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1 20:04: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统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乡统筹思考
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大开放”战略。主要任务是把握经济全球化重要机遇,调整传统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走一条内陆科学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道路。战略目标是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承接产业转移,扩大贸易规模,组织外派劳务,争取到2010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30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到20亿美元,把**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密集区、出口制造基地和国际贸易中心、科技合作与技术创新平台、国际金融资本聚集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坚持统筹城乡对外开放,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城市建设。一是推动国别(地区)产业聚集发展。主要以韩国、日本、德国及台湾地区在渝产业园区为载体,引进自动控制、汽车制造、装备制造、芯片制造等产业链高端环节;以璧山、荣昌、永川等区县为基地,发展鞋类、灯具、服装、装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二是推动贸易与产业协调发展。建设好国家汽车、科技兴贸医药、服务外包、装备工业大型成套设备制造和农产品出口基地。三是推动企业海外和谐发展。主要是引导企业参与中非及与东盟的多双边合作项目,鼓励与大型企业联合承接海外工程。四是推动服务贸易纵深发展。主要是争取金融、保险、电信、物流、教育、科研等领域服务贸易政策在**试点开放。
坚持“大开放大创新”,建立“一圈两翼”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一是开展主城科学发展示范。引导出口由无牌和贴牌向自主品牌转变,指导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提升出口制造国际竞争能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增强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完善涉外经济公共服务新体系;二是推进中心城市改革试点。下放企业外贸出口经营权审核备案权、限额内新办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核审批、三资企业的变更审核审批、外商邀请等外经贸行政权;三是进行库区开放综合试验。落实“万商西进”、“农产品示范区”、“农产品出口基地”、“外派劳务服务中心”、“国际无偿援助”、“人才研修工程”等36个项目,建设15个“国家级万亩生态蚕茧基地”、12个万担优质茧基地区县(市),形成20000户十担户、2000个百担社、200个千担村、20个万担优质茧基地镇乡。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贸易与产业同步发展。一是实现全球配置资源要素,加快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依托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天然气与石油工、材料产业、创意产业等产业基地,引进IT芯片、天然气和乙烯、机电和装备制造等跨国公司战略投资。二是加快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培育出口核心竞争力。主要建设汽车、摩托车、通机、船舶、IT等五大出口基地和生猪、柑桔、榨菜及盐渍菜、茶叶、茧丝绸等五大出口示范区,扩大自主品牌出口。三是推动“走出去”便利化,开拓企业境外发展空间。建设韩中国际产业园区、中国(北非)突尼斯工贸园区、中国**(老挝)农业综合园区建设,提供企业海外并购、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便利化服务。
坚持建设内陆地区一流口岸,增强口岸的辐射力和聚集力。一是完善口岸设施配套服务。按照国际化大都市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建设的要求,完善永川、江津口岸联检职能,推动寸滩港、人和公路等口岸建设和电子口岸电子联网监管;二是构建西部航空国际货运枢纽。主要开发和巩固南亚、东南亚印度客货航线、**—达卡和**—吉隆坡航班航线,发展万州机场支线运输;三是促进口岸物流发展。引进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增强码头、空港、涪陵、万州口岸物资中转、仓储、加工、配送等区域性物流分拨功能;四是完善口岸协作机制。分别建立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出口监管仓库、保税仓库、海关的关贸、税贸、检贸、工贸和港贸联动机制。争取到2010年建成以江北国际机场和寸滩水运两个一类口岸,万州水运、涪陵水运、江北公路、团结村铁路四个二类口岸,实现机场旅客总吞吐量1200万人次/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亿吨。
坚持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结合,建设内陆地区国际会展中心。一是完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试点启用“修正BOP”统计办法,参照货物贸易促进政策鼓励拓展物流、金融、保险、电信、教育、科研等领域国际业务,落实软件、信息、金融、保险、文化、专利、旅游、运输、建筑等出口鼓励政策;二是培育服务贸易重点企业。依照“大开放、大格局、多主体”的发展思路,培育物流服务、软件开发、跨境外包、职业教育、物业管理、经贸会展、设计咨询等服务领域大型企业集团;按照国家鼓励类产业政策向软件外包、国际货代、外派劳务中介、技术服务贸易、国际会展等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三是改善国际会展配套设施。依托国际会展中心和专业性技术展览中心、工贸展览中心等,引进国际会展专业管理机构,举办国际展会、国际双边会议、国际商务会议,把“渝洽会”打造成为投资、贸易、国际经济合作交流展示平台。四是加快国际会展机制改革。按照靠近产地或市场的原则,鼓励国际会展专业机构入驻**,争取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联合承办专业性会展,承办进口商品专业博览会。
统筹人口征文
征文标题:(言论)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加快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进程
最近,总书记就**的发展作了重要讲话,概括来说就是:“明确了三大定位——努力把**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提出了一大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这一定向称之为**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1]对此,笔者认为: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加快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进程。
一、当前**人口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现实和潜在问题
(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特别是三峡**库区人口绝对总量继续增加,人地矛盾十分尖锐,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根据有关预测,**人口总量若按TFR(总和生育率)1.6预测,2015年全市人口总量将增加到3226万人,人口总量增长4.10%。到2021年,人口总量将达到峰值,为3242万人。从2022年开始,人口总量才进入负增长阶段;若按TFR(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5年全市人口总量将增加到3287万人,人口总量增长5.97%。到2024年,人口总量将达到峰值,为3331万人。从2025年开始,人口总量才进入负增长阶段;若按TFR(总和生育率)2.1预测,2015年全市人口总量将增加到3378万人,人口总量增长8.19%。到2038年,人口总量将达到峰值,为3539万人。从2039年开始,人口总量才进入负增长阶段[2]。
三峡**库区幅员面积4.5373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分别占**市的55.06%,占整个三峡库区的78.23%;2005年户籍人口为1793.56万人,人口密度为396人/平方公里,大于全市人口密度385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人口总量分别占全市总人口的56.60%,占整个三峡库区的88.96%[3]。三峡**库区移民前,以1992年为例人均耕地面积为0.752亩(含主城六区),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已下降为0.598亩;即使把主城六区除开,三峡**库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也由1992年的0.894亩下降为2005年的0.737亩。库区低于**市的人均耕地面积0.78亩,只有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41亩的一半[4]。
城乡统筹就业意见
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就业的管理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根据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现就推进我市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创新破难,加快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全面推进我市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
(二)工作目标。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延伸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培训网络,巩固扩大培训基地;建立健全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加快农民非农化步伐,力争五年内使全市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低于20%的水平。
二、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
(一)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制订促进城乡就业规划。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城乡统筹就业发展的要求,取消地域、身份、户籍、行业等政策限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劳动力流动的各种障碍,把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城乡统筹就业,控制社会失业率,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要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完善的城乡统筹就业政策体系。同时,各地应根据实际,制订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相关政策,特别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把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列入各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城乡统筹实践的指导思考
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要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直辖十年来,**立足特殊市情,在完成三峡库区百万移民主体任务的同时,积累了城乡统筹的丰富经验。在国家批准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新的实践中,**尤其要增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在**直辖10周年前夕,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到**代表团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市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努力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讲话成为**“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的基本依据。刚刚结束的**市第三次党代会,把“加快建设城乡统筹直辖市”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因为“城乡统筹发展”突出了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内涵,既涵盖城市又涵盖农村,既涉及经济领域又涉及社会领域,既是对发展目标的概括又是对发展路径的表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的具体化。最近,中央又批准**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这是中央对深化体制改革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部署,更是对**在城乡统筹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要求。
——把**加快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定位,更加明确了**这个祖国中西部唯一的、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直辖市的特殊使命,鲜明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早在直辖之初,中央就要求**探索一条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新路子,这实际上就是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发端。现在,更明确地将**定位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表明中央对**在做好统筹城乡发展这篇大文章上率先“破题”的殷切希望。
——把**“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的定位,表明中央在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把**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鲜明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的精要在于: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统筹区域发展;要推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发展,以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对**的“增长极”和“中心”的定位,就是要求**加快发展并带动区域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为缩小我国区域差距多做贡献。
——“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明确了**实现科学发展的目的,鲜明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就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去谋发展、促发展。在现阶段,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
审计“两统筹”实践与探索
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加快形成审计工作全国“一盘棋”的指示精神,为创新审计理念,推进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襄阳市审计局在加大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力度,推进审计工作“一盘棋”,力争破解困局上做了大量有益的实践与探索,逐渐摸索出了具有襄阳特色的审计“两统筹”之路。
一、提高政治站位,构建有力组织框架
襄阳市审计局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审计委员会的安排部署,坚持把审计工作放在党委、政府以及全市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定位、谋划,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务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审计发展中的难题,使改革创新成为新时代襄阳审计事业发展的鲜明特征和强大动力。审计署《关于做好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有关工作的通知》以及湖北审计厅与审计署武汉特派办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两统筹”工作协调沟通的若干意见》出台后,襄阳市结合本地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大了审计“两统筹”的推进力度,中共襄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把审计“两统筹”纳入2020年深化改革事项,中共襄阳市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印发《深化审计项目和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工作的实施方案》,由审计部门主导实施,多部门联动配合,形成推动合力。
二、把握关键环节,细化内容有序实施
襄阳市审计局作为全市审计“两统筹”的主导实施部门,根据襄阳审计工作的特点,将审计“两统筹”进一步细化,提出了加强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方案、审计数据应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组织方式、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审计人员培训、审计成果运用、审计整改组织等九个关键环节的工作,在推进实施中逐一落实。(一)强化审计项目统筹1.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一是做好工作计划对接。增进市委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审计监督与人大监督、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察监督的工作协调,通过年度项目计划会商制,实现计划对接,放大监督效应。二是实行项目风险评估。对时间跨度长、程序不合规、资料不完整、配合不积极等审计阻力较大、影响审计结果的重大疑难审计事项,由市委反腐败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会商,分析研判并提出意见建议。三是推动各类项目融合。统筹审计项目安排,加强政策跟踪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等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统筹融合和相互衔接,减少重复审计。探索融合式、嵌入式、“1+N”式审计,以“合并同类项”的方式统筹项目计划安排,同步谋划“审计项目、审计对象、审计事项、审计范围、组织方式”,有机融合“审人、审单位、审资金、审项目”,做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2.加强审计项目方案整合。对全市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由市审计局牵头统一制定审计工作方案,统一组织实施;对全市范围内需要同步安排、合并审计的项目,由市审计局整合各项内容统一编制工作方案和任务清单,强化统一管理。审计工作方案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要求清晰、切实可行。审计实施方案中还规范了延伸审计、调整方案等行为的程序控制。3.加强大数据审计应用。一是统筹使用全市审计系统计算机数据分析人才,为重大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快审计信息化项目建设,启动《襄阳市审计局审计全覆盖分析系统》项目建设,充分运用市政务大数据中心平台,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三是建立电子数据采集和报送的长效机制,市直各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程序积极提供各类电子数据,并确保数据真实、完整;四是推广应用“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的数字化审计方式,开展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综合分析,提高审计的精准度和效率。近年来有15篇大数据审计案例在湖北省审计厅案例评选中获奖,襄阳市直300多个预算部门审计“全覆盖”疑点数量从2017年的12000个下降到2019年的2350个,疑点核实率从14%提高到53%。4.加强审计质量全程管控。对全市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由市审计局派出业务骨干担任组长或主审,加强审计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控。对重大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提前介入,研判重大问题,现场跟踪管理,保证审理质量。实施审计质量责任制,坚持“谁实施、谁负责”,督促审计组切实扛起业务复核责任,保证审计质量。市审计局切实履行审理把关职责,围绕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事项,对项目资料进行严格审理。近三年出具审理项目的审理意见书300多份,移送案件线索123起,已问责379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2人,追究刑事责任29人,诫勉谈话80人,批评教育、提醒谈话等138人。(二)强化审计组织方式统筹1.改革优化审计组织方式。积极推进跨层级、跨专业、跨区域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审计项目特点,统筹调配审计资源,强化审计机关之间的上下联动和横向协作,加强审计成果和信息共享,发挥整体合力。对审计发现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组织审计或审计调查,由点及面,增强审计项目的整体性和宏观性。对审计发现的突出问题或事项,有针对性地分专题组织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进一步提高审计覆盖面,从宏观层面揭示和反映体制机制方面的制度性问题,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2.建立健全审计监督体系。一方面,积极推动市直各部门单位设置内部审计专(兼)职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成果。据统计,市直行政事业单位2019年共完成内审项目1450个,委托外包审计项目202个,共出具审计报告625份,累计审计金额21.26亿元,审计发现问题金额1.34亿元,审计整改金额2479万元,审计促进增收节支8020万元,提出审计建议524条,被采纳499条,审计促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45个,为审计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合理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建立以政府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为基础、社会审计为辅助的“三位一体”审计监督模式,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维度、立体式的审计监督体系。2020年,在东西轴线樊城段征收补偿等40多个项目中,分6批以询价、竞争性磋商的方式聘请了19家中介审计机构进行审计,服务政府重点项目建设。3.提升审计人员能力素质。统一组织全市审计人员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专业培训,统一组织全市审计系统及内部审计人员开展专题培训,统一安排全市审计人员及各单位内部审计人员“以战代训”,提升审计人员的实战能力和专业素质。近年来,从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中抽调12人次参加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又帮助各个单位培训了内审机构的骨干力量。4.提高审计成果运用实效。制定《襄阳市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察监督的工作协作办法》和《案件线索移送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审计部门与纪委监委、组织部、巡察办、公安局等部门的相互协作,切实提高审计成果运用实效。把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考核、选任及奖惩的重要依据。在符合保密规定和相关工作要求的情况下,统筹抓好各部门工作成果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不断提升监督整体效能。5.落实整改措施确保监督实效。深化“党委主导、人大监督、政府统筹、部门履责、审计跟踪”审计整改工作模式,推进审计查处问题整改。市领导针对审计发现问题召开专题督办会,对相关单位的主要领导实行“点对点”督办;市委督查室、市政府政务督查室联动协同,加强督办;市人大定期听取审计查处问题的情况汇报,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人大评议的范围,依法对审计报告和整改情况进行审议;市纪委监委加大追责问责力度,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跟踪检查和督办机制;市委组织部把审计发现问题清单及整改情况作为单位评优评先和个人考核奖惩、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市委巡察办把审计发现问题作为专项巡察的重要内容;审计机关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清单”,对整改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分类指导、逐一销号,定期开展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回头看”,确保审计查出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通过完善审计整改工作闭环,以有力有效的审计整改促进完善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近三年来,促进各地区、各部门采纳审计建议,出台区域性、行业性规章、办法或内控制度204项,促使各项制度立得住、行得通、落得实、用得好。
三、制定保障措施,分解任务保障落实
城乡统筹就业意见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平安浙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精神,为指导和全面推进我省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就业结构调整更好地顺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破除城乡壁垒,深化就业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覆盖城乡的新型劳动保障制度和相关政策体系,促进城乡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和就业稳定,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就业结构比较合理。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和调控管理;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就业促进政策,实现城乡劳动者的平等就业;
统筹城乡推进全面小康
能否如期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在农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滞后,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至今还没有改变。相对先进的城市经济与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在任何国家都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根本改变的。关键是,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在城乡之间实行了一系列有明显差别的体制和政策,在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迁徙的同时,又通过农产品的统购制度从农村提取了大量用于工业化建设的资金。农村的积累能力下降了,而富余劳动力却转移不出来,这就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如果说,在当时那种被封闭的条件下,为了自主推进我国的工业化,除了让农民多做些贡献之外确无更多的选择,那么,如今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且城镇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等发展水平已明显高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因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条件显然已经具备。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端正对农业、农民问题的思想认识,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即使农业的比重降得再低,它在保障食品供给方面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农业人口只有随着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下降,农业才能逐步现代化,整个国家才能逐步现代化。因此,绝不能因为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忽视农业、忽视农民。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增强对农民的感情,增强法制和政策观念。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是我们党对待农民的基本准则。特别是在土地、税费和农民流动就业等直接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办事,加快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和做法,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尊重农户市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推动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注重提高农民的实际生活质量。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更为滞后。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加快消除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制约因素。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使命。尽管人们对城镇化的概念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解,但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之所以必须加快城镇化,最基本的目的,就在于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因此,必须按照十六大精神,以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主要目标,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加快消除不利于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竞争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作为区位劣势、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面临着发展不足、发展缓慢、发展滞后等根本问题,工业反哺农业弱,城市支持农村少,农民收入保障低,推进城乡统筹难度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构筑新型城乡关系,必须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着眼于“三农”,继续解放思想,着力改造农业、缩小农村、减少农民,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改造农业,构建和谐基础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稳固,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贫困地区,多以农牧业为主。特别是贫困山区,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最需要加强;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最需要改造;农业的基础地位不牢,最需要巩固。因此,要把走地方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发展的基本方向,积极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
(一)创新理念引领农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的对接。一是创新生态农业理念。生态资源丰富是贫困地区最大的资源和财富,也是发展特色农业最大的优势。既要注重经济快速增长,又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绿色就是名片、生态就是财富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确保粮食稳基、畜牧增收和劳务富民。二是创新特色农业理念。农业区域经济的比拼,拼在规模上,赢在特色上。依托当地历史地理、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等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培育、改造、引进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效益好的产业,打造一批地方出产、地方制造、地方专有的特色产品,培植新的特色经济增长点。三是创新规模农业理念。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变化。品牌多、规模小、市场份额低、农民收益少是不少贫困地区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以推进土地流转为载体,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建好特色农业基地,发展新型地主,推进农业集约经营、规模发展。
(二)聚合资源壮大农业。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土地撂荒现象加剧、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增多、农村基础条件改善、农民收入渠道的多样化,发展适度集中规模经营的时代已经来临。一是适度集中土地。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实体。二是做强优势产业。聚合地方资源、品牌、人才、投入,集中发展一批主业做强、优势明显、产业集聚、效益突出的特色产业,建好粮油、茶叶、畜牧、药材等主体功能区,减小成本,集中经营,抱团发展。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品牌就是财富。实行一个或几个品牌打天下,争取政策支持、做大规模、延伸(衍生)链条、形成基地。通过品牌效应,做大做强已有的特色农业品牌,实现品牌做精、市场做大、产业做强、收入做多的目标。
(三)健全体系提升农业。农业产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市场,一旦市场链条脱节,就会影响产业的培育壮大。一是建立健全农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支持保护农业制度、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等,探索完善金融保障、农业保险、龙头保护、专合保证“四方共保”机制,加快基地建设、品种改良、科研选育、品牌创建、人才培养等投入机制,着力构建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特色产品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三是积极抢占市场份额。建立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市场、专业场园、专业大户等“五专”组织,加强农业经纪人队伍和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统筹城乡破解三农
2004年对于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来讲,应该是一个具有转折性和标志性的年份和时期,这里有它的背景。中共十六大提出来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思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概括为五统筹的科学发展观,政府和社会已经意识到,巨大的城乡差距、巨大的地区差异,可能会造成城市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断裂,就是说已经看到了这种危险。单靠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业和农村的矛盾不行,“三农”问题的成因早已超出农村的范围。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和农民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农民的权益又得不到保障,难于分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好处,不仅给城乡经济发展造成损害,也会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我认为以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围绕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提出20多项措施,以及其它惠及农民的政策,体现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这个转变具有历史意义,是具有标志性的转折。
2003年9月份以后,粮食价格突然上涨。这是粮食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结果。我们连续四年当年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当年需求,累积起来,缺口越来越大。连续六年粮食价格低迷,种粮农民增收难。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就是支持14个粮食主产区,想办法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的政策措施。主要是“三补两减”。比如对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2004年中央转移支付219亿,农民拿到减税和补贴两项得到的好处是302亿,这对于形成2004年农民收入能比上年增长6-7%这样的水平起了重要作用、非常关键的作用。有统计数字显示,1997年种粮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是1287元钱,从1997年到2003年,农民的这部分收入从来没有超过这个水平。而2004年前三个季度,农民这块收入达到了1371块钱。2004年粮食总产量有明显的恢复性增长,扭转了4年粮食生产连续下降的趋势,这件事意义重大。
在支持粮食生产过程中,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了包括农村税收体制改革,加快了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进程。
同时还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国家开始探索转变对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方式,这背后即有wto农业协定关于国内支持政策要求的背景,更重要的是随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国家财力不断增强而导致的支持方式的变化,2005年会在2004年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支持粮食生产和粮农增收的长效机制。
2004年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央着力解决乱征滥占农民土地的问题。过热征地,一是浪费我国宝贵的耕地资源,二是造成数千万失地失业又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民,在严重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的同时,也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我们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这两法之间的征地制度有缺陷。《农村土地承包法》规范了农村土地内部的权益等问题,当农村土地一旦转成建设用地,他就无能为力,无法保证农民的土地权益。这里边有很多数字,比如规划了多少开发区、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等等。总的讲,城市经济之所以能这么高速的发展,靠农村便宜的土地和农村便宜的劳动力是两个重要的因素。这实际上都是对农民权益的损害,造成了城乡之间巨大差异,从而造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因此也不可持续。2004年中央政府应该说采取了强硬的措施,宏观调控先控的乱占农村土地。同时启动修改土地管理法,主要是改革征地制度的调研和讨论。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宏观问题,更是战略问题。
关于城乡统筹发展分析
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城乡产业的现状以及城乡产业分割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以政府为主体、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推动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城乡统筹产业融合城乡产业分割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传统农业与工业同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的特殊直辖市,是中国国情的缩影。2007年6月,重庆被获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重庆市政府提出了七项重要举措,其中之一就是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结构,城乡产业配置得当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探讨城乡产业的统筹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产业的转换升级和协调发展,对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口,还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统筹城乡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工业化、实现城乡互动,工农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二者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
1、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前提。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必须以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为基础,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推进,因此发展经济就成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工作,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是要依靠城乡经济的发展来解决。而国民经济是由不同的产业部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各个产业部门发展的综合体现,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