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3 15:06: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外汇监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当代外汇监管及政策
目前,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下的各项交易基本实现可自由兑换,尽管资本项目依旧管制,但大量国际游资依然不断地涌入我国,给我国金融安全带来隐患。因此,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外汇监管,防范涌人的国际游资的冲击,确保我国管制金融安全。
一、目前外汇管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境内的外汇流动情况
外汇的流人流出是通过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进行的,目前我国外汇的流人流出主要部分是通过经常账户下的各项交易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下的一些项目的交易活动进行的,大部分是通过商品服务贸易、外商直接投资活动、跨国企业经营与并购等活动进行的。
由于资本项目依然采取强制结售汇制,人世之前企业自由用汇仍然受到很大的制约,许多出口企业低报出口数量或低报出口价格,进口企业高报进口数量或高报进口价格,以便企业用汇时可以随时使用,而不受国家购汇的限制。这些外汇剩余常常存放在国外,此时外汇有流出的趋势。加入WTO后,我国不断加速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开放,国际资金的流人流出更加畅通,渠道更加多样,监测难度也更大,给金融安全带来极大的挑战。
1.我国外汇流人情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汇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外汇收入、节约外汇开支、加强外汇储备,使得外汇储备不断上升。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近年来增速加快,截至2008年5月,我国外汇储备总额已达到17969.6亿美元,大约是2000年的十倍,而2008年4月中国外汇储备单月增幅竟达到创纪录的745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2008年7月4日公布,截至3月底,中国外债余额为3925.89亿美元(不包括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对外负债),较2007年底增加189.71亿美元。其中短期外债余额为2367.2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66.41亿美元,增长7.56%,占外债余额的60.30%,创有史以来新高。按照国际标准,短期外债占比的警戒线是25%。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我国短期外债在整个外债余额中的占比已出现明显偏高迹象,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一旦出现资本大量外逃,就可能导致人民币危机与金融危机,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和接受的后果。
当代外汇监管与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下的各项交易基本实现可自由兑换,尽管资本项目依旧管制,但大量国际游资依然不断地涌入我国,给我国金融安全带来隐患。因此,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外汇监管,防范涌人的国际游资的冲击,确保我国管制金融安全。
一、目前外汇管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境内的外汇流动情况
外汇的流人流出是通过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进行的,目前我国外汇的流人流出主要部分是通过经常账户下的各项交易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下的一些项目的交易活动进行的,大部分是通过商品服务贸易、外商直接投资活动、跨国企业经营与并购等活动进行的。
由于资本项目依然采取强制结售汇制,人世之前企业自由用汇仍然受到很大的制约,许多出口企业低报出口数量或低报出口价格,进口企业高报进口数量或高报进口价格,以便企业用汇时可以随时使用,而不受国家购汇的限制。这些外汇剩余常常存放在国外,此时外汇有流出的趋势。加入WTO后,我国不断加速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开放,国际资金的流人流出更加畅通,渠道更加多样,监测难度也更大,给金融安全带来极大的挑战。
1.我国外汇流人情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汇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外汇收入、节约外汇开支、加强外汇储备,使得外汇储备不断上升。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近年来增速加快,截至2008年5月,我国外汇储备总额已达到17969.6亿美元,大约是2000年的十倍,而2008年4月中国外汇储备单月增幅竟达到创纪录的745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2008年7月4日公布,截至3月底,中国外债余额为3925.89亿美元(不包括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对外负债),较2007年底增加189.71亿美元。其中短期外债余额为2367.2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66.41亿美元,增长7.56%,占外债余额的60.30%,创有史以来新高。按照国际标准,短期外债占比的警戒线是25%。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我国短期外债在整个外债余额中的占比已出现明显偏高迹象,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一旦出现资本大量外逃,就可能导致人民币危机与金融危机,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和接受的后果。
货物贸易外汇监管变革思考
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作为外汇管理领域改革进程中的重头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践工作中,新的政策法规和业务操作中的一些问题值得深入考量,从而为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理清思路,为积极应对改革工作提供方略。
一、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实践运用的灵活性问题
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是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机制的根本性变革,体现了“五个转变”的主旨要求,是适应市场经济和贸易便利化的有效手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经反复酝酿和深入探索,经试点地区的实践检验和不断修正,目前管理思路和手段以及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操作规程几近新鲜出炉。新的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从企业名录登记、贸易外汇收支审核、非现场和现场核查、企业报告和数据分析、企业分类和处置等层层递进地建立了包括机构准入、真实性审核、事后监管、分类管理、惩戒手段在内的一套便利化和有效性兼顾的管理体系。可以预见,新的政策制度将促进外汇管理工作的进一步科学化。新的管理制度富涵了新的管理特征,即突出主流、抓大放小、适度宽松、富有弹性。这一改革方向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手段的转型会形成阶段性的管理空白,宽松而富有弹性的管理机制会留下一定的余地。为此,各级外汇局特别是基层外汇局,不能像过去逐笔核销模式下简单机械地应对工作,而应在严格执行新政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凭借贴近业务的优势,采取灵活而富有实效的措施手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譬如:以签署确认书为契机,对存量进出口企业进行彻底清理,剔除冗余企业,为目前的企业名单“瘦身”;构建切合各自实际的内控体系,建立定期及突出和特殊情况综合分析机制,预判和研判形势,主动抑制不利苗头和倾向,在总量监管中把握和突出工作重点;不断探索更加符合地区实际的监管指标和阈值,从表象中摸索本质,锻炼从众多的企业中识别异常情况的技巧和方法,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总之,新制度下的管理工作要求我们不能囤居固守,而应开拓创新,不断积累有效的做法和管理经验。
二、制度规范的普遍性与区域特质的差异性问题
随着涉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及其结算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复杂多样。特别是日新月异的金融产品创新和不断推进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使得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必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在遵从制度规范普遍性的同时,必须兼顾贸易和结算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此外,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边境地区与内陆地区,其贸易和结算特征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个别现象和特殊业务是一般性法规所无法面面俱到、详尽涵盖的。例如边境贸易。在边境口岸地区,边贸企业的对外贸易方式有一般贸易、小额贸易、旅游贸易、易货贸易等,结算方式有本外币汇款、信用卡、现金、记账、对打等,这些贸易和结算方式的交叉运用,会派生出多种多样的业务种类,套用一般性的指标监测是难以做到关联数据相匹配的。因此在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下,有必要从实际需要出发,研究探索一套适应边境贸易和结算特点的管理方法。另如转口贸易、贸易信贷、海外代付等业务,都需有针对性地加以研究,或调整监测指标和阈值、或采取其他定量和定性监测分析方法,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三、指标筛查的适用性与经验判断的必要性问题
外汇监管审计绩效评价探讨
应用DEA进行外汇监管审计绩效评价的主要思路
当前外汇监管审计绩效评价方法除常规方法以外,还包括:数量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公众评价法等。但DEA的应用性不多。本文研究DEA在外汇管理审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厘清应用DEA进行外汇管理审计绩效评价的操作流程,并通过构建DEA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
(一)DEA的主要流程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是进行有效性评价分析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适用于外汇管理内部审计绩效评价。该方法是管理学科、运筹学与数量经济学的交叉学科而形成的数据分析算法,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评价方法。DEA研究的是多个输入和产出的系统,应用数据规划模型对具有多输入和多产出的生产绩效评价系统有良好的应用效果。DEA算法以决策单元(DMN)为单位进行,以投入和产出指标数据的权重作为绩效评价的变量,避免了人为因素确定的指标权重使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受到人为影响。外汇管理审计绩效评价DEA的流程主要可分为4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中的“定义数据变量”,包括“确定评价目标”和“选择决策单元”两个部分。以黑龙江省外汇管理审计工作为研究对象,那么评价目标为:“黑龙江省外汇管理审计绩效评价”;决策单元选取为针对黑龙江省外汇管理支局进行审计的12个审计组的投入和产出为一个决策单元。第二个模块为“确定目标函数”,主要包括“建立输入输出目标体系”。该模块主要建立在决策单元的基础上,建立DEA中输入输出指标。根据外汇管理审计工作确定的指标体系,审计人数、审计时间和审计经费分别作为DEA决策单元的投入指标,将审计业务量(流程数)、整改及时完成率、实际问题发生数作为DEA决策单元的产出指标。第三个模块为“选择DEA模型”,本文将选取的外汇管理审计绩效评价模型为DDF模型。第四个模块为“结果分析”,对各个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效率值以及总效率值进行分析。基于DEA的外汇管理审计绩效评价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DEA的模型建立
1.DEA的CCR模型和BCC模型CCR模型和BCC模型是DEA方法发展早期的重要类型。CCR模型假设决策单元(DMU)处于固定规模报酬情形下,用来衡量总效率;BCC模型假设决策单元(DMU)处于变动规模报酬情形下,用来衡量纯技术和规模效率。由于数据包络模型不断扩充与优化,DEA模型因为其应用的广泛性增加,大量成功的应用案例进一步说明了DEA方法可靠性,进一步推动数据包络模型的广泛应用性。DEA的应用模型的推导过程如下:假设现在有个被评价决策的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都存在m个不同的投入向量,此m个不同的投入向量记为:;每个决策单元的产出具有种不同的形式,其产出项记为:。在数据包络法中决策单元的效率值的计算公式为:上式(1)中,是第“0”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指数,和分别是第“”个产出和第“”个投入的权系数。由此可以计算每个决策单元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情况。2.动态方向距离函数DEA模型由于早期DEA模型中的CCR模型和BCC模型无法体现DMU当前状态与有效目标值之间的松弛改进部分,Tone(2001)提出SBM模型对此局限性进行了弥补,对投入和产出松弛改进的部分可以包括到对DMU无效率程度的测量过程中。SBM模型在处理非期望产出变量时,通常将其作为投入变量设定为负值纳入模型,且在测量效率程度时,被评价单元的投影点不是最短路径到达前沿。Chung等(1997)通过对方向向量进行定义,使无效DMU沿任意设定的方向可以投影到前沿,即提出了方向距离函数(DirectionalDistanceFunction)DEA模型(DDF-DEA)。在该此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动态的DDF-DEA模型。假设有k个DMUk,对其无效率的测量包含投入和期望产出两个方面,其中xi、yr分别代表第i项投入、第r项期望产出。gx、gy分别表示投入、期望产出能够改进的方向向量,w为权重。、分别表示各项投入、期望产出平均改进的部分。由此得出的方向距离函数效率值与方向向量长度无关,保证所得出的效率值的一致性。采用被评价单元的效率值作为方向距离函数模型目标值,设定无非期望产出的动态DDF-DEA模型如下:3.共同边界DEABatteseandRao(2002)及Battese等(2004)通过共同边界模型提出不同群体间的技术效率可相互比较的观点。之后ThanassoulisandPortela(1997)提出凸性共同边界的观念,指出在某一段时间内,所有群体的技术,用最先进技术进行生产的产出水准,群体间甚至在技术的交流下,可以因为技术提升将生产边界更向外扩张而提高经营绩效。直到O’Donnell等(2008)提出的共同边界模型,可以准确求算出群组及共同技术效率。(1)群组边界将所有DMU依不同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管理模式与生产结构等因素分成g个群组,则第g群组的技术集合如下令,亦即Tm为包含全部群组之生产前缘所包络起来的凸化共同技术集合(metatechnologyset),则与共同技术集合有关的投入距离函数可表示如下:(8)上式代表以共同边界计算每一个DMU的投入距离函数值,即为共同边界无效率指标。
服务贸易外汇监管难点与对策
摘要:服务贸易具有无形性的特点,无相应货物流匹配,其跨境资金流动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判定存在难度。跨国公司可能通过向境外关联公司支付服务贸易费用实现利润转移,以达到集团整体避税或向境外转移资金的目的。目前关于利润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跨国公司避税以及税务部门反避税研究,较少涉及外汇资金管理。本文结合企业实例,分析了跨国公司通过服务贸易转移利润的主要方式、特点,以及外汇监管的难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利润转移;服务贸易;外汇管理
近年来,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世界贸易竞争的关键点,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和影响力逐渐凸显。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经济载体。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跨国公司可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避税或转移资金。跨国公司服务贸易利润转移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府部门的关注。
一、跨国公司利用服务贸易渠道转移利润的主要方式
(一)无形资产转移定价。在国际贸易中,技术占领重要地位,无形资产的转让在跨国公司及其关联方之间较为常见。从国际贸易实践看,无形资产通常包含发明、制作、设计、专利、版权、商标、技术许可、特许权等。无形资产具有无形性和专有性,判断其转让价格正常与否比较困难,因此常被跨国企业通过转移定价方式实现利润转移。如A汽车电子有限公司2011年与境外母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约定提成费按销售金额的1.5%计算。2014年9月16日双方签订补充协议,将提成比率提高到3%,且从2013年4月起生效。2015年起该公司技术提成费外汇支出大幅增长,技术使用费的合理性存疑。(二)劳务交易转移定价。基于整体运营管理考虑,跨国公司总部为各关联公司提供财务管理、系统使用、业务拓展、运营管理等服务。部分国家税法规定,劳务费用支出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跨国公司可根据不同国家的税率水平,高报、少报或者不报劳务费用,造成所在国税率高的企业微利或亏损、所在国税率低的企业盈利假象,实现集团整体利润最大化。如B公司为电子加工企业,2016年向境外关联公司支付业务拓展咨询服务费1.62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211.54%。外汇局核查发现,该公司管理咨询费合同、发票内容宽泛,服务信息模糊,计价方式不清,业务拓展咨询费交易背景真实性存疑。(三)运输服务转移定价。近年来,国际运输服务发展迅速。通过增减运输费用方式,跨国企业及其关联方可实现利润转移。如C公司主要从事装卸搬运和运输,2015年和2016年向境外母公司频繁、大额支付运输服务费。经核查,该公司与境外母公司协议约定,若营业利润超过5%,超出部分的利润将以增加运输服务费的方式支付给境外母公司,涉嫌转移利润达到逃税或转移资金的目的。(四)融资借贷转移定价。贷款活动产生的利息可作为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跨国企业及其关联方可通过贷款活动进行利润转移。如L公司为生产设计精密型腔模、模具标准件公司,2014年该公司向香港母公司以6.4%利率借入1笔外债,借款利率远远高于香港商业银行同期、同类型贷款2.5%的利率,该企业因利率过高受到税务部门和外汇局关注。
二、服务贸易转移利润的特点
英国监管沙箱对外汇业务监管的启示
摘要:2016年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首先提出采用“监管沙箱”,为金融创新提供安全的测试环境,截至2017年末已完成了两轮测试。本文在研究英国监管沙箱的基础上,分析了此种监管模式对于我国外汇业务监管的启示,并提出了我国外汇业务监管引入监管沙箱的构想。
关键词:监管沙箱; 金融科技 ;外汇业务监管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日新月异,云计算、区块链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广泛应用,形成了跨界融合的金融科技(FinTech,即Finance和Technology的合成词)。金融科技创新不仅创造出新的产品和交易方式,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同时也加剧了金融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金融市场运行的风险。金融科技创新不仅带来了金融风险外溢(如客户个人信息和数据被盗用),而且带来了监管套利(如借创新之名行非法金融活动之实)。如何在促进金融创新与有效防控风险间找到平衡点是当前监管部门面临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多个国家都在探索既能鼓励金融创新,又能有效防控风险的监管方法。2016年5月,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inancialConductAuthority,以下简称FCA)提出了“监管沙箱”,随后新加坡和中国香港都对此种监管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英国监管沙箱模式
(一)监管沙箱的产生背景。英国是金融科技发展最快的国家,同时也是金融科技领域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据统计,2008年至2015年英国金融科技领域投资年平均增长45%以上,高于全球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全球金融科技百强企业,英国企业数量位列榜首,占据18个席位;金融科技创新每年为英国带来200亿英镑的收入。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带来的可观收益引起英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14年10月FCA设立了创新项目,成立了创新中心,为金融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5月FCA首次提出“监管沙箱”政策,此政策一方面为了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监管能够与时俱进。(二)监管沙箱的概念。“沙箱”是一种容器,里面的所有活动都可以重来,这里指在安全环境中,为应用技术提供测试推演的实验环境。在“沙箱”测试中,由于测试前已设置好安全隔离措施,因此能够保证真实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监管沙箱”正是基于此技术提出的。为适应金融科技创新的监管模式,其为金融科技创新产品提供测试环境,是一个既能保护消费者权益又能测试金融科技创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监管实验区”。参加测试的金融科技创新企业处于FCA的监督之下,而且必须遵守消费者保护的要求。(三)监管沙箱的操作流程。监管沙箱的操作流程主要如下:有意愿接受监管沙箱测试的金融科技创新企业向FCA提出申请,FCA对申请内容审核后,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沙箱参加测试。每个企业参加测试期间都配有一名负责官员,负责推进测试并协助企业与FCA专家进行沟通。测试期间FCA全程监督,测试结束后FCA评估测试结果并决定是否给予企业监管授权。在测试过程中,企业会做出改善公司治理、加快产品开发周期、改变定价等调整,从而争取更快通过测试。企业在通过测试后,向沙箱外的市场推广时,可以借鉴从测试中获得的经验,对定价策略、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调整。监管沙箱的测试环境,既能鼓励金融创新,又能有效防控风险,是金融科技监管的重要尝试和监管模式的重大进步。(四)英国监管沙箱的阶段。性成果从2016年5月FCA首次提出监管沙箱的概念,到2016年8月组织首轮监管沙箱测试,再到2017年10月FCA《监管沙箱经验教训总结报告》,监管沙箱测试取得了预期的成果。截至2017年末,监管沙箱已经完成了两轮测试,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资本项目外汇监管激励机制论文
[摘要]在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过渡期,资本项目监管成为外汇管理的主题。然而,由于监管激励机制不健全,监管的有效性受到较大局限,因此有必要借鉴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对我国资本项目管理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和检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对资本项目的外汇监管。但是由于对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借鉴与实践的缺乏,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缺陷。具体表现为:1、博弈规则不完善。2、博弈信息不真实。3、监管手段落后,成本居高不下。4、激励和参与软约束。资本项目有效监管激励机制的对策设计:1、建立完善的监管博弈规则。2、建立畅通的监管信息机制。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过渡期,资本项目监管成为外汇管理的主题。然而,由于监管激励机制不健全,监管的有效性受到较大局限,因此有必要借鉴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对我国资本项目管理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和检讨。
一、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对资本项目监管的借鉴意义
经济学中不对称信息也称不完全信息,指的是市场中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委托�关系的最一般特征是委托者与者之间具有不对称的信息。其中掌握私人信息多者称为“人”,掌握私人信息少者称为“委托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对于委托人任意给定的一种目标,能否并且如何设计一个机制使人达成这种目标。
经济机制设计是一类特殊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其中委托人处于主导地位,即由委托人选择机制或者设计一个博弈规则。委托人设计机制的最大目的是最优化实现自己的目标。但这样做面临两个约束:一是参与约束,即人对机制的认同,在参与机制下得到的好处必须大于或等于其不接受该机制时得到的利益(主要表现为机会成本,有时也表现为欺骗收益)。二是激励相容约束,人在所设计的机制下,必须有积极性自愿选择委托人所希望的行动。一个有效的(或者说相对最优的)、可实施的机制必须既满足参与约束又满足激励相容约束。委托人的根本是设计一个激励(奖惩)规则以诱使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吐露实情,同时选择对委托人有利的行动。
典型的机制设计存在三个步骤:第一步,委托人设计一个“机制”,即博弈规则;第二步,人同时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委托人设计的机制。第三步,接受机制的人根据机制的规定进行行动。
跨国公司外汇业务主体监管研究
实现主体监管的路径
对跨国公司外汇业务实施主体监管,主要思路是在以往主体监管实践的基础上,打破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业务条线管理的界限,基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载体和现有系统资源,探索涉外业务主体监管模式和方法路径,提高事后监管的质量和效果。主要路径为:“主体选择→管理信息维护→业务数据采集→监测分析核查→主体业务风险评估和处置”。主体选择体现宏观审慎理念和系统代表性,管理信息维护体现可操作性,业务数据采集体现数据的全面性,监测分析核查体现针对性,风险评估体现合理性,风险处置措施体现差别性。简政放权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跨境投融资业务大部分交由银行审核并办理,事后监管涉及的信息维护、数据来源、业务核查和风险处置环节也均会涉及银行,因此,跨国公司涉外业务主体监管路径的突破口在于银行。鉴此,可通过银行采集企业的部分主体信息和业务管理信息,如企业主体基本信息和资本项目直接投资登记等,监测分析核查其中相关的国际收支数据、账户交易明细数据;同时,通过调取银行相关业务资料对涉外业务进行核查,对企业风险评估后采取监管措施的具体实施,体现在对银行业务办理实行特殊管理要求上。
方法与流程
选择系统性主体。结合地区实际业务,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管住“大多数”。以湖北省辖内H市为例,该市企业外汇业务类型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和跨境融资业务。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的三家企业涉外业务规模合计占比超过辖内总规模的70%,其业务类型也具有地区代表性。从系统风险、宏观审慎和主体监管层面考虑,H市外汇局选择这三家跨国公司涉外业务作为载体,探索本外币一体化的主体监管模式。维护业务管理信息。经常项目名录登记和国际收支申报主体信息登记,属于企业基本信息登记;而直接投资、外债、境外放款等与跨境投融资有关业务的外汇登记,则属于业务管理信息登记。利用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资本项目信息系统、国际收支涉外收付款统计系统和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系统资源,实现对单个跨国公司业务主体基本信息和业务管理信息的登记和维护。采集涉外业务数据。跨国公司主体涉外业务数据包括本外币的账户数据、账户收支数据、跨境收支数据、结售汇数据及进出口数据。在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的业务框架内,企业的经常项下和资本项目跨境投融资资金均可以通过国际主账户和国内主账户进行收付。通过跨境资金监测分析系统,可直接提取账户明细、国际收支明细和结售汇数据。目前,外汇局系统尚未实现采集涉外业务有关的部分人民币账户数据,但可采集单笔人民币跨境收支数据,来满足涉外业务主体监管的数据需求。开展监测分析核查。根据跨国公司主体业务管理信息,对选取的主体涉外业务数据进行归纳、分类和统计,核查主体是否存在业务异常。例如,通过核对国内主账户和国际主账户之间的收支明细,核查银行对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通道额度控制的合规性情况和账户收支范围的合规性情况。对于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框架之外的业务,如直接外债业务,可直接根据业务管理信息和国际收支数据核对其是否存在资金异常流动。对于主体资金使用业务的监测核查,则需要结合企业经营范围、业务性质和资金性质,对账户结汇数据进行筛查,根据需要调阅资料进行核查。对于跨国公司经常项目业务的监测核查,可直接通过跨境资金监测分析系统调取进出口数据和经常项目收付汇数据,通过归类对比,筛查出资金偏离度高、出口不收汇等异常业务进行核查。评估处置业务风险。根据监测分析和核查情况,对企业主体涉外业务风险进行评估,并参考风险级别和风险类型采取差别化的管理措施。可将主体涉外业务风险分为高、中、低三级,风险类型分为主体跨境收支异常变动风险、业务合规性风险和业务主体经营性风险;同时,针对业务风险分别采取风险提示、分类管理和检查处罚等的措施。在对企业违规行为进行处置时,应根据相关业务主办银行的履职情况,对银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同时,指导银行强化企业的风险识别,对企业实施客户分类管理:对高风险客户加强内外审查,开展现场调查,确保业务真实、风险可控;对低风险和基本无风险客户,在真实背景情况下,提倡便利化管理。
存在的问题
本外币政策差异影响主体监管效果。该问题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主体部分人民币数据缺失,外汇局难以对人民币涉外业务开展核查,难以实施风险处置措施;此外,本外币管理政策差异也会影响外汇业务风险处置措施的效果。跨国公司主体监管系统功能缺失。目前,外汇局按照业务条线设计的业务系统不利于对涉外业务进行主体监管:业务人员在探索开展主体监管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多个业务系统权限,重复维护主体基本信息;同时,还需要对业务管理信息进行逐笔维护,对涉外业务数据进行重新整理和加工,影响监管的成效。跨国公司微观主体风险难以监测。从额度管理和主体风险管理层面看,净资产数据的公允性直接体现在外汇资金池额度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由此可见,具有公允性、能够反映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财务信息,对外汇管理部门尤为重要。但现行政策对跨国公司财务数据报送无硬性要求,外汇局难以通过系统监测跨国公司主体的财务风险。
外汇管理事中事后监管绩效审计思考
【摘要】本文立足于当前外汇管理职能的变化,对开展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必要性、绩效审计目标定位和内容,以及绩效审计工作难点和建议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外汇管理;事中事后监管;绩效审计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在流入压力和流出压力之间频繁切换、人民币汇率由单边升值趋向基本平衡和双向波动的“新常态”,国家外汇管理局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统筹兼顾“推改革、促开放、防风险”的关系,主动实施外汇管理方式方法改革,不断推进外汇管理理念与方式的“五个转变”,实质性地减少行政手段的负面干预,外汇管理工作逐步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测分析,外汇管理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督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加强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审计,提升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成效也成为当前强化外汇管理局外汇管理监督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外汇管理事中事后监管模式
在外汇管理职能“五个转变”中,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从“事前监管到事后管理”的转变。为适应这一转变,外汇管理局近几年在监管模式上进行了大量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外汇管理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机制已初步建立。
1.推进简政放权,改变外汇管理行政审批模式。按照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工作的统一部署,不断缩减行政审批项目,将外汇业务事前审批权限取消或下放至银行办理,强化银行“展业三原则”要求,由银行审核办理外汇前台业务,外汇管理局则将重心转向事中事后监管。
贸易外汇监管体制的重大突破
进一步深化我国贸易外汇管理制度,将有利于提高境内企业资金使用率,促进贸易便利化。近年来,随着外汇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一一对应”的传统核销管理模式既与涉外经济发展和外汇收支形势不相适应,也与大力促进贸易便利化的要求有所冲突。为此,2008年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已经删除了有关“核销管理”的表述,并规定外汇收入在符合规定的期限和条件下可以存放境外,从更高的法规层面突破了“企业出口必须及时足额收汇”的传统核销管理理念。
2008年国务院在《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若干意见》中更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进出口核销制度改革”。为落实《外汇管理条例》和国务院要求,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切实践行外汇管理“五个转变”的要求,国家外汇管理局积极研究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确立了以总量核查为特点的核销改革思路。具体来看,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进口付汇核销制度改革试点。《关于实施进口付汇核销制度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自2010年5月1日开始,在天津、江苏、山东、湖北、内蒙古、福建以及青岛等七个省(市)开展进口付汇核销制度改革试点。
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合规企业的正常进口付汇业务无需再办理现场核销手续;取消银行为企业办理进口付汇业务的联网核查手续;外汇局对企业实行名录管理,进口付汇名录信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企业异地付汇无需再到外汇局办理事前备案手续;外汇局利用“贸易收付汇核查系统”,以企业为主体进行非现场核查和监测预警,针对异常交易主体进行现场核查,确定企业分类考核等级并实施分类管理。第二步,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试点。《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试点的通知》,自2010年10月1日起,在北京、广东(含深圳)、山东(含青岛)、江苏四个省(市)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试点,试点期限为一年。试点的内容主要包括:外汇局在严格审核企业资质的基础上,核准境内企业在境外开户,该境外账户用于存放境内企业具有真实、合法交易背景的出口收入,并用于货物贸易和部分服务贸易对外支付,以及经外汇局核准或登记的资本项目对外支付;外汇局对境内企业存放境外资金总量实行规模管理;简化进出口核销、联网核查等业务操作,实行企业和银行事后报告制度;外汇局对境内企业境外账户收支实施非现场监测,对异常情况实施现场核查。
第三步,出口收汇核销制度改革试点。在实施进口核销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出口核销制度改革,使合规企业的正常出口收汇业务基本退出现场核销程序,从而便利企业贸易项下收结汇,减轻企业和银行负担。目前,出口核销改革尚需与外部委达成一致意见后实施。贸易外汇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实现贸易外汇管理由逐笔核销向总量核查、由现场核销向非现场核查、由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的转变。改革后的主要法规包括《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办法》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实施细则》《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内部操作指引》及《出口收汇存放境外管理办法》。改革的预期目标是,企业的贸易收付汇无须再办理核销手续,日常业务活动得到最大程度的便利;外汇局可以通过电子化的核查系统对货物贸易项下的异常外汇资金流动进行动态的监测和管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得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为分步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供必要保证,对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促进涉外经济安全及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