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1 04:19: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铁路企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铁路物资企业品牌营销研究
摘要:分析了品牌营销对于铁路物资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从加强品牌意识、重视商标设计和维持品牌质量3个方面,提出了铁路物资企业市场化订单产品品牌营销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品牌营销;市场化订单;市场营销
上海铁路物资有限公司自2009年成立以来,坚持“创业经营、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以“物流配送、市场营销、资产运作”为3大经营板块。在市场营销方面,公司开发了多种市场化订单产品,取得了贴牌生产,推广路局使用的初步成果。然而,铁路相关部门采购物资公司的市场化订单产品的时候,往往不是冲着品牌,而只是需要物资公司代为采购该类物资,物资公司的销售优势不明显。
1品牌营销的概念
1.1品牌的定义。品牌是确认一类卖方的商品信息或服务信息,同时用于商业竞争的较为特别的标识、名字、称号或者设计的总和。品牌的形成其实就是某个企业或者产品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标识、名字、称号或者设计。可见,品牌是一个被人们广为关注的名词。大卫•奥格威发表《品牌形象论》之后,全世界对于品牌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并将其列入商业竞争的重要工具。1.2企业品牌。企业品牌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进行理解,比如说通过消费者这个角度来理解,企业品牌倾向于消费者使用和心理上的一种感受,还有就是消费者对于商品或服务的一种期望。从品牌形成的角度来理解,企业品牌是商品的各种外在体现与独特性的展示,是服务的一种特殊标识。如果从最初的生产者角度来理解,企业品牌是这个企业在商业竞争对于消费者的一种独特的保证与承诺,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标识。1.3品牌营销的概念。品牌营销顾名思义它是企业的一种营销手段,但是这种营销手段所运用到的工具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一种理念,甚至是对于品牌的一种需求。企业通过一定的操作形成了自己在品牌上的有效优势,并最终形成可观的效益。品牌营销的具体操作主要在商品的推销过程中,采取各种各样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手段,让消费者牢牢记住品牌并形成一定的认可度,取得强有力的信任关系,从而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品牌理念,为后期的商品销售打下坚实的市场基础。1.4铁路品牌营销。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铁路物资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化操作理念,迫切需要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品牌营销战略,这是现在市场竞争的重要环节。其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是质量、定位、诚信、特色和宣传;其次,品牌营销战略是建立在商品本身和商品价格的基础上,最终的目的就是增加销售收入,形成更高的效益。一旦消费者牢牢记住品牌并形成了一定的认同后,消费者就会在选择同类商品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品牌倾向,进而保证品牌商品的销售优势。所以,铁路物资企业在品牌营销过程中,需要给予目标顾客更加优质的服务,把产品优势和特色全面展示给顾客,取得顾客的最高满意度,让顾客得到宾至如归的感受。品牌营销的细致操作让消费者的心中对品牌商品形成一种潜意识的选择偏好,认为选择该商品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2品牌营销的意义
浅析铁路企业文化改革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铁路政企分开对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强大的冲击,特别是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铁路企业文化悄然发生了变化。铁路运输企业风险意识强烈,但缺乏市场意识;非运输企业依托运输企业,竞争意识淡薄。因此,了解铁路企业文化的基本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其中的原因,对于增强铁路职工企业认同感、提升铁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铁路企业文化的基本现状
铁路企业文化集中体现在管理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和经营文化四个方面。
(一)管理文化强调集中统一
铁路管理文化强调集中统一,保障运输效率最大化,这是由铁路行业特点决定的。从自然结构看,铁路点多线长、纵横成网,具有规模型、范围型经济和网络结构的特点;从运输管理上看,涉及机、车、工、电、供、通、客等多部门联劳协作;从社会职能上看,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担负着国计民生重大运输任务,还承担着专运特运等特殊任务。由此,铁路企业文化深深烙印了本行业的特色,即强调全路“一盘棋”、高度集中、统一指挥。每一名职工都是整个运输生产过程的中的重要一环,听从集中统一指挥,服从企业安排管理,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养成了标准作业的行为习惯。
(二)安全文化高度重视安全
铁路企业财务论文
一、铁路企业中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以及知识化的层次不高现代铁路企业不仅要具有会计资本,还与知识资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总的来说,铁路企业是两种资本的有机组合。但是实践中所有者投入资本,只是具备了会计资本,并不代表知识资本的同步到位。企业人员素质的低下,知识更新不能与时俱进,导致企业知识资本的低下,从而使企业管理质量层次不高,运行效率不高。
(二)财务管理理论与现代知识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现代的铁路企业不管是在管理理论上还是在管理内容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铁路企业没有清楚的认识到一些比较先进以及现代化的概念,比如专利权以及计算机程序管理等概念,培养人才素质以及进行产品创新的步伐已经难以跟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还有群众对于铁路企业的期待与要求。总体来说,不管是在无形资产的创造方面还是无形资产的管理方面,铁路企业都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铁路企业在现实的财务管理中重视无形资产的程度还存在着较大的欠缺,根本没有对无形资产的重要意义进行清楚的认识和仔细的研究,低估了无形资产的价值。(四)铁路企业没有较强的成本管理意识铁路企业有其独特的资金流动方式,单向流动是它资金流动的特点,这就造成铁路企业中的各个单位没有较强的成本意识以及成本观念,上级单位对指标的下达进行相关的重视,而下级单位只对指标的完成进行重视,最终导致指标管理代替了成本管理。下级单位为了想在上级单位那边获得更多的拨款,有些时候甚至会发生虚报或者谎报的情况,从而丧失了以往实事求是的做事风格。这些不良的工作习惯以及工作态度造成目前铁路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下,没有办法使集约式的管理方式得以实施。
二、应对铁路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相关措施
(一)加大宣传铁路企业中财务管理重要性的力度
铁路企业薪酬激励原理探讨
人力资源能直接对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发展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是构成一个企业主要竞争力的关键资源。而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相当重要的部分,其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满意度。为适应当前铁路行业的发展,提升其整体效率,不断提高改行业的智力资本已是各铁路局首选措施,建立一支高效、活力四射、精干的职工队伍势在必行,这需要合理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的支撑。良好的薪酬激励能够促进员工的主动性,增强企业的活力,给企业的效率带来更大的源泉和动力。此外,通过对薪酬的考核和管理,能让企业更有序健康发展,有助于改善职工的职业技能。
一、薪酬激励原理的概述
管理学中对激励的解释为激发鼓励,指的是激发关联者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诱导因素及强化的主张来看,激励的作用是能把外部给予的刺激变化成内部的动力,进一步达成人类行为的加强或减弱。基于此因素的影响,激励理论在管理学中得以形成。在企业管理的进程中,激励的本质作用就是应用合理的方法将人们对应的需求及渴望激发出来,并且对其加以引导,从而在预期的计划内快速发展,最后实现个体需要的同时达成下达的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管理的模式也出现了对应的改变,为符合市场的需求,新型的管理形式不断被开发。在铁路行业职工进步的时候,为了达成希望的激励成效,需要领导者合理使用激励手段,促进成员间团结合作,达到期望的效果。
二、薪酬激励运用在铁路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薪酬结构不平衡。铁路行业现在实行的岗位职能工资制度是突显职能工资效能、岗位工资构建起来的薪资制度。为了突显出岗位的效能,增设局岗位薪金,加大岗位工作参与薪资分配的比例,对比于按照等级支付酬劳的薪资制度,其打破了平均主义,推动劳动倾斜于一线劳动强度大、技术高、责任重的岗位,但是因为过度放大静态酬劳在薪酬单元内占有的比例,使得薪酬的分配弹性不够充足,无法发挥出薪酬激励的作用。(二)行政干预影响分配策略的落实。铁路企业的薪资来源于运输业的收入,因为其特别的地位和环境,内部工资的计算关系较为复杂,基础工作人员的收入主要靠内部进行清算。为了达到运输的指标,基础单位每年在年初时都制定各种增收增运的方案,激发员工超指标、保安全的工作能动性,但是在季度和年度结算后,基础单位并没有自由支配工资结余清算的权利,清算结余需要经过多层审核,年终清算的结余不能随意动用,乃至一个行政指令就能够暂停基础单位的工资清算,基础单位制订的工资绩效分配方案或者内部分配方案没有办法落实,将对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使其对企业失去信赖感。(三)平均主义带来的不良影响。为了在分流减员的同时确保富余员工的稳定,铁路单位给富余员工制定比较高的薪资政策后,引发员工提交申请要求变成富余职工的奇怪情形,导致人减工资不减,在岗职工与下岗员工报酬的不平衡。为了防止发生矛盾,每个站段都采用一次性奖励一视同仁的手段,平均就相当于没有激励,不但发挥不出激励的作用,相反的还滋长员工干活不干都要奖励的不良风气。建立和谐的铁路行业不等同薪酬的平均分配,平均分配只会让在岗及岗下的矛盾更激烈,对铁路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四)缺乏职业上升渠道。薪资分配时存在职务重于岗位、重于绩效,身份高固定薪资高及各种分级责任制奖励也多的问题,会产生为升职而努力拼命工作的现象,尽管在能力方面有一定的考虑,但也只和职务等静态考核指标相关,加薪渠道受阻,致使官本位思想浓重,用职务的高低评定业绩的多少。员工将晋升到高层管理职位作为工作的奋斗目标,从而误导综合素质优良的员工把全部精力放置在职位的晋升上。(五)绩效与薪酬关联不强。薪酬管理过程中,实施动态薪酬的宗旨是让员工的薪资和企业的经营效益、个人业绩关联起来,以达到员工和企业共担风险、共享利用的目标,但是因为基层单位的自主权限制以及绩效考核缺乏合理科学性等,致使薪酬激励效果较差,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严重影响[3]。只揣摩人不揣摩事、溜须拍马、能力差的员工薪资反而高,特别是针对一般的管理人员,担任技术项目的专业人员和同科室的其他员工薪资酬劳差别不大,工作效率高的员工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及奖励,多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绩效考核制度的不完善,薪资分配落实不到位,降低员工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使得动态薪酬的制度流于形式。(六)薪酬激励不够及时。由于部门领导缺少有效激励属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减少薪酬激励实行的有效性,当员工经过自身努力,对企业做出杰出贡献时,部门领导没有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奖励,会严重打击职工的工作热情以及积极性,一样是奖励,但是过几个月再兑现,其作用会事倍功半,对其余员工的模范作用亦会大打折扣。
三、薪酬激励原理有效应用的策略
铁路精神是铁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摘 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铁路总结提炼出了“安全优质、兴路强国”的企业精神,本文就这种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从铁路精神的实质、重要性、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论述。
【关键词】企业;精神;文化
在社会环境深刻变化,铁路运输生产力快速发展,铁路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铁路事业的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安全优质、兴路强国”这个新时期铁路精神的提炼、确立,必将会增强全路干部职工爱国、爱路、爱岗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素质的同步提升。
1正确的铁路精神是确保中国铁路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就此定义而言,它的核心是全体员工共同为统一的目标而奋斗,并主动为了目标的实现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企业精神是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理论上讲,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将决定一个人的努力方向和最终目标。这种精神的形成,绝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依靠日常的教育、引导而最终培养出来的个人主导意识。从大的方面讲,什么样的精神,决定着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从小的方面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品质和其能为社会、为企业做出多大的贡献。如果企业中每一个人的精神寄托是正确的,那么这个群体就是不可战胜的。我们铁路的企业精神,是决定铁路企业能否发展、能否壮大、能否向更高、更强迈进的根本保障。如果我们的干部职工都将企业精神定位在金钱和名利的追求上,那么,列车上的勒、拿、卡、要和利用手中的权利来谋取私利的现象必将遍地开花,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就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的干部职工都将企业精神定位在得过且过和混日子上,那么,现场的作业标准和服务质量必将一塌糊涂;如果我们的干部职工都将企业精神定位在只拿工资不做奉献上,那么,我们的铁路企业必将失去勃勃生机和运输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轨道,他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将是不健康的,连最起码的做人准则都有可能丧失,甚至最终走向社会的反面,谈何为社会、为企业积极奉献?“安全优质、兴路强国”这种企业精神的形成,要靠我们全体铁路人共同的努力,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正确引导和悉心培养,最终使这种精神真真切切的扎根在职工心上,实实在在的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如果我们每一个铁路人都能够把企业精神定位在以上几点,并且为之而付出不懈的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积极奉献,那么,中国铁路必将是鲜花盛开的春天,并取得累累硕果!
2铁路企业文化是促进干部职工凝心聚力的源泉
铁路企业安全论文
一、变革安全管理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开发人、塑造人、用心沟通、快乐工作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特点。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如刊物、板报、标语、宣传栏等等,将安全生产的理念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到每个职工的头脑中,将安全文化的深厚优势宣传到位,使安全生产的精神牢牢根植于干职的心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将关心和解决职工的工作、生活问题作为落脚点,让职工体会到工作的乐趣,最大化地减轻和消除领导与职工的对立,才能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稳定人心,为安全生产运输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2.做好安全投入
铁路企业只有做好硬件投入,逐步实现安保设施的现代化,将传统的人保用设备安保来代替才能获得好的安全生产的效果。所谓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安保的投入水平足以保证生产运输的安全,不然就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降低生产效率。因此,铁路企业首先要在制定自身的安保措施的时候进行统筹思考,在保证所制定的安保措施能够提供生产运输的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考虑可否减少一些投入,实现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化安保效果的目标。
二、建立高效的安全管理制度
铁路企业分配论文
当前,分配中相互攀比的现象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不仅表现在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相互攀比,而且也表现在企业内部各车间、各工种之间的相互攀比。在铁路企业内部同样如此,攀比之风盛行。
所谓攀比,在这里有着特定的含义,它是指人们在生活待遇上向高标准看齐,而工作上、贡献上向低标准看齐,不顾实际超前消费,甚至盲目追求外国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在分配中的一种表现,因此必须克服。正象党的十三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当前分配中的主要倾向,仍然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互相攀比,必须继续在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加以克服”。
相互攀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有着比较复杂的社会原因,有思想上的问题,也有实际问题。因此,具体的分析产生攀比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解决,是当前思想战线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相互攀比产生的种种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无结果的原因,也没有无原因的结果,原因总是一定结果的原因,结果总是有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正象马克思所说的:“在世界上无原因的结果和无结果的原因是根本不存在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原理,来分析当前社会上相互攀比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主客以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平均主主思想的影响。平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的存在,已经由来已久了,它产生于我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历史上,它对消除贫富悬殊、遏制封建地主阶级的横征暴敛,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到了商品生产时代,它已经不适合社会的需要,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了。由于我国具有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因此,平均主义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我们几次受“左”的思想的影响,以及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工资关系,致使在分配中存在着一种误解,仅乎社会主义就是要平均。因此,稍要拉开分配的档次,一些人就有意见了;一提让一部分先富起来或者收入有较大的差别,就被指责成搞“资本主义”了。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有些人把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甚至把社会主义要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错误理解成为,共同富裕就是平均富裕或同步富裕。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分配一有差距人们就受不了啦,不管贡献大小、能力高低、劳动简每繁,结果是后勤与一线比,女同志与男同志比,甲单位与乙单位比,总觉得自己吃了亏,一肚子牢骚不满意。铁路企业中也是这样,虽然各单位、各工种间贡献大小不同,劳动简繁各异,,但有些人一到发奖金就互相打问,总觉得不满足,好象是谁欠了他的帐。可见,平均主义、“大锅饭”是形成相互攀比的思想根源之一。
低碳经济下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研究
我国铁路运输业耗能十分惊人,这也就导致了碳排放的不断激增,对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造成了巨大影响。节能减排已成为一种时代趋势,是对社会负责任的必然选择,所以铁路运输应该积极发展绿色运输模式,以达到低碳经济目标。钢铁企业要积极探索和实施铁路运输低碳化发展方向和途径。实践证明,铁路低碳运输对实现钢铁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具有推动作用,是实现企业绿色发展目标的重要因素。
一、钢铁企业铁路运输发展的时代背景
1.何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低碳经济是钢铁企业铁路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其中能源使用而造成的碳排放问题是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面对生存的挑战和压力,我国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理论,这对于气候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向和目标。钢铁企业铁路运输要积极顺应时展和理论导向,务必在生产和运输中认真执行节能减排政策,全力部署低能耗、低污染的技术,实现低碳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钢铁企业铁路运输发展低碳经济,首先积极承担环境保护使命,全力实现企业节能减排指标的部署;其次要转变经济结构模式,加强能源使用效率,创新运输方式,搭建绿色运输平台。促使传统粗放型运输模式向现代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钢铁企业铁路运输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既是符合时展潮流的选择,又是企业符合自身发展和转变的必然趋势。
二、钢铁企业铁路运输实现低碳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1.节能减排原则。钢铁企业铁路运输要确保在运输中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要想实现运输低碳化就要对现有运输方式进行改革,添加新技术的应用,优化运输结构,使铁路运输和能源消耗降低,从而逐步实现节能目标,以达成节能减排的效果。2.良性循环原则。钢铁企业铁路运输中要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首先要降低能源损耗。在确保运输能力的情况下,合理制定运输路线,实现运输流动效率的提高,尽量减少空车的现象发生。其次要加强运输检修及运输管理,强化精准的检修方式,确保运输中实现最佳工作状态,促使燃烧状态和机车性能保持在良性状态。最后要加强废弃物管理工作,对运检修期间的废油等能源并做好循环利用准备工作。3.成本控制原则。钢铁企业铁路运输要提高集约化经营模式,重点凸显绿色运输经营。在运输实际操作上,改革技术创新,运用电子化管理和指挥手段,实现运输过程的效率最大化,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标。成本控制是实现低碳理念的重要措施。
三、钢铁企业铁路运输发展实现低碳经济的措施
企业应急论文:铁路企业应急的实践与分析
本文作者:吴志强工作单位:北京铁路局
铁路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应急管理认识存在差距部分基层站段安于多年的平安无事,忧患意识不强,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分不清责任主体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不仅延误先期处置时间,也给次生危机的产生带来重大隐患。部分基层站段领导重发展、轻安全,重进度、轻风险,重眼前、轻长远,注重任期内的业绩,忽略长治久安,尤其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不足,缺乏如履薄冰的备勤状态,在“测、报、防、抗、救、援”关键环节上应对乏力。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薄弱按照北京铁路局《关于设立应急管理工作机构的通知》要求,铁路局管内各单位必须比照铁路局对应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统一设在各单位办公室,并明确一名专职人员负责应急管理的基础工作。实际调研时发现,有的站段虽有应急管理办公室的牌子,但既无专门编制也无专职人员,值班轮流转,有事抽人干。例如,一些基层站段将应急管理工作放在运输科、调度室等生产科室,对应上级部门有运输处、调度所和铁路局总值班室(应急办公室),属于典型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种状况难以承担日益繁重的应急管理工作。部门单位联动机制不健全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不同地区和不同专业部门协同动作,快速处理,任何孤立的或局部的行为只会增加事故处理的难度与成本。从近几年铁路局管内应急救援演练的总体情况看,普遍存在专项演练多、总体演练少;单一预案多、综合预案少的“两多两少”现象,站段层面的日常演练和应急预案还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和规范细化,以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急管理处置能力不强有些应急预案编制过于原则、模式化,针对性不强,专业和部门之间缺乏有机衔接,操作时难以联动。一些站段存在应急预案“预而不用”、应急处置和预案“两张皮”等现象。有的应急处置程序不够规范,严重影响应急决策和效能。一些站段对突发事件信息流程、传递渠道和联系方式不明确,信息要素缺项,现场处置滞后;个别站段还存在迟报、漏报,甚至瞒报现象。应急管理人员的危机管理能力普遍缺位,专职少、兼职多,培训少、报表多。一些站段过于依赖预案,忽视现场作业人员实战应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遇紧急情况临时抓兵点将,变“应对”为“应付”。值守应急与保障能力不足发生突发事件后,有的事故责任方或参与救援单位信息报告不及时,出动不快速,作用不突出;甚至还存在重要信息瞒报、漏报、不报,以及救援过程中推诿、扯皮等消极现象,直接影响应急处置的决策部署和救援进度。另外,全铁路局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小、种类少、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不能完全适应规模较大、突发性强的应急处置物资供应需求。
加强铁路应急管理工作的措施
突发事件的累积性、偶发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应急管理的探索永无止境。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在铁路应急管理规范化、应急组织常态化、应急手段现代化、应急资源社会化上下工夫,努力开创铁路应急管理工作新局面。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北京铁路局应急管理办公室应进一步理顺全铁路局职能部门与专业、基层单位应急指挥机构之间的职责关系,配齐配强各级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积极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注重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的综合协调,在预防和处置过程中打破部门界限,衔接、统筹、调动各种资源,尽可能减少应急处置的指挥层级,缩短信息传递链条,实现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强化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健全应急管理责任制,建立统一指挥、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是应急管理的基础。铁路局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按照网格化管理思路,理顺铁路局、站段、站车等层面的工作关系,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协调作用,完善各成员单位的联系机制,进一步理顺分级处置职能,强化条块之间的协调配合。在铁路局层面,成立以铁路局党政正职为组长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由铁路局办公室牵头、各处室和公安部门参加,组成应急指挥中心,出现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合署办公。在基层站段层面,组建安全生产指挥中心,日常负责管内安全生产组织,突发事件情况下由站段办公室直接调度,铁路局应急指挥中心协调指挥,形成一体化应急处置的合力。3.3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与应用加强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及衍生规律的研究,加大应急管理的技术、资金投入,全面提升应急保障水平。(1)广泛学习借鉴应急基础建设、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先进经验,大力引进通信交通、现场监控、救援机具等先进技术装备。(2)组织铁路局科研部门和站段联手开展移动音视频、地理信息系统、短信平台等科研攻关,重点建好铁路局、站段两级指挥中心,提高应急研判、指挥和预防水平。(3)针对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和信息对象,实现通过手机短信(彩信)、卫星图像传输等科技手段,及时发送预警提示和应急抢险指令,有效解决预警信息和快速处置“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大力开展应急培训实战化演练提前做好应急培训演练工作,是有序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提。(1)按照职教牵头、专业处室配合、站段具体负责的思路,分系统、分专业组织行车设备故障、危险货物运输、道口安全事故等应急演练,提升专业化处置水平。(2)紧紧围绕铁路运输安全工作实际和季节性规律,以突发自然灾害、动车组火灾、旅客列车大面积晚点等为课题,组织跨系统、跨地区、跨工种的联合演练,全面提升协同作战能力。(3)提高应急预案和日常应急演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各类应急队伍及救援装备的统一调度、快速运送、合理调配、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合力。加强突发事件应对与应急物资保障能力(1)大力加强应急基础建设,构建常态化应急组织模式。出现突发事件后,各基层站段在及时向上级报告的同时,应快速协调组织本地区、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赶赴事故现场,按照现场总指挥的统一安排,积极开展救援起复、人员抢救和清理恢复工作。同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次生、衍生灾害发生,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环境污染或财产损失。(2)提前做好应急人员、物资的储备,是应急处置的保障。铁路局应继续实行应急物资动态管理,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有效整合保障资源,确保资源效率最大化,根据突发事件发生规律和实际救援需要,及时对应急物资进行补充和更新。站段等各基层单位应摸清底数、统筹安排,建立路地定期联系协调机制,充分利用辐射范围内社会、企业和个人提供的应急救援资源,强化应对铁路突发事件的物资保证。坚持风险控制与隐患排查整治相结合基层站段、车间、班组是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工作的责任主体,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健全站段隐患排查监控机制,加强风险控制与动态管理,对辖区内容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因素进行全面检查,建立隐患排查信息数据库,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分期、分批进行整改销号,做到风险隐患及时发现、定期排查、实时监测、有效整改,对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同时做好监控和应急准备工作。铁路局应急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对外联系优势,密切路地协作,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积极参与社会应急体系建设,配合应对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等地方性政策法规的立法工作,将铁路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纳入社会应急体系。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新闻、舆论导控制度,善用媒体资源,掌握应急主动权和舆论主导权。针对救灾运输、防洪防汛等需要,积极组织路地联合演练,协调社会资源参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突发大客流、旅客列车大面积晚点等应急处置,全面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做好铁路基层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是强化铁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如果缺乏扎实有效的基层站段应急管理工作,难以实现铁路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提升。当前,全路运输生产任务繁重,新线建设、既有线改造项目全力推进,再加上阶段性恶劣气候、设备故障等影响,各种非正常情况和安全风险普遍存在,做好铁路基层站段的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应急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铁路企业应不断深化站段等基层单位的应急体制与机制建设,配齐配强应急管理干部和应急队伍,确保应急物资足额储备和发放,强化预警提示和应急信息互通,实现铁路应急管理工作整体再上新水平。
铁路企业固定资产绩效审计思路
摘要:铁路企业为重资产单位,且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国家、铁路企业及大众对固定资产有效性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传统的固定资产审计更加注重资产的完整性与核算的准确性,对固定资产的有效性关注较少,已不能满足现代铁路企业治理的需要。本文将在分析铁路企业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入手,重点探讨固定资产绩效审计的思路与方法,为新时代铁路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固定资产;绩效审计;铁路企业
铁路企业为重资产单位,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较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处于高位水平,至2019年已超8000亿元。加强固定资产绩效审计,对规范固定资产管理、保障固定资产安全完整、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实现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增强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开展固定资产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意义
传统的固定资产审计主要从财务账簿入手,重点关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安全性、合规性、固定资产的完整性、价值计量、折旧计提等核算的正确性,对固定资产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关注较少,难以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的要求[1]。2018年,审计署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11号令),明确内部审计应对本单位,以及所属单位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使内部审计职能逐步由查错纠弊向防范风险和增加企业价值转变。2021年6月,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和审计署印发了《“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这是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后发布的第一个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对发挥好审计监督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持续开展川藏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跟踪审计,促进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和相关政策落实,提高投资绩效;围绕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重点关注国有企业重大投资项目、资产处置及风险防控等情况,提高经营管理绩效和国有资产(资本)保值增值[2]。同时,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使得铁路企业背负了大量债务。从2005年到2020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总负债从4768亿元增加到5.57万亿元,资产负债率也较其他央企高。202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单位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是近年来首次从运营效率、能力利用率等角度对铁路建设项目提出限制性要求。由此可见,国家对效益性的关注越来越高,固定资产绩效审计的需求不断增加。固定资产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方面的审计[3]。开展固定资产绩效审计,能够缓解资金、资源相对于投资需求的稀缺性矛盾,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成本;能够促进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增强企业竞争力;能够通过揭露决策失误、损失浪费和腐败行为等,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领导人员和有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和绩效意识。
二、铁路企业固定资产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