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3 00:33: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土地制度改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土地制度改革论文
一、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
1.农地产权关系模糊,所有权不明
1978年,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调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是为解决农村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民束缚的问题而产生,缺乏系统理论准备、制度设计和有计划地实施,是一种诱致性的制度变迁。这注定其不完善性——农地产权关系模糊,所有权不明。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关系模糊,所有权不明主要体现在法律界定上。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农业法》等重要法律都规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但“集体”这一主体,法律规定极为含糊。在《宪法》中界定为集体所有,在《民法通则》中被界定为乡(镇)、村两级,而在《农业法》和《土地管理法》中则是乡(镇)、村或村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究竟是哪一级组织,法律制度均未明晰,这就造成农地所有权表面的主体多重化和实际的主体虚化。同时,土地相关法对土地所有权内涵、法律形式、实现方式,所有权主体地位没有相应合理的规定。这就造成政府经营土地,土地产权转让高额收益被政府独得。
2.农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性不强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的。新《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前,土地承包经营权属契约规定的债权性质,而非法律赋予的物权。虽然国家强调稳定农村家庭承包制,但农地制度改革是一个逐步演进过程,其中涉及各种利益关系,由此造成农地承包经营权关系不稳定。由于农地承包经营权关系稳定性不强,就为有关部门利用权力,任意进行土地调整提供了便利。土地发包者在利益驱动下进行权力寻租,利用土地所有权侵蚀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借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等名目,强行流转农民土地经营使用权。由此引发农民对土地预期的不确定,导致农户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粗放式经营,掠夺式开发,以致整个农业生产后劲乏力,最终使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阻。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农村土地实行有序流转,是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当地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一、乡基本情况
全乡总面积224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44%,全乡共12个行政村,127个村民小组,3474户,人口15356人,其中农业人口3361户,14904人,城镇居民人口113户,452人;全乡农田面积12205亩,人均占地0.9亩;土地面积18188公顷,人均1.4公顷,以丘陵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98.8%。
二、目前土地流转的现状
1、流转主体由个体向多元化转变。过去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在本村或者隔壁相邻村的农户之间进行,经营主体大多是单一的农户。随着农业结构逐渐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一些原来的种养大户逐渐扩大经营规模,而且吸引了一些外来投资人员,涌现了新的专业大户。
2、流转收益由低收入向高效益转变。随着农业费税取消,农户的土地流转收益逐年攀升,流转价格从当初无偿代耕,到目前每亩500-1000元,越是种植条件优越、效益高的地方流转价格越高。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流转土地,特别是集中连片流转用于种植果树较多,用于粮食或其他作物种植的较少。
对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
一、主要争论
在以上共识的基础上,三大思路的分歧主要源于以下问题:
1.粮食进口是否隐藏着无法克服的粮食安全危机,18亿亩红线是否应该坚持?土地自由流转和放开粮食价格能否消除土地缺口和粮食缺口?
2.农地私有能否有效阻止农地强占问题?如果农地私有化和允许农地自由出售是否会导致剧烈的土地兼并和大批的城市贫民窟?
3.当前大城市的市政建设能否应付土地快速集中引发的农民进城的热潮。小城镇化能否提供足够的就业,主要是工业岗位和缺乏工业基础下的第三产业岗位。这牵涉到不同的城市化路线和不同路线引起的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和权利分配的变化。
4.阻碍农民进城的主要障碍是户口制度、市政歧视,还是有效需求不足,或者资金和信用的缺乏?
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想对现有的农村经济模式进行改革实现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就必须要对土地制度以及土地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进行改革。这也是目前我国市场化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以及实现土地市场化经济能够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但是,我国在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和土地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对制度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加快的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不断提出,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就需要在传统的城市化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与此同时在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还要始终保证着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媒介,是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基础载体,此外,对于农村社会经济关系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往往会涉及都很多人,这就需要正确的处理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方针能够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1农村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核心内容就是土地的产权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慢慢的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使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并且能够使农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地应用现代化的技术,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这一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行使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领着大家奔赴了小康社会。同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农村劳动和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进而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消费水平,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2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都市圈土地供应制度改革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重庆都市圈土地供应制度改革和供应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现实土地供应机制进行修正和创新的建议,建言积极推行土地整治储备制度,从而优化城市土地供应模式。
关键词:土地供应制度整治储备制度
据重庆市国土局披露,重庆市区到2010年总的用地指标是5万公顷,但目前已用去了4.5万公顷。重庆市都市圈内用地已经非常紧张。然而,重庆市都市圈内土地使用却极不合理,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土地供应制度存在缺陷。
重庆市土地供应制度改革中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土地具有保值增值及投资的功能,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权必须通过市场,实现土地产权转移。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促进城市总体规划有效实施,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土地供应制度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全面行政划拨、无偿无期使用土地到部分有偿使用土地使用权的改革;行政划拨用地之外的土地使用权有偿有期的土地批租;土地的资产化运作。与这三个阶段所对应的市场化进程表现为:土地市场开放;土地市场的培育与完善;土地市场化改革的深化。重庆市土地供应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变革土地无偿无限期使用为有偿有限期使用,使土地资产属性真正得以实现;促进了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发育;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调整了城市空间布局。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我国政府于建国初期建立了土地征用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土地征用制度逐渐落后于时展的需要,我国政府也曾数次对土地征用制度进行改革,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本文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土地征用制度的差异以及改革路径,对我国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必然性做出分析,并指出这种必然性是由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内禀的城乡差异所造成。
关键词:土地征用改革城市化补偿标准再分配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起源于建国初期,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时代,曾前后多次被修改,不同时期的征地补偿方式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的土地被征用,随着现有产权制度的确立,不少农民对被征土地提出了产权要求,希望分享土地功能扭转后所产生的增值。
然而,按照现有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农民所获得的土地补偿非常有限,不仅不能分享土地增值,甚至连基本生活水平也得不到保证。对土地征用制度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自从建国以来,当土地征用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时,政府会对该制度进行改革。改革后的一段时期内,土地征用制度能为经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制度的优势将逐渐消失,其弊端也将逐步体现并开始阻碍经济的发展。
土地制度改革: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关键词】土地制度改革三农突破口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有专家把土地问题称之为“‘三农’头上的土地之剑”。因为农民的所有希冀都寄托在土地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土地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中国历代的治政者、造反者,无不打着“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争取农民的支持。开辟农村革命道路,就是从土地制度改革着手的。其时,领导的革命队伍每开辟一块农村根据地,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打土豪分田地”,他曾热情洋溢地描述根据地分田地的情景: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建立新中国之后,我们党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就是让翻身解放的农民得到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而所产生的效果,便是经济恢复速度迅猛异常,短短几年就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经济高潮。可惜,农民对土地当家作主的感受很快随着合作化、公社化而淡化了,虽然仍然说农民是土地的主人,实际上“主人”成了一个虚衔。土地主人角色的虚置,一定程度使农民积极性受挫,也导致农民在土地上创造的财富锐减。那时候,农民几乎把全部时间都泡在土地,但出工不出力的结果,便是土地上的收成少得难以裹腹。粉碎“”之后,我们党在发展经济方面所做出的一个最重大的决策,便是根据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再一次把土地分到人分到户。这件事被农民称为“第二次翻身”,而这一次“翻身”,使农民长久压抑的积极性像火山般迸发,乃至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短短的时间内便解决了中国几千年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生产的社会化与集约化的要求,联产承包的土地制度开始显露出其局限性,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土地在一家一户手中经营的方式已出现诸多的不适应,从1984年以来农业生产增速呈不断下滑走势的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潜力似乎已经挖掘到了最大的限度。因此,如何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土地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土地问题:“三农”问题的聚焦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两大趋向,一是城市化,二是产业化。这二者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更与土地密切相关。城市化是建立的征收农村土地的基础上的,没有土地为基础,城市化只是空中楼阁。产业化同样如此,产业化中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而这个转型也是在农村土地上实现的。而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着力点:把在土地上经营的大量农民转化为居民和工人。所以,“三农”问题聚焦在土地上,对新世纪“三农”难题的破解,必须围绕土地问题做文章。
1、从联产承包发轫的土地制度变革
联产承包说白了,就是分田到户,实现土地承包。因为联产承包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实行的制度变革,应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土地制度变革。这项变革,是从以唱“凤阳花鼓”著名的安徽凤阳发轫的。凤阳县的小岗村农民在极其贫困的条件下,冒着巨大的风险,偷偷地进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改革试验,打破了的大一统,把土地分散经营,实行包产到户,改革实践只一年就大见成效。这个自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1斤粮食的村子,第一次向国家缴了公粮。而从小岗村的改革实践由地下转到地上的过程中,中国广大农村经历了从不允许、允许例外、小范围允许的实验过程,最终在全国推广,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创新
一、集体土地流转概述
集体土地流转是指集体土地所有者与建设用地使用者之间土地使用权流转关系,是土地使用权的转移。随着我国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尽管许多农村人都选择去城市发展,农村仍然有大量人员依靠土地生活。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形式包括反租倒包、土地股份合作、土地转包、土地转让、土地互换、委托经营以及拍卖等。集体土地流转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和合理分配。改革和创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是保障和服务农民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现状
(一)土地流转市场化不足。当前土地主要在农民和熟人之间进行流转,流转的通道较狭窄。一些农民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过于依赖土地不同意流转。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对土地流转制度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当前政府的政策不完善使得农民没有安全感。此外,一些企业和建设者对土地的承包缺乏积极性,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投资农业领域。政府对土地流转的引导不到位,使得土地流转市场化不足。(二)流转程序不规范,频繁纠纷。虽然当前土地流转的速度逐渐变快,但是纠纷也变得频繁,根本原因是土地流转的制度不够完善和规范。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土地监督制度不完善,农民对土地流转制度和相关的法律缺乏认识使得交易困难。二是我国对于土地流转制度没有具体的明确,相关法律存在漏洞使得纠纷难以解决。此外,流转主体存在一定的问题,土地流转本应该本着农民自愿的基础,但是一些政府采用强制手段让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从而导致纠纷频繁。同时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一些企业利用农民的弱点引导他们签订不公平的土地流转合约使得纠纷增多。(三)土地产权和收益权不清晰。按国家法律规定,农村的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但是目前由于集体组织不按规章随意征收农民的土地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此外,农民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且对相关的制度不了解,使得农民土地的收益逐渐减少。而其他收入被集体组织用去其他地方,这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三、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农村土地流转的宗旨就是维护农民的利益,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创新是当前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集体土地流转通过在村民之间以及城乡之间转移土地使用权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将农业与其他产业进行结合,充分发挥了土地的作用并增加了农民的收益。同时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是农业现代化的措施,并通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建设了农业观光园、农业采摘园以及农业生态园等,不仅拓展了农业领域,而且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二)中国农村具备土地流转的条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农民已经不仅仅将农收入作为生活的唯一来源。而且国家当前没有为进入城镇工作的农民提供基本的保障,农民只有将土地作为最后的保障。放弃土地的农民没有合理的补偿,农民当前只能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补偿自己的损失。因此当前中国农村已经完全具备土地流转的条件。(三)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必要措施。农村传统的土地经营方式规模小、农民收入不稳定,而新的经营制度“集体土地流转制度”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将自己土地的使用权流转给经营者,通过经营者的改造、规划和发展集中土地资源,更好地对土地进行管理。而且经营者通过科学技术不仅能够发挥土地效用提高生产力,而且还为新技术的研发和试验提供了条件。所以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四)有利于加快城镇化步伐、统筹城乡发展。1998年十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人口多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减少农村人口是加快农村发展进程的首要措施,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为农民提供了保障,给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农民多方面发展。同时土地流转制度转移了农村劳动力,有效缩小了城乡发展的差距,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
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论文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用作非农建设。而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的弊端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改革现行征地制度迫在眉睫。本文从我国征地制度的源流和现状入手,从法理角度分析了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农地征用制度的建议。
一、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在现行制度体制条件下,政府只有通过加大征地规模来保障用地需求。但是,由于现行土地征地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加之地方政府部门在征地过程中的粗放式操作,一方面造成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收益分配严重失衡,失地失业农民又失去生产、生活保障,由此引发了大量群体性冲突事件。要解决征用农民土地引发的矛盾,最终必须逐步推行征地制度改革。当前,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失地农民问题纳入解决“三农”问题的统一框架下。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必须“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改革经验。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二、我国农地征用制度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征用程序一般包括:(一)征地方案的拟定。需要征地的市县政府拟定有关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征地方案。具体做法是,用地单位向拟定机关所属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报建设项目说明书和有关方案,有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到上报的建设项目呈报说明书和有关方案后,认为所报材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的,在5日内上报本级政府审核。本级政府审核同意的,征地方案即为拟定。(二)批准机关的审批。有关市县政府对其审核同意的征地方案,连同其他有关材料,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政府批准。有批准权的政府所属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该材料进行审查后作出决定。再由有批准权政府的有关负责人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三)批准机关的内部批复。批准征地的政府作出同意征地的决定的,直接行文或者由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代为行文向下一级政府作出内部批复,告知批准征地的情形。(四)征地决定的外部送达。《土地管理法》及实施条例规定,“征用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被征用土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将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
三、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弊端
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发展论文
内容提要:土地征用制度是世界各国为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而设置的一种法律制度。本文将从我国征地制度的概念谈起,透析目前集体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进而提出改革的紧迫性。并就改革的方向提些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土地征用集体土地公共利益安置补偿改革
土地征用是发生在国家和农民集体之间的所有权转移,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批准权限和程序批准,并给农民集体和个人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土地征用是保证国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所需土地的一项重要措施。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发展社会公共事业,都设置了土地征用法律制度,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地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这是我国实行土地征用地宪法依据。土地征用具有下列特征:
1、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主体必须是国家。
只有国家才能在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法律关系中充当征用主体,因为只有国家才能享有国家建设之需要依法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的权利,尽管直接需要土地的并非国家,而是具体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但是他们作为土地需要的单位只能根据自己的用地的实际需要,依照法律规定地程序向土地机关提出用地申请,并在申请批准后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另外还要明确国家虽是征用土地的主体,但是实际行使征用土地权的是各级土地管理机关和人民政府,他们对外代表国家具体行使此权。
2、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是国家行政行为,具有强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