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支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2 11:17: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透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耕地地力透支问题分析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重大战略问题。多次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万物土中生,土壤是作物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我国高度重视耕地,近几年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然而,由于制度和经济多方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地力透支现象严重,从长期看,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探讨其有效的治理对策,保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耕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治理耕地地力透支的必要性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市场稳定,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不仅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对粮食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要求也在迅速提高,从中长期来看,粮食安全不仅是粮食的数量安全,更是粮食的质量安全、生态安全、营养安全。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第一要素,其地力直接决定着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我国也已提出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策略,并调整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然而,因为经济发展、土地制度、耕作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被长期过度开发利用,处于重使用、轻保护的模式,人们多采用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超强度利用耕地资源,导致耕地地力透支严重。从短期来看,通过耕地地力透支的方式可能会提高粮食产量,但从中长期来看,必定会对粮食生态环境造成日益严重的损害和破坏,同时会影响粮食品质,威胁我国可持续性的粮食安全。为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耕地地力透支问题,找出造成耕地地力透支的深层次原因,并实施有效的治理措施,以深入推进“藏粮于地”战略,保证耕地粮食生产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以及耕地的生态环境不断好转,从而实现土地永续利用、粮食长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耕地地力透支的现状
耕地地力是土地生产力的综合体现,耕地安全生产力是指耕地可以提供达到一定食品安全标准的产品的能力,维持耕地安全生产力是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制度性因素和经济性因素,我国耕地地力面临着下降的严重形势。(一)优质耕地数量减少。长期以来,我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2017年年底我国耕地面积20.23亿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5亿亩并实行特殊保护。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耕地用于非农建设。虽然我国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占优补劣、占近补远等现象,尽管实现了耕地数量的占补平衡,但是并没有实现耕地产能的占补平衡,使优质耕地数量减少,耕地质量有所下降,目前中低产田占三分之二。(二)耕地生产力下降。尽管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合整治等项目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伴随着耕地长期的高负荷生产,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导致土壤肥力严重下降。以东北地区为例,近60年来,黑土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区下降50%。有机质含量过低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保水保肥能力减弱。数针对研究区域提出相应的改良政策建议,而对由于人为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耕地地力透支使用问题,以及如何改善提升的问题关注不够。在研究方法上,多着重土地的自然条件,基于GIS、RS等技术手段支撑,进行定量研究,而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地从定性到定量,从规范到实证的分析研究。因此,针对我国耕地地力透支问题,必须利用经济学、管理学、土地资源等理论,进行综合、系统的宏观战略研究,为政府制定长远的耕地管理利用规划提供决策参考,以确保耕地资源能够永续利用。(二)加强农地整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夯实高产土壤基础。继续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建设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基本农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土壤质量管理,生产优质、营养、安全的农产品。在消减耕地土壤衍生性障碍的基础上,着手改良耕地土壤属性障碍,解决耕性差、土壤酸化、贫瘠沙薄、僵板粘闭等障碍因子,建成耕地土壤有机质丰富、碳氮比平衡、营养协调、结构适宜、耕层合理、生物群落良好的高质量土壤,构建“藏粮于地”的技术体系,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科学规划利用耕地资源。随着质量兴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农业生产也必须由高产高效向质量高效、营养安全转变。首先,对耕地地力进行科学评价和规划。根据土壤特性和生态特性进行种植区划,划定优质农产品适宜种植区、修复治理区、生态脆弱土壤保育区、优质品牌土壤培育区等,在适宜生态区定向培育土壤,满足特定品质农产品生产的需要。其次,科学利用耕地。根据不同农产品对耕地土壤的需求,对耕地进行差异化管理和利用。最后,加强对道地性原产地耕地的保护。例如,一些道地中药材,对土壤的成分要求非常高,如果土壤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到药材的品质和疗效。必须对这样道地性农作物产地的土壤加大保护力度,严禁污水灌溉、滥施化肥农药等破坏耕地质量的行为。(四)积极推进耕地轮作休耕。我国自2006年在部分地区开始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旨在保护耕地地力。至2019年,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面积达到3000万亩,其中,轮作试点面积2500万亩,休耕试点面积500万亩,初步形成了轮作休耕的技术模式,对修复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轮作休耕未来发展任务仍然艰巨,必须加大推广力度。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意识,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让轮作休耕转变为农民的自觉行为。其次,强化科技的支持力度,提高轮作休耕效率。应当明确,轮作休耕并不是弃耕与废耕,而是通过采取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去除污染等修复措施,而改善土壤的质量。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建立标准化的轮作休耕生产模式,有效保护耕地地力。最后,运用卫星遥感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动态监测耕地地力变化情况,为轮作休耕成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五)完善保护耕地地力的技术推广体系。我国非常重视保护耕地地力的技术推广。早在2007年,我国就开始了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鼓励和支持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推广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绿肥种植技术等。从2005年开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然而推广成效并不明显。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开发力度,不断开发成本较低、效果明显、易于接受的地力保护技术,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另一方面,加大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成熟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技术推广体系。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机械化深松整地补助政策,为广大小农户提供深耕深松服务。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政策支持力度,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等精准施肥技术,要抓好典型示范,带动大面积减肥增效措施落实。(六)进一步完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为了更好地发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一政策。首先,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是否发放及其补贴额度与耕地地力保护措施紧密挂钩,只有农业经营者切实采取了保护耕地地力的措施,并且使耕地地力或生态环境维持在一定水平,才可以获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其次,支持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引导农业经营者减少施用或不施用农药、化肥。最后,加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制度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等进行宣传,同时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也应通过广播、文件张贴公示等方式宣传。在执行上,要建立并实施严格的奖惩机制。
作者:郭小燕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
证券从业人员透支炒股研究论文
一、证券从业人员透支炒股行为的法律特征
证券从业人员透支炒股的行为过程通常为:行为人借用他人在证券交易机构开立的资金帐户(进行股票交易),在存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仍然买进股票(有的文献将其称之谓“买空”),导致资金帐户帐面余额为负余额,待将其卖出其他库存股票或存入资金后使资金帐户余额恢复正余额;或者将负余额保持到闭市,直接占用了证券交易机构和股民的资金,待以后将所买股票卖出收回资金后再弥补其所占用的资金。例如:借用的资金帐户现有余额3万元,买进10万元股票,资金帐户余额为负7万元。之后卖出8万元库存股票(或存入8万元现金),使帐面余额恢复到正1万元;或者不进行上述操作,使负7万元余额保持到闭市,通过交割后利用证券交易机构和股民保证金支付其买进7万元股票的成本。
从法律角度看,证券从业人员透支炒股行为具有下列特征:
1.主体特征。证券从业人员透支炒股行为的行为人是指利用从事证券业务的工作便利,采取透支方法挪用本单位或客户资金进行股票买卖活动的人。
2.主观意图。透支炒股的目的是个人非法获取利润。行为人在实施具体行为时可能有不同的心理状态:①只利用证券商的信用作“担保”,透支买进后,当日将透支额补齐;②直接利用证券商及股民的资金,进行股票买卖。
3.客体特征。侵害的客体是证券交易秩序和证券商及股民的资金所有权。侵害的对象包括证券商的信用和证券商及由证券商保管的货币资金。
小议透支利率市场化变革剖析
信用卡业务作为金融业的一项新兴业务,正以迅猛之势在国内发展。在为公众提供“无担保、无抵押、无指定用途的个人小额消费信贷服务”的同时,信用卡业务也为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信用卡透支利率偏高制约着循环信用的使用。
目前,我国公众用于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支出比例仍然过高,且生活性消费支出系刚性需求。因此,如果国家鼓励通过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促进和带动社会零售消费额增长,那么,过高的透支利率已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从国际市场看,信用卡年透支利率基本在18%以上,但对于人均GDP仅3000多美元(2008年统计)的一个国家的公民来说,确实偏高。在美国,使用循环信用的客户占总用户的50%以上,麦肯锡曾作过的调研结果表明:在中国仅有14%的持卡客户使用循环信用。根据国际经验,经营状况良好的信用卡公司,其客户使用循环信用产生的利润可占信用卡收入的2/3。但是,当前人们普遍认为透支利率过高,循环信用使用人数较少是导致国内信用卡发卡行不能盈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持卡人期望降低信用卡透支利率,经营者也在呼吁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个性)化。通过降低信用卡透支利率和实行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进一步促进国内消费的增长和循环信用的使用是央行和发卡行要深入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就降低信用卡透支利率和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降低信用卡透支利率的迫切性。
1.信用卡促进消费增长的作用日益显著。
据媒体披露,2009年1~5月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15%。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卡作为一种便捷的支付工具对促进消费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银行卡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居民消费时使用最频繁的支付工具。据央行统计,目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已有30%以上是用银行卡进行支付的,而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这一比例更是接近或达到了50%,成为银行卡消费支付的主力军。银行卡的普及使用不仅有助于降低支付体系的交易成本,同时由于其便利和快捷的特性更有助于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消费行为会更加活跃。尤其是信用卡具有短期消费信贷的功能,在特定条件下能够促使持卡人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对消费的拉动效应十分明显。
信用卡诈骗中恶意透支防范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信用卡诈骗恶意透支认定防范
【论文摘要】:随着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型的金融支付工具,例如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信用卡。当我们享受着信用卡带来的便利的时候,信用卡已成为犯罪分子的重点攻击目标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活动的现象也趋于增加,且呈现高发之势,极大地损害了信用卡的信用度,我们要加大对其的防范和打击力度。
信用卡在日常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给经济带来了发展,但随着信用卡的日益普及和广大人民的使用,一些不法分子也在悄悄的利用信用卡诈骗来获取自己的不合法利益。
信用卡诈骗犯罪依托信用卡这一新兴的金融工具,在犯罪手法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活动的现象也趋于增加,且呈现高发之势,极大地损害了信用卡的信用度侦查策略上都有别于传统刑事犯罪。
一、诈骗案件信用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发案数逐年增多,案值大,案件损失惊人。
信用卡透支利率改革探析论文
摘要:信用卡业务作为金融业的一项新兴业务,正以迅猛之势在国内发展。在为公众提供“无担保、无抵押、无指定用途的个人小额消费信贷服务”的同时,信用卡业务也为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信用卡透支利率偏高制约着循环信用的使用。
目前,我国公众用于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支出比例仍然过高,且生活性消费支出系刚性需求。因此,如果国家鼓励通过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促进和带动社会零售消费额增长,那么,过高的透支利率已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从国际市场看,信用卡年透支利率基本在18%以上,但对于人均GDP仅3000多美元(2008年统计)的一个国家的公民来说,确实偏高。在美国,使用循环信用的客户占总用户的50%以上,麦肯锡曾作过的调研结果表明:在中国仅有14%的持卡客户使用循环信用。根据国际经验,经营状况良好的信用卡公司,其客户使用循环信用产生的利润可占信用卡收入的2/3。但是,当前人们普遍认为透支利率过高,循环信用使用人数较少是导致国内信用卡发卡行不能盈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持卡人期望降低信用卡透支利率,经营者也在呼吁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个性)化。通过降低信用卡透支利率和实行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进一步促进国内消费的增长和循环信用的使用是央行和发卡行要深入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就降低信用卡透支利率和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降低信用卡透支利率的迫切性。
1.信用卡促进消费增长的作用日益显著。
据媒体披露,2009年1~5月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15%。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卡作为一种便捷的支付工具对促进消费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银行卡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居民消费时使用最频繁的支付工具。据央行统计,目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已有30%以上是用银行卡进行支付的,而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这一比例更是接近或达到了50%,成为银行卡消费支付的主力军。银行卡的普及使用不仅有助于降低支付体系的交易成本,同时由于其便利和快捷的特性更有助于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消费行为会更加活跃。尤其是信用卡具有短期消费信贷的功能,在特定条件下能够促使持卡人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对消费的拉动效应十分明显。
深究透支利率市场化变革
信用卡业务作为金融业的一项新兴业务,正以迅猛之势在国内发展。在为公众提供“无担保、无抵押、无指定用途的个人小额消费信贷服务”的同时,信用卡业务也为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信用卡透支利率偏高制约着循环信用的使用。
目前,我国公众用于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支出比例仍然过高,且生活性消费支出系刚性需求。因此,如果国家鼓励通过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促进和带动社会零售消费额增长,那么,过高的透支利率已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从国际市场看,信用卡年透支利率基本在18%以上,但对于人均GDP仅3000多美元(2008年统计)的一个国家的公民来说,确实偏高。在美国,使用循环信用的客户占总用户的50%以上,麦肯锡曾作过的调研结果表明:在中国仅有14%的持卡客户使用循环信用。根据国际经验,经营状况良好的信用卡公司,其客户使用循环信用产生的利润可占信用卡收入的2/3。但是,当前人们普遍认为透支利率过高,循环信用使用人数较少是导致国内信用卡发卡行不能盈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持卡人期望降低信用卡透支利率,经营者也在呼吁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个性)化。通过降低信用卡透支利率和实行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进一步促进国内消费的增长和循环信用的使用是央行和发卡行要深入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就降低信用卡透支利率和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降低信用卡透支利率的迫切性。
1.信用卡促进消费增长的作用日益显著。
据媒体披露,2009年1~5月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15%。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卡作为一种便捷的支付工具对促进消费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银行卡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居民消费时使用最频繁的支付工具。据央行统计,目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已有30%以上是用银行卡进行支付的,而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这一比例更是接近或达到了50%,成为银行卡消费支付的主力军。银行卡的普及使用不仅有助于降低支付体系的交易成本,同时由于其便利和快捷的特性更有助于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消费行为会更加活跃。尤其是信用卡具有短期消费信贷的功能,在特定条件下能够促使持卡人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对消费的拉动效应十分明显。
信用卡支付结算业务风险恶意透支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恶意透支的概念;信用卡恶意透支的种类及成因;信用卡恶意透支的风险防范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信用卡风险发生也越来越频繁、信用卡风险,主要是指有造成资金损失的危险程度、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故意、行为人存在着“超出透支限额”偿还的行为、行为人具有“经发卡银行催收仍不归还”的客观行为、信用卡恶意透支的种类、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的成因、持卡人财务状况不定性也带来恶意透支的风险、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健全信用制度、银行本身必须完善担保制度、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及信用卡章程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信用卡是由银行或非银行机构向持卡人发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结算凭证,是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一种支付结算工具。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迅速,随着信用卡在我国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信用卡被恶意透支的情况也日益严重。信用卡恶意透支是违反信用卡章程和信用卡协议的行为,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不仅直接危害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了银行的声誉,阻碍了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本文通过指出信用卡恶意透支的几种常见手段,分析信用卡被恶意透支的原因及其危害结果,提出了针对信用卡被恶意透支的对策,以保护国家和银行的利益。
关键词:信用卡;恶意透支;原因;防范对策
1恶意透支的概念
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信用卡风险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在信用卡的发行、使用、结算的诸多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而且随着发卡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的增多,信用卡风险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
信用卡风险,主要是指有造成资金损失的危险程度。③从理论上讲,信用卡业务在营运过程中,因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资金风险。从实践中看,由于发卡行、持卡人、特约商户三者之间潜在着风险源,银行鼓励的善意透支和持卡人恶意透支行为同时存在,透支如果催收不及时,追索乏力,或缺乏风险保障机制,就容易形成信用卡风险。由于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发生具有涉及面广、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等特点,使得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对发卡行具有重要作用。不论是在信用卡风险发生前还是在风险发生后,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都很有必要。
加大信用卡信用度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诈骗案件信用卡的目前状况和发展趋向;信用卡诈骗的恶意透支;信用卡恶意透支案例;恶意透支的客观原因;恶意透支的防范体系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信用卡在日常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给经济带来了发展、信用卡诈骗犯罪依托信用卡这一新兴的金融工具、发案数逐年增多,案值大,案件损失惊人、犯罪手段多样,流动性大,隐蔽性强,呈现面广、线长的趋向、犯罪主体成分复杂,境外机构的渗透在加强、伪卡制作技术更新快,呈现和高科技紧密结合的趋向、恶意透支具备下列条件、对于恶意透支行为的推定、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刑罚控制、非刑罚控制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随着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型的金融支付工具,例如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信用卡。当我们享受着信用卡带来的便利的时候,信用卡已成为犯罪分子的重点攻击目标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活动的现象也趋于增加,且呈现高发之势,极大地损害了信用卡的信用度,我们要加大对其的防范和打击力度。
关键词:信用卡诈骗恶意透支认定防范
信用卡在日常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给经济带来了发展,但随着信用卡的日益普及和广大人民的使用,一些不法分子也在静静的利用信用卡诈骗来获取自己的不合法利益。
信用卡诈骗犯罪依托信用卡这一新兴的金融工具,在犯罪手法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活动的现象也趋于增加,且呈现高发之势,极大地损害了信用卡的信用度侦查策略上都有别于传统刑事犯罪。
一、诈骗案件信用卡的目前状况和发展趋向
信用卡诈骗罪问题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
自从1985年中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以来,我国的信用卡方兴未艾,在信用卡的软件和硬件环境、发卡银行和发卡数量及交易金额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也在一步步迈向“塑料货币”的时代。作为一种非现金支付的交易工具,信用卡对国人的消费习惯产生深刻的影响的同时,逐步确立了其作为新兴支付工具的主导地位。然而,伴随着我国信用卡事业的不断发展,信用卡业务存在的一些风险点也逐渐显现出来,信用卡诈骗就是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与普通的财产诈骗相比,信用卡诈骗不论是在犯罪手段、行为方式、侵犯客体还是在社会危害性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目前,我国法律关于信用卡诈骗的规定还很不完善,尤其是在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是信用卡诈骗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漏洞,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本文仅就信用卡诈骗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希望能对认定信用卡诈骗活动有所帮助。
信用卡诈骗罪是1997年刑法确定的一个新罪名。是一种较为新型的金融诈骗犯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有关信用卡诈骗罪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对信用卡诈骗罪具体内涵的把握,罪与非罪的界定,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均存在较多的难点和争议。可以说该罪的确立对惩罚金融领域的信用卡诈骗行为,维护金融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信用卡诈骗罪相关问题略作探讨,希望能对信用卡诈骗罪的准确认定有所裨益。
一、信用卡诈骗的概念和特征
1、信用卡诈骗罪的概念
刑法第196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信用卡诈骗规定完善探讨
摘要目前,我国法律关于信用卡诈骗的规定还很不完善,尤其是在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是信用卡诈骗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漏洞,本文通过我国刑法规定阐述了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
关键词刑法信用卡认定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伪造、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或者恶意透支等方法,使其信用卡交易地位相对的当事人陷于认识错误或持续陷于认识错误,因而自动地向行为人或其指定的第三人交付数额较大的资金或财物,从而主要侵犯了信用卡结算秩序并同时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触犯刑法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一、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认定
所谓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包括行为人盗窃信用卡后自己使用的,也包括行为人交给别人使用的,这种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如何定性,主要有以下二种观点:一是认定为盗窃罪;二是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认定为盗窃罪的理由如下:信用卡是一种支付凭证,凭信用卡可以获取财物或消费服务,盗窃信用卡也就间接占有了他人财物,虽然还需通过后续行为才能真正占有,如行为人冒用持卡人的签名等行为,但是这种过程实际是盗窃犯罪的继续,是实现盗窃犯罪的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因此刑法第196条认定为盗窃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