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建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1 11:16: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体系建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体系建构

农业险体系建构研究

本文作者:陈萍1熊涛2张春1赵隽劼1作者单位:1.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2.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处

近年来我国的自然灾害频发,并且出现巨灾比例高,受灾面积大的新特点。据相关资料显示,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分散、转移和化解这一灾害损失,从而保障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稳定,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农业保险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化解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农民遭遇灾难后,通过及时的保险赔款,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从而降低农民投资的风险,稳定农民生活。然而,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的农业保险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灾后重建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为了更好的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新型农业保险体系构建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新视角急需进一步研究。

1近年来自然灾害爆发的新特征

1.1灾害种类多,爆发的频率高

从自然灾害爆发的种类看,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台风等气象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地貌灾害;地震灾害;病虫害等生物灾害;干旱、水土流失等环境灾害、森林、草场火灾等,种类很多。从自然灾害爆发的频率看,我国自然灾害爆发的频率越来越高。例如,1998年长江与嫩江洪涝,1999~2000年大范围的干旱,2006年川渝的高温干旱,2008年南方的雨雪冰冻,2009~2010年云南的干旱,2010年冬华北的低温冻害,2011年全国多省市的旱涝急转灾害,汶川、玉树的地震等都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有力证据。

1.2爆发区域越来越广

查看全文

道德教育德目体系与逻辑建构

摘要: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道德教育的哲学思考过于繁荣,而针对基础性的问题讨论却显得相对不足;对道德的价值认识不失为深刻,却不懂得如何融入课程并建构它们的体系;有接受新观念的勇气和能力,却没有俯身教育基本问题的态度和意识。这一切常常使道德教育显得随心所欲,缺少系统的体系和规律。德目主义有一种“平均主义”的立场,将德目不分彼此地融入德育过程,常常导致德育过程的混乱和无序。由此,道德教育必须关注“两个体系”的建立及其之间的关系。一个是价值体系,一个是逻辑体系。前者应当时刻洞察不断涌现的道德观念,并将之随时融入学校德育之中;后者则应当关注这些新价值的内在关系,努力构建其融入教育过程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德目之间的关系,最终建立起一个新的教育体系和秩序。

关键词: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观;德目体系;逻辑建构

不同德目在道德结构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地位,相互间绝非孤立无关、均等无序或松散结合。一些德目处于核心位置,具有奠基的性质,主导德性与教育的方向。与此同时,在个体道德养成和教育中,不同德目彼此关联、相互依赖,构成道德教育的逻辑和秩序:从道德自我到社会认知,从同情他人到民族精神,从日常规范到人生信念,依次学习、训练与培育,最终形成完整的德性。中国古典教化哲学不同于西方道德理论,十分关注德性之间的关联与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逻辑和秩序。对于中国人来说,“秩序”不仅作为社会体系的基本规则,而且也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逻辑。相反,西方哲学着力于对德性本质的辨别与认识,却较少关注德性之间的逻辑关联和教育秩序。道德教育不仅要考虑道德认知的阶段和规律,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同时考虑德目的结构、体系和关系。如果失去对国家或社会责任等核心价值的支撑,道德教育必然丧失自己的本质与方向。因此,个人道德必须与社会道德相统一,生活道德必须与政治道德相统一,一般道德必须与核心道德相统一。

一、隐蔽的结构:教育对“基本善”的关注

1.作为道德内容的德目与结构。张岱年在分析民族问题时提出“民族主体性”概念,认为任何民族都具有“民族的主体性”,即“民族的主体意识”,它包含这个民族的“独立意识”“民族自尊心”等。他认为一个民族必须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才有可能具备“在全世界中参加竞争的能力”。①这一立场启示我们,作为德育内容的具体德目之间既不是均等或无序的,更不是自由松散的结合。不同德目在道德的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意义。一些德目处于价值的核心位置,对其他德目起着制约作用,最终决定个体的道德成长与品德的性质。道德教育对“基本善”的关注,其意义实际不仅在于对相对主义的批判,更在于突出德目的结构及其逻辑关系的性质。作为一个整体而言,道德知识构成由德目组成的结构体系。一些德目处于较高的层次,具有奠基的性质和作用。换句话说,即某些德目可能是更为核心的道德,而另一些则是相对次要的。这些居于不同层次的德目依次相关联,最终形成完整的或体系性的道德。一个人爱什么、恨什么,并不是由单一的道德观念所左右,而是由作为整体的道德立场所支配。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具有爱心的两个不同的人,在处理相同的道德问题时会做出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断和决定。法国哲学家马利坦认为,道德与道德之间是以结构关系相联系的。在他看来,信仰便是一切道德的核心,居于道德结构的中心,具有支配性的作用。他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信仰,那么“自然德行就只是倾向”,①而不是有真正内在联系的德行。②因为缺少了核心,一般的德行便是“不完全的德行”,而“不完全的德行之间是没有联系的”。③认识德目的这种结构性对于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当下学校德育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许多争议,实际都源于我们对这种结构性缺少认识。如果学校德育只关注于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德目及教育,诸如和谐、宽容、友爱、同情和理解的教育,而缺少关于理想和信念这类具有核心价值的教育,那么,这种孤立、没有关联的道德教育就难以促进个体道德方向的建构。就个体道德生活而言,既需要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诸如团结、合作和友爱等道德品质,同时也需要学习和掌握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因此,个人道德必须与社会道德统一,生活道德必须与政治道德统一。最终,这一“统一”表现于一般道德与核心价值的统一。社会学家帕森斯在分析人的社会行动时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具有结构性,作为个体的道德行动受到价值观的驱使,是在价值观的引导之下行动的。④在这里,所谓价值观包括核心价值观,其本质也是道德,但却是超越于一般道德的道德,是对一般道德有指导和约束性的道德。帕森斯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道德的一种结构性眼光。其体现在教育问题上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必须区分不同德目所具有的不同价值,不能平均化或均等性地加以看待。或许,在德目主义的“美德袋”思维中,不足之处正在于美德是由一个又一个道德相加的,它们之间并没有严谨的逻辑与结构。追溯教育的传统,尤其是中国古典德育传统,我们可以看到,对德目的认识和安排有非常清晰的逻辑意识。比如“孝”和“廉”在中国古典德性中常常被视为核心内容,汉魏察举制甚至把“孝廉”作为“才性”的唯一标准。然而,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两者关系又不完全对称”,其中,常常认为“孝比廉更加具有本位性”。⑤没有孝作奠基,廉则有“伤本”的危险。由此,儒家哲学表现出自己不同于西方哲学的重要特点,这就是十分关注不同德性之间的关联与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逻辑和秩序。比如,在仁与礼的关系上,儒家主张“以仁释礼”,“仁”为基础,“礼”是目的,两者交错,“仁”具有决定性。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即荀子所谓“先仁而后礼”(《荀子•大略二十七》)的思想。在儒家德性论看来,既然不同德性的道德含义不同,那么,不同德性就不是完全平等的,相反,是按一定秩序排列和关联的。在孔子那里,智、仁、勇都很重要,被作为君子的三大德性,但各自的作用及地位却不完全等同;认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不能被扰乱的,否则将产生严重的道德后果。孔子由此认为,“勇”必须合“礼”,否则“勇而无礼则乱”(《论语•泰伯》),并因而提醒人们,“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认为“仁性”是道德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勇”是君子德性的一个方面,但不具有最终的意义,比“勇”更高的是仁、义、礼。可见,孔子虽然尚勇,但他视勇为“践义”的前提:“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他警告人们,“好勇疾贫,乱也”(《论语•泰伯》),“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论语•阳货》)。此外,君子从“入则孝”到“泛爱众”,直至“而亲仁”,是一个相互传递转换的关系。孔子云:“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事实上,德目的结构意识,始终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思维方法。2.从结构到秩序:德目关系与教育关系。中国传统哲学不仅认为德目自身具有相互关联的结构和秩序,而且由此也决定了教育关系的结构和秩序。在这一点上,既显示了中国古典哲学的道德逻辑,也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教育逻辑。对于中国人来说,“秩序”不仅作为社会体系的基本规则,而且也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逻辑。在儒家学术看来,“礼”既是一种规范和仪式,同时也是一种教育。但礼的学习需要借助一种秩序来实现。《礼记》曰:“礼者,天地之序也。”并认为:“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其意是说,“礼”固然重要,但单纯“急于礼”也是没有用的。礼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含有“五经”之学,教育须以“祭”为起点,而后才能逐步扩大。在孔子看来,“祭”的活动才是教人尊礼的源头。儒家的礼乐教化有着严格的内在逻辑秩序,所以才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第八》之说。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教化过程应当“由道而艺”,而不能逆而反之。他告诉我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同样,对于老子来说,这种“序”同样存在,甚至更为重要。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第三十八章)在老子看来,儒家的“礼”虽浩荡而治国,却处于道的末端,绝不应作为道德的本源。相反,只有“道”才是至高无上的,而礼只是道的外拟而已。韩愈在《师说》中将这一道德逻辑转变为教师从教的秩序,认为教育必须“先传道”而“后授业”,这一过程切不可随意颠倒。朱熹曾专门论述“人心”和“道心”的关系,成中英认为,此两种德性不可等而视之。他分析说,道心具有“主宰力”,是所谓“心性本体”的关键。①这一“心性逻辑”或“德性逻辑”甚至被儒家衍生为一种王道哲学,即所谓由“内圣”方可“外王”、从“修身”而达“天下”的秩序。在这里,古典教育并非片面强调个别德目的特殊意义,也不是热衷于教育过程的死板结构,而是强调道德教育对内在规律的尊重。与东方哲学不同,西方哲学非常注重对德性本质的认证与辨别,却较少关注德性之间的逻辑关联和教育秩序。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是最高的德性,是一切存在的目的。然而,他同时认为,在教育中仍需要关注“具体的”德性,因为它们更具有“确定性”。②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氏对所列举的诸如慷慨、大方、温和、友善、诚实、机智和羞耻等进行了仔细的辨别与论述。但在他的论述中,却很少涉及这些不同德性之间的相互关联,更不用说依次的逻辑和秩序了。比如,他论述了“慷慨”与“大方”的不同,但对两者的关系却毫无讨论的兴趣。在论述“友爱”时,他辨别了各式各样的友爱,试图揭示出友爱的本质和特点,甚至也涉及另一德性“快乐”发挥的作用,区分出“有用”的友爱与“令人愉悦”的友爱,但他对友爱如何影响快乐或快乐如何影响友爱丝毫没有给予论述。当代西方诸多道德理论似乎继承了这样的传统。比如,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理论,十分关注儿童道德学习的逻辑和结构,然而,他所关心的不是德目之间的相互关联,而是儿童道德学习与发展的阶段和层次。对于柯氏的理论,彼得斯不无幽默地分析说,“他自己恰有一个美德袋子”。③只不过这个袋子装的不是逻辑和关系,而是儿童道德学习的“认知”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柯氏的重点是儿童如何认识,而不是德性自身的结构。换句话说,柯氏的理论虽然也包含了“结构”和“关系”,但他的结构和关系指向的不是德目及德目学习的秩序,而是儿童作为道德主体的认识能力以及渐进发展的阶段。在他那里,低层次的认知包括对权威的认同,而高层次的认知则是对公正的理解。因此,尽管柯尔伯格已经关注到德性内容的区别,但他所更在意的不是它们之间的逻辑和秩序。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既强调德目自身的内在逻辑,同时又强调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进行教育。他总结出一种具有“结构意义”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在他看来,道德教育应当从个人的道德情感着手,认为教育的起点应当从培养关乎个体自身的“自尊感”和“自豪感”开始。他曾反复强调“人要有自尊,自己尊重自己,善于珍惜个人的荣誉、自己的名声”,然后才能做到“追求道德上的完美,感受理想、高尚道德情操的魅力”。①苏氏认为,公民道德是学校德育的目标,但公民道德的培养必须以个体道德的学习为起点。在苏氏看来,一个人必须首先做到自我肯定,然后才有可能接受外在的教育。因此,他认为,自尊感和自豪感是一切“公民精神”的“基础”,也是构成道德教育的基本逻辑和秩序;②学校生活的安排应当是按从“人对人负责”到“人对社会负责”的顺序进行;正是依靠“个人—集体—社会”这种体系,实现教育的目的;③一个人只有按照这样的教育秩序,才能最终学会对他人的关怀和关心,直到建立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义务。苏氏对德目与学习的认识,揭示了德性内容与教育的结构性。个人的道德情感与作为核心价值的国家义务之间,应当有一个从低到高、从个人到国家、从小到大的教育设计。这一结构与层次的设计,给予核心价值观教育以重要启示。一方面,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逻辑秩序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道德情感又不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④由此他才提出,道德教育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即从个人情感到国家义务的延伸。

二、德目主义何以应当批评

查看全文

酒店管理实践课程体系的建构

摘要:通过分析酒店管理专业特点及办学现状,提出基于就业视野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内容,有酒店管理专业职业训练课、就业指导课和顶岗实习。建构基于就业视野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其出发点在于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以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从而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关键词:就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集宁师范学院

大众旅游的发展使得人们对酒店的需求日益增加,进而引发了酒店业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且成效显著。但是,纵观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即过度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其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酒店行业的需要,引起学生和酒店的不满。尽管这一现象已引起国内各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但就目前而言,各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仍然难以体现实践课程的教学功用,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最突出的表现是好多学校基本没有实习或实习内容与专业技能无关,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的实际利益。因此,基于就业视野下,我们急需建构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得学生能够理论融合实践,实践指导理论,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为此,本文作者拟从这一视角出发以求进一步探讨上述问题,并就正于方家学者。

一、课程的建构原则

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以及就业取向进行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基于就业视野下,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系统整体原则

查看全文

文化艺术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国家高职教育的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中多次提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技并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当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文化艺术教育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据调查,有约87.6%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目的主要是让在校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艺术特长,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文化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重视文化艺术育人体系的建构和实施。九年前,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提出“一系一品一人一艺”综合育人思路,在文化艺术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上进行了深入探索,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德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推动了育人模式的改革,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有效解决了文化艺术教育的抓手和落地问题。

建立“一系一品一人一艺”文化艺术“三全”育人理念

提出“一系一品一人一艺”文化艺术育人的顶层设计理念,目的是转化优势资源,打造强势品牌,培养双艺人才,活跃校园文化。通过践行理实一体,工学结合,德艺双修的高职育人理念达到系系有品牌,人人有才艺,以艺促学,以艺育德的目标。“一系一品”指每个院系都打造自己的“文化艺术品牌”,“一人一艺”指每个学生以个人兴趣、爱好、潜质为基础,进行“美育”审美与文化艺术训练,从而掌握一项“才艺”,即一项非职业性文化艺术才能。文化艺术进头脑实现全员育人通过专题研讨、技能培训、宣传强化,统一和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认识,明晰“一系一品一人一艺”在教学改革工作中的地位与关键作用,明确每位教职工在落实“一系一品一人一艺”综合育人工程中的职责。并以建设一支专业教学能力强、技能指导能力强、创新创造能力强的“三强”师资队伍为目标,组建专业技能竞赛指导教师团队、文化艺术演出策划导演团队、“一操两队”教练团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达到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目的。文化艺术进课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基于文化艺术育人视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开发,重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专业合格标准。系统开发四个板块课程,对学生开展1-4学期集中学习,并将品德修养与艺术实践列入5-6学期的学生实训、实习评价体系,使文化艺术育人全程融汇贯通。文化艺术进校园实现全境育人建设“三馆、五基地”。通过校园文化展示体验馆、文体活动展演馆、艺术作品展览馆和民族民间舞基地、剪纸大师工作室、中小学实践基地、社科普及基地、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构筑多元学习环境。培育“六室文化”。在教室、寝室、餐厅、实训室、体育场馆、图书阅览室等公共场所创建各具特点的文化艺术环境,形成“如居芝兰之室”的内隐式、浸润式环境育人体系。同时,将艺术专业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相结合、将传统艺术进校园与民族文化出校园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社团与创新创业大赛相结合,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承人与受益人。

构建“一课、两翼、四平台”文化艺术育人体系

“一课”是以公共文化艺术体育课程作为文化艺术教育的主渠道面向全院一二年级开设四个学期文化艺术选修课程,进行文化艺术基础培养。各年级学生应打破专业界限,每个学期根据个人兴趣和潜质基础选择文化类、艺术类、体育类课程。学院根据选课情况进行重新编班,安排时间地点和任课教师上课,并在每学期期末对学生的课程进行考核,通过两年的课程培养,使每一名学生所选择的文化技艺能够得到提升。“两翼”是以校内外文化艺术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支撑来拓展课堂教学成果每学期举办庆祝晚会、文艺社团展演、教学成果汇演、文化艺术和体育节、传统艺术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并选拔优秀学生、选取优秀作品参加校外各级各类比赛活动。指导教师对参赛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指导,提高节目质量和竞技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水平。将文化艺术教育融入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中,组织文化艺术课成绩优异的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区、服务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艺术实践水平、同时也展示了高校服务社会的积极形象和当代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四平台”是将社团、艺术团、文化艺术体育节、“一操两队”作为文化艺术教育第二课堂载体平台一是组建学生社团,提升艺术技能;平台二是成立大学生艺术团,打造艺术精品。挑选文化艺术精英进入大学生艺术团,承担学院的文化艺术活动,参加各级各类文化艺术比赛和展演,对外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为各系和各学院的文化艺术活动树立样板;平台三是举办体育文化节和文化艺术节,践行以艺育德;平台四是创建“一操两队”,丰富艺术实践形式,“一操”是指各院系创编一套适合本系学生特点、全系学生参与的健身操,并能在每届学生中形成传承和创新。“两队”是指组建至少一支体育队和至少一支艺术队,通过参加各类文体比赛,培养优秀文化艺术体育人才,赋能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四个平台相辅相成,有助于文化艺术教育课上教学与课后拓展相结合,技能练习与理论引领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地方社会服务相结合,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多渠道、多载体地实施文化艺术教育。构建“三阶、两级”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三阶培养、渐进成才按照循序渐进、逐年提升的原则,进行人文艺术三阶培养:第一年达到才艺入门。通过文化艺术基础教育,使零基础的学生了解文化艺术活动的基本知识、艺术特点、文化价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第二年达到兴趣养成。通过“一课两翼四平台”,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艺术学科的技巧,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才艺,养成自学习惯,并培养为终身兴趣;第三年达到品行熏陶。将职场礼仪、职场文化、人文修养、艺术实践作为社会实践、教学实践、顶岗实习的评价指标,使学生逐步成长为心理健康、专业过硬、品行端正的职场人。两级打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长基础和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普及”和“拔高”的两级文化艺术教育。通过全院性学生集体演出和比赛,以及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对全体学生开展文化艺术知识的普及教育;另一方面,通过院系两级文化艺术社团、大学生艺术团、艺术、体育队的规范建设、系统活动、精心指导,培育出高素质拔尖艺体人才。

建立文化艺术教育“博约”课程体系、开发多元教育途径

查看全文

浅谈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建构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王广亚先生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梳理、研究,试图构建其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认为:“立德树人”是王广亚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人文关怀”是王广亚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王广亚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服务社会”是王广亚职业教育思想的归宿;“与时俱进”是王广亚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延伸。王广亚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实践性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打破了过去单一的政府办学的体制格局,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体系,允许私立办学及外来投资。在此背景下,远在台湾的王广亚先生敏锐的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王广亚先生在细致考察后发现:“从事会计行业的许多年轻人没有专门培训以及职业发展的空间,对于这个已经在社会工作群体来说,重返校园已经是不可能之事”。他从职业青年角度出发,在台湾开展对未受过正规教育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这是王广亚先生职业教育的开端,自此以后创办一系列职业院校。王广亚先生在国家政策和时代需求的背景下从创办补习班开始,在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王广亚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

二、王广亚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建构

王广亚先生认真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深入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研究、与同行保持着紧密的学术交流、其职业教育实践经历等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深刻的认识。1、“立德树人”是王广亚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王广亚先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提出了“爱国教育、感恩教育、劳动教育”的教育主张,简称“三大教育”。职业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学知识、学本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精神品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升国旗”—是升达大学的爱国主义教育特色。该项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操,凝聚一代又一代升达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王广亚先生的生活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感恩教育”,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他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并用行动诠释“感恩”。为感谢倾心帮助他的两位朋友,王广亚先生将升达学院的两座教学楼命名为“道镕大楼”和“时金大楼”,饮水要思源(思源会馆),做人要充满感恩之心,勿忘祖国,勿忘母校,勿忘师恩。王广亚先生的“自力更生”的教育成长理念在“劳动教育”中得到贯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的是高中后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王广亚先生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大学必修课,以此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在党的报告中把“劳动”纳入人才培养标准之中,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王广亚先生的劳动教育思想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旋律。2、“人文关怀”是王广亚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出发点。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密切,它对改善国计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推动作用。王广亚先生创办的高等教育均体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发展,职业教育的价值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办人始终坚持贯彻“因材施教”和“一切为了学生”的人本主义培养理念。“袖珍姑娘”——王志峰,高考分数超过本科分数线,但是没有一所院校录取她,先生得知此情况直接将其进行录取。先生的办学具有极高的人文关怀理念,社会赠与他“广布恩泽”、“造福社会”等一块又一块赞美他职业教育的奖匾。王广亚先生为河南的职业教育做出重大贡献,他创办的升达学院和成功学院,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良好且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3、“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王广亚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衡量应用型人才的最重要指标是“以就业为导向、提升专业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王广亚先生的职业教育体制向“需求驱动”转变。王广亚先生创办的民办高校贴近现实社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利于符合社会需求,而且有利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他不仅鼓励高校毕业生继续深造,而且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为了使学生满足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他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王广亚先生在继承和发扬优秀教育理念的同时,改革职教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观念和体制,使他创办的学校理念更活。职业教育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王广亚先生根据现实社会发展需求,在坚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他不断合理调整办学规模和结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王广亚先生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受教育者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他熟知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补充,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发展。他重视师资建设,应用现代化电子教学手段。在他创办的技术应用型高校中,大力推进课程多样化,加强学生的各种职业培训,同时加强校企合作。4、“服务社会”是王广亚职业教育思想的归宿。王广亚先生努力发展职业教育,主张“有教无类”,经常告诫同仁教育须公平。发展职业教育使每个公民平等地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准。每个公民都平等地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职业教育是义务教育之后大多数群体所需要的教育类型。当前社会教育不公的表现主要有人为地设置经济的、地域的附加条件号、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及单一的应试考试,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较为单一。1990年先生回家探亲,得知河南考生上大学困难。河南人口多,高等教育资源有限,以致许多优秀的学生没有机会上大学,另外社会职业教育的缺口较多,客观上使公民的受教育权得到不公。职业教育在社会口碑中地位不高,为了能够为职业教育吸引优秀的师资,他努力提升教职工的薪资待遇,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力量,为河南莘莘学子创造了读大学的机会。王广亚先生把职业教育当作社会公益事业,以奉献和育人为宗旨,他贯彻的理念是“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王广亚先生的职业教育把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指标。鼓励学生多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积极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或自主创业,如“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他多次强调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更好服务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先生把信息化教学融入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大批技能人才。王广亚先生的职业教育强调:教育要着眼于未来,为明日服务。5、“与时俱进”是王广亚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延伸。王广亚先生从早期的台湾办学到后期的大陆办学。他见证了海内外、改革开放前后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他对职教思想的传递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推广的过程,始终紧扣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关注当下中国的现实,紧扣中国特色。王广亚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源于时代背景,又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与时俱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产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1991年,创办人配合台湾当地政府,“缩短城乡差距,分散高教资源”的政策,积极投入台湾苗粟育达商业科技大学的建设工作。随着教育人本思想的突显和终身学习思想的提出,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人才方案要进行相应调整,教育的宗旨、标准、组织方式等都要做出相应的改进。王广亚先生结合这些情况,培养“实务人才”的教育要使教学过程多样、理论联系实际,与企业密切合作。他根据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实际出发,无论是办学理念、招生宣传口径等方面,王广亚先生都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

查看全文

互联网消费金融个人征信体系建构探讨

内容摘要:消费政策的批量出台、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征信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基石,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体系还处于基础性建设阶段,尚且存在征信监管体系不完善、征信机构供给不足、征信标准不统一、信息共享难度大等问题。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征信监管体系、优化征信供给、统一征信标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建议,以期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征信管理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金融;征信监管;征信供给;征信标准;信息共享

引言

互联网消费金融具有丰富的消费场景、高效的用户体验、创新的科技手段等优势,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时代的趋势。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有关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网络消费用户达9.04亿,占网民人数的87.6%。我国消费者人数众多且呈现逐年上涨趋势。有关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9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从13555亿元上升到99226亿元,9年涨幅达632.03%;从2011年到2022年,互联网企业消费贷款交易规模从7亿元升至25000亿元,10年涨幅超3570倍,互联网消费交易额度逐年大幅度增加。覆盖用户广、交易额度大等特点,促进互联网企业的爆发式增长,大量互联网企业开始从事互联网消费借贷服务。与此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对个人征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具有较高的要求。征信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基础性建设,当前我国个人征信体系暴露出众多问题,导致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滋生多头借贷和共债风险。对此,有必要对我国个人征信体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强化互联网从业机构的风险意识,提高对消费用户的信用资格审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推动互联网消费金融健康发展。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征信问题分析

(一)征信监管不完善

查看全文

档案信息化建设安全体系建构与完善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都将视线的焦点集中于档案信息化的技术领域,投入大量资金以配置硬件和软件系统。然而,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却缺乏全面、严谨而科学的认知和评价。因此,我们要重视意识领域的薄弱内容,要注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体系建设,要用完善而科学的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促进档案建设持续长远发展。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建设;安全体系

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普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引领了社会信息化的潮流和趋势。档案信息是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纪录,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之下,导致了档案载体形式的变化,也对档案的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历程,档案信息在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之下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档案信息管理和服务也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前行,随着档案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也突显出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问题,需要人们加以关注,建构和完善档案信息的安全体系建设,以满足现代对于档案信息的使用需求。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安全体系的意识误区

(一)档案信息安全意识方面的误区

当前人们在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的过程中,还存在较为薄弱的档案信息安全意识,对于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认知还仅限于档案界内部,在社会民众之中缺乏对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认知和意识,社会民众在大量查阅和利用档案信息的过程中,缺乏档案信息安全认知,导致一些具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流失于无形。[1]

查看全文

农村隐性失业统计体系建构探究论文

【摘要】我国的农村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农业隐性失业状况相当严重,了解这一形势及其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的转移问题。

【关键词】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统计

农业隐性失业指工业化过程中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没有影响到农业产出的那部分边际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劳动力。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长期存在农村与城市发展严重的不平衡,加之中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导致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就构成了中国农业的隐性失业。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了解这一形势及其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的转移问题。

一、当前农业隐性失业的形势分析

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农业隐性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的农村过剩劳动力为2.5亿,隐性失业率高达60%。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二、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90年代中期,已减少到1.0~1.3亿人,隐性失业率仍高达30%。农业隐性失业现象的存在,以及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隐患,对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

首先,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大量存在,标志着相当部分农业劳动力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是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查看全文

建构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探讨

摘要:在分析了当今网络信息传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遵循的原则,提出并阐述了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框架和工作流程图。

关键词:网络信息信息安全信息传播保障体系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垃圾信息和不健康信息也在迅速增加,计算机病毒、垃圾邮件、网络攻击、系统漏洞、网络窃密、网络违法犯罪、著作权保护等问题日渐突出,而监管体制机制又相对落后。如何让优秀的、积极的、先进的信息占领网络传播阵地,如何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紧迫课题。然而,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不够完善。本文在分析了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应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分析研究实际情况,提出并系统地分析了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结构框架及其工作流程图。

一、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遵循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

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最终目的是“用”,应本着旨在破解网络信息传播存在的难题的目的,向此目标努力,尽可能发挥体系的重要作用,注重体系实施的实际效用。因此,要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网络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措施。

查看全文

建构医保基金财务管理体系

摘要:随着医保体系的发展,医保基金合理使用及风险防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医保基金是医保体系中的基础,加强医保基金内部控制管理,能够充分的保证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合理使用,保障广大参保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本文介绍了医保基金管理内部控制的相关原则、医保基金管理内控管理的当前现状及医保基金财务管理的必要性,最后从医保基金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以期医保基金能够安全平稳的运行。

关键词:内部控制;医保基金;财务管理

医保基金是由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的专项基金,是医保制度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医保基金管理中心是政府指定负责管理医疗基金部门,健全医保基建内控制度,是规范医保基金收支等运转过程的必要工具,是保障医保基金安全运行,加强医保基金管理的有力保障。对提高管理水平,维护改革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保基金管理内控原则

内部控制是由单位管理层及工作人员共同实施的,制定时应遵循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重要性及制衡性原则。一是首先应遵循内控制度的完整性,保证医保基金的安全运行,使基金管理内控应涉及到业务活动全过程,将内控制度公开化、透明化。二是在完整性基础上充分考虑医保基金管理的运行环境等因素,为保证医保基金正常运转建立内控制度应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随着医疗保险管理的变化趋势进行科学合理的修改和完善。三是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将内控制度运行于各类业务活动,防止可能发生各类风险。四是遵循内部控制的制衡性原则,保障权责一致,相互制约,通过制衡机制,消除内部控制中的“盲区”,避免责任推诿和徇私舞弊。

二、医保基金内控管理的现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