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执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2 03:05: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统计执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统计执法

统计执法监督情况总结

今年以来,我局在州执法局及县法制办的业务指导下,着力加强了统计执法工作的领导,强化职业道德规范,完善统计执法制度,对执法人员强化约束,防止和杜绝统计行政执法人员在工作中出现违规的现象,教育和倡导执法人员真正做到热心执法工作。在统计行政执法工作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制度的要求处理各项统计行政执法事项,并认真学习贯彻《省统计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令第19号令和20号令》等,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性,现将本年度统计执法监督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严密组织,确保统计执法工作落实

根据省、州统计局的统一部署,为确保全年统计工作顺利开展,我县切实加强领导,严密组织,积极开展统计执法工作,局领导都十分重视,一把手挂帅,带头学习,带领执法人员、专业人员到统计基层起报单位进行统计执法检查,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具办人员负责实施并精心操作。县统计局形成全员执法,人人能执法,个个能检查,作到县乡联动,确保了统计执法工作贯彻、部署落到实处。

二、加大统计法律法规宣传,利用媒体提升宣传力度

加强对新《统计法》、《省统计管理条例》、《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宣传,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充分发挥了统计法制在维护统计数据质量、净化统计工作环境、规范统计工作行为和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全员执法的良性执法机制。全力推动统计行政执法制度的实施,建立诚信的执法信息质量,规范统计执法行为,自觉提高了认识,统一思想,提高了对统计行政执法行工作的认识程度,制度更加完善,措施更加得力。

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认真搞好统计执法工作

查看全文

统计执法检查规定

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保障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贯彻实施,维护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各级统计行政机关负责贯彻并监督执行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统一领导、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执法检查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同级统计行政机关的组织指导下,负责监督检查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贯彻实施,协助统计行政机关查处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的统计违法行为。

第三条各级统计行政机关应建立统计执法检查责任制,切实保障统计执法检查所需的人员、经费和其他工作条件。

第四条统计执法检查应当贯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坚持预防、查处和整改相结合,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合法、公正、公开、高效地进行。

第二章统计检查机构和统计检查员

查看全文

统计执法检查规定

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保障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贯彻实施,维护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派出的各级调查队是统计执法检查机关,负责监督检查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实施,依法查处违反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行为。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派出的各级调查队应当分工协作、加强沟通,避免重复检查。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组织指导下,负责监督检查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贯彻实施,协助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查处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的统计违法行为。

第四条各级统计执法检查机关应当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保障统计执法检查所需的人员、经费和其他工作条件。

第五条统计执法检查应当贯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坚持预防、查处和整改相结合,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合法、公正、公开、高效地进行。

查看全文

统计执法追究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对统计执法的监督,预防和养活统计执法过错行为的发生,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以下简称“统计执法机关”)及其统计执法人员在统计执法过程中出现过错,应当追究责任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统计执法机关及其统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统计执法过错行为,应当受到责任追究:

(一)没有法定依据越权执法或者违反法定程序的;

(二)对发现的统计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三)干扰上级统计执法机关办案、包庇、纵容统计违法行为的;

查看全文

浅谈统计执法的难点

浅谈统计执法的难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完善和国家“依法治国”战略的大力推进,法制意识不断深入人心,法律在调节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统计法制建设也在这样的大气候下得以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执法的环境更加优化,执法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广大基层统计人员、特别是不少领导干部的统计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为依法治理统计环境、确保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统计数据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然而,由于统计工作本身的职能和性质所决定,统计执法对象的违法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有别于其他诸多法规,统计数据又与各级领导的政绩密切相关,加之现在统计调查对象日新月异、变化无常、很不稳定。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法》在其实施过程中的奋力推进。与其他许多法规比较起来,其“软弱”的一面仍不时有所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统计执法的难度。

一、统计对象“私有”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公有制经济不断减少,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增加,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更为突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亮点。所以各级党委、政府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制定出了许许多多的优惠政策,这对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他们的不断涌现也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这部分企业不仅几乎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而且其中的大部分统计基础工作十分薄弱,统计法制意识十分淡薄,与以往的国有企业相比较,他们总认为企业是“自己”的,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可以,给国家交税也应该。怎么还要提供什么统计数字,好象这不是他们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统计范围宽泛化。正因为各种社会现象、经济成分竞相涌现,统计方法制度的滞后性也在所难免。统计部门完成国家统一的调查任务已面临许多困难,但还不得不尽力完成突出地方特色的各种调查任务,由于受其决策短期性、多变性的影响,使得统计范围不仅宽泛而且很不稳定,正准备统计时去找它它又已不存在了,相应的方法制度也五花八门、变化无常,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还很难跟得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也很难用统计法规进行规范和管理,客观上增加了统计工作依法管理的难度。

三、违法行为政绩化。《统计法》与其他很多法律法规比较起来,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违法者的违法行为与政绩密切相关。所以有“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层层加水、水到渠成”等流行语。统计数据本应由各级统计部门从下而上逐级汇总而得,或由统计部门按一定的科学方法调查推算而得,统计、调查多少就是多少,实事求是是统计工作的生命。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统计数据要由各级党政领导审核签字方可上报,更有甚者还有从上而下层层下达统计数据的怪现象。领导关心重视统计工作、统计数据是十分应该和必要的,这也是统计工作发展的重要保证。关键是不能让这种关心走了样、变了味。政绩数字大都为事关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数据,理应纳入统计法规规范和管理的重点,但正因为它与领导的荣辱升迁挂起了钩,所以也就成为了领导特别关心的数据,而这种关心还往往被“为了部门和地区的利益”所美化,他不是关心其真实性,而是关心其实用性,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执法,其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四、违法后果隐蔽化。这也是统计法规的一大特点。与杀人放火、打架斗殴、交通肇事、贪污腐败、强奸妇女等等诸多违法犯罪活动比较起来,违反统计法的后果再严重,也难于与前面这些违法犯罪活动所产生的后果那样能引起领导重视、社会关注、公众愤慨,他不仅不会使哪个个人、家庭受到任何直接、间接的什么损失,更不可能产生不怎么怎么样就不足以平民愤、就有人要上访不休、就有领导会座不住、就有媒体会闲不住等一系列轰动效应。而且绝大部分时候还可能会给违法者个人、部门、地区带来可观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何乐而不为呢?违反统计法规的直接后果对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公平竞争、掌握实情、科学决策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犹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可以说是一只悄无声息的温柔杀手,但人们却乐意地与它友好相处,甚至呵护有加。这就使统计法规贯彻实施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十分脆弱,这也许是统计法规的“先天不足”,从而增大统计执法的难度,但愿我们再不要重蹈“谎言误中国”的覆辙!

查看全文

统计执法教育总结

2011年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县统计局着力加强了统计执法工作的领导,强化职业道德规范,完善统计执法制度,对执法人员强化约束,防止和杜绝统计行政执法人员在工作中出现违规的现象,教育和倡导执法人员真正做到热心执法工作。2011年统计行政执法工作,能够按照法律法规及制度的要求处理各项统计行政执法事项,积极贯彻执行《统计法》、《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确保统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一、加强领导严密组织,确保统计执法工作落实

根据省、市统计局的统一部署,为确保全年统计工作顺利开展,县统计局加强领导,严密组织,积极开展统计执法工作,局领导都十分重视,一把手挂帅,带头学习,带领执法人员、专业人员到统计基层起报单位进行统计执法检查,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具办人员负责实施并精心操作。县统计局形成全员执法,人人能执法,个个能检查,作到县乡联动,确保了统计执法工作贯彻、部署落到实处。

二、加大统计法律法规宣传,利用媒体提升宣传力度

加强对新《统计法》、《省统计管理条例》、《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宣传,全力推动统计行政执法制度的实施,建立诚信的执法信息质量,规范统计执法行为,自觉提高了认识,统一思想,提高了对统计行政执法行工作的认识程度,制度更加完善,措施更加得力。1、近年来统计法律法规宣传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进行专访解答、专题宣讲,流动字幕宣传;2、在县政府网宣传统计法律法规;3、在商业电视屏幕上宣传《统计法》;4、在县党代会、人代政协会上印发资料统计法律法规向每位代表进行宣传;5、将统计法律法规印在统计月度资料和统计年鉴上进行宣传;6、利用统计法宣传月加大对新《统计法》的宣传;7、联合部门增强《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宣传力度;7、组织领导干部、统计人员参加《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知识测试;8、认真做好《统计违法违纪案件移送制度》宣传。年统计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乘新《统计法》及《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实施掀起多次宣传高潮,达到了向领导宣传、向社会各界社会团体宣传,向公众宣传的目的。

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认真搞好统计执法工作

查看全文

统计执法检查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保障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贯彻实施,维护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派出的各级调查队是统计执法检查机关,负责监督检查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实施,依法查处违反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行为。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派出的各级调查队应当分工协作、加强沟通,避免重复检查。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组织指导下,负责监督检查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贯彻实施,协助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查处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的统计违法行为。

第四条各级统计执法检查机关应当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保障统计执法检查所需的人员、经费和其他工作条件。

查看全文

统计执法检查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保障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贯彻实施,维护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派出的各级调查队是统计执法检查机关,负责监督检查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实施,依法查处违反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行为。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派出的各级调查队应当分工协作、加强沟通,避免重复检查。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组织指导下,负责监督检查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贯彻实施,协助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查处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的统计违法行为。

第四条各级统计执法检查机关应当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保障统计执法检查所需的人员、经费和其他工作条件。

查看全文

统计执法检查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保障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贯彻实施,维护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派出的各级调查队是统计执法检查机关,负责监督检查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实施,依法查处违反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行为。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派出的各级调查队应当分工协作、加强沟通,避免重复检查。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组织指导下,负责监督检查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贯彻实施,协助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查处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的统计违法行为。

第四条各级统计执法检查机关应当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保障统计执法检查所需的人员、经费和其他工作条件。

查看全文

统计执法监督意见

区统计局要按照新《统计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严肃处置。对统计违法违纪案件区统计局将合作有关部门予以通报,对在统计执法检查中查出的各种统计违法行为。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震慑违法者,警示全社会,维护法律的权威。

强化统计执法监督,根据市统计局关于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为统计改革和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法制保障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将年全区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九届八次全会和全市统计工作会议精神,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照新《统计法》规定,进一步加大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目标的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拒报、迟报、虚报、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为全区统计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年计划检查各类企事业单位70家。工作目标: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以各企事业单位年统计年报等统计资料为主要检查依据。

二、检查对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