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1 17:13: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体育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体育系

体育系体育教育(师)专业教育实结

教育实结

实习时间:200*年9月5日至200*年10月28日

实习人数:27

实习学校分布:无锡外国语学校(3人)、无锡河埒中学(3人)、无锡五爱小学(3人)、镇江第一中学(1人)、无锡商业学校(1人)、无锡城市建设学校(2人)、无锡师范附属小学(1人)、无锡东林中学初中部(3人)、无锡东林中学高中部(3人)、无锡影视学院(2人)、无锡广播电大(1人)、苏州东山实验小学(2人)、苏州农业技术学校(1人)、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1人)

实习指导小组:陈海波、衡延笃、徐志毅、吴平等

实习指导带队老师:体育专业术科教研室:庄容、于建兰

查看全文

体育系学生会工作计划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深化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会各部门加强配合,认真负责的完成好日常工作;强化学生会管理工作;加强工作交流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系学生会将紧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工作,增强团的凝聚力、办公室做好例会会议记录,认真评估、监督各部门的工作开展,完成好上传下达的任务、学习部狠抓学风建设,加强同各班级学习委员的交流,经常性的联系讲座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风气,严格管理使同学们的纪律得到加强、公关策划部加强同校团委、各系学生会的联系,促进我系学生会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不断吸取进步经验、社会实践部要以“创新、开拓”的实干精神,配合校学生会实践部实施校内外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尽心尽力的为同学们迫切渴望实践机会的希望得以实现、宣教部组织好各班级出好班级版报,开展版报评比活动,对外宣传我系的活动成果,并注意加强宣传的规范性、体育部应组织同学们进行经常性的锻炼,组织开展各项比赛,使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文艺部与校、各系的文娱团体加强联系,培养我系文艺骨干,以便开展工作,让活动的丰富多彩,开创我系文艺工作的新局面、女生部积极组织开展适合女生特点的各项活动,丰富女生生活,深入关心女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及时向系院有关部门和老师反映女同学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做好本系礼仪队的组织和建设,加强本系对外形象宣传工作、科创部做好例行每月一次的宿舍卫生检查,并监督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做好记录评比结果,强化与校宿管科,自律会的联系,争创更多的“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编辑部和记者团负责系报和信息的对外,并且进行一期积极向上的征文、青年志愿者部将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日”、“便民服务”和“市区交通执勤”、调整和完善学生会原有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学生会成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充分调动其活动的积极性、严格执行《体育系学生会成员行为准则及赏罚制度》和《体育系学生会财务管理制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权责分明,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落实学生会每周一次的主席团例会,两周一次的学生会全体例会制度、各部在举办活动时应做好工作计划及总结,并上报存档、积极配合院团委、院学生会、院社团联合会及各兄弟学生会的各项工作、切实加强与院学生会和兄弟学生会的联系和交流,取长补短,完善自身建设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我系学生会在院党委、系党政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优异的成绩。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会的职能作用,配合学院中心工作,迎接本科评估,立足于我系实际,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以教育管理为手段,以学生成才为目标。在XX年年中开展积极有效的各项活动,坚持“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宗旨,为学生工作的稳定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现将本学期的工作要点安排如下:

一、深化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系学生会将紧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工作,增强团的凝聚力。发挥党员、团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更好的带动同学们的政治学习热情,做好“学生党支部”的创建工作,发挥党支部和团总支的政治优势,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做好入团、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工作,认真负责的完成“推优”入党的任务。

二、学生会各部门加强配合,认真负责的完成好日常工作。各部门紧扣本年度工作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同时浓厚我系的学习风气,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水平:

1.办公室做好例会会议记录,认真评估、监督各部门的工作开展,完成好上传下达的任务。对各部门工作情况的反馈,下阶段工作的开展计划及遇到的困难记录在案,使活动能更好的开展,能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

查看全文

小议体育系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改革包括课程内容改革和蓑学方法改革.要注t培养和曩高学生的蓑学能力,以增强学生对社套需要的适应性。

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一门专业性基础理论学科,它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教育部领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目录》中,均把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几十年来,学校体育学课程为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培养人才的思路和模式变化很小,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加大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力度的要求,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的学校体育学,应走在改革的前列.为此,就我校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情况与同仁进行初步探讨.

从1997年9月到200。年5月,分别对我系1998届、1999届和2000届毕业班学校体育学课程教法进行改革.1998届学生的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即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个别章节的个别间题进行集体讨论,仅仅对“体育课的密度与负荷”一节,运用讲授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这种课堂组织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教学评估和教学实习均不尽人意.针对这种现状,系领导汇集任课教师,进行认真分析、讨论和研究.认为教学方法单调,教学组织形式缺少吸引力是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一般,教学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并及时研究对策,在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和课时分配的荃础上,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

1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改革: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开设特色课,专门讲述教材与教法,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特点与作用,体育课堂教学技艺,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与设计,体育课场地器材分布的合理性探讨等.

查看全文

体育系教育教师实习个人总结

我是一名体育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转眼间,为期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已经结束,刚开始时担任老师角色感觉很不适应,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锻炼,使我慢慢的适应了老师的角色。回想这一学期的实习工作感到兴奋,好多与学生们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回想我刚到我的实习学校林口中学时,看着陌生的校园,操场,教学楼以及陌生的面孔,我既紧张又兴奋。一路走来,颇多留恋,诸多感慨。在实习期间,我既是学生,又是教师。作为学生,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作为人师,我兢兢业业,倍感骄傲。我付出了很多,同时收获了更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习期间,我以做一名高素质的优秀体育教师为目标,全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一个学期的实习,使我真正体会到做为一位老师的乐趣,同时,也使我的教学理论变成了现实,使虚拟教学变为真正的面对面的教学。回想这一学期的实习生活,每一秒都充满了汗水和感动。当我漫步在实习校园里,那出自学生一声声的真诚问候掩盖这段日子遇到的所有委屈,最后剩下的只有数不清的欣喜。

我在实习期间正好赶上学校的广播体操,而我从未接触过这套体操,必须从头开始学习,为了尽快适应教学,准确的将这一套体操传授给学生,我经常在休息时间和学校的其他体育老师一起讨论,研究体操视频,独自练习,虽然开始上课时比较仓促,但是我还是慢慢的适应过来了。来到学校经过短暂的观摩后我独自走上了讲台,虽然刚开始心情特别紧张,由于经验不足和应变能力不强,课堂出现了示范动作不熟练,分解带操动作迟缓,口号不流利,底气不足,但我还是完完整整地把课上了下来。期间我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我反思,不断的改进自己,同时也得到了学校其他老师的指点。他们无私的奉献和帮助,使我体会到了教师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仔细地备课,写教案,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认真把握好每次上课的机会,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授课能力。为了在短暂的实习期间充分锻炼自己,我们主动和学校的其他老师一起上课,带学生练操,虽然比较辛苦,但当看到学生们作出标准整齐的体操时,心理更多的是欣慰和自豪。

转眼间,实习生活已经结束,这段短暂的实习生活使我的教学经验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永无止境。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我时刻不忘超越自己,面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将鼓舞着我不断前进。在这四个多月的体育教学实习中,我深深体会到,要当一名体育教师并不难,但要出色上好每一堂课,完成每一项体育训练,培养出更多的体育优秀学生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教育实习让我更加坚定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我将继续以更加认真的态度虚心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执教水平,为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努力奋斗!

查看全文

体育系党总支科学发展观学习计划

一、总体目标。

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调研,围绕科学发展开展解放思想讨论。通过深入学习调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工作实际,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认真组织好学习活动,开展好“解放思想大讨论”和“我为院、系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通过学习,更新观念,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紧密联系体育系工作实际,不断解放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旧观念,着力解决教学管理过程中反映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统一全系党员干部思想,为努力做好体育系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主要任务。

第一阶段活动从2009年3月1日开始,4月10结束。具体工作有以下四项。

(一)前期准备工作。

1、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方案。认真传达学习省委、省教工委和院党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召开专题会议,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成员分工。搞好前期调研,研究制定符合体育系实际的实施方案和阶段工作安排,确保活动有章可循,顺利开展。

查看全文

研究体育院校学生教学计策

学生机械式地进行训练和学习,效果却不理想。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计划的安排由学生来归纳课堂要点或者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在每次课开始前,让学生简述上节课的内容和要点,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连贯性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概括性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体育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不错,都有一定的功底。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编写准备活动教案并且让其实践,而后让学生完成整堂课的教案编写。此外,教师给定范围,让学生写有关篮球运动的小论文,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写课堂总结,在参加或者观看比赛后写赛后观感等。

二、培养学生的讲解示范和纠错能力

在上普修课<<教育学>>时我们就知道,讲解法、示范法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体育系篮球专选的学生没有经过特殊的长期的正规的训练所以对技术动作的规范性掌握的不好,想要培养学生的讲解示范和纠错能力,首先要让其知道和掌握技术动作的规范和正确性,然后再进行讲解和纠错能力的培养。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进行教学,还要经常组织训练,两者也是相辅相承,相互影响的。因此,组织训练能力的培养也对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组织训练能力上去了,教学能力必然也会更上一层楼。

三、学生组织训练能力的培养

查看全文

国立东南大学体育思想研究

1国立东南大学体育教育的历史沿革

在东大筹建时业已议定:南高师自1921年不再招生,待高师学生全部毕业,南高师即与东大合并,停办高师,专办大学。因此,在东大刚建立时,高师与东大是不分彼此的,两校共用一个校园,出现了三四年时间的“一校两治”的事实。1923年7月3日,东大校长办公处通告:校行政委员会决议即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牌撤去;附属中小学同时改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小学,属东大教育科领导。[2]这也宣告南高师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东大成立时,以高师的四个专修科改归大学,各本科(文理科诸系)仍由高师办理。东大四科分别为:教育科、农科、工科和商科,其中教育科是以教育专修科和体育专修科为基础组成的,下设教育系、心理系和体育系。在南高师与东大合并后,学校实力大增,在原先四科的基础上,又增设文理科,使学校的学科更加齐全,达到5科27系。美国著名教育家、世界教育会亚洲部主任孟禄博士在考察了中国各主要大学之后,称赞东大“为中国政府设立的第一所有希望的现代高等学府”。当时的东大荟集了一大批留学归来的著名学者,时任教育科主任的陶行知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赴美留学,获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后师从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获哥伦比亚大学都市学务总监资格凭证。1917年归国后受聘于南高师,先后担任教务主任、教务主任等职,后又兼任东大教育科主任和教育系主任,直至1923年,后由徐养秋继任。东大的体育系起源于南高师的体育专修科,以培养中等以上各学校体育教员、地方公共体育场体育主任及管理员为宗旨。东大成立之初,学校决定学制由过去的三年增至四年,高等体育教育的学制更加完善,学生的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1922年起开始招收四年制学生,原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夏翔教授就是该届毕业生。[3]东大的体育系主任由美籍体育学者饶冰斯、麦克乐先后担任,其中麦克乐对当时学校的体育教育影响最大。1922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壬戌学制》(即学校系统改革案),次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废除了学校兵操。这次体育课程改革是我国近代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最重要的变革。根据变革的要求和麦克乐等人的努力下,大量的西方竞技体育项目进入到东大的体育课程中来,体育课变的生动活泼,自然体育思想在东南大学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体育系的课程设置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包括体育系在内的所有教育科的学生必须共同必修39学分的普通学程,包括英文、国文、生物学、社会学大意等,而且还要共同必修教育通论、教育统计等专修课程。此外,还开设主、辅系学程,其选体育为主系者,须于体育系所开学程中学习67学分。同时,凡教育科学生必须于辅系学程中选20学分[4]。由此可知,当时体育系的课程已经比较全面,课程设置也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学校对体育的硬件设施也非常重视。在经济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1923年8月12日,发表《东南大学体育馆设备及附设游泳池募捐启》。在《启》中说:“我国需要体育亟矣……民力柔靡,国力何恃?今日之青年再无良好之体育训练则异日之国民即无健全之体格与品性,其关系岂不重乎。本校提倡体育最早,养成体育人才,普及体育学识,亦粗有成效……祗以设备不周,现正建筑一新式体育馆……”[5]。可见,学校对体育的重视已到无可复加的程度。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体育馆终于建成,满足了广大师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

2国立东南大学主要的体育思想

在东大的体育教育中,时任教育科主任的陶行知先生和体育系主任的麦克乐教授的体育思想对东大体育教育的影响最大。他们的体育思想甚至对我国的学校体育乃至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1陶行知先生的体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不仅对教育科下的体育系的建设高度重视,其本人的体育思想也非常丰富,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非常重视“三育并重”,并格外重视体育,认为“有识道德而无健全之身躯,则筋骨不能劳,体肤不能饿,心意不能困,咸施夸毗之病夫,又何能运起学识道德,以树不世之业,而为人类造莫大之福哉”。他在一次报告实施德智体的教育时说:“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没有体育,德智就无从谈起,故教育应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6]。他的一些体育思想对后来的学校体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一,在国家处于危难、人民体质孱弱之时,他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口号。他认为,强健的体格应该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就必须要把体格的培养和锻炼作为重要的内容。他还在《教育的改进》一文中提到,一个完整的人要具备三种要素,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健康的身体,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物质的环境中站稳脚。他主张“体育注重自强”,学生要养成健康之体魄,形成“健康之堡垒”,健康的体魄是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象征[7]。可以看出他的“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既重视身体锻炼,又重视卫生保健。他指出:“要用科学的卫生方法,好好的调节自己的身体,不使生病,这就要加强科学卫生教育,懂科学,讲卫生……保证健康第一的胜利”。他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养成科学的卫生习惯也能减少疾病,保持健康,二者缺一不可。第三,“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他提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包含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而体育作为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也孕育了终身体育的思想。

查看全文

体育局党支部科学发展观总结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用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来武装全党特别是党员干部,既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学校进入二次创业,实现内涵“升本”,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基层系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学校领导班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以促进发展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开源增收为基础,按照“扩规模、上水平、创特色、建一流”的要求,认清形势,抓住机遇,顽强拼搏,两年完成“转变、调整、理顺”,五年完成教育部的达标评估,经过十年的奋斗,把保山学院建成特色鲜明、在省内同类学校一流的州市本科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体育系作为基础学科系,我们应要抓住学校发展的机遇,切实做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不懈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系内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力量,促进全系和谐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党员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然而,在学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系还存在着“发展不协调、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高、服务社会能力不强、体制机制不灵活、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要切实解决好我系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就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查看全文

小学体育教学培养模式浅析

一、课程设置

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四性一体”的要求。所谓“四性”:一是体现基础教育学习的完善性;二是建立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体现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共性———大学普通教育(即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基础文化课程、基本技能课程、教育类课程。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体现高等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个性———“教师教育”或“双专业教育”(即专业课同时开设“体育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四是体现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性———“综合培养、有所侧重”课程培养模式。“一体”即按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要求与职业特点,在六年课程体系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即:整合学科专业课程、重视通识教育课程、拓宽教育专业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适应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着眼于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从课程体系来看,一师范体育系课程是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专业辅修课程六大部分组成。其中通识课程,包括文化课程(高中所有科目文化课程)、教师技能课程(普通话训练、教师口语、音乐基础、基础钢琴、形体舞蹈、美术基础、小学实用美术、书法、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课程(小学生心理学、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基础、中外教学思想史、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小学班级管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法规学)、实践教学课程(入学教育、军训、社团活动、俱乐部、课外文化活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专题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其中通识课程占总学分的58.8%,专业课程占16.5%,选修课程占9%,实践课占15.9%。第一师范体育系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体育方向)教学计划表从课程结构的课时分配比例上看,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选修课程程的学时比为:8:3:2:1,通过通识类课程、学科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综合,着力于学生基础知识教育的积累,同时注重学生教育教学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一师范体育系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体育实践课、技术动作分析课、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各类小体育竞赛组织工作、裁判工作、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与预防知识咨询、常见体育教学实验与研究的设计、典型的小学体育教学案例分析等,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使教师做到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相统一;教育理论知识与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相统一;教育研究与小学体育教育活动相统一,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创新,自我探究的能力。

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策略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增加课程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体育方向)课程的安排与一师范体育系培三年制、四年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没有明显区别,没有突出其培养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特殊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1教学资源有待优化整合通识类课程、教育类课程授课教师来自于学院各个系部教师,对于六年制课程任课教师应设置相应的“教学部”统一管理:对课程有机编排,对教学计划统筹安排,注意交叉学科的资源整合调整,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保证教育类课程教学的有序衔接。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应考虑教师技能形成的特殊性,遵循集中编排、避免重复、相互协调、递进提升的方式[4]。1.2专业理论课时偏少,不能覆盖小学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开课顺序有待调整教学计划仅开设了6门与体育教师职业相关的课程,不能涵盖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学专业学科构建不能反映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化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后的发展,建议增加《体育史》、《体育伦理学》、《体育营养》课程,以增加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开设的《学校体育学》、《小学体育教学论》针对学生学校体育授课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应在调整到大学三年级(这个阶段学生具备完善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结构)开设,教学计划中把《学校体育学》放在大二第一学期,而且六年制的课程计划与一师范体育系培养三年制、四年制课程计划没有太大区别,学生用书相同,不能体现初中起点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特点。2加强师资建设学科授课教师深入中小学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不够,基本上都是从理论角度传授教育理论知识,缺乏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与中小学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的沟通与合作,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了解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中小学学校体育前沿发展动态;同时只有注重教师培训与学历的提升,全面提升系部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一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他们不再仅仅只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教学,而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教学,来感受教师这一角色,为将来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打下基础,因此小学体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获得尤为重要。如体育实践课、技术动作分析课、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各类小体育竞赛组织工作、裁判工作、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与预防知识咨询、常见体育教学实验与研究的设计、典型的小学体育教学案例分析等,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使教师做到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相统一;教育理论知识与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相统一;教育研究与小学体育教育活动相统一,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创新,自我探究的能力。4注重学生师德培养,实行人性化管理初中起点培养本科学历农村小学教师是第一师范就初中起点免费培养农村小学教师采取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交学费、住宿费等一切费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相对较小,而且体育专业的学生性格外向、容易冲动,正确的引导管理就尤为重要。因此,要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尤其是在强化师范生从教思想、职业道德修养方面,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增强学生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念。

作者:钟小燕石岩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查看全文

基于多主体协同青少年体育发展研究

摘要: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主体单一的问题,运用系统分析法、文献资料法以及逻辑分析法,以共生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构建多主体青少年共生网络模型,激发青少年体育从“被组织”向“自组织”发展;在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环境下高效地利用涨落的能量,使青少年体育系统中各主体实现共生发展;统筹政策协同层、管理协调层、组织运作层,推动由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构建形成的多主体青少年体育共生网络模型的平稳运行,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多主体;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协同

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受政策制定执行、公共服务归属、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约[1],基层青少年体育工作者缺少“抓手”来推动发展[2]。针对适宜青少年活动的场域调查发现,基层缺少针对青少年的场地设施[3],青少年体育组织覆盖面较窄且多以盈利为主,数量和项目丰富程度难以满足青少的需求[4]。笔者认为:青少年体育发展不仅需要学校体育来支撑,更需要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来担当。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指出: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需要构建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丰富和完善青少年体育活动体系,创新青少年体育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活动趣味性和吸引力[5]多主体协同发展的模式,以满足青少年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可见,学校作为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的“主战场”应该受到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而家庭体育也将是学校体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社区需要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提供有利保障,社区相关体育设施将很大程度影响其健身意愿[6]。国家政策与现实需求都迫切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协同的发展模式,多元主体协同的发展模式,能够使三者的力量得到整合,减少系统内部能量的耗散并将有限的力量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1青少年体育多主体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校是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主阵地。“体教结合”是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20年来,我国“体教结合”培养出了刘翔、韩德君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但我国青少年体育“体教结合”模式在各地区发展情况不匀衡,相比于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政府的重视程度、扶持力度、政策制定的针对性要更加完善,获得的成果也更多。社区是发展青少年体育的重要场域,也是青少年接受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锻炼的主阵地[3]。公共服务作为社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基础保障,虽然在过去的20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处于初级阶段。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碎片化、主体责任泛化、服务理念不到位等问题需要解决[1]。社区作为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政府必须重视社区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构建全面健康的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环境。家庭是青少年建立社会行为的主要场所。现如今家庭结构与关系的简单化,使得青少年建立行为模式的方式也发生变化。家庭体育不仅是青少年接触体育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基础,对青少年体育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学校、社区、家庭体育的特征分析,以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共生网络为基础,构建了青少年体育多主体共生网络模型(图1)。在这个模型中,以社区为主要场域,衔接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协调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实现学校体育与课外体育活动无缝衔接,增进学生与家长以及社区居民之间的人际交往,培养居民的体育意识,改变居民传统体育观念,促进社会体育学校化和学校体育社会化的共同发展。

2青少年体育多主体共生网络模型耗散驱动机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