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流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3 17:22: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外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控制居民消费外流的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科技在现代社会中应用的日益广泛,居民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居民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本文以浙江省金华市的居民消费外流情况为研究对象,具体剖析了目前金华市的商业消费环境,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影响居民消费外流的因素评价指标,并提出一定的改善措施和建议,尽最大可能减少本地居民的消费外流,保证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居民消费;消费外流;外流控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居民的消费支出也越来越多。本地居民的消费支出是拉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建设的源动力,但是当今社会交通越来越便捷、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居民的消费行为基本发生在居住的区域范围内,但是如今居民的消费不仅可以跨城市,甚至可以跨越国界,城市就会出现居民消费顺差和居民消费逆差。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如何尽可能地留住本地居民的消费资金,这成为了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浙江省金华市是浙中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同时又是交通枢纽,与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的交通非常便捷,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金华居民在其他城市进行各类商品和服务进行消费,金华市居民消费外流的情况非常严重。消费外流使得金华区域内的百货业、旅游业、零售业等一蹶不振,发展停滞不前,这些会严重影响金华GDP的水平,各产业的发展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产业发展不好居民就越觉得本区域内能够提供的各类消费约差,就会更加出现消费外流的情况,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图1本地消费外流恶性循环怪圈示意图。通过对金华市的商业环境进行深入地调研走访,采用了个别访谈、专家访谈法、调查问卷等各种方法,大量收集各方面信息和数据,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对金华市目前的商业环境进行了梳理分析,最后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居民消费外流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居民消费外流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A:总目标层,就是居民消费外流的影响因素;第二层次B:准则层,包括城市商业建设,居民因素,周边城市建设三个方面;第三层次C:指标层,包括购物环境、物价水平、商品种类、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宣传、购物环境、交通便捷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外流的因素主要包括本城市的商业环境建设、居民因素和周边城市建设三方面,首先,本城市的商业环境建设会直接影响本地居民的消费,本地的商业环境建设包括购物环境、物价水平、商品种类等因素,城市购物环境好可以吸引本地居民进行消费,而且目前信息发达,消费者能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消费者能够对其将要购买的商品在网络上面进行询价,所以物价水平成为吸引本地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购物渠道的多样化,如果消费者在本地总是买不到自己想买的商品,逐渐就会对本地的商业环境失去信心,所以本地的购物场所能够提供充足的商品也是防止消费外流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次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地点,而且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是一个长期积累形成的因素,所以这两个因素对于居民消费地点的选择影响重大且持续时间很长。最后是周边城市的建设也是直接影响本地居民消费是否会外流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周边城市的购物环境远远好于本地,且交通便利,同时周边城市又经常在本城市进行宣传引导,那么本地居民的消费最容易流向的就是周边的城市。
居民消费外流影响因素评价矩阵列举了会影响居民消费外流的各项因素,但是各项因素对于目标层的影响大小是不一样的,根据不同因素作用大小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去控制居民消费外流的情况,所以各项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就非常重要。计算各个影响因素的指标权重步骤主要如下:1.计算判断矩阵A的每一列的总和Mi;2.计算判断矩阵A的每一项aij除以它所在的列的总和得出Wij;3.计算每项平均值ω,ω即为所求各项指标权重。经过上述三个步骤计算以后,可以得到二级指标的权重向量ω,如表2所示: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影响城市居民消费外流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城市的商业环境建设,一个城市的居民消费外流会直接导致整个城市的GDP下降,各产业发展停滞或倒退,城市就业机会减少和就业环境恶化等消极的影响,所以必须针对本地的情况积极做出相应的改变,留住本地居民的消费。首先是从政府层面,采用有效的干预机制,比如加大投资力度,重点打造几个城市的核心商业区,保证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让居民的消费资金尽可能留在本城市,促进本城市的发展;二是各相关产业,可以形成产业联盟,降低产品的进货成本,尽可能地销售促销、低价、高品质的产品,多多举办各种大型的购物节活动等来吸引留住本地消费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购物环境。从各个角度着手,提升本地的购物环境,保证本地居民的消费不外流,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邵瑜 单位: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外流贪污资产追回研究论文
关键词:资产追回机制公益诉讼制度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刑事没收程序
内容提要:在腐败犯罪案件中,如何追回外流腐败资产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应《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要求,创设全新而完善的公益诉讼制度和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构建公益诉讼制度,关键在于赋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等实体以诉权;构建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旨在创建一种仅解决有关财物的没收问题,而不涉及行为人定罪量刑问题的刑事没收程序。
一、基于直接追回资产机制的公益诉讼制度及其构建
众所周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了两种形式的资产追回机制。其中第53条确立的直接追回资产机制(measuresforthedirectrecoveryofproperty)规定,资产流出国在其资产因腐败犯罪被转移到国外时,可以通过直接在资产流入国提起民事诉讼的途径,主张对该财产的合法所有权,这为缔约国开展这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法律框架。
但问题是该机制同时意味着国家自身必将成为这种跨国民事诉讼的诉讼主体,而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尽管个别情形下国家(如国家成为无主财产的所有人)可以成为国内民事诉讼的诉讼主体,但成为跨国民事诉讼的诉讼主体,不仅在理论上存在争议,现实中也非常敏感。关此,诚如有关学者所指出的,引入公益诉讼制度,赋予有关实体以诉权,由其代表国家向资产流入国法院提起公益诉讼,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是在这种公益诉讼中,具备什么资格的主体才是适格主体,才能以原告身份在资产追回程序中代表国家进行活动,才能独立行使原告的权利和义务,颇值关注。笔者认为,这种适格主体的确定既要具现实性能,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还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追回腐败资产这一目的。基于此种考虑,以下几种实体皆可充任适格主体。
其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即在中央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从事诉讼活动,在地方则由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进行活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代表我国在资产所在国提起民事诉讼,其在被请求国法院处于原告地位,享有原告的权利和承担原告的义务。[1]在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实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依法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管,应该说,由其代表国家从事诉讼活动,这种方案比较符合我国现行体制。
人力资本外流原因及策略探讨论文
文关键词:人力资本外流异化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
论文摘要:由于制度上的原因和劳动者自身的有限理性,人力资本存在“异化”倾向和“异化弹性”,从而形成人力资本外流。我国目前是人力资本外流十分严重的国家,结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我国的人力资本外流问题,可以探知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采取积极的措施抑制人力资本外流,为经济增长提供不竭的动力。
自20世纪50年代末始,人力资本理论在舒尔茨、明塞尔、贝克尔等人的努力下得以确立并逐渐形成。随着罗默的知识积累模型和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的推广和使用,人力资本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人力资本属于西方经济学范畴,是指人们在教育、训练、获取信息、移民和维护身体健康等方面的支出所形成的资本。威廉·配第曾指出:“土地是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本身除了劳动本身没有别的任何“物质”“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按照劳动的运作形式不同,将劳动分为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在当代,由于知识作用的大大提升,特别使活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作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增强。劳动力资本是劳动力商品概念的逻辑延伸,是指“劳动者对自己劳动力要素的资本所有权”口,,包括对其自身具备的体力、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的所有权。因此,劳动力资本也同样可以分为从事简单劳动和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资本可以看成是西方经济学范畴的人力资本。
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言,人力资本正在迅速超过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力。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本外流的现象十分严重,中国人事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6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约达10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仅为27.5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指出,在国际移民大潮中,海外的中国大陆专业人才超过了30万人,许多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中国现在已是全世界人力资本外流最严重的国家,而且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如果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当前的人力资本外流问题,可以发现其深层的原因。
一、人力资本的“异化”与人力资本外流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力资本不是其所有者即雇佣工人的资本,而是占有者即资本家的资本,即劳动力资本存在“异化”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非公有经济中由于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存在,即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存在,劳动力资本也存在“异化”问题;在公有经济中由于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不存在,则劳动力资本不存在“异化”。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不断追求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因为剩余劳动、剩余产品“是整个社会发展和全部文化的物质基础。
关于我县教师外流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为全面了解我县教师队伍现状,特别是教师外流状况及其对我县教育的影响,去年以来,我们对全县11个乡镇和8处县直学校教师外流情况进行了多次调查统计,前不久,再次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摸底了解。调查表明:我县从2000年开始出现教师外流现象,此后呈逐年蔓延上升趋势;教师外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给部分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队伍管理工作造成了影响,而且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最感头疼的问题之一;教师外流对我县教育的影响已经初步显现出来,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将愈来愈明显、愈来愈严重。所以应高度重视教师外流现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一.我县教师外流状况
根据调查统计,我县从2000年开始出现教师外流现象,当时以平原一中、平原镇最为严重。从2000年到2003年,每年学期初、学年初都有教师外流,范围由县镇学校蔓延到农村中小学,全县11个乡镇、8处县直学校共19个单位,存在教师外流现象的有11个,占58%。截止到2003年9月,全县教师外流共计111人,占全县在岗专任教师总数的3.2%,其中流向县外的56人,流向县内各民办学校主要是平原师范初中部的55人,各占50%。仅一中和平原镇两个单位就有63人。在111名外流教师中,有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更多的是一线中青年骨干教师;从学历看,学士学位的9人,大学本科的34人,专科的68人,分别占8%、30.6%、61.2%;从职称看,高级教师31人,中级教师64人,分别占28%和58%;从年龄看,平均年龄31岁,最小的24岁,最大的42岁。自98年以来,我县共有4名省级教学能手,目前已流失2名,另有省、市、县级优秀教师18名,省市级教研课题承担者6人。
由此可见:(一)教师外流已经成为我县的普遍现象,出现时间早,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广。(二)外流教师普遍学历高、职称高,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正是在教学上出成果的时候。可以说是一支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是一笔教师优势资源。(三)相对而言,我县教师流入县外的不是很多,有一半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入县内民办学校,仅流入平原师范初中部的就达41人,另外由乡镇流入县直学校或跳槽改行的也有一部分。
二.教师外流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使然。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社会中的人才资源在全社会广泛流动。人才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而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也是在不断流动中实现的,人才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不断流动,能够使人才在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产生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说教师的流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让所有的教师长期固定在一个岗位上,一次分配,终身不变,已经不适合当前市场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
如何管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探讨
如何管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探讨
内容提要: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非农化和城市化的权宜现象,对农村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劳动力外流影响的正负效应出发,以横村镇农村劳动力外流为例,分析了外流的原因,并对劳动力外流与农村发展作了一定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外流根本原因政府职能
一、概述
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起点和基础。任在最不何一个欠发达国家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在国民产品和劳动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发达的国家,70%~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对于城市来说更为低下,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民收入有一定的提高,但90年代以后,农民相对城市居民收入不断下滑。由于人口的增加和收入的下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流向了城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增多,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以浙江省为例,十五期间,我省GDP以年均12.8%的速度增长,农民工对我省GDP的贡献率达到21.35%,农民工对浙江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也存在很多社会问题,矛盾不断趋于激化。对流入地来税,由于外来农民尚未融入当地社会,而处于边缘地位和失控状态。因而他们常常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于是,当流动中无固定寓所的农民其愿望与现实发生矛盾之时,他们就很容易走向不利于社会稳定、甚至是反社会的道路,通过极端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其直接后果就是给当地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构成严重的冲击和威胁,触发了各类刑事案件的发生。对流出地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转移出去的往往是农业中的主要生产者,特别是有一定文化或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劳力,剩下的大多为老弱病残,或者是文化较低、观念落后的年轻人,直接后果引发了农村精英阶层缺失,阻碍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由于村组年轻、能干的农民大量,这给农村的民外流,村级组织面临管理者后继乏人的新情况,村组干部老龄化、农村党员老年化已成为普遍现象。
电子商务涉外流转税法比较研究
国内涉外流转税法主要由关税法、涉外营业税法、涉外消费税法、涉外增值税法所组成,面对电子商务的巨大冲击,原有涉外流转税法的缺陷与不足逐渐暴露出来,不能适应当前跨境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因此,比较研究电子商务中涉外流转税法使国内原有涉外流转税法得到完善与健全具有现实意义。
一、电子商务涉外流转税法的稽征制度比较
对于涉外流转税法受到的来自电子商务的挑战,尤其是交易对象是无形货物、劳务的时候,相关国家与组织进行了构想和应对政策的设计。其中,欧盟与OECD表现得十分积极,通过增值税的立法实践,欧盟形成了电子商务十分完备的税收稽征相关制度,OECD关于电子商务则提出四种征收消费税的相关稽征制度,这四个征税制度都进行了有效性、可行性、政府行政成本、企业遵守成本等方面的评估。自行报缴的制度也叫逆向征税的制度,其纳税的义务人是买方,征税的对象是进口的无形货物或者劳务,买方的所在地点是征税地点,买方所在地点的税务机关是征税的机关。注册登记的制度从本质上看是注册登记非居民的企业,因此又叫非居民注册登记的制度,指的是税收管辖范围相同条件下,非居民的企业进行了此区域买受人无形货物、从事劳务等远距离销售,就应在这个地区税收机关进行登记注册手续的办理。转交税款的制度指的是货物在出口的过程中,卖方应对非居民货物进行出口消费税的缴纳,然后把此税款邮寄到当前国家税务机关,然后税务机关把这个税款交到消费国家。第三方代征制度是税收稽征的一个全新制度,指的是接收方与提供方进行电子交易支付时给予金融机构等第三方对消费税进行代征的义务,然后第三方代征之后将税款交到消费国。
二、电子商务涉外流转税法的产品税法定性比较
不同的数字产品定性会出现不同的税法效果。从国内角度来讲,由于税种不同,会使相应的税率不同或者免税。从国际角度来讲,电子商务的数字产品在定性成货物时适用GATT,定性成劳务时适用GATS,法律的后果主要包括关税应当征收和不应当征收两种。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在关税方面的收入,而且GATS和GATT两者在国民待遇与最惠国待遇、配额制度与数量限制等方面如果存有差异,将会给各方带来不同法律效果,由此可见,合理的数字产品税法定性十分重要,不过各个国家与组织的观点都不一致。美国没有进行明确的数字产品相关税法定性,但是,美国觉得数字产品适用GATT能够推动贸易自由化,并觉得数字产品的物理特性也应如此。欧盟界定了相关劳务范围,只要交易过程中不提供货物都属于提供劳务,这是一种利用排除法对劳务交易适用范围进行确定的方式。对于不视为货物的情况,OECD指出如果以消费税为目的提供数字产品不能视为提供货物,该共识反映出OECD每个成员的共同意志,各个成员国通过妥协达成了一致,明确了数字产品并非货物这一定性。
三、电子商务涉外流转税法的税收管辖标准比较
完善海外流失文物追查法律程序思索
本文作者:郭曰君工作单位: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5月20日,备受关注的唐贞顺皇后陵墓被盗文物已全部追回,彩绘石椁和仕女壁画先后归国,实现了中国唐陵文物史上首次“破镜重圆”。陕西历史文物资源丰富,长期以来文物盗掘现象十分严重。2004—2005年,以杨彬为首的文物犯罪集团对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庞留村附近的唐代贞顺皇后陵墓(敬陵)实施疯狂盗掘,将陵墓内一套彩绘石椁和5幅壁画分批盗出,并破坏了陵墓内6幅珍贵壁画。随后杨彬将石椁以100万美金倒卖走私到美国,5幅壁画下落不明。为了追缴流失文物,有关部门在将杨彬犯罪集团成员抓捕后,迅速联络国际刑警组织协助开展追索文物工作。2010年4月,流失美国达5年之久的珍贵文物石椁无偿追索回国,境外追索贞顺皇后陵墓被盗文物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在追索石椁过程中,警方调查发现被盗5幅壁画也流失到美国,被某古董商存藏。经严正交涉,美国古董商同意无条件将涉案5幅壁画文物归还。2011年3月6日,5幅壁画文物被安全押运回西安。经鉴定,5幅壁画中一级珍贵文物3件,二级珍贵文物2件,具有非常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至2011年5月20日,唐贞顺皇后敬陵被盗文物全部追索回国[1]。分析这次成功追回海外流失文物的经验,主要可以归纳为法律保障、专业技术和国际合作三个方面。首先,在法律保障方面,2009年中美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对旧石器时代到唐末的归类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迹雕塑和壁上艺术实施进口限制的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的规定,公元1760年之前的中国相关文物,以非法途径进入美国不再受保护,唐贞顺皇后陵墓被盗文物显然属于此列,这也是我国首次运用法律途径成功追回的被盗文物。其次,专业技术方面,此次唐贞顺皇后陵墓被盗文物追索,由公安部、国家文物局为主导进行指导督办。公安部将此案列为挂牌督办案件,向国际刑警组织提供石椁证据资料;文物部门则向国内外热衷于保护中国文物的民间团体组织发送石椁图片资料,希望在国际文物市场上发现石椁的信息。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成功地解决了专业技术上的障碍,为石椁和壁画的追索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最后,国际合作方面,有效地利用了国际刑警组织的力量,为寻找流失文物的下落和成功追索带来了较大便利。在欣喜欢庆之余,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海外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仍很严峻。据统计,在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里,有不下百万件中国文物珍宝[2],并且珍贵文物仍在持续流失。我们应总结和借鉴国内外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成功经验,并上升为法律规定,为海外流失文物追索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我国海外流失文物追索面临的主要法律困境
我国是1954年《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的缔约国,这些国际公约都可以作为我国海外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国际法依据。此外,国际法上关于“战争期间被掠夺的文物”的先例已演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原则。任何因战争原因而被掠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该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这里所说的“没有任何时间限制”,一是不论战争何时发生,二是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归还的要求,这个原则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3]。但是,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只依靠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的保护还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国际公约在这一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而欲成功追索海外流失文物,必须有完善的相关的国内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国内主要的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该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文物出境,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经审核允许出境的文物,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发给文物出境许可证,从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口岸进境。”“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向海关申报;海关凭文物出境许可证放行。”也就是说,我国实行文物出口许可证制度。但该法并未规范海外流失文物的问题。此外,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2月国家文物局在其官方网站《全国文物拍卖管理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会议严格确定文物拍卖标的审核重点,被盗窃、盗掘、走私的文物或明确属于历史上被非法掠夺的中国流失文物等九类文物不得作为拍卖标的或应严格审核。因我国存在海外流失文物追索问题的立法空白,因此我国海外流失文物追索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法律困境:1.流失文物历史资料证据搜集。我们在追索以百万计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的过程中,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要提供确凿有利的证据证明这些文物归属我国。但由于历史久远,原因复杂,对于很多流失在外的文物,我们无法搜集到确切的证据资料,证明其是什么时候流失出去的,出境时情况如何,因而无法提供有力的法律证据,成为法律技术上的一个瓶颈[4]。2.缺少适格诉讼主体。以2008年“鼠首兔首拍卖案”为例,即国际艺术品拍卖巨头法国佳士得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中的鼠首和兔首铜像案,为追索流失海外的中国国宝,国内80多名律师于2009年1月自发成立了“追索圆明园流失文物律师团”,意图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阻止拍卖、追索国宝,这是国内首次以律师团发起诉讼的方式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然而此案,仅在诉前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这一关即被驳回。主要原因即是因为缺少适格的诉讼主体,原告资格问题即为外国律师攻击的重点。这不是一个个例,并在今后也将成为制约我国成功追回流失文物的主要问题[5]。3.欠缺稳定的专业技术支持。因追索海外流失文物工作的特殊性,在其追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会涉及对流失文物资料证据的搜集、文物的甄别、鉴定,以及对文物的侦查、追踪等。因而,这就需要一定专业技术的支持。分析埃及、意大利等国家成功追回流失文物的经验,可以发现在追索流失文物过程中很重要的因素即在于其通过专门机构的形式,实现了对追索工作专业技术的保证。此次我国成功将唐贞顺皇后被盗陵墓文物追索回国的有益经验也在于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解决了专业技术上的障碍。但是,我国对于流失文物的追索多是以专案组,或者爱国人士等志愿者的形式进行,虽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专业技术,但因其多为临时性、非专业性,往往缺乏足够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从而也就导致了在追索流失文物的过程中欠缺扎实的专业技术。4.缺少专门的追索机构。纵观世界各国,在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方面以埃及和意大利最为成功,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即在于两国均设有专门的追索机构,由专门人员组成,专门负责流失文物的追索。而我国缺少这样一个专门机构,也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员,以至于对流失文物的追索不能制度化、体系化,不仅造成适格主体的欠缺,在追索过程中也缺乏专业技术,包括文物方面的技术和法律技术,严重制约了追索流失文物的效率和成功率。此次唐贞顺皇后陵墓被盗文物的追索主要是以协商方式得以解决的,不涉及法律诉讼。在需要进行诉讼的案件中,则不难想象会再次遇到适格法律诉讼主体等问题,成为追索的障碍。因此,整合文物、法律、侦查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门追索机构还是很有必要的。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相关国际公约在海外流失文物的善意取得、取得实效、消灭时效和管辖权归属等问题上均处于空白状态,从而导致我国在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诉讼中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而面临重重困境。这些问题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都已经得到详细的阐述,本文不再赘述。
三、关于制定《流失文物追索法》的建议
关于我县教师外流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为全面了解我县教师队伍现状,特别是教师外流状况及其对我县教育的影响,去年以来,我们对全县11个乡镇和8处县直学校教师外流情况进行了多次调查统计,前不久,再次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摸底了解。调查表明:我县从2000年开始出现教师外流现象,此后呈逐年蔓延上升趋势;教师外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给部分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队伍管理工作造成了影响,而且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最感头疼的问题之一;教师外流对我县教育的影响已经初步显现出来,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将愈来愈明显、愈来愈严重。所以应高度重视教师外流现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一.我县教师外流状况
根据调查统计,我县从2000年开始出现教师外流现象,当时以平原一中、平原镇最为严重。从2000年到2003年,每年学期初、学年初都有教师外流,范围由县镇学校蔓延到农村中小学,全县11个乡镇、8处县直学校共19个单位,存在教师外流现象的有11个,占58%。截止到2003年9月,全县教师外流共计111人,占全县在岗专任教师总数的3.2%,其中流向县外的56人,流向县内各民办学校主要是平原师范初中部的55人,各占50%。仅一中和平原镇两个单位就有63人。在111名外流教师中,有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更多的是一线中青年骨干教师;从学历看,学士学位的9人,大学本科的34人,专科的68人,分别占8%、30.6%、61.2%;从职称看,高级教师31人,中级教师64人,分别占28%和58%;从年龄看,平均年龄31岁,最小的24岁,最大的42岁。自98年以来,我县共有4名省级教学能手,目前已流失2名,另有省、市、县级优秀教师18名,省市级教研课题承担者6人。
由此可见:(一)教师外流已经成为我县的普遍现象,出现时间早,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广。(二)外流教师普遍学历高、职称高,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正是在教学上出成果的时候。可以说是一支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是一笔教师优势资源。(三)相对而言,我县教师流入县外的不是很多,有一半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入县内民办学校,仅流入平原师范初中部的就达41人,另外由乡镇流入县直学校或跳槽改行的也有一部分。
二.教师外流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使然。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社会中的人才资源在全社会广泛流动。人才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而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也是在不断流动中实现的,人才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不断流动,能够使人才在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产生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说教师的流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让所有的教师长期固定在一个岗位上,一次分配,终身不变,已经不适合当前市场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
浅析人民币境外流通
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人民币境外流通问题变得日益重要,人民币境外流通问题涉及货币政策调控、人民币自由兑换、人民币国际化、外汇管理以及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往来等问题。现在,人民币在越南、泰国、缅甸、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被作为支付货币和结算货币被普遍接受,孟加拉国、马来西来、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接受人民币存款和办理人民币其它业务。在一些发达国家,人民币也成为当地的可自由兑换货币,逐日公布与当地货币的比价(李华民,2002)。因此,研究人民币境外流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民币境外流通的现状
1、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数量估计。境外流通的人民币主要来源于边境小额贸易、旅游贸易中的现金支付。由于在统计上存在困难,人民币境外流通的准确数字无从知晓,不同的人得出的数据差异较大。
(1)姜波克教授1994年对1993-2003年10年期间的人民币输出数量进行了估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到2003年,人民币累计输出总额应达到2000亿元。
(2)其它有关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数据主要是国家外汇管理局、人民银行各沿边分局(分行)的零散研究报告。①外汇管理局西双版纳中心支局的唐东宁等(2002)认为:人民币在缅甸有“小美元”之称,当作硬通货使用,流通范围较广,老挝东北三省人民币完全可以替本代币在境内流通,最远深入到老挝首都万象一带;而在中缅边贸及旅游活动中,缅甸禅邦重镇小勐拉,每年流出、流入的人民币多达几亿,以至于缅甸本国货币几乎不作为流通及结算媒介。据保守估计,目前境外流通存量高达10亿。②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调统处(1999)对新疆边境贸易和人民币境外流通进行了调查,指出新疆有8个地州分别与蒙古、俄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接壤。1996—1998年在哈萨克斯坦流通(或滞留)的人民币约为645、1082和604万元。同期在吉尔吉斯斯坦流通(或滞留)的人民币约为540、557和570万元;在巴基斯坦为90、130和160万元;蒙古国是新疆周边国家中人民币流通量最大的国家,人民币现金交易量占双边全部交易量的1/3强,其流通量占蒙古全国货币流通的50%。以蒙古巴颜省为例,人民币流通量就在3000万-5000万之间。人民币在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和乌孜别克斯坦等国的流通量不多。
(3)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李永和、朱健伟(1999)对云南省边贸地区人民币流出人情况进行了分析。据人行德宏州中心支行调查估算,1998年沉淀在缅甸的人民币数量约在3000万元以上;人行思茅地区中心支行调查反映,与该地区边境4个县相连的国外地区有5—8亿元左右的人民币在流通。
浅谈劳动力外流对农村经济的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同时也形成了农村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分散式的农业产业模式弊端开始显现,而大量的农民工外出打工后,农村大量的土地开始流转,农业生产由分散化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农村的种田能手可以将闲置的大量土地租借过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管理,大大提高了农村土地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农民进城后身份发生了转变,由农民变化为产业工人,为了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农民工需要进行培训,学习工作需要的技能,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而且在大城市中,潜移默化中他们的眼界不断开阔,了解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和资源。这些农民工日后返乡后,不仅将打工所得收入带回家,还有先进的理念以及有价值的咨询和信息,一些佼佼者还在农村进行创业,带动大量的农民一起致富,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
2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经济的消极影响
2.1降低了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农村劳动力外出后,部分土地实现了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生产效率提高了,但同时也有大量的土地被搁荒。农村外出的劳动力大多是有知识、有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又以男性为主,留在农村的大多是妇女、小孩和老人以及一些身体残疾没有劳动能力者,这部分人群缺乏劳动能力和种田积极性,大多采用传统的粗放式种植方式,土地生产效率低下,农田单产难以提高,很多中低良田改造工程被搁置,有的地方因为劳动力大量外流,耕地抛荒面积己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对农业生产带来釜底抽薪的影响。
2.2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困难当前,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不高,使得现代化科技不适用于农户的小规模经营。随着外出农民的日益增多,留守农民大多是老人和妇女,思想保守,为政府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带来了难题,一些农村即使完全免费,农民也不愿意应用新的农业技术,一些农民表示自己年纪大了,收入靠孩子们外出打工,自己种点地够口粮就可以了,没有积极性去参与技术推广,抱有这种心态的农民不在少数,导致现代农业无法进行很好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