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3 05:46: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土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清江土家节俗探源

“向王天子吹牛角,吹出一条清江河”。清江人历代传唱着这样一首创世古歌。清江位于长江南岸,地处鄂西山地,古称夷水。在中国上古历史上,清江是出川入楚的重要交通线,同时也是西北羌戎文化向南流布的文化中介带。廪君是清江土家人的人文始祖,廪君出自巴人,一度在秦巴山地十分活跃的巴人正是这样一支由西北迁来的属于藏缅语族的羌人之后。因此,土家族文化血脉中亦流淌着羌戎文化的因素,八百里清江不仅是土家人的母亲之河,也是民族文化融合之河。

岁时节日在民族生活中是最具有保存精神的文化形态之一,它是物质、社会、精神的文化综合,与民族的历史传统、民众情感、生存方式血肉相连。清江流域的岁时民俗文化是清江人在独特的地域空间中依照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传承的生活文化。我们从清代清江地区的地方志有关岁时民俗的著录看,其节期与节俗内容与相邻的江汉地区大体一致。但清江文化毕竟有自己的文化源头,有自己独立成长的文化经验,在长达数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与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一点在岁时节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新年是民俗大节,土家人新年浓重热烈。土家人年节的特别之处,是他们过“赶年”,即将过年的时间提前一天。过“赶年”的特色是吃大肉,大肉又称过桥肉,有的称为坨子肉。关于过赶年风俗的由来,土家人有多种解释,但都与征战有关。无论是说主动攻击敌人,还是防止敌人突袭,都说明土家人生活在一种难以安居的艰苦环境中,即使在年节这样的日子里,他们也处于一种紧张的生活状态。赶年的习俗及传说,保留了土家人的历史传统。大块肉和杂拌式的合菜既是祭祖的食品,也是过赶年的节令美味。人们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吃这样一种食品,听祖先征战的传说,无疑能够唤起人们对先祖生活的回忆。历史文化传统就在这样一种节俗氛围中得到强化与延续。土家人一般也过大年,他们称为过两次年,从节俗形态看,赶年是土家人原始的年节,大年是对汉族岁时文化的接纳。至于民间传说中,土家人因为战争提前过年的说法,是在汉族年节观念的影响下,结合了当时的生存环境对旧有习俗的重新解释。

牛王节或称牛王会是土家人的传统节日,时间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也有的在八月十五(长阳)。土家人对牛十分尊敬,称牛为牛王、牛王菩萨。在牛王节这天,人们对牛更是恭敬有加,给它歇驾、清洗、喂上等饲料,有的还诵经文给牛王度魂。牛王节是牛的节日,更是人的节日,土家人在牛王节祭祖先、吃牛王粑、唱牛王戏、对山歌等,牛王节成为追怀祖先、沟通情感的民族大节。一般人以牛在农事活动中的辛劳来解释人们对牛的情感,这固然不错,但在民族生活中能够促成一个以崇敬牛王为中心的民俗大节的内在动力,就不

仅仅在此,它有着更深的文化根源。鄂西土家人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在很早以前,某年四月八这天,土家覃、田、向、黄等族祖先,受到异族的攻击,土家各氏族伤亡惨重,几位幸存者夺路逃生,忽然被前面的大河挡住了去路,形势危急,人们准备以死相拼,密林中突然窜出一条野牛,人们有的跳上牛背,有的抓住牛尾,有的抓住牛角,野牛将他们驮过了河,免除了灭族灭种的灾难,人们在新的土地上开拓、繁衍生息。后人为了不忘野牛的救命之恩,就以每年这天为纪念日。

“六月六,晒龙袍”。六月六是土家的岁时之一,它与汉族的节俗大致相同,但节俗的解释有民族特色。节日这天要搬出衣服、书籍等到太阳底下晒,土家人称为“晒龙袍”,传说是为了纪念牺牲的土王谭?O啻?衬甑牧?月六日,土家人突遭外敌袭击,谭?÷手诘挚梗?恍艺笸觯?良胰送严滤?血染的战袍,洗净,给他穿上祭奠。此后在每年六月六日人们要将衣物暴晒一天,说是给土王送衣服。可见普遍性的节俗,在土家人那里也成为表现民族伦理文化的特定方式。

查看全文

土家石刻艺术教化思想

民间修墓刻碑一般来说内在动因主要是儿孙们对过往老辈们哀思之情的物化。但是,其外因却与土司、官府建立的“功德碑”、“牌坊”的目的相似,目的是歌功颂德,昭示后人,以图永存。尤其是土家族墓碑中的那些“寿藏碑”①,其教化意图更典型,因为树碑立传者不是儿孙后辈所为,而是墓主人生前在世时自己所为。笔者在对武陵地区土家民族民间石刻艺术的整体布局、内容形式、选材及其相关民俗文化的研究分析中,发现众多的土家族墓碑石刻除了表露出浓烈的“驱鬼逐邪,镇墓”、“吉祥”意蕴以及对于装饰功能的追求外,还普遍蕴含着更为深厚的儒家文化思想,以及社会、政治等生活内涵,其教化的作用和影响力,在当时可能比寄托哀思之情,追求“吉祥”、“辟邪”等民俗愿望更大。它暗含有更为强烈的“立人达人”②的教化理念,即便是“吉祥”意味的追求,也是试图以“立人”“、达人”的方式来取得。

一、从石刻艺术内容看立人达人的教化理念

位于湖北利川西部的鱼木寨,至今保存着完好的清代碑墓、皇帝诰封牌坊、明清乡间学堂、阴宅阳宅同室(即生屋死墓,虽阴阳有别而同为居所)的奇妙景观。其间,石刻雕花艺术精湛的“夫妻墓室”以及石屋民居多处。鱼木寨石刻,样式丰富,有建筑石刻、崖刻、碑刻等几种类型,图案常见龙凤、人物、山水、花鸟及草虫等,题材多以人们喜闻乐见的“龙凤呈祥”、“文王访贤”、“八仙过海”、“四君子”、“二十四孝图”之类,甚至连常见的“福”、“寿”等字,也以极具装饰性的手法雕刻而成。对此诠释者,大多从不同角度阐释,通解为“吉祥”、“辟邪”等家族个体性的民俗愿望的体现。如果我们考证其相关的传统吉祥图典,以及相关的民俗传说等资料,则会发现,这些墓碑石刻的核心主旨,应是土家人“立人达人”教化理念的艺术的物化体现。即便是图案内容,也是如此,不过更具有象征性特点而已。比如龙凤组合,除了吉祥意味与生殖崇拜以外,还象征着权势与荣耀、圣明与贤德。“岁寒三友”、“四君子”③等更是如此,表达了浓厚的对刚正、聪慧、德厚的宣扬意图。《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中对后辈劝学、望子成龙意愿的表达,更是将鱼木寨人土家族“立人达人”的理念凸显得淋漓尽致。再如鱼木寨向梓墓碑石刻《郭巨埋儿》。这个故事是属于《二十四孝》之一,讲述晋代郭巨为人极孝,在妻子生儿子以后,家境日益贫寒,无法侍养老人,于是郭巨与妻子商议决定埋掉儿子,节省口粮以侍养母亲。正当他们挖坑时,突然天降祥云,地下出现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遂夫妻得黄金,回家孝敬母亲,生养孩子。此石刻上,一男子掘土,一女子怀抱娇儿;天空祥云缭绕,地下出现一堆黄金。整个故事对于孝道的宣扬很明显,最重要的是郭巨之孝,感动天地,引来了神仙对其庇佑,这样的结局体现了孝道者天佑之的思想观念。鱼木寨向梓阎孺人之墓上有《杨香救父》。墓的正碑为组合式立柱形,由四层组成,二层的高浮雕带上,正面就刻着《杨香打虎救父》。这则故事刻画了十四岁的杨香与父亲下田割麦时遭遇老虎,为保护父亲脱险,手无寸铁的杨香毅然上前紧扼老虎咽喉,最终战胜猛虎。整个画面引人入胜,鲜明的赞颂了“孝、义、勇、智”的美德。诚然,这是儒家文化在土家民间文化的渗透与表征,但立人达人的教化理念与目的是等值的。值得注意的是,此墓背面有《文王访贤》。周文王一直是中国自古传诵的仁德之君,此图通过刻画文王在渭水边求访姜太公,生动地再现了文王遇姜太公时礼贤下士的情景,将有关“明君”与“良相”的美谈广为流传。侧面为《仲由负米养亲》。仲由是春秋时孔子的学生,为孝敬父母,常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供养双亲。这幅组合图整体表意是直接的崇尚仁、义、礼、明、忠、贤、和等品德。再看四君子图,这是文人士大夫们常用的艺术创作题材。文人高士常借梅、兰、竹、菊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品德的鉴戒。一般均借“四君子”来表现正直、虚心、纯洁而有气节的思想感情,而其中尊重“德正”的含义就显而易见了。花中四君子,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以花喻人,文人高士对四君子的推崇表达了儒家修身思想,对自身高洁品格的追求,而鱼木寨石刻通过对四君子的刻画,表达的既是对高洁德行的推崇与仰慕,更是助人伦、成教化、“立人达人”静态形式的宣传广告。其他图案内容的谐音表意往往是表面的,只是民俗内容中的一个方面,而实际体现的大多是对纯正高尚的道德行为的崇敬和歌颂,对邪恶现象的不满和鞭挞,以及平民内心中的一种道德准则和由此所树立的一种自尊自强自律具有警世意义的碑典。简而言之,石雕表现的意蕴内涵,仍然是一种平民朴素的“立人达人”的教育思想理念。而最能说明鱼木寨石刻是为了立人达人的思想理念者,莫过于《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其四合院式的六吉堂建于明末清初,占地一千余平米,是鱼木寨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该中心院坝的前廊阶壁左右各嵌石刻一通,长四米,高一米,正楷阴刻的就是《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此碑刻有:“费尽了殷勤教子心,激不起好学勤修志。恨不得头顶你步云梯,恨不得扶你攀桂枝。你怎不寻思,试看那读书的千人景仰,不读书的一世无知。读书的如金如玉,不读书的如土如泥;读书的光宗耀祖,不读书的颠连子妻。……”等内容,可见望子读书成龙之心之切。这一篇教子劝学的文字,突出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思想,文中不仅列举了程夫子、宋状元、苏学士等读书大家,仰为读书楷模,还举出了不读书的严重后果。这篇训子格言意在激励子孙奋发图强,其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不言而喻。同样表现对于儒家思想严格奉行的还有“化字炉”,据说当时学堂教诲学生,说纸是孔圣人传下的圣物,不可乱丢,只能烧化。由这些可看出儒家文化对其深刻影响,而在此影响下雕琢而成的石刻,不仅深深印上了儒家“立人达人”的核心思想,还在山高皇帝远的土家山寨被发扬光大,广为传颂。如果说鱼木寨土家人留存的各类墓碑石刻是“民间”性的,那么湘西土司故都老司城“翼南牌坊”则属于土司、官府一类的“功德碑”。翼南牌坊位于老司城南面紫金山和若云书院的雅草坪。其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上刻“子孙永享”四字,表彰二十六代土司彭冀南率土兵抗倭有功而立。明嘉靖三十三年,年仅十八岁的二十六代土司彭冀南率五千土兵奔赴江浙一代抗击倭寇。土兵善使钩刀,队列灵活,骁勇善战,王江径一役歼敌一千九百余人,明史称“自有倭寇以来,东南用兵未有逾此者,此其第一功云”,立“子孙永享”牌坊以昭纪。而记述诰命封赠的,则以立于鹤峰城郊官田园的“奉天诰命”碑最为著名。其分左右二碑,右碑为明崇祯皇帝所赐。碑文为:“……朕甚敏尔田楚产,乃湖广容美宣抚使司宣抚使玄之父,赋性忠勤,澄雄机略,操行廉洁以躬,延揽贤才而训子,驭众严肃续兼咸,惠以施仁,怀我荣恩,帅苗夷向化,曩以奢安,二猷悖逆,尔能效顺尽忠,洒血誓师,以身报国,深可哀怜,既捐勇烈之躯,宣重崇褒之典,是赠尔为宣武将军……。”当我们把土家族民间那些装饰华丽、雕刻精湛的“墓碑”与土司、官府一类的“功德碑”“牌坊”联系在一起来看时,从这些墓与碑的石刻艺术形式与内容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它直接表现的是对“功德”、“善事”、“节操”、“孝道”等有德行为进行的赞颂与表彰,而它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却是感召后人,旨在引导后人,为后人而树立的样板,这是“立人达人”土家民族教化理念的物化形态,是“立人达人”教化理念在石刻上视觉化的艺术表现。

二、从石刻材料和方位的选择看立人达人教化理念的意愿

土家族地区墓碑石刻在选材、用材上,从人类学的角度而言,也可以看出具有强烈而又独特的“立人达人”教化理念的意愿。历史地看,土家族人民勤劳勇敢、刚毅顽强,这些品格正是土家民族精神之所在。同时,望子成龙之心切,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都寄予赋有灵性的石头上,教化子孙也是必然。众所周知,石头象征着坚定、坚固、顽强以及各种我们所向往的品质。因此,人们用石心比喻坚定的信念,用石交指代牢固的友谊,用石城汤池形容防守坚固的城池,它既是人类崇敬之物,也是被人类应用与文化传承的首选媒介。如果说石头因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而被赋予崇高的象征使命,立石本身就是“立人达人”表征,也就顺理成章了。在此它与表人12“崇高”的内容相结合,让石头的“崇高”与雕刻内容的“崇高”互相映衬,使石刻有关崇敬的意蕴内涵更为丰富。从土家族民间石刻的雕琢程度也可看出“立人达人”的用意。以鱼木寨为例,当地居民生活极其随便,对石刻却不惜工本,花数年时间精雕细刻,使内容、形式极具丰美。其崇敬程度,远不是仅仅能用单纯的“装饰”作用和“吉祥”、“辟邪”等意义的追求所能涵盖的;其符号性的特征,鲜明的寓示性则有更为深远的“立人达人”理念和象征审美意蕴。再看其供奉摆放形式,更显土家族民间墓碑“立人达人”的理念用意。此最为典型者,当数罗氏碑。在湖北省境内的利川市谋道镇的寨坝村10组(又名茶园),有一处住了五辈人的罗氏碑屋(阴宅阳宅同室)。罗氏碑屋里有一个小院子的堂屋。在堂屋正中,赫然立着一块“生基碑”(“生基碑”是当地“寿藏碑”的俗称。墓主人生前选择了自己死后的宅墓地址地基,即“生基”;墓主人在世时提前雕刻的墓碑,则谓“生基碑”)。该墓碑高约4米、宽5米,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那是“罗氏运章墓志铭”,即死者罗运章的碑文。石碑上刻有人物和镂空的金钱图案,最醒目的是一副对联,上联是“死者可作言坊行表”,下联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横批“遗爱堂”。显然,罗氏人家把前辈墓碑常年立于家中最显赫的“堂屋正中”供奉,名副其实地替代了“家神”地位。“言坊行表”旨在激励后人,以前辈罗运章为榜样,建功立业,强烈地彰显出墓主人“立人达人”的教化理念。因此,土家人把石雕石刻安排在这些寓意丰富、易被关注的位置,昭示子孙后代,有着强烈的宗教般的崇敬与教化意义。其重视程度,反映出儒家传统思想在土家族民间文化中的强烈影响,也反映了土家民间艺术“立人达人”教化理念的意愿。

查看全文

土家族医药文化特征研究论文

【关键词】土家族医药;山地文化;观念文化;泛神崇拜

世界上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和发展了对本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重要作用的民族医药,并通过文字、图形、实物、语言和风俗习惯,一代代流传下来。其中一部分已为人们普遍知晓和广泛应用,但还有相当部分的经验尚未整理和研究,也无正式记载,而是反映在日常生活和传统习惯中,成为各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随着现代科技不断进步,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的价值。土家族医药的形成是土家先民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的结果,随着土家族文化的发展,研究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阐释土家族文化对该民族医药发展的影响,对挖掘、整理、开发利用民族医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山地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土家族的聚居区,从古至今基本都是固定在湘、鄂、渝、黔四邻接壤的内陆山地,一般称之为武陵山区,包括贵州省铜仁地区,重庆市黔江开发区及秀山、酉阳、彭水等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等地,总面积约10万km2。这里是连山叠岭和险峡急流,地僻民贫,易守难攻,历史的节拍比外围地区舒缓。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古代的许多文化景象,在其它地方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了,在这个地方却尚有遗踪可寻。如此长又这么宽的一条文化沉积带,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当然,时移则势异,保存在这条文化沉积带里的古代文化景象或多或少已经变了形,甚至变了性,但总能使人察见文化景象流变的线索。此今彼古,“性与貌,略相似”。“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可以看出,山与土家族的生存和繁衍是割裂不开的,世世代代居住在山,奔走在山,耕种在山,吃喝在山,交往在山,正是由于土家族聚居地特殊的地理环境,陶冶了土家族的民族性格,培育了土家族的民族精神。土家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十分险恶,要在丛山峻岭中生息繁衍,就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和不屈不挠的勇猛精神,因此形成了土家族崇力尚勇的民族性格特征。

土家族具有崇力尚勇的性格特征,是终年从事体力劳动,以背、挑、肩扛、渔猎为主的生产活动,同时为了捍卫民族的生存时刻要在与外敌、自然作战等活动中磨炼出来的,因此经常出现外伤、骨折、虫蛇咬伤等自然现象所致的疾病;由于土家族居住地多在山区,多雨水和云雾,终年湿度较大,所以风湿病、皮肤病也较为突出。在用药方面多以地方草药为主。“得病者,一时疾病则皆以草药治之。若铁石重伤跌撞塌压肢体碎折者,用以接骨生肌,功效较神得之,而又易收敛,故邑人用草药者十之七,而用官药者十之三,然性多峻烈,寻常或感冒风寒体弱人忌服之。”在中医还没有广泛传入土家族地区以前,土家族医疗无分科现象,有病则治,而治多奇效,“尤以治金石撞伤倍奏神功”。所以民间多以治疗跌打损伤、断骨、疱疮等病为特长[2]。

2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对医药的影响

查看全文

湘西土家织锦艺术的特点

一、湘西土家织锦艺术的特点

(一)湘西土家织锦艺术具有形式的多样性

湘西土家织锦艺术的构成元素是历史原发性的平面造型,其主要以土丝、土棉线织制而成,质地厚实,坚实耐用。湘西土家织锦的装饰造型多种多样,充分展现了土家族的民族风俗,题材取自自然界里各种各样的花、鸟、鱼、虫、山、水、草、木,以植物花卉为题材的有:梅花、莲花、兰花、牡丹花等,提取花卉生动、自然的外形特征,造型丰富与生动。以动物形态为题材的有:阳雀、燕子、龙、蛇、蝴蝶、凤凰纹等。人们将日常生活所见到的事物经过用心体会,在头脑中进行抽象艺术处理,然后把题材使用编入织锦中。按照不同对象的主要特点,绘制、提炼、加工后,使图案形成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其运用在织锦中。最常用的图案织制方式就是将动植物织制在一个主题里,用以表达特定节日、吉祥的寓意。湘西土家族人民在织制过程中通过使用点、线、面等构成元素与当代艺术设计构成元素不谋而合。都是运用点、线、面表现图形大小、明暗、色彩。造型变幻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但是整体和谐统一,且具有美感,变化的动与和谐的静两者相统一,极具民族艺术风格。画面整体给人以厚重感,不管是装饰造型、表现手法、组成元素、题材风格、寓意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极具个性。这种民族构成元素形式的多样性,使湘西土家织锦艺术在艺术设计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二)湘西土家织锦艺术具有色彩的鲜艳性

湘西土家织锦艺术用色简洁、大胆、对比强烈,呈现出独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艺术特征。土家织锦常见颜色是蓝色、黄色、橙色、红色等。红色、蓝色为主题色,黑色为背景色。高纯度、高明度的色彩跳跃、醒目,看久了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而且画面凌乱,搭配黑色的背景,使其平衡统一。各种色块的运用,有动静相结合的感觉,形成对立统一的结果,造成绚烂夺目,一眼就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是美的稳定与协调。人们织制的土家织锦追求光明的,跳跃的,民族传统喜庆的色彩感觉,带给人们心理和视觉舒适度。湘西土家织锦的颜色是运用天然矿物、植物的染料自己染织而成,天然染料使湘西土家织锦不易发生褪色,强调色相、明度、纯度、冷暖对比,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既经久耐用,还可以保持颜色的鲜艳度,在鲜明的色彩对比下使连续的几何图案在画面中寻求不断地的变化。因此,湘西土家织锦艺术既体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又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勤俭淳朴的美德,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祈盼、向往和追求。

(三)湘西土家织锦艺术具有图案的表意性

查看全文

土家族医药文化研究论文

【关键词】土家族医药;山地文化;观念文化;泛神崇拜

世界上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和发展了对本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重要作用的民族医药,并通过文字、图形、实物、语言和风俗习惯,一代代流传下来。其中一部分已为人们普遍知晓和广泛应用,但还有相当部分的经验尚未整理和研究,也无正式记载,而是反映在日常生活和传统习惯中,成为各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随着现代科技不断进步,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的价值。土家族医药的形成是土家先民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的结果,随着土家族文化的发展,研究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阐释土家族文化对该民族医药发展的影响,对挖掘、整理、开发利用民族医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山地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土家族的聚居区,从古至今基本都是固定在湘、鄂、渝、黔四邻接壤的内陆山地,一般称之为武陵山区,包括贵州省铜仁地区,重庆市黔江开发区及秀山、酉阳、彭水等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等地,总面积约10万km2。这里是连山叠岭和险峡急流,地僻民贫,易守难攻,历史的节拍比外围地区舒缓。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古代的许多文化景象,在其它地方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了,在这个地方却尚有遗踪可寻。如此长又这么宽的一条文化沉积带,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当然,时移则势异,保存在这条文化沉积带里的古代文化景象或多或少已经变了形,甚至变了性,但总能使人察见文化景象流变的线索。此今彼古,“性与貌,略相似”。“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可以看出,山与土家族的生存和繁衍是割裂不开的,世世代代居住在山,奔走在山,耕种在山,吃喝在山,交往在山,正是由于土家族聚居地特殊的地理环境,陶冶了土家族的民族性格,培育了土家族的民族精神。土家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十分险恶,要在丛山峻岭中生息繁衍,就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和不屈不挠的勇猛精神,因此形成了土家族崇力尚勇的民族性格特征。

土家族具有崇力尚勇的性格特征,是终年从事体力劳动,以背、挑、肩扛、渔猎为主的生产活动,同时为了捍卫民族的生存时刻要在与外敌、自然作战等活动中磨炼出来的,因此经常出现外伤、骨折、虫蛇咬伤等自然现象所致的疾病;由于土家族居住地多在山区,多雨水和云雾,终年湿度较大,所以风湿病、皮肤病也较为突出。在用药方面多以地方草药为主。“得病者,一时疾病则皆以草药治之。若铁石重伤跌撞塌压肢体碎折者,用以接骨生肌,功效较神得之,而又易收敛,故邑人用草药者十之七,而用官药者十之三,然性多峻烈,寻常或感冒风寒体弱人忌服之。”在中医还没有广泛传入土家族地区以前,土家族医疗无分科现象,有病则治,而治多奇效,“尤以治金石撞伤倍奏神功”。所以民间多以治疗跌打损伤、断骨、疱疮等病为特长[2]。

2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对医药的影响

查看全文

土家织锦在现代服装设计的运用

1湘西土家织锦的色彩、图案以及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湘西土家织锦属于我们国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族服装,湘西土家织锦充满了非常浓厚的民族服装气息,并且能够非常强烈德突显出土家族的精神文化。湘西土家织锦,已经成为了土家族的一种代表性文化,与当地的民间传说以及当地民族的心理特征和当地民族特有的其他艺术都成为了土家族的代表性文化。另外,湘西土家族织锦也具备了一定的实用特点和艺术特点,并且这种手工制作的织锦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可以给予现代服装设计师非常大的创作启发,同时也能够给设计师带来一定的形象思维。近些年来,很多现代服装的设计当中都在融入传统民族服装的元素,这种设计理念也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这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民族情感在其中。湘西土家族织锦之所以能够给予现代服装设计师非常大的创作启发,就是因为湘西土家族织锦当中若包含的一种非常原始的文化特征以及艺术气息,我们通过观察湘西土家族织锦,可以发现它上面的图案形式非常独特,给人以美感。不管是从织锦图案的历史意义层面上来说,还是从织锦图案的工艺表现手法和其独有的图案颜色搭配方面来说,都是服装设计师非常渴求的一种创作源泉。尤其是服装设计发展到现在这个时期,国家倡导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民族风格的设计形式必然会得到社会的认可。1.1湘西土家织锦的色彩运用。湘西土家织锦的服装色彩搭配是非常具有被现代服装设计所采纳和吸收的价值的。这种具有民族风格的服装颜色,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土家族的民族风格以及土家族当地的人文气息。湘西土家族衣着的特点主要在于他们喜欢宽松的、简朴的衣着风格,并且他们非常喜欢喜色。在服装的着色方面,比较贴近于装饰品的颜色。也就说是,他们在给服装进行配色的过程中,很少去考虑固有色的影响。他们非常看重服装色彩对于服装的装饰效果。在冷暖配色方面,他们采用并置的方式进行配色,同时利用对相关的配置色块进行补色。使得整体的色彩呈现出一种强烈且和谐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当地民族的审美。现代服装设计过程中,对于湘西土家织锦颜色的借鉴,使得现代服装在配色层面上显得更加丰富化和多样化,另外,土家族男性服装多以青、白、蓝三种颜色为主,给人一种朴素爽朗的感觉,把这种特征利用在现代男子服装设计当中,能够体现出一种素净的感觉。而在现代女装的设计当中,可以借鉴湘西土家织锦对于饱和色的利用以及冷暖色的搭配。1.2湘西土家织锦的图案运用。湘西土家织锦的图案具有当地非常独特的民族风格,这种西兰卡普的图案也是土家族服装所特有的,这种特有的图案可以为现代服装的设计师们提供很大的创作灵感,因为西兰卡普图案的构图方面非常清晰,同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种图案也是土家族在长期的工作当中总结出来的,融入了当地的自然美以及民族风俗特征。我们可以看到西兰卡普图案包含了神话故事、象形文字、风俗文化以及日常用品等等,深刻的表现出了土家族的对于生活的热爱。现代服装设计对于湘西土家织锦图案的借鉴体现在:对于湘西土家织锦图案当中所表现的吉祥、幸福以及美满等元素的借鉴,通过现代服装设计的方式来对这些元素进行表达,从而利用现代服装来展示出土家族文化的底蕴以及土家族人们对于生命的情感。1.3湘西土家织锦的工艺运用。民族传统服装有着一定的民族文化意义,那么怎样才能通过运用传统的工艺手法,来借鉴传统服装文化来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和底蕴的现代服装,是现代服装设计师需要去面对的问题。通过借鉴湘西土家族传统服装的特征,能够给予现代服装更多的韵味,同时能够提升现代服装所具有的内涵,给予现代服装设计更多的想象空间,为现代服装设计行业带来新的活力。

2湘西土家织锦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精神层面运用分析

湘西土家织锦不但体现了土家族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它是湘西土家族人们生活中的必备用品,同时也具有当地的文化特征。湘西土家织锦见证了土家族这些年来的发展,并且体现出了土家族人们不怕困难,热爱生活的精神特征。表达出了土家族那种质朴纯净的思想品德。湘西土家织锦具有非常张扬的特点,满足了人们对于服饰的审美,同时湘西土家织锦也已经成为了当地土家族的一种视觉符号特征,它不但美化了土家族人们的服饰,同时更是剑圣了土家族的历史发展,以及意识和情感的逐步改变。充分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想象力。

3结束语

总的来说,湘西土家织锦所独有的色彩元素以及西兰卡普图案和传统的工艺给予了现代服装设计更多的创造和想象空间,同时,湘西土家织锦所承载的土家族的精神文化也给予了现代服装设计更多的内涵。使得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够通过现代服装来了解和喜爱我们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

查看全文

体育舞蹈与恩施土家文化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对拉丁舞与恩施土家文化融合后,对体育舞蹈的影响的研讨,通过参照大量的文献对本研究分析调查,整合专家访谈材料和前面研究的来源根基上,对体育舞蹈进行研究剖析。使体育舞蹈与土家文化更好的协调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舞蹈;恩施土家族;文化融合;拉丁舞

1前言

当今中国与世界联系密切,文化交流与融合也渗透到每个角落,同样外来文化与本土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后面临着的发展问题,比如就恩施州体育舞蹈与恩施土家文化交流融合后会有怎样的机遇和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有时怎样促进两者发展。体育舞蹈应该如何与地区民族文化结合推陈出新以拉丁舞来表达土家文化的特有体育舞蹈,彰显了土家文化风采,同时怎样促进体育舞蹈在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发展。扩大了体育舞蹈的传播途径,会对体育舞蹈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取长补短为该民族文化输入新的文化元素,使土家文化更具朝气、创造力和生命力。同时对恩施地区思想开放也有一定助力作用。加深世界文化与土家文化交流融合,推进恩施土家地域体育舞蹈文化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好为恩施地区所用,为艺术家们供给许多的舞蹈艺术创作灵感和空间。

2拉丁舞中融入恩施州土家文化元素的作用

2.1提升恩施土家族自豪感。恩施体育舞蹈者长久处于仿学阶段,不管是舞步还是衣饰,就连原始体育舞蹈启蒙阶段的音乐也全是外洋体育舞蹈音乐曲目,在体育舞蹈国际赛场能引发运动员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体育舞蹈中融入恩施土家元素后,在归纳体育舞蹈时具有土家族特色装饰、采用表现本民族卓越劳动智慧结晶的图腾,在颜色的选择上可选用带有土家族代表性的女儿红等。如在表演舞或行列舞的比赛中还可以增添恩施土家族情节的故事《哭嫁》作为编创的依据。在配乐的选择上,可融入恩施古典音乐,民乐等恩施土家著名音乐作品。比如《龙船调》的音乐能帮助体育舞蹈运动员展现出婉转的土家女儿的柔情。这样的试用与变动必定会在赛场上激励出拉丁舞运动员民族自豪感,也增长了拉丁舞运动员获胜的信念。2.2提高舞蹈动作编排的创新性。当前国内还未设立体育舞蹈编导专业,能突显民族传统文化的体育舞蹈作品甚少。恩施土家族元素的融入增加了拉丁舞动作创新、套路编排上的可选择点。如恩施土家传统哭嫁、土家族摆手舞及吸取土家文化精髓的传统哭嫁。在队列舞的队形编排上,可以加入恩施传统“摆手舞”图形的队形,土家女儿红、土家族额西南卡普等。在符合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赛程法例的根础上融入土家特色文化符号上融入土家民歌龙船调,在舞蹈动作上加入土家舞蹈摆手舞,在服饰上采用土家女儿装等显性土家元素,并且用体育舞蹈的形式演绎出土家文化的隐性底蕴。湖北民族学院体育学院13级体育舞蹈专选班就把土家文化中显性的土家音乐民歌《龙船调》作为体育舞蹈改编音乐,具有土家特色的西南卡普服饰作为演出服,把土家舞蹈甩筷舞动作融入拉丁牛仔舞动作中使两种舞蹈动作穿插结合,而成功创编成的以土家民俗命名的《哭嫁》,这是一支带有土家特色文化的民族韵味体育舞蹈,从而提高了体育舞蹈动作编排的创新性。2.3促进恩施土家文化的传播及交流互动。艺术的发展承载着许多人的劳动与智慧,恩施土家族文化呈现了土家族数千年文明的积淀。当以拉丁舞形式演绎能承载文化内涵的时候,土家元素的融入就开始显现出民族风貌。体育舞蹈可以作为恩施土家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不管是从动作编排、舞台背景、人物衣饰、妆容、音乐、道具等都体现出浓浓的土家情节。拉丁舞中融入恩施土家文化元素,在恩施州生根发芽,文化视野WENHUASHIYE显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加强世界文化与土家文化交流融合,推进恩施土家地区体育舞蹈文明经济产业的迅速发展,更好为该地域所用,为艺术家们供给很多的舞蹈艺术创作灵感和空间。恩施州体育舞蹈的起步需根于土家族肥沃的土壤,接上地气,让体育舞蹈中的拉丁舞担负起传承和推陈出新恩施土家族悠远历史文明的重任,使体育舞蹈文化与恩施土家文化在当今大环境下更加密切交流,友好互动。

查看全文

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1湖北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趋势

1.1科学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环境都为现代科学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科学进步极大改变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湖北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在科学化方面步子缓慢。而在21世纪,随着高科技领域出现的更大突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人类的生活、对健康需求的方式、娱乐方式已渐渐多样化。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研究要在开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加强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建立科学的长效保护和长远发展机制。

1.2规范化

对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而言,湖北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非常重要。我国历来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工作十分重视,2003年启动了包括中华民俗体育文化在内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设立了中国民俗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近年更是连续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我国政府把“政府主导”放在工作原则的首位,是符合国情的英明举措。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是土家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结民族感情的纽带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重视和倡导、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必要的经济扶持外,政府可以在“正名”、引导、组织三个方面,为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3大众化

查看全文

土家族民间艺术的生态特色

摘要:大量蕴含土家族聚居区生态信息的民间艺术不仅可以使人领略浓郁民族气息的艺术美感,还可以了解区域性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微妙关系及生态特色。土家族民间艺术折射了特定区域民众的生态意识,以隐喻或变形的方式对各种自然现象与规律进行模拟,同时也演示了土家民众对自然生态的开发与利用过程。自然生态环境对土家族民间艺术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但文化创造主体的能动性又在与自然协凋一体的基础上完成了对自然及主体的双重超越。

关键词:土家族;民间艺术;生态特色

土家民间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主要包括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手工艺等,代表性的有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民间音乐《龙船调》、毛古斯、摆手舞(歌)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作品。这些土家族民间艺术,不仅可以使人领略到浓郁民族气息的艺术美感,而且还蕴含了大量土家族聚居区的生态信息。在欣赏土家民间艺术的同时,也可使我们了解区域性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微妙关系及生态特色。

一、顺应天性,气化和谐———土家族民间艺术对自然现象与规律的模拟

自然先于人而存在,地理环境构成了人类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人类正是经过人化自然才得以成为文化之子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地理环境是人类创造文化的自然之根,特定的自然环境又规定着人们的生计方式和与此地理环境、生计方式相适应的文化艺术样式。亦如列宁所言:“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2]文化生态学代表人斯图尔德认为,文化与环境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文化的根源;另一方面,生活在社会上的人类具有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民族文化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是生活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各民族不断创造和积累的产物。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生活在武陵山区的土家族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与当地自然生态和谐共存的文化体系,他们的民间艺术活动也都体现出与山地环境的高度适应性。以最具代表性的土家族全民舞蹈———摆手舞为例。湘西《龙山县志•风俗志》载:“土民祭土司神,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位,至期即夕,群男女并人,酬毕,披五花被,锦馅裹首,击鼓鸣钲,舞蹈唱歌。歌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故谓之‘摆手’。”[3]11手臂的摆动是该民族舞蹈特有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形态之一,双手可在身体周围来回摆动,也可身体随之舞动,摆手舞由此得名,其风格特点可概括为六个字:顺拐、屈膝、下沉。顺拐即手脚同向摆动;屈膝是指无论做什么动作,都是在双腿稍屈的姿态下进行,上步起“泛儿”先屈膝,过程中间讲屈伸,动作落“泛儿”膝更屈;下沉主要指降低身体重心,使动作更加稳健有力。在体态上一般是“卑躬屈膝”、侧身送胯,头前俯后仰的微微摆动,其中缘由主要是由于土家族生活的武陵山区道路蜿蜒曲折,为了行走安全,土家人逐渐形成了靠着山边顺拐侧走的习惯,由此形成了摆手舞的这种舞蹈风格[4]。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多是土家族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山鹰高飞”;有表现农活的“打坝子”;有展现日常生活的“打糍粑”;有再现出征打仗的“骑马劈刀”等。在整个舞蹈动作中动物型动作占大多数,动物型动作指的是模仿动物的形态和动态特征的动作,比如“岩鹰展翅”,舞者重心在单腿,另一只脚靠着主力腿轻轻点地,手臂张开上下抖动,形象地模仿了山鹰的姿态;“牛打架”,两人面对面站着,双手抱于胸前,双膝弯曲、身体呈下蹲姿势,左脚向左斜前跨一步原地跳跃一下,同时将右脚抬起四十五度,方向重复一次,之后两人转体一百八十度交换位置,像两头牛在打架;此外还有模拟鸡走路打鸣、青蛙翻肚皮、青蛙跳坎、野鸡摆尾、猫洗脸等常见的动作。摆手舞中常用“龙凤旗,中央用五色线绣龙或凤,并用红、黄、蓝、黑色绸布做成的三角形鸡冠圈状大旗。各色旗的鸡冠边颜色各有象征意义,如果是白色大龙旗就用红色圈鸡冠边等,绣有五谷六畜图案的旗帜都是给祭祀队伍用,舞者手持绣有色彩丰富的花帕或花枝,男女均不可空手,女拿花帕,男拿花枝。”[3]242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说:“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地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因为人类能够在“舞蹈中发现了那种他们能普遍地感受的最强烈的审美享乐”[5]。摆手舞的土家语为“社巴”,意思是“敬神跳”。在土家先民们看来,世界万物中,自然的力量最大,人类只有通过神灵才能改造自然,于是,土家先民巴人膜拜熊皮鼓,认为它是驱鬼逐兽的自然神灵。在图腾崇拜阶段,土家先民巴人崇拜白虎,随着氏族的不断分化,土家人又把凤凰、杉树、桂树等动植物作为祭祀对象。从含有动植物图案的龙凤旗到摆手堂中央的杉树、桂树,都体现了土家人对动植物的虔诚崇拜。正如当代美国著名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中谈及原始舞蹈时说:“原始艺术既不是产生于单纯的好奇心,也不产生于创造性的冲动本身,原始艺术的目的,并不在于去产生愉快的形象,而是把它作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实践工具与一种超凡的力量。”[6]如果说杉树、桂树、龙凤旗是因为在祭神祭祖的通灵仪式中获得的超凡力量而成为一种“神器”的,那么茅古斯、摆手舞则是由于具有“超凡的力量”而复原为一种日常化的“实践工具”,这种异乎寻常的力量与土家民众的生产方式有着一定的关联,具有对各种自然物的习性、自然现象与规律进行“模拟”的性质与特点。土家民间艺术折射着区域民众的生态意识,透露着一方水土中的土家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智慧思考与爱憎情感,以隐喻或变形的方式“模拟”和演示人与自然、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的制衡关系。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土家族民间艺术对自然生态的开发与利用

查看全文

土家族音乐档案数字化建设研究

【摘要】鄂西土家族音乐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本文以鄂西土家族音乐档案数字化建设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例,从鄂西土家族音乐档案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入手,提出档案数字化解决方法,为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关键词】土家族音乐档案;档案数字化

鄂西土家族地处湖北西部,该地区东部与宜昌相邻,南部接湖南、贵州,西北部地区与重庆毗邻,包括恩施、建始、宣恩、利川、来凤、鹤峰、咸丰和巴东八个县市。鄂西土家族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能歌善舞,生活在此的人们经过一代代传承创造出独特丰富的土家族音乐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外来文化的进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逐渐改变,民族音乐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对民族音乐不再重视,忽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传播,导致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面临严峻的形势。档案的本质特性是原始记录性,是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音乐档案记录了音乐的真实原貌,对濒危失传民族民间音乐保护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以土家族音乐档案数字化为研究对象,探讨民族音乐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旨在对民族音乐进行有效保护。

一、鄂西土家族音乐档案信息化现状

根据《艺术档案管理办法》,将鄂西土家族音乐档案分为四类:1.文字类。包括各类音乐专著、音乐乐谱、音乐论文及各种音乐文化活动形成的材料;2.声像类。包括音乐唱片、音乐录影带、音乐录音带、多媒体音乐等; 3.实物类。包括民族音乐中使用的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4.人物类。包括艺人口述材料、文字材料、音响材料、影像材料、研究材料等。按照对鄂西土家族音乐档案的分类,发现档案形式多样,载体各异。纸质档案作为档案的主要形式,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模糊、褪变、氧化、腐蚀等不同程度的损坏。声像档案与实物档案对于保存条件要求更高,对温度、湿度规定严格。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条件、相关设施以及专业人员配备不到位,不利于档案的保管与利用。

二、鄂西土家族音乐档案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