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3 21:21: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外向型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私营外向型经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市作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一直致力于外向型经济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年度外贸出口总额只有5.03亿美元,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分别只有17.6%、11.9%;而同属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的青岛分别为92.2%、57.6%,日照也分别达到29.2%、21.3%。**市的私营外向型经济更是严重落后,近几年来私营企业的外贸出口额一直在几千万美元左右。而自**年国家对私营经济开放进出口权以来,全国、全省(江苏)的私营出口已飙升突起。江苏**年出口1984万美元、**年出口1.03亿美元、**年出口2.72亿美元,**年出口更是突飞猛进,达10.1亿美元,短短4年里增长了几十倍。在国际经济普遍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外贸之所以能够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私营经济开放了进出口经营权,激发了私营企业扩大对外贸易尤其是对外出口的潜力。可见,进出口经营权对于私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无疑是一把进军国际市场的金钥匙。而****年底,全市申请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仅为22家,只占全省近3000家的0.73%。那么,**的私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何没能随着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而异军突起。究其原因:
一是与**市国民经济结构的整体结构相关联。改革开放以来,衡量和观察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得是否快,一般情况下主要看当地的经济成分如何。如果民营经济、外商投资占的比重很小,那该地区在整体上注定缺乏某种活力。同浙江、苏南等地民营经济在外贸、就业、GDP等各方面一枝独秀的状况截然不同,在**市的国民经济结构中,国有经济仍然是重头戏,其次是外商投资,私营经济比例最少。**年全市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4.9%,比全省平均低5.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数、注册资金、从业人数均居全省最末位。全市这种国民经济结构注定了在**市出口总额中私营企业所占的份额很少。
二是与**市私营企业的发展相关联。**市私营企业不但总体规模小,而且单体规模也偏小。**年,全市注册资本过百万元的私营企业总数为278户,过千万元的私营企业为21户。但申报私营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型企业最低注册资本为300万元,流通型企业最低注册资本为500万元。这就决定了能够跨进此门槛的私营企业数本身就很少,其中涉外的私营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很多的涉外生产型企业只因资本不足,被拒门外。而已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22家私营企业目前出口状况也不理想,其中20家是**年后才获权的,市场开拓起点晚,外贸人才严重缺乏,操作实际经验不足,直接导致其中约五分之一的企业没有出口实绩,自营出口多的也就在一二百万美元,少的只有几万美元,不少获权企业仍然靠专业外贸公司的。
三是与**市涉外私营企业缺乏品牌优势相关联。目前**市有部分涉外私营企业的产品已通过ISO9000、ISO1400国际体系认证,如**市太阳雨热水器有限公司、**太平洋石英有限公司等,但整体来看,涉外私企及产品缺乏品牌优势。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规矩”林立的国际市场中,品牌就是质量,质量就是核心竞争力,在品牌方面竞争不过别人,自然在外贸经营中也没有什么优势。**市品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认定的46个“**年度**名牌产品”中,私营企业产品约占到一半。但,江苏品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认定公布的439个“**年度江苏名牌产品”中,**市只有11个,其中私营企业产品只有1个,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22家企业中没有一个产品能入围;全国名牌产品更是为零。
四是与涉外私企出口产品结构相关联。**市的涉外私营企业主要分布在一般制造、商贸流通等传统行业,出口产品地方特色比较明显,大多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水产品养殖加工、蔬菜种植加工、柳编、木材、水晶、硅资源等开发加工;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比重较低。与苏南各市以IT产业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相比没有竞争优势,这与我市工业落后的大环境分不开。从私营出口情况来看,份额大的多集中在流通贸易型企业,生产型企业自营出口量不大。而一些本地优势资源(如硅资源)由于无序开发和竞争,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市场秩序紊乱,使得本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丧失了效能优势。总体上看,**市涉外私企的出口产品比较“小”,产品档次、科技含量不高,出口价格较低,外贸出口总量自然很难做大。
五是与众多涉外私企与外资合作相关联。早期发展较好的涉外私营企业为了打开国际市场,寻求资金技术的合作,间接获得自营进出口通道,纷纷对外合资合作。**县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在1995年、1997年(**年国家赋予私企进出口经营权)分别与香港金浩公司、中润公司合资建立了太平洋金浩石英制品有限公司和**中润石英制品有限公司,间接获得了产品进出口经营权,**年出口创汇140万美元。还有**福东正佑照明电器有限公司、**富裕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原本发展势头良好的涉外私营企业已转化为合资企业或者成立了合资子公司。合资是涉外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外寻求资金、技术和市场的有益合作,以取得发展突破的一种有效途径,本质上是壮大了私企的实力。但从目前外贸统计的角度讲,涉外私企创汇队伍中无疑少了一批精英。
外向型经济发展意见
各县市人民政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乌昌财政局,自治州各委、办、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国发〔20〕32号,以下简称国务院32号文件)和州党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全面提升自治州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外向型经济是一个地区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州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已先后同世界8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20**年,全州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24.03亿美元(含兵团),增长81%,其中出口23亿美元,增长78%,进口1亿美元,增长169%,进出口2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1家。自治州外向型经济虽已有较大发展,但与内地发达地区比较,企业规模少、产品档次低等问题比较突出,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州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面临着国家实施面向中亚的扩大对外开放战略和加快天山北坡经济带率先发展、推进乌昌经济一体化等诸多发展机遇。全州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兴州”战略,以开放促发展,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诠释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传统的以垂直型分工为主转变为以产业链分工为主,我国的制造业位于产业链的底端,国际分工的利益较低。因此,必须参照新型国际分工模式,通过产业链的整合与升级,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我国的外向型经济转型才能成功。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转型国际分工模式
自2008年以来,受资源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和美国次级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出现了众多企业倒闭或者经营难以为继的现象,外向型经济风光不再,国内要求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那么外向型经济该转向何处呢?笔者以为应当立足全球视角,放在新型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去考虑问题,否则得出的结论将失之偏颇。
国际分工格局的演变趋势及特点分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的格局是动态演进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格局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国际分工的格局划分两个阶段。
(一)垂直型分工阶段
市外向型经济形势分析会的讲话
上半年我市外向型经济工作是难中求进、经受考验的半年。半年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应对国家宏观调控,竭尽全力化解各种要素制约,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矛盾,把握机遇,奋力拼搏,全市外向型经济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一、上半年我市外向型经济运行特点
据海关统计,1—6月,全市进出口总额6.39亿美元,同比增长31.52%,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0.88%,其中出口4.37亿美元,同比增长28.49%,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0.39%;进口2.02亿美元,同比增长38.61%。进出口、出口、进口增幅分别为31.52%、28.49%、38.61%,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增幅较去年同期分别回落了43.11、40.42和51.05个百分点,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幅分别名列全省第六、第七和第四位。
1—6月份,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家,增资企业2家,项目总投资13799万美元,合同外资5336万美元,同比增长154%,实际利用外资3138万美元,同比增长128%,完成年初确定目标任务的78.4%。
(一)从亮点方面看
亮点之一: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1—6月份,全市进出口贸易克服诸多因素影响,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进出口出口进口同比分别增长31.52%、28.49%、38.61%,分别高出全省平均增幅4.5、2.4和9.3个百分点。
外向型经济研究论文
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困境
(一)金融危机的冲击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接着对我国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作为2009年的工作重点。
(二)“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的转换机制不畅通
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的转换机制不畅通,其原因大致如下:首先,中国储蓄——投资转换率低;其次,中国的投资率过高;再次,中国的投资效率低下。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以内需促增长
外向型经济发展意见
为加快**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东联西出”,提升**市外经贸发展水平,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商贸城的战略目标,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
每年将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区(县),与外资项目履约率和项目资金到位率一并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各区(县)、各相关部门领导的年终述职、总结要与外向型经济工作业绩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形成全社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格局。
二、建立表彰奖励制度
市委、市政府每年选择20家左右先进外经贸企业和年度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区(县)及相关部门予以表彰和奖励,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
三、建立外经贸网络平台
外向型经济的前进与干扰
从经济区划分的角度来说,近代口岸开放以后,处在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由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向内地辐射带上的中原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区。其地理范围并不完全等同于政区意义上的河南省。它不仅包括今天河南省的大部,还包括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安徽省西北部和湖北省北部的部分地区,涵盖了卫河流域、黄河中下游、淮河上中游和唐、白河流域的广阔空间。
近年来,学界对这一地区近代经济发展的关注较多,主要成果有:王天奖的《清末河南的民族资本主义》①、邓亦兵的《对近代河南经济问题的一点思考》②、袁中金的《河南近代铁路建设与经济发展》③、吴俊范的《论近代河南经济的变迁》④等等。这些研究,对近代中原地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生、铁路修筑对沿线经济发展的影响、近代河南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迁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然而,上述研究对近代中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及其影响,尚缺乏系统的论证。对该课题的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认识中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历程、程度和历史地位,而且也能够为今天北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事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因其自然条件的优越和水陆交通的便利,而在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从春秋战国直到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居于全国的前列。此后,由于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频繁大规模战乱的严重摧残,该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不过,据张民服先生研究,到明代中期以后,中原因为有着四通八达的水陆商道,从而便利了各地商帮的货物贩运,使得该地的商品经济,无论在生产规模、商品种类还是流通范围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⑤。进入近代以后,借助于传统水路和现代铁路,与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实施对接,从而逐步发展起了以沿海和国际市场的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近代外向型经济。
一口岸开放与中原水运型对外贸易经济区的涌现
勿庸讳言的是,中原由于并不直接面海临江,所以,各通商口岸对它的经济辐射,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各通商口岸的进、出口业务,总是先在沿海、沿江省区展开,稍后才会逐渐延展到内陆的某些区域;或者说,各通商口岸与沿海、沿江省区的外贸联系,在时间上早于内陆,在深度和广度上也高于内陆①。从当时各口岸的海关贸易报告和贸易统计中相关资料的多少和数值的大小上,也可以感受到中原和沿海、沿江省区之间,经济外向化进程上的这一差距。
然而,中原对外贸易整体上相对迟缓的状态,也并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这是由于,第一,中原毕竟是一个相对临近海、江的地区,有着一定的地缘基础;第二,“天下之中”的地理区位和四通八达的水陆商道,具备发展近代对外贸易的自然基础;第三,中原有着较为悠久和发达的、与区域外市场进行商品交流的历史基础②;第四,中原有众多的人口和丰富的物产,发展对外贸易的进、出口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外向型经济过渡现状调研报告
今年,县外向型经济发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县外贸出口大幅回落。如何化解危机影响,推进县从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县外经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县开放型经济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企业的不懈努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自营出口额2006-2011年分别为1.33亿美元、1.95亿美元和3.13亿美元,三年增1.35倍,今年预计2.66亿美元,比去年减15%;自营进口额2006-2011年分别为208万美元、422万美元和361万元美元,2012年预计560万美元,四年增1.69倍;对外经济合作从无到有,2010年两家企业设立2家境外机构,2011年两家企业设立6家境外机构,2012年五家企业设立5家境外机构;06-08三年累计完成实际利用县外内资17.6亿元、外资929万美元,共有招商引资企业216家。
二、县外经贸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扩散,县外向型经济遭遇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形势,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开放型经济层次低
考察江西外向型经济的感受
近年来,江西省把开放型经济尤其是利用外资作为加速全省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已经打造出世人瞩目的“江西现象”或“江西模式”,闯出了一条“中部崛起”的新路。2004年,江西省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5亿美元,比2001年的5.4亿美元增长了3.8倍,三年突破50亿美元,在全国的位次由2001年的16位上升到第8位,其中,南昌市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7.1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0.5倍,年均增长1.2倍,今年有望实现9亿美元的好成绩,几乎相当于我省仅有的5个过亿美元的市之和。其实,江西的大发展还不仅仅体现在利用外资上。近年来,江西GDP的增幅均在10%以上、财政收入的增幅在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在40%以上,都是非常了不得的。
江西并没有山东、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的区位优势、地缘条件、产业基础和政策优惠,但为什么开放型经济尤其是利用外资却如火如荼?带着这个问题,我和我的同事利用这次随省党政代表团赴江西学习考察之际,做了一次调研,形成了“大开放是主战略、东向发展是主攻方向、开放型经济是第一经济、招商引资是第一抓手、一把手要抓第一抓手”的总体感受,具体情况整理如后,呈领导和同志们参阅。
一、旗帜鲜明坚持大开放主战略
思路决定出路,认识决定行动。江西快速崛起的关键,就在于新一届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推动思想解放的学习讨论,理清思路,创新思维,把江西放在全国乃至全球发展的大格局中谋篇布局,确立明确的发展定位。2001年8月,江西省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基本思路;同年8月的江西省委井冈山全会和11月的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战略并作了深刻阐述;此后,又相继提出了“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富民兴赣”。江西找到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又符合江西特点的发展新路。
“十五”期间,江西每年都要开展一次扎实有效的主题教育活动。2001年“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2年“塑造江西人新形象”;2003年“弘扬井冈山精神,兴我美好江西”;2004年“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江西”;2005年“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这些活动为江西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解放不断注入动力,而解放思想、敢闯新路正是井冈山精神的具体体现。江西在创新中完善思路,在不争论中发展,在不折腾中前进,在不甘落后中奋起,已形成了“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的创新精神;形成了“开放型经济是江西发展的命根子”、“不管外面刮东南西北风,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放松”、“没有开放型经济是不现实的,说得再好再全面都没有用”、“跳出江西看江西,立足全国看江西”的大开放思想。用孟建柱书记的孟氏逻辑来说,就是“改革开放都重要,但对于相对落后的江西来说,开放更为重要”。江西各级官员亦已习惯用“以开放倒逼改革”来诠释江西的大开放主战略。由此我想到了小平同志当年的话“改革也是开放”,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小平同志的思想,“开放”最为精当。大开放促使江西各个层次的思想观念起了大变化,使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各种经济资源乃至政治资源、社会资源被迅速集中起来,小平的开放思想在江西已形成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二、亲历亲为高位推动利用外资
人民币升值对外向型经济影响论文
一、我国地区外向型经济状况的分析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政策因素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地区间外向型经济的差异巨大。不同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具有很大的差异,不仅对外开放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别,而且在出口贸易方式、出口主体和出口产品类别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差别。
1.不同地区的对外开放度的比较
由于各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的差异,首先表现为各地区的进出口额在全国的比重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的统计数据;2006年东部10省市的出口及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比重为91.8%和92.3%,其中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的出口及进出口又在东部地区占了大部分,远远高出其他省市。而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及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非常小,中部地区这两个比重分别为4.7%和4.4%;西部地区这两个比重分别为3.5%和3.3%。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外贸状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与此同时,各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相差较大,从2003年到2006年期间,高依存度的地区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江苏的外贸依存度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在中依存度的地区中,浙江、山东、新疆的外贸依存度呈现逐步上升或稳定的趋势,而福建和辽宁在2004年外贸依存度得到提高之后,又出现了下降的势头。
2.不同地区的外资引入和实际利用情况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