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3 13:12: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外部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地流转正外部性内在化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农地流转有助于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进而使农地转入方获得额外利益而不必对转出方进行补偿的现象—农地流转的正部性,农地流转正外部性的存在造成农村土地市场上农地供应数量不足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土地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因此采取相应的方法使农地流转正外部性的内在化,实现农村土地市场上的供需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研究结论:通过对农地流转正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后,发现农地转出者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完全实现,是造成市场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故而应当由农地流转中的受益者(转入方)向农地转出方,在经济上给与一定数量的补偿.同时运用成片发包和优先权等的制度设计,提高农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可能性.

关键词:农地流转正外部性内在化优先购买权农地互换

Abstract:Thepurposeofthepaper:thetransferofthecontractualrightoflandishelpfultodevelopscaleoperationstepbystep,theexternaleconomyisaphenomenonthatthebuyercanobtainextrabenefitandneedn’tcompensatethesellerinthetransferofthecontractualrightofland.Theexternaleconomyleadstotheinsufficientsupplyofthefarmlandintherurallandmarketandisdisadvantageoustotheestablishmentandtheconsummationoftherurallandmarket.Soitissignificanttocorrecttheexternaleconomybyusingsomecorrespondingmethods,thenrealizessupplyanddemandbalanceintherurallandmarket;Meansoftheoreticalanalysisandeconomicalanalysiswasemployed;Theconclusion:thereasonofinsufficientsupplyofthefarmlandisthattheseller’sbenefitdon’tobtainedthecompleterealization,sothesystemwhichbuyergivessellersubsidyineconomyisestablishedtocorrecttheexternaleconomy;Atthesametimefarmlandshouldbesendinlargescare,andtheneighboringfarmland’speasant-householdshouldhavetheprioritytoobtainthecontractualrightofland,soastoincreasethepossibilitytodevelopscaleoperation.

Keyword:thetransferofthecontractualrightoflandexternaleconomycorrectionthepriorityrightfarmlandexchange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可见农地流转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并把土地流转作为促进农地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进而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农村改革第二次飞跃的路径选择.

现阶段土地的有序、合理流转不仅面对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缺陷的制约,还受到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及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不高等因素的限制.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土地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承包人转出土地因自身权利在经济上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再加上对农地转出后对“后路”的顾虑重重,造成农地市场上供给量的不足,这是[1]农地流转正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的一个体现.因此研究农地流转正外部性内在化,对于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查看全文

房屋共享外部性影响法律规制

〔摘要〕共享房屋具有较大的外部性影响,其占据社区公共资源,不安全因素较多;尚不健全的信息信用体系影响他人选择;冲击传统市场,影响社会公平;平台性质的认定带来税收监管问题。把握对其规制时应秉持公平和鼓励的原则,探讨应限制房屋共享时间,弥补公共设施损失;加强平台信息信用建设,提升不同主体间的信任;促进平台与原企业正当竞争,完善社会公平机制以及强化税收规定,对其进行税收,以此提高共享房屋领域的外部认可度。

〔关键词〕房屋共享;外部性影响;法律规制

1978年,MarcusFelson和JoeL.spaeth在《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中首次提到的“合作消费”的新理念被认为是共享经济的雏形。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崛起,共享经济逐步从理论变为实践。2011年,美国《时代周刊》称共享经济模式将成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创意之一。

一、房屋共享的现状及特点

(一)房屋共享的现状。共享经济中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房屋、空间以及车辆领域正方兴未艾。自2014年来,政府不断推行“互联网+”战略。基于共享房屋具有刺激经济增长的优势,在政策上更是秉持“创新友好”的理念,大力支持发展。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放宽了在线度假租赁等新业态的经营许可。同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长短租公寓等新型的旅游形态,以满足消费者对于旅行的多式多样的需求。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十部委出台《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看重共享房屋的“绿色”形态。2017年10月,国家旅游局出台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对民宿的规范、等级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鼓励创新、包容审慎”成为主基调。2017年共享住宿交易规模约145亿元,比上年增长70.6%,参与者人数约为7800万人,房客达到7600万人。然而根据《中国共享住宿发展报告2018》,通过平台共享的房源仅占我国空置房源的4%左右,共享房屋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待挖掘。(二)房屋共享的特点。1.房屋式体验,满足多样化需求。不同于酒店、宾馆格式化的房屋摆设,共享房屋体现为“千房千样”。中国产业调研信息网显示国内短租仍以公寓需求为主,占整个短租市场产品结构的51.5%。公寓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想要体验做饭、洗衣等多样化消费的需求。其次消费者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房屋,提高出行质量。共享房屋的房东一般都为8090后,提供的房屋也更容易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2.房屋共享的供给主体更为多元化。“共享房屋”利用的是闲置资源,个人提供房源占据了较大份额,而酒店宾馆提供的房间多为目的性建造。多源的房屋供给主体,不仅缓和了旅游旺季淡季的季节性影响,而且还很好地利用闲置资源,从而拉动个人收入,以促进经济增长。3.消费方式多样化,满足不同价位与情感需求。共享房屋按照住宿方式可分为合租模式与整租模式,合租模式适应了低层消费者的旅行需求。其对房屋质量的要求不是很高,并且借鉴青年旅舍的发展理念,更好地适应爱好交流、体验民俗的消费者的需求。整租模式对于更享受私密独处的家庭、朋友更为适用,并且相较昂贵的酒店套间更具有人情味,成为人们出行的另一选择。

二、房屋共享外部性影响引起的法律问题

查看全文

绿色建筑经济外部性分析论文

1研究背景

自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绿色建筑概念以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逐渐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设计方法和评估体系,尽管如此,绿色建筑在发展中仍然遇到很多阻碍,其中经济问题是最主要的瓶颈。本文从经济外部性的角度指出其根本原因,并对其解决方法进行了探索。

1.1绿色建筑内涵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利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士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1]。

其主要内涵包括建筑选址、设计、施工、使用运营、管理及废弃的过程中,在维护环境基本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资源,满足人类安全、健康、高效、舒适地居住和使用,达到建筑与人的和谐共生。这种建筑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生活质量,其绿色的本质是无污染,无废物,开放式的综合的良性循环。绿色建筑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环境资源进行影响。在空间上就是绿色建筑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居住者的生活环境,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时间上就是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加工、建造、使用、运营、管理、拆除、回收,等各个环节。

总的说来绿色建筑主要是3个理念,第一、节能;第二、环保;第三、与自然和谐。

查看全文

节假日消费的外部性研讨

[摘要]假日经济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新话题。他的产生可以给经济生活带来扩大消费需求,增加效用水平,降低机会成本,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拉升经济增长水平等积极影响。同时,假日经济也存在某些负面影响。本文运用外部性分析,对假日经济的利与弊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外部性;假日经济;假日旅游

Abstract:Holidayeconomyistheeconomiclifeofanewtopic.Hecouldhavebroughteconomiclifetoexpandconsumerdemand,increasedeffectiveness,loweropportunitycost,promotetheupgradingoftheconsumptionstructure,accelerateindustrialrestructuring,elevatinglevelsofeconomicgrowthandotherpositiveeffects.Meanwhile,theholidayeconomyhascertainnegativeimpacts.Inthispaper,usingexternalanalysisoftheprosandconsofeconomicholidayforadetailedanalysis.

Keywords:Externality;Holidayeconomy;HolidayTourism

一、介绍假日经济的外部性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门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例如假日经济,国家想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面临着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此时,国家就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权衡取舍。从而,我们不得不提到假日经济的外部性(externality)。

查看全文

教育的外部性分析论文

摘要:教育的外部性,是指教育的举办和产出除了达到国家和个人的教育目的外,还会给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带来经济、非经济的影响,但教育却不能向受影响社会团体和个人给予直接补偿或不必要补偿。教育的外部性具有正向性、多样性、持续性、不易量化性等特性。对教育的外部性进行界定、分类、归纳,可以更好地为解决教育外部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教育外部性;外部性教育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各行各业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促进个人全方位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教育正外部性的众多影响之一,然而教育外部性也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使用无法达到帕雷托最优,影响到国家对教育补贴的政策,以及个人对教育的投资。因此理清教育外部性的界定及性质,分析其影响,找出适用于教育外部性内部化的措施,对于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更好地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具有巨大的价值。

一、教育外部性的界定

外部性是任何经济学家无法回避的问题,最初由马歇尔在1890年《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概念,经过庇古、科斯等人的批判补充,外部性理论在1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外延也不断得到扩充,为解释和解决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纵观众多经济学家对外部性概念的界定,无非从两个角度:一是从外部性产生主体的角度来定义;二是从外部性接受主体的角度来定义。前者代表性的定义首当推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定义:“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第二类如兰德尔的定义:“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在对外部性的研究中,大多采用第一种定义。

教育外部性是外部性外延发展的产物,与医学外部性、思想政治外部性、政府行为外部性等一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样影响着人们的教育理念。弗里德曼对教育的外部性作了经典性的阐述:如果大多数公民没有一个最低限度的文化和知识,也不广泛地接受一些共同的价值准则,稳定而民主的社会就不可能存在。而教育对文化知识和价值准则这两个方面,均会做出贡献。儿童受到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自己或者家长,而且社会上其他成员也会从中得到好处。由于无法识别受到利益的具体个人(或家庭),所以不能向他们索取劳务的报酬,因此,存在相当大的“邻近影响”。卢卡斯则从经济学角度论述到:当某一劳动者接受教育后,本人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会提高,同时通过“潜移默化”,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率会提高,但他并不因此获得额外报酬。同样中国学者对于教育外部性也作了类似的论述:王善迈把教育的产品属性定为教育具有巨大外部效益。一个人接受了教育,不仅受教育者可以获得经济的、非经济的效益,同时社会也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与非经济效益。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看,教育是不可“排除”的。因此,从整体上说,教育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范先佐认为:教育几乎是完全的“免费午餐”,致使教育部门缺乏自身.的发展动力,收益几乎全部外在化了。袁志刚认为:教育的外部性就是“其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袁连生认为:“教育的间接消费效用,是教育的外部产出或外部效益。”

查看全文

市场交换外部性分析

摘要:人类选择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就产生了为市场交换所带来的好与坏,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生产和消费的理念等相关问题。外部性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它有着正负两种效应。很多人喜欢正效应而厌恶负效应,其实正效应往往是你的交易行为让别人搭了便车,是别人高兴而你未必是喜欢的;负效应往往是你搭了别人的便车,是别人所不喜欢而你高兴的。不论是哪一种情况从全社会的视角来看,都存在着搭便车等类似的行为发生,这会在市场的激励和公平上产生不利于社会进步的效果。为此几代经济学家都在努力的解决外部性问题,但是解决的方案一直都不大理想。这里就有关外部性问题,及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做简单的评价,并得到了市场化为必经之路的结论。

关键词:市场均衡;外部性;市场化

一、对外部性问题的理解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在给双方带来利益的同时,还会对双方之外的其他主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即在进行更大范围的分析时,某产品的供需双方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不但分别获得生产剩余和消费剩余等对双方都有利的益处外,同时他们的交易对第三方还会产生影响。在局部均衡分析中,由于只考虑供求双方的关系,所以在信息对称假设下得到了帕累托最优的结论。这种忽略交易者之外等环境因素的局部分析,在现实普遍联系的社会里是脱离实际的,因此人们将西方主流经济学称为“黑板上的经济学”,其所热衷的内容过于“形而上学”了。对引言中的例子很多人认为都是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并以很多典型的案例来分析人类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其实我买苍蝇拍的交易行为并没有造成对邻居的直接影响,而使用存放的位置才是引起了邻居的忌讳所在,这实质上并不属于经济学研究中的外部性问题。而在我买楼梯角做仓房的交易中,确实存在着对邻居所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即我与开发商的买卖交易行为,使单元中的公共用地减少了,直接影响到了已占用该地的邻居利益,这在先占为己的原始规则下,就会形成一种利益被侵害和损失的心理。在上一讲的局部均衡分析中,通过市场交易达到的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如在我买楼梯角的交易中,对我来说获得了专属的仓房是有益的;对于开发商和物业来说也是有益的,既解决了不好解决的乱堆乱放等环境管理难题,又获得了不少的资金收入。所以说该交易是对交易双方来说都是有益的,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效果。但是,由于这种局部均衡分析只考虑了交易的双方,而忽略了与此相关联的其他主体,因此所得结论很可能是片面的。这种局部交易很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别人造成影响,且这种影响又会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是积极的作用结果,即交易会带动人们进一步的市场化,促进生产技术的普遍提高等(这属于帕累托最优的效果),如养蜂与养花者并存的行为就具有双方的外部经济关系;另一种是消极的作用结果,即交易所产生的废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这是外部的不经济。外部不经济的交易不但否定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帕累托最优性,还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即如何消灭外部不经济等问题。其实从外部性的利益关联视角来详细观察,外部性的效应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对交易方和第三方的双向正效应,如养蜂活动的交易目标是买卖蜂蜜,蜜蜂会给附近农场的作物授粉,所以说养蜂会给农场带来正的外部性;同时农场的作物花粉又是蜂蜜酿造的原料,对养蜂人来说也是获得了正的外部性。二是交易双方与第三方的单向负效应,如养蜂人给附近的幼儿园带来了负的外部性,而幼儿园却不能对养蜂者造成什么影响。三是交易双方与第三方的单向正效应,如建立学校对当地文化生活的影响。四是交易双方与第三方的双向负效应,如某化工厂在利用当地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排污行为,导致的附近居民与厂家的矛盾冲突等现象。在庇古的研究中,将外部性高度的概括为交易双方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差异。即指在某项交易中,个体是私人边际收益与整体的社会边际收益不相同的情况。当私人的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收益时,该交易就产生了外部不经济;反之,当私人的边际收益小于社会的边际收益时,该交易就产生了外部经济效应。从经济学的公平原则出发,外部经济是让别入“搭便车”的现象存在,这不利于社会生产积极性的鼓励和延续;外部不经济说明有“搭别人便车”或损害了别人利益等现象的存在,这同样是不利于社会公平的一种社会损失。所以说扩大了经济均衡分析的研究范围,就必须要解决外部性问题。即在从微观经济分析扩展到宏观经济分析的过程中,外部性的作用是经济学体系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消灭外部性的工作,也就成为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消除外部性的办法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从目前的文献上看,解决外部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看得见的手”的干预,二是利用“看不见的手”作用,而其治理的过程和效果是我们进一步关心的主题。

二、利用“看得见的手”对外部性的治理

这是最直接的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做法,即依赖于政府的利害判断和调控手段,对外部性行为进行校正的过程。其理论依据产生于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中有关庇古税理论,即政府要对受益者克税、对受损者补贴的矫正性税收等基本做法。历史上人们还变相的使用过价格管制、数量控制(配额和许可证等)等市场干预的做法来减少外部性;当然还有政府直接从事公共物品的生产,以及一系列的引导公民避免外部性的其他各类行为。然而这些做法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喜忧参伴的,在市场并不完善的时期,有时作用很有效,而在某些市场建立的过程中,其危害也很严重。由于外部性的范围及其作用程度等问题都很难测量,所以我们采用庇古税的方式,在税收和补贴的对象及额度上都很难把握。因此在现实的操作和管理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很多的机会主义问题。其中可钻的空子太多,由此而引起的社会不公及更深远的矛盾也在不断的产生。我们的计划经济实践过程,就是以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的行为来替代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的价格调整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失败,已充分证明了在资源配置上,需要让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核心理论。同时由于人的自私本性的存在,官员们利用政府赋予的资源管理权力,进行营私舞弊的管理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历来都是引起社会动荡的根源。

查看全文

解析经济外部性对房地产的干扰

房地产评估概述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在土地、住房制度和金融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房地产市场已经形成。房地产市场的建立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有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房地产估价方法,以满足因为买卖、交换、入股、抵押、典当、保险、课税、征地拆迁补偿和投资决策、会计成本分析等需要。

房地产评估的概念

房地产价格评估是指具有专业水平和经验的评估人员根据特定评估目的,遵循法定或公允的标准和程序,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房地产商品的价格(租金)、价值进行科学的评定与估算。

房地产评估是科学、艺术和经验三者的结合。正确的房地产价格的估计、推测或判断应依赖于一套科学严谨的房地产估价的理论和方法,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现有的理论和方法,还须依赖房地产估价人员的经验。因为影响房地产价格形成的因素复杂多变,不是简单的套用某些数学公式就能计算出来的。房地产评估不是对房地产价格的主观给定,而是把房地产的客观存在的价值通过估价活动正确地反映出来。房地产估价是估价人员基于对房地产客观存在的价值的认识以后,运用科学的估价理论、方法和长期积累的估价经验将其表达出来,而不是把某个主观想象的数据强加给估价对象。

评估方法及评价

查看全文

绿色建筑经济外部性分析论文

1研究背景

自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绿色建筑概念以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逐渐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设计方法和评估体系,尽管如此,绿色建筑在发展中仍然遇到很多阻碍,其中经济问题是最主要的瓶颈。本文从经济外部性的角度指出其根本原因,并对其解决方法进行了探索。

1.1绿色建筑内涵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利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士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1]。

其主要内涵包括建筑选址、设计、施工、使用运营、管理及废弃的过程中,在维护环境基本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资源,满足人类安全、健康、高效、舒适地居住和使用,达到建筑与人的和谐共生。这种建筑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生活质量,其绿色的本质是无污染,无废物,开放式的综合的良性循环。绿色建筑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环境资源进行影响。在空间上就是绿色建筑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居住者的生活环境,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时间上就是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加工、建造、使用、运营、管理、拆除、回收,等各个环节。

总的说来绿色建筑主要是3个理念,第一、节能;第二、环保;第三、与自然和谐。

查看全文

国内林业外部性问题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能够产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效益。在当今全球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越来越充分地显现出来。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结构要素及作用关系看,森林环境资源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更重要的应成为支撑其它行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尝试用外部性经济理论来分析森林采伐屡禁不止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我国林业的外部性分析

1.外部性理论介绍

从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外部性(Externality)这个概念直接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由庇古(Pigou)创立的旧福利经济学,是在分析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相背离的条件产生的。外部性表现的是一个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与私人效益的差值,即外部经济性的货币衡量。外部性有正的外部性,有些称之为外部经济,这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积极影响,无偿为其他人带来利益。相反,产生负向外部影响的经济活动,(外部不经济)给其他经济单位带来消极影响,对他人施加了成本。

2.生态公益林的外部性分析

生态公益林以森林生态环境效益产出为主要目的,保证森林生态环境效益的持续产出,减少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成本,满足社会对森林的非物质产品的需求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效益,对于减少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成本、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具有不可磨灭的功效。生态公益林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性。

查看全文

教育的外部性研究论文

摘要:教育的外部性,是指教育的举办和产出除了达到国家和个人的教育目的外,还会给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带来经济、非经济的影响,但教育却不能向受影响社会团体和个人给予直接补偿或不必要补偿。教育的外部性具有正向性、多样性、持续性、不易量化性等特性。对教育的外部性进行界定、分类、归纳,可以更好地为解决教育外部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教育外部性;外部性教育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各行各业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促进个人全方位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教育正外部性的众多影响之一,然而教育外部性也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使用无法达到帕雷托最优,影响到国家对教育补贴的政策,以及个人对教育的投资。因此理清教育外部性的界定及性质,分析其影响,找出适用于教育外部性内部化的措施,对于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更好地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具有巨大的价值。

一、教育外部性的界定

外部性是任何经济学家无法回避的问题,最初由马歇尔在1890年《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概念,经过庇古、科斯等人的批判补充,外部性理论在1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外延也不断得到扩充,为解释和解决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纵观众多经济学家对外部性概念的界定,无非从两个角度:一是从外部性产生主体的角度来定义;二是从外部性接受主体的角度来定义。前者代表性的定义首当推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定义:“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第二类如兰德尔的定义:“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在对外部性的研究中,大多采用第一种定义。

教育外部性是外部性外延发展的产物,与医学外部性、思想政治外部性、政府行为外部性等一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样影响着人们的教育理念。弗里德曼对教育的外部性作了经典性的阐述:如果大多数公民没有一个最低限度的文化和知识,也不广泛地接受一些共同的价值准则,稳定而民主的社会就不可能存在。而教育对文化知识和价值准则这两个方面,均会做出贡献。儿童受到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自己或者家长,而且社会上其他成员也会从中得到好处。由于无法识别受到利益的具体个人(或家庭),所以不能向他们索取劳务的报酬,因此,存在相当大的“邻近影响”。卢卡斯则从经济学角度论述到:当某一劳动者接受教育后,本人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会提高,同时通过“潜移默化”,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率会提高,但他并不因此获得额外报酬。同样中国学者对于教育外部性也作了类似的论述:王善迈把教育的产品属性定为教育具有巨大外部效益。一个人接受了教育,不仅受教育者可以获得经济的、非经济的效益,同时社会也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与非经济效益。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看,教育是不可“排除”的。因此,从整体上说,教育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范先佐认为:教育几乎是完全的“免费午餐”,致使教育部门缺乏自身.的发展动力,收益几乎全部外在化了。袁志刚认为:教育的外部性就是“其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袁连生认为:“教育的间接消费效用,是教育的外部产出或外部效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