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3 17:25: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外贸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外贸

外贸员述职述廉

回顾过去一年来的工作与成效,我们几个做外贸工作的同志都深深地体会到,我们是在新钢联公司领导的亲自关怀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是在各部门同事们的积极帮助配合下进步的。受外贸组其他同志的委托,在这里我要代表他们感谢领导、感谢同事们。

下面我分两个方面向大家汇报自己过去一年来在外贸这个全新的工作岗位上的收获和体会。

一、克服困难,在工作中边学习边摸索,做到从内贸到外贸的成功跨越。

我不是外贸专业出身,最初转到外贸岗位时,以为自己有从事内贸业务的基础,外贸业务不会难到哪去,没想到工作一上手后,其中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除了外语要过关,专业知识更是至关重要的。国际贸易实际上是由贸易洽谈、签约审证、备货订仓、制单结汇几个部分组成,而每一个部分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以我一上岗,就感受了不小的压力。知道要想胜任这项工作,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但由于我们人手少,任务在身,不可能是先学习再上岗,只能是一手托书本,一手干工作。所以在06年中,我把大部份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强化外语、学习外贸专业知识上了。从一开始我就给自己制定了雷打不动的学习计划,不管工作再忙、家务事再多、都必须抽出一些时间学习。在家里,经常是孩子睡下了,就是我最踏实的学习机会,时间长了,孩子问我:妈妈又上大学了?在工作中为了弄懂一个概念,我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工作中碰到难题,有经验的同志帮助解答了,我都会仔细记在本子上,班后再找时间细细消化,逐步提高。学以致用,让我增长了知识,练就了本领,提高了技能,在工作中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

例如,外贸业务中的审证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如果有问题我们不能及时发现,就直接导致我们公司结汇的风险。所以用户往往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设法打擦边球,我们收到的每一份信用证都会存在一些开证行或申请人提出的特殊要求,这其中就会隐藏着对我们的不利条款,这种情况碰到的多了,我们外贸组的几个人也就习惯了对信用证中自己拿不准的条款,都会提出来相互之间进行切磋,经验不够用了,就查找相关书籍寻找依据,请教银行也是家常便饭。年,我共经手处理了16份信用证,在自己的审证过程中发现有些条款不利于我们安全结汇,每一次我都会坚持要求外商修改,虽然要求外商改正信用证是一件特别麻烦的工作,有时外商为了自己的利益经常会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很不客气地同我们发脾气,但为了公司利益,我都会在耐心的商谈之中,坚持不放弃原则。16份信用证中曾经有40多处都是在审证中发现于我公司结汇不利,我都坚持据理力争,直到信用证修改满足我们的要求为止,从而确保了资金正常回收。

外贸合同的履行是以单证的往来为基础的,专业人士通常称其为单据买卖。我们制作的单据和交单时间如果与信用要求存在不符点,就无法保证货款及时、全额的收回,单据的作用和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单据制作同样是我工作中,重点学习和把握的内容。起初因为业务生疏,总是越着急越抓不住重点,屡屡出错,当辛辛苦苦加班加点赶制出来的一大堆单据,被银行挑出毛病退回来重做时,心里真不是滋味。记得有一次中板合同交单,由于外商要求将几个合同交叉发货,又在一个信用证下,分出多套单据议付,经过反复调整,离交单的时间只剩一天,这个时候我只能抱着所有单据,在银行与审单员一块过单,直到银行快关门了,单据才终于寄出去了。为了抢时间,银行工作人员陪着我饿了一天肚子。

查看全文

外贸见习报告材料

时间飞逝,还有半年就要告别大学生活了,即将踏入社会。我们知道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不断上升,以及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于我们国贸专业的学生们来说,或对于作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方面业务的我们来说,去外贸公司实习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这次我有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就是去外贸公司进行实习。

短短的实习期已经结束,静下心来回想这次实习真是感受颇深。我们知道实习是大学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环节,通过实习,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实际工作,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我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从无知到认知,到深入了解,渐渐地我喜欢上这个专业,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是最美的,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每天都有很多的新的体会,新的想法。

回顾我的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收获也是丰硕的。这次的实习,主要是与非洲、中东、印度等地方的外国商人做生意,他们在我公司下订单,我们再把订单下到厂里,从中赚取差额。这次的实习经历我对外贸这个专业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由第一天的拘谨,对什么事情都充满着好奇,转而逐渐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做事情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这次的实习,让我懂得了许多,知道了许多,大学文凭其实只是一块敲门砖。进入工作单位后,大家都是从头开始,凡事都要自己去摸索,没有人会手把手教你。所以,我们有必要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的需要。虽说大学文凭只是一块敲门砖,但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却仍是你就业时的重要筹码。首先是学习成绩,用人单位认为成绩的好坏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你学习能力的强弱,所以,学习成绩是他们非常看重的一点。因此,我们首先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次,他们看重的就是就是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一点就要看我们平时的实际动手及操作能力。

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想:

第一,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查看全文

外贸方案范文

范例一

××公司*年××商品经营方案

一、*年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出口实绩为×万美元,超额完成×%,比*年增长×%。

(二)*换汇成本×元换1美元,*年为×元,下降×%。

(三)周转次数*年×次,*年为×次,加快×%。

查看全文

外贸改革影响及对策

自*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第一,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的一篮子货币。第二,人民币汇率将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在合理的区间内浮动。第三,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初始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一、影响分析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对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经贸工作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宏观层面看的人民币升值影响: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抑制国内物价上涨、刺激消费、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对外投资和减少贸易摩擦,同时也对一般贸易出口、吸收外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从行业角度看的人民币升值影响:原材料或部件进口型行业明显受益,主要包括造纸(纸浆、废纸进口)、钢铁(铁矿砂进口)、石化(原油进口)、化纤及塑料(原料进口);传统的出口优势型行业和国际化定价的行业则受到一定冲击,主要包括纺织服装、机械;也有一些行业受到双重影响,如汽车,受益于零部件进口,但又会受到国外进口产品降价的激烈竞争。

现结合我市实际,具体分析如下:

查看全文

谈外贸法修订对我国外贸制的影响

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把“推行外贸制”作为外贸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原外经贸部于年出台了《关于对外贸易制的暂行规定》作为开展外贸制的指导性规范文件,1994年的外贸法中也就外贸问题专门列了一条(第十三条),对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是,至今“外贸制”推而不行,成效不大,究其原因,除了我国运行外贸制的宏观经济体制外部环境和企业微观基础尚不具备外,还与外贸经营权尚未放开以及我们对外贸制存在一些误解有关(至于推行外贸制是否属于外贸体制改革范畴的问题因不属本文范围,这里不作讨论)。

外贸作为商事行为的一种,是两个民事权力平等的权利人之间在对外贸易业务上的一种民事委托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属于法律上的有效要求。而若构成有效,委托人与人都必须是在其各自的权力范围之内开展委托和活动,即委托人授权的事项必须是其本身当时有权力开展的事项,人的行为也必须是其有权进行的行为。委托人无权进行的行为不能授权他人,同理,人也不能在自身的权力范围之外从事行为。因此,原外贸法第十三条中的规定(没有对外贸易经营许可的组织或个人,在国内委托对外贸易经营者在其经营范围内代为办理其对外贸易业务)在法律上实际上就属于无效。这种非对外贸易经营者的委托在《民法通则》中找不到依据,缺乏相关上位法的支撑,与国际上通行意义上的概念也不一致,即使引用“行纪”、“间接”等概念进行解释,在法理上也难以自圆其说,给人以牵强之感,多年来外贸制因此一直处于不伦不类的尴尬状态。

这种外贸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也带来了混乱。在外贸公司无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的业务中,无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由于本身没有对外签约、报关、报验、报运、结汇、投保等相应从事外贸业务的必须权力,也就无法承担相应的义务,故国内的“外贸”业务一旦出现对外纠纷,作为人的外贸公司就不可避免地要以第一责任人的身份对外承担主要的责任。

*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外贸法在许多方面都作了修改,其中与外贸制有关或对外贸制会产生间接影响的修改主要有两点:一、第九条,将外贸经营权审批制改为外贸经营资格备案登记制。二、第十二条(即原第十三条),除了文字内容有了大幅度的简化外,并将原来的“没有对外贸易经营许可的组织或个人,可以在国内委托对外贸易经营者在其经营范围内代为办理其对外贸易业务”的内容,改为“对外贸易经营者可以接受他人的委托,在经营范围内代为办理对外贸易业务”。

这里,第一项修改是一项实质性的改变,实行外贸经营资格备案登记制,标志着我国的外贸经营权管理体制改革向着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使企业更加容易地获得外贸经营权,也就是说可以有更多的企业通过外贸经营资格备案登记的途径获得经营外贸业务的平等权力,并有资格和条件承担起相应的涉外商事义务和责任,扩大了外贸委托业务的合法当事人的数量与规模,增加了实施规范性外贸行为的可能性。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外贸经营资格备案登记制还是有条件地放开外贸经营权管制,离完全放开还差一步,外贸经营权作为企业的天赋之权还未全部还给企业。没有办理外贸经营资格备案登记的企业仍是没有经营对外贸易业务的权力,从法律上讲,这些企业仍不具备合法的外贸业务委托人资格。在登记制实施后,没有外贸经营资格的企业仍将是企业中的多数,因为自己有直接开展对外贸易业务能力的企业毕竟是少数。在这种情况下,期望规范化的外贸业务会有大规模的出现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期待在下一次修订外贸法时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彻底解决。应该指出,全部放开外贸经营权只是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实施外贸制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必要充分条件,除此之外,计划经济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彻底摒弃和企业运行模式的高度市场化,也都是外贸制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而上述条件的基本实现预计至少还需10年以上。

第二项修改后的文字中只列明了外贸人的权限,至于委托人的权限是什么?委托人是否限于对外贸易经营者?包括不包括没有办理外贸经营资格备案登记手续的非对外贸易经营者?则未予明确,因其内容不全面且不明确,此条款变得可有可无,没有多少意义。

查看全文

外贸英语与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研究

摘要:在全球经济趋于下行和疫情的双重打击的背景下,外贸企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然而仍然面临着外部形势严峻、行业竞争激烈、创新动力不足等局面。2020年4月,中央政府充分结合国内外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挑战。首次提出构建“双循环”的针对性方针,给外贸企业提供了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在内外贸并进持续发力的同时,也暗含着财务风险隐患,尤其是信用风险、汇率风险、资金风险,还需进一步实施管控措施,构建客户信用管理机制、构建汇率预警管理模式以及完善资金结算管理体系。

关键词:双循环;财务风险;国际贸易;外贸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实行以国际循环为主的贸易模式。但是,我国近年来持续的贸易顺差地位已经逐渐成为各国贸易摩擦的导火索。目前,我国贸易大部分还集聚在低附加值、低劳动成本的加工贸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急速上升,使我国的人口红利优势逐渐削弱。内忧外患的局面迫使国际循环难以为继,双循环格局应运而生。基于双循环的格局,对于促进外贸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提升企业价值,财务风险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和防控势在必行。

一、外贸行业现状分析

(一)总体平稳发展,消费拉动增长

我国作为出口贸易的第一大国,2020年全国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46470.62亿美元,其中,出口25903.87亿美元,进口20566.75亿元,贸易顺差5337.12亿美元。2011—202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呈上升趋势,2014—2016年进出口贸易出现双降局面,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的需求量减少,造成国际能源资源市场供过于求,价格大幅下跌。2016年以后我国贸易情况逐步好转,2019年出口额呈现约0.52%的回落。然而,即便在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我国依然实现外贸稳定增长的瞩目成绩。“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2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对GDP贡献度为31.65%。2011—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对境外市场的依赖程度呈显著下降态势,消费持续刺激经济增长。我国十分重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2018年中央会议首次提出“六稳”方针。2020年,政府又提出“六保”的新任务,精准施策、引导融资、提高保障、平台支持、服务到位等多套组合拳,为外贸企业持续优化政策环境。

查看全文

外贸经营改革探讨

外贸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国民经济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贸易规范的新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制。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也陆续展开,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在层次上渐次推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

1.外贸统制专营时期(1949~1978)与产品经济和单一的计划经济的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我国建立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这种外贸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使中国在国际收支中避免出现逆差,有利于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隔离开来,有利于控制中国进出口水平和构成,达到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实现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但是,该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是:(1)独家经营,难以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统得过死,阻碍了企业与买方、卖方的接触,不利于外贸企业发挥自主经营的能力。(3)统包盈亏,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经营之路。而且未能体现地方、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2.放权过渡时期(1979~1987)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1984年,经贸部实施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以如下三项最为重要:(1)1984年1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1985年1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50%的留成外汇;(2)1984年1月,明确28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构包括经贸部所属外贸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门所属的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的外贸公司。(3)1984年9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至此,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动的主力军。经过简政放权、扩大了省一级外贸自主权。外贸公司的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自1979年下半年至1987年,全国共批准设立各类外贸公司2200多家,比1979年增加了11倍多。然而,对于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外贸公司仍然是它们通向国际市场的唯一选择。中国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的隔层导致四个问题的出现:一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换汇成本差异极大;二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国际价格信息没有通过正常途径及时传递给生产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励,而不盈利或亏损的出口产品又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三是缺乏国际市场行情信息,企业不能面对国际市场寻找机会,或根据要求进行产品改良;四是缺乏来自进口的竞争,进口管理和高关税,使进口竞争不能起到促使国内生产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提高竞争力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取消这一隔层,可以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外贸操作效率。高效率的贸易体制需要消除竞争过程和经营机会中的贸易障碍,其中,最大的贸易障碍就是各种形式的垄断,这不仅包括行业产品垄断,而且包括地理疆界垄断。

3.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1990)外贸吃“大锅饭”的体制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外贸事业的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国务院决定从1988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

(1)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全国性外贸(工贸)总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度,承包基数三年不变;

(2)取消原有使用外汇控制指标,凡地方、部门和企业按规定所取得的留成外汇,允许自由使用,并开放外汇调剂市场;

查看全文

外贸制信思考论文

一、引言

在我国,推行外贸制是当前外贸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它是国有外贸企业在市场机制下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竞争手段。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社会分工理论、市场营销概念及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对我国推行外贸制的必然性及可行性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我们认为,对外贸制进行研究,还存在另外一条思路,即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委托形式固有的信息不对称现象(asymmetricinformation)入手,对当前讨论较多的几种外贸制形式进行分析比较,寻找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有利于克服因不对称信息所带来的内在缺陷的较优契约安排形式。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出发,主要以出口为例,对外贸制在我国的推广及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对外贸制的基本认识及研究思路

1.为了便于讨论,我们首先将已在国内外实践中出现的外贸形式归纳为三种:形式Ⅰ:直接(又称佣金);形式Ⅱ:中国现行的出口形式(我们称其为中国式风险);形式Ⅲ:间接(又称行纪)。其中形式Ⅰ(即直接)系指人(外贸企业)在权限内,以本人(生产企业)的名义同第三人(国外进口商)签订合同,办理进出口业务,并收取一定佣金,人对第三人不承担责任,也不享受权利;而形式Ⅲ(间接)也是国际通行的外贸的一种形式,它指间接人(行纪人)为本人(委托人)的利益和计算,但以自己名义与第三人(国外进口商)签订合同,并收取一定佣金,同时对第三人承担合同中的义务,享受合同中的介入权;最后,形式Ⅱ(中国式风险)是中国现存外贸体制的产物,它的产生系以我国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为基础,并在非完全出于双方当事人(本人及人)自愿的背景下,由人(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订立进出口合同,以帮助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显而易见,这三种外贸形式在佣金分配、风险划分及约束法规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为便于后文分析,现将其作一比较并列于下表中:

三种外贸制形式的比较

比较项目风险收益

查看全文

浙江对外贸易转变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其推动下,浙江经济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浙江对外贸易呈现出增长速度快、总量大、在全国对外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大、私营经济总用突出、外贸顺差大、出口产品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小等特点。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国外市场进入门槛大幅降低的刺激下,浙江对外贸易更是呈现出爆发式发展。但是,由于浙江对外贸易的的扩张多属于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扩张方式,所以对内会造成资源、能源价格上涨,环境破坏严重,对外会引发贸易摩擦,频繁遭遇双反调查。做为中国的外贸大省,依靠粗放型的外贸扩张方式显然是难以为继的,为实现由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必须实现浙江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

1浙江对外贸易的现状和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国家外贸促进政策的刺激下,浙江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进入新千年后,中国顺利加入WTO,浙江的外贸发展更是迅速增长。综合分析,浙江外贸发展总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1外贸总值迅速扩张,顺差大幅增加。

1978年浙江进出口总额只有0.7亿美元,1986年,我国的改革开放由农村扩展到城市,从而进入全面改革局面,当年浙江进出口总额为12.9亿美元,其中出口10.9亿美元,进口2亿美元。到2005年浙江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73亿美元,随后仅用三年时间,2008年就突破了2000亿美元关口,达到2111亿美元。到2008年,浙江进出口总值达到2111.3亿美元,其中出口和进口值分别为1542.96亿美元、568.4亿美元,与1986年数据相比,分别增长了163倍、141倍和282倍。

外贸总值快速扩张的同时,浙江外贸顺差也大量增加。2002年浙江以16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居全国首位,2004年浙江的外贸顺差总额又在全国首次超过300亿美元,与全国的贸易顺差基本持平。近年来,浙江贸易顺差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巨额贸易顺差的存在,一方面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从此我们再也不必担心因外汇供应不足而影响国家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进程。但是大量的外汇结余增加了人民币的汇率压力,导致人民币的升值问题成为国际社会热炒的话题,并据此频频向中国政府施压。另一方面,出口的迅速扩张对国外同等产品和替代品造成了致命打击,为了维护本国生产者和民众的利益,国外政府往往会通过反补贴、反倾销等方式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

查看全文

外贸制探究论文

一、引言

在我国,推行外贸制是当前外贸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它是国有外贸企业在市场机制下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竞争手段。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社会分工理论、市场营销概念及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对我国推行外贸制的必然性及可行性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我们认为,对外贸制进行研究,还存在另外一条思路,即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委托形式固有的信息不对称现象(asymmetricinformation)入手,对当前讨论较多的几种外贸制形式进行分析比较,寻找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有利于克服因不对称信息所带来的内在缺陷的较优契约安排形式。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出发,主要以出口为例,对外贸制在我国的推广及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对外贸制的基本认识及研究思路

1.为了便于讨论,我们首先将已在国内外实践中出现的外贸形式归纳为三种:形式Ⅰ:直接(又称佣金);形式Ⅱ:中国现行的出口形式(我们称其为中国式风险);形式Ⅲ:间接(又称行纪)。其中形式Ⅰ(即直接)系指人(外贸企业)在权限内,以本人(生产企业)的名义同第三人(国外进口商)签订合同,办理进出口业务,并收取一定佣金,人对第三人不承担责任,也不享受权利;而形式Ⅲ(间接)也是国际通行的外贸的一种形式,它指间接人(行纪人)为本人(委托人)的利益和计算,但以自己名义与第三人(国外进口商)签订合同,并收取一定佣金,同时对第三人承担合同中的义务,享受合同中的介入权;最后,形式Ⅱ(中国式风险)是中国现存外贸体制的产物,它的产生系以我国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为基础,并在非完全出于双方当事人(本人及人)自愿的背景下,由人(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订立进出口合同,以帮助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显而易见,这三种外贸形式在佣金分配、风险划分及约束法规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为便于后文分析,现将其作一比较并列于下表中:

三种外贸制形式的比较

比较项目风险收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