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23:41: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天水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天水市物业管理探究论文

一、天水市物业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天水市开展物业管理的有利条件

1、天水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近几年随着旧城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全市已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居民住宅小区,较大的有罗玉、东团庄、聚宝盆、新华路、滨东、天北、青南、重新街、皇城路、天府小区等50多个,其中罗玉小区内现有47栋楼房,5个自行车棚,建筑面积达23万多平方米,在全省也是屈指可数的小区之一。目前,全市两区五县房屋开发量以每年20万平方米的速度增长,这不但构成了物业管理的物质基础,也为全市物业管理公司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和潜在的大市场。

2、市内已设立了一些物业管理公司,如梓裕、天房、金桥、市场、宏昌等。其中,位于罗玉小区内的天水市梓裕物业管理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10日,由天水市城建综合开发公司原供热处、物业管理处合并组建,为一级法人实体,注册资金500万元,属“国家三级物业管理企业”;其他几家均为具有临时资质的物业管理公司。

3、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已将物业管理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中央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天水市政府将2001年确定为“物业管理年”,天水房管局也准备出台一些物业管理方面的法规,正在拟定《天水市城镇物业管理实施办法》。

(二)天水市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天水市物业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天水市物业管理服务意识建管分离健全制度

论文摘要:天水市物业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法制建设滞后、建管不分、小区居民对新的物业管理概念认识不清、公司内部人员素质差、服务意识不强、专业人才短缺、资金不足、服务项目少、管理水平低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起步阶段的天水市物业管理应突出强调服务意识,政府、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四方联动,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制度,促进天水市物业管理的快速发展,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的物业管理得以长足发展。天水市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城市发展也较为缓慢,物业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渐实施,天水市的发展日新月异,房屋年开发量保持在20万平方米以上,此时研究天水市的物业管理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天水市物业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天水市开展物业管理的有利条件

1、天水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近几年随着旧城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全市已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居民住宅小区,较大的有罗玉、东团庄、聚宝盆、新华路、滨东、天北、青南、重新街、皇城路、天府小区等50多个,其中罗玉小区内现有47栋楼房,5个自行车棚,建筑面积达23万多平方米,在全省也是屈指可数的小区之一。目前,全市两区五县房屋开发量以每年20万平方米的速度增长,这不但构成了物业管理的物质基础,也为全市物业管理公司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和潜在的大市场。

查看全文

文化名城的旅游文化业展望

1天水市人文旅游景观的特点

品位极高,不可替代天水市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的诞生地,境内现存有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伏羲庙宇.大地湾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古村落遗址,规模之大和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堪称罕见.牧马滩秦汉墓出土的木板地图和纸地图是我国最早的实物地图.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三国战场遗址也具有不可替代性.至于石窟,麦积山石窟虽在我国四大石窟中名列第四,但与前三位石窟相比,周围环境之优美无疑名列前茅.而以麦积山石窟为首,在渭河谷地绵延100余里的“石窟走廊”,全国仅此一家.发展旅游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天水人文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天水市各界人士的共识,其重要作用表现为:其一加速货币回笼,为该市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其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安排剩余劳动力,天水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充足,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发展旅游业无疑是解决本地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关联性强,对相邻产业有很强的先导带动功能,可起到促进其他经济部门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的作用.

2天水市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综合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综合评价,不仅仅考虑资源的本身价值,还需要考量与旅游产品开发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交通投资条件等.本文结合作者对该市旅游资源的实地调查,有关学者对该问题研究的意见和已有成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天水市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评价模型,力求对天水市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一较为全面而客观的定量评价.

2.1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由于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变量较多且较为复杂,为了简明、科学和系统地评价天水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本文选择了3个一级指标体系,包括旅游资源价值、旅游区位条件和旅游开发条件,9个二级指标体系,包括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艺术观赏、科学考察价值、地理位置、可达性、资源的地域组合、旅游容量、旅游投资条件和旅游项目施工条件等指标.

2.2评价模型的构建1)建立模型根据天水市旅游资源的特点,本文构建了开发潜力的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2)建立判断矩阵根据判断矩阵的构造方法,可将以上指标前后相比较分为相同重要、一般重要、突出重要、强烈重要、极端重要等5种,并将其相应设定分值为1、3、5、7、9,介于其间的分别以2、4、6、8四个分值来标定.而对于稍不重要、不重要、很不重要,极不重要则取1/3、1/5、1/7和1/9四个分值与其相对应,最后用特尔菲法获得各因素的标定值,本文共构造了13个比较判断矩阵.3)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及排序根据上述模型公式的运算,其结果经百分化后,得到天水市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因子的各实际分值和位次结果,如表1所示.

查看全文

统计学研究苹果气象灾害评估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综合评价;结论与讨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国之一、天水地处黄土高原与西秦岭山地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气象灾害评估技术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高度关注、代表点的选取根据天水气候区划、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的提取、苹果产量资料的处理、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的提取、气象灾情等级划分标准、灾情指数的计算及综合评价方法式、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布、影响天水苹果正常生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前秋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分析得出影响天水苹果正常生长的主要农综合评价z业气象灾害是前秋9月大气干旱、冬季12—2月暖冬高温、苹果花期4月下旬高温干旱和春季4月下旬低温危害。各灾害发生频率在53%~70%之间,以前秋9月干旱最多,春季4月下旬低温危害最少;前秋9月大气干旱以中—大灾为主;其他灾害均以轻、中灾最多,大灾居次;各种灾害因子重灾年份最少,仅在6%~15%之间。农业气象灾害综合评估除轻灾评估准确率略低,为89%外,中—重灾评估准确率均达100%,灾害评估效果比较理想,对农业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气象;灾害;苹果生产;甘肃天水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国之一,年均灾害损失约510×108~640×108元。其中由气象灾害引起的损失占85%左右,仅干旱、洪涝、风暴潮、冰雹、低温冷害这几种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97%左右,直接经济损失占总经济损失的76%以上[1]。天水地处黄土高原与西秦岭山地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海拔在750~3120m之间,年均气温7.0~11.1℃,年降水量430~600mm之间,平均日照总时数2000~2400h,无霜期156~188d,极适宜优质苹果生产,是甘肃省主要苹果产业发展基地,所产苹果以个大、色艳、硬度强、糖分高、品质佳、耐储存而深受广大客商和消费者青睐,“花牛苹果”已获得全国知名品牌类注册证明商标,是支撑天水市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天水市现有苹果面积约6.5×104hm2,总产量约54×104t。但由于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海拔高差大,气候差异显著,属全国气象灾害高发区域,干旱、洪涝、冰雹、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苹果产量、品质和优质率提高很慢,极大地限制了苹果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气象灾害评估技术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高度关注,但大多局限于单种气象灾害[2-5]的定性化研究。特别是针对多年生果树,在实况灾害资料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果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报道很少。为此,本文利用统计学方法,确定影响该地苹果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并将各农业气象灾害因子划分等级,进行天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果树作物量化评估影响研究,为有效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最大限度减轻或减免农业损失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查看全文

扫盲工作总结

扫盲工作总结

今年国际扫盲日,甘肃省政府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将“世宗国王扫盲奖”授予天水市政府,以表彰天水市在扫盲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世宗国王扫盲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国际扫盲最高奖项,旨在奖励在国际扫盲领域做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我国自1995年世界妇女联合会上全国妇联首次获得此奖外,天水市教委是我国第一个地方性组织获得该奖项的部门。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天水市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村15—40周岁青壮年人口,有文盲、半文盲42万人,占农村青壮年人口的40.5%,严重制约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5个县都是国家扶贫县,两个区是省扶贫区。

人们年年盼丰收,而干旱年连年绝收,外出打工成了许多农民无奈的选择。而外面的门是怎样向他们打开的呢?在天水采访时,记者听到了这样的几则“故事”:

查看全文

扫盲工作总结(2)

扫盲工作总结

扫盲日,甘肃省政府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将“世宗国王扫盲奖”授予天水市政府,以表彰天水市在扫盲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世宗国王扫盲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国际扫盲最高奖项,旨在奖励在国际扫盲领域做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我国自1995年世界妇女联合会上全国妇联首次获得此奖外,天水市教委是我国第一个地方性组织获得该奖项的部门。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天水市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村15—40周岁青壮年人口,有文盲、半文盲42万人,占农村青壮年人口的40.5%,严重制约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5个县都是国家扶贫县,两个区是省扶贫区。

人们年年盼丰收,而干旱年连年绝收,外出打工成了许多农民无奈的选择。而外面的门是怎样向他们打开的呢?在天水采访时,记者听到了这样的几则“故事”:

查看全文

森林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研究

一、引言

森林公园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其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几十年来,国内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普通的社会民众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明显提高,但是对于生态林业建设的认识还大多局限于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普通民众对于森林的体验相对较少,对于森林多功能性认知不深。2013年天水市秦州区绣经山森林公园内建设的“天水市秦州森林体验教育中心”设计开发了将室内展览和室外森林体验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帮助人们结合亲身体验,全面认识森林的作用和功能,引发人们对人类与森林生态系统关系的进一步思考,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在森林和生态教育上的空白。

二、森林体验教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传统教育依据的主要是系统的、以课本为载体的学科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创造性与潜能开发。森林体验教育是通过调动参与者自身的感官,来感受森林、认识森林、了解森林与人类活动的各种关联,从而使人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森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寓教于乐的体验教育方式。对于孩子,通过切身体验和在森林中的玩耍和娱乐,可培养与大自然的亲近感,获得与森林相关的知识,从小学习和理解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热爱森林、保护环境、保护森林的意识。森林体验教育具有崇尚自然、活动灵活多样和资源丰富的特点。

三、森林体验教育的引进

天水市秦州区绣经山森林公园位于天水市郊南山,占地面积482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300多公顷。东起吕二沟,西至玉泉镇暖和湾村,北临羲皇大道,南至绣经山主峰。2009年,中德财政合作甘肃天水生态造林项目执行办公室向德国复兴银行提出了利用项目剩余资金引进森林体验教育,在天水市建设森林体验教育中心的意向。此后,德国复兴银行官员多次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政府、省林业厅和项目办有关人员进行了研究协商,并派出专家现场考察论证,认为建设森林体验教育中心是保证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适合我国国情。2011年8月,德国复兴银行正式批复了天水市秦州森林体验教育中心建设方案,秦州区政府正式设立了天水市秦州森林体验教育中心管理机构,落实了工作人员和办公场所,森林体验教育中心正式成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也随之展开。2013年9月13日森林体验教育中心正式运行,共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其中,600多万是中德财政合作甘肃天水生态造林项目资金,300多万是天水市秦州区政府配套资金。

查看全文

天水城市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按照世界名牌形成的标志和基本经验,名牌城市的形成基本上经历三个阶段。(1)城市形态的高级化。(2)城市价值的最大化。(3)城市品牌名牌化。在各个阶段城市发展的重心,城市形态、文化形态都有不同的效应和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投资重心东移后,相对于东部的发展速度,天水的地理位置,发展趋向,资源条件,城市建设,目标定位都处在不断调整和完善过程中。建市后,天水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在战略选择上,基本上是稳妥的,思路是清晰的。既能够正确把握城市的文化脉络和历史积淀,又能够合理确定发展战略目标。天水城市建设的历史积淀就是明清以来的直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这是一个城市的沿革和积淀,体现着城市的沧桑感和厚重感,是新城建设的依据。在旧城基础上确立现代城市的发展目标,又需要按照现代城市的发展目标来定位。如果做简略概括,1985年之前的天水城市属于古城,现代建筑只有零星的点缀。在此以后,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建设才正式开始。“建市二十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紧紧依托天水历史文化深厚的特点,按照保护与开发并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建设城市和经营城市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发展大城市,建设陇上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的目标,推进城市建设,20年来,天水市的城市建设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由此看出,天水城市建设对文化底蕴和对城市文化发展的追求是明确的、稳定的,具有历史依据和科学性,其蕴含的城市主题文化内容也具有合理依据。所以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在城市的总体目标定位确立后,推进过程依旧是按照由中心向外围扩展的思路,以天水本地人认同的市中心开始向外围拓展。1.扩展建城区的面积,目标和实际要求的差距。经过国家、省、地方人民政府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市区规划面积57平方公里,由1985年的22.2平方公里,到2004年底扩展到37.86平方公里。单从面积扩展上看是建城区面积增加了,但20年间每年增加的建城区面积为0.78平方公里,等于一年不到一平方公里。和东部发达地区和周边城市相比较,发展速度偏低,增速缓慢。如果按照建城区面积每年增加1平方公里计算,发展50年,在原来22.2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增加到75平方公里计算,与东部中等城市(无锡市建成区面积188.12平方公里),相邻城市(宝鸡建城区面积93平方公里)相比较,差距在50平方公里以上。显然与发展甘肃省大城市目标,陇东南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2.城市化水平低。城市的发展速度,通常用城市化水平来衡量。调查资料表明:天水市的城市化水平由1985年的10.9%,至2004年发展到30.0%,在1985年以后,国家发展战略格局打破原有的均衡布局,发展战略东移后,整个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推进和东部地区相比较,都处于低水平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999年的30.89%提高到2001年的37.66%但仍然低于世界水平10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70个百分点。”如果按照这个水平作参照,2005年天水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处在全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上。从1990年开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加速增长,到2000年全国各省市城市化水平,最高为上海88.30%,甘肃为24.01%,仅高于云南(23.36%)、贵州(23.87%)。天水市2004年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0%。从1990年到2000年,各省城市化水平均处于快速增长期,从不同水平的人口城市化水平看,大都在10个百分点左右,而甘肃增速为2.01个百分点,仅高于负增长的西藏,居全国倒数第二位。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天水市在这个阶段的发展是滞后的,既达不到西部的平均速度,也和全国水平相较差距很大。3.交通瓶颈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城市的发展状况主要取决于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建市后,从1985年开始,首先要解决的是交通瓶颈和基础设施建设。1994年建成省内第一条双幅高速公路,改善了秦城—北道(今秦州—麦积区)运输瓶颈,缓解交通困难。1998年建成114公里的国道310线天水至牛背高等级汽车专用公路,2001年我市境内62公里的天江公路和84.5公里的天巉二级公路建设通车,礼洛公路、天水市城区外环路等一批交通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基本解决了进入关中、陇南和省会之间的交通瓶颈问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始提升,天水的城市文化功能和扩散力开始提高。这一阶段正是全国大范围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环境,城市化发展最快的阶段。交通瓶颈解决后,周边地区的发展,对天水市经济、旅游、文化的冲击是多方位的。城区内的道路、景观、住宿、购物、信息网络、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都显得拥挤、紧张。从城市道路总长度(312千米),总面积(811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11平方米),城市综合供水能力(25万立方米/日),城市园林绿化面积26.57%,人均拥有绿地(7平方米),全市住房面积等方面,从一个新型的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来说,有了长足发展。但从规模档次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来看,这一阶段无论是国家投资和地方财政的支持,都显得在发展需要和现实感受方面存在较大的反差。如果把这一阶段国家对于沿海开放城市,在项目、投资上做一比较,可以看出,我们在旧城改造中发展现代城市的思路,和建设新型现代化城市的思路,在投资成本,规划设计,政策支持上始终不占优势。在20年的时间跨度内,才完成城市骨架的搭建,对城内18条道路进行拓建改造,40条城区小巷道完成硬化改造工程。新建伏羲路步行街,中华西路步行街,商埠路步行街等,改建渭河大桥,五里铺藉河大桥,东团庄藉河大桥,渭河2号大桥等重要桥梁相继建成后,才形成以市区为中心,连接国道省道为骨架的道路网络。在主体网络区域内,拓建改造的压力、工程量依然巨大,保护和扩建、改造和发展的矛盾依旧很突出。4.标志性建筑和文化元素的缺失。一个城市的现代风貌如果以建筑物来见证,主要看其艺术水平。天水城区的现代气息主要是建市二十年来,各行各业的一大批标志性建筑来树立形象,标志文化信息的;羲皇大厦,东升大厦,中国银行大厦,供电大厦,广播电视培训中心,人行大厦,保险大厦,建行,工行,农行等主体大楼的相继建成,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明确感受到了现代工业、建筑业、商业的危机和压力,现代生活的概念趋向高大、精美、豪华,上档次已经成为时髦和追求,此间随着国家对教育、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视,城区内,天水师范学院的建成,中小学危房改造的实施,省林校、市一中、二中、三中、建一、建二等教学实验楼、电教楼相继建成后,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文化氛围基本形成。建设中的城市中心意识,聚集了人们对商品对文化意识的现代追求,提供了居民在购物、旅游、休闲上的便利,但同时形成了交通等方面的拥挤。特别是市中心广场建成以来,围绕中心广场,除东部是仿古建筑文庙外,周围邮电、华西、邮政、天辰、金龙、商厦、天水大酒店等,高度集中了一批建筑样式变化不大,高低不同的现代建筑,成为天水市繁华地带的象征。出了酒店就是购物,其文化内涵基本趋同。最让人诟病的是,市中心广场西部的建筑,和金龙大厦相连的昊太大厦,应当是双峰并峙,现在只有底座,上半部主体没有竣工,残缺不全,影响了整个中心区域的建筑布局。在一个城市建设中,烂尾楼遗留存在的问题在全国许多城市都存在过,但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只有一半的情况,却非常少见。5.城市绿化和宜居环境。天水市在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就是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素有“陇上江南”的美誉,对于天水气候资源,宜居条件环境的认识起步较早,从20世纪90年代就在城市建设中,开始“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1999年又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到2001年又提出“建设陇上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目标,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居住条件的改善,对城市的资源条件,文化底蕴逐步认识深化的。城区南北两山,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经退去了原先的面貌,呈现一片葱绿。城市绿化率只有26.57%,建成区绿化率22.43%,人均绿化面积7m2,园林化城市的目标已经实现,从城市中心向外围推进的建设中,公共绿地园林,休闲场所与周围的住宅小区集中的需要作参照,还存在很大差距。在经营城市理念提出后,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对市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住宅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天北小区、罗玉小区、东团庄小区、铁路小区、安居小区、金桥小区、金宇小区等一批住宅小区。这些小区功能配套设施等都基本完备,但居民的休闲、文化、娱乐、健身等所需的场馆设施都不完备,居民生活的文化品位档次不高,趋同化倾向严重。

建市二十年天水城市建设处于突出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特点,建设最佳人居城市的阶段。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大量投资,能够体现天水历史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文物古建筑,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恢复了历史面貌,焕发出文化的活力和光芒。同时随着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住宅小区的迅速崛起,居民的住宅条件大为改善,使得天水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城市的规模定位、特色定位、文化品位又有了新的需要。城市的发展空间问题,向大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中的城市规模、城市交通、能源供应、水资源供给等诸多问题,又成为影响城市品位提升的主要问题。1.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弘扬。对天水文化品牌的形成和认同,是从“旅游富市”战略提出以后,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全市的经济文化建设才开始的。经过长期论证和整理,形成了极具内涵和价值的五大文化。以卦台山、伏羲庙为主体的伏羲文化,以麦积山、大像山、水帘洞为主体形成的石窟文化,以大地湾遗址为依托形成了大地湾文化,以先秦早期历史遗留为依据形成先秦文化,以三国时期古战场为依托形成了三国文化。这五大文化能够代表天水历史文化的最高品位。这些文化品牌的概括和形成,不是没有原则的拼凑,也不是没有档次的升级,是放在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参照和比较的。麦积山、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大像山、水帘洞既是国家3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又是国保单位,其文物价值的独特性、差异性、唯一性既可为旅游带来神奇的魅力,也为进一步发掘整理提供持久动力。从城市文化产业的带动方面,也具有依据和可操作性。正是这些文化资源成为天水旅游的核心资源,以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提高了天水旅游业档次和竞争力,为天水市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推动了天水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天水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虽然五大文化在概念产生和形成后,从特色的挖掘和整理深度,资源开发的广度,品味档次、内涵上不能给人们留下非常震撼的印象,并在城市文化符号、文化元素上创作出形象生动、概括力强的作品。但它在城市主题文化构建上的意义和作用,创造城市景观,为城市主题文化的设计提供了依据。2.特色文化的传播和城市名牌。在整理文化遗存、弘扬传统文化、依托旅游资源、寻找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的过程中,对五大文化的认同基本明晰。但五大文化从资源存在的地域上处于分散状态,即使在市民意识中,也没有将五大文化形成一个完整印象。文化传播最重要的市民意识和行动,是形成城市主题文化的基础,也是决策层面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对五大文化的传播上,从2000年开始举办伏羲文化节,举行伏羲公祭大典,开始对伏羲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逐步加大,2005年升格为省级,同年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节会之一,说明伏羲文化的影响力正在加大。在这个节会的带动下,清水县举办轩辕文化节,秦安县举办桃花会,这些节会的文化内涵同样是以伏羲女娲、大地湾文化为核心。麦积区花牛苹果节,这一节庆活动又是以宣传推介麦积区石窟等景区风光,以佛教石窟艺术为主要内容。这些节庆活动一年一度的举办,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一种民俗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伏羲文化为首的五大文化扩散力越来越强。五大文化都存在档次上升格和规模上发展的空间。伏羲公祭大典没有像轩辕黄帝公祭大典一样,上升为国家级。麦积山石窟还没有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地湾遗址正在发掘整理之中,场馆建设滞后,三国文化作为古战场遗址,在选址、观瞻、规模的挖掘和整理上存在严重不足,形成景点尚且不足,更谈不上文化产业的延伸。秦源文化同样存在遗址、文物、场馆建设等问题。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打造文化精品,塑造文化概念和形象,是促进城市文化特色形成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天水市在特色文化建设上依据文化资源,近些年推出《伏羲颂》、《麦积圣歌》《麦积山的呼唤》、《秦州大宅门》、《一画飞天》等剧目,都是比较成功的尝试,是对旅游文化的升华。对天水的知名度和文化产出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样,这些剧目对特色文化的推介,也注重对伏羲文化和麦积山石窟文化的传播,挖掘天水特色文化资源的路径是合理的,但这只是形成主题文化的一个部分。从文化产业的延伸和市民文化品牌意识的形成上,只处于初步阶段,与城市主题文化要求的吸引力、融入性,感受特色文化的魅力,产生恒久的主题文化效应,存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的差距。资源的特质、产业的特质、文化的特质是形成城市特色产业的基础,只有将这些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掘、利用和有效发挥,形成特色产业,既可提高城市的经济总量,又可以促进城市特色的形成,构建城市主题文化,使城市向名牌城市方向迈进。从天水建市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既有对天水历史文化的整理发掘,文化和旅游融合,促进城市品位提高的成功实践,也有工业产品名牌丧失的伤痛,以及其各产业内部分配失调,系统内耗导致丧失优势,无法向更高层次迈进的艰难。在经历了计划经济阶段工业经济的优先发展,到市场化改革后优势的丧失,再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和快速发展后,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配合,就成为天水城市主题文化形成的重要契机。城市品牌的形成和彰扬,只能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定位。

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关中—天水经济区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国家级经济区。《规划》将天水列为经济区西端的次核心城市,提出到2020年,将天水建成拥有80万城市人口的大城市。这标志天水的城市发展由中等城市跨入大城市发展行列,成为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新的城市定位在城市建设上,在城市主题文化的引领下,确定城市发展规划,以主题文化引领城市发展,将城市主题文化在新的城市项目建设中得到体现,形成以主题文化为核心的管理意识、市民意识,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品味。天水市建市时的目标定位是发展大城市,建设陇上最佳人居环境,到2020年具体要围绕“宜居天水、文化天水、生态天水”的城市定位,再按照今年《抓住机遇,发展优势,加快天水特色文化大市建设》中“推动文化旅游业融合式发展,抢抓省上建立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示范区,规划建设陇东南历史文化基地的机遇,打响‘羲皇故里’、‘陇上江南’两大品牌,规划建设中华始祖文化园,大地湾历史文化遗址旅游园,百里石窟走廊佛教文化旅游园,麦积山文化旅游园”的思路,整合这些资源的价值内涵,把过去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阶段的思维模式转变为认识趋同、集中、统一的口径,使外界以最简洁,最具特色的语言,概括出天水的特征来,实现唱响天水的目标。当然,“宜居天水、文化天水、生态天水”,“五大文化”,“四大园”,“两大品牌”的不同提法都概括了天水城市的神韵和特色。在整合这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如果推出城市文化主题,如以“羲皇故里—陇上江南”来引领,再在这一主题下,把这一主题设计理念,付诸天水市将要进行的“三阳川、二十里铺、太京—藉口”四个新区的设计,到2020年天水市建成区域型大城市的时候,天水有望在全国乃至世界成为名城。

本文作者:王明亚工作单位:天水市行政学院

查看全文

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探索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为进一步提升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的工作质量,以天水市渭河干支流无坝引水枢纽工程为例,对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分析,为后续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水环境保护;甘肃省天水市

通过对甘肃省天水市渭河干支流无坝引水枢纽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枯水引水率大、洪水含沙量大、河床冲淤变化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此,在治理过程中,水利部门应通过降低叠梁闸高度、增加引水流量和扩建冲砂闸及管理叠梁闸和控制冲沙闸的方式进行治理,同时应通过生态护岸和培育食藻虫体的方式做好水环境保护。

1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及其应用过程中,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河道治理效果不佳,枯水问题、洪水问题及河床冲淤问题都将会对河道造成严重影响,对农田灌溉等带来困难,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洪水灾害发生。而如果水环境保护效果不佳,水体和周边生态环境都将受到污染,进而对周边植物生长及居民身体健康产生影响[1]。基于此,水利工程单位一定要足够重视河道治理及水环境保护,确保农田灌溉效果,最大限度避免水灾水患情况发生;同时使水环境得到良好保护,防止由于水环境污染对周边带来不利影响,以此实现水利工程的良好应用与发展。

2渭河干支流无坝引水枢纽现状

查看全文

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总结了天水市蔬菜生产现状,分析了该市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从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降低蔬菜生产成本、推动蔬菜产业融合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当地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蔬菜生产;现状;问题;发展对策;甘肃天水

目前,天水市蔬菜生产面积8.9万hm2,产量达373.8万t,产值80.1亿元。蔬菜标准化生产面积和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8万hm2和2.4万hm2,分别占全市蔬菜播种总面积的76.40%和26.97%。全市蔬菜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加,蔬菜产业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28.6%,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本文针对天水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以供种植户参考。

1天水市蔬菜生产现状

1.1产品质量逐年提高。通过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提高全市蔬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和商标注册,全市共认证蔬菜品牌134个,其中无公害产品认证30个,无公害产地认定21个,有机认证3个,地理标志认证9个,绿色食品认证71个。武山县韭菜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是全国第一个同类产品认证。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产地蔬菜样品检测合格率均在98.0%以上,蔬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1.2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针对天水市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类型,总结提出了设施多层覆盖、麦后复种菜瓜、二阴山区菜豆、设施一年三茬等新模式。引进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新品种共18类380个,筛选出了适宜天水市推广的新品种112个,成功育成航椒系列辣椒、航豇系列豇豆、航宇系列番茄、航育系列黄瓜、天椒系列辣椒、天鲜系列甜糯玉米等新品种,重点推广了以“春提早、秋延后”为特色的大棚蔬菜复种、套种高产高效技术和模式等一批新成果,水肥一体化、滴管、防虫网、杀虫灯、新型钢架大棚等一批绿色高产高效蔬菜栽培技术和设备设施得到普及和推广,蔬菜种植水平显著提升。1.3市场经营主体逐步完善壮大。全市共建成各类蔬菜专业市场95个,年交易量240万t,交易额51亿元。其中,农业农村部定点的武山洛门、天水瀛池、麦积东部、甘谷冀城、秦安北大蔬菜果品批发市场5个,产地批发市场55个,中型蔬菜批发市场11个。以5个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建设为引领,全市建立健全了县乡蔬菜市场体系,同时全市已建立38个蔬菜价格信息监测点,按期上报各县区蔬菜价格信息,为蔬菜生产和营销提供参考。现有蔬菜贮藏加工龙头企业17家,拥有天水众兴菌业股份有限公司、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甘谷全录王辣椒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天水种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年经销蔬菜25万t以上。蔬菜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增强了产业发展活力。

2蔬菜生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