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教师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3 15:56: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外籍教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现状综述
论文关键词:南通市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院校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等院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数量在逐年增加。通过对南通市部分高校外籍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情况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19世纪中叶,英美等列强在我国设立教会学校,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执教,这是外籍教师的雏形。南通聘请外籍教师始于通州师范学校,在1903年建校之初,张誊先生就先后聘请了6位日本籍教师讲授理科、农业等课程,1906年张警先生在通州师范学校开设测绘科,聘请8位日籍教师任教。外籍教师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经江苏省教育厅统计,江苏省高等院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4年为599人,2005年为624人,2006年为657人,2007年为698人,2008年已达到733人。外籍教师已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教学队伍,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笔者就外籍教师的教学情况、校方对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1调研的基本情况
(1)时间安排。从2008年10月开始到2009年1月,采用问卷调查对南通市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并辅以访谈,以尽量使调查结果客观真实。
(2)调查对象。此次调查对象为南通大学、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和南通职业大学三所高校的学生。
外籍教师教学考察论文
[摘要]引进外籍教师资源,是提高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对外籍教师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方面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外籍教师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一、引言
如何充分利用外籍教师资源,特别是利用外教的地道口语与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我们需要去研究与分析的课题。
外教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呢?效果如何?笔者通过访谈学生、听外教的课等,对外教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证明,聘请外教来担任大学英语的口语课这一举措非常有效,其中一些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外教上课的情况与分析
浅析中小学外籍教师教学管理
摘要: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外教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日益增加,随之产生了一些问题。由此,对外教教学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了外教教学管理水平低下的原则,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外籍教师;教学问题
随着全球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教育国际化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各中小学也把建设一个国际化的学校定为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在教育国际化日趋重要的今天,外籍教师在中小学英语教学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该如何利用好外籍教师这一资源,提升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呢?
一、中小学外籍教师的教学现状
在来华的外籍教师中,既有以教育为己任的、具备教师资格、拥有教育情怀的优秀人才,也有抱着“淘金”“游学”态度,到中国游山玩水的外籍人员。虽然从2017年起,国家外专局严格了外国人来华工作的准入门槛,但是仍有许多外国人通过中介公司,以打擦边球的方式进入中小学、幼儿园、各种培训机构充当教师,其中不乏以非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因此,外籍教师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是当前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1.中小学外籍教师的教学特点
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障碍及化解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外籍教师成为我国引进国际化人才,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素。许多外籍教师来华之后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及教学方法的不同,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课堂的英语教学,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甚至选择半途离开。该文以跨文化适应理论为依据,分析外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化解方法,为提高外籍教师在华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语教学;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
外籍教师进行英语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来华之后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性以及教学观点的不同,一些外籍教师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而学校更多的是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外籍教师帮助,更多地去关注外籍教师的生活起居而较少地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外籍教师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不得不独自面对孤独以及焦虑等各种负面情绪,在教学中,他们所推崇的一些教学方法并不完全被学生所接受,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去做,充满迷茫,所以他们的教学效果并不乐观。甚至有些外籍教师因为忍受不了而中途离开,不仅给学校教学安排带来巨大麻烦,而且在他们回国之后对我国的评价也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基于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外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分析外籍教师来华之后的心理变化以及课堂适应过程,有针对性地对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并给予外籍教师精神层面的帮助以及教学方面的建议,进而帮助外籍教师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外籍教师在中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1关于跨文化的理论研究
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发展过程,是指对一个新的文化环境逐渐接触、了解到最后融入的过程。跨文化适应的研究通常着重于深处异国的旅居者在面对新文化所带来的冲击时,所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跨文化适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以将其变化氛围多个阶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人类学家Oberg所提出的“文化休克”的理论,“文化休克”是指人们处于异国文化环境之中时,由于失去了自身所熟悉的交际符号好形式,所产生的一种惶恐不安的负面情绪,想要放弃的状态。在这一理论中,他把跨文化适应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挫折期、恢复期和适应期。蜜月期是指刚刚进入新环境时感到的兴奋和愉悦。最初可能会有一些忧虑,但陌生环境所带来的新鲜感和愉悦感会战胜这种忧虑,而且对所有的新奇事物往往都会持正面的态度,急于了解新鲜事物。这个时期的人们还是从自己的文化角度看待新的文化,对眼前的一切都十分满意。挫折期也叫作“文化休克期”,这一阶段人们刚开始新鲜感逐渐消失,开始面对在陌生环境中的各种挑战,开始体会到“文化冲击”,发现实际生活于自己预想中的差别较大。语言障碍和生活习惯的差异阻碍了与当地人的交流,整个人开始变得失望、沮丧、焦虑、孤独,开始想家,不愿意与当地人接触,对当地的文化产生负面印象,人们普遍感到疲惫不堪,觉得自己遭受排挤,想要放弃在新环境中的生活和工作,回到自己熟悉的文化中去。恢复期是文化适应的第三个时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周围事物慢慢地习惯了,意识到了文化的差异,对于一些事情即使仍然不喜欢,但是可以接受和理解。能够逐渐地重新发现周围事物和人的积极面,并慢慢地改变自己的预期去适应新的文化。也愿意与当地人进行交流,有了那么几个朋友,对自己应对新环境的能力有了信心,孤独感、焦虑感和失望感逐渐减弱并消失,总体感觉还好。适应期是文化适应的最高阶段,随着对文化差异的了解更加深入,人们对待当地文化的态度更加宽容、客观。人们开始接受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能够站在当地的文化价值观角度思考问题,并且乐意主动地去融入和适应当地的文化,能够与当地人和谐相处,内心重新感觉到愉悦。
2跨文化适应理论下外籍教师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障碍
高等学校聘请外籍教师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高等学校聘请专家、外教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组成部分,是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进步文化的重要途径。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切实做好。
第二条聘请专家、外教的工作,应为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服务,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
第三条聘请专家、外教要贯彻以我为主,按需聘请,择优选聘,保证质量,用其所长,讲求实效的原则。在工作中要加强计划性,防止盲目聘用,凡可由我国内教师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一般不聘请专家、外教担任。
第四条高等学校应根据专家、外教的业务专长并考虑到他们的政治背景和态度大多与我不同的情况,正确发挥他们的作用。还应主动多做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中国,增进了解和友谊。
第二章各专业专家、外教的聘用
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统计学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清华)为检索统计源,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外籍教师”为检索词,以“教学管理”为并含词频,经过模糊检索,筛选后得到有效文章126篇;以《读秀中文学术搜索》(期刊)为检索统计源,以“外籍教师教学管理”为检索关键词,经过模糊检索,得到310篇文章,经过筛选,去除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清华)重复及无效的文章,得到有效文章92篇。资料年代自最早发表的文献年份1990年8月起,到2013年1月止。通过认真对比原文内容和综合性分析大量文献,对所检论文进行了分类,从而对我国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热点以及发展趋势有了大致了解。
二、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概况
(一)研究论文数量及年代分布
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年代分布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显现出这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一个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高低和发展速度快慢通常可以通过对该领域期刊的时间分布分析反映出来。关于“我国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论文时间分布如表1所示:通过表1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研究论文在时间分布上基本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论文主题中包含“外教”字样的论文首次发表于1990年,在其后的十四年里这方面的的也不多,到2004年以后,关于“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的论文数量才逐渐开始有所增加。因此,通过分析可知,就论文在时间上的分布来说,从1990年至2013年,有关“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的研究活动可以大致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十年(1990年———1999年),可以认为是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探索阶段,本阶段只有零星的;第二阶段为2000年———2004年,这五年期间的数量已逐步有所增加;第三阶段为2005———2012年,这八年的数量已初具规模,其中尤以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历史高峰。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问题从无到有,已经开始逐步受到关注,并且渐渐变成研究的热门问题。
(二)论文的期刊分布
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摘要:提升外籍教师的教学质量是成功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保障之一。本研究针对当前外籍教师师资队伍稳定性差、考核指标过于单一等问题,借助PDCA循环理论建立了包含“前期组织”“中期实践”及“反馈评价”三个阶段的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建立多渠道反馈机制”及“强化教师间协同发展”等一系列路径,确保了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在为期一年的实践中,这一体系在学生反馈、督导评议及教师团队建设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PDCA循环;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问题起源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及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引进外籍教师为高校教学服务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普遍的日常工作之一,然而在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数量持续增加,中西教学理念不断碰撞等因素的影响下,外籍教师面临着师资队伍稳定性弱、教学内容规范性差、考核指标过于单一、个人认同缺乏归属感等职业危机[1-5],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外籍教师的日常教学效果。近年来,部分研究者尝试针对以上问题创建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例如张奕、吕方通过“自我评定”“中外籍教师互评”“督导评定”及“学生评定”四个维度来保证其教学质量;戴剑娥、楼荷英借鉴了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通过“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反馈评估”三个阶段来跟踪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王素芳等则建立了外籍教师管理的四大模块:“选”“育”“控”“评”,为有效保障外籍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新思路。虽然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已建成体系普遍缺乏理论指导模型,监测方式多以“学生评教+督导听讲”为主,教学管理手段简单,人文性关怀较少。因此,本研究将结合全面质量管理领域内的PDCA循环理论,以我国西部地区一所重点高校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为例,探讨其能否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及如何产生促进效应,旨在为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摸索出一条可行性捷径。
二、监控体系理论假设
(一)PDCA循环理论下的监控模型。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由美国知名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率先提出,后经戴明采纳宣传并获得普及推广。PDCA工作方法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他将质量管理流程分为四个阶段,要求各项工作均按照“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的流程去完成,四个阶段按照顺序循环往复,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阶梯状向上攀升;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评价、反馈和调整的过程[7]”,这与市场经济下企业质量管理流程中的PDCA循环相当吻合。根据PDCA理论,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Plan)、实践(Do)与评价(Check&Action)三方机制是否能同时达到最大化效果[8]。(二)监控体系说明。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目标,是在引进国际教育资源同时,确保外籍教师的教学环节规范、教师交流增多,从而形成一个文化多元、协作互助的教师团队。鉴于此,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设计始终以“高校教学评估标准”为基础,严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互动性原则:突出高校外籍教师管理部门、教学单位及教师个人三方之间友好互动;第二,指导性原则:加强对外籍教师的教学引导与帮助,鼓励其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第三,科学性原则:充分考虑外籍教师的教学特点及个体差异,最大限度体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第四,激励性原则:重鼓励、轻惩罚,注重人性化发展,以教师间的相互协作、共同进步为最终目的。基于以上原则及PDCA循环理论,课题组构建了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1.组织阶段。在外籍教师开始授课之前,全面建立高校外籍教师职前辅助系统,为高质量授课奠定基础。管理部门需建立外籍教师个人档案,并根据其毕业院校、专业特长、教学优势及从业经历等信息,合理分配教学岗位;教学单位可针对外籍教师教育背景及实际教学经验参差不齐的现状,通过考察中方教师的从教经历、教学效果、合作态度等来筛选中方导师,启用“一对一导师配套指导”制度,协助新进外籍教师顺利度过入职前“磨合期”。除此之外,规范的岗前培训是高校外籍教师获得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4]。外籍教师管理部门及教学单位应在开课前,应共同就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学校规章制度、课程考核标准等内容对外籍教师做以详细介绍,帮助外籍教师落实入职规划。2.实践阶段。在外籍教师开展教学实践之后,采用“三位一体(中方导师+督导+学生)”的监测手段全程跟踪指导,打通多条反馈渠道保驾护航。要求中方导师及督导定期跟踪外籍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时就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教学态度等内容与外籍教师共同探讨;教学单位与管理部门还应从学生视角出发,定期以问卷量表或座谈的形式考察外籍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反馈意见。3.评价阶段。教师个人发展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反思和自我更新的过程[9]。在学期末结束时,要求外籍教师在中方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完成过程性及终结性评估,并同中方导师一起展开聚焦教学实践的反思性对话,鼓励外籍教师对现存教学材料、教学内容及个人授课方式进行调整总结,并由管理部门负责,在学期末将外籍教师教学质量三方评价结果(中方导师评议结果、教学督导评议结果、学生评议结果)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根据一定比例和条件评选出A,B,C评价等级,并在学年末设立“外籍教师教学质量奖”,表彰奖励学年评价等级为A级的外籍教师。
刍议经济管理学院外籍教师现状
一、外籍教师的学历构成分析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自具有聘请外籍教师资格以来,所聘请的83名外籍教师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硕士学历外籍教师18名,占22%,博士学历外籍教师5名,占6%。学历的金字塔式分布表明,多数外籍教师在国内获得本科学历教育后,会选择来中国从事相对稳定的教育工作,且这样的工作机遇相对容易得到。但是,这一类外籍教师较年轻,学历不高,且经验不足。因此,民办高校不能只着眼于外籍教师的数量,而缺乏对质量的重视。当务之急是要在高度重视中国教师学历提升的同时,更加关注外籍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这样才能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且教学和研究能力较强师资队伍。
二、外籍教师年龄构成分析
在纳入统计的83名外籍教师中,按间隔10年的年龄段进行划分,年龄在24岁至34岁的外籍教师占35%,年龄在35岁至45岁的外籍教师占15%,年龄在46岁至56岁的外籍教师占12%,年龄在57岁至67岁的外籍教师占37%,年龄在68岁以上的占1%。不难看出,年龄在24岁至34岁的,和年龄在57岁至67岁的两个年龄段的外籍教师居多。年龄在24岁至34岁的外籍教师占35%,约占群体总数的三分之一。这部分外籍教师多为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太多的负担,对职业生涯和生活有着丰富多彩的设想。中国近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这些刚毕业的外籍教师牵挂较少、经历充沛,能更加主动地融入新的国家和环境,他们的年龄及阅历和国内在校大学生差距更小,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更为融洽。年龄在57岁至67岁的外籍教师占37%,也是外籍教师构成中的主力军。这些外籍教师大多在国内有过丰富的教育从业经历,在退休后有着不错的福利待遇,而且他们身体还比较健康,在余生中能在日新月异的中国继续外语教学,感受另一个国度文化风情的同时体验它国工作生活的乐趣,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
三、外籍教师的国别构成分析
从外籍教师的国别构成来看,欧美国家外籍教师人数最多,共70人,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和澳大利亚,占外籍教师总数的84.3%,菲律宾、越南、日本、泰国、韩国等国的外籍教师共13名,只占总人数的15.7%,可以看出,欧美国家外籍教师人数远高于中国周边国家的外籍教师人数,对这一结果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高校外籍教师的工作动机辨析论文
【摘要】论文深入剖析了外籍教师的工作动机,如对特定地域的工作感兴趣、对教育教学有兴趣、出于就业与丰富人生阅历的双重考虑、对工作单位感兴趣以及处于“打工”的想法等。根据外教在文化差异情境中的心理问题归纳了几种不良情绪,如因思乡之情引起的抑郁情绪、前途未卜引发的焦虑情绪、优越感和自卑感交替产生的双相情绪和人际关系引起的恐惧情绪。论文从组织成员异质性差异化管理的角度,对上述两方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外籍教师工作动机心理问题差异化管理
关于差异化管理的理论近几年国内有所探讨,在此不作阐述。本文主要探讨组织成员异质性及其差异化管理的问题。从文献来看,国内对西方组织行为中的成员差异性对群体绩效的影响方面的介绍颇多,但国内对此问题的应用性层面的研究很少。本文拟从高校外教管理中凸显的实际问题出发,探讨外教的工作动机和心理问题的差异化管理问题。高校外教大多来自英语母语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由于历史的缘由,差异巨大,西方国家对中国历来有陌生感、神秘感甚至恐惧感,这同时产生排斥力和吸引力,而改革开放以来又增强了中国对西方的吸引力。这种心理“拉力”(pull)与“推力”(push)的“合力”,使外教在心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最突出的就是表现在来中国的工作动机和来中国高校工作后所表现的心理问题上。
从现有国内研究外教管理的文献来看,对这两个与外教心理密切相关的研究甚少,而这两个问题与外教引进的工作效益最有直接关系。对此进行专题探讨,从差异化管理角度找出问题成因,归纳有效对策,有益于高校的外教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引智工作的效益。
一、外教工作动机的差异与管理
高校外教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绝大多数来自英、美、加等国。由于现实中国对他们同时产生心理“拉力”与(推力),使他们来中国高校工作的动机差异性很大,值得我们关注。这样对聘请与甄别合格外教是有直接意义的。
中外教师论文:当代中外教师话语诠释
本文作者:周学恒邓晓明工作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本研究以周星和周韵[14]、李素枝[5]和谢晓燕[22]的3次研究设计为参考,以两所同层次高校内执教交际性口语课程的中外教师为研究对象,拟研究中外教师在EFL课堂话语总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中外教师在课堂互动中提问的类型及其比例,以及中外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反馈的类型及其比例。(二)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同一城市相邻的两所同层次高校内的4名中国教师(CT)和5名母语为英语的外籍教师(FT)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国教师都承担着2009级中文专业大学英语口语四级课程,5名外籍教师则承担了2009级英语专业口语四级课程。(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和描述国内EFL课堂语境下中外教师课堂话语的特点,而不涉及任何课堂话语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因果探讨,因而采用以课堂观察为主的自然调查法,并对教师进行了访谈。数据采集共持续两周,其目的是获取不同教师讲授相同课程相同章节时的课堂话语。在未事先通知和不干涉课堂教学的情况下,笔者对9位教师进行跟班听课,对各自讲授的两课时(50分钟/课时)进行了完整录音,在课后与同事一起转写录音,并对音频和文字材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与讨论
(一)中外教师的话语量调查发现,在EFL课堂内9位中外教师的话语总量无显著差异。中外教师的话语总量分布在55%~77%之间,外籍教师的课堂话语略多于中国教师。在教师访谈中,外籍教师强调了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在课堂上,学生带着饥渴的心理在学习,但被给予交流机会时,却常显得不知所措,学生会在紧张状态下用最简短的话语进行应答,然后等待教师的反馈与解释。”另外,部分外籍教师提出,学生知识面较窄,交流技巧匮乏,易犯口语中的常识性错误,需要教师在互动前先进行示范性表演。中国教师也提出了“学生在词汇应用、交际技巧、思想表达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生开口讲话时间不多,且应答偏短”的观点。笔者认为,调查显示了“教师主导”的教学状态,学生处于交际的弱势位置,甘于倾听而非主动交际,这在国内EFL课堂中仍具有代表性,应引起教师及研究者的关注。(二)中外教师的提问尽管中外教师在访谈中均提出了“学生由于能力不足而需要教师事先大量示范”的观点,但教师课堂话语还是以提问和反馈为主要形式,且中外教师在提问的形式上有差异。中外教师在提问频数上差别不大,但在提问类型上具有显性群体倾向。具体而言,外籍教师喜欢使用开放性的非限答式问题和参考性问题,更愿意寻求未知信息;而中国教师则大多偏爱使用限答式问题和展示性问题,乐于让学生通过表达事先知道的答案来操练语言或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三)中外教师的反馈本研究参考Chaudron[4]的分类将收集的反馈数据分为肯定反馈和否定反馈,同时依据Cullen[21]的分类将其分为评价性反馈和话语性反馈。调查发现,中外教师都能对学生回答进行反馈,甚至对同一问题在不同学生回答后给出不同角度的肯定或否定反馈。中外教师都偏爱使用肯定反馈,少用否定反馈。中外教师在使用评价性和话语性反馈上存在群体差异:外籍教师比中国教师更倾向于话语性反馈,强调师生互动中的内容,语言形式具有宽容性;中国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语言形式及理解的准确性给予较多关注,时常会对回答是否可接受进行评价。另外,外籍教师间反馈使用差别较小,而中国教师CT2和CT4与另两位教师在评价性和话语性反馈的运用上有显著差别。CT2和CT4在提问时,更多地使用了参考性问题和非限答式问题,在反馈中表现为更多地使用了话语性反馈,这一结果与外籍教师反馈类型相似。中外教师的肯定反馈主要有机械性认可、表扬、重复、换说法和对回答进行扩展等形式。中外教师大多能够采用积极的肯定反馈形式,在教学中或者鼓励学生产出更多话步,或者深入阐述交互信息,但少数课堂中教师的肯定反馈仍显得较为笼统与机械,表现为“ok”,“great”和“good”等机械性认可。
本研究由于受试的数量和代表性、学校层次、调查频次等多项因素的限制,其结论仅是对EFL课堂内中外教师话语特点的窥视,但其反映出的问题仍值得关注。在国内EFL语境下中外教师都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现象,学生甘于接受课堂内倾听者的角色;中外教师课堂话语总量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具有群体性特征,这些特征与教学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学习效度的影响等还有待后续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