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路径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1 09:40: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提升路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提升路径

乡村振兴下农民素质提升路径

摘要: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提升其各方面素质是实现农村发展和农民自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提升农民素质会极大地助力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民素质提升,需要遵循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主体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全面性和典型性相结合的原则,促进经营管理素质、政治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不断提升。对此,农民要培养市场发展意识,政府要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农村要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社会力量要营造良好环境,从而合力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素质;提升路径;农民就业

高素质农民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标志,提高农民素质能够使农民适应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就业能力。首先,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在选择提升农民素质的路径时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即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全面性与典型性相结合以及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结合的原则。其次,明确路径的内涵,这是一条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不断提高、政治法律素质持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受到重视、身体素质不断增强的路径。最后,主要从培养农民市场发展意识、完善农民政治参与机制、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这五个方面针对路径的实施提出一些思考。

一、路径的坚持:以“四个原则”为基本遵循

(一)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

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是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主体作用的重要体现,“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1]这样农民的意愿不仅会得到充分尊重,而且还有利于调动农民主体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坚持主体性原则会让农民感到提升素质是自己的事,从而通过自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这样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得到不断提升;坚持这一原则有利于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农民突破素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束缚,激发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创造活力,从而培育出高素质的乡村振兴主体力量[2]。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效能提升路径

摘要:农村金融机构在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职能部门的功能定位及运行效率决定了整体运行质量。明确职能部门功能定位,构建强有力的运行机制,打造务实团队,提高决策执行效能均是优化部门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同时,还需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带领全员做好带头作用,身体力行做好引领示范,方能全面提升职能部门管理效能。

关键词:农村金融;职能部门;管理效能;提升路径

农村金融机构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部室的管理规范性、科学性、实效性等方面的要求都有提高。现有理论从组织架构、团队建设、文化培养及绩效考核等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缺乏导宏观路径选择及导向性指引。农村金融机构部门管理的效能直接决定全局运行效率,事关农村金融机构战略定位及转型升级的大局,构建“上下联动、机制顺畅、职能凸显、调度有力”的职能部门不仅是适应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规范农村金融机构股权改革和公司治理的必要手段。

一、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管理层面,就具体的管理特别是部门管理的研究则多从职能架构、团队建设、绩效评价等一个或几个方面开展研究,涉及职能部门管理的研究更多地是出现在企业管理经验介绍的期刊报纸,从理论研究角度深入挖掘的较少。代表观点有:(一)企业职能组织架构理论研究。职能组织架构管理典型的就是部门管理,也是农村金融机构现行最为广泛的管理模式。随着流程管理的提出,众多银行开始探索建立流程管理模式,但是完全脱离部门管理的流程管理模式并未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全面推广应用。丁艳(1997)①就曾指出,改善和完善职能部门设置即是经营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有内在的改革动力及经验可以借鉴。改进和完善内部职能部门的责任范围,形成横向的科学管理体系,形成清晰的经营管理脉络,提高有效控制的程度和运行效率,合理设置职能部门是必由之路。这可以说是肯定了流程银行的优势,但是又没有完全抛弃部门管理的模式。孙少岩,杨圣奎(2009)②强调,部门银行应该向流程银行转变,以节约成本和提高收益。特别是部分非核心的支撑型业务更适合外包而不是内部化。着力突破观念落后的阻力以及克服短期成本影响,是从长远利益出发进行流程再造的银行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理性选择。同样是肯定流程银行的优势,但是其他研究人员也分析了现行管理模式的优点,如张青庚、费洁春(2008)③分析了存在银行系统中的部门交叉、制度模糊等重规模、重速度的现象,缺乏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并认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与经营效率、风险管理能力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从观念与文化、机制与体系、技术与工具、人才培养与全员培训四个方面提出了银行部门职能提升的路径。(二)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理论研究。职能部门管理贯穿于企业团队建设和文化建设始终的理念在实践应用中较为广泛。对于团队建设的研究有了深入细致地分析,金南顺、王亚(2013)④将国外关于会计计量的评价方法、组织行为科学的评价方法和组织绩效的评价方法等三种方法引进并本土化研究,发现团队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概念界定不明确、实践研究相对不足且评价方法存在片面性等。而张建华、范琦、何宝华(2012)⑤重点探索了金融文化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指出在激烈竞争环境下谋求发展的银行业,培养员工的企业精神和群体经营意识至关重要。这两方面的研究对于提升农村金融机构职能部门的管理效能都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三)部门绩效评价理论研究。部门绩效评价是职能部门管理效能提升的重要研究方向。温博慧(2015)⑥比较了中美两国数据动态变化过程中,对资产值双向波动过程中银行部门薪酬水平变动对经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和影戏草效果,并注重研究了银行部门薪酬的中国特性。陈晓(2011)⑦细分了业务类部门和管理类部门的考核,同时强调管理类部门的考核多元化的特点,评价主体可以通过自评、互评、领导评价以及360度评价体系等方式,从而实现管理类部门的科学考核。陈晓、黄旭(2013)⑧认为,绩效管理是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力工具,许多大型银行业在由行政化绩效考核为主的模式向以价值创造为依据的全流程绩效管理模式转变。职能部门管理的结果最终体现在绩效评价上的观点,不仅符合个人贡献度衡量和绩效激励的预期,也体现了公平公正的考核理念。这方面的研究更加细化,张国良、杨力(2011)⑨则采用基于EVA和RAROC的银行绩效管理模式,构建了银行部门绩效管理体系,力图在风险调整的绩效管理理念下,实现银行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农村金融机构职能部门的研究更多地注重宏观层面的管理调控,宏观层面的研究又着重选择一个点,如团队建设、绩效评价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是对于职能部门效能提升的根本路径却鲜有提及。而提升农村金融机构职能部门管理效能不仅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为农村金融及其他行业提供管理规范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职能部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领导者提升领导效能转型路径

摘要:企业中的领导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领导者的素质关系到领导效能的高低以及企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领导者能否选择合适的企业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亦是关乎领导者影响力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企业中的领导者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应将中国管理哲学方法与西方的管理科学理论有效的结合运用,以提高领导效能。本文通过分析企业中领导者素质的构成因素,梳理影响企业领导者的领导效能常见问题,探索提高领导效能的策略。领导者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情况,树立持续学习观念、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进而提升领导效能,实现企业的持久发展。

关键词:领导者;领导效能;素质;转型

社会不断发展、文化不断融合进步,公民权利意识也逐渐觉醒,人们日益认识到领导者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管理理论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领导者的管理理念的及时更新。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企业中领导者的管理、决策及服务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企业中亦存在领导者行为及能力与职务不符、领导者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有待更新、领导者处置危机事务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本文通过对领导的素质与领导效能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给领导者探索提升领导效能的路径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领导者的内涵及素质构成

(一)领导者

在美国的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P.Robbins)和玛丽·库尔特(MaryCoulter)主编的《管理学》中认为,“领导者,是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工作,以使目标能够实现的人”[1]。在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主编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认为,“领导者,是创设一种工作情境,使人们能够舒畅的在其中工作。有效的领导行为应该能够完成管理的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2]。在美国的丹尼尔·A·雷恩(DanielA.Wren)和阿瑟·G·贝德安·(ArthurG.Bedeian)主编的《管理思想史》中认为,“领导者,是在组织中执行特定职能的人,从而有效配置和利用组织的各项资源,推动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3]。在张康之、郑家昊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中认为,“领导者,即在管理实践中所有的组织都需要至少一个领导人,或者称为协调者、组织者,作为核心来号召群体实现目标,对外则代表整个群体”[4]。通过对与领导者有关的文献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的认识到,学者们对领导者的界定,关注“领导者推动组织成员完成组织目标”这方面,而且职位权力是领导者的领导力来源,是开展组织活动的基础。作为企业中的领导者,应该思考如何才能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采取恰当的方式帮助员工实现企业目标。

查看全文

高职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前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风险投资作为一种股权融资方式在国内逐渐流行起来。它把资本投放和企业管理职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了投资效率,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为工业化、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本融资渠道,并成为深入影响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特征。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创业逐渐成为大学生的热门话题与最后抉择。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发展路程,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创新创业教育还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风险投资作为现时代资本投放与融资的必要手段之一,是激励创业思维的重要工具。风险投资下的创业,也因大量使用风险技术而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因而不断超越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与思维,更具发展与现实意义。

二、高职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学校的培养,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无论在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还是师资力量等软件方面都有了进步,但仍然与社会发展形势不相匹配,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市场要求脱节。大学生创业准备不足,缺乏创业技能、资金、管理知识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在创业过程中同时也出现有技术无资金、有资金无管理、有管理无规划等诸多问题。调查显示,有85%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以失败告终。

1.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创新性的活动,它十分强调创业者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不可否认,现代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增多,使认知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根据全国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众多例子来看,这种外在的表现能力,在一切顺利时能够起主导作用,但当出现困难和问题时,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等内在能力显得比较弱,出现临事慌乱,不知所措,遇难则止,知难而退的表现,最终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

2.创业资金不足。创业资金可以来源于: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典当融资、股权融资和融资租赁等渠道。对于创业者来说,筹集资金创办企业本来就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大学生创业者在寻求外部融资时更是困难重重,尤其是考虑到贷款的安全性,银行一般不会轻易贷款给大学生创业者,风险投资者又仅关注较大的投资项目,大学生创业者的资金只能来源于自有资金、亲戚朋友的借款或其他私人股权投资,得到社会资本支持的微乎其微,从而导致创业启动金的拥有量极为有限。

查看全文

精准营销提升品牌竞争力路径

一、引言

在营销理论基石渐被撼动和数字时代逐渐兴起的环境下,基于大众市场和大众消费的传统营销理论和方式在受众裂变(碎片化与再中心化)的现实中遇到了瓶颈,传统营销理念和方式在寻找目标受众的过程中已失去了威力。在数字化环境下,如何更好、更精准地营销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如何锁定目标受众,使营销更富针对性,如何准确触及到碎片化后重聚的目标受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管理者来说,要应对环境的变化,就要重新审视营销策略,创新营销理念,进一步提升品牌竞争力。然而,在数字化趋势的推动下,目标受众可接触的媒体日益丰富,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顾客需求出现了新的分离与聚合,这为营销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随数字化时代应运而生的精准营销是一种不同于大众营销的新趋势,传统的营销模式是如地毯式的狂轰滥炸,而精准营销犹如现代战争中在GPS导航系统下的精准攻击。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如何扬长避短地发挥数字化优势为我所用,进而提升品牌的竞争力?本文将以精准营销为实现途径,探讨基于竞争营销的品牌竞争力提升的思路和模式。

二、精准营销的内涵

精准营销是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于2005年首次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精准营销就是企业需要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需要制定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还有越来越注重对直接销售沟通的投资。具体来说,精准营销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精准的营销思想,营销的终极目标就是无营销的营销,到达终极目标的过渡就是逐步精准;二是实施精准的体系保证和手段,这种手段是可衡量的;三是达到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目标,精准营销的好处是能够精确地锁定目标客户,营销效果好,而且成本相对较低。精准营销是相对于大众营销和模糊营销而言的,它是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应运而生的一种营销模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营销技术或营销策略。由此可见,精准营销决不仅仅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营销工具,而是将精准管理的理念贯穿到产品的整个营销管理过程中,使营销传播计划更有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精准营销的成本相对较低,但决不等同于低成本营销,而是更加强调投资的精准性,强调投资的回报率,使得每一分钱都能花在刀刃上,避免无的放矢和盲目投入。

三、精准营销的特征

精准营销强调的是“精准”和“精确”,即以顾客为中心,依托强大的数据库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个性营销活动,借助市场定量分析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对消费者进行精确衡量和分析,做到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价格,通过恰当的营销渠道,向恰当的顾客提供恰当的产品,实现企业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其关键在于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品、价格、渠道与顾客需要之间的精准匹配,实现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绩效。精准营销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查看全文

提升公共管理效能路径

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公共管理成为一门学科与科学研究领域,但是由于公共管理学科涉及到的问题较多,人们很难给政府的公共管理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公共管理,它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且旨在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朱榕基总理曾把我国政府的职能概括为十六个字:“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所以作为核心的政府如何高效地行使自己的职能就是重中之重,而近期我国政府提出的效能建设也正是针对这一情况所提出的。

一、宏观政府职能的转变

公共管理职能发挥的关键是能够打破政府垄断性执政。即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组织机构、以及社会民间力量等,以此才能大幅度减轻政府执政压力,并在社会力量下实现监督政府执政,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效能。也就是说,政府机关单位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能够以社会职责为导向,并以实现社会责任与社会效益的高低作为衡量自身执政业绩好坏的关键所在。为此,这就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政府管理职能能够得以转变,杜绝垄断执政的现象,并积极依据社会变量、社会形势来及时来调整自身的职能结构、执政权限的运作方式等,以此才能实现宏观意义上的政府公共职能转变与作用深化。另外,我们也知道政府机关单位也同样是社会服务参与者,监督者、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干预者。为此,政府机关单位还要必须以社会为主导,令社会群体组织机构所满意,坚持贯彻政府公共管理民主化政策,真正反映广大人民群众与各组织团体机构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做好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社会服务与解决好社会监管“越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有利格局。

二、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加强服务是当代社会公共管理实行过程中的主要手段与方式。现代社会公共管理的主要社会责任与义务就是为社会组织成员或相关组织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凭借服务职能发挥的最大化促进公共管理过程能够实现健康循环。而当前形势下的国家政策贯彻与实施需要政府机关单位能够从“监督管理型”向“组织服务型”顺利过渡,即基本政府职能的转变能够融合服务管理职能。也就是说,城市化工作建设进程步伐逐步加快,以及现代社会计划经济体制作用的逐步深化,不少组织群体及相关组织机构的社会公共需求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如果政府仍然以传统参与者、监督者去发挥单一管理监督职能是不可能完全满足国家政策需求以及人们服务需求的。为此,这就需要政府机关组织机构能够适应当前国家形势需求,加大公共管理效能发挥的执行力度。因此,政府组织机构应当坚持做好以下几点。其一,国家财政重点建设投向已经明确了“三农”相关的新农建设问题。所以,对于政府而言,应当坚持以公共事业为主、大力支持地方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建设,协调好地方经济的贫富差距。其二,能够为企业、社会等有关组织机构提供经济性服务支持。其三,解决好社会矛盾问题,把建设执政目标对准社会公共产品、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建设投入问题,力求社会供需矛盾问题能够大幅度降低。其四,是要强化政府在社会公平、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并以此作为配置财政税收等公共资源的重要依据。其五,是积极稳妥地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形成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格局。

三、强化政府机关单位公共服务监督

查看全文

城市绿化率提升路径

1城市现状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与车辆的增长以及高楼大厦林立,导致城市环境恶化和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因此,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绿化生态建设对于城市的重要性。绿化在改善气候,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建筑绿化、墙体绿化、墙面绿化、屋顶绿化、屋面绿化、屋顶花园,加强广场、道路、庭院等的绿化面积来提高城市绿化率。在城市建筑物上直接或间接附着可供绿化植物生长的环境,如盆花,种植毯、爬藤等,把地面、屋面等覆盖起来,把广场、道路、墙面、桥梁等装饰起来,使它们更亮丽,更适合人们居住。所以城市中一定要有足够的绿色植物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城市绿化的意义

从人们的感官来说,城市绿化使我们觉得空气更清新,城市绿化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绿化应从每一个家庭做起,不仅提高了生活情趣,而且还有益于身心健康。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植物不仅能吸收有害气体,调节温度,同时我们的居住环境也能得到相应的改善。绿地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能阻隔、吸收烟尘和某些有害气体,降低噪声。绿化还能保护坡地,防止水土流失。合理的道路绿化能增进交通安全。城市绿化还能减轻火灾、地震造成的损失。城市绿地可供居民休息和活动。利用各种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按照艺术规则绿化城市,可以改善城市景观,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陶冶性情,对于净化空气,吸尘、降温、隔音,营造观光休闲与美化环境空间更是不可或缺。

3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对策

(1)充分利用屋面绿化。随着人们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人均绿地面积的需要逐渐加强,屋顶绿化、屋顶花园已逐步进入城市的建设规划、设计和建造范围。南方有的城市已对多层建筑提出了屋顶绿化的具体要求。山西省不少城市新建住宅小区地下停车场顶板改变了过去做成硬化地面的做法,停车场顶部大量采用种植屋面,有的采用了复合铜胎基耐根穿刺防水卷材及塑料排水板作为防水层及排水层,既防止植物根部穿刺现象,又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更好地完善了种植屋面防排水系统屋面,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绿化面积。

查看全文

提升林业投资效益的路径

林业投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和个人生活效益。社会效益主要反映的是投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就业状况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主要反映的是投资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个人生活效益反映的是投资对个人生活水平的影响。追求良好的投资效益是每个投资者共同的目标。在此,试从投资观念、投资体制、产权制度和政府职能等方面对提高林业投资效益的途径进行探讨。

1.端正投资观念

正确的投资观念会减少林业投资决策失误和因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为此,在林业投资活动中应树立四个观念。首先,应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只重视对已有资源的利用而忽视了资源的再生。那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的行为,是对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从社会的角度看,得不偿失。据1997年的资料,黑龙江省的森林可采资源比建国初期下降了85%左右,40个林业局中有一半无林可采。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1.2%。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黑龙江三江平原9个县(市)、内蒙古24个旗(市)、甘肃河西走廊17个县(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3个县(市)共53个县级单位的1986一1996年卫星遥感图像进行判断比较,发现北方四省区10年来刨草毁林现象严重,开垦土地总面积194万h时,其中有49.2%的面积在开垦后因沙化而撂荒。在林业投资中,应该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来考虑,严格限制采伐和加工利用天然林项目及毁林开荒项目。其次,应树立科技开发观念,提高科技对林业投资效益的贡献率。科技开发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资源开发。林业科技开发是大有潜力的,如,快速育林技术的开发、果树新品种的开发、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开发等。此外,蘑菇、木耳、人参、鹿茸、灵芝、熊胆等山、林地区的特产,长期以来总是以原始形态展示在商品拒台上,对这些特产有效成份的提炼技术也有待于开发。总之,林业生产不能停留在自然水平上,而应该加大高新技术的含量。再次,应树立综合开发的观念,提高林业投资的总体攀益。.林业投资不仅仅是将资金投入生产周期较长的植树造林项目和消耗资源的木材生产和加工项目上,还应该投入到森林旅游误乐项目、森林休闲公园项目、野菜种植加工项目、中药材种植加工项目、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基地项目、以动物为原料来源的制药项目、果林投资项目等多种经营项目,以增加林区资源利用价值。最后,应树立地尽其用的观念。长期以来,我们对土地所有权的保护考虑比较多,而对土地的利用考虑较少,宁肯让土地撂荒,也不肯让个人开发利用,甚至当荒地承包人辛辛苦苦地把荒地利用起来,将要取得经济效益时,发包方以保护国家或集体利益为名撕毁合同,强行收回土地使用权。在国家和集体无力开发荒地的情况下,应鼓励个人投资开发,特别是对于已沙化的土地、荒山,可以对个人放开。在个人得到经济利益的同时,社会也得到了因生态环境改善而产生的效益。

2.深化投资体制与产权制度改革

林业投资体制合理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林业投资效益的高低,应该根据不同项目投资效益的性质构造林业投资体制。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应侧重投资于经济效益不明显但社会效益突出的项目,如,农田防护林带的投资,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投资,造林工程投资,林业科技开发投资,林业院校、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单位的投资,城镇绿化投资等。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权可按项目的大小在中央和地方政府计划部门之间划分,由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申报项目,城镇绿化项泊由城建主管部门申报。政府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应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拨付,并建立跟踪审计投资使用情况的制度。城镇绿化所需资金还可按“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通过适当的方式从社会集资。企业作为利润的追求者,侧重投资于有盈利可能的项目,如,森林旅游娱乐项目、各种制品加工项目、经济林繁育项目等。企业投资项目的决策权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凡是步及土地开发利用或林草资源利用的项目,企业都应报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审批,报计划主管部门备案。企业投资项目涉及哪个行业的,就将立项情况报哪个行业的主管部门备案。凡是不涉及土地开发利用和林草资源利用的项目,均应由企业自主决策,报计划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当然,有些事项需要依法办理手续,但这不属于项目决策问题。简化企业项目审批程序,对某些项目以备案登记制代替审批制,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率,便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投资不得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个原则问题。企业有盈利性的投资项目,必须由企业自筹资金,政府不负责为企业筹集资金。国家不负责为企业提供资金,可以从预算上对企业投资项目决策形成一种约束,避免企业向国家争资金、盲目上项目的现象。个人侧重投资于荒山、荒滩、荒地、荒沟的开发利用项目、沙化土地利用项目、山野菜种植加工项目等适合个体经营的项目。应鼓励个人承包沙化土地、贫奋土地的开发利用(用于植树造林或种粮种草),承包期应在2于一50年之间,以保证投资者的投资收益,调动其投资的积极性。对于个人投资,从个人立场上看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从国家立场上看,要考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除了土地承包需要依法签仃合同、占地要报批外,个人投资于什么项目,只要不属于国家禁止的范围,就应由个人自主决策,同时报当地政府部门备案登记。就是说,个人投资项目的选择应由市场去调节,而不是素行政拉制,如果由政府审批,社会管理成本就太高了。个人投资所需资金也是由个人自行解决。个人筹资的主要途径是申请银行货款、从他人那里借款和自己的积累。

投资项目的产权管理体制也是影响投资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产权不明,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责任心就不强,投资效益自然会受到影响,应按照“谁投资谁拥有”的原则来建立产权管理体制。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探讨:一是个人承包土地时,由个人投资形成的林木等地上定着物和附着物,其所有权应归投资者,那种以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或集体为借口肆意毁坏承包者投资培育的林木的做法是错误的。二是国有林业企业用银行货款、发行债券等负债所形成的资产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从法律的角度说,在债务未偿还以前,这部分资产应归债权人,但债权人对这部分资产只有依法受偿的权利,而没有支配的权利。当债务偿还之后,如果企业的净资产价值增加,则增值部分的所有权归属于原值部分的所有者,即归国家(股份制企业则归各股东),而经营权仍归企业。应将经营者的利益与资产增值率挂钩,以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效益。三是对于国有林业企业投资形成的资产,没有必要单设林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来负责产权管理,因为经营权既然归企业,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所有权管理,再另设公司就只能徒增管理成本,降低投资效益。

查看全文

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效率提升路径

[摘要]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采用QCA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科技金融发展增长效率的提升路径。基于模型分析结果,对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和金融发展程度低的地区,分别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金融效率;定性比较分析;优化路径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迫在眉睫。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高质量增长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金融对科技创新具有拉动作用,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是促进科技开发与科研成果市场化、提升企业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科技与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体系中最为活跃的两大要素,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金融发展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加速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可以引导科技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科技金融资源与科创产业有效匹配,为科创产业提供全周期的高效率服务,构建和完善区域性科技金融生态可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2011年提出的科技与金融结合,已成为全国社会科学界关注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日益重要。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助力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位列国际领先地位。北京市金融监管管理局提出,未来的金融业将是科技驱动的产业,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在跨境金融服务业中的作用,可促进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在疫情期间,全球资本市场面临极大的挑战,中国经济展现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始终没有止步,为在华中外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科技金融的定义多有争论,国内获得普遍认可的是赵昌文等[1]提出的科技金融工具论。对于科技金融效率与区域发展国内外学者做过大量研究。国外学者Major和Chad[2]等研究发现,政府部门能够有力推动科技金融效率,政府的资金支持与政策支持对科技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Hicks[3]通过对金融市场与技术创新市场化之间联系的研究,发现金融市场的不健全会对科技创新的发展与科技成果市场化产生不利影响;King和Levine[4]指出金融发展可以促进技术创新的成果,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相比国外,我国对科技金融研究起步较晚,自赵昌文[1]提出系统的科技金融工具论之后针对科技金融的研究才逐步增加。我国对于科技金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区域科技金融发展效率,如徐玉莲和王玉冬[5]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各省份的科技金融效率差异较大;黄瑞芬和邱梦圆[6]研究得出我国科技金融水平整体不高,且区域间有显著差异;庞金波等[7]利用PP模型实证研究得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科技金融效率不一,各区市也处于发展不均衡状态;常亮和罗剑朝[8]通过DEA模型测算企业科技创新效率受不同因素作用效果不同,且科技金融投入对不同性质的企业科技创新效率具有不同影响。综上所述,国内外现有研究大都集中于科技金融效率的计算与区域科技金融、企业科技金融的横向对比,对于综合提升科技金融发展效率的研究仍有不足。基于此,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首先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出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增长效率,再以此为结果变量,采用QCA(QualitativeComparativeAnalysis)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科技金融发展增长效率的提升路径,目的是为不同类型的地区提供参考路径,进而提升科技金融发展。

二、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增长效率计算

(一)DEA-Malmquist指数

查看全文

居民文化消费问题与提升路径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由物质追求向精神文化追求转变,文化消费成为新热点,对社会的发展、消费的升级、城市的转型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然而,实证研究表明,居民文化消费目前存在文化消费比重偏低、文化消费发展不均和文化消费层次较低等现实问题。对此,需要从完善农村基础文化建设、创新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路径、开拓文化消费新领域等维度进行创新,实现居民文化消费的提升目标。

关键词:居民;文化消费;城市转型;创新

文化消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思想精神等文化服务的消费,也包括以物质形态呈现的文化产品的消费,是衡量一个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文化消费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其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言,它能推动经济新业态和新的消费领域的发展与壮大,并有助于全民素质的提升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近几年,芜湖发展迅猛,芜湖以其独特的文化及经济立足于全省。2018年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达到该目标各项指标完均完成度较高,但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长期不足13%,2017年下滑到9.55%,并且近年来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比逐年下降,成为了芜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一居民文化消费的问题检视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日益提高,消费水平不断提升,逐渐由物质消费向文化消费转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追求,文化消费规模不断扩大。2013-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从576.7元增长至800元,年均增长率11.53%。其中,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从945.7元增长至1268.7元,年均增长率10.27%,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从174.8元增长至251.8元,年均增长率13.86%。[1](一)芜湖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基本情况。根据芜湖市统计局《芜湖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芜湖市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2889.82元,占家庭消费性支出比重9.55%。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总额逐年提升,但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消费占比结构不平衡,农村低于城镇且呈现递减趋势。近年来,芜湖市城乡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总量持续增长,2010年至2016年,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文教娱乐消费支出由2079.9元增至2889.82元,净增809.92元,年均增长率6.49%。芜湖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总量由1634.07元增长到1860元,年均增长率为1.98%。2013年以前,芜湖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家庭生活消费比重持续增加,分别是2010年的12.6%、2011年的13.6%、2012年的14.3%;2013年出现下滑,只占10.0%。2014年降至近五年谷底仅为7.6%。2015年至2016年有所回升,2016年为9.6%。2010年至2016年,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总量由445.83元增至1029.82元,年均增长率为18.71%。(二)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1.文化消费比重偏低。国民素质提高的快慢取决于文化消费在社会中的比重高低,芜湖市人均GDP已于2010超过7294美元,2017年人均GDP已达12328美元,但是文化消费占比每年仅10%左右。[2]2010年至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均低于GDP增幅。目前,芜湖居民普遍存在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文化需求等现象,因此造成文化消费比重长期偏低的局面。芜湖市的文化消费增长将面临后劲不足等问题。根据2010-2016年《芜湖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得出,芜湖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倾向中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排在前四位,2010-2016年来年均增长率分别是:食品7.54%、衣着6.1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8.25%、交通和通信8.32%,而文教娱乐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4.6%。通过数据发现,芜湖城乡居民收入在不断提高,从而导致物价的飞涨,生存型的消费支出占人均支出的主体98地位,抑制了文化消费的增长。2.文化消费发展不均。2017年芜湖城市居民收入32315.43万元,农村居民收入17306.96万元,是农村居民的两倍,其中用于文化消费支出的,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为1860万元,农村文化消费为1029.82万元,城市文化消费支出是农村的一倍。根据近7年来《芜湖统计年鉴》数据发现,芜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13.11%,其文化消费年均增长率5.56%;其中,城镇居民年均增长率10.37%,其文化消费年均增长率1.98%;农村居民年均增长率20.32%,其文化消费年均增长率18.71%。芜湖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总支额总体上呈逐年递增态势,但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消费占比结构上出现严重的不平衡。虽然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及文化消费年均增长率大于城镇居民,但总体收入及文化消费支出仍远低于城镇居民,且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占比还呈现出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11.63%到2014年的7.1%,2015年略有回升。芜湖城乡收入不平衡,发展不均,导致农村文化消费过低。政府未重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空缺。3.文化消费层次较低。在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更偏向于电影、唱歌、电视等享受型消费,话剧、舞台剧、歌剧等精神文化、教育文化消费、发展型文化消费偏向较低,文化消费整体层次低。在芜湖,高端文化消费较少。2017年举办歌剧、舞台剧23场次,大型文化活动15场次,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15场次,文艺团体演出369场次,其中送文化下乡(含送戏进万村)1350场次。[3]

二居民文化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