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2 02:19: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统计学课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学统计学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本文利用CDIO的先进教育理念,在工程学科的培养目标结构框架思想指导下,以医学统计学课程为例,结合高职院校的具体实际和医学统计学课程的特点,确立了培养的理念以及培养目标,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CDIO模式;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这些年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2000年以来,麻省理工学院与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组织,经过四年的研究摸索,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同时也成立了名为CDIO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的研发到运行的周期为载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学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经验,这样可以和课程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我们应该转变对人才观的认识,以往是单从个体的角度,现在要转变成为从个体、团队、组织和社会的多个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人才。
一、医学统计学课程现状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统计的原理与方法,根据医学需要,对收集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然后再进行分析与推断的一门学科。只有先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然后进行整理和分析,才能科学推断不确定性的数据,进一步揭示医学研究中掩盖在偶然因素中的本质规律,从而可以为解决医学方面的问题提供科学有利的依据。医学统计学是掌握医学特征非常必要的工具,被大量用于研究人类健康的水平、衡量卫生等工作的效果、分析医学研究中的实验成果。医学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注重应用的学科,是医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各式各样的高科技在不停地发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统计学,然而医学生的统计学素质比较薄弱,会妨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随着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将会影响教学的各个方面,例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但是,由于医学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统计,思维比较抽象,而医学专业的学生更习惯于具体形象的思维,因此学习过程中有些困难,并且逻辑性的推理又多,计算比较复杂,计算量很大,加上高职学生数学的基础比较弱,高数的基础知识几乎没有。
二、CDIO理念下《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内容
统计学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应用统计学是高职财经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在教学中着重突出实践性。其中,应用互联网调查平台开展课程实践项目,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是本课程教学改革中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高职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互联网调查平台
1在高职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增加对于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的原因
1.1对于教学对象的分析。鉴于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非统计专业学生,对相应理论的学习有限,且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就即将开始上统计学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包含了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学届的授课对象进行调查。所回收的141份问卷中显示,认为统计学课程较枯燥11.35%;非常枯燥的占18.44%,一般的占52.48%;认为统计学课程较有趣的为27.66%,认为非常有趣的比例为1.42%。从调查结果和之后的随访来看,在许多学生看来,统计学的许多内容较枯燥。当然,对于其中52.48%抱着“一般”态度的同学,他们愿意投入“一般”的时间进行学习,“考试通过就好”,并没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之所以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这个答案,也主要缘于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已感受到数据带来的便捷,日常生活中也对统计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加之授课对象在以往不同学习阶段都或多或少地了解、学习过一定统计基础知识。虽然学生对统计学有一定了解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但是仍然无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多时候反而会影响对课程中更为关键的重点和难点的进一步学习。另外,认为统计学课程较有趣的为27.66%,认为非常有趣的比例为1.42%。两者之和为29.08%,所占比例不到1/3。这少部分学生主要通过阅读和社会实践,或者是中职阶段专业学习了解了更多统计学知识,对于课程内容有着较为准确、深入的认识。有些同学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过统计调查、统计图表等方面的实践环节,因此他们对课程学习较有兴趣。无论属于上述哪一种情况,就学生自身而言,他们很难对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产生兴趣,当然也就不利于在课程学习中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应用。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统计学相应知识与技能,即使最终通过死记硬背公式或是“搭便车”通过了课程考核,学习结束之后也很难将统计学知识直接迁移到实际的工作与生活领域中,更不用说灵活应用了。在对印象中的统计学课程学习难易程度的调查中,排在第一和第二位的答案是“一般”和“较难掌握”,占比分别是51.6%和21.9%,远高于其它答案。可见,即使是统计学课程改革已从多角度着手,并在实践中推进了多轮,仍然有相当大比重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认为这门课程较为枯燥且难度较高。这一问题也是笔者进行高职统计学课程改革中主要考虑的因素。1.2增加对于对于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的优势。为了改变统计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高职应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结合教学目标、岗位需求等诸多方面因素考虑,应用互联网调查平台开展课程实践项目,并将其做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侧重其考核,成效显著。实践证明,课程教学中增加围绕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开展的课程实践项目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现代化教学理念的作用;也有助于学生掌握统计学相应内容的信息化处理方法与理念。最终可以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的统计专业技能与素养的目标。在应用统计学课程改革中,增加对于对于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的直接作用体现在:一是降低学生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容易入门;二是互联网本身已具有很多新型服务平台具有较多实用且专业的功能,将这部分内容融于教学内容中同样对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统计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的能力。
2对于围绕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开展实践项目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
2.1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就业需求。统计学是关于收集数据资料,数据整理、数据分析,进而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的一门学科。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统计学已越来越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中,其重要作用日益突显。应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数据处理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特别是应用信息化技术解决相应统计问题,在各个领域都有较多的工作需求。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初步分析……这些能力与素养不再仅仅是针对统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而是众多行业人才所应兼具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教育,更应突出这部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关于收集数据资料,数据整理等内容,在统计学课程中所占篇幅较大,所涉及的概念、方法等内容较多。即使有一定基础,要全面掌握相应内容仍然难度较高。在传统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清楚某些理论和方法的内涵,老师会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这些知识,学生课后复习负担较重,相应的传统理念考核也不利于学生统计素养的形成。因此,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初步分析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是高职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的重点,也是最有必要开展实践性教学,并增加考核占比的部分。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学生不仅应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必备理论知识;还需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环节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增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熟练相应操作技能,并树立起应用信息化技术处理统计问题的思想。2.2符合高职教育中“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借鉴姜大元教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模式被证明在大多数情况更为科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与工作过程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分析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设置或模拟工作过程情境组织教学,引入衡量工作任务完成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使学生获得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案。现代统计工作过程注重强调统计设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与显示、数据分析四个主要环节,其中前三环节的应用,包括第四环节中的数据初步分析,都可以在围绕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课程项目中得以学习和实践。关于数据分析中的深入分析,则主要指应用推断统计的方法对现象进行深入的描述、预测和分析。考虑到教学主体的学习基础、专业特点、教学课时等方面因素,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本课程实践项目考核的选做环节。其要点以其它形式进行考核。而在本课程围绕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开展实践项目中,主要侧重引导学生围绕项目实施数据收集、整理与显示、初步分析并形成统计调查报告的成果。对于选做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与教师互动,在完成项目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拓展性研究。在高职应用统计学课程改革中,将在围绕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课程项目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在评分标准中赋予60%或以上的较大比重,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相关工作环节的基本内容,以此来推动学生发挥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教师则主要帮助学生确立课程研究项目;引导学生们通过自行研究、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等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并最终完成课程项目。2.3符合统计学课程性质及其对“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与其他学科不同,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正是基于这样特殊性,学生本课程开展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对相关统计学基础知识、计算方法等内容的学习,更应该通过亲身实践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方法和技能全面掌握。因此,在开展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实践教学真正摆在与理论知识同等的位置。统计学是处理现实中“数据”的一门学科,统计本身就包含了统计工作的涵义,或者说统计就可以指统计实践。因此,统计学课程也具有实践性的要求,在高职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更是如此。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效率,使许多传统中需花大量人力和时间的统计工作可以高效、准确地完成,这些新的工作方法有必要让学生们在课程学习中有所了解进而加以应用,从而降低畏难情绪,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扎实地学习和应用课程内容。随着本课程改革的进行,围绕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开展实践项目被证明可使绝大多数学生畏难情绪显著降低。上课前和课程中能够积极针对课程项目开展学习,并能够积极参与到各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教学改革后的成绩分析也可证明围绕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开展实践项目的改革是有效的,同样也是便于推广的。
透视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分析
摘要:根据21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中重点突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数理统计课程应用统计学探讨
摘要:本文旨在对应用统计学专业中数理统计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入Python软件对各主要知识点内容进行实现,并从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和过程化考核等方面给出课程改革的几点探索,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高质量地落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数理统计;应用统计学;Python程序设计语言;人才培养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理统计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对于该课程传统的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风向标,结合大数据时代现状的发展需要,培养数理统计分析处理方面的人才更是大势所趋。数理统计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其以概率论为基础,研究大量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数理统计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已渗透到许多科学领域,并已成为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1]。但是,当前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却存在严重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将当前主流计算机语言用于在应用层面揭示各数理统计知识点的内涵,并使得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工具处理具体的数理统计问题,进而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培养是当前该课程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数理统计课程现状分析
本文以应用统计学专业为例,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现状、课程工具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介绍分析。
(一)数理统计课程简介
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学生认知差异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指明了方向。本文在梳理关于认知与教学、学习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统计学课程认知表征、统计学认知共性与个性、学生认知差异对教学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课程认知与教学关系与作用,最后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课程认知;认知差异;统计学;课程改革
课程认知是对课程的总体认识和感受,是学生学习课程和老师教授课程的基础。因此,准确的课程认知、全面了解学生的课程认知差异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对认知与教学、学习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国外对于认知与教学、认识与学习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个人学习行为等问题。比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国内学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把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结合进行探讨。比如,毛景焕(2000)从认知结构理论探讨了教学设计的原理;王艳萍(2004)、王旭红(2008)等人运用情景认知理论研究双语教学、英语教学;王文智(2009)、赵立影(2010)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分析多媒体教学、复杂学习中各种教学策略。但是,目前国内外专门就学生认知差异与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并不太多。从国内研究成果来看,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总揽性研究,比如邱侠(2003)、林俊(2008)等分析了认知差异对教学的影响;(2)具体课程教学研究,比如王妍莉(2009)、成小明(2002)、程勤风(2005)等分别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研究了信息化教学、政治理论课教学、双语教学。目前国内没有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研究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成果,更没有对数学、应用性较强的统计学进行教学研究,因此,本文从学生认知差异的角度研究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创新。
1统计学课程认知表征
1.1统计学课程认知类型
根据统计学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可以把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认知类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学科认知。学科认知是指学生对学科特点、性质的认知,主要包括课程特点、课程用途和先导课程等认知,是对统计学总体概貌的初探。(2)能力认知。能力认知是指学生对课程学习预先储备能力的认知,主要包括能力基础、学习压力等认知,是在学习统计学课程之前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目标能力的初始判断。(3)方法认知。方法认知是学生对课程学习方法和手段的认知,主要包括统计实践、软件操作等认知,是对统计学课程学习方法的初步认识。(4)效果认知。效果认知是指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学习效果的认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工具、学习兴趣等认知,是在学习统计学课程后对教学满意度的评价。
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分析目前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下生物统计学教学之不足以及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距,提出在课程整合模式下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改革措施,指出在教学中融入多元化的概念,推进课程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的有效整合。在教学中逐步实现新的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保障。
关键词:课程整合;生物统计学;素质能力
一、生物统计学的教育现状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生物统计的重要性日趋彰显。2014年LinkedIn对全球超过3.3亿用户的工作经历和技能进行分析,在公布的最受雇主喜欢及关注的25项技能中,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位列榜首。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实验调查资料的一门学科[1],是众多高等院校中生物学、医学、药学和农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前后章节关系密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具有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晦涩难懂,容易产生难学、厌学的思想。同时,目前生物统计学的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试验设计在教学中所占比例不足。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向人们讲授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试验方法和对收集到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的方法。凯尔文勋爵(LordKelvin)曾说过:“当你能够衡量你所谈论的事物,并能以数字来表达它时,可以说你对它有了一些了解;而当你不能衡量或不能用数字表达时,你对它的知识就是肤浅的和不能令人满意的”。由此可见,生物统计学作为量化事物的工具和手段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该课程的设置上忽视了新形势下的教学导向,偏重统计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忽视了试验设计的介绍。(2)生物统计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的脱节,学生缺少将统计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在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教学内容空洞而枯燥。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未将生物统计学与专业实践课联系在一起教学,使得学生脱离了社会实践,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3)生物统计学和医学基础课之间的分离。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将这两个学科整合在一起,学生既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又没有将生物统计学的知识应用到医学基础课的学习中。
二、课程整合理论对生物统计学教学的启示
基于上述课程设置及教育中的问题,南方医科大学生物统计学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构建了“课程整合”体系。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杜威(JohnDewey)发起的进步教育运动中,就有了一种综合课程的思想,他强调在理论与实践中倡导课程整合。ParkW.J.在参考了各类界定的基础上,认为整合的课程是超越单门学科有目的地组合知识、观点和探究问题,以达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更深层的理解[2]。根据目前生物统计学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深化生物统计学课程整合涉及到课程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
旅游统计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
[摘要]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本身内容抽象、理论难掌握的特点,应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旅游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创新型统计思维的旅游人才。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上,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搭建现代化的网络教学平台;设立“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采取复合式教学评价体系。在以提升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中,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生双向互动、小组合作及同伴互动的课堂组织形式,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旅游统计学;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旅游统计学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原理、方法及其在旅游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着重探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本课程重在培养本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学好旅游统计学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及进行前沿学科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然而,旅游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旅游学领域的应用,有逻辑性强、概念多、公式多的特点,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高,课程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同时,传统的统计教学模式往往更注重理论知识,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入大数据时代,旅游市场需要更多具有统计分析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现行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如何提高旅游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创新型统计思维的旅游人才已迫在眉睫,旅游统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旅游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等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教学理念上,从传统的课堂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思考、参与、实践;在教学手段方面,依托互交式的教学网络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增进师生交流、协作;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项目式教学、研究设计、学生上机实操、阅读文献、文献述评、撰写综述及课程论文等多元化的教法;在教学内容方面,基于系统化的工作流程对旅游统计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整合重置,删除了复杂的计算公式,注重应用性和创新性。
一、基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1]。建构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需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强调以学生的发展和学习为中心。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以及项目化实践学习,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励学生积极探索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注重师生之间的角色转变,加强互动与交流并强调有效教学。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模式,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指导。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利用信息手段动态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三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学习效果存在差异性,教师应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个性化学习引导[2]。
高职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和对策
摘要:统计学是经济类专业中的基础课程,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逐步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统计学的社会地位,并被广泛应用到各领域中。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就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实际情况来说,仍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其教学现状,并基于此,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树立全新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四个维度,提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旨在全面提高统计学教学效率,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职;统计学;现状;教学对策
统计学是我国教育部门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所设定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确保在学生充分理解及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提高他们的专业应用能力,能够将所学到的统计基础、统计方法、分析论证等知识有效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全面认知统计学课程,明确其重要作用。由于统计学能够将大量繁杂的数据,进行科学统一的处理,从中提炼出重要的信息,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统计学相继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领域中。面对这样的形势,高职院校应充分加强统计学课程教学的重视,积极调整教学方案,为当代统计学领域的创新性发展储备有效人才。
一、高职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不受重视。当前,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培养较为重视,因而,对高职院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相继增设了有关竞赛及创新类等方面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统计学课程时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投入也明显不足,有限的教育资金、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优秀教师。随着高职院校近年来,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其生源更加复杂,让原本不足的教学资源,变得更加紧张,致使许多院校采取合并班级的方式缓解压力,但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同时也会对阻碍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2.教学方式落后。传统单一僵硬的教学模式主要描述的是单一的黑板、粉笔、教材的常见教学模式,与当前教育提倡的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相违背。在这样的模式中,教师始终将自己看成班级的领导者、主宰者、统治者,将课堂时间为自己所用,硬性的通过呆板说教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通常只能详细记录笔记,并将其作为学习的参考工具。久而久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影响下,会变得愈发懈怠,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及精神,过于依赖教师,习惯被动接受枯燥的教学方式及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无法满足当代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3.教学内容陈旧。发展至今,适合高职院校的标准通用教材依旧不多,在以往教学中,许多教师过于注重统计工作的具体流程,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主要包含市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标准等,实则却只是对这些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学生无法真正了解与掌握,因而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高职院校的统计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相关案例较少,所存在的案例又过去陈旧,没有贴近实际生活,这样的现象,将会导致高职院校统计学人才,无法满足相关企业的要求,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高职统计学课程教学有效对策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该文在阐释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的两种新模式,即“参与式”教学模式与“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为全民创新,万众创业形式下高校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1引言及文献综述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创业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概念,自此“三创”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应用统计学是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是计量经济学、质量管理、计量管理、财务管理、系统科学等课程的前导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应用统计学不断地渗透到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等各个领域,并成为这些领域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推进高校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统计学课程教育的新模式,对于更好地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并不多见。余达锦和杨淑玲(2013年)研究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传统高等数学课程创新教育问题,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创新教育的新模式——高等数学研究型教学。王红雨闫和广芬(2014年)研究了师生认知视野下的高校创业课程体系,认为综合性目标与阶梯性目标的共存、应用性技能与发展性能力的连接、复合型课堂与联盟型平台的联合应成为改进当前高校创业课程目标、完善创业课程内容、优化创业课程形态的基本策略。卢淑静(2015年)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原则与机制。许小花和张鸽(2012年)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体系构建之间的关系。
2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教育(王为民,2013年)。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开创性个体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强调的是对人的具体价值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形成创业基本能力与实践技能的教育。(余达锦和杨淑玲,2013年)。
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一、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背景
自1998年之后,统计学课程两次被教育部列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大共同核心课程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九门核心课程之一。2000年,教育部还专门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为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确定了基本教学要求、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指出统计学“不是着重于统计方法数学原理的推导,而是侧重于阐明统计方法背后隐含的统计思想,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②”。至此,统计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也被明确了下来,主要包括绪论、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经济管理中采用的统计方法和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等。在教育部的指挥棒下,统计学教师开始了统计学教学的研究探索、实验论证和改革创新。统计学也由此开始肩负起培养学生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应用统计方法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重任。
二、当前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提到统计学,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懂、难理解,广大教师也倍感难讲、难教、难入心。教育部虽然统一确定了统计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教学要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性质和地位、教学任务及总体要求,但是各高校在开展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本校实际对其提出具体要求或做出适当调整。可是遗憾的是,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高校生搬硬套,从而导致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第一,教材选用的针对性不强,教材建设落后于实践需要。许多教师在教材选用过程中完全不考虑学校层次、生源质量、专业设置、师资结构等实际情况的差异而盲目选择,甚至出现了一本、二本和三本院校选用同一本统计学教材的怪相。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能随机自行删减、调整内容,基本教学要求根本得不到保证。另外,目前国内有些统计学教材完全忽视从应用层面上介绍统计学在专业领域的运用,从而导致有些学生把统计学课程当成了一门高等数学课程,把统计学教材当作一本数学书籍。
第二,教学大纲设计严重滞后,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尖锐。许多高校现有的统计学教学大纲,除了绪论外,基本上都是以描述统计、推断统计为重点,辅以介绍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统计指数的内容,弱化甚至省略了统计决策、产品质量统计管理和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等应用性很强的内容教学。这样的教学大纲设计严重滞后于统计学的学科发展和实际应用,无法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统计学作为必修的学科基础课在低年级开设,有些高校对教学时数进行了不适当地压缩,总课时通常设计为48~64学时不等,鲜少有高校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72学时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也无法系统地讲授统计学知识,学生更不可能掌握和消化越来越多的“统计学”内容。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统计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