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23:27: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天人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李栗谷天人观研究论文

摘要李栗谷在对天、命观的研究中,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思考了人性命运的问题。他以圣人与天的经历为基础。力图把传统的重要经典联成一个整体,证明了天与人,天道与人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天与道遥相呼应。人对于人性有积极作用;人所应循之道是通过圣人来传递的,圣人与天相通。另外,在关于命运的看法上,儒学和基督教的观点体现出更多的互补性,而不是相异性。

关键词天人观;命;天道;人事

人的命运是我们思考的最棘手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做什么?我们往何处去?”这些疑问众所周知。在每种文化中,人们在思索中发现,他们的一生不过是弹指一挥,他们只是其所属整体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追问这样的命运的意义,而对人的命运的思索不能不从超验的角度出发。

本文以对《易经》、《中庸》等中国经典文本的思考为出发点。这些文本是儒学在中国、韩国复兴的源泉,也赋予了李栗谷大量的灵感。确实,理学家会经常回归到某些基础性的章节。

传统认为,理学把人的本质看作理。关于人的本质曾经有过很多的辩论,有的强调它的善,有的则指出其恶的倾向。然而,中国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很快就把人性和天命的概念联系起来。因此,挖掘天命问题也就是挖掘人性问题。

根据我们的研究方法,我们力图证明,把人性问题和天命联系起来,而不是孤立地去研究它,是很有启发性的。对天的研究自孔子以来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而李栗谷则是如此表述的:“以天言之,则谓之命;以人言之,则谓之性,其实一也。”(《圣学辑要》)所以,对人的正确理解离不开天与天命。

查看全文

李栗谷天人观探究论文

摘要李栗谷在对天、命观的研究中,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思考了人性命运的问题。他以圣人与天的经历为基础。力图把传统的重要经典联成一个整体,证明了天与人,天道与人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天与道遥相呼应。人对于人性有积极作用;人所应循之道是通过圣人来传递的,圣人与天相通。另外,在关于命运的看法上,儒学和基督教的观点体现出更多的互补性,而不是相异性。

关键词天人观;命;天道;人事

人的命运是我们思考的最棘手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做什么?我们往何处去?”这些疑问众所周知。在每种文化中,人们在思索中发现,他们的一生不过是弹指一挥,他们只是其所属整体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追问这样的命运的意义,而对人的命运的思索不能不从超验的角度出发。

本文以对《易经》、《中庸》等中国经典文本的思考为出发点。这些文本是儒学在中国、韩国复兴的源泉,也赋予了李栗谷大量的灵感。确实,理学家会经常回归到某些基础性的章节。

传统认为,理学把人的本质看作理。关于人的本质曾经有过很多的辩论,有的强调它的善,有的则指出其恶的倾向。然而,中国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很快就把人性和天命的概念联系起来。因此,挖掘天命问题也就是挖掘人性问题。

根据我们的研究方法,我们力图证明,把人性问题和天命联系起来,而不是孤立地去研究它,是很有启发性的。对天的研究自孔子以来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而李栗谷则是如此表述的:“以天言之,则谓之命;以人言之,则谓之性,其实一也。”(《圣学辑要》)所以,对人的正确理解离不开天与天命。

查看全文

天人相应观整体护理论文

【关键词】整体护理天人相应

随着“以人为本”的整体化护理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护理工作的实质已从过去的疾病护理发展为对已患病或未患病“人”的护理,也更多的考虑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如何遵照天人相应论,对已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正确的评估,更好的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使中医护理得以发扬光大是值得护理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1天人相应在人体的生理反应

作为自然界中组成部分的人类,时刻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和支配,如《灵枢·邪客》所云:“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洲,人有九窍……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2]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活动,又可归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同时人体五脏功能活动,与四季、五时相关:平旦为肝木所主(7:00~9:00),日中为心火所主(11:00~13:00),脾主日(13:00~15:00),肺主下晡(15:00~17:00),肾主夜半(23:00~1:00)[3]。这些均说明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

2人体病理反应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人体的生理节律与时间变化相应而协调,一旦这种协调被破坏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即病情的变化也同样具有时间节律性,《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2]。即“夫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如肝病在夜半(23:00~1:00)多相对安静,此时为肾水所主,木得水养;病情加重在下晡(15:00~17:00),因金旺而乘木,患者神志转清易在平旦(7:00~9:00),因木旺于寅卯而相助机体正气。

查看全文

天人合一理念下茶艺馆室内设计探究

摘要:“天人合一”最早是由庄子提出来的,并在几千年的物质文化进程中演变为中华文明哲学体系中重要的一支。本文通过“天人合一”这一理念对茶艺馆室内设计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在对“天人合一”这一理念进行了深层解析后,又从两个角度就其对茶艺馆室内设计影响进行了阐析,并最后结合“天人合一”理念对茶艺馆室内设计进行了具体阐释。

关键词:天人合一;茶艺馆;室内设计;空间布局

“天人合一”凝聚了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一种辨证科学的价值观,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性意义。同时,由于“天人合一”所寓含的绿色设计理念以及人文主义内涵,使其一跃成为了当今艺术设计理论的核心指导思想,并在多元化的世界艺术设计领域熠熠生辉。

1“天人合一”理念解析

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天人合一”从一种思想内涵演变为一种文化状态。其从人与天的关系出发,使主体与客体在物质与物质的运动之间处于和谐自然的状态,进而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不断向前。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人合一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来传统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反映了我们华夏子孙最真实的思想状态。“天人合一”短短的四字,包含了太多难以言语的文化内涵与哲学寓意,其通过“合”这一动作将人与自然间的统一和谐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也反映了人类社会为了追求“一”这一境界而孜孜不倦所付出的努力。“天人合一”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毫不夸张地说“天人合一”无处不在,并且浸润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1“天人合一”的形成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论文

[摘要]中国文化经历了20世纪的重创剧痛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构建新的文明形态。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越来越清晰地发现,后现代文明应该是传统与现代的互补。毋庸置疑,我们要发挥传统的用途,但是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正确解读上,否则即是对传统的滥用。然而,现在有些人对古代一些概念、原理存在着误读。本文拟以“天人合一”为例,试做一个简单的剖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儒教

中国文化在经历了20世纪的重创剧痛之后,其未来的命运又将如何?中国要建设现代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应如何处理时代精神和传统精神之间的关系?在民族虚无主义与民族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之间,我们的抉择,是不是注定要倒向一边?这一系列的问题关系到当代中国文化的定位和重建。前现代传统已经逝去,现代文明的不和谐已经显露,后现代文明已见端倪。处在三种文化状态并存的局面下,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后现代文明的构建应该是传统与现代的互补。上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谓的海派文明其实就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

传统在构建新的文化体系中无疑是发挥作用的,任何一个文明的发展都不能与其传统完全割裂。要发挥传统的作用,首先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解读上,否则便是对传统的滥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教为本位的,儒教与皇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随着封建君权制的垮台,儒教所信奉的“天地君亲师”也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现在有些人提出要复兴儒教之类的话只能是一种空洞的谰言,失去了政治保证和制度支撑的儒教是无法重建也不应该重建的。但是既然儒教是传统文化的主体,我们继承传统时对儒教问题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我们怎样不恢复儒教但又吸收儒教的某些合理成分。我觉得答案只能是继承儒教的形式而非其本质,就像儒教现在在海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存、活动一样。其实,在海外,儒教严格来说不是真正的儒教,因为它的核心不是天地君亲师,中国继承儒教传统可以以此为参考。

那么,如何继承传统呢?我们的几代学者一直都在孜孜求索: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到梁漱溟、熊十力,均大力发扬陆(象山)王(阳明)心学及其致良知精神;冯友兰和金岳霖致力于新理学的建构;章太炎又追求儒释文化哲学的融合……但是现代有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却是显然的,他们对传统文化只是断章取义,甚至想当然地理解,比较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宇宙观上对“生”的崇尚;二是社会观上对“家”的爱戴;三是人生观上对“德”的追求;四是思维方式上归“和”的倾向。根据这些误解,他们开始发掘“优秀文化”的现代价值,比如说保护生态与环境意识;合理增长人口意识;人道意识;天人和谐意识等等。姑且不论这些“优秀文化”是否真能为现代社会继承,真能对当代文化产生影响,这些“优秀文化”的正确解读却是一个前提性问题,如果前提不正确,这就毫无意义,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查看全文

“天人合一”在室内设计的作用

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道家和儒家都推崇的重要思想,随着我国的环境意识的提高,许多设计师和艺术家在室内设计之中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倡导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本文重点对“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思想;室内设计;具体应用;设计艺术

1引言

我国古典传统的室内设计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应用比较广泛,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室内设计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许多设计者重新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应用到室内设计之中。不仅可以提高室内的美观程度,还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理念,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2“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的思想史上比较重要的思想概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传统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儒家的思想中,天是道德观念的体现,人是道德准则的体现,“天人合一”在是自然的情况下,与自然进行合一,具体的表现为孔子所述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道家的思想中,天是自然,人是构造自然的一部分,“万物与我为一”是道家追逐“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思想是哲学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生态观和人生价值观。“天人合一”思想指出,要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稳定。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在室内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统一的整体观念,认为天人是一体存在的。二是自然发展规律平衡观,倡导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三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辩证观点。这些思想为室内设计的领域打开了一扇窗,促进了室内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推动了室内设计理论的发展。“天人合一”是传统室内设计的首选思想,已经形成了比较具体的理论体系。“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设计者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以中尊为美,强调自由灵动、虚实结合的审美意境,“天人合一”理念指出,顺其自然产生的美是理想的美[1]。与此同时,“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室内设计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天人合一”思想指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和谐共处的伦理关系,这是人类对于自然畏惧之心的体现。要充分的尊重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充分的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个虚实结合的创作意境。“天人合一”思想还促进了生态文明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要求在室内设计的同时,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步进行。

查看全文

传统建筑艺术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审美观,通过剖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关系,说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无论造型、艺术表现形式及处理手段等都和“天人合一”的审美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神,同样也是现代建筑艺术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建筑艺术;传统文化;天人合一

一、中国人“天”的概念与“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它不但是中国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如道家、中国化了的佛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医家,以至风水、气功、武术、房中术……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天人合一”学说起源应在巫术时代或万物有灵论的时代。根据史学与考古学,中国在周以前,天的概念并不发达。发达的倒是“帝”或“天帝”的概念,大体上就是祖先神或其扩大。部落酋长或者巫师可以直接与之对话。人间一切事情都要通过占卜,得到能“降人福祉,决人休咎”的“帝”的旨意以后,才能决定。后来到了周朝,“帝”的概念为“天”所替代。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一方面民间流行十分迷信的经纬学说,一方面大儒董仲舒又提出一个完备的“天人感应论”,把天的一切都与人的一切相比附,比如说“人有三百六十节,象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有四肢,副四时数也……”。由此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确认皇帝应当“法天而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朝以及对后世都有长远的影响,比如皇宫的建筑就是一个例子,今天北京的故宫就是“象天设都”的最后代表。地上的紫禁城完全是与天上的紫微垣相对应的。道家“天”的概念是对宇宙及其运行规律最彻底的抽象。老子的著名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中间的天就是这么个宇宙万物最高抽象的天。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中国哲学成熟于宋理学,宋理学集诸家之大成并融会贯通,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宋理学心目中的天始终是有道德倾向的天,而人则始终是有天性善性的人。”“天”的概念与“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查看全文

董仲舒易学哲学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董仲舒的易学哲学思想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表现在董仲舒赋予《易传》中的“元”以逻辑在先和价值根源之意义,表明“元”是一个价值本体范畴;他把《易传》的“继善成性”论改造为“天止人继”说,反映了人类在宇宙万物中之地位与意义的一种自觉精神;又把《易传》“人文化成”的思想观念发展为一种“人文宇宙观”,从宇宙观高度审视人类文化,又从人类文化角度看待宇宙,宇宙观与文化观合二为一,表明了宇宙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本源和基础,而人类文化是宇宙的发展和完善。这就从宇宙观的高度肯定、突出了人文价值的崇高意义。

关键词:董仲舒;易学哲学;元论;天止人继说;人文宇宙观

AnanalysisonDONGZhong-shu’sphilosophyoftheYilearning

Abstract:Beingabundantandprofound,DONGZhong-shu’philosophyoftheYilearningisthecoreofhiswholephilosophicalsystem.ThisismainlyembodiedbythatDONGZhong-shugrantedtheYuan,origin,inYiZhuanthesignificanceofbeinglogicallypriorandtheoriginofvalue,indicatingtheYuanwasanontologicalcategoryofvalue.Hetransformedthetheoryof“succeedinggoodnessintonature”describedinYiZhuanintothetheoryof“heaven’sboundarybeingsucceededbyhuman”,reflectingaconsciousspiritstressingthepositionandsignificanceofhumanintheuniverseandthemyriadbeings.Healsodevelopedtheideologicalconceptof“accomplishmentofhumansociety”explicatedinYiZhuaninto“humancosmicview”,examininghumanculturefromtheheightoftheworldoutlookandexaminingtheuniversefromtheangleofhumanculture.Thusheunitedtheworldoutlookandculturaloutlookintoone,indicatingthattheuniversewastheoriginandbasisforhumanculturalcreationandhumanculturedevelopsandperfectstheuniverse.Andthereforehehighlyconfirmedandstressedthesublimesignificanceofhumanvaluefromtheheightofworldoutlook.

Keywords:DONGZhong-shu;philosophyoftheYilearning;theoryofYuan;heaven’sboundarybeingsucceededbyhuman;humancosmicview

自近代康有为著《春秋董氏学》以来,学界探讨董仲舒思想时,大多讨论他的春秋公羊学,而鲜有论及董仲舒思想中的易学问题。这是令人遗憾的。从古代天人关系论角度而言,《周易》和《春秋》这两部经典具有密切联系。《周易》善推天道而落实于人事,《春秋》善言人事而上达天道。可以断言,董仲舒作为西汉大儒,他除了精治《春秋》的“微言大义”,还深研《周易》的“天人之学”。事实上,董仲舒不仅多次论及《周易》内容及其特点(关于董仲舒论《易》,试举数例如下:(1)“《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春秋繁露·精华》)(2)“其在《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夫鼎折足者,任非其人也。覆公餗者,国家倾也。”(《春秋繁露·精华》)(3)“《诗》、《书》明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春秋繁露·玉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董仲舒还改造、吸收了《易传》天人观,从而构成董仲舒哲学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也即董仲舒的易学哲学思想。本文即着重阐发这一点。

查看全文

探索天人相应论的发展价值

摘要:“天人相应”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内经》奠定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了天人相应思想。现代学者通过临床和实验方法,证实了其科学性与合理性;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体生命活动必然与外部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和规律才能健康无病,逆自然规律而行必将发生疾病。“天人相应”对人们防病、养生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天人相应;《内经》;综述,指导性

天人相应观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两千年来,它始终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活动。天人相应,指天地自然与人息息相通,人能参合自然的变化而与之相适应。在天人相应观的指导下,历代医家在诊治和预防疾病时重视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在理论研究、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等方面验证了其合理性、科学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近年兴起的五脏相关学说是由我国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提出的理论学说,是对中医脏腑等相关理论研究的继承与创新。五脏相关学说包括人体和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关,即“天人相应”,五脏相关学说的天人整体观是对中医学气一元论和“天人相应”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理论研究

中医学中天人相应观源于《内经》。《内经》中“天人相应”指自然界和人的关系,强调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和谐统一体,主要体现在生理、病理、治疗、养生等几个方面。

11人之生理与气候变化相应《内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起源于自然的运动变化,《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同时认为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素问·金匮真言论》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与天地相应,具有适应自然的能力,人体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时空变化同步,所以诸脏腑功能活动也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应。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人必须把握天地四时的变化,才能维持和促进人体的生命活动。

查看全文

思想价值论文:儒道思想的当代价值透析

本文作者:夏劲项继光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道家思想是荆楚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今日仍具有十分巨大的文化魅力。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一样包涵了丰富的关于“天”、“人”关系问题的重要生态思想。道家理论中所包涵的“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等重要的生态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观点从根本上不谋而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总体来看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涵了“道”的生态思想、生态伦理原则思想和生态伦理规范思想三大部分。(一)“道法自然”思想道家认为“天人和一”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⑦老子认为宇宙中有“道”、“天”、“地”和“人”的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⑦因此,“道”是最伟大的、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产生和存在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天地遵从自然之道,人也应该遵从自然之道。道家告诫人们应摆正自己在天地自然中的位置,天与人不相胜,也不能把自然视为可以随意被人掠夺和攫取的对象,任何“人为”破坏自然的做法都会导致整个生命系统的和谐关系的破裂;庄子则在“道”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思想,强调人们要“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⑦顺应“道”的客观规律,“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⑦“道法自然”和“物我为一”等观念是道家生态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主张人们应该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自然万物都在“道”的统摄下共存于同一的系统之中并各以自独特的方式来体现其“道”的渊源。因此,从“道”的哲学高度出发,道家生态思想既认识到了天人不相胜的一面,又认识到了天人相融合的一面,这是道家生态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二)“物我为一”思想道家认为,既然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都是同一的,即“道”,那么万物从本源上就是平等的,因此“物我为一”的平等思想是道家生态思想中又一重要特色。《齐物论》中明确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马蹄》中“万物群生,连属其乡”,“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思想也都直接反映出人与自热万物平等的观念,道家思想站在“道”的基础上强调人与万物的平等性、同一性;而且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既保持了人与自然各自的生存权利及其特性的自然而然的融合,也保护了人与自然维持各自的生存方式的“自然无为”的关系,其根本目的就是维护自然的和谐状态。《文子》说,“天地之所覆载,日月之所照明,阴阳之所煦,雨露之油润,道德之所扶,皆同一和”,因此万物生成、发展都取决于“和”,只有达到了天地和谐人与万物才能各得其所。人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对待自然,自然也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运行,“泽难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于樊中”。道家“自然无为”思想规定人不仅不可妄加作为,而且还应该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去维护生态和谐和平衡,一切凌驾于其他生命价值之上的违背自然天性的“为”都是不道德而且不合理的。因此,“自然无为”是“道法自然”的直接体现,也是道家“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理论中最基本的生态原则思想,也是保证自然万物平等和谐的重要途径。(三)“慈俭四知”思想《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这也就是道家基于“道”的生态思想和“自然无为”的生态原则思想而提出的“慈仁益物”、“节俭有度”、“四知”的生态伦理思想。“慈仁益物”。“慈”是由老子提出的重要的生态伦理道德规范,它既是天之“道”也是自然的本性;“慈”的本质是宽容,要求人类应当效法自然之道,具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生长万物使其维持特性、协助万物使其生长繁衍、引导万物使其完善自己。道家不仅主张爱物,而且与儒家“亲亲仁民爱物”的“仁”德的思想一致,主张“爱人利物之谓仁”,⑦人类的行为不仅不应当破坏他物的自然状态,而且应当益于他物的自然存在。“慈仁益物”体现了人以自然为师,顺其自然增益万物,无私心、不居功的人文情怀。“节俭有度”。“俭”是道家的另一重要的生态伦理道德规范,也是人在对待自身欲望时所应有的自律准则。《老子》道:“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⑦人类维持其生存必然要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自然资源,但从自然界汲取生命养分的行为必须有度,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适得其反。“节俭有度”规范要求禁止一切极端、奢侈、过度的行为,不奢求过多的资源,把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节制在合理限度之内,有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积蓄能量,厚积薄发。“四知”。“四知”是指道家思想中的“知常”、“知和”、“知止”和“知足”四种重要的生态思想。“知常曰明”就是要理解和把握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知和曰常”则强调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和谐的状态;“知止不殆”是强调人要适合而止、适度利用生态资源;“知足不辱”则是要求人们要克制自我欲望。尤其是道家将“和”视为宇宙万物生成的主要机理,“阴阳和静”是“道”的本质内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在阴阳相互对峙与和谐之中共生共存的,自然界的阴阳两气相互融合、和谐才使世间万物得以产生发展。人应当效法自然,谨遵“四知”的生态伦理道德,遵从天地之“道”,遵从自然本身的和谐,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之至也”的最高理想境界。

儒道生态思想的评析

(一)儒道生态思想的合理性首先,儒道生态思想坚持了“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观。整体性是系统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儒道生态思想中最重要的共同点也是对当代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观。儒家关于“天人合德”、“性天相通”、“天人一体”,道家关于“天地并生”、“物我为一”等思想都反映了他们从朴素的角度对于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的把握。“天人合一”思想将整体性作为基本点把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融为一体,将人和自然两个不同质的系统视为同一本原体。儒道生态思想反对将“天人”割裂甚至对立的观念,无论是“天”,还是“道”,人与万物都只有一个本源,并且都是其整体中不可分割、息息相关的组成部分;而且“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不仅仅只是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也包涵了自然万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整体关系,它把人与自然万物视为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并且将天地万物的存在、发展和灭亡的变化过程当作是一个和谐、有序的整体系统。也正是天地万物各自有序地运动才保证了天人有序和谐。其次,儒道生态思想强调了人与万物和谐平等的价值观。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关键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儒家的“仁民爱物”、道家的“慈仁益物”等生态思想都强调了人类同其他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价值观,儒道倡导把人类生态伦理的价值情怀推及到整个宇宙内的生命的价值,正确认识人在天地自然中的位置。人们应当以“仁爱”、“自然”的方式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不能把自然视为可以随意被人掠夺和攫取的对象,强调不平等地利用和破坏自然都会导致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儒道生态思想极力试图劝诫世人营造和维持自然界的和谐、平等的大环境,以保护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发展。最后,儒道生态思想提出了天人协调适度发展的伦理观。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支持的客观要求。儒家主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注重人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自我,“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其“圣王之制”思想则更具体地规定了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如何保护生态平衡、保持适度发展的伦理规范;道家强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提倡人们适当地克制自我欲望,适合而止、自然而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至“常足”。儒道生态思想中关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自然实现自我发展、保护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天人相协调和适度发展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也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二)儒道生态思想的局限性我们探讨儒道生态思想的价值并不是说要用急功近利的态度去用传统文化思想来解决现代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任何时代、任何民族创造的文化财富都要受到其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儒道生态思想毕竟是一种朴素的、直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多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局限性。首先,儒道生态思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成就,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它更多地是强调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应该如何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实现自我发展的问题,它更适合于自然经济下的传统的、局部的、表层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现代社会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则更为复杂、深层的,这也注定了儒道生态文化无法完全适用于今天的生态问题。其次,儒家的“仁爱”思想具有人类价值和利益的本位观及其狭隘性,人际道德是最基本的道德,而生态道德是次要的道德,是一种有亲疏差别的道德阶梯结构;道家的生态思想强调“无为”、“自然”,顺应“道”是人的一种本质规定和行为准则,是一种被动地适应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思想。最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仍具有朴素的、直观的、甚至是猜测的特点,它的伦理思想的是主要表现一种大宇宙观的人生哲学,而缺乏对于人的行为规范的构建;而道家的“道”思想则把自然本源高度抽象化、神秘化,有一种神秘主义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儒道生态思想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扬其积极作用。

儒道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