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3 02:30: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推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推动

医院推动健康活动计划

健康是人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的动力。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这是十七大报告中有关健康的表述,也是第一次从党的指导纲领中明确健康的地位。它反映了党和政府把保护和促进人们的健康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的健康幸福不但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直以来,医院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场所。健康教育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了不断提高职工的健康意识,养成文明的生活、科学饮食习惯,不断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我院的实际情况,现制定年医院健康促进工作计划如下。

1、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发挥健康促进委员会的作用,落实各项健康政策,加大管理力度,通过各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动员全院职工积极参与,在全院上下努力营造一个促进健康的良好环境,使广大职工及就诊、住院病人不断增加健康知识,掌握的健康的技能,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2、制定2011—2013年医院健康促进工作规划;把落实《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及医务人员控烟为重点,结合公共卫生的大环境、关注健康与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热点话题,掌握传染病的流行防控动态,明确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任务。

3、调整、落实健康教育宣传网络,充分调动宣传网络人员的积极性,配合临床医疗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

查看全文

行知文化推动师德养成

当前师德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如有的教师工作中不注重个人修养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负责地宣扬西方“普世价值”、片面夸大社会负面现象,有的教师弄虚作假甚至学术腐败……这些行为抹黑了教师队伍,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弘扬高尚师德,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表明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师德建设。为了使教师更好地胜任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之重任,创新师德养成机制,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已迫在眉睫。陶行知先生作为师德楷模,以其师德思想为核心的行知文化对新时代师德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知文化及其内涵

行知文化是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精神取向、思维意识及行为方式等的综合,其核心为陶行知的精神文化,即行知精神,行知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1.敬业奉献。陶行知认为“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1],但他还是坚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2]的敬业精神,以教为荣,以教为乐。他指出“不要名,不要利,只要教育好;不怕难,不怕死,只怕教育不好”[1],还说“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最足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1],以此来引导广大教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2.求真好学。陶行知将求真务实作为人生信念,他说:“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便是骗子,怎么能做教师呢?”[3]他教育教师要“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也跟敌人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学的博”[4]。“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1]。这些都体现了教师必须好学上进的观点。3.大爱师表。陶行知“爱满天下”的育人理念为世人所熟知,他认为教育只有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并以此教育广大教师要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他主张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1],教师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品格取决于教师的德才。4.实践创新。陶行知一生奉行“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思想与行动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1],因而教师要有实践精神,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真”知识,而不是故步自封、闭门造车。他还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4]来激发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大胆探索。行知文化的这些内涵对于新时代教育、教师、师德均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在师德养成方面。

二、行知文化对新时代师德养成的启示

1.文化在师德养成中的作用。相比传统师德建设,师德养成更注重教师自觉地实现师德的内化和提升。借鉴主体间性理论[6],师德养成是一个主体———客体———主体的过程。人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具有能动性,所有理论、体制机制、管理措施等都要透过人的自我认同作用。具体而言,个体只有清晰地回答“我是谁”这一基本问题实现自我定位,才能真正厘清诸理论、制度、措施之于自身的意义,进而为自己的行为进行定向,回答好“我该怎么做”的问题。从这一意义讲,新时代师德养成的关键是激发教师的自我认同,使其发自内心地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将全部热情与激情倾注于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教师的自我认同取决于推力、拉力、助力、约束力、压力等形成的合力,其中推力主要指学校通过满足教师的个人需要建立的激励机制,拉力主要指明确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形成的牵引机制,助力主要指为教师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而形成的支持机制。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约束机制,对教师的行为进行限定形成约束力,建立竞争与淘汰机制对教师的行为进行奖励或者惩罚形成压力,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师德。教师对师德的自我认同过程中,牵引机制和支持机制是非常重要又不易实施的。饱含师德思想的行知文化对师德自律的作用不可小觑,它既为新时代师德提供标准即形成牵引机制,也为新时代师德养成提供指导和帮助形成支持机制。2.行知文化对新时代师德的启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提出“四有”、“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等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标准,这些标准一脉相承、系统完整,是新时代加强师德建设的行动指南[7],也与行知文化高度契合。(1)“四有”好老师与行知文化高度契合[8]提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时,三次引用陶行知名言,体现了行知文化。他提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时引用“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提出“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时,引用“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提出“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时,引用“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提出“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虽未直接引用先生的教育名言,但与先生“爱满天下”的大爱育人精神异曲同工。(2)“四个引路人”与行知文化高度契合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9]“四个引路人”是新时代教师角色的定位,与行知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陶行知说“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1],可见教师不能只教书,还要承担育人责任,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他教育教师“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1],体现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思想;他指出“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1],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这与做学生创新思想的引路人思想是一致的;他说“我们的孩子们……都是受着国家民族的教养,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贡献给整个国家民族,为整个国家民族谋幸福”[4],这与新时代教师要“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是一致的。(3)“四个相统一”与行知文化高度契合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0]“四个相统一”是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也与行知文化有共同之处。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5],体现了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他说“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2],是对教师修养的要求,也是教师“身教”的基础,说明教师不仅要“言传”,还要与“身教”相统一;他谈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这个原有社会的恶习惯、坏事情,统统把它革除,把我们心中理想的新社会实现出来”[2],体现了教师不仅要潜心问道,还要关注社会;他还说“大学里最重要的原则是学术自由。这学术自由四个字往往被人误解为自由主义的学术”[4],包含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的思想。行知文化与“四有”、“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等新时代师德要求高度契合,用行知文化涵养新时代师德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以行知文化推动新时代师德养成

查看全文

推动科学发展

60年前,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面临全国胜利的大转折之时,1948年5月26日,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与先前一年到达的刘少奇同志主持的中央工委会合。西柏坡时期,党中央在实现重大转折、夺取伟大胜利的光辉实践中,培育形成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

60年后的今天,立足新的历史起点,重温党的奋斗历程,总结运用党的历史经验,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两个务必”:西柏坡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核心内容

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正处于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夜,我们党面临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历史方位由革命党向执政党、中心任务由夺取政权向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历史性转变。

党中央和同志在西柏坡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以推动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光辉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展示出来的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培育形成了西柏坡精神。它包括敢于胜利、彻底革命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立国兴邦的创业精神,立党为公、艰苦奋斗的自律精神和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科学精神等主要内容。崇高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事业。在西柏坡精神的激励鼓舞下,我们党“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尤其是经过,翻身解放的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和支援革命战争,汇成了在党的领导下彻底摧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动政权统治的洪流,人民解放区迅速发展壮大,三大战役势如摧枯拉朽,全党锐意进取“将革命进行到底”。在重大胜利面前,我们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分析革命形势,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立国兴邦的政治、经济等各项工作扎实、稳健而又迅速地推进。

西柏坡精神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奋斗的历史经验,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蕴涵丰富,博大精深。贯穿其中的核心思想是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概括提出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敢于胜利、开拓进取,把党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两个务必”的内在要求;求真务实、立国兴邦,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是“两个务必”的根本目的;立党为公,严格治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是“两个务必”的实质内容;努力学习,讲求科学,是“两个务必”的必要保证。

查看全文

推动卫生规划实施进展

区域卫生规划是当今国际上推崇卫生事业发展先进的、科学的模式。新的模式的展现,无疑是对过去传统的卫生计划模式的根本改革,也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两个转变的重要改革.要制订与组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必须体现政府行为,得到计委、财政、城建、物价、劳动、人事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卫生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1区域卫生规划实施前状况

1.1全市和城区医疗服务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供过于求。全市医疗病床与医生需要数及其供需平衡调查评估表明:按病床使用率65.49线计算,病床的供与需之比为。.92,若按病床使用率85%,计算则处于过剩状态。全市1993年至1995年病床使用率分别为53.5%、51.3%、50.8%;城区市直医院病床使用率1993年至1995年分别为70.6%、70.9%、“.8%。医生的供与需之比为1.2,也处于过剩状态。

1.2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城市偏大、农村不足。据卫生评估调查资料表明:每千人病床数市区为10.47张、县城为7.12张、农村只有1.27张。卫生经费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与县城,占总卫生经费投入的88.38%,农村只占n.62%。

1.3医疗机构的效率与效益低。据九江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情况调查:市直8所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综合医疗平均每名医生每日承担门诊量为2.35人次;每名医生平均分管病床2.08张.每张病床平均年业务量收入为2.9万元。

1.4卫生资源分布结构不合理,重医轻防,比例失调。全市卫生总经费投入中,医疗经费占62.25%、预防经费占14.39%、妇幼经费只占2.96环。

查看全文

推动金融深化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金融深化理论的发展和主要内容;金融深化的手段——金融自由化;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实践;对我国金融深化的启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往往不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金融深化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推进金融改革的需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深化这一概念密切相关、金融深化是目的,金融自由化是手段金融自由化是金融深化的必要条件、拉美三国的实例考察、亚洲国家的实例考察、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历、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制,实现国有独资银行完全商业化、建立统一、高效、规范的现代金融市场、建立更加灵活的利率机制,实现利率水平、利率结构的优化、加强金融监管,为我国审慎推进金融自由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等,具体请详见。

一、金融深化理论的发展和主要内容

要探讨金融深化理论,首先明确“金融抑制”这一概念,它是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1973年,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指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往往不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强行规定利率和汇率,使它们低于市场均衡的水平,而过低的利率抑制储蓄,过低的汇率(本币高估)抑制出口,最终抑制经济发展,形成所谓的“金融抑制”。

同年,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肖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金融深化”这一理论。金融深化论的核心观点是:政府应当放弃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和控制,允许市场机制特别是利率和汇率机制自由运行,充分反映市场上资金与外汇的供求情况。在这个前提下,一方面,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能够有效地动员社会闲散资金向生产性投资转化,还能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益的部门和地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通过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各经济单位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又刺激了金融业的扩展和完善。由此,形成金融——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爱德华·肖教授认为,解除金融抑制,实行金融深化,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繁荣金融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工业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

可见,金融深化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推进金融改革的需要,而要实现金融深化首先要实施金融自由化。

二、金融深化的手段——金融自由化

查看全文

怎样推动计算机审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正受到强力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加快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的创新,如何加快审计队伍的技能转型和素质提升,如何使信息技术真正在促进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中发挥积极作用,是我们审计人员当前面临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计算机审计是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加快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和审计作业手段,运用现代化的工具——计算机已势在必行。

(一)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是实现审计工作科学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的审计事业正处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发展的技术转型期和战略机遇期。李金华审计长曾经作过精辟的论述:要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就要把信息化建设,把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看成是我们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加强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个方法、手段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审计事业发展的问题。

(二)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必然选择。首先,计算机审计既突出了审计重点,又丰富了审计手段。运用计算机的自动筛选、汇总、分析等功能,改变过去手工逐笔分析的做法,使审计思路更为清晰,重点更为突出,发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线索更为可靠。同时,利用计算机快速、准确的特点,使得全面审计成为可能。其次,计算机审计拓展了审计空间,提高了审计效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把社会经济各方信息汇集起来,及时地进行综合和分析,完整地把握被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实质,为国家审计在拓展审计空间、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监督服务等方面构筑有利的作业基础和信息平台。

(三)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是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时效的重要手段。现代计算机技术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软件系统提供的操作权限控制功能,并在各审计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实行适时监控,从而有利于审计质量的跟踪检查,同时也使得审计质量的控制更加实时有效。此外,对审计人员收集的各种电子数据,可以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高效、准确地进行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的审计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建设性作用。

查看全文

教育的推动力

教育是社会发展之母,教育也是个人成才之父。教育使我们知道谁是谁非,扬善抑恶,更使我们懂得知书达礼,行善积德。古人以“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来说明教育对人的重要。教育的这种神奇功力,对个人礼仪的培养与形成同样也有必不可少的作用。个人礼仪的教育培养就是培养人们提高对礼仪的认识、陶冶讲究礼仪的情操,锻炼讲究礼仪的意志,确立讲究礼仪的信念以及养成讲究礼仪的习惯。这是塑造人们精神面貌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其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引导、指点和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它能使受教育者从中得到真正的感悟,进而提高自身内在的素质。虽然个人礼仪的形成如积跬步而致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但教育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确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

查看全文

保险诚信保护推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保险最大诚信原则运用的背景;保险最大诚信原则运用的目的;最大诚信原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贯彻最大诚信原则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的基本原则,也是《保险法》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最大诚信原则的落实已成为时代难题、失信惩戒已成为热门话题、诚信建设已成为共同主题、解决保险经营中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保险合同的附合性与射幸性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基于保险产品特殊性的需要、满足客户购买的心理安全需求、最大诚信原则由三条重要的法理组成、诚信原则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分析、把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契机,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基础、加强保险诚信法制建设,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建立保险诚信管理制度,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最大诚信原则运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顾客心理安全需求等问题。为完善保险业诚信体系应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保险诚信法制建设、建立保险诚信管理制度、加大诚信宣传教育、改革保险公司营销体制、加强对保险公司的诚信考评工作。

「关键词」保险;最大诚信原则;社会信用

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的基本原则,也是《保险法》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但这一原则的理论阐述和现实的实践活动存在差异。分析保险最大诚信原则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保险最大诚信原则运用的背景

1、最大诚信原则的落实已成为时代难题

查看全文

论民间金融推动金融改革

最近几年,在深化体制改革、保持经济增长、克服通货紧缩的过程中,人们的眼光已越来越多地转向了民间投资,扩大民营企业融资的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发展民间金融的问题也日益提上了政策研讨的日程;而加入WTO、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前景也引起了人们关于如何“对内开放”问题的讨论。的确,在这方面,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改善资源配置

发展民间金融,扩大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不仅是扩大民间投资、增加就业的需要,更重要地,它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进一步发展、健全的需要。

在我们的经济中,目前非国有经济对GDP贡献已达63%,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已达74%,而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非国有经济使用的比率不到30%,70%以上的银行信贷仍然由国有部门利用(证券市场上的直接融资也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服务的)。而国有部门目前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只有不到30%。这种情况的后果,自然是一方面在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存在大量的坏账,而另一方面则是非国有经济的“融资渠道不畅”,制约着整个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制约着金融市场的成熟和发展。纠正资源配置的上述扭曲,显然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发展市场竞争与改善市场管理

发展民间金融,也有利于发展金融业的市场竞争和对竞争的管理。过去20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竞争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它们带来的竞争机制。但是,过去我们积极在制造业发展民营经济,引入市场竞争的同时,却忽视了在金融市场上发展民营经济和市场竞争,致使在金融领域内仍是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处于垄断地位,竞争严重不足。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不利于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管理的发展与成熟。其原因在于: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水平,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展开而逐步提高的,管理者只能随着被管理者的成长而成长;只有市场竞争主体发展了、竞争存在了、展开了,管理者才会知道问题会出在什么地方,应该管什么、怎么管。

查看全文

创新活动载体推动农村党建

创新载体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余庆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胆探索符合实际的活动载体,有序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提高认识,增强载体意识

活动载体是工作目标、工作基础、工作内容、工作机制等内容构成的综合体。创新活动载体是推动农村党建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加强领导的需要。通过创新载体,统一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步调,增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检查考核的可比性,推动工作向纵深发展,是强化县委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和指导职能的重要手段。

二是改进领导方式的需要。通过创新载体,找准党建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充分整合组织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形成“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机制,是改进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领导方式的重要途径。

三是提高工作效益的需要。通过创新载体,推动工作运转项目化,管理规范化,避免一些地方玩文字游戏或花样翻新,搞形式主义或短期行为,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现象,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增强影响力和渗透力,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重要保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