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1 17:52: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体育学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体育学科

传统体育学科设立状况

摘要:通过查阅近年来体育类专业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的论文,对学科性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四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整理,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趋势。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课程;培养目标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教育部1997年大规模调整我国学科和专业之际所正式确立的归属于一级学科“体育学”之下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与其他三个学科相比,民族传统体育学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因为它不仅包含着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的教育学和训练学理论与方法,而且需要借助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可以说该学科涵盖了其他三个二级学科的所有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传统体育学是综合性极强的体育学科。十多年来国内一些学者相继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其中许多观点和建议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建设、民族体育的生存形态问题、保护和发展问题等具有较深刻的积极意义,但也不乏宏观、空泛之论。本课题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期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研究现状

从一般意义上说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传统体育,但从更有利于学科为人所知的角度做适度抽象,我们应该说,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人类文化形态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外部世界的关联。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与术语体系、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与特征、起源与演进、功能与价值、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战略、民族传统体育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民族传统体育的交流与传播等等[1]。

通过查阅1997年至2010年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体育科学》、《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体育学刊》刊载的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进行整理分析,发现目前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性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基础理论上。

查看全文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一、体育与语文

把语文教材和体育教材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能为体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情景,更好的体现“生活即教育”的原理,达到快乐教育的目的,体现快乐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教与玩、游戏相结合的形式,选择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把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负重搬运的教学中,可结合语文教学中《挑山工》的创设情景;在侧手翻、障碍接力地教学中,可结合语文教学中《山里的孩子》一课的创设情景。

二、体育与数学

在体育活动中有许多内容与数学知识密切相连,把数学知识融于体育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也有积极的作用。如在报数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按奇数或偶数报数,在进行游戏活动时可采用“叫号结合、明七暗七、叫号摸位”等练习,在“叫号结合”的练习中,可以加强游戏的难度,结合加减法的方法玩。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动手自己量一量操场的长和宽,篮球场的长和宽;测一侧篮球、排球、足球的周长,以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探究能力。

三、体育与英语

把体育与英语相结合进行体育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课堂教学情趣,且能使学生获得英语知识,可谓一举多得。如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oneworld,onedream”,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合开始部分的报数练习可以用英语数字onetwothree进行,整队时“立正、稍息”等口令可用英语“attention、atease”来代替等等。而在结束部分的放松和整理活动时则可用英语歌曲来进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有趣。练得高兴。

查看全文

小学体育学科档案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蒸蒸日上,小学体育也在寻求教学改革之路,在学科档案管理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模式,为了我国小学体育的质量教学不断发展提供帮助。体育这一课程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在完成教学、学习的基础上,能够锻炼我们的身心健康,值得我们去推行和发展,为了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应当基于档案管理现状,结合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希望能够推动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科档案;管理模式;研究分析

实践证明,在体育学科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上,应当与时俱进,积极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保证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健康、稳步进行。积极引进先进地档案管理技术,配置与之相匹配的设备,更大程度的体现出体育档案管理的价值等。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基于社会各领域档案建设与管理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推动体育学科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进步。

1体育学科档案管理与建设现存问题分析

1.1对体育学科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新时期,我国各地小学体育发展迅速,不过教学单位在学科档案建设与管理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主观上对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更别提基层的管理人员了,工作态度消极,工作不够热情,过度注重表面工作,信息化管理档案方面的作用更是难以有效发挥。正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的重要性,使得在该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聘用的管理人员在专业技能方面水平不足,在硬件设备的配置和软件上的引进都有所欠缺。还有,不少管理人员欠缺改革、创新意识,不能够及时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使得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一度落后,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总的来说,现如今的信息化建设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的,有必要在日后的工作变革中积极改进创新。1.2体育学科档案信息化起步较晚,技术不够成熟。新时期,我国各体育教学单位逐渐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但是该项建设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许多管理项目的技术上仍存在不足,不够全面和稳定,许多档案所要求的标准仍有待考量。也因此许多信息化建设中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被迫搁置。在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2.1缺乏网络化协调机制。我国体育学科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局限于自身教育机构,相对来说,许多的档案管理网站都是相对分散和独立的,没有一个先进完善的协调机制来缓解这一难题,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档案信息的整合和利用。同时,由于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档案信息化规章制度,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使得档案资源出现诸多问题,严重偏离信息化档案管理建设的初衷。没有协调机制的辅助,不少档案信息化管理在日后的对接、整合过程难免出现偏差,在录入、存储等环节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1.2.2数字化及辅助管理方面的限制。在对传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其为基础,进行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对于原本的档案存档载体、纸张等,计算机主要起到辅助的作用,并不能够自动对档案数据进行录入、编辑、存档,这对于体育教学部门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很容易出现工作不协调等现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项工作的进行。1.2.3档案信息的丢失问题。档案信息有其重要的实际价值,同时具备较好的可用性和可开发性,这些性质也直接使档案成为有较强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不过,要强调的是,再将传统档案管理工作转化为信息化管理之后,其收集工作便由双向性转变成了单向性,变得更加不可预见,在这一过程中同样有不少的主观思维和主观行为存在,使得档案信息的录入出现漏缺、错误等现象。综上所述,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各环节仍有待进一步提升。1.3信息化档案建设缺乏专业人才管理。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通常情况下,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还身兼其他工作,其他环节的日常教学等,不言而喻,这将很大限制相应的信息化档案建设工作。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压力大,也会产生消极情绪,严重影响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不过调查发现,只有少部分体育教学部门会聘用相应的专业性建设人才来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这样本身就有悖于最初的建设理念,人力物力等综合方面的全面提升才是王道,不够专业的管理人员在信息化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等问题上都存在欠缺,直接限制了该信息化档案管理项目的上限。分析其主要原因,主要是部分教育部门由于管理理念、资金限制等方面的原因,在人员聘用方面迟迟未能实现匹配,在管理创新和技术革新上投入不足,仍有待改进。

2体育学科档案信息化模式实施的有效策略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融合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对体育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现阶段,怎样将信息技术和体育学科有机融合,是体育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师应利用教育生态学原理,促进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融合,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为学生构建良好学习环境。本文主要研究教育生态学视域下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融合途径,希望给体育教师提供借鉴经验,促进体育教学发展。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信息技术;体育学科

在信息化时代,融合信息技术和体育学科是必然趋势,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助于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随着信息技术和体育学科融合的不断加深,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凸显,引发体育教学生态失衡问题,阻碍学生发展。体育教师需要利用教育生态学原理,构建生态体育课堂,使学生享受高质量教育,最大限度提升体育教学成效。因此,研究教育生态学视域下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融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生态学视域下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融合意义

(一)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课堂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其中学生、教师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融合,可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构建生态体育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生态体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关注学生发展,能帮助体育教学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束缚。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构建课堂,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整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服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相较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新型体育教学模式自由性更高,给予学生自由选择体育项目的机会,可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求。(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体育教学,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让学生展示能力,彰显个性。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良好体育环境,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使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运动水平,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遵循适度原则,在学生承受范围之内进行体育教育,可以避免过度体育伤害,能增强学生身体协调能力。教师开展体育训练、体育活动,给予学生表现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二、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融合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

查看全文

体育学科的校本开发论文

[论文关键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小学体育;校本课程

[论文摘要]体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加快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推动学校课程的协调发展。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基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课程调适、课程整合、课程创新等模式进行了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并组建了学科委员会全面负责本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保证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带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体育教学及实践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小学体育教育中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步得到贯彻实施。由于各地方、各学校的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体育传统等存在差异,教育部制订的《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中只是将小学体育课程划分为5个领域,给出了课程总体目标、领域目标及各领域内的水平目标,并没有提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而是允许各地、各校和教师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这使各个学校进行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可能。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自2004年底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经过系统学习及对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制订了学校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步骤。经过4年的实践和探索,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日趋成熟和完善,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

一、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

(一)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全面的发展。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选定、补充的内容及创编的新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到了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经过连续几年对学生体质的健康测试表明:身体强壮的学生多了,肥胖的学生少了;在体育课及其他体育活动中,合作的场面多了,旁观的人数少了,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

查看全文

学科关联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

摘要:随着中学体育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融合不断的显现出来,本文分别从“健康教育、理科课程、文科教学”三个方面与中学体育的关联角度进行分析探究,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重点阐述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普遍性和重要性,突出体现中学体育教学在整个中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由体育学科的探究引申至其他学科的发展,从而实现全面提升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体育学科在中学课程教学中的独特性。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健康教育;理科;文科义务教育

与高中阶段的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中学学校体育课程从课程论的角度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设置的目的、目标,课程实施的标准,实施的要求与过程等都跟以往实行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阶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多角度体现出来的。近年来,随着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以及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学研究的深入,体育课程及其教学研究已经不阈于体育本身,相当多的教学研究者开始从整个中学学科群体的角度关注体育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体育课程在传统意义下的教育意义被丰富和突破。本文拟就学科关联视角下的中学体育教学进行初步探索,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深入探究。

1从健康教育的视角看,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不仅

锻炼提高学生生理素质,在健康素质指标和心理素质上有极大的提高与改善近年来,学校课程设置中增添了很多以往课程体系中没有或不曾重视的内容,其中,健康教育就很值得关注。有些学校将健康教育单独作为课程实施,编写了相应的教材,有些学校将健康教育融于其它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其实,一生的健康其实就取决于一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而中学阶段是成长阶段,体育锻炼习惯与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同时也应视为健康教育的有机部分。健康教育中的很多内容与体育有着极强的关系。一方面,体育课中的田径训练与其它体能训练使学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从肌肉、骨骼生长状态、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功能、生理器官的协调性等诸方面特征都会有所改善,这正是健康的身体所要求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体育课程的价值不仅直接体现在使受教育者锻炼了身体,优化了生理指标,更大的价值在于让锻炼的个体培养、形成对其一生作用巨大的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与体育意识。教育界就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虽然今年有巨大进步,但是实践中存在较大的落差,有些地区的教育实施者、管理者对此认识的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全国各地初中升高中的升学与毕业测试以及各地的中考方案中近年纷纷增加体育课程测试,并将测试结果折算成一定分数计入中考。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其中一些统计资料显示,很多学校为了应付中考,在毕业年级九年级阶段才针对考试的体育科目进行突击体育训练,而非考试测试体育科目则被忽视,同时基础年级如七年级、八年级的体育教学则被忽视。另一方面,体育课程在使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面对现在独生子女占学生大多数、绝大多数家庭对子女比较娇惯的现状,中学教师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这种难教不仅是体现在各个科目课程内容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中。大多的数学、物理、化学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学习缺少刻苦钻研的精神,稍微遇到难题就等待教师的讲解,很多学生从初中一年级起安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反复灌输而非自己的独立探究;对于考试失败的挫折感难以排遣,不能忍受教师正常的善意的批评,只能接受表扬与捧场,否则便出走、缺课或轻生等;不习惯与他人有效合作,在合作探究学习中这方面近几年各地教育界有着惨痛的教训。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我们觉得很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体育改善心理健康,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增加解决问题的可能。例如:在1500m长跑的体能训练中,有很多学生最初很难坚持到终点,教师分别可以通过从逐步提高跑程(400m、800m、1000m、1200m逐步加大)或逐步提高平均速度(限时跑,1500m从10min限制到8min、7min、6min……)等训练要求加大训练量,这样让学生心理上体会到锻炼的艰难,磨练了意志,同时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与成就感,为进入新项目的体育锻炼提高积极心理状态;体育教师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球赛,集体项目的球赛价值在于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实际上也为其他课程如语文、英语、数学、物理等的合作学习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范式,提高了合作学习中个体的心理素质。体育比赛中“重视过程而非仅重视结果”的参与精神其实也能有效提高学生抗挫心理素质,一场球赛输了,是嫉妒对手、回避比赛结果还是正视结果重振旗鼓?凡是积极参加过体育锻炼的学生都不难作出正确选择。事实上,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这种积极的认识可以有效迁移到文化课的学习中,特别是毕业班,面对激烈的升学考试竞争,平时学校的各类教学考试,排名的波动、成绩的波动、重难点的掌握状态反复都是需要很好的抗挫心理能力。而这可以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培养起来。

2从理科课程的教学视角看,体育课程教学丰富了理科教学素材,增添教学管理积极因子

查看全文

高中体育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1体育教学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1.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育与健康学科作为高中课程中源于生命、旨在提升生命质量的课程,包含了体育教学、自主锻炼、校队训练、体育竞赛等多方面内容,不仅具有教育性、娱乐性,还具有竞技体育公平、公正、团结、拼搏的体育精神,是学生迈入社会后不可缺少的品格,对学生身心健康、三观皆正有着重要作用,社会需要具备技能与知识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如果不具备强健的体魄,即使人才掌握再多的技能与知识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现阶段教育领域越发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1.2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如果体育教师能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有效落实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以及教育,势必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知识的学练当中,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意识及身体素质,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未知的挑战。1.3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升学压力、各种电子产品充斥在生活当中,使得青少年在生活中进行体育锻炼的频率逐渐降低。在体育核心素养落实的过程中,可以使青少年在锻炼的过程中磨练意志,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爱,体育锻炼意识不断提高,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及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2探究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

2.1体育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框架。“核心素养”是由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提出的,是指学生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能力和道德。它由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构成。如图1,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切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人类生存必备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是身心健康和适应环境的综合体现,是形成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状况并逐步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健康行为体现为养成良好的运动、作息与饮食习惯,保持良好身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适应各种环境的应变能力等。体育品德是在体育运动、竞赛中遵守规则,以及在运动竞赛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追求。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方面。它充实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使学科内在的道德原则和人格塑造得到了彰显。体育精神包括自强不息、自尊自爱、勇于拼搏;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竞争、公平公正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尊重对手、团结协作、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等。2.2体育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2.2.1以学科知识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学科知识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最直接载体,学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形成必须借助体育学科专业知识来落实。首先,高中生对于体育的需求不仅仅是体育课上单一的体育技能知识的传授,也不单单是把课上的教学内容掌握即可,而应在学会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对该项运动技能背后相关知识的掌握。在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中,通过教授健美操规定套路动作,使学生学会成套动作。但如果仅此而已,学生对于健美操这项运动还是停留在只会一套动作的层面上。教师如果在动作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拓展。通过观看顶级健美操比赛视频介绍如何欣赏健美操比赛(竞赛规则、健美操比赛分类等);如何进行健美操动作、队形的创编(基本动作、常用队形变化方法)等。这样就将健美操所包含的内容有效结合与组织,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兴趣,实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其次,需要选择适切的体育学科知识来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要让学生了解,这样学生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分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将教材的拓展知识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将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相关联,按照这样的思路围绕体育学科的特性选择学习的内容。在排球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关注点主要在传垫发球、技战术配合、排球竞赛规则等方面,能够在观看排球比赛的过程中看得懂比赛,在排球运动员的专业动作中发现自己体育课上学习过的的动作。如果教师不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排球运动员选材、排球场地器材准备等学生生活中基本用不到的学科知识,就不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最后,教师需要创设情境教学,将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方法的规划与设计,融入学科教学情境之中,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内化、理解与提升。如在球类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教学比赛创设体育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勇敢拼搏、团结协作、遵守规则等意识。2.2.2以主体互动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手段。教学活动的核心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人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互动主要包括师生互动与学生间的互动,肢体参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语言互动、肢体互动贯穿课堂始终。互动的目的在于掌握教学内容和隐藏在教学内容背后的学科价值。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运动能力与体育品格、体育精神等要素的结合,不仅学习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培养。如课堂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比赛时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就需要师生交流、生生互动来引导学生。2.2.3以过程性评价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保障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自尊自信的品质,再结合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在高中体育教学课堂中,应关注对学生的学练态度、组中表现、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评价,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具体评价。过程性评价能够及时反映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及时制定针对性内容解决问题,有效帮助学生改进与提高,同时能够帮助教师不断充实教学内容,积累教学经验,最终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难度较大的“支撑跳跃:横箱屈腿腾越”单元评价中,除了传统的单元终结性评价外,教师还设计了“支撑跳跃:横箱屈腿腾越单元过程性评价”(见图2),从评价的三个维度“运动认知”“健身实践”“社会适应”,选择针对性的观测点,根据内容主题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自信心和责任心等方面的教育价值,侧重对社会适应做评价。2.3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策略。2.3.1教育设计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中心。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现有运动水平的了解,制定新的单元教学设计,设定学生可以掌握但又有所超越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练兴趣,获得自信及成就感。比如在篮球专项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NBA赛季的进度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每节课有固定环节以赛促学,调动课堂参与积极性,同时培养体育情感和体育精神。2.3.2提高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布鲁姆指出教学环境是能够强化和塑造学生行为的重要力量。高中体育课堂的情境创设要将体育技能的学习与运动竞赛的体验相融合,反映出体育学科所独有的学科价值与魅力。创设途径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利用体育竞赛来创设学习情境;第二种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来创设学习情境。比如可以在理论课上利用多媒体与实践操作,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运动损伤与防治、养成良好习惯、科学健身等内容来整合教学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完成教学目标。2.3.3重视学生在课上的体验、运用与思考高中体育课堂中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重视学生在课上的体验、运用与思考,不仅能够掌握教学内容,更能够运用与思考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与方法,与老师、同学融洽合作,获得积极的体育情感体验和运动体验。2.3.4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的体育课堂。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要围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来确定,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的体育课堂体现在共同创设课堂主体情境、共同体验与共同评价等方面。

3结束语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这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在体育课堂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加强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评价的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评价,为体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查看全文

体育教学学科性质研究3篇

第一篇

1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的理论框架和一般问题,是任何一门学科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所谓研究对象就是人们在探求事物真相、性质和规律时作为探求目标的人或事物。要想清楚地揭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必须了解教学论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对前人关于教学论研究对象的有关论述进行重新认识。当然也要了解当代教学论者对教学论研究对象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同时,还应从理性分析的角度看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对象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解决。赫尔巴特曾经在5普通教育学6的第二卷中探讨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他认为教学论所研究的是教师如何用“观念”去塑造学生的心灵。休金娜在5中小学教育学6中指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他们的职能、他们作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认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教学原则、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苏联当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曾经认为传统教学论在解释研究对象时只是从表面罗列现象,而实际上并没有抓住对象的实质,没有把教学看成统一的整体。进而指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和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论所要探求的是教授和学习的理想模式,要指出有关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最优化的法则。日本教育家广冈亮藏则认为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过程最优化。李秉德先生认为教学论就是专门研究关于教学各方面的问题的。简而言之,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目的。王策三先生认为教学论必须坚持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田慧生先生则认为教学论的对象是研究教学活动或教与学的活动。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观点各异,区别很大。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一般规律;另一类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具体的教学变量和教学要素。前一种观点的主要问题是以教学论的研究任务代替研究对象。探索教学规律是教学论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最基本任务,但并不能由此就将教学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以一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不仅笼统、模糊,而且在具体研究中也无从下手,无法操作。后一种观点的最大问题是以简单列举的方法罗列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这样的研究对象虽然具体、清晰,容易在研究中操作化,但却给人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难以真正反映教学论研究的全貌。

2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体育教学论真正地作为一门学科被研究的历程很短。然而,在这很短的历程中,体育教学论的有关理论问题却得到飞速发展和广泛关注,从研究方法到研究内容都有许多创新之处。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也丰富了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内容。体育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要求研究者必须明确其研究对象,这对于实现体育教学论科学化及其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研究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时,我们必须分清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不同的,这样才能不混淆视听。我们认为体育教学论的研究任务应该是认识体育教学现象,揭示体育教学规律和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德国教学论专家盖哈尔特#海克尔在5体育教学法6中论述到体育教学论不仅是研究体育课的科学,而且还要进行体育教学实践。学者王伯英、曲宗湖在5体育教学论6中谈到体育教学论是教育科学中的分科教学法之一,它以学校体育教学这一特定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揭示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探讨和阐明体育教学的本质、过程、原则、内容、方法和组织,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于长镇教授在其专著5体育教学论6中谈到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时说:体育教学论是体育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体育教学过程的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刘清黎教授在5体育教育学6一书中指出,体育教学论是揭示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着重理论上的研究。樊临虎教授在其著作5体育教学论6中指出,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探索体育教学本质与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龚正伟教授则在其著作5体育教学论6中明确提出:体育教学论是以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诸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即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的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的问题。张颂歧先生认为体育教学论是以一般教学论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从体育教育的实际出发,分析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总结长期以来体育教学的历史经验,揭示体育教学过程的规律,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物质条件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帮助教师端正体育教学思想和形成体育教学技能,并对体育教学的效果开展科学的评价。毛振明教授认为体育教学论是研究和说明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和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纵观国内外体育教学论专家的种种见解和分析不难发现,在确定体育教学论研究对象时,大部分学者都强调体育教学的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然而,研究者在面对规律时可能会浑然不觉。因为,这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无法直接进入人的大脑成为思维作用的直接对象。因此,把体育教学的规律作为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不准确的,会导致我们在研究体育教学论时不知该如何下手,更不能把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内容进行罗列作为其研究对象。只有人们面对客观存在,进而就体育教学现象和规律提出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后,体育教学现象和规律才打破了与主体的对立与隔离而主体化,结果是体育教学问题,这样体育教学问题才能进入人的大脑成为思维的直接对象。体育教学问题不仅可以产生于体育教学实践,也可以产生于实践与理论的对立,还可以产生于理论的内部对立和不同理论之间的对立。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通过对体育教学问题的分析,总结出体育教学的本质及其规律,以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其在教学实践中和谐统一,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达到体育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目的。

3体育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查看全文

体育院校术科生与学科生移动学习对比

摘要:近年来,移动学习(M-learning)的兴起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因其移动、便捷的属性迅速吸引学习者的关注。通过使用文献法及问卷法,以体育院校术科生和学科生为研究对象,对比其移动学习使用情况及学习效果,研究证实:1)学科生与术科生词汇方面移动学习频率最高且没有显著差异;2)学科生听力、口语、阅读与写作方面移动学习时间和APP使用数量明显高于术科生;3)相比术科生,学科生更善于利用闲散时间进行移动学习。针对学科生与术科生移动学习特点,进一步提出混合式英语教学、移动学习能力培养、针对性移动学习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相关教学建议。

关键词:体育院校;移动学习;术科生;学科生;APP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北京一所重点体育院校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学科生来于两个学院的3个教学班,由同一英语老师授课,男生46人,女生114人,共160人,年龄为18-21岁。术科生来自教育学院3个教学班,男生66人,女生19人,共85人,年龄为19-22岁。调查问卷运用选择题结合填空题的任务形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试的个人信息,第二部分为词汇类移动学习使用调查,参考前人相关研究,具体包括移动学习所使用的AP名称、类型、使用频率、时长、使用时间段等信息。调查问卷于2017年12月末在英语课随堂发放,学科生当堂发放问卷160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148份,术科生当当堂发放问卷86份,收回85,有效问卷75份。

二、调查结果

学科生与术科生移动学习对比研究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学科生和术科生在移动学习的总时长和词汇APP使用方面没有显著差异,(t=1.57,p=1.33;t=-0.564,p=0.564),在听力、口语、阅读及写作APP的使用上,学科生的使用次数明显高于术科学生(t=3.365,p=0.001;t=4.217,p=0.000;t=4.576,p=0.000;t=4.197,p=0.000),研究结果显示出学科生与术科生在移动学习具体使用中的差异。同时,调查问卷及事后的访谈显示学科生使用的词汇学习类APP数量也多于术科生,而倾向于同时使用多种移动学习APP。根据调查问卷显示,体育院校学科生与术科生使用过移动学习比例分别为93.2%和88%,同时在使用移动学习的时间段上存在一致性,都选择在自习、无聊和睡觉前进行移动学习,由于学科差异,术科生更习惯早起时学习,而学科生更加善于管理碎片时间,在乘坐交通工具时和排队等人等闲散时间更多的使用到移动学习。通过事后访谈了解,体育院校学科生和术科生对移动学习看法基本类似,都肯定了移动学习的效果,对移动学习持积极态度,看法比较集中于使用方便,资源丰富,满足个性需求,只有部分术科学生不认可移动学习的效果,原因在于这部分学生尚未使用过移动学习,因此无法对其进行评价。

查看全文

体育学科课堂教学论文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高质量,高效率的有效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不高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关注的焦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了教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属于外因,而学生的“学”则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以看出,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说教师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说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的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效果低下,那么这样的教学无论教师付出多少努力,都是无效教学。可见体育课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学生的学,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实现教与学之间的对接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即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学生的当前发展及终生发展。衡量的指标是学习时间(即学习速度的快慢);学习效果(即学习的收获)和学习体验(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产生的心理体验)。

二、从教的角度保持体育教学有效性

1、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生理状态及能力水平,可操作性强,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走在发展的前面”,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的目标要“跳一跳、够得到”,促使学生认定目标,集中注意力,有的放矢,切实有效的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行为活动是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达成度要以让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才能达到基本教学标准。下面关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一课教学目标可以借鉴:①认识综合素质,能简单说出综合素质对身心发展的作用;②会两种至三种综合素质的练习方法;③能简单说出练习后的情况表现;④能与伙伴合作设计一至两种综合练习方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