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1 12:49: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体育场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体育场馆

体育场馆运营思路探讨

摘要: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体育产业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的一部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积极抓住机遇改革管理运营机制,提高其运营效率。文章阐述了互联网+时代下体育场馆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通过依托智慧场馆App与周边、社区资源共享以及抓住消费者真正需求改变场馆运营方式的思路去“开源节流”。

关键词:互联网+;体育场馆运营;体育产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是国务院于2014年,意见中提出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体育需求,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意见包括体育场馆运营机制的创新,积极推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以求减少繁琐、运营的管理成本,提高场馆利用率和运营效率。[1]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体育场馆结合互联网技术致力于智慧体育、智慧体育场馆平台等,促进场馆管理信息化,提高资源使用率、经营效能和服务质量,通过智能化服务结合周边其他体育产业如体育赛事、体育智能化穿戴促进场馆的经济效益进而推进体育产业有效发展。

1互联网+体育场馆

“互联网+体育”的热潮逐渐上升,在全民健身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无论在体育场地设施、健身方式还是健身手段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体育产业为此也迎来了巨大的爆发,商业巨头和投资者在体育场馆上也看到了商机,“互联网+体育场馆”也因此而出现。“互联网+体育场馆”是利用先进科技信息技术,在体育场馆运营、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场馆管理等方面以互联网为平台而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生态领域模式,主要是减少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成本、提高体育场馆运营效率,同时方便使用者和管理者,不仅增加参与体育锻炼人数,也提高了体育场馆的产业效益。[2]

2互联网+时代下体育场馆运营的现状

查看全文

高校体育场馆供给结构研究

摘要:高校体育场馆供给质量和数量问题是优化高校体育场馆发展的关键。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场馆供给结构的规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高校体育场馆供给结构的内涵主要包括体育场馆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统一,供给结构体现了结构的稳定性。体育场馆质量管理缺乏规范性以及数量供给不足是高校体育场馆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从提升高校体育场馆质量管理水平,增加紧缺场馆数量供给两个方面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供给结构加以规制。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供给结构;规制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颁布,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但反观现实,居民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相对不足矛盾成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资源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效用,学校体育设施闲置与缺少并存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果这一现象持续下去,不仅难以提高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还会造成大量重复建设[1]。以往研究从管理方式、体制以及人员配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原因的探析。除这些原因外,高校体育场馆的质量、数量及类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发展。该研究利用公共产品相关理论,对高校体育场馆的供给结构进行研究,以期提高高校体育场馆与社会共享的效率。

1高校体育场馆供给结构的内涵解读

供给结构是公共物品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体现了公共产品质和量的规定性的统一[2]。从这一概念出发,物品的供给质量和数量共同决定了供给的结构,进一步可以推导出供给结构是在供给物品的总规模中,不同类型物品的供给状况和地位关系。高校体育场馆包含了体育场、训练馆、足球场等不同类型场地且数量也有所差别。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体育场馆的供给结构的内涵加以理解。第一,高校体育场馆供给结构体现了体育场馆质与量的规定性的统一。高校体育场馆质的规定性是高校体育场馆的基本特征,其比如不同阶段高校体育场馆的类型以及哪种类型场馆优先供给等。高校体育场馆量的规定性体现了公共物品构成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即不同类型场馆在总供给规模中所占的比例关系。体育场馆供给的质量与数量共同形成了高校体育场馆的供给结构,两者是协调统一的。第二,高校体育场馆供给结构体现了结构的稳定性。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或在一定的时期内,高校体育场馆的供给结构是相对稳定的。比如,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借助于广州亚运会的举办,供给数量在短时期内发生了变化,导致供给结构的突变,但在亚运会结束后,供给结构进入了相对稳定期。

2高校体育场馆供给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查看全文

公共体育场馆运用分析论文

一、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内涵

公共体育场馆的民营化意味着在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上减少政府的作用,增加社会其他机构作用,让民间资本介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入市场机制。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并不是为了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作为政府投入的一项公共体育设施,其基本定位是向全社会开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满足运动训练和竞赛,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和满足群众锻炼消费需求的。追求经济效益也是为了提高体育场馆的运作效率,更好地发展体育事业,有效地实现体育社会效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并不否认体育场馆的公益性。

二、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模式

1.国有民营模式

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的管理模式主要针对的是政府已经投资兴建的公共体育场馆。政府通过招标、谈判、协议签约后,将场馆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移交某一公司、社团或个人全权管理,场馆运作经费自收自支。也就是说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模式使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享有经营决策权、人事权、资金支配权和利益分配权。政府不再直接下达指令性计划,也不能无偿调用公共体育场馆的人财物。在利益分配的调动下,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从而提高场馆的运作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管理公共体育场馆的负担。主要经营形式有经营责任承包制、租赁制、委托经营等。

国有民营模式具有如下优点:第一,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政府将体育场馆的经营权交给企业,减少了后期的营运成本投入,包括维护运营资金和管理费用,还有场租、税收等收入。第二,政企分开,顺应市场经济激励体制,改善经营状况。企业以合同或契约的形式取得场馆的经营权后,在利润的吸引下,一定会积极经营管理,创造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第三,经济效益的激励有助于改善服务质量。民营化后,经营者必须通过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来吸引顾客。民营机构与民营机构之间彼此展开竞争,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

查看全文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优化研究

摘要:体育场馆是全面健身运动开展的基石。公共体育服务视角下,高校体育馆用户、分发及终端生态发生变化。高校体育场馆要积极应对,既要平衡场馆过载,发挥公共属性,也要创新理念与范式,从服务职能、平台建设、技术支撑、价值引导等方面进行策略的探索。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优化;对策

体育场馆是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建设小康体育的必要组成。高校体育馆与社区体育乃至全民建身的有效对接,不仅丰富了居民体育锻炼的渠道,也提供了满足全民建身的载体,拓展了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盘活的形式。基于此,高校和体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就要创新理念、重构业态,通过延伸场馆使用权、管理权,引入全新管理理念,提升高校体育场馆利用效度。

1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面临的生态重构

高校体育馆与社区体育、全民建身的对接,引发了公共体育服务场域生态重构,影响了居民从事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造成公众与高校场馆管理方互动更为频仍,期间发生意见分歧也渐成常态,全民健身生态系统被重构。1.1公共服务理念引导高校体育馆管理转型。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就掀起过政府行政改革浪潮,也即新公共管理运动。该运动旨在将公共服务生产与供给交由社会力量承担。高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初步试水,成效一般。然而,进入到21世纪,移动互联网催生了“掌上舆论场”,民众参与行政能力与公共服务变革模式灵活多样,高校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也纳入到议事日程。一方面,高校试水向公众开放部分高校场馆,导致受众群体黏性陡然增大,场馆运维饱和或半饱和;另一方面,地方体育管理部门出台指导意见,将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纳入到公共服务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以说,政策层面与高校层面交互作用,革新着全民建身的活动场域,也对社区公共服务的结构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适应上述变革,高校体育场馆只有积极融入服务公共化、管理智能化进程,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例如,面对智能手机普及形成的形态各异、多样竞争的态势,上海、江苏等地高校体育场馆开始借助融媒体平台、云计算、大数据、VR/AR,悄然布局体育场馆领域。河南大学体育馆也发展其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借助移动互联网催生的新平台、新业态,融合管理的迭代升级,实现从管理、架构到流程、机制全面创新,其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水平提升凸显出来。1.2社区居民参与权与表达权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理念重要前提是公众参与管理和表达权的保证,这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公共体育服务视角下,保障上述权利是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加强双方沟通的必然举措,也是有序扩大公民体育锻炼、整合全民健身力量的重要保障。换言之,在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馆管理方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密切。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迅猛发展,使居民参与沟通互动的热情更为便捷,公众表达权得到前所未有提升,更加有助于推动高校体育管理方与公众的互联互通,提升高校管理者和公众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积极性。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居民并不能完全代表全部社会群体的意见,他们更多地展示了具备锻炼意愿、能够独立锻炼的群体话语权,这给高校体育场馆加强科学管理留下了提升空间。1.3合理缓解双方意见分歧成为常态。公共体育服务视角下,囿于政策、观念、经费、安全等方面产生的问题,日益成为个体自我表达与社会参与争论的焦点,引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迈入更为多元化、多渠道发展路向。然而,开放政策落实与否、观念开放到位与否、经费保障可行与否、安全管理健全与否等,都影响了参与方的自我认知与表达,改变了高校场馆管理方与公众体育锻炼参与的方式与路径。当个体遭遇与其身份及需求相关或隐射的事件时,公众情绪弥散性就会瞬间触发个体自身的应对机制,观点分歧与话语冲突就在所难免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要求更为复杂多样。从公共管理角度来说,话语冲突是对“标准语法”的不满和“个体语法”的觉醒。前者往往对后者造成一定压制,后者目的是为了营造多元的表达渠道。基于此,高校体育场馆在舆论监督和价值引领上,需要密切关注上述意见分歧的性质,究竟是纯粹自我表达还是涉及公共利益诉求、是主动提升参与效能感还是被舆论被动裹挟、是温和诉求表达还是行为失范,是致力于建立话语共识还是缺乏规则的拉锯战。

2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范式创新

查看全文

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发展研究

一、我国体育场馆发展现实基础及环境

(一)场馆建设规模呈急速增长态势

自1985年全国体育场地建设以来,我国体育基础设施综合功能进入较快发展时期。与1995年第4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相比,2003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的普查数据显示,与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相比,全国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共增加了11.8亿平方米,增长110.28%,场地面积共增加了5.5亿平方米,增长70.51,我国现有850080个各类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有18481个,从投资规模、场馆数量、占地面积、人均场地面积等数据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3]。以2012年底全国大陆总人口135404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2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871平方米,1914.5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141.39元。从表1可以看出,近30年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各项指标有较大的增长,场地规模不断扩大、建设资金投入步伐加快、人均场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场地数和人均场地投资额等指标均有了很大的提高。表1可见,公共体育场馆主要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场馆规模大、功能多、综合服务能力强,如何使政府财政投入产生公共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供给,对各类公益性体育设施具有独特的导向示范作用。供给与需求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资源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观。作为政府改善城市体育基础设施环境,为居民体育消费的不断增长提供物质基础及服务保障,体育消费需求在2008-2013年5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居民在运动娱乐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已从280元增加到450元平均增长20.2%。2008年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位于消费支出的第5位,居于住房、教育、购车、电器之后[4]。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体育参与方式呈多元化、多样化和非组织化,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占体育参与者27.3%,大多数体育参与者是在非组织条件下自发进行的。这与城镇居民参与体育消费方式有关,表明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是一个多因素过程,其中决定因素之一是场馆资源供给环境与服务功能有关。随着我国城市化社会变革,2012年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率达到51.3%[5],城市化生活节奏使人们日常从事体育活动环境空间扩大,体育健身场馆综合服务功能也得到扩展。目前我国的体育人口已达到人口总数的37%,比2008年提高了3%,体育人口(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的增长变化以及体育健身项目日趋城市化。

二、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公益性资源需求急速增长

体育资源是公共体育场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资源是通过各种体育产品满足公民体育需求的重要公共产品,其本质是公益性的。体育资源在体育场馆文化展示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作为训练、竞赛和体育活动场所公共体育场馆,在群众体育开展的项目既要符合大众健身特征,又要兼顾公益性资源需求,经营主要依托产业资源探索市场运营和产业开发的多种经营之路。体育场馆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了国民体制健康测试、全民健身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培训,成为满足大众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服务导向,更多地承担了展示体育文化公益性形象。如公共体育服务在健身技术指导、项目推广和组织管理方面表现出群众性、公益性和社会性发展趋势。2008-2010年大众体育健身场所以年均30﹪增长率,健身消费选择公益性体育场馆的比例明显高于盈利性体育场馆[6]17-21。2008-2013年,全国城镇参与体育活动场所呈现出体育健身休闲消费市场需求面广、参与群体众多以及数量庞大的另一个连锁问题是体育活动需要大量场馆。从根本上解决公益性体育资源需求日益增长和公益性体育场馆不足的问题,这无疑对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形式和内容的过程中,面临公益性需求的挑战。如提供高水平竞技表演服务,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健身消费者技术讲座或现场指导,学生体质监测、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体育资源公益性的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体育场馆经营模式探究

1经营模式所存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分析

传统的体育场馆经营的手段较为单一,侧重传统体育的健身娱乐项目的表现,营销过程中具有健身娱乐特色和专业性质的营销手段及手法较为欠缺。目前我国大部分体育场馆的经营方法都较为落后,经营手段单一且很一般,营利性不高。就各类体育场馆的设施利用率而言,总体都偏低,无论是项目场地还是器材设施。根据目前体育场馆所存在的问题选取合适的、科学的经营模式是解决我国体育场馆经营欠佳的一大难题,目前影响国内体育场馆经营的因素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体育场馆自身的条件是影响其经营模式的主要因素,其自身的规模和能提供的服务,包括可以提供的运动项目和场馆的面积,配套的淋浴室以及更衣室是否完备等。努力提高自身的条件,大型场馆实现自主经营,既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又能减轻政府的负担。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体育场馆的地理位置是影响其经营模式的关键因素,这一机理在我国同样适用。体育场馆、场所分布的不同,如热闹的市区或者人烟稀少的郊外,其对应的经营模式也会不同。靠近社区的体育场馆宜交由社区自主经营,靠近郊外的则由政府作为负责主体较好。(1)体育场馆的潜在服务对象。一个体育场馆在设计营建之初,其定位和服务对象都决定着其以何种经营模式为佳。最初的经营定位主要是通过其经营内容来表明,如以全民健身为主还是以竞赛表演为主,对此提供相应的特色服务,选取相适应的经营模式。体育场馆的经营还涉及目标顾客的选择,如体育场馆的服务对象定在高收入人群,那么其经营模式宜选取专业化的企业经营模式。(2)当地的消费水平。体育场馆在营建之初应当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对后期的体育场馆所采取的经营模式也有重大影响[2]。如果当地居民消费拉动不足,再先进的经营模式也是徒然。研究表明,人们只有在收入能满足其生存消费时,才有能力和兴趣享受体育消费等。我国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可以根据以上的影响因素,再结合最初的改革目标以及具体情况作系统而全面地可行性分析,再选取适合的经营模式。

2国外体育场馆经营模式分析

日本及欧美发达国家体育发展较早,加之公众的需求较多,目前已发展出一套成熟的体育场所经营模式理念。主要有如下三种:休闲式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竞技式(商业性)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混合式公共体育场所的经营模式[1]。欧洲的俱乐部是一种休闲式的体育场所,基本都属于运动场馆,先由政府投资建设,再交由当地的企业家进行俱乐部管理,且后期的维护等费用由俱乐部全权负责。俱乐部采取会员制,其运行经费和盈利都来自会员所交纳的会费以及广告收益等。这类经营模式能够降低政府负担,管理更加专业灵活,有利于全民运动发掘出优秀的运动员;竞技式的公共体育场所对应的是大型体育场所,主要用来举办较大规模的体育赛事,也是由政府新建,再交由民间的财团进行经营。这类经营模式以盈利为主,更为商业化。政府每年都可以收取一定的租息,能够满足大型赛事的需求,提升运动技术的水平促进职业运动的发展;混合式的公共体育场所经营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由当地政府提供建设用地,由投资者竞标取得建设资格并获得经营权;第二种为政府提供建设用地吸引建设者前来投资进行建设体育场馆和相应的饭店和超市等服务场馆,但其馆权仍属于政府,政府可收取一定的租金。

3我国体育场馆经营模式改进的措施

随着我国一些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事业单位转型也越来越多,逐渐向企业单位过渡,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进行转变。很多专家将2003年到2008年定为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期,我国以后的体育场所改革模式应该符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大要求和趋势。体育场馆运行机制要着眼全局,基本思路是要先理清其功能要素、内在的关系和外界的关联,分析出必要条件,找出功能要素的动力源和障碍源,从而构建一个合适的运行机制。笔者根据我国体育场所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创新了一套模式,见图1。机制模式创新要综合宏观利益、微观利益以及保障机制三方面进行考虑。宏观利益协调要保证目标一致性,运行高效,调控机制良好,同时社会的支撑力要足够;微观利益调控要有足够的吸引资金、确保资源配置足够、物流流动合理,同时达到企业化管理的标准模式;保障功能主要体现在各级政府需制定相应的辅助政策,大力支持和保障全民健身所应享有的体育权利,为体育场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目前尽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大一个原因是管理层缺乏相应的人才。现实情况要求培养更多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加强从外引进各类人才,提供更全面科学的观点,尊重他们,将他们融入到体育事业的建设以及经营管理中去。目前我国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稀缺,这一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产业化发展的进度。中小型体育场馆功能单一,经营范围较小,主要分布在社区或者居民区附近,以提供健身场所为主,所以开展经营活动主要以社会效益为主。此类场馆只要能够维持其日常运转就行,其经营模式可选择单位内部自主经营等模式,方便提供质优价廉的亲民服务[3];大中型场馆提供的服务更加多元化,多为一些综合馆类,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目前此类场馆多以政府经营模式为主,负担较重,可以实现企业化经营或者进行托管经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及增值,帮助体育场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提高;地处郊外的大型体育场所,其规模大维护成本高,服务也较单一专业化,宜采取企业化或者合作经营的模式,多多引进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同时结合旅游—公园的模式进行经营,提高体育场所的经济效益。

查看全文

体育场馆建设规划论文

党的精神引领:要以群众体育发展带动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必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蓝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场馆作为体育赛事与其他活动的基础载体,在体育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运会作为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其比赛场馆亦受群众高度关注。本文以2017年天津全运会新建体育场馆为研究对象,提出赛后场馆运营参考意见,以期促进天津市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发展。

1天津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指导思想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优化健身场地设施投资结构,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健身设施建设,落实国家财税优惠政策;加强健身场地设施管理与维护,坚持建管并举,提高健身场地设施使用率。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及《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均明确提出,在完善体育设施方面,各级政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体育事业的部署和要求,加速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天津市于2015年启动为期4年的“全运惠民工程”。印发了《天津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以“全民全运、全运惠民”为总目标,秉承“绿色、节能、环保”的理念,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体育场馆和运动会配套设施。以满足竞赛要求为基础,促进“全运惠民工程”的推进,实现天津体育产业发展思想的突破。

2天津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布局

大型体育赛事本身将形成一个区域性的临时资源配置中心,吸引整个城市的支持和能量,从而带来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建设选址既要考虑城市资源的平衡配置、后期的运营管理,又要考虑市民利用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2.1着重高校。将体育设施分散在城市高校更易于促进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并且意味着花费巨资建造的体育场馆的后续利用问题得到解决,场馆后期管理运营难度大幅降低。天津全运会高校承办比赛比例及新建高校体育场馆比例均高于第十二届全运会。2.2重点打造。静海区虽经济发展相对靠后,但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新建的天津体育中心小轮车场、射箭场、垒球场、橄榄球场、足球场均位于静海区健康产业园内。作为一个多功能、综合型比赛场地,赛后可用于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承担着天津市竞技体育发展的重担。2.3突出优势。天津市在中心城区着重改扩建原有体育场馆,在环城区和近郊区重点建设多个体育场馆,建立起大都市体育场馆的复合结构,迅速地改变了城市基础体育设施面貌,加速了体育产业的升级。对东疆湾景区和海河进行提升改造,改善城市面貌、打造城市亮点、提升城市影响力及综合服务功能。

3天津全运会新建体育场馆设施功能情况

查看全文

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益实现路径

1公共体育场馆的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所谓需求,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一种商品价格同这种商品的购买量的关系。”特别指出的是,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对某一商品愿意,而且可能购买的各种数量,即为有效需求;西方经济学的供给是指“把生产者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按照每一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某一商品的各种数量叫做供给。[1]”供给,是指在某一价格下厂商希望出售的商品数量而不是实际出售的商品数量。厂商在某一价格下愿意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即有效供给。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对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能够进行一般性概括,而对公共体育产品而言,公共物品需求的判定是困难的。从需求主体看,需求分为个人需求、群体需求和公共需求。公共需求是相对独立于个人需求和群体需求的社会整体需求,是以社会共同体的利益为基本表现形式的普遍要求,本质上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和利益。公共需求的特点是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多样性、成长性和主体性。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在于消费者按自己从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的效用真实的表示自己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承担公共产品的成本。这也正是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困难所在。如果消费者所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取决于自己申报的从公共产品中获益的情况,那么他就有可能隐瞒或从低申报自己真实效用水平。这就会使公共产品实际供给不足。相反,假设当人们会夸大自己的需求,结果导致公共产品的过度供给。所以为解决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要知道较准确的供给量,就必须设计出一种机制,能够准确揭示人们的偏好。

2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2.1需求分析

在市场运行中,体育产品供给受需求制约,需求也受供给制约,没有供给就没有需求,没有需求也没有供给。供给与需求,都受价格影响,同时也就表现出相互之间的影响。对于公共体育场馆的需求状况,可以从产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水平来分析。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各种类型的城市家庭研究后得出结论: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它不仅决定着消费支出的数量,还决定着消费支出的结构。对于公共体育场馆的健身娱乐消费而言,有效需求是指既有消费愿望又有消费能力的需求以及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实现有效需求关键在于实际购买能力,这从消费支出的数量中可以反映出有效需求的程度。从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家庭体育消费在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日常生活消费所占的比例较小,在最主要的11项消费项目中购买体育比赛门票和购买体育器材分别为7.4%和15.9%,居第5位和第9位。我国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97.37元。在2000年城乡居民家庭在五个方面的体育消费情况来看,与体育场馆设施有关的消费分别是“去体育场馆参加活动”和“购买体育比赛门票”,分别为56.78元和17.85元,占总体育消费额的18.77%[2]。在1996年加拿大体育消费基本情况中,家庭年体育消费总额为958美元,其中,观看体育比赛的支出为37美元,体育休闲设施的使用费为281美元,会员费为122美元,其他设施使用费为118美元[3]。在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进一步调查中显示,消费者所承受的价格能力较低,按目前的消费水平,公共体育场馆每次消费承担的价格水平主要位于5-10元之间,价格过低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居民体育消费支出较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公共设施的低价或免费消费减缓了消费支出水平[2]。最近的调查显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价格最低22.9元/h,最高488.5元/h(见表1)。职业联赛租赁体育场的价格为每场10-30万元,租赁体育馆的价格为5-10万元左右。从中外体育消费水平比较来说,目前我国体育场馆产品消费额较低,体育场馆产品市场发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基本还处在起步阶段,我国体育场馆产品的有效需求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地区性差异。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广大乡镇、农村地区,收入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到体育场馆设施去消费的可能性很小。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根深蒂固,也是制约场馆健身娱乐消费的原因之一。与我国欠发达地区不同的是,制约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主要原因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体育消费需求迅速增长与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之间的矛盾(见表2)。场地设施的匮乏是导致社区居民不参加健身锻炼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居民对体育设施的消费需求也在迅速增长。到2003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1101美元/人[4],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29524元(合4361美元),大约排名世界第92位[5]。随着收入增加,中国正步入公共产品需求的大扩张时期,人们由对满足温饱需求已开始转为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的需求,但目前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却远远不能满足。结合中国特殊国情,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消费需求更为迫切。我国体育消费呈现较快的增长。一是我国人均GDP估计过低,应该乘以3倍;二是中国目前城乡间和地域间的消费水平差距特别大,中国体育消费持续增长,且连年超过经济增长速度,1994-1998年体育消费速度平均增长20%,中国体育的边际消费倾向大,居民体育消费明显快于收入增长;三是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将越来越大,体育消费拓展的空间和发展速度越来越大[3]。目前中国的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大都市及周边辐射地区,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已远远超过1000美元这个数字。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中国城市的57.5%降到2002年的37.9%,发展性、享受型消费在加速增长,消费水平迅速提高,追求提高生活质量的休闲娱乐生活方式正在形成。城市居民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需求呈上升趋势,人们已经不满足消极的、大众化的体育活动,转而追求更加健康、有品质的体育休闲活动。据调查,2000年,四川乐山市人均消费支出达4752元,排名前5位的休闲方式依次为:看电视、健身、打牌、旅游、上网。其中体育健身娱乐的消费支出出现较快增长。2005年半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体育消费达589元(远远超过2000年城乡居民家庭397元的平均消费水平),与体育场馆设施有关的人均消费为158元,其中北京、广州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分为874元、796元,居于前两位(见表3),体育设施的租赁、使用消费占有相当大的比率。根据上述现状,可认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消费存在着欠发达地区有效需求不足和发达地区需求无法满足两种并存状态。一方面,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需引导和鼓励欠发达地区逐步增加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发达地区,通过加大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改造以及在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有效供给。

2.2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供给的基本现状

查看全文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思路

1.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的意义

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是市场经济体制在高校体育改革领域发挥影响的重要体现,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在对人们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场所进行调查后发现,当前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缺少足够的正规体育场馆作为支撑。在这种背景下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运营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专业化的体育健身场馆保障,能够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高校履行社会责任。高校作为承担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存在,其自身同时肩负着强大的社会责任,推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运营正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能够通过为人们提供更加优美的健身环境、更加专业的健身场地、更加科学的健身指导来推动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兴趣提升,从而促进人们形成强烈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高校体育改革。通过实现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运营,高校能够充分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效率。通过开放运营高校体育场馆能够更加充分地实现社会联动,体育专业学生通过有组织地进行对社会体育运动开展的指导,从而提高体育人才的实践能力,对于更好开展高校体育改革有重大促进作用。虽然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有如此优越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的科学有序开展。

2.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面临的问题

2.1高校管理者思想保守

即使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有诸多好处,当前仍有大量高校管理者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从意识里排斥这种与市场接轨的行为,因而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由于高校管理者思想保守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而造成的先天阻碍。调查显示,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大多数能够实现有偿对外开放或无偿对外开放,仅有少部分场馆不开放,这部分不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的高校往往在领导者层面上存在对开放运营认识不足的问题。

2.2开放运营管理困难

查看全文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体魄的追求提高,我国社会体育资源短缺与全民健身需求矛盾突显,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成为全民健身时代的必然趋势。本文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等优势进行充分分析,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可行性;优势

1.前言

由于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的追求上达到新的高度,尤其是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的活动中。然而我国社会体育资源短缺,并不能满足全民健身时代骤然增加的体育消费者的需求。高校体育场馆因其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丰富走入大众视野,同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下发,也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提供政策支持。

2.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时展的需求

2.1体育场馆发展与体育消费者的需求。2.1.1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发展的需求。2.1.1.1体育消费者对体育设施需求的增加和设施不足的矛盾。体育场馆作为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场所之一,为大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体育馆发展水平的高低会影响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实施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由于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日益增多。这使得我国体育社会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社会性体育运动场所设施的不足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人民群众缺乏进行体育活动的体育场所,这是影响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1.1.2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开发是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体育资源短缺,满足社会体育消费者需求的重大举措。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的开放,使得高校体育场馆更能适应社会,并且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当前,在人们对体育锻炼越来越重视且社会体育公共资源数量很有限的情况下,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方式。2.1.2体育消费者的需求。体育消费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各种体育消费资料的需求状况。体育消费需求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存消费需求之后,用于追求发展和享受方面的消费需求。体育消费需求是一个变量,从发展趋势来看,体育消费需求逐步上升,且不断增长。体育馆的需求不断增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使得对体育场所的需求大量增加;我国政府扩大内需,积极鼓励体育消费者进行消费的政策出台,增加了体育消费者对体育馆的需求;体育消费者需求,作为较高层次的发展消费需求和享受消费需求,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体育馆的需求有所增加;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体育市场的发展,让体育消费者迅速增加,并且扩大了体育消费者对体育场馆的需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极大地增加了体育消费者对体育场馆的需求;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体育消费者对体育场馆的需求;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特别是老龄社会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体育消费者对体育场馆的需求。2.2高校体育场馆盈利的必然性驱使。2.2.1体育事业的发展促使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体育事业发展的好坏,关系到整体国民身体素质的高低。因此,国家和政府对体育事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对体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指示:“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和“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相关指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国家确立了体育方针、体育管理体制等相关体育发展政策,积极地开展高校体育运动、群众体育运动等相关活动,这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体育为人民服务”体育思想的贯彻和落实,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2.2.2学校体育资源闲置和体育社会需求不足问题突出。高校体育场馆的基本职能是为教学服务,主要是服务于广大师生从事体育教学。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学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长远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前提是,在完成高校正常的体育教学和活动的情况下,为解决社会体育资源短缺,把课外或者是节假日等一些闲散的时间和资源利用起来,以有偿或者是无偿的形式向社会大众开放,为他们提供体育锻炼的场地和各项体育服务,满足社会体育消费者的体育锻炼需求。我国处在产业升级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公共体育馆的建设。但是,随着人们体育锻炼的需求越来越大,在现有体育场地远远不能满足大众体育消费者健身需求的情况下,适时合理地向社会开放高校体育场馆,不仅能够改善社会体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也能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并且能够解决长久以来高校建设需要国家财政拨款的问题。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已经被世界上很多国家所采纳,并且发展得都很好,所以,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解决我国社会体育资源不足的一个重要措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