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1 13:32: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体育锻炼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论文:校内女生体育锻炼的状况透析

本文作者:熊伟工作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女生参加体育锻炼方式调查分析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女生(52.77%)通过学校组织参加体育锻炼,实际调查了解到女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都希望有人陪伴,并且希望学校能够多开展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这一点与女性群体害羞、含蓄、腼腆、无安全感、害怕孤单的心理特点是不谋而合的。另外,有34.04%的女生是独自参与体育锻炼,这不仅印证了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自由,女生不喜欢用固定的组织形式束缚自己的行动,而且凸显了在大同的世界里创造大不同的社会现实。还有13.19%的女生是通过协会活动或健身俱乐部参与,但由于自身和学校的条件资源有限,这2种方式并不适合大部分女生。女生参加体育锻炼项目调查分析据统计,56.60%的女生选择慢跑,比例最大。因此,慢跑是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选,但其运动形式较为单一、枯燥。小球类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深受女生的青睐,其中55.74%的女生选择羽毛球,25.10%的女生选择乒乓球。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项目没有过强的身体接触与对抗,但又能达到很好的锻炼效果,同时这些项目也符合女生力量相对男生弱的生理特点。大球类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也逐渐走入女生的视野,有18.30%的女生选择排球,无身体的直接接触与对抗却不乏趣味性。另外,一些彰显个性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女生也很喜欢,20.43%的女生选择了此项。健美操所具备的时尚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既引领着整个社会的潮流、走向,又能够很好地展示自我,增加自信,符合女生追求时尚和美的心理特点。

女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时长次数调查分析据统计,被调查对象中有48.50%的女生选择在傍晚参加体育锻炼,而晚上、早晨、中午参加锻炼的人数为24.26%、20.43%、6.81%。84.88%的女生每次锻炼时长均在1h以内,这不仅可以让大脑从紧张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很好的休息,还可以为晚上更高效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选择早晨和晚上参加体育锻炼的女生分别占20.43%和24.26%。早晨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一天的学习和心情。选择晚上则是让劳累一天的身体得到放松。总之,女生对体育锻炼的时间选择是比较合理的。40%的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不固定,能够坚持每天锻炼的女生仅为5.11%,这说明女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而每周参加体育锻炼在2次或2次以下的女生占31.06%,如果按照我国体育参与情况调查中规定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来看,她们和真正的体育人口还有差距,但却是最具潜力的体育人口。究其原因,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安排时间少,体育氛围不浓,无人陪伴以及自身的惰性是参与次数少的原因。尤其在期中、期末考试阶段,课程复习紧张,大三忙于考研,大四忙于毕业论文、找工作,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与次数就会更少。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仍有23.83%的女生能够坚持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5次,这一群体的存在必定影响和带动周围女生的体育行为,将来很可能成为终身体育的坚决执行者和有力倡导者。女生参加体育锻炼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据统计,场地器材的缺乏(48.51)是制约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有场地、但场地条件不好(28.51),无相关人员指导(28.51),体育项目开展的不够广泛、供女生选择的项目太少(14.89)。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升本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陈旧的体育器材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更新,而且学校相关部门也没有意识到由于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多而造成的体育器材设施短缺现象。这也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必备硬件设施,体育场地器材既要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外借的需要。另一方面,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是导致某些体育项目课程无法开设,可供女生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相对减少的原因。而对于没有开设体育专业的升本院校,体育指导员的匮乏也是影响女生参加体育锻炼质量高低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宿州学院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和态度是综合多元的,对于美的追求是成为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又一重要诱因;女生具有较强的体育强身观念,体育认知程度较高,但真正付出实际行动的却很少;女生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多样化,更青睐低竞技和趣味性强的项目;女生选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合理,但次数少,不固定。制约宿州学院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排序(由主到次)为缺少场地器材;有场地,但场地条件不好;无相关人员指导;没有时间;其他;无自己喜欢的项目。加大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体育活动知识讲座,让更多的女生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无论是身体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进而创建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把安徽省专升本院校女生体育活动内容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坚持从了解动机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出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安徽省专升本院校女生体育教学改革,鼓励人性化的教学,大力推广安徽省专升本院校女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如形体训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多开展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克服女生胆小、含蓄、羞涩、希望有人陪伴参加等心理,培养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让更多的女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设法加大对体育的投入,购置体育器材,完善体育场地设施,满足大部分女生共同参与的需求。对于已经开设体育专业的专升本院校,应充分利用体育专业学生资源,指派或成立体育活动志愿指导小组,定期定时对各个院校的女生体育活动给予专业指导,以达到“双赢”。

查看全文

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研究

摘要:基层民警作为保护民众安全及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力量,日常工作十分琐碎且忙碌,因此他们的身体健康一直是职业圈内重点关注的问题。该文通过分析基层民警的体育锻炼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基层民警参与体育锻炼意识的措施,增强他们的实战能力,以期为人民警察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基层民警;体育锻炼;运动意识培养;锻炼意识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元素,在各城市中的公园、文化广场等场所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形式。目前,我国已经正式进入到了全民健身时代。基层民警作为保护民众安全及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团体,更加需要在工作之余加强体育锻炼,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增强实战能力。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基层民警的体育锻炼意识有待增强。

1基层民警的体育锻炼现状

1.1对体育锻炼缺乏重视

目前,在公安机关中,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基层民警,均没有对体育锻炼给予应有的重视。领导干部对基层民警督促力度的不足,导致很多民警存在惰性心理,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日常锻炼习惯[1,2]。另外,很多民警日常工作比较繁忙,空闲时间常用于休息,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合理安排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高中生体育锻炼研究

1研究目的

面对高中生体育锻炼中的若干问题,以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为切入点,采用自编问卷调查的方法,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7号文》)颁布初期(2007年3月)调查的数据开始(以下简称“07年数据”),至2017年2月调查的数据为止(以下简称“17年数据”),连续10年都进行了跟踪比较分析,就体育锻炼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动机和行为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为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形成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以《7号文》颁布10周年跟踪调查为例,对高中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分析及形成路径进行研究。2.2研究方法。2.2.1问卷调查法。自编“每天锻炼1小时情况调查”问卷,在《7号文》颁布初期(2007年3月)对学生进行调查,10年后(2017年2月)再于广州市增城区增城中学以同一做法对学生进行调查。从3200名高中生中随机抽取2005级(高三级)、2006级(高二级)、2007级(高一级)和2015级(高三级)、2016级(高二级)、2017级(高一级)共6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每个年级抽查学生100人,男女生各50人。2.2.2数理统计法。采用比较、逻辑归纳等方法,使用Excel2007对回收的问卷建立数据项目表,对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3结果与分析

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动机和行为的具体表现决定了体育锻炼的质量。要切实解决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问题,有必要对之进一步分析,以求找到一些解决存在问题的路径。3.1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3.1.1问题分析——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由表1可知,2017年有50.5%学生每周体育锻炼4~5次,与《7号文》颁布初期的44.7%变化不大。不过,每周锻炼6~7次的学生就由2007年的18.4%下降到现在的6.5%,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呈减少的情况,分别为高一13%、高二8%、高三1.3%。在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方面,2017年有70%的学生每天锻炼30分钟以内,比2007年的49.7%增加了20.3%,且各个年级段都比2007年相应的年级要多;在每天锻炼60分钟以上的选项中,2017年则较2007年相应的年级少,分别为高一年级由24.5%下降至13.2%,高二年级由18%下降至12%,高三年级由17.4%下降至5.3%,全校由20%下降至9.2%。3.1.2形成路径——建全学校体育工作制度从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看,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显然与教育部“中学生每天都进行锻炼”的要求相差很大。为此,如何建全学校的体育工作制度就显得尤其重要,它是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保障,其核心内容就是抓落实。(1)落实到“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对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效果及安全等问题进行督查,确保学校体育运动安全进行;(2)落实到学校教学计划中,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强化课程意识,将大课间、课外活动等均纳入课程体系,把体育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3)落实到师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中,科任教师要支持学生体育运动,确保不挤占体育活动时间;(4)落实到学校的考核奖励机制中,把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同等条件下对重视体育的教师实行评优奖励政策。3.2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运动强度。3.2.1问题分析——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运动强度。由表2可知,从2007年至今的10年中,学生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方面提高不多,只有8.2%,但是高三学生在锻炼的积极性方面比2007年的34.8%提高了20%;在锻炼态度的不积极性方面则由2007年的10.9%下降到现在的0%,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锻炼态度表现与以往差别不大。在锻炼强度方面,高三学生的控制也较为合理,有92.3%的高三学生以中等运动强度进行体育锻炼,比2007年的60.9%提升了31.4%。全校学生在这方面也提高较多,有84.6%的学生能够保持合理的运动强度,较2007年提高了20%。而在无明显出汗方面,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呈减少趋势,依次有8%左右的下降比例。3.2.2形成路径——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现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程度还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自觉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为此,需要合理设置体育运动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能够达成目标,认识该目标的达成对自身长远发展的意义,这是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关键。在学生的个体发展过程中,学生一但认为这种运动是有意义的,从中能够感受到其与自身生命发展的某种联系,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目前,以中等锻炼强度进行运动的学生比2007年增多了20%,说明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时对强度的掌控能力还是不错的,体育运动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3.3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3.3.1问题分析——学生锻炼的影响因素。由表3可知,影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是“空余时间少”,在两个时段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5.5%和82.3%,这比其他方面的因素要高得多。这反映了现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课外作业严重超标,学生根本没有空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现实。至于“缺乏运动兴趣”选项的学生,两个时段3个年级均有非常大幅度的下降,分别为高一年级由42.4%下降至18.5%,高二年级由32%下降至9.5%,高三年级由28.3%下降至8.8%。3.3.2形成路径——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当学生处在一种秩序井然、合作和谐的良好运动氛围中时,其运动必定是高效的。从积极心理学的原理来看,当人处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就会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获得幸福感。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营造和维护的。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各学科之间要统一课外作业的协调安排,给学生足够多的空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多年的实践表明,靠拼时间提高升学率的做法,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还危害到学生的健康。其次,必须大力改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7号文》颁布至今已10年了,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还是没能得到解决,依然有45.2%的学生感到场地器材不足。再次,要重视学生体育团队的建设,形成人人参与运动的校园体育氛围。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对学生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加强指导,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体育运动模式,实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比赛”。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就会有更多的学生投身到运动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享受到体育的快乐。

查看全文

流动儿童体育锻炼论文

1问题提出

随着“家庭”人口流动趋势的出现,城市中流动儿童的数量急剧上升[1]。然而,他们的城市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已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群体城市适应状况较差,仍是一种“局部适应”,还是城市的边缘人,未完全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2];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以及各种问题行为。例如,孤独感、自卑感、学习挫折感等心理问题[3]。显然,探讨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状况、影响因素,促进流动儿童更好地适应城市环境,更健康地发展,乃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意义。对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研究者们提出了两个较为突出的观点,一个是过程论,另一个是变量论。过程论指出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会经历兴奋与好奇、震惊与抗拒、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四个阶段[4];变量论指出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标准总体来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心理适应,二是社会文化适应[5]。本文主要以城市适应的过程论为依据。以往研究主要关注歧视[6-8]、社会认同[9-10]、家庭环境[11-12]、教育安置方式[13]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影响。王中会等人(2013)对流动儿童的区域文化适应与城市适应进行了研究,其中,文化适应包括生活方式适应困难和人际观念适应困难两个维度。其研究表明,人际观念适应容易的流动儿童探索与顺应越多;生活适应容易、人际观念适应容易的流动儿童,整合与融入越多,流动儿童人际观念适应困难显著高于生活方式适应困难[14],可见人际观念适应对城市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为本文提供了研究新思路。人际交往能力是建立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个体的人际适应有直接影响,同时也能反映个体的其他适应特征。MarkLeary关于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15]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好的个体通常能被他人接纳和喜欢,其自尊水平也较高,进而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力。Prelow等人(2007)发现,社交能力是社会环境风险(如母亲的心理疾病、母亲的养育压力、经济压力、社区环境)影响青少年适应的中介[16]。因此,本文假设人际关系能力是影响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愈来愈受到关注。研究者对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体育锻炼能够提供更多积极社会反馈及同伴认同,从而完善个体的自我观念,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17]。体育运动帮助儿童尊敬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积极提高自尊和自信,促进社会认知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进步[18]。Fox(2000)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分析,他认为研究结果足以证明“体育锻炼是发展儿童积极自我的一个有效的媒介[19]。同时,身体锻炼对于社会适应的作用也已被证实。如,RichardBailey(2006)[20]认为,体育具有使儿童的身体、生活方式、情绪、社会性和认知发展方面提高的功能。Sibley等人(2009)认为,运动可以改善儿童的认知功能,并且发现,儿童的运动能力越高,代表儿童大脑的神经发展越成熟,且认知功能中的分辨功能指标也就越高[21]。袁建伟(2010)研究认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良好的体育行为有利于流动儿童的个体社会化与城市融入;作为一种面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参与者的彼此了解,减少社会隔阂,有利于培养流动儿童社会化,促进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城市。因此,体育活动可以成为流动儿童个体社会化与城市融入的有效途径[22]。综上,本研究将同时关注人际交往能力和体育锻炼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流动儿童群体很大一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对学校的归属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城市的适应状况。流动儿童自身以及外在诸多因素可能也会通过影响学校归属感从而间接地对城市适应发生作用。因此,本研究假设学校归属感在人际交往能力和体育锻炼对城市适应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另外,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儿童完成问卷填答的局限,因此,本研究被试包括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流动儿童。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北京市某三所打工子弟学校,有效被试301名,其中,小学高年级165人,初中136人;男生168人,女生133人;年龄在9岁-1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2.32岁。

2.2研究工具

查看全文

研究生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一、关于研究对象、研究和分析方法的说明

(一)研究对象介绍

文章所述研究活动的信息采集对象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等六所高等学校的在读研究生,这六所学校均位于西安本地,研究对象包括男、女两性,合计700人。研究对象的选择无论从地点、性别、还是数量上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资料采集时间从2013年3月1日到2013年6月5日。

(二)研究方法说明

本课题研究过程包括前期数据采集和后期综合分析两个阶段,其中,前期数据采集阶段采用了翻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直接访问3种途径,后期数据分析阶段以微软EXCEL软件为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其中,问卷调查主要是围绕研究生早操活动、体育课、课余体育锻炼等主要体育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编制规范化调查表,向上述6所大学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累计发放700份,共回收618份,其中有效问卷536份,有效率达76.6%。调查问卷共涉及调查对象536个,其中男女比例为55:45,文理科比例为28:72。访问调查采用组织研究对象召开座谈会、访问学校领导和教师等方式,针对研究生日常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等问题进行直接交流。再通过上述途径取得大量资料、数据后,将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微软ex-ecl表格软件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找出内部规律。

二、研究生体育锻炼情况分析与论述

查看全文

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摘要】调查分析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实情况,对影响原因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男生普遍认为课外体育锻炼非常有必要,经常参加的项目主要有田径和球类总比例占到60%。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1至3次,男生每30min左右;场地缺少是湖南文理学院影响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湖南文理学院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人数应进一步增加。为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提出科学的建议。

【关键词】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当代大学生业余兴趣爱好之一,也是大学生拓展素质、增进健康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也有很多相对复杂的原因,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要致力解决的。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每班抽取10人,一共抽取120非体育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进而对影响湖南文理学院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及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使大学生体育意识得到提升,促进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促进终身体育锻炼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动力。本研究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1.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年级、性别由表1明显可知,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在调查人数中,有63%的男生认为课外体育锻炼非常有必要,女生仅仅占到37%,男生性格相对开朗敢于为树造健硕的体格而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女生性格较男生内敛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容易受到影响。从湖南文理学院实际情况来看,女生总人数比重大于男生,然而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男生比重却要大于女生,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引导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不仅如此,文理学院每年新生男女比永远是女生居多,而参与课余锻炼的女生却不多,这意味着文理学院校园比较安静,也反映出学校举行的社团活动不多。雄厚的师资力量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但由于学校之间存在差异性,一些学校体育教师严重缺乏,无法满足体育社团开展的需要,导致不得不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担任体育教师的工作,而缺乏体育教师独有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将直接导致教师无法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社团体育活动,同时也加重了其他学科教师的工作负担。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各年级间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大一年级占到调查总人数的52%,大二占33%,大三、大四分别为13%、3%。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占比较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刚从中学升学至大学需要一个空间环境适应的过程,高中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少,进入大学后学习可自由自配时间多,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力强。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所占调查人数总比例有大幅度下降,调查了解到主要是由于进入大学后两年面临就业,校外实践和学习任务加重导致锻炼时间减少。2.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长度和时间段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段和强度容易受到课务的影响,性别差异也存在很大不同。从表3可以看出,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女生锻炼时间超过30分钟的占31%,而男生则占到36%,说明性别不同,在锻炼强度的选择上有很大不同。在锻炼时间选则上,从表4可以得知,32%男生选择喜欢在下午锻炼,而24%女生则选择有晚上锻炼的嗜好。由于男女之间的性格差异,以及对情感表达方面的差异,在课外锻炼时间段的选择上存在不同,属于正常情况。3.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从表5可以看出,25%的男生每周参加课外锻炼在1-3次之间,能够达到3次以上的仅为11%,没有固定周期的高达16%。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固定周期的高达19%,一周5-7次的也占有15%。由于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随意性突出、锻炼强度不足的状况,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这些问题,使湖南文理学院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强度得到明显提升,身体机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4.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表6 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N=从表6可以看出27%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男生选择球类运动作为课外体育锻炼项目,其次是占到13%的田径类项目。女生有32%喜欢选择体操舞蹈类锻炼项目,比例居次的是田径类锻炼项目。从表中也可以得知除了传统项目得到青睐之外,时下流行的新颖体育项目也越来越受到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追捧。

二、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查看全文

体育社团与体育锻炼特征分析

卢元稹和吕树庭[1]在《体育社会学教程》第一次在体育中运用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指的是人们在活动(体育)中自然形成的,没有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但是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利益、情感的基础上成立的。刘一民[2]在《关于创建体育行为学的构想》中对非正式体育群体的描述是:“非正式结构体育群体没有正式的规定,没有稳定和明确的组织形式而自然形成的群体”。在国际大环境推动的热潮下,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已成为“群众性”的休闲娱乐健身的主要群体布局,尤其是在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中。张铁明[3]阐述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党准确的领导和安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决定着非正式结构社团的成长,主要体现在群体规模小,单一的人际环境,日常活动场地的匮乏以及缺乏专业的指导。刘明生[4]在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困境与对策中指出增强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开设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倡导政府为构建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机制保障。研究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发展对体育社团有很大的研究意义,而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参与锻炼人数规模分析展现了群众参与健身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了解人数规模对社团发展的影响,了解各影响因素所体现出来的内容和特征,进而为正确认识非正式结构社团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武汉市洪山区的非正式结构体育组织成员,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洪山区随机抽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200名,都来自洪山广场、公园以及各个社区等运动场所。这些对研究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看全文

体困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研究

一、前言

如今部分学生身体素质差,怕苦怕累,不愿参加体育锻炼,要么长成豆芽菜,要么长成小胖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研究假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摸索出一套培养体困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方法,从而使体困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受益终身。研究方法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以一个班的体困生为研究对象。

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措施

(1)大力宣传,使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A.身体形态发育水平。B.生理机能水平。C.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水平。D.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E.心理状态。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身体好坏强弱的标志,一个人的体质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遗传,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体质强弱的现实性更多是依赖于生活环境,营养卫生,特别是身体锻炼等因素。其次,体育的功能。体育能促进智育的发展,智力的发展。知识的获得所依靠的是人的大脑,脑是人体的一部分。体质的好坏与脑的发育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进行体育锻炼强化了体质,实际上也就增强和提高了脑的功能。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感知觉,而这些感知活动都要通过脑中枢,脑中枢又指挥跑、跳、投掷、攀爬等活动。体育的这些活动训练了大脑的灵活性,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经常发生人与物体的移动,空间和时间的变动,学生需要观察和高度注意,才能够对方向、各种形状、硬度、时间和距离加深认识。体育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是现代化生活的一部分。体育中蕴含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培养刻苦锻炼、顽强勇敢、团结合作、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体育中的美育,还能培养端庄的体态,达到形体美、动作美,充分展现人体美。(2)通过竞技比赛,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竞技比赛是文化的一部分。学生争强好胜,在比赛中获胜的学生会越来越爱好体育,更喜欢锻炼,失败的同学会更加努力锻炼,争取下次比赛取得好名次。春季召开运动会,冬季开展越野比赛,每月组织一次小型单项比赛,如:跳绳比赛、踢毽比赛、拔河比赛等。在各种比赛活动期间,同学们都能自觉坚持锻炼,以求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为集体争光。(3)通过各种游戏,增强体育锻炼的趣味性。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游戏就是田径运动的基本活动形式。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及其相应的身体素质,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游戏,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增强了趣味性。灵敏素质:发展灵敏素质,主要是通过听节拍加速跑,根据教师的手势变速跑,“8”字跑接力,“叫号赛跑”“障碍赛跑”等游戏来进行。柔韧素质:柔韧性是许多运动项目必备的身体素质,学生要充分利用做准备活动的时间,进行柔韧性练习,如“甩腰”“劈叉”,双人的“翻饼”“烙饼”,三人的“套花篮”等游戏。速度素质:很多游戏项目都可以发展学生速度素质,如“足球游戏”“篮球游戏”等。力量素质训练:有很多游戏可以发展学生力量素质,如“蛙跳接力”“青蛙过河”等,这些游戏的开展,使学生在练习中不觉得枯燥,而是在兴致盎然中发展了四肢肌肉力量。耐久力素质:对于学生来说,耐力是薄弱环节,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很好,却不能吃苦耐劳,表现在运动中便是耐力差。学生要通过游戏提高耐力,较为简便的游戏有“跳绳”“爬楼梯”等。(4)通过球类增强体育锻炼的娱乐性。球类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体育活动,其活动特点是合作性强、竞争激烈、锻炼身体综合效果好,已成为娱乐性项目。(5)养成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习惯。每次运动前先要做准备活动,运动结束后要做放松活动和整理活动。

三、衡量是否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第一,向学生做调查:你每天能进行多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你的体育锻炼是自觉的还是被强迫的,你在体育锻炼时感到快乐吗?第二,向家长做调查:你发现自己的孩子爱锻炼吗?你支持孩子锻炼吗?第三,向班主任做调查:你班学生每天课间都做些什么活动?第四,根据学生的体育达标成绩测定: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体育达标成绩要好。第五,收集一些资料:体困学生身高体重的资料和体困学生肺活量的资料。

查看全文

儿童家庭教育体育锻炼研究

【摘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孩子入学之前,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主体,也是孩子整个教育阶段的基础,因此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在此过程中,体育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孩子以后学生和成长的保证。本文在深入分析儿童家庭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体育锻炼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儿童;家庭教育;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对于提升儿童的身体素质,养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因此体育锻炼是儿童教育实践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注重孩子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这样才能为学校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儿童不输在起跑线上。

1儿童家庭教育中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体育锻炼进行的较为随意,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对于儿童来说,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家长的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是非常关键的,这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接受和理解程度[1]。同样的知识内容,如果家长在体育锻炼开始之前,对锻炼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且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严格按照既定的计划开展体育活动,儿童接受和理解的速度就会很快,但是相反,儿童的体育锻炼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当前的儿童家庭教育实践中,体育锻炼内容不科学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一些家长为了追求体育锻炼的整体质量和效果,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并且在制定体育锻炼计划的过程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单纯的认为提高锻炼标准就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体育锻炼实践中忽视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特点,导致家庭教育过程中体育锻炼和实际智力发展情况不符,这样不仅起不到提升体育锻炼质量的预期作用,反而可能会对儿童以后的学习产生较大不利影响。1.2儿童体育锻炼过于形式化,缺乏实质性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效,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也逐渐涌现出来,这些教学方式中有很多都是非常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观念,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整体质量,同时这些教学方式对于家庭教育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但是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一些家长的固有教育观念影响,对这些全新教学形式的接受程度较低,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这些家长又受教育改革趋势的影响,追求教育形式创新,仅仅进行形式上的应用,有些家长甚至过于追求体育锻炼形式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最初目的,表面上看,家长较好的应用了新的体育锻炼方法,但是实际上却并未发挥教学方法的预期作用,有时甚至因为追求教学形式而耗费了大量的家庭教育时间,影响了体育锻炼的整体质量,这是得不偿失的。1.3家庭教育目标不明确,体育锻炼没有导向性。由于家长的自身素质存在差异,家庭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但是不管采取哪种教育方式,其主要的教育目标都是相同的,教育手段也都是为了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服务[3]。所以在儿童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应该有较为明确的体育锻炼目标,这样在进行体育锻炼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为体育锻炼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但是在当前的儿童家庭教育过程中,部分家长存在缺乏明确体育锻炼目标的情况,家庭教育过程也较为随意,缺少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规划。一些家长由于缺乏一定的科学教育意识,没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导致实际体育锻炼与教育目标相互偏离,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整体质量。

2儿童家庭教育中体育锻炼的有效对策

查看全文

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影响

摘要:当今的体育教学一直都是按照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进行测评,难免由此引发一些思考: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有着怎样的影响,两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文章通过对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要想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体质,就必须培养学生体质健康信念,让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质健康信念;影响;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的。人们经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谈。学生作为国家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更需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质健康信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目前体育教学的当务之急。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学生总体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达不到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这与学生的生活习惯、体育锻炼等有很大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指出要想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体质,就要培养学生体质健康信念,促使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

一、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1.学习任务繁重

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大,除了周一到周五的正常在校学习外,还要参加家长给安排的补课,学习任务繁重,课业繁忙。许多家长存在这样一种观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他们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参加各种补课班学习,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快乐成长的时光,也导致学生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