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差异分析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2 11:39: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投资差异分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投资差异分析

长期股权投资差异分析论文

非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所确定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有较大差异,本文欲就此进行分析。

一、投资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应当以所投出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以下简称118号文)规定,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对比会计与税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与计税基础相同,不产生暂时性差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大于计税基础,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例1:(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查看全文

长期股权投资差异分析论文

非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所确定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有较大差异,本文欲就此进行分析。

一、投资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应当以所投出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以下简称118号文)规定,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对比会计与税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与计税基础相同,不产生暂时性差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大于计税基础,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例1:(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查看全文

长期股权投资差异分析论文

非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所确定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有较大差异,本文欲就此进行分析。

一、投资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应当以所投出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以下简称118号文)规定,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对比会计与税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与计税基础相同,不产生暂时性差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大于计税基础,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例1:(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查看全文

非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分析

非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所确定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有较大差异,本文欲就此进行分析。

一、投资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应当以所投出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以下简称118号文)规定,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对比会计与税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与计税基础相同,不产生暂时性差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大于计税基础,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例1:(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查看全文

移民工程稽察评价管理论文

1三峡移民工程稽察评价对象

按《三峡移民工程稽察工作暂行办法》规定,三峡移民工程稽察对象为三峡工程库区有关县(区、市),包括县(区、市)内所有使用移民资金的项目和单位。一般分为以下几大类:农村移民安置、县城(城市)迁建、集镇迁建、工矿企业迁建、专业项目复建、环境保护、滑坡治理。

2三峡移民工程稽察评价的内容和任务

根据三峡移民工程稽察目标要求,评价的内容和任务主要有:

(1)移民任务和移民资金包干(简称“双包干”)执行情况评价。重点分析完成的移民任务是否与完成的移民资金匹配,是否存在投资缺口。

(2)移民工程总体进度评价。移民搬迁安置进度是否满足三峡枢纽工程进度要求,与控制目标的差异程度。目前评价的重点是135m水位线下移民进度是否能满足枢纽工程二期蓄水需要。

查看全文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索赔

1概述

水利水电工程的“索赔管理”进入我国基本建设行业已十几年了。这期间,经过不少建设项目的实践,经过所有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已经逐步认识了“索赔管理”的内涵及其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时,在索赔的起因和种类、可以索赔的费用以及索赔的提出与处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使索赔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化、合理化。水利水电工程由于工期长、规模大、技术复杂、地下条件的不确定性、市场价格的波动等,任何工程的设计都会有与实际情况不符之处;任何招标(合同)文件中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错或漏洞。即使是合同文件十分完善,对某一条款承包商与业主之间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所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承包商实际成本超支,导致需要追加额外工作项目。因此,在由业主和承包商分担不确定性风险的合同条件下,索赔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索赔的提出与处理是合同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正常业务,索赔是承包商维护自己正当利益的重要手段。随着招标投标制的实行,竞争性招标固有的激烈竞争性,使承包商不得不以低报价中标,在这种环境下,承包商除通过各种途径控制或降低工程成本外,还要善于索赔,减少损失。加之业主的反索赔意识日益提高,增加了承包商索赔工作的难度,这就要求承包商从投标阶段和整个合同的实施过程中着手,预测和发现索赔机会,并及时把握。

2投标阶段

在投标阶段,承包商要认真研究将组成合同文件的工程招标文件,根据业主招标文件的条件、现行市场行情、企业自己的技术管理水平,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技术组织措施以及现场勘察的实际情况等编制具有竞争性的工程预算;同时,在研读招标文件的过程中,对其中任何一处影响投标报价且其表达不明确、矛盾、与现场事实明显不符的地方,经综合分析后,将这些风险因素合理考虑到工程预算中去;此外,应用合理的不平衡报价是工程预算时不可忽视的手段。详细合理的工程预算对承包商发现索赔机会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索赔机会,而且对将来索赔事件发生后准确计算具体损失也起着重要作用。

3合同实施阶段

在整个合同实施过程中,合同分析、工程成本差异分析、工程进度差异分析是承包商发现索赔机会的几条相互关联的主要途径。(1)合同分析是对合同文件进行完整、全面、详细的分析研究,切实了解合同规定的自己和对方的权利与义务,预测合同风险,分析进行合同变更和索赔的可能性,并随时对照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合同中有无可以作为索赔基础和依据的条款和语句,像关于不利的现场条件、合同中的含糊甚至矛盾以及有关合同变更等都是常见的索赔依据。首先,应尽快熟悉施工图纸,当然,图纸也应按时到位,在检查其是否满足施工要求的同时。将其与招标图纸、招投标文件、工程量清单进行对比,查看工程量、工程特性等是否一致明确;由发包人负责的开工准备事项—施工用地、四通一平、设计交底及施工测量控制点移交、预付款支付是否及时办理,对于对方疏忽或确属难以克服困难造成的拖延、不足之处,且对施工方按时正常施工影响不大,损失可以忽略的,应该谅解,否则均应及时提出索赔。(2)工程成本差异分析。工程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费和管理费等几个方面。进行成本分析首先应有充分可靠的成本计划基础资料—包括科学的施工定额、有关主要原材料、施工机械设备、人工市场价格信息、工程成本差异分析指承包商从工程一开始就要建立一种详细而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体系,对这些成本要素做追踪记录,并根据需要将其归入适当的成本明细科目,以便反映出累计成本发生数,与工程预算成本进行比较,发现差异(这里只针对实际成本超出预算成本的情况),并分析引起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如果问题是承包商施工中由于自己原因造成的,通过差异分析及时加以纠正,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如果差异是有经验的工程师都无法预料或者其它非承包商原因造成的,则这种差异分析对帮助发现索赔机会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预计实际发生的人工费将超出原先的预算(该预算是详细合理的),承包商应立即挖掘其超支的原因,如施工现场地质水文气候条件与招标文件描述有无出入、监理工程师的返工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第三方造成的施工干扰等,从而确定是不是一项潜在的索赔机会。如果是,承包商通过对人工费实际发生数与原预算数的比较,可以计算到底损失了多少。同样,承包商可以以其他成本构成要素(如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等)进行类似的比较。(3)工程进度差异分析。承包商通过对工程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进一步分析差异引起的原因。与成本差异分析一样,如果该差异是承包商自己造成的延期,则应采取赶工措施;如果该差异是自然灾害、异常恶劣的气候等客观原因;或者是来自外界的干扰、施工程序变更、监理工程师现场指派了合同以外的施工项目等造成工期延误等,这些非常有利于索赔准备和分析。此外,工程施工中发生的由于业主引起的重要事件,将成为承包商潜在的索赔机会。如由于业主行为造成承包商不得不在冬季或雨季施工;加班工作可能造成劳动生产率降低的事件;过多的外来人员参观工地事件;业主要求更换某些材料等这些都将成为承包商提出索赔要求的理由。承包商意识到存在潜在索赔机会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有关情况及自己的索赔意向书面通知监理工程师,然后准备足够的资料证明自己的索赔要求之合理合法,编写索赔报告并提交监理工程师,并与业主协商希望得到满意的解决。

查看全文

企业所得税与会计准则问题探讨

摘要:现今社会对一名企业会计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财务人员不仅需要懂得日常做账,更要懂得各类财务规定和税法的联系与差异,在合理合法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帮助企业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文章首先分别对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中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定义进行对比,其次,按照会计思路对企业所得税与会计准则中上述各类会计科目的税会差异进行案例分析,详细举例说明了:资产类科目中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税会处理对比、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新政策利用产生的税会差异处理;费用类科目中涉及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调整处理、以及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摊销)等税收优惠产生的税会差异。而对于负债类科目和收入类科目产生的税会差异则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由此文章作者初步得出结论:在实际会计工作中,应尽可能缩小税会差异,采取既可以符合企业实际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又可以减少税会差异调整的工作量;如果确实存在较大的税会差异,则可以通过区分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分别计算对会计利润、应纳税所得额影响的大小,来进行相关的纳税筹划。

关键词:会计准则;企业所得税;差异

一、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产生差异背景

(一)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对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进行征收的税种。(二)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规定核算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规则。(三)两者的区别。因为财务报表主要的对外报送对象是企业的投资者,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期末会计利润以及自己享有的所有者权益;而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的报送对象是国家,计税基础是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是在财务报表中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的调控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和税收优惠减免等计算得到的。

二、会计和税法对资产处理的差异分析

(一)会计定义的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历史成本法、公允价值法、重置成本法等。(二)税法定义的资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对资产采取列举的方式进行了明确,且在计量上仅以历史成本作为计税基础。(三)两者的区别。会计和税法的价值计量方法不同,税法中所称的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如果企业持有资产的期间发生的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批准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而会计上允许多种计量方式,因此,产生了会计和税法上计量方面的差异。1.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税会差异分析(1)会计处理:根据《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关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可按照谨慎性原则,确定减值损失。(2)税法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未经税局批准核定的准备金支出是不被税法认可的。(3)会计、税法处理的差异:按照上述关于坏账准备税会处理的差异,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列示的“应收账款”科目的账面价值和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计税基础,计算两者的差额,由此计算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交所得税,最终计算得到所得税费用。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①会计账表处理:上述分录中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分别填写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类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科目“应交税费”,所得税费用填写利润表“所得税费用”,并冲减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科目“未分配利润”,资产负债表试算平衡。②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处理:将税会差异填写到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的资产调整类项目“资产减值准备金”,并最终影响《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纳税调整后所得”调整以及调增“应纳所得税额”。③以上差异为税会暂时性差异,该差异会随着应收账款的偿付、坏账准备的冲销等方式进行转回,因此可以分析设置纳税筹划模型进行预估与控制。2.固定资产按照税法税收优惠新规定引起的税会折旧差异(1)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四条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企业对除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外,应当对所有拥有或控制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折旧方法主要有: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年数总和法等。(2)税法处理: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一条规定,需要对固定资产按照不低于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进行折旧金额的计算,并且符合相应的税法优惠条件的可以进行加速折旧计算。(3)会计、税法处理的差异:根据税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75号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06号文》等规定,企业如果满足一定条件,比如:满足重要行业小微企业的条件或者满足其他行业拥有研发专用设备的条件,可以适用固定资产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一次性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由此造成和会计处理的不同,会产生税会差异。案例:A企业为一般企业,2016年6月购入固定资产5000元,作为办公用家具使用,按照5年直线法计提折旧,没有净残值,根据税法规定,该固定资产可以一次性扣除,会计利润是200000元,没有其他的影响项目。分析如下:会计上2016年度计提的折旧为:借:管理费用500贷:累计折旧500(5000/5*6/12)固定资产账面价值:5000-500=4500元固定资产计税基础:5000-5000=0元(企业选择按照税法可以一次性扣除)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4500*25%=1125元借:所得税费用50000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125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48875[(200000-4500)*25%]①会计账表处理:通过以上分录,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分别填写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类科目“递延所得税负债”1125元和“应交税费”48875元,所得税费用填写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50000元,并冲减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科目“未分配利润”50000元,资产负债表试算平衡。②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将税会差异,即一次性扣除的金额填写到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明细表》5000元,并填写其上级附表《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明细表》“本年加速折旧额”4500元,以及《纳税调整明细表》“资产折旧、摊销”5000元,最终调减《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纳税调整后所得”4500元以及调减“应纳所得税额”1125元。③以上差异为税会暂时性差异,该差异会随着依据税法结束加速折旧,但会计仍继续折旧的期间进行转回,因此可以分析设置纳税筹划模型进行预估与控制。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差异因素分析

摘要: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复杂,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知识的阐述以及对山西省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建立了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指标体系,并以此分析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指标体系;山西省

1问题的提出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增长速度、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或不同的经济实力,导致空间上呈现出经济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同时存在。山西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出现明显差异,如何缩小各地区的差距来达到促进山西省整体和谐健康发展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2山西省区域经济指标评价

本文建立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指标体系,对本省的11个省辖市的经济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分析。2.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知识及山西省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情况,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综合性、对比性等原则,采用特尔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确定了9项指标,最后采用特尔斐法,结合各项指标对山西省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程度,以100分为标准确定9项指标的权重,建立了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指标体系。具体9项指标权重分配如下: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占16分、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占14分、人均GDP(元)占22分、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占12分、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占6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占10分、第三产业比重(%)占8分、农民纯收入(元)占6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占6分。2.2搜集与整理原始数据为了准确地分析山西省各地区横向和纵向的经济发展差异,搜集并整理了山西省11个市辖区2011年、2013年、2015年的各项指标数据,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计算,经分析,所确定的9项指标都属于正向指标。因此,对山西省11个市辖区自2011年到2015年(间隔一年)的社会经济指标的9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计算。标准化公式如下:fi=Xi-XminXmax-Xmin公式中,fi为某市第i个指标标准化分值,xi为某市第i个指标的原始值,Xmax为第i个指标的最大值,Xmin为第i个指标的最小值。2.3各区域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测算多项指标综合测算法能够更全面地综合反映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它是以山西省11个市辖区为基本评价单元,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具体公式如下:P=∑j=19ZjWj公式中,P为某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Z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价得分越高,说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越好。图1图2从图中可以看到自2011年、2013年、2015年,太原市综合指数均超过90分,均远高于山西省内其他城市的综合指数。这主要是因为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化水平高,是山西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因此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其他市级地区高;紧接着是长治市、晋城市和朔州市发展较好,排名靠后的主要是忻州市、运城市和吕梁市等,其综合指数仅是20分,且忻州最低仅为6分,其主要原因是忻州市经济总量明显偏小,贫困问题依旧突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并且其资源、环境、安全生产的压力不断加大,这些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查看全文

中美两国在养老保险政策的差别论文

摘要:国内的养老保险研究虽然已经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际研究现状相比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从环境比较和制度比较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养老保险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并实例比较了中美两国在养老保险制度、政策、管理等一些具体的情况。

关键词:养老保险;运作机制;比较

一、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的环境差异分析

(1)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无积累。

国外发展市场经济时间较长,如高福利国家瑞典等已经从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累下来相当规模的养老保险基金。而我国,建立养老保险初期,全国总工会负责领导并组织实施企业劳动保险工作,劳动保险基金按职工工资总额的3%提取,并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在企业保险体制下,企业职工并没有直接为自己积累养老金,而是通过企业上缴财政利润和扩大再生产形成了国有资产,而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几乎没有任何积累。

(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供养人数增长迅速。

查看全文

财务预算管控中存在的矛盾和改进的措施

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意义

首先,企业是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营利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为了求得企业的生存,盈利和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职能管理的界限,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在战略目标及战略计划的指导下,注重企业内部综合协调管理,强化企业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职能,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职能部门和所属单位的子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统一,从而使得投资者的战略决策与经营者的管理行为相一致。这种管理格局无疑需要企业管理有一条主线,将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和所属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连贯起来,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与企业体制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金融机构、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必须逐渐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与等价交换的原则运行。企业的财务活动已成为连接市场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不再是简单的资金收付活动,而是包括资金筹措、投资决策与日常管理等多项内容在内的十分复杂的活动。随着企业财务活动性质的转变,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要对不同的投资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还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筹措资金涉及对资金的日常运用进行管理。企业能否有效地预算所需资金铁金额,是否能有效地筹集资金,并将其配置在适当的地方等,这些企业财务活动的有效与否不仅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将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财务活动性质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根据成功企业的经验,预算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有效机制。

二、企业财务预算的制定方法

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作的具体安排。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共同构成企业的全面预算。

(一)企业编制预算,一般应按照“上下结合、横向协调、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