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1 21:33: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通货膨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通货膨胀原因分析论文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渡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三)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研究论文
假期留校,有了充足的时间看书,此乃梦寐以求之事,远离外面的嘈杂之声,埋头于字里行间,快哉!乐哉!若不读一下《全球视觉的宏观经济学》,实为遗憾。哪怕对它只有一点感性认识,也是有益而无弊。诸位是否也有同感,当你看的书日渐增多的时候,先不论自己掌握的程度如何,以及观点是否成熟,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书中的有些理论让你感觉到茫然,似乎有不明之处,但又不敢枉自批判,汗颜!!我想我们应该以合理批判的态度去看待问题。不论是经济学,即使是别的事物也应该抱着这样的态度,将会发现对你大有益处。
今闲暇之余,拿起经济学书随意的翻阅,思维在“通货膨胀与失业”这章停滞下来。便想写点什么。许多经济学者相信‘通货膨胀’和‘失业‘二者之间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于是他们悉心的构造了各种模型(确实模型在分析实际问题的时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这点我深信不疑)其中以来自伦敦经济学院A.W.菲利普斯教授所创建的“菲氏曲线”为代表,试图摸索其中的规律,但其对“菲氏曲线”的精彩描述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研究者提出的工资和价格理论。应该说首先对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做研究的是欧文.费雪,而非菲利普斯教授。菲利普斯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细致。他侧重于名义工资和实际失业率,没有考虑通货膨胀预期和自然失业率,而这些概念在菲利普斯研究问世后的10年里才得到解释。其风靡一时的模型后来都被陆续的推翻了,经济学家总喜欢以假设为理论前提,但是过多的假设也正反映出其理论的不可推敲性。纷扰过后,我不禁要问经济学里还有多少可靠的解释呢?
下面就通胀的成因发表一下见解,
通货膨胀,就是“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的现象,粗略地说,就是货币“过多”的现象。(弗里得曼的观点)而大家都知道,只有政府才有权印刷钞票,所以,通货膨胀的成因,就是政府发行了过量的钞票。这是通货膨胀的成因,也是通货膨胀的唯一成因。政府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多印钞票,比如,在一些税制不健全的国家,政府为了负担开支,就要通过增印钞票来暗中征税;另外,政府为了增加教育、基础建设或国防的开支,或为了援助灾民,也会增印钞票。
增印钞票的理由数之不尽,有些是正当的,有些是不正当的——更准确地说,对某些人来说是正当的,而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说是不正当的。正当与否,经济学无法作出“科学的”判断。但不管怎样,经济学要指出的是,通货膨胀的成因,就是政府发行了过量的钞票。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出,凯恩斯至于的需求管理政策在“滞胀”面前失灵,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和和自然率假说来解释“滞胀”现象,并对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发难。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研究论文
当今西方经济学界业已形成了两大对垒的学派,一个是在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形成的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学派;另一个是在70年代改头换面重新崛起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由市场决定经济的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倔起的客观条件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不断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直至出现1929年—33年经济大萧条的条件下产生的。这种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相结合的危机,经济上的危机也同样导致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在政治军事上的矛盾,为了掠夺最廉价的资源、争夺最广大的市场,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相继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与极端民族主义相结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和世界经济带来极为沉重的灾难。凯恩斯主义的形成也同样标志着依靠世界殖民地市场时代的结束和古典经济学依靠市场这个“看不见手”论断的暂时终决。
古典经济学缘何遭到失败?我们只要明白资本家的利润来源源自哪里问题就一下子清楚了。原来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家的利润来源都具有外生性,资本主义经济的维持离不开一个庞大的国际殖民地市场和早期富有的掌握极权的封建主贵族。早期的封建主贵族和后期的更加庞大的殖民地市场为资本家的工业化大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利润来源。资本家的利润m既来自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夺,也来自对殖民地市场的掠夺,因此自由资本主义天生具有寄生性和利润来源的外生性。
而一旦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趋向退化、利润源泉趋于枯竭,这种建立在利润来源外生性基础上的经济制度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全面崩溃。要维持并发展资本主义必须保证这个世界上有足够供资本追逐的利润源泉。而凯恩斯主义正好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舍去了资本利润来源的外生性,着重建立一种具有利润来源内生性的资本主义制度,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了自我维持的能力,这种制度我们现在称为改良资本主义或福利资本主义。
凯恩斯主义经济制度至少从两大方面实现资本主义的自我维持能力。第一方面,通过扩张货币供应量,主要是以政府财政支出和中央银行扩大基础货币供应量,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扩大社会需求。主要原理是以纸币的投放完全取代殖民地市场取得的货币金银作为资本基础的利润源泉;第二方面,通过对资本和利润的分解实现从资本积累到利润源泉的再次转化。主要是用超额累进税的办法对高收入群体和富人遗产征收巨额税收,利用征收来的所得税和遗产税实行收入再分配,增加社会福利,使贫困的或失业的低收入群体把新增加的收入用于消费,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实现从资本积累到供资本追逐的利润源泉的再次转化。当然,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还包括降低利率直接刺激投资,使资本收入增加,从而刺激社会总需求等等方面的政策。
总之,凯恩斯主义通过扩张货币供应量和对资本的分解两个重要的手段实现改良资本主义的自我维持能力。可以这么说,改良资本主义一开始是相当成功的,他直接促成了可循环的资本主义第三消费金字塔的形成,从而使二战以后的资本主义世界迅速恢复了元气,进入二十年左右的经济高增长期,并极大地缓和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阶级矛盾和国家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时期里同时爆发了以电气化和自动化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凯恩斯主义的弊端逐步显示出来,那就是出现了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很少出现的高通货膨胀现象。我们分析其政策可以发现不论是用扩张货币供应量的方法还是对资本进行分解的方法都使社会上的货币总量扩大了,也就是可供资本追逐的利润增多了;而同时对资本进行分解的政策,不论是所得税不是遗产税都极大的压制了资本家的生产积极性,于是出现了弗里德曼所说的“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的通货膨胀现象,其实应该说是过少的可用资本追逐过多的利润导致了通货膨胀的产生。
小议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
一、引言
2008年美国房贷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中国政府于2008年10月开始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供给量迅猛增加。2010年年初开始,与生活较大关联的农产品价格比如蒜、姜、糖等接连涨价,到下半年各类生活资料价格接连攀升,直接推动CPI逐月升高,而在通胀压力下,很多著名学者指出货币超发是通胀背后的主因。但是,央行行长周小川否认货币超发一说,其理由是:一方面,高储蓄国家和低储蓄国家的广义货币占GDP的比重不一样,中国是高储蓄国家,因此M2占GDP比重高;另一方面,在间接融资占比高的情况下,广义货币占GDP的比重就高,美国是典型的直接融资发达的国家,而中国间接融资比重大,因此拿中国的M2跟美国的比不太恰当。
那么,本轮通货膨胀到底是不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有很大研究意义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中国2008年10月至2010年11月的月度数据为基础,拟采用因果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等来分析中国M2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相关文献综述
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始终认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主义学派从交易方程式开始推导,在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为常数的条件下,超过GDP增长率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就是通货膨胀率。弗里德曼认为,在短期内货币增加既可以引起物价上涨也可以引起产量增加,只是在长期内货币增加才全部反映在物价上涨上。这也意味着短期内货币是非中性的,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
近几年来我国也有学者从货币主义的视角,运用计量经济分析,对我国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取得了不同的结果。
议国内通货膨胀成因及策略
摘要: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物价出现了快速上涨的势头,通货膨胀预期加大,这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也给中国政府带来了一定程度压力和负面的影响。虽然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究其根源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防治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分析;对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物价出现了快速上涨的势头,通货膨胀预期加大,这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也给中国政府带来了一定程度压力和负面的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
为什么会出现物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出现通货膨胀预期加大这种情况呢?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比较多,如供求关系、自然灾害、战争和通货膨胀等因素,这些因素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有两大因素即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中国现阶段物价上涨过快这种现象。物价上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从而纸币的贬值和物价的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的成因也同样是多方面的,如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以及结构型通货膨胀等基本内容,而这次通货膨胀往往是多因素混合型的通货膨胀。具体来说,这次物价上涨,主要因素是:
(一)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
应对通货膨胀的策略透析
[内容提要]防止物价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新一轮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部分农产品供给波动引起的。当前抑制通胀的对策是在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同时更多地运用财政政策。长远来看,我国有几种短缺资源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是引起国内市场价格上涨的重要潜在因素,对此应有长远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宏观调控
防止物价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是2008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1~5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8.1%,实现全年4.8%左右的调控目标难度很大。必须认真分析这一轮物价上涨的深层次原因,从近期和长期结合上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把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
一、新一轮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部分农产品供给波动引起的
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断升高,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部分农产品供给波动,特别是生猪供应受周期性波动影响,价格大幅上涨并带动相关食品价格上升;二是连续5年投资的高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持续增加,对进口资源性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加之进口价格迅猛上升,加大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三是由于外贸顺差持续增加和国际热钱流入,导致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多,银行货币流动性过剩。货币流动性过剩支撑了投资的高增长,为通货膨胀提供了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猪肉等农产品供给的波动是这次通货膨胀的直接诱发因素,在它的带动下,其他条件对通货膨胀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占83.3%。2008年一季度消费价格上涨因素中,食品价格影响占85%。在食品价格上涨因素中,猪肉价格首当其冲,5月份同比上涨48.0%。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首先是因为2006年猪肉供过于求,生猪价格大幅下跌,挫伤了养猪农民的积极性。2006年生猪收购价格降到每斤2元左右,而生猪的饲养成本每斤3.5元,逼得农民宰杀母猪,直接导致了去年生猪供应量的大幅下降。根据经验,合理的猪粮比价应为6:1,即每斤生猪的价格相当于6斤粮食的市场价格。2006年肉粮比价最低时降为3:1,2007年年底则上升到9.3:1,加上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猪喂养的政策,估计2008年9月份生猪将大量上市。到时奥运会刚好开过,消费需求下降,四季度或2009年会不会重现2006年猪肉供过于求、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所以有必要建立生猪生产保护体系,当肉粮比价低于6:1时,应启动保护价收购机制,增加储备,通过吞吐调节,平抑价格,保证猪肉供给的稳定。
房地产资本通货膨胀透析
引子
在一个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同时,另一个新的泡沫在世界的另一端酝酿。过去一年,中国房价出现了大幅上涨,似乎出现了泡沫的迹象。为了抑制泡沫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应对。无须过多地论证,可以清楚地知道,中国正在膨胀的房地产泡沫与美元贬值预期有关。因为这是国际资本出入最为便捷的国际性都市。另一方面,缺乏足够弹性的汇率制度,也会加剧这种变化。实行的是挂钩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而允许汇率在一定的区间内浮动,但两者离浮动汇率都有不小的距离。从人民币持续升值及利率持续下降的走势上,可以看出外围资金流入可能是推动房价上涨的一要原因。
核心观点
当前,中国的住宅市场暂时维持着脆弱的平衡。从需求的角度,政府通过“限贷、限购、限外”的政策,把投资性需求和部分改善型需求排除在许可的购房者队伍之外;另一方面,供应不足的问题同样存在。由于保障房的大举建设,对商品房用地形成了客观的“挤出效应”,在一线及二线城市,新增商品房用地将转为负增长。我预计,“供求双紧缩,房价弱平衡”的局面在2011年将继续维持。
核心假设
通货膨胀趋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中国将在今年上半年出现持续地收货币的举动,包括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等。除非经济出现意料之外的大幅下滑,中国政府不会轻易放松对房地产的调控。“三限”政策2011年前不会退出,而房产税则被作为储备的调控工具。通胀加剧将使得政府持续收货币,可能是未来打破可这个平衡的重要风险因素。用行政措施管制价格,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起到一定效果,但也使经济体系出现一些紊乱,囤积居奇的现象会相继出现。最后,政府可能被迫采取持续地货币紧缩行动,才能把通胀压下去。但是,在这过程中,由于贷款难以获取及资金成本的上升,开发商可能要面临一段煎熬,而地产股也会受其影响积弱不振。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是一对孪生兄弟。打个比方的话,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共同的母亲是货币过剩。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暂时把资产价格泡沫这个小弟弟按在了凳子上,但是那头的哥哥——通货膨胀又蠢蠢欲动起来了。于是,我看到,政府近期又试图采用行政手段来压物价。但是我相信,如果不收货币的话,一段时间之后,另一头的资产价格又会再次兴风作浪。
刍议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
[摘要]通货膨胀福利成本问题不仅是货币政策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成果进行系统述评的基础上指出,由于中国二元经济特征及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仅仅简单地按照国外研究中已有的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估算存在较多的局限性,因此,必须根据中国的现实约束条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
[关键词]货币;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述评
2007年我国居民CPI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2008年1季度CPI上涨高达8%,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创11年来的新高。通胀的袭来给全社会民众都带来了福利的损失,实际收入的降低和自有资产的缩水,尤其是对中低收入者带来了最直接的痛苦感受。面对通胀,政府不仅要控制物价的上涨,还要制定适当的政策缓解通货膨胀对社会公众造成的福利损失。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正确计量是政策制定的一个主要依据,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述评
关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是货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它也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通货膨胀的成本较为隐蔽,经济学家将其归纳为鞋跟成本、菜单成本、相对价格变动的加剧、税收负担的不合意变动、混乱,以及任意的财富再分配等,这些成本在理解上虽比较直观,但是在总量上如何衡量却是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意义上的成本才可以被称为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Sidrauski(1967)认为由于持有货币能够产生直接效用,而物价上涨会导致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故通货膨胀必然会对个体造成福利损失,这种个体的福利损失就称之为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Sidrauski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定义意味着,无论通货膨胀是预期还是未预期的,只要存在通货膨胀就一定存在福利成本。当然,关键问题是合理地度量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从而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正确的依据。对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度量自Bailey(1956)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至今,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于消费者剩余理论估算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基于Sidrauski模型的补偿变量法(CompensationVariableApproach)以及基于McCallum-GoodfriendFrame-work的估计方法。
1.基于消费者剩余理论估算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弗里德曼的最优货币数量法则认为,在一个货币经济中,为保证完全竞争的均衡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名义利率必须等于零,此时通货膨胀所造成的扭曲最小。因此,最优通货膨胀率是使得名义利率等于零时的通胀水平。当经济中通胀率高于最优通胀水平,即名义利率大于零时,货币均衡配置不再是一个帕累托最优配置,此时社会福利下降从而产生福利成本。Bailey(1956)认为通货膨胀就像是对货币征税,货币征税(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就是位于货币需求曲线下方,生产货币的社会成本上方之间的面积。当生产货币的社会成本为零时,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就是逆货币需求曲线下方的面积,即名义利率从i减少到0时所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这一推论与Friedman的最优货币数量法则相符。
当前通货膨胀假象探索
论文关键词: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激励机制,房地产
论文摘要:市场其实就是一种激励机制,如果出现了通胀,则市场就不会给股票高估值,因为此时不需要激励投资人,为了争取财富保值增值大家的投资热情已经很高了;如果出现通缩,那么市场反而会给股票高估值,为的是鼓励大家用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宽松的信贷赚钱,到时候行情究竟会涨多高,且拭目以待。
我认为当前的通胀是假象,被掩盖的真相就是我们可能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通缩。在此情况下,“通胀无牛市”和“通缩导致牛市”这两个判断并不矛盾。近几天一直有读者在质问我是否改变了“通胀无牛市”的立场。他们问我,当前通货膨胀势头这么严重,你却说什么大牛市,这不是和你自己的观点相违背吗?我并没有背弃自己的任何判断,我的理论体系始终是完整的。
为什么我判断通货膨胀是假象呢?先举例说明吧。近期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反常得厉害,我内心猜测这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异常反应,而气象专家则认为这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他们认为,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人类生产建设活动导致了气候变化。言下之意,似乎说的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完全不必改变,也不必为气候变化而自责和内疚。我相信科学,尊重专家意见,只补充一点看法,要证明某事没有科学依据和证明其不符合我们现在认识的科学规律,是两码子事儿。气象专家好像没有注意到这个逻辑问题的脱节。
进而我还在猜想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政府过度干预是否会使得市场出现异常现象呢?这种异常现象是否又会招致政府更频繁地干预呢?由此反复震荡下去,将会是怎样的一幅互动画面呢?为应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政府果断出手,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扭转了危机中不断下滑的GDP,并在大量的信贷投放下,CPI于2009年中结束了持续的负数状态,而上证指数也恰于那时登上了那次行情的最高点。
这些政府和央行的干预固然帮助了当时的实体经济,但也给我们的未来带来了更多新的不确定性。有人把当前的物价上涨归因于政府前期采取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称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演变成了“失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认为,这种指责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科学的。我不认为中国政府的危机应对措施有任何失误的地方,我相信正是这些措施使我们渡过了当时的危机,却也不可避免地给我们今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更大挑战。
通货膨胀探究论文
内容提要:2003年以来我国三大物价指数全面上涨,新一轮通货膨胀已经来临。笔者通过对新一轮通货膨胀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后认为:本轮通货膨胀是一次特殊的通货膨胀,其特殊性在于它的货币性、非总量性以及结构性的特点;制度性缺陷与不合理管制导致资源约束、生态失衡导致外部性成本内化、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以及市场的无序性导致成本超载等方面的形成原因。因此,笔者认为:本轮通货膨胀是一次制度性通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从2003年年中开始,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张和重工业的高速增长,我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迅速膨胀,使得国内资源供给趋于紧张,导致三大物价指数全面上涨,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出现已经不容置疑。同前几次通货膨胀相比,本轮通胀不算剧烈,但争论却异常激烈。其原因在于,本轮通胀确实有一些与前几次不同的特征以及形成原因。笔者认为正确认识这些特征与成因,对于政策效果评估、未来影响我国通货膨胀走势分析、下一步的政策取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之一:新一轮通货膨胀有何新特点?
对按经济学定义,持续的物价上涨即为通胀。虽然在物价上涨的持续时间和幅度等方面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一般认为如果物价连续三个季度上涨即可确认为通胀,而按照中国过去20多年五轮经济波动周期的经验,物价涨幅在5%以下正常,5%至10%之间为温和型通胀,10%以上为恶性通胀。
现代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失衡所造成的,它不仅包括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原因,还包括供给与需求结构方面的原因,根据其成因可将通货膨胀的类型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型以及结构型。总需求的增加,无论是通过货币政策的扩张,还是通过财政政策的扩张,最终都是通过货币量的增加实现的。因此,任何形式通货膨胀的背后都有货币供应量不适当增加的影子,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也表明了这一点。可以说,本轮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已经基本到位,物价水平本应随着货币供应减少向下运动。但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这可能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前些年为走出通货紧缩而大量投入流通中的货币产生了滞后影响;二是推动本轮通货膨胀的真实原因并非完全是货币因素。从实际情况看,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存在,一方面前些年扩张性的货币投放为本轮经济过热准备了货币条件;另一方面本轮通胀的真正主因是制度性因素而引起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因此,笔者认为:新一轮通货膨胀具有以下几个新特征:
(一)货币性特征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通货膨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