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服务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3 09:28: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图书馆服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图书馆的服务及改革
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将成为最根本的网络信息源,大库仍然是最多的信息资源提供者。图书馆如果有资金,技术人员和其他设施,需要最大程度开发与利用图书馆现有馆藏资源积累的网络源代码,构建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与此同时,需要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包括服务理念,工作态度,性格,气质,性格,行为等。
清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能力和范围。首先,图书馆广大员工专业技术能力水平的限制,导致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不足,这将直接影响读者获取信息的质量,许多读者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不得不从更多的渠道来获得所需的信息。其次,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行业,图书馆在这个行业中,是不是主角、能否承担自身发展的职责,关系到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前途。
关注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更加多样化,图书馆服务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检索,其内容越来越广泛。如个人数字图书馆、信息分类、信息定制、智能、数据挖掘、信息垂直门户服务和其他服务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手段呈现现代化。图书馆服务手段现代化,解放了原来繁重的手工劳动,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有序,高效,系统发展。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广大读者的各种服务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经过多年的积累,掌握了很多有价值的文件收集,整理,加工,检索技能,这些技能在一个巨大的信息浪潮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网络的普及、用户查询能力自我发展的今天,网络用户需要更多的导航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实现了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不再是严格的主动与被动关系,图书馆的服务空间更加广阔,读者所需要的服务开放时间更加灵活。
充分显示出现代图书管理的社会公共性、公益性和共享性
网络环境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用户是共享资源的最终受益者。同时,图书馆管理事业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业务。新世纪的图书馆只有积极参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才能充分显示出现代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公共性、公益性和共享性。作为图书馆的广大工作人员,只有拥有一定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和服务意识,才能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特别是那些文化教育水平比较高、喜欢读书的读者。
增强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提高全民素质
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探析
摘要:为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均等化服务理念,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政策和措施。文章从顶层设计、均等化内涵、建设现状等方面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实现服务均等化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图书馆;服务
1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解读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初具雏形[1]。次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标志着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始走向和谐理性发展的新时代。200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在顶层设计层面加快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均等化服务理念得到进一步深化。2013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目标[4]。2015年,《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等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由此可见,我国对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要求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
笔者以“公共图书馆”“均等化”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所有学术论文进行检索,共得到相关研究文献200多篇。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看,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建设从2008年开始受到图书馆界专家学者的关注,此时学者们探索的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现状、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布局等。自2010年起,关于均等化服务的研究论文数量激增,在2014年达到高峰,2010—2014年间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均等化服务的路径选择。2015年后,关于均等化服务的研究有所减少,研究领域扩展到均等化服务模式的构建等方面,研究成果逐步走向深入。目前,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相关理论研究较为深入,相关的实践研究和案例分析论文也较多。2.1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阐明:“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文化产业和版权部负责人戴奥克拉奥女士将其简明而全面地表述为“我们必须保证让世界上每个角落的每个人都有书读”[6]。中国图书馆学会发表的《图书馆服务宣言》指出:“图书馆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为天职,图书馆致力于为全体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学者们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也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林碧英认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以保障居住其中的所有人都能就近获取知识、信息、文化资源及其他图书馆服务[7]。洪凯认为,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均等化是指公共图书馆能够为所在社区公众提供平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众公共文化权利的平等[8]。张正认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就是政府大力发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保障广大群众平等地享受图书馆服务[。9]。笔者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简单地说就是让每个人都拥有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让每一个人在同一标准上实现机会的均等。2.2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问题与对策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建设主要面临财政和立法保障体系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10]。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公共服务、图书馆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2015年全国人均购书费最高地区(7.65元)与最低地区(0.27元)之间的差距高达27倍[11],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与此同时,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服务均等化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和施行。例如,2011年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政策出台,国家财政对免费开放给予了大力支持,使我国公共图书馆向服务均等化目标迈出了坚实而具有跨越性的一步。据统计,2016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共有3,153家,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77家,增长率为2.5%;2016年,国家投入2,917亿元用于文化事业建设,比2012年增长了40.6%;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使公共文化服务在法律层面得到了保障。2.3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建设经验和实现路径。为了实现服务均等化目标,于良芝、邱冠华等总结了公共图书馆的基层图书馆建设、总分馆建设、区域性服务网络建设等模式[12]。温州、苏州、无锡、东莞、深圳、江阴、嘉兴等地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走在全国图书馆的前列,不少学者对这些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联系实践研究。此外,肖希明提出,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推进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构建网络服务平台提供数字化服务将极大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13]。
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探析
摘要:“互联网+”强调实现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深度融合,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领域,医疗行业也在“互联网+”环境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因此,作为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医院图书馆必须适应“互联网+”理念的内涵及具体要求来创新服务模式,以此满足用户对于医院图书馆的各项信息需求,提高医院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医院图书馆服务;服务模式;图书馆
“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水平提升的产物[1]。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工具和媒介,促进互联网与各个行业深度融合的一种理念。“互联网+”环境下,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应转变为“互联网+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根据医院图书馆所服务对象的不同,又可细分为服务医疗人员的模式和服务患者的模式,它们都要实现对于传统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迭代和创新。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图书馆的相关工作经验,对于“互联网+”环境下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展开相关的探究和分析。
一、“互联网+”环境下医院图书馆服务医疗人员模式的创新
相关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网络渠道首次成为医疗人员获取专业医学知识及医学信息的最主要渠道[2]。为了适应医疗人员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获取方式上的这一转变,许多医院图书馆都开始建设“电子图书馆”,即建立相关的网络书籍及数字资源检索系统,为医疗人员提供精准服务。具体而言,医院图书馆在服务医疗人员模式上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一)服务移动化。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是“互联网+”时代的突出特征之一。许多医疗人员都开始应用手机等移动互联网设备来获取医学专业信息,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也因此走上移动化之路,力求使医疗人员能够通过移动智能设备与医院图书馆实现连接,在移动智能设备上直接查找和调用医院图书馆的各类医学资源。移动端的医院图书馆服务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其一,建设医院图书馆移动版网页;其二,开发专门的医院图书馆App;其三,利用社交平台,如为医院开通微博、开通微信公众号。(二)服务个性化。医院图书馆所服务的医疗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等多个职业,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医疗人员对于医院图书馆也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外科和内科医疗人员就会有不同的需求。“互联网+”环境下,医院图书馆可以借助互联网来快速了解不同职业和不同类型医疗人员对于医院图书馆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在医院的微信公众平台上相关调查问卷,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并以分析结果为依据为医疗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此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精准性,(三)服务碎片化。“互联网+”时代,医疗人员获取信息往往不是利用整块实践进行,而是利用通勤途中、排队间隙等碎片化时间。因此医院图书馆在借助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推送医学信息和更新医院图书馆网页及App上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将推送和更新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比如一条微博只包含一个医学最新动态,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中只介绍一本医学书籍等,以此方便医疗人员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获取医学信息。
二、“互联网+”环境下医院图书馆服务患者模式的创新
图书馆服务模式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
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的展开。中国图书馆由于受封建时期皇家图书馆、古代藏书楼的影响,图书馆和图书馆文献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图书馆设施的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重点,可以说传统的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服务组织、服务重点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商品化上服务模式相对单一,服务方法简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封闭型建设模式
由于传统的图书馆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是受限制的,可谓自我封闭的内向型。形成"小而全"、"大而全"、"备而不用""万事不求人"的自我封闭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每个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例如:建国以来我国的车家级图书馆有"国家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社科院图书馆、科技情报所、军事科学陆军图书馆、全国地质图书馆等。每个省市级都有各省市图书馆、省市科技情报所。另外有大专院校系统、军队系统、工会系统图书馆等。又如藏书建设中,自我发展,限定服务对象和范围。致使某种外文期刊,在一个地区可能订购几十份,既浪费资金利用率又极低。由于每个图书馆受所属领导机构的管理体制的限制,加之资金有限,人员有限,服务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文献信息的作用。
2、公益性服务
图书馆基本服务
一、内部事务的管理
对传统图书馆管理早已有比较坚定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实践经验近年来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对图书馆的影响,以及一些高校在建设校园网方面对图书馆进行了投资和改造,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跃上新的台阶新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技术在论文和专著中层出不穷,因而对新技术的理解与接受比较快,有投入和改造的迫切愿望,但正由于这种优势的存在而淡化了内部事务的管理。
首先,计算机技术的问题计算机技术应用面非常广的一门学科,与图书馆学科的结合就将使传统的图书馆管理面临全面的改革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图书馆将没有卡片目录,甚至可能没有书。
其次,鉴于计算机的技术原因以及今后的发展考虑和计算机检索的衔接问题,无论题录还索引,各馆都留有许多前人辛苦制作的供读者检索使用的各种卡片有些在计算机或者计算机网络还没有完全进入的阅览室,卡片仍然给读者带来许多方便即使在部分已经使用计算机的卡片依然对计算机检索操作的不足起到必要的补充作用,特别在一些开架借阅的馆室对卡片目录的使用率越来越低,就造就对现行卡片的困惑。
再则,在进行日常的管理和制度方面,如馆藏结构、采购策略,排架方法、剔旧和补救措施等方面,都与今后实现全计算机化的图书馆有所不同,计算机也不万无一失的,设备、软件、网络系统甚至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得馆藏资源流失细问各馆究竟现存馆藏量确切有多少,恐怕很难有谁能脱口而出,至于那些读者到馆率、借阅率、拒借率的统计分析,以及那些对文献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已完全成了个人行为。
最后,人员素质和责任心问题任何单位都由不同的文化人、不同兴趣嗜好、不同性格脾气的人组成任何好的理论和方法都要由人来做的,图书馆也不例外但人员素质和责任心的不同其结果却截然相反许多事实证明素质与文化教育、与经济实力并不成正比关系,而高素质的养成却离不开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化教育如果不注重在德育实践的环节上只能提高智能水平,经济的强弱则与素质不着边际而责任心与对工作的兴趣有密切关系但往往在许多情况下世压制兴趣来提高责任心的,这里就跟职业的选择和用人制度有关,而不得不进行强制性的措施。
图书档案管理中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
摘要:图书档案管理工作是中学发展的一个重点。且图书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的渠道。所以,在当今的中学教育教学体系发展中,学校务必要做好对图书档案管理的工作,以此来发展中学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提升学生对图书馆的应用能力和依赖程度,可谓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中学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个人素养进行深度培养与引导,并且要促进管理人员对个人的职业素养和服务认知进行有效地提升和发展。这样不仅能改进当前中学图书馆的服务现状,还能从根本上促进中学图书馆服务的快速转型与发展。
关键词:图书档案;中学图书馆;服务转型;管理办法;应用策略
当前我国很多中学图书馆除了为读者提供基础性的图书资料借阅服务之外,并没有开展其他方面的业务。因此,这一工作模式被很多图书馆员称之为是“守摊过日子”。而且,很多图书馆员对个人的专业素养提升看的较为淡薄,甚至部分人员以一种“混日子”的心态应付工作。同时,校园领导也将之看做是一个“清闲”的地方,并且会将校园中的一些繁杂工作派发给图书馆员处理。进而导致图书馆员在日常工作中无法深入研究自己的专业技能,只能以应付的方式面对日常工作。这是导致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学图书馆服务转型困难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中学图书馆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病灶。
一、中学图书档案管理服务转型的必要性
1.服务体系研究。在当前我国很多中学教育教学系统中,对于图书馆的建设要求和管理要求都非常简单随意,甚至部分学校的图书馆从来没有对学生开放过。这是目前我国中学图书馆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面对这一问题,学校需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态势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与分析,并且要制定符合中学图书馆发展和建设的方法,确立相应的应用体制,规范中学图书馆的工作开展标准也业务往来内容。只有通过这一方法才能有效的促进当前我国中学图书馆的发展效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学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实现其高效率、高质量的进步。这一过程中,研究暂且将之称之为是“中学图书馆读者服务转型”的过程。基于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改变以往的工作习惯,建立全新的工作体系,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为后续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帮助和保障,并且要给予业务的开展以及读者的需求对其进行服务体系的分析和构建。2.工作环境研究。由于当前很多中学的校领导对于图书馆工作开展以及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所以在选择工作人员的过程中较为随意,且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以及学历要求较低。认为只要能做好图书档案资料的计算工作、做好报表工作、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便可以胜任这一岗位。由此可见,部分校领导根本没有将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包括在其中对其进行思考与研究。在这一背景下,读者自然无法得到有效的服务保障,进而便会导致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率不断降低。面对这一问题,务必要对其从中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做出相应的研究。例如:需要改变现有的图书馆工作环境,将之从“养老之地、清闲之地”转变为“规矩之地、奋斗之地”。通过该方法首先能提升图书馆管理体系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其次可以确保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读者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视程度。为了全面强化这一制度的建立与高效发展,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投诉机制以及热线举报的方法,鼓励读者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监督内容主要包含有:服务的态度、服务工作的开展效率、服务的模式、图书馆环境的维护等方面。同时还需要针对举报机制构建相应的奖惩制度。如,在面对服务态度和服务工作开展较好的工作人员时,可以通过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其进行鼓励。而奖励的内容可以是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双重应用的方法。另外,在面对服务工作态度恶劣,且服务效能较差的工作人员时,可以通过相应的惩戒制度对其进行惩罚,而惩罚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精神惩罚和物质惩罚的方式进行。这样,能够有效改变图书馆的整体工作环境,实现对工作人员的有效管理和控制。3.服务理念研究。在当今的中学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学校需要结合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应用频率,还能促进图书馆对读者的深度了解和掌握。进而在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各种校园文化项目的时候,能够结合读者的需求以及读者的兴趣对其进行更好的创设和开发。在这一背景下,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还突出了中学图书馆管理工作开展和服务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例如: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应用过程中,首先要从服务态度方面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培养与提升。在此,可以对其重点进行仪容仪表的培训、礼仪和形体的培训、专业技能的培训、职业素养的培训、服务理念的培训等工作开展。通过该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对工作人员的正确引导和管控,还能促进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发展和提升。另外,还需要基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读者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与内容,以此满足读者的学习需求,提升读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转变读者对图书馆的原有看法,使其能够在图书馆不断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建设。在此,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有:利用科学的读者服务对读者进行学习认知方式的改变;利用科学的读者服务对读者进行信息咨询的整合;利用现有的图书馆文献档案资源为读者提供学习实践的应用平台和交流互动平台等。
二、图书档案管理服务转型的目标与路径
图书馆服务特色服务思索
一、当前图书馆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图书馆五定律》中提出了图书馆学五法则:“书是为了读者用的,每一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应有其读者,节约读者时间,图书馆是一个有机体。”根据以上法则来衡量,我们发现在工作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体现在:
(1)在服务管理上,仍是惩罚多于教育,缺乏与读者进行多渠道的沟通和互动;
(2)在馆藏资源利用上,由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挖掘的文献资料所蕴藏的信息的深度还不够,许多文献的潜在价值并未被读者充分利用;
(3)服务理念方面,在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的措施较少,对读者成分的分析不够细化,缺少多元化服务。
二、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思想内涵
后疫情时期图书馆空间服务功能探讨
摘要:图书馆空间是具有可塑性和生产性的生命体,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图书馆可以通过两个空间的重构和融合,激活空间自身的生产功能,彰显图书馆独特的空间价值和服务价值。在后疫情时期,图书馆对服务空间功能的拓展实践将成为常态并将长足发展。
关键词:空间再造;虚拟空间;实体空间
1图书馆空间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图书馆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图书馆学家施莱廷格于1807年提出来的。这是一门以机构命名的学科,传统图书馆资源、空间和服务是三位一体的。传统的“通过时间消灭空间”空间认识论将图书馆服务牢牢嵌在僵死的刻板的静止的作为背景和容器存在的物理空间里,一度将图书馆从理论上推向消亡的边缘。随着空间生产理论从自然科学领域跨入到社会科学领域,图书馆作为一种空间的价值得到重新定义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从关注空间中的对象到关注空间本身,对于图书馆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法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在1974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他认为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具有可塑性和生产性的生命体,空间的生产不是指在空间内部的物质生产,而是指空间本身的生产,即空间自身直接和生产相关,成为被生产的对象。此后学界对空间认识论开始了深刻思考和拓展,20世纪后半叶,空间研究成为后现代显学,空间维度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框架之一。米歇尔·福柯、曼纽·卡斯特、沙朗·佐京、大卫·哈维和爱德华·索亚等从不同的角度对空间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拓展到社会学、城市学、文化学、建筑学等诸多学科,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空间理论。空间理论研究对于图书馆的影响是深刻的可达到里程碑程度,图书馆界接受了新的空间理论,结合图书馆实际积极进行空间转型尝试。将空间作为生命体来研究,为研究图书馆发展变迁、服务再造、空间整合等提供了新思路,当重新将空间作为对象而非背景研究时,为面向新常态的图书馆服务转型升级带来广阔前景。2005年美国图书馆与信息资源委员会公布的报告指出:“图书馆的空间定位、功能和作用正在发生变迁。”2009年国际图联年会主题标志着第三空间理念开始对图书馆空间建设产生了实质性影响。美国大学及研究联合会从2010年起多次将图书馆物理空间再造与拓展列为未来高等教育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之一。2014年图书馆和信息资源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的不断变化》预测,十年之后,很多图书馆将会转变成学术空间。《2017年美国图书馆状态报告》强调,高校图书馆继续分配新空间和重建空间,以支持协作学习、个人学习、由学习伙伴进行的辅导、由教员所教授的临时课程等类型的学习活动。国内学界对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研究始于吴建中对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C)概念的引入和阐述。从2005年开始,对于IC的研究开始整合服务功能,规划实体空间,把IC作为一种综合性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2012年开始过渡到学习共享空间(LC)的研究和实施,目前又有知识共享空间(KC)、研究共享空间(RC)、创客空间(Makerspace)等等成为图书馆发展转型的重要理论支持和实践途径。从空间的视角来考察图书馆的发展可以发现,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再到当代图书馆,图书馆的发展史是图书馆这个独特空间被不断创造、生产的过程,图书馆空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物理空间,而是能够自身生产的重要资源,图书馆的服务发展一直伴随着空间生产,图书馆正是在图书馆这个独特空间被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实现着服务的创造。在“互联网+”的全球趋势之下,随着新技术、新媒介、数字资源等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图书馆走过了从静态文献载体在实体空间的保存、组织、管理、揭示到动态数字文献在虚拟空间的存取、整合、挖掘、发现历程。经历了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空间、复合空间的形态发展与转换。当前阶段,图书馆空间是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复合空间,是由图书馆进行配置和管理的,具有自身生产能力的生命体。VictorZverevich曾对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下过定义:①实体空间是所有存放印刷资源及传统图书资料载体,并提供读者服务的物理空间的集合,在这个空间里也进行所有图书馆的业务运行,是各种技术及通讯活动的发生场所;②虚拟空间是包括web服务器、计算机内存及存储空间、通讯频道、无线wifi等用于支持读者访问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的不可见的图书馆空间。在网络、通讯、云存储和大数据的应用下,图书馆虚拟空间已成为现实。这是泛在的新型空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实践中,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并不是界限分明的,IC、LC、KC、RC以及创客空间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是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
2疫情期间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开展特征
疫情的突然发生对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是个严峻的考验,作为高度共享实体空间以及空间里的图书、阅览桌椅的图书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在疫情初期,为加强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工作,减少因人员聚集引发交叉感染的风险,所有图书馆在第一时间选择了关闭实体空间。然后逐步加大转向拓展虚拟空间服务,实体和虚拟两个空间此消彼长,虚拟空间得到长足的关注建设和服务。事实证明,实体空间的关闭并没有让图书馆沦到消亡的危地,相反,图书馆虚拟空间服务凸显成效,许多图书馆做到了“闭馆不打烊,服务不缺位,阅读不停歇”,也使得图书馆空间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拓展。总结疫情和后疫情时期的图书馆提供和进行的服务,可以看出这段时间图书馆空间服务的特征。
图书馆服务模式发展研究论文
在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人类社会正面临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急剧变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强烈地感受到新时代的冲击与震撼。知识更新经济朝代和网络时代的一些特征,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更新为基础的经济,这各经济直接领带于知识更新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中国在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进程中,提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奋斗目标。根据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任务和目标,已经提出和实施了《知识创新工作》、《技术创新工作》、《211工程》以及国家其他重点科技计划,形成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完整的总体战略布局。国家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配置新资源,直辖市国家创新活动。国家创新资源配置中包括创新信息服务体系和创新资源的分配体系。图书馆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应成为国家创新信息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发挥依靠基地的作用。
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提供者,对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冲击更为敏感。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网络化浪潮的兴起,一个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光纤技术、数字卫星技术为主要信息传输载体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新的信息环境已经在我国形成。
图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其天职就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是通过服务体现的。在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社会需求发生较大变化,知识总量的不断的增长,知识领域不断扩展,用户自身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整体上开始从劳动密集性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用户信息需求不断增加,使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图书馆无论在信息资源采集、组织加工、信息服务、管理模式等诸方面将发生更深刻的变革。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
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的展开。中国图书馆由于受封建时期皇家图书馆、古代藏书楼的影响,图书馆和图书馆文献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分析
摘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我国信息技术的全面提高,也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为了使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步伐,我国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其完善的相关政策。以来,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积极推行这一政策,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引导和管理,使社会文化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本文分别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传统图书馆体系的发展概况进行了阐述,并对我国传统图书馆在公共服务体系下的创新和发展展开了新的设想。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创新;实践
习在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效益工程,丰富群众文化活动[1]。这一决策的提出为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积极的政策保障。在全国公共文化体系蓬勃发展的今天,公共图书馆对群众文化的服务也更趋重要,其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也更加广泛和深化。
1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并逐渐改进和完善的。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各种文化政策,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和把握,确立其文化建设的方向,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进步和发展。2017年,国家和政府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加强了全国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数字文化普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7年,我国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网络建设,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初步建立了以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为主体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2]。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共享资源已超过了140TB,开通了149个移动阅读平台地方分站,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端口从网上图书馆享受到文化服务。总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已初步完善,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公共服务体系中传统图书馆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