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2 23:46: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土地问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土地问题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土地制度,这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快速的发展,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改善了农村人民的生活环境。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必须要谈起农村承包土地流转问题。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现代,我国必须要创建出新的土地制度,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其跟上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

一、实现劳动者和土地的分离

中国主要是通过发行土地证券来使劳动者和土地进行分离。这里所发行的土地证券和历史上的土地证是不相同的,这主要是为了促进中国现代农村土地可以进行更好的流转,改变中国现在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太小的一种方式。所以,政府用发行土地证券的形式来分离劳动者和土地,同时对证券的流通进行很好的保护。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农民的权利得到保证,避免一些地方政府滥用职权,肆意低价收购土地,从中牟取利益;另一方面,保护证券所有人和土地生产经营者的权利。这里主要就是保证水利、和电力基础建设完善,而且交通便利。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分离劳动者和土地,为他们提供一些资金。其次就是有效扩大了农村土地的生产规模,减少抛荒土地的出现,促进人民向城镇集中。

二、推进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存环境。首先,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做好相应的城镇规划,确保道路、房屋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理布局,从而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一些经济发展不是非常好的地区,政府可以专门培育一些小的城镇集市,改善其用电、用水和道路交通环境等,让农村人民不断向这里聚集,逐渐向城镇化方向发展。政府应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户籍制度还是像过去一样,农村居民无法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工作,那么城市本身也会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状态。而且许多农民到城市里务工,但是因为户籍的关系,他们大多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待遇和福利待遇等。进而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毕竟社会的建设他们是出了力的,而且是出了许多力,但是最后他们却无法享受到社会进步的福利。他们的生活环境总是脏乱差,干的工作也是最苦、最累、最脏的。因此,在现代的城镇化发展中,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有效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镇化建设得以真正快速发展。

三、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查看全文

农村城镇化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1城镇化与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性分析

1.1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城镇化依托

尽管目前我国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但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则是三农问题中的关键。我国土地问题中产权土地产权分散不利于规模化经营,不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规划。通过土地流转,解决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缩小城乡差异的必由之路。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不断吸引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业工作,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农业人口持续减少,家庭承包责任制等传统的小农作业方式必然要被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大农业模式所替代来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而只有土地流转才能将土地产权从制约中解放出来,作为必要的前提。土地流转向上连接着城镇化的推进,向下连接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中间连接的关键环节。如果土地流转过快,就会造成短期内失地农民过多,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不能在城市就业,形成就业问题、住房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如果土地流转慢于劳动力的转移,就会影响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效率,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到国家粮食战略储备的规划。因此,城镇化水平决定着能够吸收劳动力的数量,进而影响着土地流转的速度等后续的进程,土地流转离不开城镇化依托。

1.2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土地流转是农村城镇化的客观要求,农村城镇化是土地流转的必要前提。城镇化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民非农化,才能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现代大农业的规模生产经营创造条件,构建土地流转的框架设计。完善了土地流转制度,给失地农民提供必要的保障,才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才能深层次推进土地流转的进程。土地流转有赖于城镇化的推进,有赖于工业化程度提升能够吸收大量富余劳动力。在我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几十年来,承担着农民的生存保障,所以承包经营权是农民极其重视的土地产权。要进行土地流转,消除多年来土地承包经营权提供的生存保障,就必须铺设好城镇化道路,保证农民进入城市后生活有保障,解决子女上学、住房等一系列问题,没有后顾之忧,才能顺利进行土地流转。土地流转不能搞成“圈地运动”,而要真正从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让他们的生活融入城市化当中。

2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

查看全文

农村土地问题方案

为妥善解决我县农村土地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农业部等七部委《关于开展全国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农经发〔2007〕14号)和省农委等七部门《关于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皖农经〔2007〕18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坚决纠正和逐步解决农村土地存在的突出问题,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农村形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土地二轮承包。对至今尚未开展二轮土地延包工作的个别村组,要力争在2007年底前完成土地承包合同续签和经营权证书发放工作。

(二)查遗补漏。全面清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合同书签订以及损毁、丢失情况,对需要补签补发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书、经营权证书的,要在2007年底前完成此项工作,合同书、经营权证书到户率达98%以上。

查看全文

集体土地流转关联问题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必然要受到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如国有土地使用权以有偿使用的方式进入市场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作为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并存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在流转过程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其在使用制度上如何改革,如何进入市场流转,如何在流转过程中充分体现其市场价值以及维护好农民集体利益是当前需要从法律上、政策上和制度上加以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集体土地流转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国有与集体“两种产权”制度形成了两个分割的土地市场。现行《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禁止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就普遍以出让、转让、出租和抵押等形式自发流转集体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的隐形市场实际上早就客观存在。现在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地不断加快,城市郊区、县城、中心集镇,大量的集体土地进入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这些现象与现行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存在矛盾,诸多矛盾因缺乏合法性而得不到合理解决。对于该问题如何解决,2005年《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规定。该《办法》在全国第一次对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范围、用途、流转的程序和流转后的收益及法律责任等问题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但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法律法规至今仍未出台,使得该类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

二、集体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归属不明

在与土地集体所有权相关的法律制度框架中,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并不明晰。中国农村的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这在《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以及《农业法》等重要法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集体到底指的是哪一级组织,法律规定中却没有予以明确的指出。《宪法》中,集体土地产权被笼统地界定为集体所有。《民法通则》第74条第2款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民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在《农业法》中则被界定为乡(镇)、村两级所有。即使在最晚颁布的《土地管理法》中,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明确,而只是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由此可见,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有三种形式: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集体经济组织、村内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可以简称为“乡镇、村、组”三级。

查看全文

土地资源保护存在问题

1我国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1.1大规模违规圈地,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需要为工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保障;而主观上则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城市过度扩张、盲目设立开发区、乱批滥占耕地,在财政压力和政绩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乱占滥用土地,把土地资源作为地方上“原始积累”和政府消费的财源,通过土地“农转非”这种土地使用形式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土地收益,大量获取土地资本增值收益,用于其原始积累,造成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保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1.2土地资源质量退化及生态破坏

(1)土地沙漠化。

我国现有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积达168.9万平方公里,比建国初扩大了34.4%,占全部国土面积的17.6%。据报道:我国土地沙化的扩展速度,20世纪50-60年代为1560平方公里/年,70-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年,90年代为2400平方公里/年。目前,这一速度己经上升到2460平方公里/年。

查看全文

农村土地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

农村土地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健,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但就单纯的土地管理而言,无外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两个方面。我基层所地处山区农村,辖区地面大,人口分布广。由于长期工作在农村,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调查了解到农村土地的管理仍有较多的问题存在。

一、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农用地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土地承包30年不变,广大农村现存的农用地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按照土地下户时农户、人口的分配土地订立承包合同,明确30年不变的。这一做法给以后的工作留下了许多弊病。一是长期的人口增减,即使是原有农产不变,各户耕地的多寡已明显凸现,二是随着移民并村,新增人口入户易,种地难;三是原有的小自然村,人口迁徙已尽,耕地悉数撂荒;四是离迁居地较近的户,一户种着多户的地,粗放经营,广种薄收;五是大村少数农户由于人减地多,或是耕种不了,或是看重眼前利益,进行私下租种,甚至转让建房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查看全文

财政支持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农村面貌得到全面改观,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现行土地耕作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绊脚石,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不仅是转变农村土地耕作模式的的需要,更是增进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需要。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进程,探索财政支持土地流转有效途径,在对市财政支持土地流转情况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1市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一是政府重视,成效初显。近年来,市不断加大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力度,2012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工作的实施意见》,县区也结合当地土地流转情况出台了系列激励办法,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提升土地使用效益。截止2016年底,市土地流转面积197.82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19.02%。二是形式多样,经营适度。目前,市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托管等形式,其中以转包、出租为主,全市转包、出租面积158.62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80%左右。从调查情况看,市土地流转后经营规模整体合理,梯次发展,形成了由小到大,从企业到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与农民的有机连接。三是财政扶持,潜力巨大。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为推进土地流转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十八大以来,市加大财政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后土地试用效益得到彰显,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得到提升,土地流转的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土地流转率仍低于全省、全国水平,土地流转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2市财政支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分析

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达到1541亿元、85.7亿元和350.2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5倍、2.4倍和2.0倍,经济和财力的增长为支持土地流转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2.1市财政支持土地流转现状长期以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农村改革、土地流转等方针政策,积极发挥公共财政在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职能作用。通过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土地流转环境;通过支持高标准良田建设,支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建设,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提升土地流转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加大支农补贴力度,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完善财政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支持土地流转制度,调动土地承包者、经营者的积极性;通过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保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后顾之忧;加大扶持乡镇企业和农业企业力度,支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2.2市财政支持土地流转中存在问题一是财力支持总量不足。市用于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的财政资金绝对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从2013年的1916万增加到2016年的3583万元,增长仅87%,年增长速度远低于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速度;从财政支持土地流转资金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看,并无明显加大,一直徘徊于1.1%~1.5%之间。二是财政支持土地流转结构不合理。调查中发现,市各县区财政在支持土地流转时,都偏向于城乡结合处及交通便利的农村,而对交通不便但具有较好的土地流转条件较好的农村支持力度不大。其次,财政资金在支持土地流转的扶持对象方面不合理。为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国家针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但由于财政对土地流转缺乏配套的支持措施,在土地流转后,这些补贴仍然归以前农户所用,新的土地承包者难以获得国家补贴,增加了土地承包商的经营成本,不利于土地流转的推进。另外,财政资金支持土地流转投入结构上不合理。财政支持土地流转资金用于工作经费比重过大,用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比重则较小,同时,还存在补贴资金过于分散,补贴被挪用、撒胡椒面等现象。三是财政杠杆作用不明显。就现有市财力而言,仅靠财政很难为土地流转后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及转移、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构建和谐乡村等问题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这就要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充分调动银行、信贷、保险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利用各种资金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但由于受管理体制、经营范围、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只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及产品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资金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度更低。这足以表明财政杠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没有起到地两拨千金的作用,致使大多数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社会资金还徘徊在土地流转之外,没有在土地流转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目前,市财政支持土地流转资金使用效率普遍偏低,资金的使用缺乏统筹安排,没有形成合力,而且不同渠道的支持土地流转资金使用方向、实施范围、研究建设内容、项目安排存在重复和交叉。如农村公益事业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均可用于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项目存在重复交叉,资金未能统筹安排,资金拨付与项目建设进度存在时空差,财政支持土地流转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此外,财政支持土地流转资金到位率低、资金被挤占、挪用、预算执行缓慢,非生产性支出挤占生产性的资金等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支农资金的流失,影响了农业资金的投入使用效益。2.3影响市财政支持土地流转的成因分析一是地方财力有限。从2012~2016年市GDP和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可以看出,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绝对值持续增长,但增度却没有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近三年而成下降趋势,由2014年的58.9%下降到2016年的19.1%,下降了39.8个百分点。一般情况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反映了地方财力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调控能力。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3.4%上升到2016年的5.1%,而2016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28%,可见市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全国水平,政府可支配的财力十分有限,严重制约着财政对土地流转的支持力度。二是资金管理不到位。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财政支农资金长期存在着多头管理的问题。从管理部门上说,市财政支持土地流转资金涉及到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交通等部门,这些部门都有项目申报和资金使用权,资金管理上的分散化,不可避免地造成资金使用上的分散化和低效化。从资金使用说,资金的来源渠道多元化,必然造成资金使用、管理的多元化。同时,由于缺乏对涉农资金的协调机制和规范统一的管理机制,以及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不到位,各施其职、各行其政,造成项目重复建设,资金交叉使用以及资金分配不合理和资金浪费等现象,增加了财政支持农村土地流转成本,影响了财政支持土地流转资金使用效益。另外,对财政支持土地流转资金的监督不到位,缺乏对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占用、挪用财政支农资金成本较低等,也加剧了财政支持土地流转资金的低效率使用。

3财政支持市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查看全文

当前土地流转若干问题探讨

农村土地流转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它属于生产关系调整的范畴,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且矛盾纠纷多。因此,对农村土地流转要提高认识、明确原则、规范发展。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重点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需要长期稳定,这是属于“集体所有、两权分离”的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和经营体制问题;而农民承包地流转,向种田能手和现代农业经营者集中,则是土地市场化,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益和规模问题。农民承包土地流转不是对农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否定,而是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搞活承包地,充分发挥承包地的使用效益和资产效益。它是新形势下农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发展。在农民承包地流转时,原定的几十年土地家庭承包权维持不变,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在转让期满之后,可以续订,也可以收回耕作,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动有利于农业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符合广大农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的高效流转。

制定方针,明确原则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稳定农村土地政策、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其中正确执行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是土地合理流转的前提条件,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土地流转的中心任务,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则是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这三者其实都离不开“以农民为本”的原则。主要原则应有:(1)有偿、有期限使用原则。农村土地流转是有价值的,要根据土地收益进行土地使用权价格评估,然后进入市场流通,制止那种无偿甚至倒贴的不合理行为。同时,农村土地流转必须有一定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承包期。(2)自愿原则。农村土地流转应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进行流转,要制止那种政府部门或相关组织强迫农民出让承包地的非法行为。(3)效率原则。农村土地流转必须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先进科技的应用和农业效益的提高,不为流转而流转。(4)合法原则。农村土地流转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一是要遵循国家现有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二是要与时俱进,抓紧制定一批与农村土地市场化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法律法规,使农村土地流转纳入法制化轨道。

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土地流转涉及土地所有者、土地经营者、中介组织等多方面的利益,流转必须按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土地流转关系确立后,流转双方要签订流转合同,明确流转的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及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等。合同要经过有关部门的鉴证。要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制度,使流转管理工作正常化、规范化。对于土地流转的形式,要坚持多样化,土地流转的时间一般不宜过长,因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市场的发育,土地的远期价值难以准确评估。土地流转时间过长,难以保护农民的长远利益。

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实行土地流转委托管理,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土地的资源优势,实现土地有序流转的有效途径。有条件的乡(镇)、村,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土地托管中心”、“土地代管站”、“托田所”等机构,从事介绍流转对象、帮助审查接包方资格、提供有关业务咨询等。中介组织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网络,及时登记汇集可流转土地的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资料,定期公开对外可开发土地资源的信息,接受土地供求双方的咨询,提高土地流转交易的成功率。在双方协商一致前提下,中介组织帮助办理流转手续;同时为承租者提供信贷、技术、物资等服务;妥善处理土地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三方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土地流转与农业结构调整实行双赢。

切实维护非农建设征地中农民的合法利益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不仅具有生活保障功能,还具有不断增值的资产功能。对非农建设征地,要区别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用地方式。对国家公益性建设用地,可采取征用的办法,但征地补偿款不应层层截留,大部分应归农民。对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宜再采取征用和“一次性买断”的做法,使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查看全文

小议土地资产会计信息问题

【摘要】文章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以企业为视角,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运用会计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和理论,遵循会计学理论研究思路,对企业土地资产确认、会计信息披露等会计问题进行研究,指出要从现行财务报告内容进行改进和建立土地资产的非财务信息报告两方面对土地资产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关键词】土地资产;确认;披露

自1987年深圳市人民政府以协议方式将一块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给中国航空进出口公司深圳工贸中心以来,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在全国推行。不过这种有偿使用制度主要针对增量土地而言,国有企业原来取得的存量土地绝大部分依然为划拨使用权,土地价值无法体现。国企改制中对土地处置的力度和量度都很有限。即使通过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或完成改制、通过土地使用权处置获得土地产权的原国有企业,对土地资产的利用都仅仅处于一种粗放状态,即仍然只将土地作为生产经营场所。由于土地资产有别于其他一般资产的特性,土地资产的管理经营也有不同于其他资产管理的特点,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土地资产的管理在现阶段还没有普遍地被企业经营管理者所重视和把握。这是有必要深入研究企业土地资产会计问题的客观原因。由于土地取得方式不同,现阶段将土地资产列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投资性房地产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各个企业都有,土地资产确认缺乏统一的、规范的制度规定,造成会计处理混乱,无法反映土地资产的真实价值和相关处置信息。而在土地资产信息披露方面,现行财务报表对土地资产会计信息的披露存在不足。首先是不能反映土地资产的真实价值。现行准则规定,那些通过交易取得的土地资产才能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进行确认和披露,且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可作为表现企业未来超额获利能力的土地资产,却无法用现值来计量。其次是不能充分披露土地资产的信息内容。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中不披露企业拥有的土地资产的详细项目;另外,由于统一使用货币计量,使得许多与无形资产有关的、对决策者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难以用货币计量的重要信息,不能反映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因此,土地资产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对企业和投资者有重要意义。由于土地资产的特殊性以及企业土地资产的经营管理现状,本文对企业土地资产会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适应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解决我国企业中的现实问题,有利于企业全面、完整地管理、核算其全部资产,为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服务。

一、研究成果综述

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制度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因此国内对土地资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土地资产的特性和权属性质的讨论上;此外,由于土地资产对企业价值的体现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管理者对土地资产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因此对土地资产的财务管理及投资决策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其一,关于土地资源的特性和土地价格决定的特殊性。土地资源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经济属性。土地资源的生产性是它的自然属性,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是它的经济属性。不能认为土地没有经济属性,或者认为土地的自然属性是“资源”,经济属性是“资产”(叶艳妹,1996)。土地价格既包括由于对土地资源的垄断所形成的价格,也包括劳动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的价格,它是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统一(张振华,1995)。

查看全文

乡村土地流转的保护问题透析

本文作者:李昊泽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土地权利制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部分基层干部在流转土地的使用过程中,擅自改变土地的使用性质。部分流转土地的使用权仍属于农户,而村集体或流入的单位和个人只享受对该地的经营权,不经过农户同意直接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行为一方面严重侵害了流出土地农户的利益,同时也违反了《土地管理法》。

在土地流转和征用土地中,应当严格区分经营性和公益性两种不同用途农村土地只有在发生“公共利益”用途仅用于土地征用形式,相关部门“公共利益的土地”使法律做出有利的解释。甚至公共土地,也要注重引进市场机制,参照市场价格的征用土地价格的决定。

对于“经营性”非农业土地可以通过多种集体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形成一个新的土地开发的概念和新的利益关系一个是土地单位和企业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基于土地供应和需求变化和其他因素形成的市场价格来获得农民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当地政府主要是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第二个是已经进入了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开发区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让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设标准厂房、商业住房租金,“独立发展,根据股票红利”;进入当地政府规划面积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允许房地产开发。农民集体土地根据国家主管部门统一规划、房地产开发,不仅可以丰富的农民,但也可以大大降低房价,解决城市居民买房困难的问题。对此,关键是当地政府对农民的土地管理,开发大型城市概念转化成丰富的农民,人民受益的发展思路,这样农民集体土地开发和业务快速致富。

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措施,建立失地农民安置、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的长效机制。工业化、城镇化不能促进为代价的成本,农民利益,让失地农民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因此,对失地农民安置到公平补偿,即项目,数量应该能够确保失业的农民在生产、生活、教育等的必要支出,不仅要保持原来的水平,但也有更多的安全。1完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一个是建议提高土地补偿标准。第二个是进一步提高土地安置补助费。三是改变“土地在保护“失地农民安置方式,但是应该将所有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失地农民失业保障基金和再就业,风险资本。摘要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应该主要来自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单位提供资金。2创新土地征收安置模式允许采取“留用地”方式,将计划明确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某个区域建设用地的安排,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发展和加强我们的经济。苏南部分在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规划“创业园”或“联合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集住宿地板、贸易市场、社区超市财产设施,和分享形式的资产,量化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这是更多的土地征用,失地农民村,实现长期效益的保障机制。3加土地流转农民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就业水平土地流转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实现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但是,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劳动技能、年龄偏大等因素影响,土地流转农民就业困难,从业的劳动岗位差。因此,对于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拥有现代生产所需要的上岗条件。如浙江绍兴在这方面有经验可参考:学校出菜单,企业下订单,政府来买单,为土地流转农民就业走出一条新路。同时,要优先安排。对于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工,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和指导,优先安排他们上岗,解除这些农民失地后的后顾之忧,切实提高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建立确保农民权益的土地流转机制1坚持平等协商、自愿的原则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土地使用权流转必须建立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在承包期内,农民承包土地有自由使用、使用权和循环的权利,有权自主决定是否承包土地流转和形式的循环。这是一个农夫有长期和保证土地使用权的具体体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农户流转土地,也不得阻碍农户依法流转土地。由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出面租赁农户的承包地再进行转租或发包的“反租倒包”,不符合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应予制止。2坚持土地有偿流转强调农户承包土地的物权性质与维护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并不影响土地流转和农业的规模经营。关键是要采取经济办法,实行承包地的有偿流转。农户的土地收益包括承包土地直接经营的收益,也包括流转土地的收益。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应当是有偿的。土地流转的转包费、转让费和租金等,应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应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3强化合同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为中心的农民权益保障工作,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相关政策和法规和相关的业务需求,认真落实监管职能,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包括改善土地合同文件管理,做好土地流转合同审核审计,做好土地转让基金专户管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