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前景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2 14:12: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投资前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投资前景

外商投资产业前景

一、今后5~10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并有望保持年均5~10%的增长速度

根据宏观经济模型的测算结果,1983~1999年期间,中国经济总量(GDP)对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综合弹性比为0.121。由于这一时期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2%,照此推算,同时期中国经济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中,大约有2.7个百分点来自外商直接投资的直接、间接贡献(参见赵晋平编著《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综合贡献率为27.8%。中国政府提出的“十五”时期年均经济增长目标是7%,如果在今后几年,外商直接投资能够继续保持与过去20年相近的贡献率,则其年均增长速度至少应当达到16%左右的水平。

自从1995年以来,中国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结束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阶段,进入平稳增长时期,一些年度甚至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九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仅达到1.6%的水平(参见表1)。2001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14.9%的恢复性增长,预计“十五”时期正增长趋势仍然有可能持续,达到年均5~10%的稳定增长水平。

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从有利因素来看:一是世界范围的资本活动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将会进一步趋于活跃,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为这些资本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手段;二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调整对投资、尤其是外国投资的需求将会继续扩大;三是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及其企业长期战略决策创造了良好预期,而且随着服务贸易领域的逐步开放,外商投资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四是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下岗,将使中国继续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也将长期存在,从而吸引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加工基地继续加快向中国转移的进程;五是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产生,长期积累形成的“三资”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也将面临不断更新、改造、扩充的需要,现有企业的增资将继续构成外商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未来时期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利因素:一是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不能排除出现局部区域、甚至世界范围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至少目前以美国经济为首的西方经济尚未表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这将严重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二是许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大大加快,区域内投资的增长将远远超过面向区域外的投资,而中国所处的东亚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形成多边经济共同体的区域,因而面向这一地区的投资和本区域内部投资自由化的进程有所放慢;三是世界各国吸引外国投资的竞争将明显加剧,不仅发达国家会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手段完善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等优势,加快吸收购并方式直接投资的速度,而且发展中国家也会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通过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市场开放换取外国的技术和资本。这将为中国吸收外资带来巨大竞争压力;四是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外资优惠政策的逐步清理、取消,外商投资的收益预期将明显回落;五是目前年度中国经济总量和新增外商投资总量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规模,相应的增长速度将会表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总之,吸收外资快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基本结束,今后将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

尽管从存量的角度来看,由于“三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大大提高,“三资”经济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但是从新增流量的角度来看,“十五”时期利用外资的增长将难以达到过去20年间的平均增长水平。由此可以得到两个结论:一是“十五”时期新增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前20年相比将有所下降;二是为了保持利用外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必须通过优化产业分布结构来提高经济整体的产出效率,弥补总量增长趋缓的不利影响。这实际上意味着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必须由注重总量增长效应向注重结构升级效应转变。根据吸收外资的产业结构提升效应的实证分析结果,外商投资带动了整体经济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程度的提高,但是这主要依赖于外商投资本身的资本装备优势来实现,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性因素的作用反而是下降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如何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从经济增长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消费和投资需求将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增长势头,各种产业部门在社会总需求增长中所受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主要通过计算感应度系数,反映不同产业部门的影响程度,系数值越高,说明该部门为了满足总需求增长而应该增加产出数量,并将这样的部门称之为后关联产业。促进后关联产业发展一般是供给政策的重点,目的在于为经济发展提供配套和基础条件。根据中国1997年投入产出表的计算结果,商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最高,其次是种植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钢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其他普通机械制造业、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煤炭采选业、其他化学产品制造业、石油开采、棉纺织、造纸、塑料、汽车工业、电气、电子元件制造业、金融业等。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经济增长对这些领域需求的增长速度将快于其他产业部门,相应的外商投资需求增长也将快于其他部门。感应强度比较高的产业主要是基础原材料和配套产业,通过利用外资加快这些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为加工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配套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查看全文

投资合作地位前景论文

一、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区域投资合作具有坚实基础

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逐渐形成区域内新的国际分工,在加强经济合作的前提下,各自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促进共同发展。考察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外贸与投资往来的状况,可以看到,中国与亚洲地区的经济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区域贸易合作关系密切

中国与亚洲地区的贸易关系一向十分紧密,中国和亚洲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在90年代年平均增长16%,已经增长到2001年的296亿美元。从1999年到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情况可以看到,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是亚洲经济体。1999年和2000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中与亚洲经济体之间进行部分分别占56.6%和57.7%,而与欧洲和北美洲之间进行的部分均低于20%;中国出口总额中50%以上的目的地是亚洲,而进口总额中60%以上来自亚洲(表1)。尽管世纪之交世界经济仍不够景气,但中国对亚洲的贸易额在2001年比前一年增加144亿美元,已达到288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6%。2002年1月至2月,中国从亚洲国家进口额达218亿美元,同比增长6%。(注:中国驻世贸组织代表孙振宇2002年4月1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言。)

(二)中国在亚洲吸引外资地位突出并与亚洲地区域投资合作关系密切

世纪之交,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日益活跃,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发展成为主要形式。90年代亚洲地区FDI的流入额几乎均占发展中国家的60%左右,只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的1998年和1999年有所下降。2000年亚洲地区从金融危机中复苏,仍然是FDI的投资重点地区,其FDI的流动突破记录,吸引外资1435亿美元,比1999年提高了44%,占发展中国家份额重新达到近60%。

查看全文

上海区域投资现状与前景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正式启动。在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近期发展目标,即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中,各成员国基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对区域内投资给予了极大关注。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逐渐成为成员国合作的重要方向,既而区域内投资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吸引外资的特点

(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投资环境逐渐改善

1各成员国投资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明显好转

近年来,在国际社会打击恐怖势力的帮助下,中亚地区的社会环境逐渐改善。各国在经历了2005-2007年的总统换届之后,基本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渡。论文百事通尽管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国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动荡,但除吉尔吉斯斯坦外,各国的政治环境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中亚各国政局趋于稳定,为各国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各成员国还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联系,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使该地区成为世界大国和区域组织关注的焦点。

在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商品价格不断攀升的有利条件下,俄、哈、塔、乌等国凭借大量出口资源实现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俄罗斯GDP增幅连续六年保持在7-8%,中亚国家(除吉尔吉斯外)的GDP增幅已连续六年保持在9%以上。近年来,中国的GDP也实现了年均8—10%的高速增长。上合组织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

查看全文

我国投资的脉络及前景

投资组合理论(也有人称其为投资分散理论)主要是研究人们在预期收入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如何进行分散化投资来规避投资中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以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该理论产生的标志是马考维茨(HarryMarkowitz)撰写的《投资组合的选择》一文的发表。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在马考维茨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从而使得这一理论日益走向发展和完善。

1资产组合选择理论

1.1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投资组合理论

Markovitz(1952)指出具有最大期望收益率的资产组合不一定具有最小风险,它们之间应该存在一个比率。Markovitz假定投资者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并具有VonNeumann-Morgenstern意义上的二次期望效用函数。Markowitz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的前提假设是:投资者有恒定不变的风险厌恶程度,对证券的“信念”或主观意愿的概率是一样的,同时将资产看成一个整体,在区分有效组合和无效组合基础上,提出了“有效边界”(efficientfrontier)这一概念,因此,运用统计分析和证券分析,通过组合,证券的期望值、方差、协方差就能评估出来了。以投资组合在给定收益率水平条件下实现风险最小化为例,运用二次规划模型刻画为:

给定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率E(r),投资者为了使风险σ2最小,所要选择的就是在各种资产上的投资比重wi。在有效边界图上,揭示出了风险对资产定价的关系是一个非线性关系。根据风险厌恶的假定,较大的风险要求更高的收益率。

Markovitz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奠定了现代金融学、投资学乃至财务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当然也标志着现代金融理论的开端。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单个证券的风险以及它在组合中对整体风险的影响进行了区分。他指出,投资者在试图减少组合风险时,仅仅投资于多种证券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要避免投资于那些具有高度相关性(即高协方差)的资产。不过,Markovitz并没有解决个体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问题,即投资者是如何决定持有何种有效合的。

查看全文

小议亚洲投资合作的地位与前景

一、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区域投资合作具有坚实基础

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逐渐形成区域内新的国际分工,在加强经济合作的前提下,各自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促进共同发展。考察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外贸与投资往来的状况,可以看到,中国与亚洲地区的经济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区域贸易合作关系密切

中国与亚洲地区的贸易关系一向十分紧密,中国和亚洲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在90年代年平均增长16%,已经增长到2001年的296亿美元。从1999年到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情况可以看到,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是亚洲经济体。1999年和2000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中与亚洲经济体之间进行部分分别占56.6%和57.7%,而与欧洲和北美洲之间进行的部分均低于20%;中国出口总额中50%以上的目的地是亚洲,而进口总额中60%以上来自亚洲(表1)。尽管世纪之交世界经济仍不够景气,但中国对亚洲的贸易额在2001年比前一年增加144亿美元,已达到288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6%。2002年1月至2月,中国从亚洲国家进口额达218亿美元,同比增长6%。(注:中国驻世贸组织代表孙振宇2002年4月1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言。)

(二)中国在亚洲吸引外资地位突出并与亚洲地区域投资合作关系密切

世纪之交,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日益活跃,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发展成为主要形式。90年代亚洲地区FDI的流入额几乎均占发展中国家的60%左右,只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的1998年和1999年有所下降。2000年亚洲地区从金融危机中复苏,仍然是FDI的投资重点地区,其FDI的流动突破记录,吸引外资1435亿美元,比1999年提高了44%,占发展中国家份额重新达到近60%。

查看全文

国企对国外投资现状与前景分析

1马来西亚基本情况

马来西亚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政府向来重视对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通信网络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马来西亚现有的基础设施能较好地为各类投资者服务,同时政府未来的基础建设计划也为外国投资基础建设和开展工程承包提供了契机。陆路运输方面,公路总长13.7万公里,主要城市中心、港口和重要工业都有高速公路连接沟通;铁路贯穿半岛南北,具备运送多钟货物能力。空运方面,马来西亚有8个国际机场和若干国内航线,是东南亚重要空中枢纽之一,2011年空运旅客6310万人次,货物97.8万吨。水路运输方面,有7个主要国际港口,马来西亚95%的贸易通过海运完成。通信方面,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邮政局均得到普及。

2当前中马经贸状况和国家发展规划

2.1产业政策

2011年,马来西亚GDP总额为5883亿马币,全年批准的制造业直接投资561亿马币,出口总额为6945亿马币。工业和服务业是马来西亚重要支柱产业。马来西亚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主要有油棕、橡胶、可可、椰子、胡椒等。原棕油产量1891万吨,储量107万吨;天然橡胶产量99.6万吨,进口66.7万吨,出口94.6万吨。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主要动力之—,主要有电子、石油、机械、钢铁、化工、汽车制造。服务业是其最大产业部门,其中旅游业重要性突出。采矿业以开采石油、天然气为主。2011年日产原油57万桶,出口额达319.8亿马币;全年液化天然气,产量2.6亿吨,出口2.5亿吨,是世界第三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2011年建筑业产值为189亿马币,占GDP的3.2%。

2.2当前中马双边经贸合作

查看全文

低碳经济样式下的风险投资探析及前景预测

摘要:低碳产业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行业,因为其不可替代的潜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得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和投资者频频在这个产业涌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也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从投资行为的角度分析,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发领域,通过促使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市场化、商品化来获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目前,对于炙手可热的低碳领域,越来越多的风险资金开始注入其中,文章通过对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进行研究分析,通过低碳经济下的风险投资数据对风险投资在该模式下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关键词:低碳经济风险投资分析预测

一、引言

“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正是因为“低碳产业”的可持续性优势,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继此之后,“低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低碳行业的公司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投资者见其发展迅猛频频将手中的资金投向该行业,其中不乏大型的机构投资者。

二、低碳经济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在《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作者阐释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发展势态。并指出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确实进行预测和分析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措施。

查看全文

一带一路国际投资回顾与前景

摘要:本文梳理了中芬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双方的贸易结构与投资特点,并进行了双边国际投资前景展望。芬兰一直积极响应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包括双向贸易、投资、旅游等。芬兰的清洁能源、资源处理等优势产业都能够在中国广大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关键词:中芬经贸关系;一带一路

芬兰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也是首个与中国政府签署贸易协定的西方国家,芬兰早在2015年4月就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之一。中芬建交67年来,双边关系取得长足进展。从中亚、俄罗斯到波罗的海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条主线之一,芬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芬兰一直积极响应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包括双向贸易、投资、旅游等。芬兰在森工造纸业、节能环保技术、信息技术及高端机械制造业等领域拥有众多优势,其清洁能源、资源处理等优势产业都能够在中国的广大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中国已成为芬兰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中芬在多项领域已达成合作协议。

一、中国-芬兰国际经济关系发展历程回顾

芬兰于1917年12月独立,1950年10月28日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7年两国就签订了《中芬海运协定》,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芬双边关系日渐活跃。1988年,时任芬兰总统毛诺•科伊维斯托访华,成为首位访华的芬兰国家元首,随后芬兰对中国出口有所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时任国家主席访问芬兰,中芬经贸关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加入WTO前,芬兰在对华贸易中长期处在顺差地位。2001年,中国“入世”后,与芬兰的经贸关系取得了重大进展,之后中国长期处于顺差地位。2002年起,中芬两国的贸易往来再次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使得中国成为芬兰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2004年,两国重新签署了《中芬投资保护协定》;2005年,两国又签署了《中芬经济、工业和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全球化带来的“中国现象”促进了芬兰的知识经济,使得芬兰的出口结构出现变化,两国的进出口都快速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后双方贸易额下降,近年来双方贸易额在波动中增长。2017年4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芬兰,双方共同宣布建立中芬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同意加强经济发展规划对接,探讨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合作,共同促进亚欧大陆互联互通,推进中芬生态园共建工作。

二、中国-芬兰双边国际投资比较

查看全文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投资前景分析

摘要:分析建筑施工企业首次涉足“充电桩”领域投资前景分析过程,阐述政策、市场、基础设施等发展基础,并论述变压力为动力,以纯电动渣土车为突破口,建立发展重型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的动力与信心,推动企业示范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充电桩;投资前景;分析过程;投资决策;新能源汽车

1引言

2020年11月2日,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明确提到,将基础设施建设列为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六大重点任务之一。政府大力度的扶持和推进,激发了众多企业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期待。在查阅现有的文献中,大部分文献集中在小型汽车充电桩的投资研究方面,对新能源重卡(本文以纯电动渣土车为主)充电基础设施投资的研究甚少,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投资充电基础设施的文献几乎无法查阅。本文研究对象为广深地区纯电动渣土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前期投资策划分析过程,梳理了近几年我国纯电动渣土车和充电基础设施的优惠政策、市场规模、发展现状和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纯电动渣土车与充电基础设施的关系、企业投资面临问题与因素以及施工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跨行业”发展的切入点,多角度、多方面论证了建筑施工企业进入充电基础设施市场的可行性。

2新能源汽车主要政策、规模、现状与关系

2.1主要政策

查看全文

机械行业投资前景探究论文

海通证券研究所大机械小组认为,不同细分行业其来年前景也不一样。海通机械小组对大机械行业几大重点子行业具体作了如下投资评级和研判(见表1)。

●工程机械:行业继续低谷徘徊

2004年前9个月整个工程机械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981296万元,利润总额278975万元,应收账款1251417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3.95%、-10.77%和22.62%。需求下降,产品价格下调,原材料价格上涨,应收账款大幅增长造成坏账准备增加。这些因素的出现说明工程机械行业的景气低谷已经出现。

加息等重大事件推迟了行业的复苏,同时预示着2005年国家将执行中性偏紧的宏观政策,我们预测下一个拐点将至少推迟到2005年底。

2004年工程机械上市公司业绩整体可望保持5-8%的增长,而2005年回落幅度可能达到15%以上,回调的风险快速显现。预计主营工程起重机、商品混凝土机械和叉车等机种的优势企业的业绩较好。

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市场,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17%和10.31%,远远高于全球工程机械市场的平均增长率。维持行业未来一年的“中性”投资评级,对上市公司的投资策略为:精选个股,波段式操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