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革新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1 19:03: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体制革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体制革新

城镇医疗保险体制革新现状

医疗保险又称为健康保险或疾病保险,是指通过国家立法,按照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运用医疗资金,保证人们公平的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2009年4月2日,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这份耗时近3年、广泛吸取国内外经验的新医改路线摈弃了此前改革过度市场化的做法,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增加投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一、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取得的成效。

1、统一的医疗保障管理系统已建立。

初步实现了医疗保障管理职能的归并和统一,逐级建立了医疗保险行政管理和业务经办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了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多数统筹地区配备了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绝大多数地区从制度运行之初就实现了社会化管理服务。

2、建立了合理的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机制和医疗费用制约机制。

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按医疗保险改革政策的规定统一缴纳医疗保险基金,医疗费用由单位和个人承担,统一使用。通过社会保险的互助共济,有效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体制革新

农村金融发展必须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适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主要面对的对象是大量的分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农村金融的特点是:交易规模小、次数频繁、缺少担保品和抵押品,难以获得征信信息,金融服务简便、灵活、及时,交易成本、资金使用成本和交易风险高,收益又比较低。

一、农村金融发展运行概况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提出很多改革措施,积极扶持农村金融,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缺陷。比如通过完善金融体系,进行农村金融机制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免除农业税,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对农业生产中的申请贷款所付的利息也进行了财政贴息,减轻了农业生产者的利息负担;对政策性的农业保险给予支持。财政部还了《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对农村金融机构减免金融机构营业税、所得税等优惠措施,鼓励农村金融积极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针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对经营这些业务的部分金融机构贷款利息收入减免营业税,进一步放宽政策,农民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国家高度重视,各类金融机构也积极配合,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不应求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目前农村居民、微小型企业,养殖专业户获得金融服务仍比较困难,他们需要的资金额度相对城镇各类贷款单笔额度不高,总量多,缺少担保品。究其原因,已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大银行贷款发放审批比较严格,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的各项业务在县域以下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不具备优势,其业务活动往往没办法适应小农经济、微型企业,也无法解决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高风险和巨额成本等问题。中国有很多的大银行,但真正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却非常少,特别是根植于农村的微型金融组织是少之又少;对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了解甚少。

查看全文

金融体制革新分析论文

一、金融市场在经济生长中的重要性

从基础上说,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是实物经济生长的效果和需要,是为实物经济服务的,我国生长金融市场、计划金融体制也必须从经济生长的需要出发。今世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个:一是议决要素积累,增长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这三大投入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二是经济结构转移、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换;三是技能变迁.每个国家的要素、天分中自然资源是天赋给定的,在生产中大规模增长自然资源比力困难。劳动力的增长受到生齿出生率的限定,"列国、劳动力变更的差异不大,一样平常年增长率在:1%一3%之间。唯一对经济增长率有大的影响的是资本积累的厘革,列国在要素投入增长方面的重要差异就:是资本积累率的差异、经济增长还可以议决经济结构升级的要领实现。将投入要素由低屈从的部分向高屈从的部分重新配置,同样数目的投入要素的产出能在此而增长。在经济增长的的三大源泉中技能变迁是最要害的。技能创新使得资本的边际屈从不会降落,从而维持经济恒久增长。单纯寄托增长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早晚会停滞下来的,而且市场竞争会使这种经济增长要领在资源耗竭之前就早早失去活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则是技能前进。技能前进使既定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技能变迁与资本积累关连亲昵。今世技能创新从科学研究、控制实验到新产品试制、投产,需要淹灭大量的资本投入,同时,许多先进的技能需要资本配置作为其载体,技能创新通常表如今资本配置性能改进上。技能的升级实质上是议决资本积累来实现的,技能前进和资本积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而一个社会资本的积累和配置屈从决定于资本市场的屈从;资本积累的速率和规模与资金的投资回报率正相干。资本积累的高回报取决于资本的配置和使用屈从。今世金融体系存在的基本价钱即是积累资本,配置资本,资本的配置屈从依赖于金融体系。的屈从。我国现在的金融革新出发点必须定位于前进金融体系的屈从,使其能够很好地震"员资本、配置资本,服务于经济生长。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落伍与杂乱

革新开放曩昔,我国恒久推行重工业优先生长战略,金融体系是为实现这一战略服务的,由于我国事个落伍的农业国,资本极为稀缺,因此,如果使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本,资本价钱就会非常高昂。而重工业一样平常是资本麋集型的,投资周期长,危害大,需要从外洋入口呆板配置。这样,在市场机制下,重工业优先生长战略就会失去。为了推行重工业优先生长战略,国家只好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以便低落资本价钱。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现实上是不存在的,政府用行政手段直接分配稀缺的资本。这种筹划体制可以保证处于优先生长职位地方的重工业得到富足的资本支持;但是却捐躯了资源配置和使用屈从、稀缺的资本没有配制到生产率最高的部分。

革新开放以后,国家为了变更各方面生长经济的积极性对经济的控制逐渐放松。即遵照所谓"放权让利式"革新。随着资源配置、的筹划控制削弱,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生长起来,由非政府部分掌握的剩余也多了起来,加上国有企业革新也在一步步走向深入,自主权扩大,因此客观上孕育发生了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国家为了重修金融体系,开始转变资天职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先后重修了四家专业银行,90年月初又规复了证券市场,外汇管理也逐渐放宽。人民币大幅贬值。但是,在国有企业完全市场化曩昔,金融市场化会导致国有企业的资本资本大幅大升。国有企业由于有政策性包袱,没有自我生存本事,完全市场化一定使大部分国有企业无力包袱资本资本而无法生存。为了掩护国有企业,国家并没有让金融体系市场化,而是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四大专业银行80%以上的贷款给了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很难过到银行贷款。其它融资渠道若有企业无缘。革新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生长很快,是中国量。但是,非国有经济缺乏正常的融资渠道,进入正式的金融体系杨本很高。以致不行能,极大地限定了非国有经济的生长,除了银行以外,国家也一连开始规复或新建成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市场,这些非银行金融部分生长很快,对黎民经济生长起到了肯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国有企业革新滞后,国有企业仍然负担着政策性包袱,国家也仍然要对国有企业的谋划负肯定责任,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不能在产品市场上开展公平的竞争。这在金融市场上则表现为金融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情况各健全的法制,金融市场非常杂乱,非市场因素太多,不能有用行动,没有起到为技能创新呼经济增长积累、配置资通书的作用。

三、金融市场的生长与基本特性

查看全文

金融投资体制革新

一、次级债危机及影响

次级债是美国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住房贷款(即次级房贷),是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如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集合组成资产池,经打包定价后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SPV),特殊目的机构再将其以担保、保险等形式进行信用增强(CreditEnhancement),经过信用评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证券每月支付的本息现金流,直接来源于资产池中抵押贷款每月获得的计划偿还和提前偿还的本息金额。

作为近30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核心在于通过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设计,使资产的客观信用同原始权益人的整体信用相隔离,并提供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本身信用和衍生信用两个层次信用。目前,已在国际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与发展。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在2007年2月引发世人普遍关注,到2007年8月则升级成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其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次级债市场,已经蔓延至其他市场。在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下,道琼斯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都在下降。与2003年6月29日相比,道琼斯指数2008年1月30日的市值损失了3000亿美元,去年美国金融行业裁员15.3万人,而2006年整个行业裁员仅5.03万人。截至今年1月底全球因次级债危机而导致资本市场缩水约8万亿美元。

受此影响,中国股市牛市步伐嘎然而止并调头向下,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上证指数下跌2000多点,许多股票被腰斩。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这场危机的影响,同样也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何稳健运行以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我国金融投资从实物投资中分离出来并发展壮大,是融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之中的,并已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工具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无论是融资工具的发行、流通、交易诸环节,还是资本市场现存的国有股症结、股市结构单一、吸收公司上市标准僵化等特点,以及证券业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发育不全的金融市场环境和运行扭曲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严重地阻碍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但更现实的则是金融投资环境发育基础的薄弱与其环境要素组合体系的残缺不全。因此,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已成为我们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投资体系,发展金融投资的关键。

查看全文

国际货币体制革新思索

一、对于超主权货币的探讨

金融危机之后,周小川行长认为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不足,因此必须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他提出创造一种与国家主权脱钩,同时能够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超主权货币,从而克服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同时他认为特殊提款权SDR具有超主权货币的特质,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特殊提款权的发行,逐渐将特殊提款权演变为一种超主权货币。周小川行长关于建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观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不少学者的赞同。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一直以来就呼吁改变目前以单一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认为对全球体系而言,将储备货币建立在依赖美国经济信心的单一货币基础上是不妥的。我国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也对这种观点表示支持。超主权货币不仅能够克服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但是真正要建立这样一种超主权货币,却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就是,超主权货币的选择以及由什么来发行超主权货币。

(一)SDR的缺陷

周小川认为SDR具有国际储备货币的特征,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SDR的发行,使之成为超主权货币。但是SDR的内在缺陷限制了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最早出现于国际金本位时期。在金本位下,各国货币以黄金作为后盾,各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各国可以自由铸造黄金,这样金币就成为了可以自由流通的第一种国际货币。金本位之后,英镑成为国际货币。英镑之所以能成为主权货币,是以英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的。由于英国的黄金储备丰富,币值稳定,各国货币纷纷与英镑挂钩,并愿意将英镑作为储备货币。而当英国的经济实力削弱之后,英镑的国际地位也随之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之后,美元的地位迅速崛起,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从国际货币的发展来看,它们都是先在一国内充当法定货币,执行货币职能,然后才成为国际货币的。一种货币必须经过市场的考验,被各国自愿接受,才能确立其国际地位,成为国际货币。而SDR既没有黄金的内在价值,也没有像英镑、美元那样作为一国主权货币流通的历史,它只是在特殊环境下为了弥补美元的不足产生的,因此SDR不具有作为国际货币的基础。当初IMF之所以设立SDR,其目的是为了克服特里芬难题,解决美元清偿力的不足,同时为了拯救濒临崩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就是说,是想通过发行SDR来作为对美元不足的弥补,缓解美元危机,因此美国才会支持SDR的发行。而如果IMF想通过夸大SDR的发行使之替代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话,必然会引起美国的关注,美国也是绝对不会允许SDR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的。而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讲,他们也没有发行SDR的动力。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国际储备货币已经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日元、欧元等货币也应经成为了国际储备货币。因此对这些国家来说,发行SDR已无好处。因此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形势也不利于SDR的发展。要想扩大SDR的作用,提高SDR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必须要扩大SDR的使用数量和范围,为此IMF也曾经做出过努力。例如IMF允许成员国之间不需要经过基金组织的批准就可以进行SDR的交易,交易的目的也不再限制为调整国际收支。另外SDR的使用范围也被扩大了,可以直接用于远期业务、信贷、担保等,但直到现在,这些用途还没有被使用过。要增加SDR的使用数量,必须首先增加对SDR的需求。而SDR得内在缺陷使得各国并不愿意接受SDR作为储备资产。其主要原因在于SDR只是个成员国在IMF的一种记账资产,并不能用来国际贸易的支付和结算。由于SDR长期不流通,已经失去了作为货币的基本的支付和结算功能。因此,不能结算的SDR,是不可能在国际金融领域被广泛应用的。各国政府也必然不愿意接受SDR作为储备资产,而宁愿接受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

(二)IMF的弊端

关于建立超主权货币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由什么机构来发行超主权货币。周小川行长在文章中提到“由一个值得信任的国际机构将全球储备资金的一部分集中起来管理”,但这仅仅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想法。因为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要建立一个超脱各国利益之上的国际组织是基本上不可能实现的。有些学者提出将发行SDR的IMF作为发行超主权货币的机构,但是IMF的弊端也决定了它成为这样一个“值得信任的国际机构”是非常困难的。首先货币的发行要以足够的信用基础作为保证。各国能够发行货币是因为国家政府有税收作为后盾,有足够的国家信用作为基础。但是作为发行SDR的IMF是不具备这种信用基础的。因为IMF既没有GDP,也没有税收作为其信用的保证。因此由IMF来发行超主权货币,其信用的取得时非常困难也是很不牢靠的。从这一点来看,由IMF发行超主权货币甚至不如一个主权国家发行货币更为可靠。另外,IMF能否胜任全球中央银行的只能也值得怀疑。因为作为一个国际金融组织,首先必须保证它是公平公正的,能够代表全球各国的利益,无论国家大小、实力如何,均能公平对待。而IMF距这样一种国际组织还有很远的距离。IMF自成立以来,就是美国霸权的最好诠释者。美国在IMF拥有16%以上的投票权,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这就决定了IMF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美国及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代言人,而难以承担全球中央银行的职能。因此如果IMF不进行改造,将难以承担发行超主权货币的重任。因此我们在创造超主权货币之前,应对IMF进行改造,增加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和话语权。

查看全文

国际货币体制革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对成员国进行资金融通。但是,这种融资与一般的商业贷款不同,具有较为苛刻的条件和鲜明的政策性。例如,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国际金融领域重要的协调和仲裁者,对各国进行了经济援助和干预。但是,在IMF和各国达成的援助协议中,附加了以下条件:(1)整顿金融秩序,勒令部分金融机构破产,并对金融机构进行重组,使其尽快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资本金要求,但在此过程中必须保护存款者和债权人的利益;(2)开放金融市场,取消对外资参与本国金融机构的限制;(3)削减财政开支,紧缩经济,提出新年度的宏观经济预测指标(包括降低GDP增长率、遏制通货膨胀水平、改善国际收支);(4)调整经济结构,进行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

事实上,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一个以稳定各国间汇率关系为行动宗旨的国际组织来说,它提出的调整方案,或者说贷款的条件性,主要考虑的是危机国的外部经济均衡,同时总是从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出发,鼓励各国经济开放和金融自由化。以韩国为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紧急援助的条件是:采取停业破产等手段整顿金融机构,开放贸易和金融市场,将1998年GDP的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将经常项目赤字控制在GDP的1%以内,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以内,为稳定市场提高利率水平等等。

基金组织认为,以上的措施有助于危机国家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首先,整顿金融部门、保护存款人利益是恢复市场信心、提高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开放金融市场可以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水平和先进技术,引进外资,同时可以在外国金融机构的竞争下,加速本国金融机构与国际接轨,加大改革步伐,提高经营效率;再次,削减财政开支、紧缩经济能够缩减有效需求,减少进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保持币值稳定;最后,调整经济结构能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本质上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竞争性,而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减少政府的干预则能使各国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从理论上讲,这些措施无可厚非。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危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援助,并要求这些国家进行金融改革,目的是使受援国得以避免更加严重的灾难。然而,IMF的救援引起了国际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褒贬不一,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救援方案,国际经济界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1.IMF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元凶

米尔顿·弗里得曼和乔治·舒尔茨都认为,正是IMF对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救济导致了1997年爆发并且其影响一直持续的亚洲金融危机。所以,亚洲金融危机的元凶正是IMF。米尔顿·弗里得曼教授指出:“每当世界市场出现风险时,投机家都会得到IMF的援助而不会受到损失,这是不正常的。IMF用别人的钱鼓励投机,成了东亚的不稳定因素。救济由于愚蠢投资而受到打击的民间金融机构,这件事本身就是个错误。”他主张“将IMF解体”。

查看全文

外贸体制革新历程与评价

外贸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国民经济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贸易规范的新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制。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也陆续展开,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在层次上渐次推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

1.外贸统制专营时期(1949~1978)与产品经济和单一的计划经济的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我国建立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这种外贸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使中国在国际收支中避免出现逆差,有利于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隔离开来,有利于控制中国进出口水平和构成,达到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实现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但是,该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是:(1)独家经营,难以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统得过死,阻碍了企业与买方、卖方的接触,不利于外贸企业发挥自主经营的能力。(3)统包盈亏,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经营之路。而且未能体现地方、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2.放权过渡时期(1979~1987)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1984年,经贸部实施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以如下三项最为重要:(1)1984年1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1985年1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50%的留成外汇;(2)1984年1月,明确28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构包括经贸部所属外贸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门所属的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的外贸公司。(3)1984年9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至此,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动的主力军。经过简政放权、扩大了省一级外贸自主权。外贸公司的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自1979年下半年至1987年,全国共批准设立各类外贸公司2200多家,比1979年增加了11倍多。然而,对于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外贸公司仍然是它们通向国际市场的唯一选择。中国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的隔层导致四个问题的出现:一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换汇成本差异极大;二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国际价格信息没有通过正常途径及时传递给生产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励,而不盈利或亏损的出口产品又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三是缺乏国际市场行情信息,企业不能面对国际市场寻找机会,或根据要求进行产品改良;四是缺乏来自进口的竞争,进口管理和高关税,使进口竞争不能起到促使国内生产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提高竞争力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取消这一隔层,可以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外贸操作效率。高效率的贸易体制需要消除竞争过程和经营机会中的贸易障碍,其中,最大的贸易障碍就是各种形式的垄断,这不仅包括行业产品垄断,而且包括地理疆界垄断。

3.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1990)外贸吃“大锅饭”的体制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外贸事业的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国务院决定从1988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

(1)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全国性外贸(工贸)总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度,承包基数三年不变;

(2)取消原有使用外汇控制指标,凡地方、部门和企业按规定所取得的留成外汇,允许自由使用,并开放外汇调剂市场;

查看全文

水利工程移民监管体制革新

一、移民管理介绍

移民管理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目前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因为各国的国情、法律体系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的文化习俗不同。因此,各国的移民管理体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创新。由于我国的移民管理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而移民管理本身的特点又需要政府主导,因此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进行观念、机制和方式方法上的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向现代移民管理的转型,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模式。

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必须重视从补偿性移民、安置性移民向开发性移民过渡,使得移民能够切实分享到发展的成果。为此,需要完善和健全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从观念、法律、机制层面上进行变革和创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移民行业管理体制。

二、移民管理的三个阶段

对于水利工程移民安置模式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1978年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水利移民管理存在严重的“重工程、轻移民”以及“重搬迁、轻安置”的思想,水利移民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基本实行“以农业安置为基础、就近后靠安置为主”的模式,通过行政手段把大量水利移民安插到附近的村社从事农业生产,这种移民安置模式做法简便易行,政府用于安置移民的开支少。从多年的实践看,依靠计划手段实行以农业安置为主的做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大缺陷,主要是移民生活水平徘徊不前(甚至下降),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差距拉大。这涉及一系列有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公平、贫困、地区差距、利益冲突、社会稳定、生态问题等。

第二个阶段是1978年开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家实施的开发性移民政策。首先,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相分离,土地制度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征地中既要对土地所有者支付补偿费,又要对土地承包者进行安置。国家既要保证工程建设用地的需要,又要负责妥善解决移民安置问题。1985年国务院指出,水库移民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库区人民的切身利益和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在总结我国多年移民安置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开发性移民方针:水库移民工作必须从单纯的安置补偿的传统做法中解脱出来,改消极赔偿为积极创业,变救济生活为扶助生产。要使移民安置与库区建设结合起来,合理使用移民经费,提高投资效益,走开发性移民的路子。

查看全文

电力管理体制革新思考

1我国电力管理的现状

1.1电力行业监管低效

我国的电力管理体制中,政府对电力行业既要制定政策,又要进行监管规制,国内各级政府的诸多部门分割了电力监管的职能,如电力行业由中央财政部门进行财政监督和成本规则制定,发改委则制定其基建和技改项目,而行业许可证由电监会颁布,因此电力行业监管职能分散,部门众多,造成了监管机构失去独立性,无法有效的统一监督管理。在这种监管模式下,政府的作用超过了市场的作用,为了提高税收,政府能够增加税金在电价中,并由政府审定批准,政府扮演了行业政策的制定者和规制者双重角色,由于缺乏独立的监管机构,政府和电力企业无法真正分离。企业为了更高的利润,政府为了更高的财政收入,两者能够默契地抬高市场定价,在没有市场竞争的情形下,形成高电价,阻碍了经济效率的提高。

1.2电网公司过度垄断

电网公司在我国电力行业中具有垄断地位,在发电市场,发电厂只能将电卖给电网公司,形成了买房垄断;用电市场上,用户只能无条件购买电网供电,没有其他选择,形成了卖方垄断,因此电力公司实际拥有双边垄断的地位,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同时缺乏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规制,制定了成本加成的定价模式。电网公司与发电厂签下长期合同,为了转嫁风险,电网公司将合同价格加入捆绑电费,这样用户替电网公司承担了市场和技术风险。由于发达资产的专用性,使得用户用电必须通过电网公司才能获得。电网公司会在购电合同中规定发电的技术标准、燃料和发电场所,避免由于发电厂更新技术、燃料和场所而增加成本,也降低了发电厂商之间的竞争,使得发电市场难以让民用资本和外资进入,恶性循环地抑制电力行业的市场竞争。同时政府和监管机构也无法及时了解电力企业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规制,降低了电力行业的效率,损害了用户的利益。

1.3发电厂商的垄断

查看全文

剖析目前中国财税体制革新路径

摘要:我国应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完善财政收支体系,加大财政对科研开发及人力资本的投入,实行税收政策倾斜,对新经济给予税收支持,以适应和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财政收支体系;财税制度;税收体系;网络贸易税收

一、完善财政收支体系,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实施税费改革,增加财政收入。在我国现行财政收入体制中,规范性政府收入与非规范性政府收入同时并存。据统计,我国非规范性政府收入与规范性政府收入的比例约为3∶2.按照这一比例推算,我国1999年非规范性政府收入约为17000亿元,这一巨大的数字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冲击税基,减少财政收入,削弱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收费收入缺乏约束,导致腐败行为的滋生和蔓延,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因此,我国政府应及时清理整顿各部门、各级政府名目繁多的基金和预算外收费项目,统一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坚决取缔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和基金;将具有税收性质的基金和收费纳入税收管理,归入现行税种或重新设计税种。

增加政府对科研开发的投入。目前,我国R&D费用严重不足,迫切需要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力度。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需从两方面着手:增加预算内投入。在财政预算上,打破基数法,采取一年一定的办法,增加预算内投入;压缩一般性行政开支,把节约的资金用于科技开发,在不影响国家正常运转的条件下,使预算内科技投入增长速度超过GNP增长速度;合理利用预算外资金。把财政部门管理的小型技改贷款、文教卫行政周转金、工交商贸企业周转金、支农周转金等各项周转金,向科技开发倾斜,保证技术改造资金需要。

建立政府补贴基金。美、英、法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均建立了政府补贴基金,其用途主要有两个:对风险投资企业提供无偿补助,分担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对风险投资企业亏损提供亏损补贴。在这里,政府补贴不是指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而是对风险投资基金进行补贴,以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应从财政支出中单独划出一项政府补贴基金,专门用于风险投资补助,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