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口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3 08:16: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突破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成功演讲的突破口
这里的“角度”,是指演讲的立足点,着眼点和出发点,是关系到确立主题、选择材料和选用表达方法等诸方面,它是成功演讲的有效“突破口”。
一、主旨的方位定向要从提示事物本质出发
演讲者就古物本质属性的某一面,进行剖析、升华。某一“灵感”,可能导致演讲者“萌生”主意,在这个意念之下,所选择的演讲材料就要服务于主题的表达了。而主题定向,就决定了演讲的优劣高下。因此,无论是讲人、傻事,还是论理,都不能停留于表面,而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挖掘事物本质从提示事物主旨出发选择和确立角度。
笔者曾观看了成都“偶像与青春”青少年演讲大赛。有几位选手的演讲就很有味道。
“我觉得,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和你、我他都一样,只是在某些方面更具天赋,成绩突出罢了....我们却往往只抓住他们的长处而忽略了他们的短处,比如知识。处世、人格....我们青年人应该正视自己的长处,发展自己的长处,把偶像身上的长处有选择地拿来,弥补我们的不足对偶像的那种理想化的寄托,合乎现实地放在自己身上,作为一个努力的目标。”
演讲立足于“偶像以长‘勾’人”,狂热膜拜便是“否定自我”,其主旨水到渠成:“我的偶像就是我自己”。
干部考察突破口思考
“选贤任能,得其人则有益于国家,非其才则贻患于黎庶”。古往今来,国以人兴,政以才治。要落实市委提出的“打基础、创环境、反腐败、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就必须要以改进干部考察工作为突破口。
要改进干部考察工作,打牢干部工作的基础,创造百舸争流、政通人和的环境,杜绝买官卖官等腐败现象,促进社会经济和谐、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就要正视当前干部考察工作的局限。一是要正视干部考察的对象存在局限。在确定考察对象的程序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这为坚持走群众路线、扩大干部考察视野提供了制度保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只进行一轮投票推荐,使民主推荐的拟任人选难以获得多数票,考察对象确定的弹性空间非常大,甚至还存在个别领导直接授意等现象,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由少数人选人的选任格局。二是要正视干部考察的方式方法存在局限。考察方式一般是个别座谈和民主测评,比较单一、呆板。考察的方法一般是听、看、问、查,以听、看为主,手段过于简单。三是要正视干部考察的范围存在局限。主要表现在:注重工作圈,忽视社交圈;注重本单位意见,忽视服务对象意见;注重上级意见,忽视基层反映;注重工作情况和经济建设情况,忽视思想道德情况。四是干部考察结果的运用存在局限。有的片面强调看干部“主流”,而无视干部的不足和问题;有的只看工作成绩,不看干部的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有的只看资历,不看能力;有的地方把考察与使用割裂开来,使考察流于形式;还有的则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考察结果,等等。
要以改进干部考察工作为突破口,真正落实“打基础、创环境、反腐败、促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干部考察工作,就要努力实现干部考察工作的“五个转变”。一是在考察评价方式上,要由定性考察为主转变为由定量考察与定性考察相结合。定性考察的优点是便于对干部的总体情况进行把握,但其不足是只能对干部产生一个总体的、笼统的甚至是模糊的印象,对干部的特点、个性缺乏准确表达。因此,要进一步细化、量化干部考察评价指标,采用以定量考察为主的方式对干部进行全面考察,在此基础上,再准确得出定性考察的结论。定量考察的关键是科学确定量化考察指标。一般可采用百分量化制从德、能、勤、绩、廉、群众公认等六个大的指标进行评价,群众公认程度可用民主测评或个别座谈推荐的得票数来衡量。二是在考察范围上,要由单层面向多层面转变。要切实改变过去考察只限定在考察对象所在单位这一层面的做法,要向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工作服务范围、生活社交范围等多层面转变。三是在考察指标体系建设上,要由普遍性考察向个性化考察转变。要尽可能对干部的类别进行细化。要准确把握不同类别干部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考察重点,建立侧重点不同的考察指标体系。四是在考察方式上,要由静态考察向动态考察转变。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一定要坚持一查到底,不能因为群众提供的证据不足而置之不理。要坚持任前考察与日常考察相结合,使干部始终处于动态的考察和管理之中。要坚持干部考察与考核相结合,把年度考核情况作为干部升迁任免的重要依据。要坚持组织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建立健全干部考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听取纪检、检察、审计等部门的意见,防止把违纪违法的干部列为提拔对象,出现“边腐边升”或“一升就倒”的现象。五是在考察手段上,要由手工操作方式向运用现代手段考察转变。要积极研究开发干部量化考察软件系统,针对不同类别的干部建立侧重点不同的量化考察指标体系,从而使干部考察工作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精确化,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要积极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收集、加工、整理干部考察结果,建立完善干部信息档案。
中国民主启蒙突破口──为私正名
東西方文化差異,在一個“私”字的認識上,幾至南轅北轍。浩浩乎中華文明數之不清的亂因當中,漢語“私”與“自私”混淆不分,是不是算得上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建議在中國人觀念和中國文字中,科學化、規範化地嚴謹區分“私心”(PrivateInterest)與“自私”(Selfishness)這兩個“非同義詞”概念,徹底釐清它們大不相同的涵義。
什麼是區分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獨一無二根本秉性?早在古籍《尚書.泰誓》中,就為人類在天地寰宇中的地位定位:“惟人萬物之靈”。這個“靈”字,就是天賦人類掌握和運用事物規律性的非凡創造性智慧(思維能力)──“靈性”。“天地萬物人為貴”,根據在此。人類事業成敗,社會發展進步或停滯倒退,關鍵端視靈性創造能力如何發揮作用。
私心和愛心(公心)是兩個人性根本調節元,是聯合操控人類特秉靈性活動的一雙無形推手。兩者失調或偏向極端,都將導致靈性活動效能低劣化、惡質化或停滯不前;兩心協調恰到好處,意味著靈性創造性能力得以循“正道”順暢發揮。這個“正道”,指的是:一個人的私心追求,不是危害他人和社會,而是在客觀上有利於他人和社會增進福祉;即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互動關係。因此,反映兩心協調狀況的深層社會文化意識(“文化的根本”、“根本的文化”,或稱“心態文化”)對於社會發展進步的方向和成效,具有決定性意義,可謂評價廣義文化先進性的基礎。
私心即利己之心,源自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為己本能,乃人性大本大源堂堂正正第一性,是維護和改善自身生存條件,謀求享受和發展,驅動人類靈性發揮創造性功能的原動力。屬於個人的謂私,自我意識,為自己求幸福,維護自身的安全和權益等都屬於私的範疇。無論是誰,沒有趨利避害的利己心態,沒有求生和追求較好生存條件的欲望,或者說沒有了私心,很難想象還會活得下去,更遑論發展進步,勢必在生存競爭中淘汰出局。古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無妨從這個意義正面理解。
與私心相對應的利他之心謂愛心,愛心擴展到集體即是公心。屬於集體的謂公,公的層次範圍小自家庭、宗親、利益團體,大至氏族、部落、種族、民族、國家以至全人類。歸根究底,公的本質無非是眾多的私的綜合,或者說私的擴大弘揚。為公,或者說為集體,就是為了保障和增進集體成員的私利,即“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關係。
客货营销革新突破口
目前,在铁路与市场之间,仍然横亘着两堵高墙:一堵是有形的,表现为高墙大院,铁门紧闭;一堵是无形的,表现为观念陈旧,机制不活。这两堵墙的存在,导致客货营销改革举步维艰,客流和货源持续下滑。透过问题的表象,在我们的思维方式、管理方式和运作方式上,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封闭性特征:
——铁路运输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的背景,产生了“以我为主”的思维定式。我们习惯于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客户的需要订规矩,根据内部的情况而不是市场的情况作调整,在计划配置、作业流程、票据结算、品类包装、窗口设置等许多方面,往往只考虑铁路省事,很少考虑让客户省心。我们的终到列车,提前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清理卧具,图的就是到站后早退乘,实际上侵犯了旅客的利益。在计划安排上,只重视铁路作业的方便,车流调整的愿望往往与货流的实际规律相脱节;在铁路规章中,“申请”、“批准”字样频繁出现,扭曲了铁路与货主托运与承运的平等契约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作业流程不考虑货主、旅客的方便,导致办一件事要来回奔波几次,有的客户长期派人跑站、驻站。铁路已经失去了垄断客货运输的优势,但长期形成的“以我为主”的思维定势还在影响着干部职工,还在实际工作中起作用。
——计划经济的烙印仍然根深蒂固,相当部分同志缺乏市场竞争观念和风险意识,遇到困难,眼睛向上不向下,不找市场找领导。习惯于垂直型管理、指令性计划、强制性规范,还没有完全摆脱“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限制型运输带来限制型管理,面对市场多元化需求,明显缺乏应变能力。长期以来制订规章制度的模式,是出一个问题,订一项制度,加一条框框,消极限制的多,积极鼓励的少。囿于内部原因,对客货运办理的一些限制尚未完全解除,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静止和孤立地看待市场份额,内部盲目竞争,发挥不出整体优势。在铁路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企业内部多重利益格局已经形成,铁路运输固有的联动功能正在弱化,制约手段不够有力,往往造成局部利益片面放大,带来不合理的竞争,产生无谓损耗。越是在基层,这种现象表现越突出,对营销的影响越大。一些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举措,别人说干就干了,在我们的一些单位实施起来却很难。
——“铁老大”和“铁饭碗”的时代已经结束,“狼来了”已经成为现实,但仍有相当部分干部职工抱有虚幻的安全感。对比其它运输方式的从业人员,对比铁路工程、工附业、生活部门的职工,主业职工的优患意识和竞争观念要淡薄得多。看到工程部门因为工作量不足而息工、工附业单位全面实行全额工资浮动、生活系统的职工推着盒饭上大街,主业职工总觉得活还在干,钱还在拿,认为市场营销离主业还很远。即使在一些干部身上,对营销的认识也停留在较低的水平,看不到加强营销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抉择,组织客流货源,往往着眼于完成计划任务,形势好时松一松,形势紧张抓一抓,着眼点偏离了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这个最关键的目标。在他们看来,客货营销还只是客流货源不足时的不得已之举。封闭意味着落后,落后意味着挨打。在封闭的环境中,我们的干部职工接受新观念慢半拍,打开新思路慢半步,推出新举措慢半截。尽管在一些站区、一些项目上,已经形成了全力以赴争夺市场份额的态势,但总体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从营销意识看,相当部分职工还处在启蒙阶段;从基层单位的营销工作来看,多数还处在起步阶段;从重要改革项目来看,大多处在启动阶段,突破的深度和广度还很不够。而另一方面,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运输市场竞争全面加剧的态势。市场经济是公平、开放和竞争的经济,四平八稳守不住市场,封闭落后保不住份额。客货营销必须在开放和竞争中加强。
1培植市场观念,研究营销策略,把视野放宽市场是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运行的空间。任何企业都必须以市场为活动场所,以占有和扩大市场份额为追求目标,失去了市场,就失去了效益,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铁路进入市场的过程中,我们所熟悉的可能将是必须抛弃的,我们所陌生的又恰恰是竞争所必须依赖的。不丢掉陈旧的观念,死抱过时的套路,必然导致失败。因此,当务之急是唤起广大干部职工强烈的危机感,培植市场竞争所必需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特别是要真正确立起不闯市场就会被市场抛弃的观念;重视生产任务、更重视市场份额的观念;把客户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的观念,不仅变“坐商”为“行商”,而且真正拿出推销的劲头和韧劲。营销策略决定了市场竞争的成败。要研究货源与结构的关系,把上质量与上总量统一起来;研究增收与市场份额的关系,避免顾此失彼;研究营销与资产经营、优化运输布局的关系,实现减人提效,挖潜增收。客货营销的状况,要动态控制,加强分析。特别是要建立日常监测体系,客车要分车次、车种,货运要分品类,定期抽样分析,掌握变化,作为加车、减轴、换编以及计划配车的重要依据。
中小企业信息化要选好突破口
信息化是中小企业迎接新经济的挑战,大幅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把握新的商业机会的必由之路。东大阿尔派董事长刘积仁博士认为信息技术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它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客户管理,乃至帮助企业进行快速正确地决策。此外,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还有降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等诸多好处。
中小企业运用IT技术实现信息化改造有许多困难。首先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很难找到一批IT业的高级人才;其次是中小企业管理仍未定型,随着企业的高速成长,变动也很大,而应用软件在企业应用的前提是管理程序化,这二者间形成了一对矛盾,不易解决;再次是目前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太昂贵,中小企业承担不起;还有是软件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后续服务跟不上。所以实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要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选好突破口,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事,信息化才能成功。
利用内部网络办公管理自动化
首先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在于增进信息交流,包括公司内的信息交流,这是通过内部网络连通实现的。现在的企业购买计算机后主要的目的是进行办公,在办公过程中如何实现办公自动化成为企业最先考虑的问题。
办公自动化系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是实现个体工作自动化,以个人电脑和办公套件为主要特征,第二是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以网络为中心,以非结构化数据的信息流(或工作流)为主要存储和处理对象。它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建立通信基础平台,不仅提高了办公的效率,减少了扯皮和内耗,还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第三阶段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其目的在于达到整个企业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办公管理系统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完成了两个飞跃,即由数据处理向信息处理的飞跃,由信息处理向知识处理的飞跃。在办公管理系统的发展中,使用办公管理系统的人员范围逐步扩大,由企业行政人员扩展到企业的管理层,再扩展到企业的全体员工。另外,在运作机制上,也是从办公室的结构化数据处理到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处理,再到有用知识的处理。从简单的电子邮件、群件,到构建Web应用等各种方式中获取、存储、提炼和再用知识。
政治体制的突破口解析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涵与具体内容
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根据我国政体结构看至少包含以下七个方面:一是人大制度改革;二是政协制度改革;三是基层治理体制改革;四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五是司法体制改革,六是党政关系改革;七是执政党自身改革和发展党内民主等等"政治体制改革因内容庞杂、涉及广泛,牵扯利益众多,因此必须谨慎稳妥的推进"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合适的突破口,如果贸然全面推进,四面出击会对我国的稳定造成很大的危险"中国近代史上的与前苏联的休克疗法之所以会失败,原因之一就是同时在多条战线上全面启动改革,结果阻力太大而最终失败"。
二、突破口的选择意向与基本原则
(一)几种突破口的选择意向与简单评析
在实践中或学术界曾经提出很多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政府机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从1982年起到现在我国共实行了六次政府机构改革,这六次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包括今年两会上提出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都是为了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因此并不触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性问题,也就是它没有触动两个权力轨道,因此并不能带动政治体制改革其他方面的突破性发展"而且机构改革难免陷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2.党政分开"党政分开主要是解决两个权力轨道之间的关系"在西方发达国家,如果一个政党赢得选举胜利并组织起新一届政府之后,这个政党(也就是执政党)就会/退居二线0,执政党对政府的影响极其有限"而我国的政党由于是/领导式政党0,党政关系非常密切,因此难免会产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情况"因此,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就把党政分开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十三大明确规定了两个权力轨道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0,/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0"应该说党政分开确实抓住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问题,但是由于党政分开要触动的利益过多,涉及面过大,完全实现党政分开目前难度很大,风险也太大"上世纪苏东剧变与国内政治风波后,为了确保稳定中央基本上不再提党政分开"3.人大或政协制度改革"1992年十四大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0近年来人大制度与政协制度确实取得了很大的完善与发展,因此有的学者提出以人大或政协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但是人大和政协的问题是二者在整个权力系统中发挥作用还不充分,人大自主化水平不高,其权力力量不足"而政协本身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只是统一战线组织,因此二者都不宜做突破口"4.基层群众自治"有的学者提出以基层群众自治为突破口"理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是农村包围城市,改革开放时期是农村改革带动城市改革"但问题是村委会和居委会都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并不是一级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的成就根本无法带动庞大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性发展"。
(二)突破口选择的基本原则
中原经济区构建问题突破口
中原经济区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了农民素质较低、生活条件艰苦、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在于经济问题的解决,即快速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只有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农村教育的发展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将起到关键作用,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原经济区“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一、农村教育: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农”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农村教育对农村经济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早在19世纪,经济学家就将人力资源即教育看成是经济发展的资本。他们认为在所有的投资中,对人的投资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日本和印度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巨大差距并不是土地是否适合于耕作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印度情况要好得多,印度也不吝啬对灌溉设施的投资。在考虑到所有因素后,事实是,日本耕作者把有用的知识运用于生产方面的技能比印度的耕作者高得多。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充裕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快于其他国家,正是人力资源的差异才导致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只有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经济才能获得持续的增长,并最终实现经济腾飞。而人力资源的积累的途径主要依靠教育。人力资源的特性在于它具有自我增值性,尤其在人力资源积累的初期,对于人力资源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初始人力资本后,人力资本在生产活动中使用时,通过经验的积累和对已有知识的运用熟练程度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只有将农村基础教育抓好,人力资源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并不充裕,怎样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呢?笔者认为,只有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农村,通过向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倾斜,借助农村这个宽阔的平台,才能培养出各行各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农村教育对农村总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村经济要发展首先在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以此来适应农业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二靠农民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便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从农业产业中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农村发展离不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意味着从事农业的农民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以便于应用和操作机械化生产。另外,非农产业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劳动者的素质成为竞争中的核心。目前我国农民的科学素质不高,已成为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非农产业转移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力忙时回到农村,闲时到城市打工,而是让他们离开土地、离开农村、离开传统农业,加入到非农产业中。我国许多的劳动者之所以出现从城市回流农村,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本身受教育程度较差,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工作要求。非农产业对于劳动者素质要求较高,但其回报通常也要高于农业,因而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者通常能获得较高的待遇。同时,教育还能提高劳动者在非农产业中的参与度。因此,只有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真正转移。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关键作用。我国已经步入工业化时代,城市开始反哺农村,工业开始反哺农业。为提高农民收入,各种优惠政策、补贴不断出现,这对于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却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如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言:“要补贴只有多数人补贴少数人,要少数人补贴多数人是补贴不起,到最后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再最后一定增发货币,那就通货膨胀了。用财政补贴没有办法真正解决贫穷的问题。”确实如此,对于人口庞大的农村来讲,各种补贴均摊到每一个人身上时,再大的数目也是微小的。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市现代化,可行之路就在减少农民数量。德国经济学家舒马赫认为:“全部历史以及当前的全部经验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最基本的资源是人而不是自然提供的。一切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都是从人头脑中产生的。”人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教育则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所以教育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者转移的关键。农村教育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发展农村教育不仅能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还能将农村人口的压力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为我国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所以,必须将农村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当前中原经济区农村教育发展现状的理性分析
农村教育不仅指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还包括农业教育、农民教育等一系列旨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培训和教育活动。一方面,中原经济区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各级政府对于农村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中央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同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国家还实施了资助上学等一系列教育补贴政策,农村义务教育成为教育史上的里程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我国实行学费全免,而且对于在校生还实行生活补贴,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调动了学生上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政策转变。另外,我国农村扫盲活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青壮年文盲的比例进一步降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硕果累累。近年来,随着农民进城务工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只有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惠及民生的活动相继开展,培训累计达数亿人次。另一方面,虽然中原经济区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轻视农村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对于农村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不能积极主动给予其应有的关注。其次,“重量轻质”的现象更为普遍。一些政府部门和学校为完成“两基”任务,采用“对策”,蒙混过关,严重地阻碍了农村教育的普及。这些问题充分说明,我们的政府和学校还未认识到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此外,农村培训受益者有限。从数量上来看,培训的人次还不足农民总人数的一半,远未达到国家的要求;从效果上来看,许多农民反映,培训的内容“不实用”、“学到的只是一些皮毛”、培训的“时间太长”等,农民参加培训学习的兴趣不高,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最后,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缺乏。农村教育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发展的条件和教育质量,农村教育的教育设施、师资等无法适应现代教学要求。
小议建材行业状况以及突破口
今年,由于国家对房地产的打压政策,据了解全国除了晋蒙、贵州等少数省份外,建材行业都呈现不怎么景气的局面,走访了很多建材商,都表示今年比较难。现在我先抛开国家宏观层面来浅析下建材行业的现状与突破口。
一、中国建材行业的大体现状
1、竞争十分激烈、体验式营销已成必然趋势。
目前,建材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比如瓷砖、地板、卫浴、墙纸、衣橱柜、涂料等无论是在同板块间,还是在具有替代性的不同板块间都处于白热化的竞争阶段,直接折扣和让利促销已经很难再吸引消费者,相反像总裁签售等的概念营销起到较好的效果,长期看,大面积、全方位、家居式展示的体验式营销已成必然趋势。
2、全国很多城市的建材市场层次不齐。
全国各地甚至很多省会城市都有脏、乱、散等传统的建材市场;也有如月星、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等规范、干净、舒适的建材商场。
案件突破口心得体会
目前,查办案件面临许多难点,特别是重大案件,案情复杂,涉及面广,违记者手段稳蔽,要查办就更加困难。实践证明,查办这样的案件,选准和打开突破口十分重要。因此,要注意研究打开突破口的方法和技巧。
选准突破对象。要打开突破口,首先要从涉案人员中选准突破对象。一般讲,应从阅力较浅、性格多疑、心理脆弱或与主要违纪者有矛盾的违纪者中选择。这就要求必须对案情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判断,熟悉掌握涉案人员的职务、文化、阅历、性格特点及涉案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讲好形势政策。在对违纪者调查询问时,要对他们讲形势、讲政策、讲出路。讲形势,就是讲他们的经济问题的严重性,讲组织查办案件的决心,用应有的气势压住对方的气焰。讲政策,就是要把主动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规定向他们讲清楚,让他们主动坦白自己的问题,并积极揭发他人的问题。通过这样做工作,使违纪者感到不交代问题不行。
充分运用证据。遇到违纪者拒不交代自己的问题的情况,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出示某一证据,以打开突破的口子。运用证据要找准切入点。对切入的问题是先大后小,还是先小后大;是先易后难,还是先难后易;是先经济问题,还是先其它问题,以及出示证据的时机等,事前要认真研究,作出计划,严格按方案进行。从而做到用证据直击要害,摧垮对方的心理防线,在打开突破口后迅速扩大战果。
讲究谈话方式。要根据违纪者的心理状态,审时度势,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如,对心理没有底细的违纪者,可以采取引而不发、虚实结合的谈话方式,造成蓄势待发的紧张态势,加重违纪者的心理压力;对心存侥幸、做好应对准备的违纪者,可以采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式,提出一个猝不及防的问题,以打乱其应对思路,瓦解其防御心理,使其露出破绽;此外,还可以采用敲山震虎、旁敲侧击的谈话方式,然后借题发挥,一语双关,让违纪者产生联想,使其受到震慑,从而交代问题。在谈话中要特别重意不能搞诱供、套供和逼供。
做到声东击西。要查办案件时,如果发现有的问题已经串供,可以改变策略,将可能串供的问题暂时搁下,迅速组织去查可能未来得及串供的问题。或一方面大造声势详查已经串供的问题,给违纪者造成错觉,另一方面却去查未来得及串供的问题,以顺利打开缺口,突破全案。
素质教育突破口观念改革论文
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教育观,这首先要实现“六个转变”。
一、转变单一的“增强体质”的观念,重视发挥体育教育“多功能作用”的观念解放以来的学校体育是一种以增强国民力量和培养劳动后备力量为主要目的、以增强体质为中心的教育,可以说是一种以“心身二元论”为主导思想的“身体教育”。这种体育教育思想与我国解放后的社会背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要求相适应。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学校体育承担的历史使命不再仅仅局限于人的身体的成长和发展,而是要通过学校体育,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促进其人格的发展,从而培养出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不难看出,“育人”的思想已经成为教育、体育改革中一个最主要的潮流。因此,学校体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全方位认识体育的功能,且从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生理的、心理的各个角度对体育进行深入研究,努力将单一的增强体质功能转向为多种教育功能服务的轨道。这样,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才会出现新的活力,新的生机。
二、转变学校体育是“消费性事业”的观念,重视其具有生产性的观念传统观念一直把体育教育作为消费性事业,只看到体育教育消耗物质的一面,而看不到体育教育具有强身健体,培养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体能及起着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作用。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校体育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其健康水平,增强生命的价值,有利于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它与学校其它教育互相配合,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他们能够创造出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推动社会的进步。当然这种效益具有迟效性、综合性的特点。由此可见,今天的学校体育教育水平,是明天经济发展和民族素质提高及劳动生产力再生产的基础。
三、转变只注重“技术传授”的观念,重视“教育功能”的观念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体育教育中的“术”,而忽视了“育”在思想教育和身体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于是,把最能直接表达体育教育功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体育课降低到单纯的运动技术传授上去。建国初期,在受凯洛夫教育学影响而形成的以“智育”为核心的“双重教学”时期,只重视“育体”,而忽略了“育人”,致使体育教育所特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被忽视了。因此,要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作引导。否则,深化只能在“硬件”部分进行,即,流于形式和表面,使改革难以深入进行。因此,加强体育的教育功能建设和在学校体育的“软件”部分进行改革,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实质性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四、转变单纯的“以玩为主”的观念,重视体育教育“学科地位”
的观念学校体育在教育中占据什么地位,决定了学校体育被重视的程度。由于受封建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受“理学”和“科举制”的影响,学校体育被视为“玩”的学科,也成为学校可有可无的“橡皮课”。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地位逐步提高,并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智轻体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缺乏深刻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心智的全面发展、人身心的全面发展、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三者都是人的基本素质,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的心智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既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条件,又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只有这样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才不会顾此失彼。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