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3 22:32: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外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俄罗斯外债探讨
一俄罗斯外债的形成
据俄中央银行统计,截至2001年10月1日,俄主权外债和银行外债的总额合计为1342亿美元。其中,主权外债1193亿美元,银行外债149亿美元。在主权外债中,俄独立后借的新债为539亿美元,继承的原苏联债务为649亿美元,地方政府借债5亿美元。从以上数字看,俄外债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是不高的。俄外债问题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衡量外债风险和偿还能力的各项指标远远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水平,且其偿债能力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存在很大变数。
俄外债的形成和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管理混乱,统计数字出入很大。
首先,对外债的定义不清,各部门债务分类和统计方法差异较大,为准确确定债务规模造成很大困难。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CED)和世界银行(WB)等四家国际机构联合组成的国际外债统计工作组做出的定义,外债是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内,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负债。俄关于外债的定义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1992年的《俄罗斯联邦国家内债法》规定,国家内债和外债按货币标准进行分类,即根据产生债务的货币划分为内债和外债。随着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化的发展,以及逐渐取消办理外汇业务的限制,1994年通过的《俄联邦政府对外借款和俄联邦向外国政府、法人和国际组织提供国家贷款法》做出规定,外债是指从国外借入的、产生国家财政义务的贷款。此后,随着经济情况的发展,俄罗斯内债和外债逐渐融合起来。由于在国内发行以外币标价的有价证券,一方面使非居民的资金大量流向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这类内债工具市场;另一方面产生了以“国内外币债券”形式存在的“国内外币债务”。随着欧洲债券的发行及其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配销以后,两种国债的融合过程进一步加快。
目前使用的外债定义是:俄联邦政府从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私人公司借入、尚未清偿的或俄联邦政府和其他组织担保借入的、尚未清偿的全部贷款及利息总额(注:〔俄〕д.л.格洛瓦切夫:《国债理论及俄罗斯和国际外债实践》,莫斯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页。)。但在具体统计中,各部门仍各自为政,导致统计数字混乱,以至于财政部长库德林在杜马介绍外债情况时,议员们对外债规模提出了很多质疑(注:〔俄〕《独立报》2001年9月27日。)。
市外债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了加强外债管理,确保本市借用外债的规模适度,债务结构合理,资金投向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外维护国家信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外债,是指:
(一)国家有关部、委及各非在沪的国内金融机构向境外筹借,转贷给本市有关部门、金融机构使用,并由本市负责偿还的外汇债务。
(二)本市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作为借款人向境外筹借,并由其本身承担偿还义务的外汇债务。
(三)其他以非借款方式产生的,由本市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承担偿还义务的外汇债务。
第三条根据国家现行规定,对外债按照统一政策、统一计划和归口管理、分工负责、加强协调的原则进行管理。
中国外债探讨的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学界对中国近代外债资料的整理和外债史的研究已经花费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清代、北洋、国民政府几个时期的资料整理,并出版了相关的研究专著。经过多年的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依靠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发展起来的,而是依靠特殊的原始积累形成的。中国近代化的生产力、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可以说主要依靠外债。而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又来源于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垄断资本而形成的。此外,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宣布冻结中国在境外的资产;我国政府针锋相对,宣布没收英美在华资产,也增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因此,在研究近代中国外债的基础上,对新中国外债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巨大的课题。本文拟对新中国外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乞就教于方家。<?xml:namespaceprefix=o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一、新中国外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向苏联举借的外债以及国内发行的公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有效利用了前苏联的贷款资金、技术设备和专家人才的支持与帮助,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迅速。1953—1956年,我国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9.6%,农业生产年均增长4.8%。在生产总量、增长速度上大大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任何时期,也是新中国头30年中建没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学者对此有过专门研究,并发表了研究文章,在此不再赘述。
至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1960年撤走专家,逼我国提前还债,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宿世芳在回顾从苏联进口技术和成套设备及苏联撕毁合同的情景时说:“回顾过去,既使我们愉快地想到在5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友好时,两国贸易大发展的情形,也使我们痛心地想到苏联专家的突然撤退,使我国40个部门的250个企业和事业单位陷入瘫痪的状况。苏联政府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仅破坏了我国这些部门的设计、设备的安装和生产,而且打乱了中国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没带来了巨大损失。”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利用外债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但中国不仅还清了苏联的外债,继而还清了国内公债,成为当时世界上惟一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虽然此时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资金,困难重重,但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还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是,“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无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经历十年之久的“”,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挫折、延误,说明利用内外债是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手段。
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资金,因此,改革开放后,一定要吸收外国资金,用资金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借外债并不可怕,但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如果用于解决财政赤字,那就不好。”因此,考察外债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从外债的使用方向和外债的使用效益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举借的外债重点投向交通、能源、化工、冶炼、机电产业等,如1979—1991年间,我国外债总额近一半投向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用以缓解这些“瓶颈”行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新中国外债研究论文
一、新中国外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向苏联举借的外债以及国内发行的公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有效利用了前苏联的贷款资金、技术设备和专家人才的支持与帮助,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迅速。1953—1956年,我国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9.6%,农业生产年均增长4.8%。在生产总量、增长速度上大大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任何时期,也是新中国头30年中建没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学者对此有过专门研究,并发表了研究文章,在此不再赘述。
至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1960年撤走专家,逼我国提前还债,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宿世芳在回顾从苏联进口技术和成套设备及苏联撕毁合同的情景时说:“回顾过去,既使我们愉快地想到在5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友好时,两国贸易大发展的情形,也使我们痛心地想到苏联专家的突然撤退,使我国40个部门的250个企业和事业单位陷入瘫痪的状况。苏联政府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仅破坏了我国这些部门的设计、设备的安装和生产,而且打乱了中国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没带来了巨大损失。”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利用外债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但中国不仅还清了苏联的外债,继而还清了国内公债,成为当时世界上惟一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虽然此时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资金,困难重重,但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还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是,“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无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经历十年之久的“”,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挫折、延误,说明利用内外债是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手段。
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资金,因此,改革开放后,一定要吸收外国资金,用资金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借外债并不可怕,但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如果用于解决财政赤字,那就不好。”因此,考察外债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从外债的使用方向和外债的使用效益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举借的外债重点投向交通、能源、化工、冶炼、机电产业等,如1979—1991年间,我国外债总额近一半投向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用以缓解这些“瓶颈”行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用外债投向社会经济急需的行业和部门,确实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利用借入的外债建成了上千个大中型项目,使长期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交通、能源“瓶颈”得到很大改善,并利用外债建设发展了一批农林、水利、饮水、卫生和教育科研项目,不但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改善了社会环境。
政府外债管理体制现状分析论文
一、我国政府外债管理体制的发展及现状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间接引进外资工作的逐步开展,为进一步规范管理,1986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利用国外贷款工作分工意见的通知》,对外债实行分工负责、归口管理的体制。1988年9月,财政部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地方财政部门做好世界银行贷款工作几点意见的函》,明确提出地方财政部门在世界银行贷款管理工作方面应拥有统一权能。
1998年以前没有统一的政府外债管理机构,政府外债实行分口管理,因而在上项目、办担保等方面,信息沟通不够,缺乏一个能够较好地掌握全部外债总数及分年度还款额负担的部门,对外债来源结构、币种结构、期限结构等,缺乏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和统一管理。1998年以后,随着中央政府外债管理机构的逐步统一,政府外债管理逐步实现了统一管理,但由于体制改革时间比较短,外债管理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统一监管的管理制度体系,而且政府外债同非政府外债仍没有实现统一管理。
二、我国政府外债管理体制的问题
(一)现行的政府外债投融资体制存在缺陷
第一是缺乏科学民主的项目立项决策机制:主要表现在立项思想失误,不是理性地考虑宏观需要和偿债能力,而是为了地方或部门领导偏好、部门利益和政绩考核需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10月的统计数据,中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在2003年9月末已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1万亿元。实际上,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就产生了资金相对过剩和投资机会相对短缺并存的格局。中国的资金已经过剩,“缺乏资金”不应再是我国引进外资的理由了。立项中项目设计和可行性研究也为权力部门提供了寻租的机会,导致许多投资项目“上一个项目,倒一个企业”,“建成之日,就是破产之时”。这种缺乏责任约束的投资决策威胁到财政和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金安全,实际上将风险集中于国家财政,最终转嫁到每一个公民和子孙后代身上。
小议政府外债管理体系及管理探索
摘要:与公共财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双元财政是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这一目标模式对我国政府外债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
政府外债管理体制不同于政府的外债管理体制。政府外债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的建立还要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相适应。我国外债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应是“统一监管、分工合作、三债分立、借用还统一、责权利明确”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
关键词:公共财政;政府外债;国有资本外债;政府外债管理体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模式应向公共财政模式转化。财政模式转换后,外债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该不该转换及如何转换?在公共财政条件下,政府外债该如何管理?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目前较少有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拟对以上问题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其他问题做一些粗浅的分析与研究,以期对政府外债管理工作提一些初步的看法。
一、财政模式与政府外债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政府外债
外资银行外债管理方案论文
简介:随着外资银行在华展业限制的放宽,现有外债管理政策的适应性调整势在必行。本文拟通过对“二线”和“一线”两个外债管理方案及其实现条件、管理效果的分析,提出对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实行“一线”管理的中期政策调整方案,其对外负债实行总量控制,对内放款按照国内外汇贷款管理的基本思路。
随着外债统计口径的调整及加入WT0后银行业全面贯彻“国民待遇原则”,现行我国外债管理方式的改进势在必行。本文拟通过对“二线”和“一线”两个外债管理方案及其实现条件、管理效果的分析,就近中期外债管理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一、“二线”管理方案
(一)总体原则
根据现行的“二线”管理原则,即外资银行向境内机构发放的外汇贷款作为外债管理,而其跨境资金调度不受外汇管理规定的任何限制。但应在监管内容和方式上有所突破,简化外债登记和偿还操作程序,管理重点由现行以直接管理企业为主逐步过渡到间接管理银行为主。统一中、外资银行的管理标准和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消除在外汇贷款管理上的差别待遇,但由于两者组织机构、经营模式等“先天”差异,管理政策不可能机械一致,操作上应有所区别。
(二)政策要点
银行对外债权的管理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银行对外债权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重债务轻债权”的监管思路需要进行调整,对银行对外债权的管理制度和统计监测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从银行对外债权的定义出发,研究我国银行对外债权管理现状,提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债权;统计监测;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
长期以来,针对银行对外债权债务的外汇管理,呈现重债务轻债权的不平衡状态。随着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在全国推行,银行外债管理已相对完善,但在银行对外债权管理方面,仍缺乏具体的管理细则和详实的统计数据,导致监管部门不能很好地掌握银行对外债权业务运营情况。为了更好地监管银行跨境资金流动、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完善对外债权管理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目前银行对外债权开展情况、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完善银行对外债权管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银行对外债权概述
近年来,我国银行对外债权增长速度较快,从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出发,加强对外债权的管理,可以更有效地监测和预警跨境资金流动、确保我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提高我国经济对外开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全面监测跨境资金流动情况,维护国际收支平衡随着资金跨境流动频率越来越高,建立起高度灵敏的跨境资金双向流动监测体系,能及时掌握大额资金流出入动向,对有效地防范资本大规模跨境流动风险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在银行外债管理方面已经拥有一套完善的政策法规及统计监测系统,对外债具有较好的分析、预警能力,能够较为及时、准确地为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而银行对外债权管理方面则一直存在着许多空白地带,有待完善。在此情况下,建立银行对外债权管理制度,加强统计监测,明晰对银行对外债权的详细情况,及时对我国债权进行有效监管,实现对外债权、债务双向流动的均衡管理,全面分析跨境资金流动趋势,对防范债权债务资金大规模跨境流动风险有很大帮助。2.有利于更好地保护银行对外债权,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对银行对外债权实施管理,掌握银行对外债权项下资金流动的具体信息,如行业、地区、期限、规模和其他资金使用情况等,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整理分析,进而逐步建立我国对外债权预警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不同的债权类型所具有的风险等级,并定期评估。一旦出现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可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涉及其中的银行对外债权进行保护,对维护我国金融经济安全意义重大。3.有利于服务国内企业“走出去”,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水平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渐形成,特别是在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意愿依然保持旺盛。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来自境内银行的资金支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加强银行对外债权的有效管理,疏通境内银行资金国际运用渠道,更好地引导银行支持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是在未来银行对外债权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银行对外债权业务管理现状
外企外债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1当前外债管理存在问题
1.1超国民待遇问题
(1)外商投资企业与中资企业举借外债审批门槛悬殊。在现有“内紧外松”的外债管理模式下,国内中资企业举借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需事前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和申请指标,举借短期国际商业贷款也需事先取得外汇局的短贷指标。而外商投资企业借用外债不需事前批准,只需按“投注差”管理模式要求,在“投注差”范围之内自行举借外债。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在借用外债方面形成巨大天然优势,而中资企业则因受政策限制导致融资渠狭窄,外债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客观上造成了“扶外限内”的局面。
(2)对于外债的结汇使用,中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存在差异。目前,对于中资企业借用的外债,视同国内外汇贷款管理,其借债资金的使用受到严格的限制,不得结汇,只能用于进口支付。而外商投资企业可根据企业经营实际自行结汇,虽然自2004年开始实施的“支付结汇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商投资企业借债资金结汇的增长,但并未对大幅增加其融资及结汇成本。借债资金使用上的区别对待,使得外商投资企业在融资环境及资金运用效率远优于中资企业。
1.2管理模式问题
(1)“投注差”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作为一个静态的管理模式,“投注差”并没有考虑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规模发生的变化。假如一家企业投资总额为1000万美元,注册资本为500万美元,其投注差为500万美元,历经10年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已大大超出原有的投资总额限定,而此时500万美元的投注差额可能已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融资需求。倘若企业在此10年之中已借用中长期外债,则其无法再继续通过对外借贷的方式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因而,静态的“投注差”管理模式存在不合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