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2 20:19: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土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探讨
摘要: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化的主力军,在促进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龙口市四农康硒农机专业合作社位于龙口市徐福镇四农村。合作社自创立以来,一直以土地流转为立社之本,大力发展国内外高端农机装备,不断拓宽农机社会化服务范围,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全程高效农业生产发展。合作社瞄准市场高端富硒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采取一系列配套的硒肥施用技术,实现小麦、玉米全部富硒化生产,成为真正的环保、有机、富硒、绿色产品,2020年生产富硒农产品1200多t,销往国内27个省市区,实现粮食种植品质更高、成本更低、效益更好。合作社2014年被山东省农机局评定为省级示范社,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国家级示范社。
关键词:土地流转;经营;做法
1合作社基本情况
龙口市四农康硒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8月,注册资金600万元。农户以土地入股,分固定分红和年底盈利福利分红,主要通过土地流转开展规模化经营,合作社具备小麦玉米生产耕种收、烘干、施肥、植保、秸秆利用等全程机械化作业及综合农事服务功能。合作社现有社员2500多人,其中核心成员8人,从业人员40人。合作社占地9200m2左右,建有2100m2的高标准钢结构库房、维修间及粮食干燥车间。合作社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拥有各种大型先进农机装备67台套,农机总值1200多万元。截至2022年底,合作社已流转土地1.47km2,涉及四农、柳海两个村庄,村民已经全部入住新社区。这些土地,大部分属于村庄搬迁复垦地。流转的土地,村民每年可获得800元/667m2的土地租金,还可优先从事农田管理工作,工钱为15元/h。通过土地流转,农民每年能够从合作社获得稳定的租金,使他们“离村不丢地,不种也收获”。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安心外出务工经商或就地转移从事二三产业。目前主要种植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同时利用作物秸秆作为主要饲料从事羊等畜牧养殖。合作社生产的富硒小麦全部由从事方便面、面粉等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国家大二型企业“山东龙丰集团公司”包销,包销价格高于普通小麦20%。2020年生产富硒农产品达1200多t,青贮饲料4000多t,实现经营收入600多万元。
2加快土地流转,夯实规模化经营根基
合作社所在的四农村85%土地为复垦土地,土质较差,农民种粮意愿不强,再加上比邻位居中国企业500强前列的南山集团,农民大多去企业打工,村里基本没有年轻劳动力,近50%的土地处于撂荒状态。2010年,四农村、草泊村、柳海村等6个村计划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量闲置土地需要找寻出路。2013年,经村“两委”考察,决定以土地入社,成立龙口市四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高效农业,获取土地规模经营收益。村委负责与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合作社再与村委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流转经营期限到2030年。村民不仅每年获得800元/667m2的土地租金,还可优先安排在合作社从事农田管理及机具驾驶等工作,月工资3000余元。现在合作社流转土地1.47km2,未来合作社土地经营规模将继续扩大。合作社投入1000余万元,通过平整土地和改善基础设施,把过去分散、零星的小田和废弃宅院改造成标准化农田。土地连片集中后,由合作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良种、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指导”,通过机械化生产、标准化作业、订单式销售、企业化管理,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粮食品质,又能充分发挥大型、先进、现代化机械的作业优势,将过去的原始耕作、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化的现代经营模式,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1]。
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
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小康目标,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新的重大举措,土地是政府最大的存量资产,也是最具活力和增值潜力,是政府的重要财源,经营城市土地资源是通过投资建设和市场化运作,使土地作为资本参与城市经营以扩大政府的土地收益。去年,我市认真实践省委提出的“三个转变”的经济思想和理念,加大经营城市的工作力度,坚持把经营土地作为经营城市的核心和关键,发挥城市土地第二财政功能,努力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全市土地出让创历史新高,出让合同价款15.25亿元,土地收益8.6亿元。其中,市本级出让土地收益7.59亿元,以土地融资8.4亿元,土地上所产生的资金收入是当年财政收入的2倍。国土资源收益的增强,使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来,我市规划区内开工建设项目近100个,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29平方公里扩展到了47.5平方公里,80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已经形成,城市人口增长到53万人。一大批亮点工程的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形象、档次、品位有了极大提升,城市的聚集、承载、辐射能力大为增强,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发展。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蒸蒸日上的发展前景不仅使广大干部群众惊喜自豪,深受鼓舞,而且进一步增强了通过经营城市土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小康建设进程的信心。
一、经营土地实现资源向资本“转变”取得成效
㈠实行“阳光”供地,公开竞价出让土地。
经营城市土地伴随着重大的利益调整,我市坚决取消了所有领导的“批地权”,堵死了协议出让经营性土地的漏洞,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凡经营性项目一律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竞价出让,凡房地产项目一律以拍卖方式供地,市场之手发挥了土地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防止垄断滋生腐败,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竞价出让土地,我们坚持了三个凡是“凡是”:凡是收购储备、确定地价、制定有偿出让方案等重大事项都召开会议“批发”议定:凡是该招投标的土地经营项目,都坚持“四不”原则:不以协议代替招投标,不搞“暗箱操作”,领导不批条子,不批“人情地”;凡是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纪检、监察人员现场监督,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每次拍卖都在开标前确定标底,杜绝了任何“串标”的机会,保证了拍卖成功。2003年,市政府二院59.9亩以1.003亿元成功拍卖出让,都尉坝、果城路、南门坝等3宗土地355亩拍卖出让1.06亿元,市西山运动场4.96亩土地拍卖出让718万元,引起社会备界广泛关注,掀起**市经营土地新高潮。
㈡转变经营理念,指导土地运营。
进一步明显经营城市的核心和关键是经营土地。把思想认识到经营土地、规范市场、激活机制、创造效益的路子上来。树立三个观念:一是树立市场观念,土地经营的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依靠市场发挥其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来解决;二是树立资源价值观念,形成土地是政府最大资产的认识;三是树立土地资本观念,土地既是自然资源,又是人类劳动产品,可以通过法制进行运作,实现效益最大化。在思维方式上必须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单向思维向综合思维转变。彻底打破各种条条框框,土地资源管理从单一的资源管理转变到资源与资产管理并重,实现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双保双赢”。二是从部门经营向全面经营转变。改变以前经营土地是国土部门的事的认识,积极与建设、规划、财政等多个相关部门协调,形成共谋联动的局面。三是从相对封闭形态向公开运作方式转变。改变过去协议出让方式,采取公开招标和挂牌出让,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四是从计划经济手段向市场经济手段转变。行政手段配置土地资源转变为市场手段配置土地,实现土地配置最优化和土地利用价值最大化。
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
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小康目标,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新的重大举措,土地是政府最大的存量资产,也是最具活力和增值潜力,是政府的重要财源,经营城市土地资源是通过投资建设和市场化运作,使土地作为资本参与城市经营以扩大政府的土地收益。去年,我市认真实践省委提出的“三个转变”的经济思想和理念,加大经营城市的工作力度,坚持把经营土地作为经营城市的核心和关键,发挥城市土地第二财政功能,努力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全市土地出让创历史新高,出让合同价款15.25亿元,土地收益8.6亿元。其中,市本级出让土地收益7.59亿元,以土地融资8.4亿元,土地上所产生的资金收入是当年财政收入的2倍。国土资源收益的增强,使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来,我市规划区内开工建设项目近100个,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29平方公里扩展到了47.5平方公里,80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已经形成,城市人口增长到53万人。一大批亮点工程的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形象、档次、品位有了极大提升,城市的聚集、承载、辐射能力大为增强,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发展。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蒸蒸日上的发展前景不仅使广大干部群众惊喜自豪,深受鼓舞,而且进一步增强了通过经营城市土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小康建设进程的信心。
一、经营土地实现资源向资本“转变”取得成效
㈠实行“阳光”供地,公开竞价出让土地。
经营城市土地伴随着重大的利益调整,我市坚决取消了所有领导的“批地权”,堵死了协议出让经营性土地的漏洞,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凡经营性项目一律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竞价出让,凡房地产项目一律以拍卖方式供地,市场之手发挥了土地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防止垄断滋生腐败,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竞价出让土地,我们坚持了三个凡是“凡是”:凡是收购储备、确定地价、制定有偿出让方案等重大事项都召开会议“批发”议定:凡是该招投标的土地经营项目,都坚持“四不”原则:不以协议代替招投标,不搞“暗箱操作”,领导不批条子,不批“人情地”;凡是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纪检、监察人员现场监督,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每次拍卖都在开标前确定标底,杜绝了任何“串标”的机会,保证了拍卖成功。2003年,市政府二院59.9亩以1.003亿元成功拍卖出让,都尉坝、果城路、南门坝等3宗土地355亩拍卖出让1.06亿元,市西山运动场4.96亩土地拍卖出让718万元,引起社会备界广泛关注,掀起**市经营土地新高潮。
㈡转变经营理念,指导土地运营。
进一步明显经营城市的核心和关键是经营土地。把思想认识到经营土地、规范市场、激活机制、创造效益的路子上来。树立三个观念:一是树立市场观念,土地经营的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依靠市场发挥其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来解决;二是树立资源价值观念,形成土地是政府最大资产的认识;三是树立土地资本观念,土地既是自然资源,又是人类劳动产品,可以通过法制进行运作,实现效益最大化。在思维方式上必须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单向思维向综合思维转变。彻底打破各种条条框框,土地资源管理从单一的资源管理转变到资源与资产管理并重,实现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双保双赢”。二是从部门经营向全面经营转变。改变以前经营土地是国土部门的事的认识,积极与建设、规划、财政等多个相关部门协调,形成共谋联动的局面。三是从相对封闭形态向公开运作方式转变。改变过去协议出让方式,采取公开招标和挂牌出让,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四是从计划经济手段向市场经济手段转变。行政手段配置土地资源转变为市场手段配置土地,实现土地配置最优化和土地利用价值最大化。
夯实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分析
去年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奖励条例》两部党内法规,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举措。两个《条例》公布实施,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明党的纪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系统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宣传和学习两个条例,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做接受监督的表率。
纪检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协助党组组织协调党内监督。强化监督对制约权力、防止公权私用、谋取私利具有重要作用,实现关口前移,协助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的重要保证。要强化对权力的制约,确保权力的规范运作。重点加强对领导班子特别是领导班子一把手的监督,领导班子一把手要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做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率。不允许有不受监督的干部存在健全和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和内控制度。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顺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特别是涉及重大事项决策、重要项目布置、重要干部任免和大额度资金使用,要坚持民主科学集体决策。要认真实行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廉政谈话和“诫免等制度、推动党内监督工作有序开展。要切实建立起多层次多方位的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党风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的强大合力,做到各项工作开展在哪里,监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真正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从源头杜绝腐败的发生,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的健康发展的转产,为实现经济跨越式的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实现小康目标,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新的重大举措,土地是政府最大的存量资产,也是最具活力和增值潜力,政府的重要财源,经营乡村土地资源是通过投资建设和市场化运作,使土地作为资本参与乡村经营以扩大政府的土地收益。去年,市认真实践省委提出的三个转变”经济思想和理念,加大经营乡村的工作力度,坚持把经营土地作为经营乡村的核心和关键,发挥乡村土地第二财政功能,努力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取得了明显效果。年,全市土地出让创历史新高,出让合同价款15.25亿元,土地收益8.6亿元。其中,市本级出让土地收益7.59亿元,以土地融资8.4亿元,土地上所产生的资金收入是当年财政收入的2倍。国土资源收益的增强,使乡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乡村规模迅速扩大,年来,市规划区内开工建设项目近100个,乡村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29平方公里扩展到47.5平方公里,80平方公里的乡村框架已经形成,乡村人口增长到53万人。一大批亮点工程的建成投入使用,乡村形象、档次、品位有了极大提升,乡村的聚集、承载、辐射能力大为增强,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继续发展。日新月异的乡村面貌,蒸蒸日上的发展前景不只使广大干部群众惊喜自豪,深受鼓舞,而且进一步增强了通过经营乡村土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小康建设进程的信心。
一、经营土地实现资源向资本“转变”取得效果
㈠实行“阳光”供地。
市坚决取消了所有领导的批地权”堵死了协议出让经营性土地的漏洞,经营乡村土地随同着重大的利益调整。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凡经营性项目一律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竞价出让,凡房地产项目一律以拍卖方式供地,市场之手发挥了土地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防止垄断滋生腐败,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竞价出让土地,坚持了三个凡是凡是凡是收购储藏、确定地价、制定有偿出让方案等重大事项都召开会议“批发”议定:凡是该招投标的土地经营项目,都坚持“四不”原则:不以协议代替招投标,不搞“暗箱操作”领导不批条子,不批“人情地”凡是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纪检、监察人员现场监督,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每次拍卖都在开标前确定标底,杜绝了任何“串标”机会,保证了拍卖胜利。年,市政府二院59.9亩以1.003亿元胜利拍卖出让,都尉坝、果城路、南门坝等3宗土地355亩拍卖出让1.06亿元,运动场4.96亩土地拍卖出让718万元,引起社会备界广泛关注,掀起市经营土地新高潮。
土地调查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土地调查,保障土地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四条土地调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
土地调查经费应当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从严控制支出。
邓小平土地思想
一、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是三位伟人的共识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民占据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是所有政治家和革命家必须争取和动员的巨大社会力量,而与农民问题密切联系的则是土地问题。三代伟人都深刻地认识到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
1.对农村和农民疾苦的了解是三位伟人重视农民问题的重要原因
孙中山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从6岁就开始参加劳动,这使他十分了解农民的疾苦。他曾对梁启超讲过:“今之耕者,率贡其所或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民之困也。”[1](p.583)旧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占据统治地位,地主和富农占据土地的70%到80%,农民占人口的八九成,但“现在的农民都不是耕自己的田,都是替地主来耕田,所有生产的产品大半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2](p.339)若是长此以往,农民便“不高兴去耕田,许多田地便渐成荒芜,不能生产了”。[2](p.340)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民生主义的实现程度,因此孙中山先生多次说道:“土地问题能够解决,民生问题便解决一半了。[3](p.800)
也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很早便参加农业劳动,因而对农民的疾苦体会很深。他说:“人人都有手脚,可是农民的手脚一年到头不停地劳动,却缺衣少吃,地主有手不劳动,有脚还坐轿子,却吃大鱼大肉,穿绫罗绸缎。”[4](p.110)历来注重对社会实际状况进行切实的调查研究,1927年1月,他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书,对农民和农村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孙中山和对土地问题的认识基于民主革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状况,当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后,土地问题是不是不重要了呢?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低下,邓小平对此有充分的认识。邓小平早年一直生活在乡村,他很小的时候就帮母亲干农活,对中国农村的情况十分了解,他曾多次强调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他说:“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5](p.238)“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连温饱都没有保障,怎么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5](p.117)
土地粮食形势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就农业农村工作问题发了十个“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稳农、强农、惠农政策,形成了完善的加强“三农”的政策体系。其中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免除农民的税费、实行种粮补贴,是含金量最高的政策。这就说明土地和粮食问题是中央一系列政策的核心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对中央土地和粮食政策问题的理解谈一下个人观点。
一、土地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根本。
中国农民对土地的记忆可谓刻骨铭心,“30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曾是中国农民的人生理想。土地是万物立命之本,如果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保障,社会就不会安定。我们农民在外面混不下去的时候有一句话:“大不了回家种地”!受到委屈的时候用一句话安慰自己:“只要有二尺五镢把在,咱还怕什么”!从农民这些发自肺腑的语言中,我们就可以认定,如果农民没有了土地,就等于断了后路,失去了依靠,一个失去了生存后盾的群体给社会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土地形势非常严峻。解放初期,全国人口4.5亿,到**年猛增到13.14亿,净增加近9亿人。而耕地面积从“”前1957年的峰值23.53亿亩,减少到**年末的18.51亿亩,净减了5亿亩。人地比率由**年的3.96亩/人下降到**年的1.39亩/人。其中有14个省人均不到1亩,有660个县人均不到半亩,已经低于联合国确定土地对人口最低保障0.8亩/人的警戒线。人均土地面积较多的地区,耕地质量又属于中低产田。所以保护耕地,稳定土地承包制度,是我国土地政策的必然要求。中央提出保留18亿亩耕地是“生命红线”。今年“一号文件”指出,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又提出: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土地经营体制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而且关系到国家建设基础的牢固。历代王朝都非常注重土地制度建设,唐朝的“均田制”是我国较早的土地制度,他把分给农户或官吏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永业田”,可以买卖、继承,另一部分叫“口分田”,受田人死亡、逃离或判刑以后就被收回,这种体制实施了几百年,对唐朝的稳定、强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唐宋年间还规定:弃田户三年内回乡还地一半,五年内回乡还地1/3,五年后一律不还。这种制度保证了土地的充分利用,促进了粮食生产。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首先就进行“”,进而组建,收回土地走合作化的道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内农业出现了危机,造成全国性的“三年困难时期”,这个时候中央就土地问题,在高层发生了严重的分岐。在中国农业如何走出严重困境问题上,发生了两种政治主张的尖锐对立。首先是因为安徽农民搞了包产到户,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极力主张在全国推行,陈云还提出分田到户,四年恢复农业的建议。则坚决主张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以克服国民经济的暂时困难。批评用恢复个体经济来克服农业困难的办法为“单干风”。认为,农村个体小农经济,同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是不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合作化必须同步,否则,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将面临绝大的困难。他说,包产到户、分田到户也不是不能增产,但“增产有限”,而且势必引发贫富两级分化。在土地政策上有一条底线,就是要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坚持集体所有制。在的坚持下,中国农村走了合作化的道路,结果是用了三年时间,中国农业就走出了困境。但是受计划经济的束绑,在以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农业始终得不到大发展。时间到了1979年,安徽农民再次搞起了单干,由小岗村的一个小组长严俊昌秘密召集群众,签了契约,人人按手印,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成为“中国分田到户第一村”。据说这份“秘密契约”被收进了国家博物馆。对这个问题想了多年的邓小平同志认为小岗村的做法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由此引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第二年全国就实行包产到户,宣告结束。在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这二十几年中,土地承包期由原来的15年,延长到现在的长期不变。中央只所以这么做,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保稳定,保国民经济建设基础。尽管现在这种体制导致人地矛盾凸现,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
早在**年邓小平就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坚持长期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长期不变”和“很长的过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专家们争议不休。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着计划经济的终结,涌现出一批没有经过“第一个飞跃”的村,这些村没有在党报、党刊上尽情露脸,也没有作为一种农村发展模式被推广,但全国各地的农村都慕名而去,自觉的去考察学习。这就是以江西华西村为代表“国内始终走集体化道路”的村。2000年5月,中国小康村研究会,在北京韩村河村举办了首届“乡村发展世纪论坛”,同时举办了各省“第一村”经济发展历史展览,结果参展的各省“第一村”,竟全是依靠集体经济发展起来的,唯独没有一个包产到户的村。小岗村当初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安徽省委书记曾经说他们,几千万共产党员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们包产到户解决了。他们解决了些什么问题呢?小岗村支书严俊昌在1993年退位时说,吃饱容易致富难,大包干只能解决吃饮肚子的问题,解决不了共同致富的问题。严俊昌离任以后,小岗村作为名村,支部书记一直由安徽省里派任,现任支书沉浩是省财政厅干部,上任以后首先参观了耿庄、红旗渠、南街村这些走集体化道路的明星村,媒体称这是“红色洗脑”。**年小岗村又将土地集中到村里,搞集体化规模经营,这回是“收地”第一村。这说明马克思在《资本论》讲的,简单协作也可以形成新的生产力,是一个颠扑不破的客观真理。当前我国“地权分散化”、“耕地细碎化”的程度到了至明清以来最严重的时期,“有人没地种,有地没人种”的问题成了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大障碍。规模经营耕地是提升土地产出能力的出路,是强化农业基础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现阶段我们应该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土地政策呢?怎样才能做到“统分结合”呢?前题是要“切实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也就是稳定农村社会。一号文件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推敲。一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政府要“健全”的是一个“市场”;二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要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在土地流转中的角色是“中介服务”;三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培育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没有集中就没有规模,谁去集中呢?不是政府,政府要做的是“培育能够集中土地的市场环境”。这三句话里边用了“流转市场”、“中介服务”、“市场环境”三个关键词,这实际上给政府参与土地问题定了位。我县银州镇孟岔村的土地流转程序完全符合一号文件精神。一是在稳定农民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依法、自愿、有偿把经营权流转给8户农民;二是村集体组织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中介服务”作用;三是我们政府通过宣传、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给孟岔村的规模经营红枣培育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粮食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物质基础。
土地复垦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土地复垦工作,合理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因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生产建设活动,造成土地破坏的企业和个人(以下简称企业和个人)。
第四条土地复垦,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
第五条土地复垦工作,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复垦工作。
土地调查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土地调查,保障土地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四条土地调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
土地调查经费应当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从严控制支出。
全国“土地日”致辞
全国土地日
在我县建县4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迎来了第13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规范土地市场,促进可持续发展”。人口众多、耕地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国土资源局肩负着我县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调查、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政府职能。在县委、政府的指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提高国土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坚持资源保护与资产管理并重,注重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的关系,在有效保护耕地的同时,土地市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确立,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得到加强。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了建设用地供应布局和结构。土地调查、登记制度不断完善,强化了对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价格的监测。
——土地市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土地公开交易、基准地价更新、土地市场交易信息和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等制度基本建立。
我县土地市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两小”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开创了先例。这些经验表明,我们一是必须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二是必须坚持土地资源、资产管理并重,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三是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对土地市场的规范。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四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推进制度创新。在运用好行政手段的同时,注重发挥经济和法律手段的作用。对破坏耕地、非法转让土地、非法批准征地占地、低价出让土地等行为,要从严、从重处罚。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本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发展产权、土地等市场。要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土地面积测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