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径选择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3 06:11: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途径选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国产业拓展的策略选择途径
中文摘要:只要让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竞争性产业部门中是不需要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的。企业的平等竞争和自由选择将决定各产业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市场选择的结果可能是各种技术水平的产业并存的局面。既然市场之手可以有效率地选择各阶段的产业发展战略,那么政府的有形之手将从该领域退出来,让市场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在通过市场发挥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时,中国政府大有可为的领域就是如何让市场更顺畅地运转。
关键词:市场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发展战略
一、引言
中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关系到中国产业发展和经济改革取向的重大理论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是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前中国的各种稀缺资源中,劳动力资源是最丰富的,因此劳动力的成本远低于其他投入要素的成本,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中国要想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富民强国之梦。如何评判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中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究竟该怎样抉择?本文将给予回答。本文认为战略发展选择不是政府政策的结果,其最佳的途径是如何让市场中的经济主体自由理性选择从事经济活动的产业,逐利的众多经济个体单位的经济活动将内生地决定各阶段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将分四部分:1、引言,2、对中国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的反思,3、企业选择高科技产业的经济合理性,4、政府在产业发展战略中的作用,5、结束语。
二、对中国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的反思
林毅夫教授等提出的中国现阶段应该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在经济学界颇有影响。其主要思想是:当前中国的各种投入要素中劳动力资源是最丰富的,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则相对比较稀缺。按照市场自由定价原则,稀缺程度高的资本、技术的市场价格将比劳动力价格高得多。在技术水平、产量既定的情况下,多使用劳动,少使用资本将使企业的成本降低,利润增加,增强企业的自生存能力。一个产业的企业如果多使用劳动,少使用资本,那么这个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中国在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企业的自笔者生成能力将增强,资本日渐丰裕,资本的机会成本将降低,那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将自动地得到发展。
银行资本扩张途径选择
快速发展的连云港东方农商银行(以下简称“东方银行”)有一个迫切的问题需要解决,即如何构建一个对银行发展有利的股权结构,充分有效地加强资本管理并且保持一个可持续的适度的规模。规模扩张为东方银行解决了许多长期积累的问题,如不良资产比重问题,资本金不足问题,人员冗杂问题。规模带来了收益和美好的前景,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规模扩张是否可持续、在管理与效益上是否有了切实提高,风险控制是否得到了更好地执行。
一、资本扩张与股份制改造
在市场经济中,银行补充资本既可通过自身经营积累,也可进行资本市场融资。经营积累主要是通过资本公积、资本盈余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的方式,但通过这种内部积累来实现资本增量是缓慢的,难以适应银行发展的需要。因此,现代银行主要依靠资本市场融资来扩大资本规模。国外商业银行几百年的历史和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案例证明股份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产权模式,有着明确规范的产权关系,使商业银行成为法人主体和市场主体。东方银行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机制,必须对现有产权结构进行改革,适当引进外资、民营股份等资本,参与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变一元产权为多元产权。在适当的时候,东方银行还可以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进行股本资金的筹集。有了充足的资本金,核销不良资产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还可以通过收购、兼并、联合、托管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本的有效运营,将银行拥有的各种形态的存量不良资产激活为有效资产,从而减轻银行负担,迅速改善其经营管理,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产权清晰和多元化对于东方银行的发展极为有利,不仅可以拓宽资本融资渠道,还可以改变传统银行经营中存在的体制问题。传统银行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一种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委托—关系,经营者不关心银行的经济效益,只关心自身职位的升迁。更有甚者,上级委托者与下级经营者还有共同“合谋”造成银行资产隐形流失的情况。产权制度的改革可以使银行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和自我约束,从而加强了银行内部的管理。要想取得股份制改造的成功,关键是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只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鼓励员工努力工作,才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效益,同时能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使银行内形成责、权、利结合的良好运行机制。因此,东方银行走股份制商业化的改革道路的目标应十分明确,其着眼点就是要于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通过明晰的产权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才是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率的根本途径,从而切实解决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不断提高银行自身的竞争力。
二、转换股本,走彻底的股份制之路
目前东方银行还是一种由股份合作制向彻底股份制转变的形式,股份合作制本身有着内在不稳定性。股份制要求按股份承担责任享有权利,强调的是资本的结合;而合作制要求合作经营和连带责任,更强调人的结合。随着农村合作银行业务量的增多,银行增资扩股扩大银行规模时,合作制必然会更容易让位于股份制。因为,合作制的股权设置实行投资股和资格股的区分,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不相符;农村合作银行的资格股持满3年后可以退股,这种资格股的制度安排,容易导致股金不稳定,资本基础不牢靠,难以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不以入股金额多少来确定相应的投票权力,这样的设置违背了商业银行“同股同权"的原则,大股东权益得不到保障,不能体现股东权益之间的公平性。所以,通过彻底股份制实行资本的结合,能实现以个人产权为基础的资本经营,比股份合作制更具有效率。东方银行目前己经成立商业银行,因此要完成二次改制,蜕变为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并达到“利润最大化、客户价值最大化”与“社区和谐发展”的追求目标的统一。
三、增资扩股,扩大控股能力
乡村银行发展途径选择
近年来,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资产总额1492.6亿元,负债1217.9亿元,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村镇银行在建立及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解决。本文以唐县汇泽村镇银行为例,通过调查分析,探究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基本情况
唐县汇泽村镇银行由内蒙古鄂尔多斯银行发起设立,总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鄂尔多斯银行投入法人资本金1500万元,持股30%;9个自然人共同筹资3500万元,持股70%,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股份制银行。该行于2011年5月10日试运营,同年10月30日正式开业。从近半年来业务经营和发展情况看,汇泽村镇银行呈现如下特点:
(一)决策链条短,贷款发放灵活,较好地满足了客户需求。据调查,汇泽村镇银行办理贷款最快只需几个小时,最慢不超过4天。在贷款期限上,汇泽村镇银行设有多个一年以内期限档次,真正成为农村居民和中小企业的救急资金。
(二)信贷业务发展较快,支农支小效果明显。截至2011年10月底,汇泽村镇银行已发放贷款3545.4万元,其中小企业贷款260万元,个人消费贷款2785.4万元,保证贷款500万元。贷款对象全部为中小企业和个人。
(三)贷款以存单质押形式为主,资金运用偏向中长期。到2011年10月底,共发放存单质押贷款3045.4万元,占全部贷款的85.9%;中长期贷款3285.4万元,占92.7%。
城市社区构建途径选择
一、我国城市社区的定位
那么我们所说的“社区”在我国城市中到底是指什么?有人认为“一个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大致就是社区的地域空间,为了淡化其行政区划的色彩而突出社区特征,许多学者称之为街区”;有人认为就是以街道和居委会为单元的基层社区;还有人指出,在很大程度上社区已成为街道办事处以及居委会这些基层管理机构的代名词;还有人指出“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城市社区指涉的是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而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张明亮曾撰文指出“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自治的原则和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的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的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城市社区的主导形式,形成社区地域”。
可见目前对城市社区的在我国的具体所指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大多数人认为城市社区就是指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只有少数人认为城市社区应该指居委会所辖区域。在我们思考社区的定位时,我们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要提出社区的概念,为什么要倡导社区建设,显然社区概念在我国的提出是有明确的背景和用意的,那就是我国的经济体制由由计划转向市场,计划经济破产,政府不再拥有支配所有社会资源的能力了,但政府承担的职能仍然是全能式的,在此状况下,政府不堪重负,社区概念的提出与社区建设的倡导就是政府想将自己担负的过多的职能还给社会,以减轻自己的负担,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明白了这样的背景与用意,我们再来定位社区就明晰多了。我认为在我国开展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城市社区定位于居委会所辖区域而非定位于“街区”。城市社区的具体定位问题不仅涉及社区的性质问题,更牵涉到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的主体问题,从而影响甚至决定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乃至最终的成败。
“社区”这一概念几经转译,至1955年就达94中之多,人们难以对其达成一致意见,但其核心所指还是明白无误的大家基本公认的:具有高度认同感的相互依存的自发性的地域共同体。其主要特征有:民间性、普遍参与、自治、高度认同、情感依赖等。居委会所辖区域刚好在理论上符合社区的性质:居委会在理论上是居民普遍参与的自治组织,非官方组织,居民由于日常生活聚居的原因,对所生活的居民区有某种自发的认同感,居民间也有一种相互的情感依赖。将城市社区定位为居委会所辖区域就使居委会成为理所当然的社区建设主体,而居委会本来就是法定的自治组织,刚好契合。
而如果将城市社区定位于“街区”,则街道办事处必然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直接的最主要的主体,但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或不设区的市政府)的派出机关,它是代表政府来实现国家对社会的监管与制控职能的(当然也还有服务职能),以它为主要主体的城市社区建设能否实现社区建设的普遍参与、自治、高度认同、情感依赖、民间性等目标和特征实在不容乐观。有人认为将城市社区定位于街区可以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加速社区建设。行政推动历来为我们崇拜,行政推动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必不可少,尤其是在社区建设刚起步时更是如此,但这种建设社区的方式极有可能会建设出“行政社区”即行政推动主导的模式因带有传统操作方式的色彩而极可能在实际工作中把社区重新变成一个行政化了的“大单位”从而影响政府的职能转换,使政府负担非但没有减少反而重新增加。而我们的城市社区建设本意就是要推动社会自治减轻政府的行政负担,建设“行政社区”的思路与社区建设的逻辑背向而驰。也就是说以行政推动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主导模式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社区建设启动后行政力量如何退出,它退出后又用什么力量再来推动城市社区的建设继续进行,又用什么力量推动行政力量在城市社区自治领域的退出?而这样的退出又必将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同时这种退出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建设过程,因此前此阶段的行政推动并未能真正开启实质意义上社区建设之路。因此将社区定位于街区,即使社区建设能够进行,但其在过程中又不得不解决如何走出“行政社区”的困境,这就与政府提出社区建设的本意相悖。而将社区定位于居委会(或者是适当调整后的居委会)所辖的区域相对而言就不会遇到此类困境。
二、社区组织的复位
会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途径选择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带来了新一轮的改革热潮,特别是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推动了高校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将网络信息化代入到高校会计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使学生能够更扎实的掌握会计理论和实际操作。本文将针对网络环境下会计专业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改革途径选择进行阐述。希望以此为广大会计教育者,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会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学习具有灵活性、丰富性、主动性等特点,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方便,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计是所有企事业单位不可或缺的职位,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会计人才,是高校会计专业的主要任务。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将网络教学与会计教学有机的结合,能够有效的规避传统教学中的弊端,丰富会计教学的内容,提高会计教学的质量。
一、会计教学现状
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计工作和会计教育中也遇到了很多新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代会计工作的需要。
(一)会计教学手段不足
电子文件归档方式和途径选择论文
与纸质文件相比电子文件归档是一项更为艰苦细致且难度较大的工作,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电子文件形成者或囿于传统观念,误认为电子文件不是文件而忽视其归档,或怕增加工作量而不愿承担此项工作;或由于电子文件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使其必须借助计算机编目归档,这对不熟悉操作技术的立卷人来说,不像从事纸质文件立卷工作驾轻就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笔者认为,推动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着眼点要高,立足点要实,在规划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时,应从本单位办公自动化与信息管理工作的大局出发,顺应其规律,摸清信息产生的源头,促使电子文件归档纳入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的工作程序,建立归档制度。
一、电子文件归档方式和途径的选择
纸质档案的载体较为稳定安全,而电子文件的载体稳定性差,易损坏,因此归档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经实践检验,利用磁盘,脱机采集数据的介质移交方式容易造成数据丢失。如遇质量较差的磁盘,会影响文件的可读性。为防止数据丢失需制作多份备份盘存档,这不仅加大了工作量,也增加了存贮磁盘的数量,简便而安全的方式是采用网络移交归档,并利用光盘存贮。网络移交的途径有两条:
(一)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网,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随着各单位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要文件被传输上网。这些文件经过各业务管理部门挑选,反映了职能活动的概貌,上网前,又按着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了文件格式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是归档的重点。对那些未输送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网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悠扬,应由电子文件形成部门编目整理,也利用网络技术向档案部门传输,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网络在各业务管理机构与档案部门之间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建立依附在信息管理网上的归档专用子系统。将上网与未上网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通过此系统传输给档案部门。档案部门经与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部门协商后,要对归档的电子文件提出格式要求,但不能是唯一性的,应认可几种通用性较强的软件,如:.DBF、.DOC、.TXT、.EXE等文件。
(二)选择电子文件信息的汇集点,由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归档。为适应办公自动化工作发展的需要,人们越来越注重信息工作的系统化和标准化水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也从以往的“分散各异”转向“集中统一”,打破了立卷单位人界限,更趋向基于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职能活动的内容而建立系统。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负责规划、统筹本单位信息管理工作,是开发集中统一型信息系统的牵头部门,成为电子文悠扬信息的汇集点,又具有一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条件。由他们负责将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归档,无是最佳归档途径之一。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计划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校行政信息管理系统,共分为教学、科研、人事管理三个子系统,正在筹建的教学管理系统与学生注册中心、财务结算中心、教务处、研究生院构成数据交换网。注册中心负责学生注册、选课、排课、考表、成绩等数据的传递;结算中心负责学生交费信息的传递;教务处与研究生院负责学籍、教学计划、课程、毕业审查、学位授予数据的传输。计算机与信息中心接收这些数据后,进行集中处理,经汇总的数据通过信息中心又输送给各业务管理部门共享。随着每年数据的更新,过期数据应由信息中心按档案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鉴定,编目整理,通过网络传输,移交给档案部门保存,或直接存入光盘,定期归档。
无论利用何种途径归档,必须由电子文件形成单位按统一格式编目整理后,传输给档案部门,不能由档案部门自行从网上下载,以保证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对其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档案部门接收的电子文件一律应存入光盘,最好不用磁盘存贮。
减少企业物流成本途径选择剖析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几条路径,包括构建物流系统、优化流通过程、提升服务水平、实施协同运作和建立核算体系等方面。
【关键词】物流成本路径
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企业对于物流成本的关心日渐浓厚。企业在物流管理的实践中,也把降低物流成本作为首要任务。现代物流被称为继劳动力、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而保证这一利润源泉实现的关键是降低物流成本。具体到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如何降低企业巨额物流成本,消除物流冰山,挖掘第三利润源泉,更是对我国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透视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对增进企业经营绩效,降低总费用产生的效果已经被人们广为认同,因此,合理有效地采取各种方法,动态、全面地监控和管理物流成本对于企业管理来说至关重要。但是,透视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意识薄弱、水平较低。具体表现为:第一,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我国物流管理人员水平相对过低,物流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物流企业中管理者素质较低,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整个物流行业职工总数的7.5%,大大低于其他行业;企业内部管理粗放,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都还没有得到应用,不少管理者观念尚未彻底转变,不能及时适应市场需求,这是造成我国多数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的主要原因。第二,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因而难以准确掌握。在成本管理方面,企业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成本的控制上,制定了许多管理与方法,并起到了很好效果。可是对于物流过程中的费用研究较少,缺乏有效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采取的是将企业的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特别是对于物流全过程缺乏有效和全面的控制,造成此低彼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的状况。第三,缺乏单独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由于企业没有单独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反映物流成本的资料不能客观地体现物流过程的各种耗费,造成物流成本失真,很难进行物流成本的考核、分析和控制。这一方面表现在价格核算的不确切上,另一方面反映在成本内容的不合理上,如企业外部的运输费用以事先确定的运费率包含于材料价格之中,掩盖了同一种材料由于运输地点、方位、环节等不同产生的费用差异。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则更为复杂,物流费用分别被计入生产企业管理费等项目。企业物流系统诸环节被隔离分解,一些活动无法计量、无法控制、无定额标准、无完整记录,使物流成本的核算无准确真实的原始资料,影响了企业的物流管理。正因为如此,如何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物流费用和成本管理的体系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我国物流成本较高、物流管理水平较低的状况下,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理论和方法管理物流成本已成为我国现代物流的关键之所在。第四,库存率过高,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当前,我国工商业领域物流速度缓慢,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库存比例过高。国际公认的库存商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1%,在发展中国家约为5%,而我国目前的工业库存为30%,这是商业物流不畅的重要表现,已严重影响到了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亟需解决。
由此可见,我国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的意识与水平亟待提高。
途径依赖转型经济理论选择探索
一、引论
二十世纪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型是一场内涵丰富的,深刻的历史性大变革。这些国家的经济转型对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重大挑战,经济学家们也广泛运用各类经济学前沿理论成果对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与已有经济学理论相违背的现象展开深入的分析。与此同时,这些理论成果也对国家经济转型的实践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热若尔•罗兰认为经济转型是“一种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过程”[1],也就是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在经济运行中起基础作用的相应制度的新陈代谢的体制转变过程。洪银兴教授认为我国的经济转型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内涵: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经济开放度的转型。[2]第一点提出了经济体制的转变,后三点属于经济发展的内涵。经济转型应该在研究体制转变的同时重视现实经济的发展,把二者结合起来,并注重体制转变对实现经济长期发展的促进作用。经济转型的逻辑起点涉及到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型的选择问题。它不应该是简单的针对计划经济体制内部的改革。只有对制度进行变革,打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对改革的制约,促使各个领域大规模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变革,才能称得上为转型。而改革仅仅是转型的准备阶段。经济转型真正始于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基本国情作出合理的选择,从而形成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现代市场经济虽然显示了多样化的模式,本质却是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正如保罗•萨缪尔森所说:“我们的经济是私人组织和政府机构都实施经济控制的‘混合经济’:私有制度通过市场机制的无形指令发生作用,政府机构的作用则通过调节性的命令和财政刺激得以实现。”[3]因此,经济转型的目标选择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重视政府干预和调节的混合经济模式。
二、经济转型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指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的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其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表现在制度变迁在既定的路径状况下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也可能沿着原来的错误路径下滑,还可能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中。经济转型是制度结构整体性的变迁,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作用。这种路径依赖包括初始条件的依赖和自我强化机制的依赖。
(一)初始条件的依赖一国的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是影响制度变迁从而经济转型的重要初始条件。就转型的经济条件来说,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和作为制度变迁起点的原有的制度结构将影响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和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水平当前所处的阶段是实现制度变迁的渐进式经济转型的重要依据。因为在短时间内人们不可能改变现存的经济条件,而必须以这些经济条件为出发点进行合理的路径选择。但是经济转型的初始条件并不仅仅是指在转型起点状态的最初条件。事实上,在渐进式转型过程中,制度变迁的每一步演进所带来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正是不断地作为制度进一步演进的初始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转型对初始条件的依赖是一个制度演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最初的一点。因此,在研究经济体制转变的渐进过程中,要时刻把握经济水平的动态发展,发挥制度演进的反馈机制。
(二)自我强化机制的依赖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机制是指经济转型中的制度变迁一旦选择并走上某一路径,其所选择的方向将在今后的发展中得以不断的强化。正如诺斯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所指出的那样:当人们最初选择的制度变迁路径是正确的,那么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之;反之,则有可能顺着最初选择的错误路径一直走下去,并造成制度被陷入无效率的状态中。这种无效率的路径依赖,是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与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主要原因。[4]因此,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机制的理论意义,在于经济转型的起点上在制度变迁最初的条件状态下相对理性地选择合理的转变路径,并在既定的路径下,在转型的不同阶段通过反馈机制不断加以修正以削弱其中负面的自我强化机制;不断地打破既得利益的束缚,使新制度要素产生正面的自我强化机制。如果既定的路径已经被证明是最初选择的错误路径并显示为负面的自我强化机制,那么就要试图摆脱路径依赖,进行跳跃性的制度变迁。跳跃性的制度变迁并不属于激进式的经济转型方式的范畴。从长期看,跳跃性制度变迁只是制度彻底变革的开始,如果要完成最终的彻底变革,就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5]经济转型中相对理性的路径选择或是对于路径依赖的摆脱需要提供相应的经济理论作为依据。换句话说,针对经济转型终极目标的路径最初选择,实际上是通过对现有的经济理论的选择来确定的。
漫谈企业财务政策的体系及途径选择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企业经营国际化及企业合并等经济因素的影响,财务导向的企业管理逐渐成为西方企业管理的新趋势。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大多数公司将逐步进入财务导向型的企业管理阶段。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如何选择财务政策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1企业财务政策的简述
1.1企业财务政策的含义企业财务政策就是指企业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运用一系列财务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以实现财务目标的策略。它是以企业为财务主体,在宏观财务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现实要求所制定或选择的一套自主的财务行动准则。
1.2企业财务政策的特点财务政策的类型多种多样,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企业财务政策运用的主体是企业;财务政策的运用应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企业财务政策应具有相对稳定性。
2财务政策体系的构建
企业完整的财务政策体系应当包括财务政策战略、财务政策类型和财务政策实施三个部分。
次贷危机货币发展途径选择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金本位还是信用本位;单极还是多极;多极还是多元;激进还是渐进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对黄金总量“有限性”的预期与发挥货币职能所要求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矛盾、黄金对“总量有限性”瓶颈的突破则将动摇自身的货币基础、金融危机之中的金本位更像是风险催化剂而非稳定器、制度性缺陷使得金本位的“黄金时代”难以再现、单极体系的稳定作用并非不可替代等,具体资料请见:
次贷危机动摇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唯一核心货币的基础,在美元汇率剧烈波动、金融危机快速蔓延、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和世界经济遭遇衰退的背景下,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但由于利益纠葛复杂,2008年11月9日和10日的G20会议并没有对未来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和改革形式形成建设性想法。市场对未来核心货币的选择问题也没有形成共识,有观点提倡回归金本位,有观点提倡让欧元取代美元,有观点提倡美元、欧元和亚元“三足鼎立”。如此背景之下,本文循序渐进地对国际货币体系未来的发展提出四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力图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寻觅发展方向和道路。
一、金本位还是信用本位
国内外一些略显激进的学者和分析人士认为,复辟金本位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从混沌和动荡回归平静和稳定的唯一出路。虽然无法亲身感受1870年至1914年的古典金本位时代和1919年至1939年的金汇兑本位时代,但在这些人看来,黄金真实价值的存在构成了金本位货币体系的定海神针,在“自由兑换、自由铸造和自由流动”的规则指引下,金本位似乎可以避免通货膨胀、汇率波动、国际收支失衡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
从2007年8月1日到2008年12月12日,全球股市市值已经从57.16万亿美元骤减至30.76万亿美元,缩水幅度达到46.19%,而与此同时黄金却价值坚挺,从2007年8月1日的666.9美元/盎司,到2008年12月15日的834.4美元/盎司,黄金在危机动荡中身价徒增。毫无疑问,大多数与次贷危机紧密相关的要素都产生于信用货币体系的框架之中,比如有失审慎的次级房贷、金融衍生品以及美国政府长期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因此很多人将次贷危机的危害归结为信用本位的失败,并将期盼救赎的目光投向坚挺的黄金。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次贷危机的爆发只能说是以“华尔街文化”为表征的一种特有微观金融发展模式、宏观金融监管模式和经济调控方式的失败,更进一步地讲,也可能包含了以美元为核心的特有信用货币体系的失败,但并不意味着整体信用货币体系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