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2 05:24: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通信技术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视频通信技术分析论文
一、视频通信概述
视频通信实质上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为不同地域的人们提供了类似与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为身处异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讨论问题并可协同工作的环境,它集计算机的交互性、通信的分布性,以及电视的真实性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二、视频通信的组成
(一)组成
一个视频通信系统包括节点机和通信网络两部分。典型的会议节点机主要由音/视频获取设备、回放设备、媒体编解码器、通信接口卡和会议功能模块构成。网络部分主要指支持实时多点传输的网关和信道。完整的视频会议系统的逻辑结构模型由六大模块构成:(1)人际交互模块,即视频会议系统的人机界面。(2)会议文档部件,包括会议文档的自动生成、管理和查询等功能模块以及与数据库的接口模块。(3)媒体处理部件,包括音、视频信息的获取、编码、回放等处理模块。(4)共享空间部件,包括共享空间管理模块、电子白板及应用过程共享功能模块。(5)会议管理部件,包括会议的发起、与会人员的管理(加入/退出)、会话建立以及会议结束等处理模块。
(二)软硬件与网络条件
红外通信技术论文
【论文关键词】:红外通信;数据通信
【论文摘要】:在许多基于单片机的应用系统中,系统需要实现遥控功能,而红外通信则是被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红外通信具有控制简单、实施方便、传输可靠性高的特点,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通信方式。
在许多基于单片机的应用系统中,系统需要实现遥控功能,而红外通信则是被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红外通信具有控制简单、实施方便、传输可靠性高的特点,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通信方式。红外线通信是一种廉价、近距离、无线、低功耗、保密性强的通讯方案,主要应用于近距离的无线数据传输,也有用于近距离无线网络接入。从早期的IRDA规范(115200bps)到ASKIR(1.152Mbps),再到最新的FASTIR(4Mbps),红外线接口的速度不断提高,使用红外线接口和电脑通信的信息设备也越来越多。红外线接口是使用有方向性的红外线进行通讯,由于它的波长较短,对障碍物的衍射能力差,所以只适合于短距离无线通讯的场合,进行"点对点"的直线数据传输,因此在小型的移动设备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1.红外通信的基本原理
红外通信是利用950nm近红外波段的红外线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体,即通信信道。发送端将基带二进制信号调制为一系列的脉冲串信号,通过红外发射管发射红外信号。接收端将接收到的光脉转换成电信号,再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送给解调电路进行解调,还原为二进制数字信号后输出。常用的有通过脉冲宽度来实现信号调制的脉宽调制(PWM)和通过脉冲串之间的时间间隔来实现信号调制的脉时调制(PPM)两种方法。
简而言之,红外通信的实质就是对二进制数字信号进行调制与解调,以便利用红外信道进行传输;红外通信接口就是针对红外信道的调制解调器。
无线电通信技术论文
论文关键词:无线电通信;通信技术;通信方法;拓新
论文摘要:早在七十年代,人们开始研究无线电通信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有线电通信相比,具有不用架设传输线路线、脱离传输距离限制、传输距离远、通信灵活等优点,备受市场的青睐。无线电通信技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它亦有不容忽视的缺点,譬如声音、文字、数据、图像和视频等传输的质量不甚稳定,由此造成的声音失真、文字模糊、数据滞后、图像和视频失真都亟须改进之处,还有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容易被人截获造成通信内容保密性差[1],尤其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再一次说明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的拓新势在必行。本文就无线电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探讨其通信技术所需拓新之处,并提出建议。
1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895年5月7日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已“金属屑与电振荡的关系”的论文向全世界宣布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诞生,并当众展示了他发明的无线电接收机,那天俄国当局定为“无线电发明日”。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将无线电通信的通信距离延长到250米,做了用无线电传送莫尔斯电码的表演为无线电通信技术拉开新的序幕。
1898年,年轻的意大利青年马可尼利用游艇证明了他的无线电电报能够在20英里的海面畅通无阻地通信,第一次实际性地使用无线电通信技术。
SOA信息通信技术论文
一、新一代无线宽带系统的介绍
(一)移动通信的概念
移动通信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船、收音机等移动状态中的物体。移动通信系统由空间系统和地面系统两部分组成。
(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史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中每一代技术的发展都要经历从提出、增长、高速发展、成熟到衰退的过程。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模拟移动通信,其主要缺点是频率利用率较低、系统容量小、制式多且不兼容,不能实现自助漫游、通信保密性差、提供有限的业务种类。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数字移动通信,其容量和功能比模拟移动通信时代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业务类别仍局限于话音和低速率数据。现在,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的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超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B3G)以及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统称。它将可以提供的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00Mbit/s,甚至更高,支持的业务从语音到多媒体业务,包括实时的流媒体业务。数据传输速率可以根据这些业务所需的速率进行动态调整。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另一个特点是低成本。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3G的技术标准: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通讯计划》(简称IMT-2000)。
无线电通信技术试析论文
1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895年5月7日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已“金属屑与电振荡的关系”的论文向全世界宣布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诞生,并当众展示了他发明的无线电接收机,那天俄国当局定为“无线电发明日”。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将无线电通信的通信距离延长到250米,做了用无线电传送莫尔斯电码的表演为无线电通信技术拉开新的序幕。
1898年,年轻的意大利青年马可尼利用游艇证明了他的无线电电报能够在20英里的海面畅通无阻地通信,第一次实际性地使用无线电通信技术。
1901年,他在相隔2700公里英国和纽芬兰岛之间成功地进行了跨越大西洋的远距离无线电通信,从此人类进入无线电波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新时代。
随后,无线电通信技术如雨后春笋其涌现出来。直到1946年,美国人罗斯.威玛和日本人八本教授利用高灵敏度摄像管家用电视机接收天线问题,从此超短波转播站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无线电通信技术迅速普及开来[2]。
短波通信技术论文
1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
1.1语音编码技术
因为在传输的过程中,参量编码只是对语音的特征参数进行传输,因此所需要的传输速率比较低,但是它的语音传输质量只能达到中等的水平,加之实现起来比较复杂,因此,在对通话质量要求特别高的情况下就不太适用。近些年,伴随着参量编码复杂度的降低以及微处理器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目前对于低速率的语音编码通常都是采用参量编码的方式来实现的。
1.2高速数字调制解调技术
调制调节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信息在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调制调节技术的优劣对于通信系统的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目前调制调节技术主要有并行和串行两种传输体制。串行体制通过提高码元速率和调制维数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并行体制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技术。
1.3差错控制技术
移动GIS通信技术论文
1移动GIS应用中的通信技术
1.1定位通信技术
移动GIS中定位通信技术,是指以GPS技术为核心的定位系统,其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准确的导航与定位,确保移动GIS的精准定位。基于GPS的定位通信技术,首先要在移动GIS中设计GPS接收器,通过接收器接收定位信息,全面收集定位的数据信息,GPS能够准确地处理接收的信息,对照相关的参数要求进行设定,包括通信参数以及用户信息设定,优化收集的数据信息;然后是稳定的连接GPS的接收设备,便于存储接收的信息,保存重要的数据,重新定义GPS的通信结果,符合移动GIS的需求;最后是按照移动GIS的指令,规划GPS内的通信信息,按照系统的时间段接收通信信息,同时采取Ge-tData的方法,优化GPSData的变量,保障移动GIS内通信数据的真实性。
1.2GPRS通信技术
GPRS通信技术在移动GIS中,表现出了数据与移动通信的融合应用。在原有GSM的基础上,增加系统通信的节点,接入数据网络,组成系统的GPRS通信,为移动GIS通信提供高效率的数据服务,同时还能准确地掌握通信资费,用户利用GPRS,实现移动式的通信,随时随地都可接入数据网络,同时保障移动GIS通信的服务性。移动GIS中的GPRS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比较常用的是3G和4G制式,促使移动GIS通信能够适应现代通信的领域。GPRS通信技术中的数据传输速度非常快,其可以分组的形式实现数据连接,确保移动GIS数据在GSM覆盖的领域内传送,能够灵活地接入到互联网内。GPRS通信技术使移动GIS进入了无线传输的时代,依赖于分组交换技术,最大化地传输移动资源,而且基本不会延误移动GIS中数据传输的效率,具有全时在线的优势。
2移动GIS中的端口服务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论文
论文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特点,应用
论文摘要:光纤通信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还可以应用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进行工业监测、控制,而且在军事领域的用途也越来越为广泛。本文探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特征及应用。
1.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的通信方式。在光纤通信系统中,作为载波的光波频率比电波的频率高得多,而作为传输介质的光纤又比同轴电缆或导波管的损耗低得多,所以说光纤通信的容量要比微波通信大几十倍。光纤是用玻璃材料构造的,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光纤之间的串绕非常小;光波在光纤中传输,不会因为光信号泄漏而担心传输的信息被人窃听;光纤的芯很细,由多芯组成光缆的直径也很小,所以用光缆作为传输信道,使传输系统所占空间小,解决了地下管道拥挤的问题。
光纤通信在技术功能构成上主要分为:(1)信号的发射;(2)信号的合波;(3)信号的传输和放大;(4)信号的分离;(5)信号的接收。
2.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移动通信技术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4GIPV6
论文摘要: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本文简单介绍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论述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thGeneration4G)的概念及相关术,并指出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
(一)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
第一代(即1G,是thefirstgeneration的缩写)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征是采用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有多种制式。我国主要采用TACS,其传输速率为2.4kbps,由于受到传输带宽的限制,不能进行移动通信的长途漫游,只是一种区域性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其弊端也日渐显露出来,如频谱利用率低、业务种类有限、无高速数据业务、制式太多且互不兼容、保密性差、易被盗听和盗号、设备成本高、体积大、重量大。所以,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作为2O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产物已经完成了任务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煤矿通信技术论文
1现状分析
煤矿安全问题一直是影响煤矿生产的重要问题,相关的机关部门根据煤矿生产工作的特点出台了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规程,规程里包含了诸多的内容,有关于现场总线本质安全防爆的相关内容,有关于煤矿监控信息传输的内容,有针对煤矿监控数据处理的相关内容,还有断电控制、馈电状态监测、开关电源本质安全防爆、矿用本质安全防爆电源、备用电源连接等等。通过制定这一系列全面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技术标准,确保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将事故危害控制到最小范围。在煤矿安全生产的工作过程中,利用信号采集、计算机监控以及数据通信等方式,全方位的监控煤矿生产工作,利用比较简单好用的线路连接实现煤矿环境的动态监控,确保煤矿生产活动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督,方便了煤矿的正常生产工作。1.1安全生产监控技术及系统。这一系统的应用主要是针对煤矿的井下环境,根据井下环境来确定生产的安全性。有的煤矿生产具有较远的传输距离并且井下的电气环境比较的复杂,因此可以选择采用树形机构进行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安装工作。针对煤矿生产环境具有电网电压变化范围大、作业环境恶劣的特性,选择使用远程供电方式替代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传感器。1.2井下人员定位技术及系统。由于普通的GPS定位信号无法实现井下通道的全面覆盖,因此对煤矿井下的人员定位技术以及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情况下,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人员定位识别卡需要大于等于每秒五米的识别卡位移速度;对于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分站与井下人员定位识别卡,要求无线传输的距离在十米以上;井下人员定位识别卡并发数量要求在80以上,总体的安装数量要控制在八千以上。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要提供井下生产作业人员位置检测系统,特别是一旦井下作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安全事故,利用位置检测系统能够及时的发现井下工作人员的具体位置,从而快速及时的进行相应的救援工作,将人员损失控制在最低范围内。1.3移动通信技术及系统。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来讲,离不开移动通信技术及系统。这一系统要在全矿井的范围内覆盖到,这是因为煤矿作业的无线传输具有较大的损耗量,需要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矿井和矿井之间具有不同的无线传输特点以及规律,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到各个矿井的特点,将这一技术的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
2煤炭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的目的
虽然我国的煤矿生产行业带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带动经济发展背后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话题。所以为了使煤矿开采工作可以顺利进行,需对开采时周围环境各项指数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开采,从而保证煤矿开采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这就需要以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的应用来保证煤矿生产安全工作的顺利展开。
3对未来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的展望
3.1可对井下工作人员进行精准的定位。如果煤矿开采不幸发生安全事故后,为了使工作人员受伤率降到最低,需要第一时间了解到井下开采人员的具体位置,才可方便后续的救援行动。就目前我国煤矿开采行业而言,大部分以漏泄电缆与RFID等方式来给井下开采工作人员进行人身定位。这些定位技术对于煤矿开采不幸发生安全事故后无法实现对井下开采工作人员的精准定位,从而影响后续救援工作的时间,无法满足对事后的救援要求,所以对于今后的煤矿开采行业而言,人员精准定位技术是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3.2趋于一体化发展模式靠近。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具有避险与逃生声光提示、应急扩音通信、位置监测、报警联动等多数功能,可完善对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的实施,从而全方面的进行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控。煤矿生产管理人员可以借助于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对因开采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从而使因事故带来的人身安全问题得以降低。3.3加强对生命探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该技术的作用与人员精准定位技术相仿,为的就是在煤矿开采危险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了解到煤矿开采工作人员的具体位置,大大减少因准备工作所浪费的时间,对煤矿开采事故受到伤害的工作人员及时救治,加强生还率。因煤矿开采工作环境与各项参数的不确定性,对技术的展望还需要以煤矿井下生产工艺环境来设计出适应各种煤矿开采环境的生命探测技术,以此来保证煤矿开采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3.4加强地质环境灾害的预警技术。所谓的重大灾害,是由自然环境所导致的。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煤矿开采危害事故也时有发生,其不仅影响着煤矿生产,还影响着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所以对应用重大灾害预警技术,也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提高重大灾害预警准确性,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系统应研发水灾、瓦斯和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预警技术,从而使煤矿开采的安全问题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