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2 08:33: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通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制约通胀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已经进入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阶段,这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我国高增长、高通胀的运行特点不同,也与90年代后期和本世纪前几年高增长、低通胀的运行特点不同,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将是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价格涨幅在3%—5%将是正常的运行态势。和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不同,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不存在10%以上的大幅度上涨条件,主要是受如下几方面的制约。

一、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受到消费能力制约

收入的增长速度制约消费的增长速度,消费的增长速度制约居民消费价格的涨幅。

1997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速明显慢于GDP的增速:从可比价来看,1997—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5%,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人均收入的增长慢于人均GDP的增长,也就是说消费需求的增长明显慢于供给的增长。从现价来看,1997—2010年,现价GDP年均增长13.2%,而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6%,低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3%,低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4.9个百分点。这说明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国民经济生产供给的增速一直大于居民购买力的增长速度。

正是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导致居民消费增长的缓慢。199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名义)增长率一直低于人均GDP的增速:1997—2009年,我国人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而同期居民名义消费水平年均仅增长9.7%,比同期人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慢3.5个百分点。而居民消费增长的缓慢,正是制约居民消费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关键所在。

二、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受到边际消费倾向弱化的制约

查看全文

通胀缘由及政策着力点

在通胀已成为经济运行主要矛盾的阶段,如果不做客观的量化分析,而是从一些表面现象出发,一味夸大通胀预期,有可能会对通胀推波助澜。这不仅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甚至会对冲宏观调控的积极效果。因此,有必要通过科学的量化分析,找出通胀的主要因素,找准政策着力点,降伏通胀“怪兽”。

在当前影响通胀的诸因素中,劳动力价格上涨、输入原材料价格上涨对物价的影响被显著夸大了;而超发货币作为通胀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其影响也在逐步减弱;短期和结构性的食品价格上涨依然是当前通胀的主因。

工资涨15%物价会上升1.94%

实证观察表明,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与物价上涨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比如:2003年至2009年我国职工工资年均增长高达14.8%,可是不同年份CPI涨跌互现,甚至在2009年东部沿海出现“用工荒”时,经济还处于通缩状态。

我们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在传导到最终消费品物价之前,要过“四道关”:

首先是“劳动力成本价格传导系数”的过滤。农业劳动力成本对粮食价格的传导系数为41%,对蔬菜的传导系数为40%,对肉类的传导系数为10%,对食品的综合传导系数为27%;制造业工人工资对工业品价格的传导系数不超过10%;服务业工资对服务业价格的传导系数为21%--根据CPI的构成权重计算的工资成本综合传导系数不足20%。假定中国平均工资每年上涨15%,则对物价的推动最多为2.98%。

查看全文

深究通胀压力下财税政策抉择

在全球经济失衡的环境下,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层矛盾开始显现出来,由于收入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通货膨胀压力给公众带来的“痛苦感”也明显上升。当前物价上涨是由经济运行中的复杂因素所造成的,它不仅是一种货币现象。从紧货币政策是必需的,但仅依靠货币政策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通胀压力的积累,也难以缓解通胀带给公众的痛苦感。在控制通胀压力的过程中,需要有以财税政策为核心的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合,以使经济发展“又好又快”与改善民生有效结合起来。

一、当前我国通胀压力的根源与财税政策介入的必要性

进入2007年,我国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全年CPI上涨4.8%,经济呈现高位运行的特征。在此背景下,2007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年以来首次提出2008年要执行“从紧”货币政策,并把防止物价上涨与防止经济过热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当前物价的全面上涨,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和通货膨胀预期因素的影响。

其一,从成本因素来看,2006年之前,由于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保持较低水平,土地价格尚未迅猛上涨,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通胀压力是隐性的。进入2007年,这些隐性的通胀压力都得以显性化。首先,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开始加快,油价上调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公用事业改革也不断加速,这些都使得成本向最终产品价格传递,构成现实的物价上涨压力。其次,随着劳动者保护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展开,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据统计,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均工资的同比涨幅达18.8%,超过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长率18.5%。第三,再者,由于土地供应量减少等政策、市场结构原因,近几年土地价格出现爆发式上涨,加剧了成本压力。据统计,2007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土地交易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前三季度土地交易价格涨幅分别为9.8%、13.5%、1.5%,达到了2000年以来的最高涨幅。

其二,从需求因素来看,本轮物价上涨的特点之一,是以主副食品价格上涨作为导火索。近几年,政府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收入分配政策向低收入者倾斜,这最终会扩大食品消费需求,引发价格上涨。此外,投资和出口增长持续旺盛,也产生了较大的需求拉动作用。例如,2007的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速强劲,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加快0.9个百分点。同时,虽然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出口结构的措施,但出口需求增长仍保持了强大动力。2007年的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的历史高位,较2006年的1774.7亿美元增长了47.7%,位居世界第一。另外,从2004年下半年至2007年底,M1、M2和信贷增长都呈现趋势性上升。可以说,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样是促成总需求旺盛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当前货币政策需要从紧的原因。

其三,通胀预期也是加剧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目前影响通胀预期的根本要素有两个:资源价格改革和政府的政策姿态。一方面,未来中国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已是必改不可,加上与国际价格的接轨趋势,源于资源价格的通胀预期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在2007年CPI逐渐走高的过程中,政府对于通胀问题传递的政策信号不够清晰,客观上降低了公众对未来政府政策抑制通胀压力的信心,造成通胀预期的上升。

查看全文

通胀趋势的演进与治理诠释

论文摘要:有效控制通胀压力,既要采取行政手段,更要注重运用经济手段。本文详细讨论了如何认识通胀问题。尽管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具有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表征,但在性质上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货币现象,更多意义上是一个由制度、结构和国与国之间汇率博弈乃至政治博弈形成的复杂经济现象。

论文关键词:通货膨胀,生成机制,演进趋势,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一年来,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出台了积极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了较多的流动性。由此,许多人担忧全球通胀会卷土重来。从中国的情况看,通胀预期日益强烈,政府官员、经济专家和市场人士对是否会出现通货膨胀争论不休。究竟如何认识通胀问题?

一、通货膨胀是否已形成?

关于对通货膨胀是否形成的判断,首先源于我们对通货膨胀概念的界定。目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理解和认知主要基于两种学术定义:一种是萨缪尔森的定义: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人们用价格指数即成千上万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计量通货膨胀。根据这一定义,通货膨胀就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现实中,人们通常以CPI、PPI等指标来观察通货膨胀。另外一种是弗里德曼给出的定义: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按照这种定义,通货膨胀可以被理解为中央银行发行了太多的货币,以至于货币贬值,物价水平上涨。

从现实观察,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观似乎只是停留在学术界,没有得到政府官员、智囊机构的充分重视。相反,物价主义的通货膨胀观却俘获了政策界、智囊机构的专家们,他们都陷入了CPI崇拜,成为物价主义的信徒。从物价主义角度观察,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CPI、PPI一直处于下滑通道,物价总水平的确没有上升。但是,如果将分析的视角转移到货币主义,那么,单纯从1~8月创新中国60年之最的信贷增速这一事实来判断,中国通货膨胀早已经发生。即使按照物价主义的观点,提出翘尾因素,实际上环比通胀在8月就已经显现。

查看全文

通胀率的货币政策调控诠释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通胀率,经济景气

摘要:结合主要发达国家的实践,今后我国可考虑逐步建立起以通胀率为核心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并在直接盯住通胀率的同时,将货币供应量、贷款增长、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重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这有利于公众理解并形成稳定合理的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也能更富灵活性。

不过,与往年不同,今年央行的工作会议并未对外公布2011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也未对信贷规模目标提出具体要求,这也就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与新增信贷规模正在逐步淡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的通胀形势比去年更为严峻。央行工作会议为此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金融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而选定的便于调控,具有传导性的金融变量。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应当具备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和适应性。

我国从1996年开始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迄今已历时15年。但是最近几年来,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较大幅度地偏离了年初设定的调控目标。央行十多年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实践也证明,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在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与最终目标关联度上与当初的期望值相去甚远。

先看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可测性,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和创新,资产流动性提高,货币和金融工具的替代性空前加大,不仅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难以区分,而且交易账户与投资账户、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界限日益模糊,货币的定义与计量日益困难与复杂化。金融市场深化和金融市场弹性的增加,必然要求货币供应量的相应增长,而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也使得货币供应量的测定变得更加困难。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可测性,遂在金融改革深化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步降低。

查看全文

通胀率的货币政策构建综述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通胀率,经济景气

摘要:结合主要发达国家的实践,今后我国可考虑逐步建立起以通胀率为核心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并在直接盯住通胀率的同时,将货币供应量、贷款增长、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重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这有利于公众理解并形成稳定合理的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也能更富灵活性。

不过,与往年不同,今年央行的工作会议并未对外公布2011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也未对信贷规模目标提出具体要求,这也就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与新增信贷规模正在逐步淡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的通胀形势比去年更为严峻。央行工作会议为此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金融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而选定的便于调控,具有传导性的金融变量。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应当具备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和适应性。

我国从1996年开始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迄今已历时15年。但是最近几年来,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较大幅度地偏离了年初设定的调控目标。央行十多年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实践也证明,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在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与最终目标关联度上与当初的期望值相去甚远。

先看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可测性,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和创新,资产流动性提高,货币和金融工具的替代性空前加大,不仅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难以区分,而且交易账户与投资账户、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界限日益模糊,货币的定义与计量日益困难与复杂化。金融市场深化和金融市场弹性的增加,必然要求货币供应量的相应增长,而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也使得货币供应量的测定变得更加困难。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可测性,遂在金融改革深化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步降低。

查看全文

通胀率货币政策的构建透析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通胀率,经济景气

摘要:结合主要发达国家的实践,今后我国可考虑逐步建立起以通胀率为核心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并在直接盯住通胀率的同时,将货币供应量、贷款增长、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重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这有利于公众理解并形成稳定合理的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也能更富灵活性。

不过,与往年不同,今年央行的工作会议并未对外公布2011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也未对信贷规模目标提出具体要求,这也就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与新增信贷规模正在逐步淡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的通胀形势比去年更为严峻。央行工作会议为此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金融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而选定的便于调控,具有传导性的金融变量。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应当具备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和适应性。

我国从1996年开始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迄今已历时15年。但是最近几年来,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较大幅度地偏离了年初设定的调控目标。央行十多年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实践也证明,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在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与最终目标关联度上与当初的期望值相去甚远。

先看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可测性,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和创新,资产流动性提高,货币和金融工具的替代性空前加大,不仅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难以区分,而且交易账户与投资账户、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界限日益模糊,货币的定义与计量日益困难与复杂化。金融市场深化和金融市场弹性的增加,必然要求货币供应量的相应增长,而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也使得货币供应量的测定变得更加困难。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可测性,遂在金融改革深化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步降低。

查看全文

剖析遏制通胀有效防控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社会各方面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社会也不断暴露出各种体制以及经济结构问题,如对外贸易失衡,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无疑会推动我国的物价上涨,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遏制通货膨胀势头,保持物价的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理应成为需要认真对待的一大挑战。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策

1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

对于通货膨胀程度的度量,主要有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简称CPI)、GDP平减指数(又称缩减指数)等指标。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将对CPI有一定的影响,GDP平减指数计算基础较CPI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因此,GDP平减指数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但我国较多地采用CPI来衡量通胀水平。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ous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在收入水平没有大幅提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快速增长会大大削弱货币的购买力,从而侵蚀人民群众的财富,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下降,甚至诱发社会的不稳定。

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1%。

查看全文

小议通胀预期的形成及其管理

摘要:尽管当前物价指数刚刚转正,但社会对通胀的预期增大。加强通胀预期管理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管理好通胀预期,应准确把握政策取向,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总体基调;真正做到“有保有压”,寻求信贷规模调整与信贷结构优化的平衡点;适时考虑退出策略,分步实施政策调整与转向;加强舆论引导,避免由非理性通胀预期引发“羊群效应”;综合运用其他经济政策,化解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膨胀的压力。

关键词:通胀预期;货币政策;退出策略

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

2009年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由负转正,同比上涨0.6%,环比上涨0.3%;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1%,降幅比上月缩小3.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PPIRN)同比下降3.6%,降幅比上月缩小4.8个百分点;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CCIEE)最新研究开发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IEE-CPI)”也显示:11月为147.76,同比上涨17.30%,环比上涨1.88%,而且,该指数基本与CPI同步,领先PPI与PPIRM(如图1)。上述价格指数均表明:物价开始转正走出通缩,并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加速向上趋势,通胀预期愈发加大。

所谓通胀预期,简单地说是人们对未来通胀发生时间、发生几率及通胀程度的一种心理预计。换句话说,是指人们已经估计到通胀要来,而预先做好规避可能损害的准备。通胀预期的产生与形成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货币超额供给与人民币升值压力造成通胀预期日益加剧

查看全文

农产品涨价是否为通胀前期

随着经济工作会议的闭幕,“通胀”又引起极大的关注,甚至有些人认为“甚嚣尘上”,已可隐隐听见脚步之声。

商务部日在其网站消息称,上周,中国57种主要食用农产品中,其中蔬菜价格涨幅较大,18种蔬菜批发价格平均上涨六个百分点。粮食价格小幅上升,肉类价格稳中有涨。中国广播网月日的消息,北京新发地市场月的监测数据显示,46种蔬菜中,有42种蔬菜价格上涨。其中,不少蔬菜价格涨幅翻番,包括白菜、油菜、茴香、蒿子秆儿、芹菜等,占到蔬菜种类的近一半。

农产品大有一触即发全面涨价的势头。在目前国际粮食出现降价的总体趋势下,为何我国的农产品出现了这样涨价的趋势?

其实这还得从我国今年在全球一花独放找原因。最核心的原因应该是近一年来的宏观经济过分宽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大量的资金进入到房地产已把房价炒翻了天,而目前我国整体经济流动性过剩愈演愈烈,大量资金必然要找价格低而又涨价潜力大的产品,而农产品价格与价值一直严重背离。

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中国出现“资产性泡沫”的前奏?

其实在农产品涨价前,成品油价、水价、电价都已通过各种借口,轮番涨了价。首先是油价,在别的不与国际接轨,单要价格接轨的口号下,国内成品油价格经历多次上涨调整;而电价也于月日调高,全国非民用电价每度平均提高2.8分钱;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沈阳等城市的水价也不断地上涨……自月下旬以来,能源、有色金属、化工产品等主要工业品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涨价。据报道,苏南的很多民企开始贷款囤积铜锭、钢材、煤炭等生产资料,而不是直接投入生产,好在明年通胀时高价出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