连接)送入国际互联网。仅在创办的第一年,直接订户就达3000多个,不定期阅读者在15万人以上。《Chisa》在保留《神州学人》作为国内唯一的留学生刊物特点的同时,博采国内外报刊之精华,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以其在国内电子刊物中的首创之举和先进、快速的阅读方式,被海外学子称为“沙漠中的甘泉”、“来自北京的声音”。1995年11月,《Chisa》被美国图书馆电脑网络中心OCLC(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正式编目。1997年8月,《神州学人·电子版)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进入中央对外宣传信息平台。1998年9月,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发刊周期由原来的每周五发刊一次改为每周二、周五各发刊一次,每周在网上发刊两次。1998年12月30日,其主页进行了全面更新,共设置近40个栏目,较权威和全面地反映出有关留学的各种信息,特别受到海外华人的喜欢。

查看全文

网络报刊发展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网络报刊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发展模式。较完整地展示了网络报刊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摘要题】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

【关键词】报刊/网络报刊/互联网

【正文】

1网络报刊的起源与发展

网络报刊是基于互联网,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传输,用户在终端设备上读取的连续出版物。它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兴盛于90年代中后期。1987年,位于美国硅谷的《圣何塞信使报》(SanJoseMercuryNews)首次将该报的内容送入初创阶段的因特网,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基于Internet的电子报纸,以此为标志开创了电子报刊和网络媒体的新纪元。随着万维网(WorldWideWeb)和浏览器的推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报刊上网形成浪潮,其中的弄潮儿有显赫的著名大报,也不乏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报。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到1994年底,许多国家和地区受制于因特网基础建设的水平,上网的报纸大多集中在美国,大约有几十家,全世界也不超过百家。1995年底,上网报纸迅速增至1000多家,其后一发不可收拾。网络报纸的数量发展之快,势头之猛,无不令人瞠目。目前美国网上报纸还在以近60%的增长速度在发展。据美国NewslinkAssociation统计,截止1997年底,全球上网的报纸总数已逾3600家。美报协(TheNewspaperAssociationofAmerica)统计报告,至1998年3月1日,全美1520家日报中已有近1/3的日报在互联网上开辟了网络版。同年底全美已有1/2日报上网。另据1998年10月初《美国新闻评论》杂志网站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球的网络报纸共计4295家,1998年底越升至4925家,近两年发展更为惊人,全世界在互联网上刊行的报纸早已突破万种大关。

查看全文

网络报刊发展态势分析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网络报刊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发展模式。较完整地展示了网络报刊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报刊/网络报刊/互联网

一、网络报刊的起源与发展

网络报刊是基于互联网,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传输,用户在终端设备上读取的连续出版物。它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兴盛于90年代中后期。1987年,位于美国硅谷的《圣何塞信使报》(SanJoseMercuryNews)首次将该报的内容送入初创阶段的因特网,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基于Internet的电子报纸,以此为标志开创了电子报刊和网络媒体的新纪元。随着万维网(WorldWideWeb)和浏览器的推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报刊上网形成浪潮,其中的弄潮儿有显赫的著名大报,也不乏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报。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到1994年底,许多国家和地区受制于因特网基础建设的水平,上网的报纸大多集中在美国,大约有几十家,全世界也不超过百家。1995年底,上网报纸迅速增至1000多家,其后一发不可收拾。网络报纸的数量发展之快,势头之猛,无不令人瞠目。目前美国网上报纸还在以近60%的增长速度在发展。据美国NewslinkAssociation统计,截止1997年底,全球上网的报纸总数已逾3600家。美报协(TheNewspaperAssociationofAmerica)统计报告,至1998年3月1日,全美1520家日报中已有近1/3的日报在互联网上开辟了网络版。同年底全美已有1/2日报上网。另据1998年10月初《美国新闻评论》杂志网站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球的网络报纸共计4295家,1998年底越升至4925家,近两年发展更为惊人,全世界在互联网上刊行的报纸早已突破万种大关。

网络报刊的起步与发展是以因特网为依托,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成长壮大的。由于受到20世纪9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报刊电子化的影响,中国报刊界也做出了积极反应。与英、美发达国家报刊电子化源起于一些不知名的小报社相似的是,首开我国报刊电子化先河的不是全国性大报,而是一家地方报纸——《杭州日报》。1993年12月6日,在当时中国尚未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情况下,《杭州日报?下午版》通过该市的联机服务网络——“展望咨询网”进行传输,尽管技术很有限,传播也不广泛,但它开启了中国报纸电子化的大门,意义重大。

1995年,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启动,“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即Internet骨干网和公用网的开通,向世人昭示中国已驶入互联时代。特别是“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中国科技网”(CSTNET)三网的于1996年相继开通,带动了中国互联网前进的脚步,同时也为中国报刊的电子化、网络化提供了技术条件,使报刊驶入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可能。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网络时代青年报刊发展浅议

摘要:青年报刊的主要读者是青年。一份青年报刊,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要拥有更多的读者,要在青年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信息大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青年对报刊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求新、求实、求智、求趣味已成为当代青年对青年报刊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年报刊趋势改革

一青年报刊如何革新求变

1.更加关注现在青年的人心健康发展

青年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处在由少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青年心理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强烈的求知欲和活泼的思维,决定了他们对报刊需求的多样性。网络时代,青年接触信息的量比之于以前是大大增加,这个时候,青年报刊就需要利用自身的宣传优势,积极引导青年向好的方向发展,提供有用的,利于青年人心健康的文章。。一条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发展商品经济的社会里,在充满竞争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其作用丝毫不亚于一笔金钱财富。对于活泼好动、思想敏锐、进取心强的当代青年,大众传播媒介是他们在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中,了解社会、学习生活、掌握未来的主要媒介。

2.青年报刊充当组织者的身份

查看全文

网络技术在工程管理中作用

1网络报刊的起源与发展

网络报刊是基于互联网,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传输,用户在终端设备上读取的连续出版物。它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兴盛于90年代中后期。1987年,位于美国硅谷的《圣何塞信使报》(SanJoseMercuryNews)首次将该报的内容送入初创阶段的因特网,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基于Internet的电子报纸,以此为标志开创了电子报刊和网络媒体的新纪元。随着万维网(WorldWideWeb)和浏览器的推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报刊上网形成浪潮,其中的弄潮儿有显赫的著名大报,也不乏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报。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到1994年底,许多国家和地区受制于因特网基础建设的水平,上网的报纸大多集中在美国,大约有几十家,全世界也不超过百家。1995年底,上网报纸迅速增至1000多家,其后一发不可收拾。网络报纸的数量发展之快,势头之猛,无不令人瞠目。目前美国网上报纸还在以近60%的增长速度在发展。据美国NewslinkAssociation统计,截止1997年底,全球上网的报纸总数已逾3600家。美报协(TheNewspaperAssociationofAmerica)统计报告,至1998年3月1日,全美1520家日报中已有近1/3的日报在互联网上开辟了网络版。同年底全美已有1/2日报上网。另据1998年10月初《美国新闻评论》杂志网站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球的网络报纸共计4295家,1998年底越升至4925家,近两年发展更为惊人,全世界在互联网上刊行的报纸早已突破万种大关。

网络报刊的起步与发展是以因特网为依托,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成长壮大的。由于受到20世纪9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报刊电子化的影响,中国报刊界也做出了积极反应。与英、美发达国家报刊电子化源起于一些不知名的小报社相似的是,首开我国报刊电子化先河的不是全国性大报,而是一家地方报纸——《杭州日报》。1993年12月6日,在当时中国尚未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情况下,《杭州日报?下午版》通过该市的联机服务网络——“展望咨询网”进行传输,尽管技术很有限,传播也不广泛,但它开启了中国报纸电子化的大门,意义重大。

1995年,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启动,“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即Internet骨干网和公用网的开通,向世人昭示中国已驶入互联时代。特别是“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中国科技网”(CSTNET)三网的于1996年相继开通,带动了中国互联网前进的脚步,同时也为中国报刊的电子化、网络化提供了技术条件,使报刊驶入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可能。

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电子版》捷足先登,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开播演示。成为国内首家在互联网上正式发行的电子日报。该报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新闻媒介形式,每天上网文字1.5万字,其中中文1万字,英文5000字。通过国际互联网、中央电视台图文电视、全国电子信箱信息服务系统(CHINAMAIL)三大渠道向国内外传播,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

中国国内第一份上网的中文电子刊物是《神州学人》。(它的印刷版最早由原国家教委主管和主办的面向中国在海外留学人员的双月刊杂志,创办于1987年5月,1993年1月4日改为月刊。)该刊由原国家教委投资200余万元,于1995年1月12日正式在因特网上发刊,取名为《Chisa》(ChinaScholarsAbroad的英文缩写)。它的封面由五星红旗和醒目的“神州学人”字样组成。《Chisa》是一份与《神州学人》杂志同名而内容和形式完全迥异的网上中文期刊,属于文摘性新闻周刊,每周从国内几十种报刊中摘取最重要的信息,每周五通过“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国内最早的全光缆计算机网络,1993年12月主干网开通,1994年4月与Internet连接)送入国际互联网。仅在创办的第一年,直接订户就达3000多个,不定期阅读者在15万人以上。《Chisa》在保留《神州学人》作为国内唯一的留学生刊物特点的同时,博采国内外报刊之精华,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以其在国内电子刊物中的首创之举和先进、快速的阅读方式,被海外学子称为“沙漠中的甘泉”、“来自北京的声音”。1995年11月,《Chisa》被美国图书馆电脑网络中心OCLC(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正式编目。1997年8月,《神州学人·电子版)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进入中央对外宣传信息平台。1998年9月,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发刊周期由原来的每周五发刊一次改为每周二、周五各发刊一次,每周在网上发刊两次。1998年12月30日,其主页进行了全面更新,共设置近40个栏目,较权威和全面地反映出有关留学的各种信息,特别受到海外华人的喜欢。

查看全文

图书馆报刊阅览工作研究论文

一、高校图书馆报刊阅览工作的现状

(一)对读者信息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

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就提出信息素质一词,而在我国从1984年以后才逐渐引起重视。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诸多方面,是人们认识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信息素质对人们充分利用图书馆吸收新知识,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能力,乃至促进人类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图书馆是一座储藏丰富的宝库,它要培养的是这座宝库的“淘宝人”,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素质的培养还不够重视。

(二)报刊采访订购工作观念陈旧

信息资源是吸引读者的宝贵财富,也是高校图书馆存在的依据。如果读者无法在此找到急需的信息,或者得到的是陈旧失效的文献信息,其合理愿望得不到满足,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就是失职的,也是与“读者第一”的服务宗旨背道而驰的。订购的报刊质量如何,是报刊阅览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有些高校图书馆在订购中偏重中文报刊、忽视外文报刊,偏重纸质文献、忽视光盘型和网络型文献,并且采访工作不细致、不到位,没有形成与读者的有效沟通,订购的报刊质量无法保障。

(三)深层次多元化服务有待提高

查看全文

网络新闻业发展管理论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因特网向人类社会各个层面的扩散与渗透,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新闻业迅速崛起。其发展,既是以信息高新科技的发展为技术基础的,又是各种相互交织的社会力量作用的结果。美国是因特网的发源地,也是网络新闻业最早兴起的国家。世界网络新闻业发展过程中,美国网络新闻业的发展,尤其是传媒网站的发展,常常因其在世界上领先一步而产生广泛影响。本文试图对美国网络新闻业发展的特点和动力进行探讨。文章指出,美国网络新闻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主要特点可以用“快”、“新”、“特”三字概括,即:快——快速上马、势头强劲;新——积极探索创新、追求新颖独创的风格;特——走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而在这些特征表象的背后,则是深深埋置于美国社会背景之中的市场竞争的逻辑,这是美国网络新闻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网络新闻业传媒网站市场竞争

I.网络新闻业在美国的发展及其态势

网络新闻业(网上新闻业),顾名思义,即基于电脑联网技术、以电脑网络为媒介的新闻(事)业。根据2000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新闻事业”概念的释义,新闻事业是“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新闻事业区别于人际传播活动,有如下特征:(1)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2)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手段;(3)拥有以新闻为职业的专业人员;(4)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将这一释义延伸至“网络新闻业”,我们可以说网络新闻业指网络新闻媒体及其运用网络进行的新闻传播(核心业务)及其他各项业务活动。

当然,从广义上来说,正像新闻传播活动并非都是通过职业新闻传播机构展开的一样,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也并非都是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展开的,甚至并非是在网络新闻媒体出现后才出现的。网络新闻传播是基于因特网的新闻传播。在网络新闻媒体出现之前,电子邮件的群发、电子公告牌、新闻组等,即曾经成为一些网络用户传递新闻的工具。但是,就像当年新闻传播走向社会化、专业化和新闻事业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面向广大社会公众进行职业新闻传播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的出现一样,网络新闻业也是伴随着网络新闻媒体的出现、伴随着网络新闻传播活动走向职业化而开始形成的。网络新闻媒体,主要可以归为两类:由传统的传媒机构建立的传媒网站(包括以传媒机构为主并同信息业等相关行业的公司合作建立的网站),以及参与或转发新闻的以门户网站为主的商业网站(雅虎、Google、新浪等网站的新闻、转发,就是很好的实例)。但是,后者的核心业务,并非新闻传播。此外,在网上还有原生的网络版新闻报刊,但此处不将它们单独立为一类,一是因为这种原生的网上新闻报刊数量甚是有限,二是因为创办这种原生网络版新闻报刊的网站,可能只是将此作为其综合的网上服务一个部分的商业公司,后一种情况可以归入上述第一类。而真正称得上以网上新闻传播活动为核心业务的,是传媒网站。因此,限于篇幅,本文中所讨论的网络新闻媒体,基本上是指传媒媒网站及其以新闻传播为核心业务的业务活动的考察。

国际上传媒上网建立新闻网站的实践和网络新闻业的兴起,从世界上出现第一批报刊网站算起,始于因特网在世界范围走向千家万户的20世纪9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已发展成为将世界范围众多的电脑联结在一起的全球最大的开放型电脑网络。此时,它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既具有同传统的传媒竞争市场份额的实力又具有可用于大众传播的潜力的双重特点。而传统的传媒业在新传媒介入竞争的压力之下应变求存的必然规律,又使采纳网络技术作为传媒生存与发展的策略,成为充满魅力的选择。传媒加盟网络,网络介入新闻传播向新闻业渗透,可以说是势所必然。

查看全文

电大教育招生宣传效果

随着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加剧,普通高等教育、成人函授教育、高校网络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电大开放教育等都是成人教育市场的竞争者。随着普通高校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即将结束,1000多所基于办学自主权的普通高校随时可能会进入远程高等教育市场。电大开放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成人,更确切地说是成人中的在职人员,因此,电大开放教育招生形势目前处在一个与“狼”共舞的时代,生源组织的压力日趋严峻,这就要求我们电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地分析成人教育的环境,针对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成人教育的要求,瞄准市场的方向,用一系列的策略来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电大开放教育的招生策略中,招生宣传策略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利用有效的招生宣传手段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源,避免恶性竞争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从而使电大开放教育的招生工作能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这是电大开放教育招生面临的一个问题。为了研究学校的招生宣传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未来几年的招生宣传工作,我校对2011年春季新生进行了一次电话问卷调查,着重了解新生是通过何种媒介和渠道获取学校招生信息,而最终选择报读开放教育的。因为是电话问卷调查,所以问卷的内容简单且针对性较强,此次问卷调查共访问了182名学生,访问者都是各新生班的班主任。通过统计,通过朋友介绍的占42%,通过报刊媒体的占27%,通过传单信息的占18%,通过电视广告的占2%,通过网络途径的占10%,其他途径占1%。对这些数据,我们进行了逐一分析,总结出以下招生宣传手段,为以后提高招生宣传的效果作参考。

一、以人为本的开放教育教学服务理念是对学校最有效的宣传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看出,通过朋友介绍来获取招生信息的占很大比重。这种现象说明电大开放教育的教育形式和管理、服务水平已经得到了在校学生和社会大众的认可。这一方面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导学时,向学生宣传开放教育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以及开放教育与其他形式教育相比的优势。以使得社会大众通过学生的传播更多地了解开放教育。另一方面,因为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只有管理、服务水平和教学质量达到了学生的要求,学生才会自觉地向社会、向朋友宣传学校。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在生源的竞争中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

二、以特色、简练、实效为本采取报刊宣传

被访者有27%是通过报刊媒体来获知招生信息,这也占了一定的比重。说明了报刊宣传的效果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报刊受欢迎的程度还是相当高的。正因为报刊具有即时、便捷的阅读优势,且阅读者主要是上班族,正好与开放教育的对象相吻合。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报刊宣传的特色和优势来进行招生宣传。

(一)选择发行量较大和较休闲类的报刊新余本地的报刊种类比较少,我校常年主要是在新余日报、新钢日报以及新余广播电视报上刊登招生广告。这次问卷调查中得知,新生中大多是通过新余日报和新余广播电视报获知招生信息的。由此得知,社会大众选择报纸的种类和报纸发行量有一定的关系,还有就是与报纸自身的特色有关。因此,我们在进行报刊宣传时,不仅仅要考虑报刊的发行量,更要考虑宣传的实际效果来选择休闲类的报刊。

查看全文

网络新闻业发展研究论文

I.网络新闻业在美国的发展及其态势

网络新闻业(网上新闻业),顾名思义,即基于电脑联网技术、以电脑网络为媒介的新闻(事)业。根据2000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新闻事业”概念的释义,新闻事业是“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新闻事业区别于人际传播活动,有如下特征:(1)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2)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手段;(3)拥有以新闻为职业的专业人员;(4)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将这一释义延伸至“网络新闻业”,我们可以说网络新闻业指网络新闻媒体及其运用网络进行的新闻传播(核心业务)及其他各项业务活动。

当然,从广义上来说,正像新闻传播活动并非都是通过职业新闻传播机构展开的一样,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也并非都是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展开的,甚至并非是在网络新闻媒体出现后才出现的。网络新闻传播是基于因特网的新闻传播。在网络新闻媒体出现之前,电子邮件的群发、电子公告牌、新闻组等,即曾经成为一些网络用户传递新闻的工具。但是,就像当年新闻传播走向社会化、专业化和新闻事业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面向广大社会公众进行职业新闻传播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的出现一样,网络新闻业也是伴随着网络新闻媒体的出现、伴随着网络新闻传播活动走向职业化而开始形成的。网络新闻媒体,主要可以归为两类:由传统的传媒机构建立的传媒网站(包括以传媒机构为主并同信息业等相关行业的公司合作建立的网站),以及参与或转发新闻的以门户网站为主的商业网站(雅虎、Google、新浪等网站的新闻、转发,就是很好的实例)。但是,后者的核心业务,并非新闻传播。此外,在网上还有原生的网络版新闻报刊,但此处不将它们单独立为一类,一是因为这种原生的网上新闻报刊数量甚是有限,二是因为创办这种原生网络版新闻报刊的网站,可能只是将此作为其综合的网上服务一个部分的商业公司,后一种情况可以归入上述第一类。而真正称得上以网上新闻传播活动为核心业务的,是传媒网站。因此,限于篇幅,本文中所讨论的网络新闻媒体,基本上是指传媒媒网站及其以新闻传播为核心业务的业务活动的考察。

国际上传媒上网建立新闻网站的实践和网络新闻业的兴起,从世界上出现第一批报刊网站算起,始于因特网在世界范围走向千家万户的20世纪9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已发展成为将世界范围众多的电脑联结在一起的全球最大的开放型电脑网络。此时,它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既具有同传统的传媒竞争市场份额的实力又具有可用于大众传播的潜力的双重特点。而传统的传媒业在新传媒介入竞争的压力之下应变求存的必然规律,又使采纳网络技术作为传媒生存与发展的策略,成为充满魅力的选择。传媒加盟网络,网络介入新闻传播向新闻业渗透,可以说是势所必然。

美国是因特网的发源地,也是网络新闻业最早兴起的国家。就网络新闻业的主干——传媒网站来说,最早出现的是报刊的网站。在美国,这发生在1994年,当时,一批敢于领先一步创新冒险的美国报刊在网上建立了网站。但是,一些报刊在开始上网电子版时,并非马上单独建立网站,而是依托一定的联机网络系统、别的网络服务主站。据说,全球第一个在网上电子版的,是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但关于该报电子版的起始时间,不同的著述中说法不一,一说这发生在1992年,[1]还有一说是该报于1987年开始在网上发行。[2]尽管如此,笔者从美国的《编辑与出版者》网站、欧洲的Nua公司(以开展网络调查著称)等若干信息源获得的信息表明,1994年才真正称得上网络新闻业兴起之年,因为在这一年,出现了作为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核心力量的传媒网站中的第一批。此后,美国很快形成了传媒上网热。不论是一些财大气粗的大型传媒集团,还是中小型的地方性的媒介公司,无不纷纷争先恐后加盟网络,唯恐行动迟缓会使之丧失新一轮竞争的先机。传媒建立网站的实践并且开始向全世界扩散。伴随着世界范围“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滚滚热浪的掀起和此起彼伏,传媒上网建立新闻网站提供网上信息服务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传播领域的新景观。

就广电传媒来说,世界范围内最先走上网络的也是美国。1995年8月,美国ABC公司首先利用网络“进行全球播音”。[3]广电传媒上网的实践很快在美国风行。到1998年,美国主要的新闻传媒均已上网。就报刊来说,2002年7月以来美国网站上提供的数据表明,2002年6月,美国上网的报纸已达4,000多家。[4]就广播电视上网的进展来说,至1998年底,美国大多数广播电视台已设立了网站。1999年美国已有800多家电视台,1,000家广播电台提供网上信息服务;[5]到2000年,美国在因特网上进行广播的广播台已达1,914家。[6]美国因特网委员会的网站上提供的《2001年因特网发展状况报告》中的数据表明,至2001年4月,世界上进行网上播出的广播台已超过5,000家,其中一半以上在北美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