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2 08:12: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统一战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审计局统一战线工作要点
今年我局统一战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围绕建设“幸福”,着力强化政治引领、维护统一战线团结稳定,着力发挥优势作用、服务全市改革发展大局,着力推动工作创新、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着力加强教育管理、提高统一战线“两支队伍”素质,进一步开创我局统一战线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共同谱写美丽幸福篇章广泛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一、继续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等法规文件,凝聚思想共识
(一)深入学习贯彻治国理政思想特别是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思想。把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我局统一战线增强“四个意识”的基本要求,作为统一战线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作为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思想政治建设的鲜明主线,引导广大统战干部和统战成员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做到思想上充分信赖、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感情上深刻认同党的领导核心,更加自觉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以多种形式组织统战干部和统战成员深入学习领会将要出版的《统一战线思想学习读本》,指导推动统战工作。
(二)扎实开展思想教育引领活动。继续开展党外代表人士“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支持派、无党派人士深入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推进“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专题教育。积极探索运用网络开展统战工作,密切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和思潮,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统战成员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和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正面发声,发挥正能量。
(三)深化落实联谊交友制度。深入贯彻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坚持和完善市级党政领导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制度的意见,全面落实党组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制度,推动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新的社会阶层党外代表人士制度。
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推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
改革开放统一战线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的功能不断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作用;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新的社会阶层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的着力点;统一战线的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呈现出开放性、社会化、网络化特点。
关键词:统一战线: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中,统一战线是党团结和领导全国一切积极力量,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法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这个法宝的重要作用,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统一战线的新局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指出,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发展的创新,对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统一战线的功能不断提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独特优势
1.凝聚功能不断提升
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口号,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还要为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都是要求我们的经济建设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统一战线包括了各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和其他各界人士,集中了许多文化名人、科学技术专家、学者等方面的知识分子,是一个集中全体人民聪明才智的智力库。为了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积极性,党和政府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提高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政策。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的广大知识分子具有极大的工作热忱,他们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有的创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大量社会急需的人才,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原工商业者、台胞台属、港澳同胞、侨胞侨属具有广泛的海内外社会关系,他们通过这些社会关系,为吸收建设资金、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牵线搭桥,为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大旗,实行大团结、大联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倍增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经济建设上来,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大大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如何构建统一战线和谐意识
*年*月*日至*日在*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在全党全社会产生了热烈反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这次会议关注的一个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全方位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统一战线的角度看,统一战线的“大团结”“大联合”在本质上具有追求社会和谐的品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统一战线作为“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体现和追求的就是一种和谐,在本质上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一致的。构建统一战线的“和谐意识”,通过求同、存异和包容,沟通不同利益群体,理顺各方思绪,增强党的吸引力和亲和力;通过团结、合作和协调,把和谐的理念、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利整合各类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通过统筹、调节和疏导,平衡社会各界利益,化解社会各类矛盾,形成和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氛围,从而营造一个团结、稳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构建统一战线的“和谐意识”,归纳起来具有如下方面:
一是差异意识。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包括了各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几乎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这诸多方方面面必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党派之间、民族之间、阶层之间、宗教之间、多种经济成分之间以及各种合法社会组织之间呈现出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利益需求,差异性、自主性、选择性日益增强,各有各的生命力。这种不同和差异是社会要素、社会资源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在统战工作中,承认差异,正确看待差异,不应也不可能千人一面。尊重个性,尊重差异,是做好统战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是包容意识。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必然要求具有包容精神。包容已成就为我党爱国统一战线的文化。“求同存异”,体现的就是统战工作的包容精神。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统战工作范围的广泛性使统一战线成员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统战对象在政治信仰、价值判断、道德追求、利益选择、改革主张等层次和要求上存在着差异,以及在参政议政中存在着不同见解和主张,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诸多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对他们就要多体谅包容。包容性如何,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精神状态的重要方面。社会总是在矛盾中前进的,矛盾的各方总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利益和追求,当不同的思想、观念乃至利益相冲突时,必要的妥协、让步,就可在统一战线的舞台上唱响和谐的旋律。互不相让,斤斤计较,寸寸必得,势必造成相争和破裂,往往是两败俱伤。“和谐”内含着包容、商量、妥协的意义,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适当的妥协、让步和宽容,是大气度、大智慧的表现。统一战线工作需要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雅量”、“海量”,在爱国统一战线目标的道路上,“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宽容境界。
三是共存意识。如果说“包容”是对差异的容忍和接纳,那么“长期共存”强调的则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依赖。从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来看,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社会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亦是共生共荣的,一种资源的消亡,就可能导致另一种资源的消亡。而和谐就意味着不同的资源、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辅相成,有阴有阳,阴阳相济,才能生生不已,万物常新,充满活力。党派之间亦如此。同志曾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精辟地揭示了单一的事物或要素长期稳定的独立存在都是不可能的,要素之间须有交流,有差别的要素之间在特定条件下亦须有合作,即一个党派的建设与长期稳定发展都必须以他者的生存发展和相互交流为前提,党派间要有共生共荣的观念。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和派之间“长期共存”的方针,不但是永远必须坚持的政策,而且是共同的生存条件和生命力的保障,实现了科学理论和自然规律的和谐。
四是合作意识。既然统战范围存在差异,需要包容,共生共荣,定然要求和谐合作,互利共赢。与统战对象的和谐合作,能促使人际关系和谐,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如果表现为相互合作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产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效果,反之,则会产生“三个和尚无水吃”的负效应。我们都知道,和谐的合作产生的集体力量,必然要大于单个个体力量的总和。所创造的“集体力“或“合作力”能产生社会效益,对社会和谐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即“积力”、“众智”则无往而不胜,无为而不成的效果。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和谐合作意识。七月份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实现政党关系的和谐,是这次会议深入研讨的一个方面。政党关系之间的和谐合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多党合作或是与其它统战方面的合作,它们同时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生活、政治生命。和谐的合作,才能使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生动活泼、蓬勃向上,成为政治生命力和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所形成的社会合力,就可和谐推动社会稳步前进。
五是民主意识。民主是社会文明的象征,是滋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阳光雨露。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民主是统一战线的主题,统一战线是包容了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各个阶级、阶层、政党、群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结成的政治联盟,是多党合作、参政议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形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基础的重要途径。坚持和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协调社会关系、调节社会矛盾的功能,使统一战线已成为党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密切党同群众联系的重要途径,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厚的群众基础。只有通过民主,执政党才会得到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人民的拥护,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
政治文明与统一战线论文
【正文】
十六大报告把政治文明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单列出来,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体思路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是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统一战线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的这一重要论述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统一战线成员的极大关注。
从马克思使用政治文明概念,到去年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同志第一次在我们党的正式文件中使用这一概念,时间跨越150多年。在“5•31”讲话中,同志第二次使用了政治文明这一概念。前不久,同志在视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第三次使用了这个概念。
不到两年时间里四次讲到政治文明,可见同志对这一概念的使用绝不是偶然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为什么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形势下,同志特别把政治文明单列出来,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提?单独提出政治文明,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什么特殊意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政治发展具有什么意义?政治文明的提出对于与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发展息息相关的统一战线又具有什么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统一战线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围绕这些问题,本文简要谈点个人看法。
(一)
统一战线人士国庆60周年征文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形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历经60年的风风雨雨,多党合作制日趋成熟和完善。
一、多党合作制的形成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辛亥革命后不久,在中国出现了代表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的政党和政治团体约300个,在中国初步形成了多党政治的政党制度,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窃取。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推行独裁统治,多党政治很快昙花一现。在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通过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封建军阀的统治,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最有影响的两个政党。1927年和先后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呈现了国共对峙的政治局面。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在军事上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军事围剿。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各个政治派别围绕战后中国将建立怎样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政党,中国现在的派绝大部分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它们都强烈要求结束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是以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对它们的要求,不但不予支持,反而进行了镇压,在中国试图走中间路线的道路彻底被堵死了。反观,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而且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它有非常明确的政治主张,许多政治主张与各派有共同之处,如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而且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不断取得胜利,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指日可待。中共共产党成为当时中国的希望所在,各派在认清了形势之后,纷纷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建国大业,由此形成了多党合作制的雏形。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依靠各派,充分吊动各阶层人民的积极性,迅速医治了多年战争的创伤,巩固了新生政权。在与各派的密切合作中,中国共产党明确了与各派之间的关系,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各派是中国的参政党,并与各派之间确立了政党关系的指导原则,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标志着多党合作制的正式形成。
二、多党合作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中国采取的多党合作制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不同,也与某些国家的一党制不同。
首先,中国的多党合作制,执政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其他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是参政党。我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各派在实践中认同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统一战线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历史责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教、文化、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统一战线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
一、深刻把握统一战线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责任。统一战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首先必须正确理解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
正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意境。新的时代背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正进行着合理调整,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现实。新的指导思想:统筹城乡发展成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重要内容之一。新的建设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协调统一。新的政策视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政方针是对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解决“三农”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指导方针更明确,发展起点更高,工作布局更全,扶持力度更大。新的目标考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应立足当前,明确总体建设目标与阶段性重点的联系,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利益问题作为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多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建立起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深刻认识统一战线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今包括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法措施、工作思路和工作布局上作出新的思考,开展新的谋划,进行新的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把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事业上来。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社会的结构性变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城乡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趋密切,城乡区别在直接交流、对比中从隐性走向显性,由此导致的矛盾也会逐渐增多。同时农村各类基层行政组织、企业组织等发生新的变化,中介组织不断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猛。这些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性。统一战线在新农村建设中,负有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类社会关系的历史责任。
努力实现统一战线工作与新农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工农联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实现长期执政的基础,也是统一战线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新农村建设,使农村中涌现许多致富带头人、科技工作者和在当地有影响的代表人士,他们都将成为统一战线关注和团结的重要社会群体,成为工农联盟的重要方面。统一战线应通过运用各领域的资源,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促进农村更快更好的发展。与时同时,统一战线在依托于工农联盟、服务于工农联盟的过程中,也能够进一步拓展其工作空间和服务空间,进一步巩固和壮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
市委加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意见
1、充分认识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统一战线涉及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五个方面的重大关系,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事关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
2、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之中的原则,健全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和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积极协助派和无党派人士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素质,搞好合作共事。
3、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帮助绣林办事处槐树堤回族社区居委会和其他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确定民族成份的有关规定,防止不按规定滥改民族成份。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突出教育引导,调解好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防止简单事情复杂化、政治化,维护好社会稳定。
4、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方针依法管理好宗教事务。着力解决宗教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对自封传道人、私设聚会点、滥建寺观教堂、滥塑宗教造像等现象要坚决制止。坚持宗教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宗教、公安、安全等部门要及时互通信息,形成工作合力。健全市、乡(镇)、村、场所四级宗教事务管理网络,建立乡(镇)与村和场所的双向宗教工作责任制。
5、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各派和工商联各级组织负责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关社会团体领导班子中的党外人士,无党派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加大在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重点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农业、林业、水利、监察和经济监督、执法监督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选配党外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符合条件的党外领导干部可担任正职。保证党外领导干部对其分管的工作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继续贯彻执行把一部分优秀人士留在党外的政策规定,建立科学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
6、建立健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机制。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他们是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要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建立由统战部门牵头、党政有关部门参加、社会有关团体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机制。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加强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教学
中央统战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近日联合发出《关于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教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统战部、党校、行政学院,切实把统一战线理论政策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作为培训党政干部必修课程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水平。
通知指出,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教学的重要意义。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极为重要的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基本问题,需要不断提高党政干部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水平。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统一战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统一战线政策是党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的学习贯彻,是党校、行政学院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通知强调,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实际,紧密结合党政干部队伍的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在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学习、研究和宣传方面的作用,为巩固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作出积极贡献。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切实把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列入教学计划,认真部署,合理安排,充实和创新统一战线理论政策课程的培训内容,改进和完善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努力使接受培训的广大党政干部进一步增强统一战线意识,掌握统一战线理论知识,更好地贯彻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善于运用统一战线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能力。
通知要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都要把统一战线理论政策作为必修课程。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科目,作为选修课程。可采取专题讲座、集中上大课、请有关领导和专家作报告及电视讲座、远程教学等方式授课。必修课程要有专门教师授课并保证学时。要按照素质较高、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要求,充分整合和利用社科院(所)、高等院校、社会主义学院等资源,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从事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和教学的师资队伍。全国统一规范的党政干部统一战线基本教材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联合组织力量编写。各地方党委统战部、党校、行政学院可结合实际编写统一战线教学辅导教材。
通知提出,各级统战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在统一战线理论政策课程的教学、师资培训、学习资料、课题研究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各级党委统战部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党校和行政学院授课。要主动与党校和行政学院进行沟通和协调,及时了解把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纳入教学培训内容工作的情况,共同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记者王海磬)来源:光明日报
和谐统一战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提出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并专门作出决定。这既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也是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次新的突破。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和谐”概念也相应提出。
作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的统一战线,“和谐”的要义同样存在其中。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统一战线;我们要充分发挥和谐统一战线的作用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拟就和谐统一战线的相关问题作若干思考。
一、对和谐统一战线命题的思考
1.为什么要提出和谐统一战线命题
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关系广泛的优势和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沟通情况、反映民意等功能。这些优势和功能,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实现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而这些优势和功能的发挥体现,也受统一战线自身机制的健康发展所制约。从统一战线的构成来看,统一战线汇集了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各团体,它是社会结构的反映。因此,和谐社会的要素对于统一战线同样需要。从统一战线的使命来看,统一战线的使命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党的总任务而共同努力,这是与党的使命相适应的。因此,对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于统一战线同样也需要。
2.对和谐统一战线内涵的理解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经研究,现就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是系统破解“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应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大有作为。各地各部门党组织要把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引导统一战线各界人士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进一步整合统战资源,发挥整体优势,为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增加助力、形成合力,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把服务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统一战线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重点任务,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着力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热点,多谋长远之道,多建务实之言,多献利民之策,为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发挥统战优势,积极探索服务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自身优势和作用,最广泛地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新农村建设聚心聚力、献计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