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盘考核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2 03:37: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通盘考核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通盘考核

探讨财政政策发展的通盘考核(2)

一、加入WTO后中国财税可能受到的影响和税制改革问题

中国加入WTO的日子正在临近,“入世”后的财税改革及其相关政策取向为各方所关注,在此试作简要讨论。

(一)入世带来的制度创新压力必然要求加快和深化财税改革

入世,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和日益“全球化”的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大势所趋。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应看到,入世将是中国经济管理体制模式与经济增长模式“两个转变”的一种催化剂,必然产生国外制度规范、竞争机制、科技水平、市场辐射等方面带来的冲击,增加中国调整经济机制与经济结构、提高科技含量的压力,短期看虽有痛苦,长期看却将是良性的效应,逼着我们上下一心,转换机制,加快市场化和现代化步伐,推进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靠创新调动潜力,焕发活力——竞争力是竞争出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在全球化的大市场环境中发展确立的。

中国财税体制是政府经济调控体系和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力工具,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新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入世以后,这些矛盾将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因而入世带来的制度创新压力,必然要求我们加快和深化财税制度改革。

(二)对关税将分步调减并改进结构与管理

查看全文

探讨财政政策发展的通盘考核(1)

财政政策是世界各国政府追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在弥补“市场失灵”的资源配置、维护社会稳定的收入再分配、保持经济稳定的反周期操作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其功能,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十世纪80年代初,中国在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使经济全球化趋势方兴未艾的当口,发动了以国家现代化为指向的改革开放。中国的财政政策在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的历程,也沿着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轨迹,在积极借鉴市场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发挥了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的基本情况与机制转变概述

一、从分权“突破口”到分税分级框架建立:财政体制变革中财政政策向“间接调控”转变

中国渐进改革的初期,与农村改革、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一道,财政是在传统体制上打入楔子的“突破口”之一:从1980年起改变以往“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集权型财政体制,改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分权型财政体制。这一阶段的种种安排,都是为正面启动城市改革和宏观、微观配套改革准备条件。财权向地方下放之后,在企业层次上先后进行了企业基金制和企业利润留成制的改革试验,又前进到一、二步利改税,试图在对外开放、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培育市场的大背景下,通过放权让利和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分配关系,达到搞活企业、解放生产力的改革目的。

1985年,以利改税为基础,财政“分灶吃饭”体制的具体形式改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1988年后,又调整为“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分权”取得了明显成效,又很快暴露出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地区割据、财力分散和运作失范,企业难以真正搞活,政府间财力分配也难以真正规范和稳定。经过反复的问题剖析、理论研讨、国际经验借鉴和试点经验总结,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及财政改革与整体改革配套的轴心逐步得到明确,即认识到应建立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从政府财力收支的制度框架上,改变凭借行政隶属关系压抑和损害经济运行效率的“条块分割”,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二位一体地处理好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两大基本经济关系,使宏观经济管理由传统的直接控制,转为政府运用政策工具、通过市场中介间接调控的新经济运行机制。

查看全文

农业生产经营工作要点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首战之年,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聚焦重点难点,压实发展责任,确保2016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考核蝉联综合一等奖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为统揽,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目标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的要求,以继续完善推进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强化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擦亮“精准扶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大特色,致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致力建设“强富美高”新,为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和保障。

二、总体目标

2016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农业机插秧工作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初见成效,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会发挥实效,双增收工作得到巩固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财务管理规范运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三、工作重点

查看全文

行政服务中心服务品牌实施方案

为深入开展“机关效能提升年”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塑造政府对外服务窗口良好形象,根据市文明委[20*]13号《关于在全市开展“让行业更文明,让群众更满意”优质服务系列活动的通知》,市文明办[20*]12号《关于开展“创服务品牌,树行业形象”竞赛活动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升“中心”服务水平,我“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制定“项目办理智能化查询”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开展“机关效能提升年”活动的要求,积极创新服务理念,建立高效运行的服务机制,形成科学规范的服务模式,落实配套完善的服务措施,打造具有特色的“优质服务品牌”——项目办理智能化查询。使“中心”的各项工作实现三提高一优化(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满意率,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从而进一步密切政府机关和企业群众的联系,树立政府机关文明服务形象,更好地为企业和群众服务。

二、服务品牌名称、内容及特点

1、品牌名称

项目办理智能化查询

查看全文

发改委廉政分解工作措施

根据淮办发〔2012〕10号(关于转发《市市直单位2010年腐倡廉主要工作任务分工意见》的通知)精神,2012年我委承担市分解主要工作共12项,为确保各项工作任务

分解任务的圆满完成,现结合我委实际提出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坚持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业务建设等一起研究、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考核,一同验收,对照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和《廉政准则》,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阶段性成效和存在的薄弱环节,研究明确工作着力点和努力方向。做到良性互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与协办单位加强协调、积极配合,认真督办,确保各项分解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腐败斗争,更好地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第二,加强学习,强化教育。认真开展对中央和省、市纪委全会、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的学习教育;进一步加强对《廉政准则》和市委、市政府政府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的学习教育和贯彻执行,继续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先进典型示范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特别领导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决策部署上来,努力营造全委上下靠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自觉廉洁自律、自觉廉洁从政、自觉拒腐防变的浓厚氛围。

第三,结合实际、统筹推进。一是坚持把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任务与贯彻落“惩防体系实施细则”相结合,认真查找本单位本部门容易诱发不廉洁行为和腐败现象的部位和环节,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预防和治理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内部管理制度,并认真抓好落实,为推动各项工作提供政治保障。二是坚持把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任务与做好改革发展等工作相结合,紧扣国家政策导向和要求,结合我委工作职能,谋划争取一批扩大内需见效快、拉动增长作用大、打基础、管长远、效益好的重大项目。三是坚持把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任务与履职尽责相结合,进一步加大跑省跑部力度,加强沟通,主动配合,最大限度地争取主动,最大限度地抢占先机,最大限度地在国家和省项目计划盘子中争得更大份额。同时切实加强对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协调指导,把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力量统一起来、调动起来,增强工作的整体合力,提高工作的整体效应,精心做好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保中央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工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查看全文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经验材料

面对##电网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时期,安全生产管理必须采取非常的手段、非常的举措来应对电网飞速发展对电网及设备管理的需求,做好迎接困难、迎接挑战的充分准备,抓住工作的关键,重点突出,求真务实,理清思路,优化流程,建立健全基础管理体系,加速与国家电网公司、省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对接,切实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保障体系。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一、加快安全生产基础管理体系建设,尤其是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的专业化、精细化管理。

二、突出安全生产超前管理,抓实抓细公司常态化专业管理和定期检查评比,强化安全生产的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总结整改的全过程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结合电网十八项反措及相关生产管理标准,加强对基建工程及改造工程设计、设备招标选型、监造、安装验收的把关,在基建工程及设备改造时彻底杜绝装置性违章,实现关口前移;并高度重视电网建设高潮期输变电工程投产前的人员组织、电网及生产运行准备、标准化管理,确保一大批重点工程投运后电网管理、运行维护的顺利进行。

二是2006年开始全面加强输、变、配电及通讯、自动化专业标准化创建工作,恢复变电站“达标”工作机制,制定严格的标准化考评考核管理办法,要突出各基层的日常专业标准化管理,逐级推动、责任上肩,加大公司层面的标准化抽查,2006年内从严、高标准对公司所有生产班组组织进行“达标”验收;并以此树立各专业“样板班站”,以点带面,着力提高各专业及班组的标准化水平和生产技术自主管理水平。11月份将集中组织进行变电标准化检查评比,并进行通报及奖励考核。

三是从各单位到公司都应在安全生产中时刻树立电网意识,逐级高度重视电网停电计划的管理,突出通盘考虑、强化停电计划的严肃性,并加大可靠性指标的管理和考核,尤其是3-5年内公司电网建设、设备改造任务繁重,电网安全可靠及运行管理面临许多问题,各基层单位应建立停电及检修计划预评估分析制度,结合停电计划分析把关,加强重要改造检修工程施工的安全组织技术措施和方案的审查把关,切实实现责任下移。

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一、公办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现状

目前公办高职院校普遍在机构设置上采用一部门多职能的精简形式。即财务部门负责全院资产的价值核算;总务后勤部门负责管理全校的资产,包括建立资产总账、审批资产的购置甚至相关的招投标事项;科研部门或行政办公室负责无形资产登记管理;资产使用部门负责本部门使用的资产管理,建立资产明细账。这些通用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资产购置决策程序不科学。对资产实行部门管理、无偿使用的管理模式,使用部门对资产不承担经济责任,客观上容易造成滥用资产、乱买资产的问题,诱发私心。资产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如果被排除在资产购置申报决策程序之外,就无法起到应有的监管作用。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都在竞争中央、省级示范性院校建设,其中很多指标涉及资产的多寡,也造成一些资产的购置盲目,一些资产尤其是大设备购置入校后却甚少使用或一直闲置。2.校企合作涉及国有资产的有偿使用和转移问题。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因应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冲破体制上的问题,将拥有的国有资产放置在合作企业的厂房中,或者提供给企业人员在校园内使用,这就涉及到如何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以及国有资产为企业所用,以及其使用费和折旧费该如何收取、如何入帐、如何管理和使用的问题。3.旧校区的固定资产如何盘活。高职院校大都扩建了新校区,其旧校区的部分课室、实验楼、宿舍等出现闲置情况。如何在不影响旧校区工作和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加以有效利用,令这些固定资产派上新的用途,甚至通过对外租赁获取经济效益,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4.科研资产的管理问题。公办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目前比较混乱,只要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参与者的通讯费、交通费、资料费、办公用文具及设备等开支,只要沾边都可以课题费报销,导致国有资产流入个人手中。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必须落实“有人专管”和“观念创新”“手段创新”问题。

二、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改革思路

高职院校必须树立资产管理为高职教育服务的理念,建立单独的专职管理机构(一般称“资产管理处”),按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对高职院校的国有资产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购置、统一调配的;并明确要求各职能部门正职领导作为本部门资产的直接责任人,配备专职或相对专职的资产管理员,培训其网上系统使用技能。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全程参与院校资产立项审批、招投标过程、购置、调剂、迁移或报废等环节的管理,具体如下。1.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管理高职院校资产。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一种大教育理念,要求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资产管理必须切合专业、专业群和课程的实际需求,实现教学资源、资产的有效配置和使用。目前亟须解决的就是针对各个二级院系的专业群和课程,对应建设接近真实生产工作环境的实训实验课室。2.建立一级管理机制统管国有资产。实施国有资产购置审批制度,一般消耗品(教学、办公)的购置实行各使用部门总体预算、经费打包、节约有奖的制度;对达到一定价值的资产的购置,必须严格审批,实行多部门定期沟通协商、论证评价后再审批的制度,严格按学校预算配置学校国有资产。具体操作上应以部门为单位以编制预算,对全年资产管理工作通盘考虑,列清明细,部分资产如消耗品可实行有偿使用原则,有偿使用的费用在预算中打包列支。3.建立“守土有责”的资产使用机制。对高职院校的资产使用部门要落实资产管理责任人制度,一般来说,正职领导为把关责任人,将资产的保养率列入资产责任人的业绩和晋升的考核范围。同时,建设培养好兼职资产管理员队伍,不另设专职人员,划拨专门的管理经费和管理补贴,同样将资产的保养率列入资产责任人的业绩和晋升的考核范围,使兼职资产管理员队伍从“精简”向“精干”发展。4.严格对涉外校产的管理。专门针对涉外的国有资产建立管理制度,总体上须把握三个大原则:一是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二是有利于教学;三是盘活资产,宁缺勿滥,保值增值,适当创收。对于校企合作涉及到需要学校提供设备、设施到企业的,必须与企业签署协议,就资产的管理和维护达成一致意见,明确维护责任和维护费用,并定期巡查。对闲置的学生宿舍、课室楼、实验楼、实训楼等资产要核查评估,制订发包方案,向社会招租,但必须不对校区秩序造成干扰。

作者:张晓云 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绩效考核论文

一、高职院校绩效考核制度的选择

本文笔者根据此意见提出如下选择态度,以供高职院校参考:首先,管理考核的制定应符合院校特点。我们知道,院校绩效考核的主体同处一所学校,考核效力及于学校教师职工。再加上不同的院校会有不同的教师现状,因此院校考核制度在细节上会有所区别,而院校也应根据本校考核对象的实际来选择、制定制度。其次,管理与考核应彼此独立、分别实施、有机统一。院校考核制度应与日常的管理制度有机地划分开,并通过体系独立、分别实施的设计来防止行政权对考核的干预,以实现考核的公开、公平性。但同时,二者的结合也是有必要的,譬如在考核的实施过程中。再次,对国内外代表性考核模式的借鉴是必要的。在院校考核制度发展的初期,对于代表性考核模式的借鉴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目标管理(MBO)、关键绩效指标(KPI)、平衡记分卡(BSC)、360度反馈评价等。但在我们借鉴的同时需理清这些模式存在的前提要件、预测评价效果以及对于实际教学的意义,切不可照猫画虎。最后,管理考核制度应实现被考核对象利益的最大化。院校广大教师职工是管理考核的两大主体之一,作为被考核对象,他们理应是考核制度的直接受益者。换句话说,考核制度的确立与维护其实质就是对于教师职工权益的保障与发展。因此,以教师职工为核心应成为高职院校管理考核的共识。而在此思路指导构建下的考核制度也将是科学、全面、合理、可持续的。

二、高职院校绩效考核流程的实现

我们知道,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应包括制度本身与制度实施两部分,任何单一的存在都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效力,甚至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据此,笔者设计出如下制定、实施流程:

1.建立科学、全面、合理的考核制度。关于高职院校绩效考核模式的选择,我们在上文中已提出相应观点。而在考核制度的建立阶段中,模式的选择只是“提纲挈领”的一步,我们还需要在其他方面进行补充、加强,其中尤以制度制定的参与者最为关键。一般来说,院校考核体系主要涉及两大类群体,一为处于考核主体的管理层,二为处于考核对象的广大教师职工。而绩效的实施在制度上来说是考核主体对考核对象的考核,因此教师职工参与制度设计是保障其切身利益的第一道“防火墙”。据此,笔者建议广大教师职工应积极参与到考核制度的设置上来,以教师代表大会、教师职工代表等形式来关心、监督本校的绩效考核发展。

2.及时、有效地公布考核计划。纵观现有的考核制度,各个高职院校的考核计划无不是以图表的形式将考核指标列举其中,并赋以相应的评价分值。这样的考核计划一目了然,具有极强的指示性,但在某些方面却缺乏灵活性,譬如对于教师教学印象的好坏,就不宜用具体的数字评价之。因此,对于考核计划我们应坚持及时、有效的原则:一方面及时将制定好的考核计划公示出来,以供教师职工参考实施,并对教师提出的质疑意见及时反馈、及时修正;另一方面具体分析、划分考核内容,正确使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查看全文

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确保换届工作顺利进行

这次区、县(市)领导班子换届改革力度大,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区、县(市)委和有关职能部门要精心组织安排,扎实细致工作,确保换届顺利进行、圆满成功。1、严格把握换届工作的总体安排。根据省、市委的统一部署,这次党委换届工作大体作如下安排:会后市委组织部将对考察组全体成员组织集中培训,7月23日赴13个区、县(市)进行换届考察,8月中旬前基本完成面上考察任务。9-10月份市委拟定13个区、县(市)换届人事安排方案。部分区、县(市)常委班子成员和交流干部争取提前到位。12月,13个区、县(市)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明年1-2月份召开13个区、县(市)“两会”。市本级党代会和人大、政协“两会”大体参照上届时间。2、认真组织好换届考察。这次换届考察,市委在全市抽调精兵强将,组成13个考察组,对13个区、县(市)组织进行换届考察工作。这次考察组的力量配备很强,考察组的组长全部由熟悉组织人事和党务工作的现任局级领导干部担任,而且组织部除部长和常务副部长外,其他副部长和部务会议成员基本都带队参加。并且一个考察组只考察一个区、县(市)。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对这次考察的高度重视。市委考察组受市委委托,肩负着为市委把好选人用人第一道关口的重任,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考察组的同志要加强学习,熟练掌握和运用综合考核评价的科学方法,严格按照干部选拔工作的程序和制度规定办事,坚持公道正派,严守组织人事纪律,避免考察失真失实,坚决防止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拔”现象的发生,树立和维护市委选人用人的良好形象。市委组织部和各区、县(市)委都要积极配合考察组的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3、加强换届工作的统筹协调。区、县(市)换届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层次,在纵向上要与乡镇、市级领导班子换届相衔接,在横向上要搞好党委换届与人大、政府、政协换届的衔接。比如,根据本次县、乡两级同步换届选举的特点,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候选人要在同一时间内分别提名,并同时分别选举;同时,市人大代表候选人必须在明年1月10日前下放到各区、县(市),在各区、县(市)人代会上选举出新一届杭州市人大代表。所以,这次换届各项工作盘根错节,环环紧扣,统筹协调的任务十分繁重。为此,市区、县(市)换届工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相互沟通,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协调好面上的工作。各区、县(市)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通盘考虑换届工作方案,制定详细周密的工作流程,抓实抓细每一环节的工作。各区县(市)人大、政府、政协和纪委以及党委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形成搞好换届工作的合力。此外,要依法按规认真做好换届的宣传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4、精心抓好关键环节的工作。一是要精心做好代表选举和委员协商提名工作。要按照代表、委员的条件,搞好人选的考察和审查,确保选出的代表和提名的委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先进性。对领导干部中的人选,要与班子建设通盘考虑,需调整的要及时到位。在代表选举中,要进一步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组织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代表的推荐、选举。要根据新时期党员队伍、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调整优化代表组成结构,适当增加生产和工作一线的代表名额。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党代会代表的比例。对党代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可进行公示。二是要起草好工作报告。深入调研,集思广益,认真起草好党代会和人代会的工作报告,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任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十一五”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要提出一个好的人事安排方案。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委有关政策、原则、程序酝酿人事安排方案,确保提出的人事安排方案既符合党的干部标准,以及省、市委关于领导班子配备的有关要求,又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四是要认真组织好换届选举。要制定好选举办法,以利于实现党委人事安排意图。要做好人事安排说明,把中央和省市委关于领导班子建设的方针、政策、要求讲清楚,把人事安排方案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讲清楚,把提名理由讲清楚,使代表和委员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党委的主张。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做工作、提要求,引导党员、干部、代表把发扬党内民主、行使民主权利与执行党的决议、贯彻党的主张统一起来。要对大会选举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分析透,并做好预案,及时掌握有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确保选举工作顺利进行。5、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换届工作的全过程,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牢记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正确对待领导班子配备改革,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正确对待选举结果。尤其是对退下来的同志、异地交流的同志,更要多些理解,多些关心,多些爱护。同时,要严肃换届组织人事纪律,坚决抵制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换届人事工作中的徇私舞弊等违纪违法行为,创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做好这次区、县(市)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任务艰巨、事关全局、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省、市委的统一领导下,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换届各项任务,为实施我市“十一五”规划、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查看全文

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一、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1.不恰当的成本核算方式。

在我国,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成本核算大部分选择以最终产品销售出去为惟一对象的会计核算方法,成本核算只停留在最终销售出去的产品上,并没有细微深入到每一个生产作业环节,而各个环节的成本核算管理又是企业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的最好表现。这样的结果是不能提供管理人员准确的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员工、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各个营运环节的成本信息。

2.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许多煤炭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往往是照章办事并未将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更谈不上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核算。另外,从绩效管理的角度来看,一些煤炭企业单纯注重销售成本,从而选择了不恰当的核算方式,忽略了对交易成本和储存成本等的核算,致使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3.经营管理意识不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