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失衡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3 18:12: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外贸失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外贸失衡

对外贸易失衡分析

摘要:新疆对外贸易不平衡表现为进出口失衡、贸易方式单一、贸易对象集中商品结构单一、贸易主体发展不平衡,其原因是出口导向、技术落后与缺乏产业支撑。解决如上问题新疆也面临较多困境。

关键词:新疆;对外贸易;战略调整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长期面临不平衡的局面,不利于实现贸易双赢的贸易关系,也不有利于国民福利的获得,所以改变新疆贸易不平衡发展对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意义重大。

1新疆对外贸易失衡的表现

1.1进出口失衡

长期以来,新疆在国家出口导向型战略指导下,出口贸易得到长足发展,新疆对外贸易长期保持贸易顺差,贸易顺差呈现逐年扩大趋势,出口增长速度较快,2003~2013年新疆出口贸易增速平均为77.6%,进口增速为13.7%,贸易顺差由2003年的3.12亿美元扩大至2013年的169.8亿美元,2013年出口、进口与贸易顺差间的比例关系为4.2:1:3.2,贸易不平衡表现很突出。

查看全文

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与对策阐述

论文关键词:特保反倾销反补贴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在介绍“特保”和“双反”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对我国商用轮胎所提出的“特保”案例,得出此次金融危机将导致贸易保护进一步加剧,为了应对贸易保护,本文就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提出了一些建议。

“特保”是“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特殊保障措施”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第16条规定:中国产品在出口有关WTO成员国时,如果数量增加幅度过大,以至于对这些成员的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构成“严重损害威胁”时,那么这些WTO成员可单独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保障措施。“特保”实施的期限为2001年12月11日至2013年12月11日。“双反”指的是反倾销和反补贴。“反倾销”是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

WTO规则中的“特保”与“双反”

世贸组织的《反倾销协议》规定,一成员要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遵守三个条件:首先,确定存在倾销的事实;第二,确定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的威胁,或对建立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第三,确定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补贴”是指一国反倾销调查机关实施与执行反补贴法规的行为与过程。其中的补贴是指一国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机构向本国的生产者或者出口经营者提供的资金或财政上优惠措施,包括现金补贴或者其他政策优惠待遇,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比未享受补贴的同类产品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世界贸易组织《反补贴协议》将补贴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禁止性补贴、可诉补贴和不可诉补贴。针对前两种补贴,一是向世界贸易组织申诉,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经授权采取的反补贴措施;二是进口成员根据国内反补贴法令通过调查征收反补贴税。

“特保”和“双反”的调查是目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者的主要手段。只要有“特保”立案,后续的便是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实施,并且如果特保成立,那么其他国家也可以根据该案例对所调查产品实施特保。这对一国实施自己的贸易政策有着严重的影响,也对企业的国际贸易行为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进而对一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查看全文

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与调整对策浅议

论文关键词: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外贸失衡,加工贸易

论文摘要:在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承接者的情况下,世界经济越全球化或者中国经济越全球化,都会使我国承接全球经济失衡的数额增大,即经济全球化是我国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我国应采取调节外贸失衡的新思路,逐步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位置,缩减沿海发达省市加工贸易规模,通过与世界多个国家共同政策协调来减少全球经济失衡。不平等(不平衡)的国际分工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并且世界经济越全球化,国际分工不平等(不平衡)越突出,全球经济失衡越严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使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承接者,这是我国外贸失衡的原因。

对于中美和中欧的贸易失衡,以往主要依靠两种调节方法:第一种为汇率调整,第二种为大宗采购。但以上两种方法作用有限,国内学者提出了其他方法:一是自动限制我国的出口。于铁流和李秉祥(2004)认为,解决中美双边贸易摩擦,应当在充分了解美国政治、经济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我国采取更加有效的诸如自动限制出口、对外直接投资等对策。二是促使美国放松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沈国兵认为,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的化解离不开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改革。三是从中美两国的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着手。娄圣睿认为,美国应该改变低储蓄率的现状,减少财政赤字;而我国应该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深化投融资渠道改革来刺激消费。

但是这些学者的方法在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对平衡中国贸易收支起到根本作用。那么,面对中美和中欧贸易失衡和贸易磨擦,中国应当如何应对?在此,基于我国外贸失衡形成原因分析,找出减少中美和中欧贸易失衡的办法。

一、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贸易顺差的形成原因,现有多数研究认为我国贸易顺差来源于国内实际因素,而非货币因素或外部因素,但至于是何种实际因素却存在较大争议,具体如下:

查看全文

诠释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研究

摘要对外贸易区域结构是对外贸易诸结构中的重要方面。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结构不断改善。通过实证分析看到我国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仍然很不平衡,并且同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相似。建议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全面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软化,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鼓励对外投资,以投资带动贸易。

关键词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失衡

一、引言

针对中国对外贸易过于集中在日本、美国、西欧等市场的情况,中国政府于1991年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扩大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加快开拓发展中国家、原苏联东欧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市场。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势头,进出口总额继续稳居世界第三位。2006年中国货物贸易额高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7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2007年1~9月中国进出口总值15707.2亿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3.5%,其中出口8781.3亿美元,增长27.1%;进口6925.9亿美元,增长19.1%。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是否合理?“市场多元化”战略是否取得预期成效?这是本文拟着重分析的问题。

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显示,2007年1~9月,欧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2561.4亿美元;美国是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2213.6亿美元;日本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1719.4亿美元。我国同三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总和占到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1.3%。很显然,我同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仍然比较集中。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贸易摩擦,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以及近年来我国反复大量遭受反倾销调查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真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问题,以引起有关各方的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实证分析

查看全文

中美贸易失衡的因素影响及策略解析

[摘要]中美贸易失衡对中美两国的影响是不对称的,我国首当其冲。本文结合中美贸易失衡现状探讨了该问题对中国经济与外贸发展的影响及产生贸易失衡的原因,并对解决中美贸易失衡、转变中美贸易发展方式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美贸易贸易失衡对策

一、中美贸易失衡现状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各国比较优势、产业格局等的不同,贸易失衡成为各国对外贸易中的常态。中美贸易失衡(Tradeimbalance)属于经济依存度较高的两个大国长期内进出口的巨额单向不平衡。开放贸易条件下,这种失衡对顺差国和逆差国的宏观经济、产业结构、贸易条件与政策等都有较大影响。

中美建交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两国贸易额逐年攀升,从1979年的24.5亿美元,扩大到2009年的2982.6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8%。其间,从1978-1996年,两国贸易账户一直是在赤字和略有盈余之间波动,大体趋于平衡。1997-2004年,中美贸易出现持续顺差且其规模随贸易额增长平稳上升。在2005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突破千亿美元之后更是一路飙升至2008年的1708.6亿美元。,虽然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美贸易总额同比下降10.6%,但总量依然可观(见表1)。

在中美贸易总额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也浮出水面,中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呈现“剪刀口式”增长,从2000年起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另一方面,伴随着贸易额的不断攀升,我国对美贸易依存度也逐步加大,从2000年的6.9%提高到2006年的10.4%。虽然此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两国贸易额减少,然而2009年我国对美贸易依存度依然维持在6.1%的高位(见图1)。从贸易收支结构来看,我国对美出口依存度与对美进出口依存度具有高度一致的变动趋势,而我国对美进口的依存度却一直在2%的水平低位徘徊(见图2)。这说明在两国的贸易活动中美国国内的市场需求和贸易政策等对我国的出口额乃至经济增长具有巨大影响力,而由于美国对华出口的限制使其自身比较优势无法发挥,国内市场和贸易政策对美国出口影响较小。中国对美国的外贸依存度远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中美贸易对于中国和美国的影响是不对称的。

查看全文

全球经济失衡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广受关注的全球经济失衡现象谈起,细分了全球经济失衡现象的表象,并由此论述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指出全球经济失衡不仅仅是外贸和汇率领域的问题,而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内部结构失衡的外在表现。文章接着在分析了全球经济失衡治理困难性的基础上,强调了治理过程需要世界各经济体长期共同努力,并阐述了中国面临全球经济失衡应该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2005年10月举办的第七届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联合公报强调,不断扩大的全球失衡风险等问题将加剧不稳定性并进一步恶化全球经济的脆弱性,各方应承担起责任,实施必要的政策,加快结构调整,化解风险。

近期,关于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的责任和应对等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人民银行的2006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以专栏的形式论述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中国在经济发展内外压力共同作用的前提下,对缓解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

一、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表现

2005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对“全球失衡”进行了概括:失衡现象是指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表现是,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

目前,美国对外债务总额超过2.5万亿美元,经常账户赤字高达8000亿美元,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6.5%。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洲国家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储蓄率居高不下。2005年,中国居民储蓄存款超过1.7万亿美元。

查看全文

全球经济失衡应对措施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广受关注的全球经济失衡现象谈起,细分了全球经济失衡现象的表象,并由此论述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指出全球经济失衡不仅仅是外贸和汇率领域的问题,而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内部结构失衡的外在表现。文章接着在分析了全球经济失衡治理困难性的基础上,强调了治理过程需要世界各经济体长期共同努力,并阐述了中国面临全球经济失衡应该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2005年10月举办的第七届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联合公报强调,不断扩大的全球失衡风险等问题将加剧不稳定性并进一步恶化全球经济的脆弱性,各方应承担起责任,实施必要的政策,加快结构调整,化解风险。

近期,关于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的责任和应对等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人民银行的2006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以专栏的形式论述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中国在经济发展内外压力共同作用的前提下,对缓解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

一、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表现

2005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对“全球失衡”进行了概括:失衡现象是指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表现是,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

目前,美国对外债务总额超过2.5万亿美元,经常账户赤字高达8000亿美元,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6.5%。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洲国家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储蓄率居高不下。2005年,中国居民储蓄存款超过1.7万亿美元。

查看全文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指标体系测度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日益严重的失衡问题,这使中国乃至世界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成本。经济失衡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领域、各环节及国内外市场有机联系被割裂,引起资源配置失当、产业结构扭曲、经济运行效率下降、社会发展及资源环境不可持续的现象。与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失衡除了其一般性表现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呈现出内外失衡并存、总量失衡(“双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与结构失衡(高储蓄、高投资和低消费)兼备的特征,且失衡程度更深,失衡持续时间更长,对经济的影响更加明显。对此,必须进行系统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措施着力加以解决。治理经济内外失衡问题,首先要对失衡程度进行科学的测度,以期对经济失衡的状况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因而构建相关指标体系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由于现代市场经济活动非常复杂,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波动性,在时空上涉及到各产业间、社会再生产各环节间以及国内与国外市场间等诸多领域。要对经济失衡程度进行精确的测度是非常困难的,使得相对于经济失衡其他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理论界对经济失衡测度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统一的思路和方法,远不能满足宏观经济分析、决策与管理的需要。本文立足于基本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构建一套经济失衡度衡量指标体系,并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内外失衡程度进行测度,以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经济状况,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依据。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经济内外失衡测度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从中汲取构建经济失衡度衡量指标体系的思路与方法;第三部分讨论经济内外失衡测度指标选择的依据及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第四部分运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状况进行测度;第五部分对测度结果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文献述评

经济内外失衡问题一直为学界所关注,也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难题。现有的文献中,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内外失衡的形成原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内外失衡的可持续性等角度进行的,如Greenspan和Kennedy(2005)、BenBernanke(2005)、吴宏和刘威(2008)等对经济失衡形成机制的分析,以及姚枝仲(2006)和DavidDodge(2006)等对内外失衡可持续性的分析。[1-5]相对而言,基于定量方法研究内外失衡严重程度的文献较少。其中,Zarnowitz(1996)和Moore(1980)对经济失衡指标体系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包括描述功能、评价功能和预警功能等。[6-7]在经济结构失衡领域,RichardClarida等(1999)从产业变化角度,利用显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RSCA)评价产业结构。[8]从国内的研究来看,项俊波(2008)对中国1992-2007年的经济结构失衡程度进行了测度,他将经济结构区分为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国际收支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五大方面,并对每种类型的结构失衡都通过构建指标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中国经济结构总体上由中度失衡转向重度失衡,表明解决结构失衡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9]程实(2007)也对衡量经济内外均衡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将内部均衡分为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内部和谐四个方面,将外部均衡分为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稳定与外部和谐三个方面,并由此构建了一个包含25个具体指标的指标体系,将该指标体系运用于中国经济的测度发现,中国经济整体上看长期处于次级不均衡区间。在经历了前20多年“均衡改善—均衡恶化—均衡改善”的几次起伏之后,自2000年起,内外均衡整体呈现出缓慢恶化的新趋势,这主要是由外部失衡因素引起的,而内部均衡从整体上看表现出一种渐进改善的态势。[10]55-56余霞、余玲(2011)研究了国际收支失衡的测度,选择贸易差额与综合差额作为衡量指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国的贸易失衡在2004-2007年逐步加剧,从2008年起开始呈现下降趋势。[11]李石凯(2006)运用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比例以及贸易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两个指标对1994-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相对规模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相对贸易顺差指标在较低水平运行并且呈显著下降趋势,从而对国外关于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指责进行了驳斥,他认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只会加大对中国的贸易逆差。[12]李宝瑜(2009)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宏观经济失衡指数,他将中国宏观经济划分为5大领域、13个类别、32个组和93个指标,提出了确定均衡值的9种方法,基于这些方法测算了每个指标的失衡度,并用组合权重和层次分析方法逐层综合,构建了一个宏观经济失衡指数。运用该指数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1年以后,中国经济的5大领域中,实体经济、资源环境失衡程度有所下降,而货币金融、收入与价格、国际收支失衡程度均有上升,宏观经济总体失衡状态亦呈逐渐加剧的趋势,从而认为现阶段应在全面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别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提高经济的均衡性。[13]以上分析为经济失衡的测度提供了一些思路与方法,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构建了测度指标体系,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如部分研究只涉及外部经济失衡,且将贸易差额占比作为测度外部均衡的唯一指标,显得说服力不够。一些研究虽涉及宏观经济的各个领域,但因其研究范围过于宽泛,使之在有限的篇幅里对每个领域测度方法的介绍都不尽明确,政策建议亦显得针对性不足。同时,部分研究对经济失衡的内涵与针对性把握欠佳,将内部均衡与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简单对应,显得较为牵强,忽视了经济失衡的结构性特征。因此,如何从整体和结构两个层面把握经济内外失衡问题?测度指标体系如何确定?具体测度中如何尽可能避免主观性因素的影响?中国近年来经济内外失衡状况及发展趋势究竟怎样?等等,尚需通过深入的研究来进一步厘清。

三、经济内外失衡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测度经济内外失衡的基础,以下从测度指标选择的依据、指标权数与临界值的确定、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等方面依次展开分析,最终建立起衡量经济内外失衡度的指标体系。

查看全文

中美经贸失衡成因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多。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美贸易之间失去了惯有的平衡性,这种贸易顺差和贸易失衡现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额不断扩大,依次为1442.37亿美元、1633.86亿美元、1710.24亿美元。2009年,即使在美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对美贸易顺差额仍高达1433.41亿美元。美方对2009年的统计数据更是让人惊悚,该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额为2268亿美元,占美国当年贸易逆差总额比重的43.9%。这些采用不同统计方法得到的数据都显示出了一个这样的事实:中美贸易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在扩大。

一、中美贸易失衡的表面原因与根本原因

(一)中美贸易失衡的表面原因

从表面上来看,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汇率所致。在对相关数据的考察中,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的确对贸易平衡有影响,存在着相关性,2003年姚枝仲、2004年沈国兵、2006年李稻葵等人的相关文章都论述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但这并不是引起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麦金农在汇率与贸易失衡的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国际货币的支出与收入效应强烈,贸易情况与汇率情况都具有可变性,难以确定。因此,想要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中美贸易顺差问题显然是无稽之谈。这从科学的角度瓦解了2010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商业周刊》时所做出的劝说中国人民币升值以缓解中美贸易顺差问题,以及相关媒体报道文章中指控中国“操纵汇率”的不可信性。

(二)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

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来自于美国的财政赤字、过度消费以及美国储蓄投资的失衡,简而言之就是美国经济的内部失衡。首先,在经济学领域,正如国民经济恒等式所说,一个国家经常性的账户差额就是这个国家每个人净储蓄与财政的余额。当一个国家储蓄投资的缺口不断增大,一个国家经常性的账户差额其实也在不断的增大。这从近几年来美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就可以看出来。自从2001年至今,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拉动内需,就下调了美国的存款利率,这样美国的储蓄率就明显下降。从2005年1月到2008年8月,3年零7个月的时间里,美国的储蓄率始终保持在1%以下。2011年年初,美联储宣布继续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至0.25%的水平不变,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国极低的利率大大地促进了个人投资的扩张,使个人资产价值以及个人收入明显快速增长,大大地刺激了居民的消费倾向;其次,从财政赤字的角度来说,增加开支以及减税都会增加账户逆差可能性。美国2011财政年度的赤字将达到1.48万亿美元,超过2010年的1.294万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时,2011年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将达到9.8%,超过2010年的8.9%,接近2009年时达到的二战后最高水平10%。而且奥巴马在该年推出的新减税方案使美国财政赤字增加了8580亿美元。这个减税方案对美国政府赤字和债务水平的负面影响大于对经济的正面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增加了账户逆差的可能性。从本世纪初开始,美国的财政赤字累计数额就出现不断的攀升趋势,美国其他项目的逆差也呈现上升趋势,高额的财政赤字与较低水平的储蓄造成了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居民的总消费与GDP之间的比重是65%,2004年和2005年都出现了攀升趋势,一度达到72%。由于美国整个国民经济的过度消费以及政策导向所致的储蓄不足使美国经济的发展必须靠对国外储蓄的吸收来维持,因而也就造成了美国的财政赤字。从本质上来说,财政赤字是美国国内储蓄不足的外在表现形式,其真实的实际原因是美国的储蓄能力不足,美国在国外寻找出路,即使中美贸易顺差结束,也依旧需要美国政府为其寻找新的资金来源补充国内的储蓄资金不足。从本质上来说,中美贸易失衡只是一种偶然性的选择,不是中国也会是其他国家,因为美国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形是无法解决其国内存在的资金问题。

查看全文

我国外贸顺差与流动性过剩试析论文

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直接诱因是,多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增加,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导致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同时,其深层次原因是内部经济结构性失衡。近两年情况有所变化,货物贸易顺差对外汇储备增加的拉动作用明显加大;同时,由于吸收外资增长趋稳、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直接投资净流入对外汇储备增加贡献率明显下降,而间接投资和短期热钱流入的影响则显著加大。当前,应该在对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寻找一揽子综合治理措施。

关于流动性过剩与外贸顺差关系的综合分析

国际经验显示外贸顺差与流动性过剩的关系十分复杂

根据现代国际经济学原理,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国内货币市场存量不平衡的反映,当国内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的时候,就会出现贸易顺差;当国内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就会出现贸易逆差。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有贸易顺差的时候,该国的货币市场会存在着货币流动性不足,而不是过剩。因为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货币供给代表着国内需求,货币供给不足自然就表现为国内商品市场出现供过于求,进而形成贸易顺差。因此,贸易顺差恰恰不是国内货币供给不足的原因,而是货币供给不足的结果。同样,一国的货币供给过剩会导致国内需求过旺,从而引起进口大于出口,形成贸易逆差。

据研究,世界上贸易逆差最大的美国,却出现了比我国还严重的货币流动性过剩。自“9·11”以来,美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约为3%,而广义货币年均增长率约为7%,后者是前者的大约2.3倍。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10%,货币年均增长率约为17%,后者为前者的1.7倍。所以,在此期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泡沫。与此同时,印度近年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甚至出现了过热的势头,资产泡沫比较严重,自2003年以来股市狂涨近4倍,货币供给明显过剩,但同样也存在贸易逆差上升的情况;还有巴西等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出现了类似印度的情况。这说明,贸易逆差与流动性过剩并存的现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当范围内存在,在这些国家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关系仍符合传统理论。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和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贸易顺差与通货紧缩长期并存,也是与传统理论一致的,即货币供给不足与贸易顺差可以同时存在。

当然,近期我国、俄罗斯和某些石油输出国也出现了完全相悖的情形,即在存在巨额贸易顺差的同时,也伴随着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这种现象通常都出现在受经济全球化浪潮影响较大的新兴经济体,一定意义上显示了在新的国际条件下一国货币供给受到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大潮的影响。这也佐证了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十分复杂,简单归结为贸易顺差的影响证据明显不足,而将宏观经济的问题都归咎于贸易顺差,甚至把控制贸易顺差当做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可能是舍本逐末,不仅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反而会带来一系列新的负面冲击和问题。最大的风险是,在我国产能普遍过剩、新一轮经济增长期投资过快扩张的背景下,容易使经济陷入“日本式的通货紧缩”泥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