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地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1 12:45: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体育场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策略
1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研究基础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对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数量为66.05万个,占全国体育场地的38.98%,场地面积达10.56亿平方米,占比53.01%[6]。可见,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然而数量众多的学校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状态不理想。相关资料显示,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比例仅为30%左右。2011年许贵福在其研究中指出,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仅为29.22%,而我国近邻日本学校体育馆、运动场对外开放率高达81.21%,其中公立中小学的体育场地更是有98.53%的完全对外开放[7]。2012年席玉宝在分析我国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分为全天开放、部分开放和完全不开放,并据此整理出其比例,分别为14.88%、14.33%和70.80%[8]。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2015年黄爱峰、王健的研究指出,我国学校体育场地仍有32.8%完全不对外开放(包括对本校学生)[9]。
2当前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困境审视
当前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过程遭遇到诸多困境,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管理主体权责不清、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专业化服务不到位等方面。2.1责任困境:管理主体权责划分不明确。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主要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学校自主运营。该模式多半是考虑到日常教学秩序及学生安全问题,在节约时间与成本的基础上具有充分的自主权,不涉及利益相关关系。且管理人员多为学校内部人员,对于学校环境较为熟悉,但往往缺乏专业的场地管理知识,在场地设施维护及安全保障方面经验不足。第二种是由社区体育组织和学校共同运营。该模式可以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健身的积极性,节约人力成本,但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组织多由民间力量自发组织成立,发展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不够健全。以上两种模式都存在权责划分不明晰、分工不明确的问题,越权执法、逃避责任的现象数见不鲜。如一些场地设施维护保养成本较高,学校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收取一定的费用,但却没有执行上级管理部门“发生收费情况,必须向物价等部门申请并说明情况”的规定[10]。为了规避以上两种模式责权不清的问题,学校或当地政府开始委托第三方管理机构来运营体育场地。该模式可以有效化解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管理难的困局,实现现有场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教育系统采用委托运营模式的场馆不足1%[11]。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过程中还普遍面临责任困境。2.2保障困境: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校园安全一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加上每个学校保险制度建立情况不一,如果学校体育场地贸然对外开放,难免会危及学生及学校财产安全,这既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增加负担,也对学习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运动健身既存在技术不规范而带来的危险,也存在健身器材老化或维护不当而造成的危险。且随着健身人群和对器材使用频率的增加,健身器材的损坏率、故障率,以及由此造成的安全事故发生率都会显著提高,意外事故的发生,会对校方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12]。此外,校外健身人群还可能会与校内人员产生矛盾冲突。在校学生及健身人群的安全等问题,是阻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的强约束条件[13]。面对安全隐患,学校需抽出专门力量来防范处理,这无疑又增加了学校的负担。2.3专业化服务困境: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一些调查显示,学校体育场地虽然数量众多、地理位置优越,但是还存在着建设质量不高、规模有限、功能单一的问题[14]。且受限于人财物及管理方面的因素,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新建、改建难以开展,维修保养、更新换代等做得也不到位,使健身人群难以获得良好的健身体验,给人民群众的健身行为和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都带来不良影响。目前,健身人群中有很多人缺乏健身常识,健身行为盲目随意,并形成了不良的健身习惯,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造成伤害,他们迫切需要专业化的服务。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匮乏,学校中体育教师等能够为群众健身提供专业指导的人员也不足,加上管理制度不健全[15],单凭学校自身之力,无法为日益增加的健身人群提供健身指导服务。
3委托理论下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策略
3.1委托理论。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委托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委托理论。他们是基于公司运营的效率和价值目标最大化,建议将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对于委托人(企业所有者)保留一定的剩余索取权,而将企业的经营权让渡给合适的人[16];另有学者对委托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委托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17]。授权者就是委托人,人即被授权者[18]。3.2委托理论下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管理模式的构建。从已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已公布的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案例可以看出,学校体育场地成功进行对外开放的多数采取政府或学校(委托人)委托第三方机构或公司(人)来运行的模式。由学校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第三方专业体育公司,委托其在保证学校正常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的前提下,对学校体育场地进行管理,全权负责场地对外开放事宜[13]。这种管理模式不仅解决了居民想运动却没有场地这一难题,而且借助第三方管理机构的组织运作实现了学校体育场地充分利用,这样既可以为居民提供健身场地,满足了居民的健身需求;又可以构建完善的学校体育场地服务体系,解决体育场地开放管理难的难题。在借鉴与思考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委托理论下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管理模式(图1)。委托理论下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管理模式,涉及政府、学校、教体局、公安、保险及第三方管理机构等多方主体。政府负责经费供给,学校提供场地设施,教体局负责督导检查,公安机关提供安全保障,保险公司投保理赔,第三方管理机构负责主要的策划实施[19]。各主体之间权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障居民、学校、政府、社会各方的利益。3.3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策略选择。3.3.1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协调机制。学校体育场地属国有资产,为了使其在服务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通过政策引领和宏观调控,调动各方参与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积极性。首先,应该通过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对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过程中学校和社会最关注的安全问题和责任归属进行明确规定,为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20]。其次,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经费保障的责任,通过购买服务,一方面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新建、改建、升级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确保学校体育场地能够达到对外开放的标准;另一方面保障第三方管理机构的利益。再次,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学校体育场地的有序开放离不开以上利益各方的协同合作,必须厘清权责,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既发挥各方优势,又保障各方利益,才能形成多方协同、齐抓共管的格局。3.3.2加强管理,营造安全的健身环境。为有效解决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加强管理至关重要。第一,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健身居民制作实名健身卡,实现与公安系统数据同步。健身居民刷卡进场健身,实名记录运动场所、进出场时间、运动项目等,实现运动过程全记录和可跟踪,解除安全隐患。第二,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和官方网站,适时向居民推送健身注意事项、场地设施使用管理规定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对于居民的健身行为加强管理,促使其合规健身,违者警告、处罚甚至取消其健身准入资格。第三,采取严格的时段管理以及必要的围网隔栏等物理隔离手段,确保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第四,要对各学校健身场地进行功能(项目)划分,从而实现健身人群自然分流,降低因健身人员过于集中引发安全问题的可能性。第五,发挥第三方机构的管理优势和组织优势,制定完善的安全保障工作制度,引导居民规范健身;还可以联合学校、社区居委会以及派出所等部门,建立问题解决机制和制订预案,共同处理居民在健身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和突发事件。3.3.3构建“互联网+”专业服务平台,提供优质服务。第三方管理机构应构建专业化服务平台,使居民健身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效果。首先,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实时采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为市民提供活动场所查询、预定、评价等服务,为各级主管部门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实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其次,提供专业体育服务。除了为学校场地开放管理提供常规服务外,还需针对居民的锻炼需求为其提供多样化的专业体育服务。如定期举办公益健身讲座和健身达人评比等,引导居民科学健身;为居民健身活动提供交流平台,丰富居民健身生活等。再次,不断丰富专业化服务平台的功能。通过专业化服务平台系统为市民增加健身次数、路径、健康信息推送等功能;通过对健身人群的性别、年龄、运动量、健身类别等进行研究分析,准确了解居民对健身场地、健身器械、健身内容等的需求,为下一步体育场地和健身器材的建设配置、健身场馆的布局分布、体育场馆的功能设置,乃至城市功能区块的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高校体育场地信息化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教育的发展向越高的方向推进,我国高等院校每年的招生规模逐年稳步上升,这就导致了高校在校生迅速增多。学校体育是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场馆的建设和信息化技术在体育领域的运用,如果全民健身的纲要想要全面实施,就需要对高校体育教学与配套设施进行现代化信息改革和管理。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综述法等对广东省高校体育场地信息化管理进行研究分析,对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广东省高校体育场地的信息化改革和管理,以及今后体育场地建设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场地;信息化改革和管理
近年来,我国对高等学校体育运动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高校体育场地与体育器材及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虽然各方面体育资源都在迅速发展,但使用效率与管理水平并不高。从最近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截止于2018年7月,广东一本大学、二本大学、三本大学、专科院校共有147所。针对广东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现状和体育场地的建设状况,应合理开发高等院校体育场地的信息化改革和管理体系,实现场地器材的及时维护和定期保养,为学校师生创造更好更科学的教学计划和体育锻炼提供保障,同时给校外的体育爱好者提供更多参与锻炼的机会。高校体育场地信息化改革和管理研究,为师生的健康锻炼、科学锻炼提供更优越的条件,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体育场地的管理水平,加强我国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推进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1广东省高校体育场地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形式
1.1RFID技术。随着高校体育场地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体育设备以及众多信息系统普遍出现在场地管理中,将场地的运营也已经纳入现代科学化管理的范畴,RFID技术在广东等一线城市的广泛使用,该技术的开发研究以及大范围的使用为体育场地的智能化管理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RFID设备根据不同类型的紧急情况(如报警、清洁、维修、医疗管理等)设置紧急功能按钮,与此同时也能及时反馈准确解决问题情况。RFID设备比传统的无线电通讯系统更及时、更准确、效率更高,目前在老旧体育场馆中使用的无线电设备很容易受反应、效率、外界、声音等因素的干扰,而RFID设备只需要按下按钮就能准确反应事件的性质、发生时间、地点等有效信息,为体育场地管理者更好、更高效地管理场地设备提供了科学性的支持,同时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1.2体育场地监控系统。近年来,随着世界性的比赛项目逐渐引进中国举办,对比赛安保任务的重视逐渐加强,大型体育场馆已经逐渐开始脱离传统的监控设备,更大程度地引进了先进的楼宇自动化(BAS)。它将电气、消防、安检监控融合为一体,利用总控系统完成照明、消防、安保、电气等功能,既科学又省时省力,大幅度提高了场地内部设备的管理水平。1.3无线局域网络的应用。大型体育场地向着多功能、多用途、大容量的方向发展,可以同时进行多项球类并兼备大型文艺演出和集体活动,将有线网络变为无线局域网,将能够节省大量开支,同时操作方便、快捷,能够大力提高场地的综合功能,提高使用效率。
2广东省高校体育场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城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配置研究
摘要:自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政府都在密切关注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在我国的体育事业当中,体育场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能否对体育场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民生体育发展息息相关。进入新时代,公众对于体育场馆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实际的供给量却很难满足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以榆林市为例,对供给侧改革下城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配置进行研究。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榆林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配置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从而也开始有了更多的精神文化追求,体育健康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实际发展现状来看,城区公共体育设施供给量还远远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在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鉴于上述情况,各地区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强化城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在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同时,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榆林市城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榆林市一直都在努力将自身打造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公共体育场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且在提高城市影响力方面也具有十分明确的定位和目标,这一切都为该市健康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供给侧改革为榆林市体育事业发展以及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带来全新突破口,为其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和思路。截止到目前为止,该市共有体育场地3357个,但人均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只有0.95m2,在全市范围内处于末位,这与榆林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十分不协调。针对于以上问题,榆林市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建立起城乡一体、体系完善、功能明确的公共体育场馆以及相关服务体系,这对于改城市影响力的提升也很有帮助。
2、供给侧改革对于城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方案
根据省体育局、省教育局、省统计局、省旅游局《关于开展第六次全省体育场地普查工作通知》(浙体规〔2013〕357号文)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了解我县体育场地的数量、结构、分布和使用情况,分析体育场地发展现状,研究发展对策,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网络,逐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服务需要。
二、组织机构
成立县体育场地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的普查机构并设立普查办公室,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并指定一名工作人员担任普查联络员。
县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如下: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化运营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群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有效地发挥了社会体育效应和综合功能,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还帮助大众树立了良好的健康意识。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性和休闲性发展特征以及运营的可行性,不仅有效地促进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就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化运营的可行性以及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深入探讨高校体育设施的社会化运营的价值,为全民健身的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全民健身;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社会;运营
一、前言
一直以来,受社会和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体育发展不仅缺少一定的群众基础,而且在体育场地设施的计划上也无法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基于以上现象,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很多发展社会体育的举措,但是由于群众参与度不高,社会体育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逐渐认识到体育健康的魅力,并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全民健身日”活动的提出以及全民体育运动的火热开展,在提高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意识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我国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的紧缺。[1]高等学校作为大型服务性和公益性机构,鉴于其体育场地设施的丰富性和休闲性特点,它不仅能够达到全民共享的目的,还能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资源互补,做到体育资源整合,能有效地缓解社会体育用地的紧张。因此,在全民健身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基于社会体育用地紧张的前提下进行开放,并采取社会化运营的措施,不仅能有效地促进社会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社会化运营的同时,对于开放哪些体育资源、开放模式、管理方法、保障体系等问题也是其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全民健身背景下,就高校体育资源和社会体育发展需求相结合,针对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化运营的可行性以及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并深入探讨高校体育设施的社会化运营的价值,为高校体育场地和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化运营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体育资源整合
体育局体育场地工作实施方案
体育场地是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和广大群众锻炼、增强体魄、丰富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所,也是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在我国人民群众的体育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体育场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建的体育场地也不断增加,进行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势在必行。为保证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结合新时期体育事业赋予体育场地、设施新的发展理念,全面了解我区体育场地数量、结构、分布和使用管理的情况,对全区各级各类体育场地进行全面普查。
二、普查目的
(一)摸清我区体育场地数量,特别是“*”计划以来的体育场地状况。
(二)为全面制定健康城区体育场地标准,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标准、公共体育设施标准提供基础数据。
学校体育场地假期开放实施方案
为了让我区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实现社会共享,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开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7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城区中小学体育场地假期公休日免费向社会开放方案(试行)〉的通知》(政办函[]176号)等文件精神,现就我区中小学体育场地假期公休日向社会免费开放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就近服务的原则,规范有序地逐批推进我区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为市民提供更多公共社会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的体育健身需求。
二、工作原则
(一)政府主导。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区政府承担组织、指导和协调的职责,加强统筹指导。根据城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有组织、分步骤地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向社会开放工作,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学校为主、社区参与的工作局面。
(二)分步实施。按照市政府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分批开放部分学校(首批开放学校名单见附件)。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做到有组织、有秩序、有计划、有保障。
大中型体育场馆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
摘要:为全面了解安徽省大中型体育场馆的总体布局、规划建设及发展情况,在安徽省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大中型体育场馆建设现状。发现省内大中型体育场馆存在着人均场地面积偏少,地域分布不均;区位分布不够合理,资源缺乏综合利用等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场馆建设,增加人均场地面积;综合发展场馆功能,促进资源有效整合;提升建筑设计品质,优化场馆科技含量等发展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安徽省大中型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及发展提供决策建议。
关键词:大中型;体育场馆;建设发展
从国际体育场馆建设趋势看,各类场馆的设计理念不断创新,设计内容及形式特色纷呈。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者们更加注重体育场馆的综合利用,体育场馆应尽量满足比赛、训练和群众健身的共同需要,尤其注意满足不同人群的多重需求;同时注重场馆的人性化设计,许多场馆的外形设计看似简洁朴实,内部装饰亦较平淡,但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各种创意的人性化设计,既方便场馆的使用,又大大提升了场馆的运营及管理效率。在使用功能方面,拓展场馆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多方面的使用功能,在场馆规划建设阶段就应为多功能的使用预留设施条件。所以,体育场馆的建设设计是后期运营管理的重要基础。
1安徽省大中型体育场馆建设现状
1.1大中型体育场馆的范围定义
大中型体育场馆是指财政投资建设、对外开放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场馆,包括各市县体育部门场馆、高等院校场馆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场馆;含体育部门管理或业务指导的场馆,包括社会投资建设,承担过相关比赛,对外开放的场馆。
体育教学器材管理和开发
【论文关键词】高中学校场地器材管理与开发
【论文摘要】高中学校体育场馆与器材影响与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访问调查法,对高中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的管理与开发进行研究,以期为高中体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建议,也为高中学校场馆器材的管理与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响水县第二中学的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开发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改革对策研究
体育场馆是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主体和核心资源。我国目前拥有超过60万个各级各类体育场馆,但是绝大部分体育场馆规划和建设不合理,功能和经营模式单一,影响了体育场馆的综合效益的发挥,有的还成为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近年来,我国许多体育场馆都按市场机制进行了管理和运作,扩大了体育场馆的社会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体育场馆大的缺运营,小的缺供给,因此既要新建扩建体育设施,更要改革管理现有体育设施。体育场馆如何赋予生机活力,是个长期难以破解的课题。
1.上海市体育场地场馆基本现状
1.1上海市体育场地总体情况
据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上海市共有体育场地38505个,用地面积6783.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9.64万平方米,场地面积4155.69万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地12513个,场地面积291.42万平方米;室外体育场地25992个,场地面积3864.27万平方米。按照2013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2415.15万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5.9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72平方米。全市共有69种场地类型,排名前10位的类型及占比如图1。
1.2上海市体育场地分布情况
在全市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场地665个,占1.7%;场地面积196.97万平方米,占4.7%。教育系统体育场地7245个,占18.8%;场地面积1183.73万平方米,占28.5%。其他系统体育场地30595个,占79.5%;场地面积2774.99万平方米,占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