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粉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21:50: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天花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谈天花粉本草考证

天花粉是临床常用中药,又称瑞雪(《本草纲目》),花粉(《增订伪药条辨》),栝楼粉、楼粉(《药材学》),屎瓜粉(《四川中药学》)。而栝楼在古代的别名也很多:如《尔雅》载:“果笾实,栝楼也。论文百事通”郭璞注云:“今齐人呼为天瓜。”毛诗:“果笾实。”《传》曰:“果螅栝楼也。”《名医别录》载:“一名果螅一名天瓜,一名泽姑。实名黄瓜。”现代天花粉的商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根,古代所用天花粉是用栝楼根所制成的粉。现将有关问题考证如下。

关于天花的名称

1.雪的别称:如唐代熊孺登《雪中答僧书》诗:“八行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宋代陆游《拟砚山观雪》:“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作态。”金代高士谈《雪》诗:“簌簌天花落无休,寒门疏竹共风流。”闻一多《雪》诗:“夜散下无数绒毛似的天花,织成一片大氅。”

2.中医的病名:为痘的别名,清代袁旬撰《天花精言》六卷,前四卷专论痘证。

3.天上落下的各色香花:佛教传说,佛祖说法时感动天神,诸天神撒各色香花,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如《心地观经一序品偈》:“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乱坠偏虚空。”这里的“华”同“花”,“天华”即“天花”。

4.玉米的雄花穗:天的意义之一是指位置在顶部的,如天窗。玉米的雄花穗因为长在顶部,所以称天花。

查看全文

天花粉在暑温病中应用研究论文

暑温一病,进展迅猛,初起即可见壮热、烦渴、汗多、脉洪大等阳明气分实热证,继则化火、生痰、闭窍、动风之变,最后多见证为津伤气亏之征.故可将本病分为三期论治:初期(多为卫气同病),中期(多为气营两燔,可见邪毒化火入里,出现营血两燔),后期(多为恢复期)[1]。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2],具有清热生津之功,能散卫气之暑邪,可清营血之暑热,亦可养暑伤之阴,在暑温病分期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作用。

初期,证侯表现为壮热多汗、口渴心烦、背微恶寒、苔黄燥、脉洪数,此为暑温初起,暑热之邪侵犯卫气,邪正剧烈交争之候。病机归纳为暑入阳明,热盛烁津。邪热炽盛,气分里热蒸腾于外,则热势壮盛;暑邪内扰于心则心烦;热迫津外泄则汗多;邪热伤津则口渴苔燥;若汗泄过多,津气耗伤,腠理疏松则背微恶寒。治当清暑泄热,生津止渴,方用天花粉加白虎汤:天花粉30g、生石膏40g、知母20g、生甘草10g、粳米20g、竹叶10g,暑犯卫气,热盛于内而蒸腾于外,内外俱热,煎烁津夜,速投天花粉清热生津,津液生,则烦渴自止,并配竹叶,取其轻清宣透之功,共散随热之风,透风于热外,热势即衰,则解津液受煎之急,再辅以白虎汤增强泄热之力,共祛卫气之暑。由于暑易伤津,即使无明显津亏表现,天花粉也宜早用、重用,应遵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治未病思想,以防津亏欲脱。曾治李某,男,46岁,2005年7月6日以发热2+天就诊,伴口渴、多汗、头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洪大。体温39.5℃,神清,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鸣音。余(-)。诊断为暑温(暑入阳明),西医诊断为流行性感冒,给予头孢塞钠2.00.9%NS100mliv滴注1日2次清开灵40ml5%GNS250mliv滴注1日1次柴胡针4mlim1日1次。7月7日查患者,上述症状未减轻,体温39.3℃,遂改投天花粉加白虎汤:天花粉30g、生石膏40g、知母20g、粳米20g、生甘草10g、竹叶10g、佩兰15g、菊花15g。7月8日查患者,诸症明显减轻,体温37.3℃,继用天花粉加玉女煎2剂连服2日,病情痊愈。讨论:该患者为暑温初期,热势较盛,虽给予柴胡、清开灵等退热之剂,然热不退,究其原因,清热未生津也,使用天花粉生津退热治疗该患暑温,津液一生,热势自衰,焉有不退烧之理?正如王冰所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中期,证侯表现为身热心烦、咯痰黄稠、谵语神昏、口渴自汗、小便短赤、苔黄干燥、脉无力,此为暑热未去而津气已伤之侯。暑热内蒸,故身热心烦;热炼津为痰,故咯痰黄稠;痰蒙清窍则神昏,热扰心神则谵语;暑热伤津则口渴、小便短赤、苔黄干燥;热盛迫津外泄则自汗;汗出过多,伤津耗气,故脉无力。治当清热涤暑,益气生津。方用天花粉加王氏清暑益气汤:天花粉40g、西洋参5g、麦冬30g、石斛30g、黄连10g、竹叶10g、荷梗20g、生甘草10g、粳米20g。暑入心营,伤津扰神,灼津成痰.运用天花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可使入营之暑热从气分而解,即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可使干燥之稠痰润化而出,即有增液行舟之意。同时配伍西洋参、麦冬、甘草、粳米之属,共奏益气生津之效。津气生,则口渴止;并黄连、竹叶、知母、荷梗之列,以增清解暑热之力,自当身热退净;无热灼津,痰源自断;无热扰心神,则心烦谵语等证亦解.即便并见身重、胸闷、苔黄腻等夹湿之证,也可重用天花粉,因本品具有滋阴生津而不碍湿之妙。曾治患儿王某,男,7岁,2004年6月23日以高热1+天就诊,伴口渴、头痛,哭闹,咯痰稠黄,唇燥,舌深红,苔黄干,脉细数。体温39.8℃,两面红赤,扁桃不肿大,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散在干鸣音。余(一)。诊断为暑温(暑入气营),速投天花粉加王氏清暑益气汤:天花粉12、竹叶5g、西洋参5g、麦冬10g、知母10g、荷叶10g、粳米10g、黄连3g、石斛10g、瓜蒌仁10g,1日1剂,6月24日,查见患儿,诸症悉减,体温36.8℃,续服2剂,病情痊愈。讨论:该患儿为暑温中期,暑热炽盛,气营两燔,给其加入天花粉,清泄气营,自当热退病愈。

后期,证候表现为身热自汗、心烦口渴、胸闷气短、舌红少苔、脉虚细,此为暑温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余热内扰则心烦胸闷;口渴、舌红少苔、脉虚细乃为阴津不足之兆,治当清泄余热,养阴生津。方用天花粉加竹叶石膏汤:天花粉20g、白人参20g、竹叶10g、石膏40g、麦冬20g、粳米20g、生甘草10g。暑温此期,暑邪虽退,但阴伤严重,应以养阴为要,叶天士有云“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故投天花粉养阴生津,配以白人参、麦冬、粳米益气生津,佐以竹叶、石膏清热除烦,热退汗止。曾治患者张某,女,39岁,2006年7月3日以反复发热5+天初诊,伴少气乏力,口渴,舌红少苔,脉虚细,体温37.8℃,余(一)。就诊前曾因高热多汗,在我院以暑温住院治疗4天,目前仍觉不时发热,口渴心烦,诊断为暑温(暑温后期,余热留恋,津气未复)。给予天花粉加竹叶石膏汤:天花粉20g、白人参20g、竹叶10g、石膏40g、麦冬20g、粳米20g、生甘草10g。7月5日,患者复诊,诸症消失,续守上方,7月7日,访视病员,其已痊愈。讨论:该患系暑温恢复期,余热未清,津气未复,加入天花粉清热生津,因是康复。

体会:暑温之病以热盛津亏贯穿全程,不论何阶段均可用天花粉清热生津,只是中期用量略大于早、后期。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水煎液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表明,天花粉蛋白可抑制乙型脑炎、麻疹等多种病毒在感染的免疫细胞内复制。

值得注意的是:对孕妇禁用本品,以防堕胎;对脾胃素虚之人,慎用本品,以防伤中阳,致脾胃更虚。

查看全文

天花粉在暑温病论治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暑温是感受暑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暑热之邪,其性酷烈,热势较盛,易伤津耗气,治暑之法,以祛暑生津为要,而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清热生津之功,能散卫气之暑邪,可清营血之暑热,亦可养暑伤之阴,笔者总结天花粉在临床暑温病的治疗。

【关键词】天花粉暑温病

暑温一病,进展迅猛,初起即可见壮热、烦渴、汗多、脉洪大等阳明气分实热证,继则化火、生痰、闭窍、动风之变,最后多见证为津伤气亏之征.故可将本病分为三期论治:初期(多为卫气同病),中期(多为气营两燔,可见邪毒化火入里,出现营血两燔),后期(多为恢复期)[1]。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2],具有清热生津之功,能散卫气之暑邪,可清营血之暑热,亦可养暑伤之阴,在暑温病分期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作用。

初期,证侯表现为壮热多汗、口渴心烦、背微恶寒、苔黄燥、脉洪数,此为暑温初起,暑热之邪侵犯卫气,邪正剧烈交争之候。病机归纳为暑入阳明,热盛烁津。邪热炽盛,气分里热蒸腾于外,则热势壮盛;暑邪内扰于心则心烦;热迫津外泄则汗多;邪热伤津则口渴苔燥;若汗泄过多,津气耗伤,腠理疏松则背微恶寒。治当清暑泄热,生津止渴,方用天花粉加白虎汤:天花粉30g、生石膏40g、知母20g、生甘草10g、粳米20g、竹叶10g,暑犯卫气,热盛于内而蒸腾于外,内外俱热,煎烁津夜,速投天花粉清热生津,津液生,则烦渴自止,并配竹叶,取其轻清宣透之功,共散随热之风,透风于热外,热势即衰,则解津液受煎之急,再辅以白虎汤增强泄热之力,共祛卫气之暑。由于暑易伤津,即使无明显津亏表现,天花粉也宜早用、重用,应遵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治未病思想,以防津亏欲脱。曾治李某,男,46岁,2005年7月6日以发热2+天就诊,伴口渴、多汗、头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洪大。体温39.5℃,神清,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鸣音。余(-)。诊断为暑温(暑入阳明),西医诊断为流行性感冒,给予头孢塞钠2.00.9%NS100mliv滴注1日2次清开灵40ml5%GNS250mliv滴注1日1次柴胡针4mlim1日1次。7月7日查患者,上述症状未减轻,体温39.3℃,遂改投天花粉加白虎汤:天花粉30g、生石膏40g、知母20g、粳米20g、生甘草10g、竹叶10g、佩兰15g、菊花15g。7月8日查患者,诸症明显减轻,体温37.3℃,继用天花粉加玉女煎2剂连服2日,病情痊愈。讨论:该患者为暑温初期,热势较盛,虽给予柴胡、清开灵等退热之剂,然热不退,究其原因,清热未生津也,使用天花粉生津退热治疗该患暑温,津液一生,热势自衰,焉有不退烧之理?正如王冰所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中期,证侯表现为身热心烦、咯痰黄稠、谵语神昏、口渴自汗、小便短赤、苔黄干燥、脉无力,此为暑热未去而津气已伤之侯。暑热内蒸,故身热心烦;热炼津为痰,故咯痰黄稠;痰蒙清窍则神昏,热扰心神则谵语;暑热伤津则口渴、小便短赤、苔黄干燥;热盛迫津外泄则自汗;汗出过多,伤津耗气,故脉无力。治当清热涤暑,益气生津。方用天花粉加王氏清暑益气汤:天花粉40g、西洋参5g、麦冬30g、石斛30g、黄连10g、竹叶10g、荷梗20g、生甘草10g、粳米20g。暑入心营,伤津扰神,灼津成痰.运用天花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可使入营之暑热从气分而解,即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可使干燥之稠痰润化而出,即有增液行舟之意。同时配伍西洋参、麦冬、甘草、粳米之属,共奏益气生津之效。津气生,则口渴止;并黄连、竹叶、知母、荷梗之列,以增清解暑热之力,自当身热退净;无热灼津,痰源自断;无热扰心神,则心烦谵语等证亦解.即便并见身重、胸闷、苔黄腻等夹湿之证,也可重用天花粉,因本品具有滋阴生津而不碍湿之妙。曾治患儿王某,男,7岁,2004年6月23日以高热1+天就诊,伴口渴、头痛,哭闹,咯痰稠黄,唇燥,舌深红,苔黄干,脉细数。体温39.8℃,两面红赤,扁桃不肿大,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散在干鸣音。余(一)。诊断为暑温(暑入气营),速投天花粉加王氏清暑益气汤:天花粉12、竹叶5g、西洋参5g、麦冬10g、知母10g、荷叶10g、粳米10g、黄连3g、石斛10g、瓜蒌仁10g,1日1剂,6月24日,查见患儿,诸症悉减,体温36.8℃,续服2剂,病情痊愈。讨论:该患儿为暑温中期,暑热炽盛,气营两燔,给其加入天花粉,清泄气营,自当热退病愈。中国论文联盟-后期,证候表现为身热自汗、心烦口渴、胸闷气短、舌红少苔、脉虚细,此为暑温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余热内扰则心烦胸闷;口渴、舌红少苔、脉虚细乃为阴津不足之兆,治当清泄余热,养阴生津。方用天花粉加竹叶石膏汤:天花粉20g、白人参20g、竹叶10g、石膏40g、麦冬20g、粳米20g、生甘草10g。暑温此期,暑邪虽退,但阴伤严重,应以养阴为要,叶天士有云“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故投天花粉养阴生津,配以白人参、麦冬、粳米益气生津,佐以竹叶、石膏清热除烦,热退汗止。曾治患者张某,女,39岁,2006年7月3日以反复发热5+天初诊,伴少气乏力,口渴,舌红少苔,脉虚细,体温37.8℃,余(一)。就诊前曾因高热多汗,在我院以暑温住院治疗4天,目前仍觉不时发热,口渴心烦,诊断为暑温(暑温后期,余热留恋,津气未复)。给予天花粉加竹叶石膏汤:天花粉20g、白人参20g、竹叶10g、石膏40g、麦冬20g、粳米20g、生甘草10g。7月5日,患者复诊,诸症消失,续守上方,7月7日,访视病员,其已痊愈。讨论:该患系暑温恢复期,余热未清,津气未复,加入天花粉清热生津,因是康复。

体会:暑温之病以热盛津亏贯穿全程,不论何阶段均可用天花粉清热生津,只是中期用量略大于早、后期。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水煎液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表明,天花粉蛋白可抑制乙型脑炎、麻疹等多种病毒在感染的免疫细胞内复制。

查看全文

糖尿病中医药治疗论文

【关键词】糖尿病

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已大幅攀升,糖尿病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无论采用中医或西医治疗,归根结底是为了延长患者的寿命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临床与相关实验已经表明中医药可以降糖,而中医的优势不仅在于直接降低血糖水平,还在于清除血糖升高的原因,即消除血糖难控因素。现将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报告分析如下。

1辨证治疗

糖尿病的演变过程可分为郁、热、虚、损四个阶段。

1.1糖尿病早期即郁、热阶段的治疗要以开郁、清热为主,同时要兼顾气阴不足的虚证。郁的阶段可以越鞠丸加减治疗;热的阶段可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

1.2糖尿病中期糖尿病中期多虚实相兼,寒热并存,既有脏腑、气血功能不足的本虚,更有痰、浊、痞的标实,治疗当标本兼顾,并根据虚实寒热的多少施治。脾虚胃滞或胃热者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气阴不足兼内热者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上热下寒者可用乌梅丸。

查看全文

骨炎宁颗粒质量标准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建立骨炎宁颗粒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处方中的大血藤、天花粉、皂角刺、地榆等4种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骨炎宁颗粒中绿原酸的含量。结果在TLC色谱中均能检出大血藤、天花粉、皂角刺、地榆,骨炎宁颗粒中绿原酸与其它组分良好分离,绿原酸浓度线性范围在0.0025~0.04μg(r=0.9999),样品加样回收率为99.60%,RSD=1.07%(n=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靠,重复性好,为骨炎宁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骨炎宁颗粒绿原酸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

StudyontheQualityStandardforGuyanningGranules

LYi,CHENHuating,LUJinqing

1.DepartmentofPharmacy,UnionHospitalAffiliatedwithTongjiMedicalCollege,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22China;

2.Hubei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uhan430061China

查看全文

升陷汤研究论文

【关键词】升陷汤

升陷汤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大气下陷的主方。笔者在临床中以此汤加减治疗他证,疗效观察满意。现附例以说明之,供临床参考。

1临床应用

1.1燥症患者,女,50岁,医生。2005年12月19日就诊。主诉:口唇干燥,强喝水,以午后及夜间尤甚,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质红无苔,脉细数。形瘦,既往两目干涩,视物易疲劳,曾易汗出,现不爱出汗,平素月经周期、经色、质可,无血块,但量少,行经3天左右。辨证:阴亏血虚。处方:生黄芪45g,生地15g,生山药15g,知母15g,玄参15g,天花粉15g,白芍15g,天门冬15g,阿胶10g烊化,鸡内金3g,升麻3g,柴胡3g,甘草6g。2剂后症状减轻,继服3剂痊愈。

按:患者形瘦乃阴虚体质;平素月经周期、经色、质可,无血块,量少,行经3天左右提示血虚,既往两目干涩,视物易疲劳正是肝胆血虚干燥之征,曾易汗出,现不爱出汗提示津液不足,现口唇干燥,强喝水,以午后及夜间尤甚,舌质红无苔,脉细数进一步提示阴亏血虚,故以滋阴养血润燥。然午后乃“阳中之阴”,阳气开始下降之时,口唇干燥以此时明显有气虚津液不能上乘之象,故于滋阴之中予以补气,此乃“阳中求阴”之意,又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兰室秘藏》中有“脾为血气阴阳之根蒂”之语,故方选升陷汤加减,重用生黄芪,佐以升麻、柴胡升补脾胃之气;予生地、山药、知母、玄参、天冬、天花粉滋阴润燥;予阿胶、白芍养血,加鸡内金少许以助运化。

1.2郁证患者,女,60岁,退休。2007年12月10日就诊。10年前因右侧乳腺癌行切除术,3年前因车祸丧子。近日儿媳再婚,得知此事后心境抑郁,胸脘痞闷,善太息,以深呼气为快,心烦易怒,失眠多梦,面色不华,头晕神疲,易饥能食,饥时若不急食即觉怔忡,多汗,活动尤甚,口干渴欲饮,检测血糖结果正常,舌质红,左脉弦细欠有力,右脉沉迟而弱。平素腰部酸痛。辨证:宗气下陷,肝气郁结。处方:生黄芪45g,党参10g,炒白术10g,生山药15g,知母15g,玄参15g,白芍15g,山萸肉30g,枸杞15g,天门冬15g,代赭石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炒枣仁15g,柏子仁15g,远志6g,升麻3g,柴胡3g,桔梗3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6枚。3剂后睡眠转佳,胸脘痞闷、饥饿感、口干渴减轻,脉象较前有力,自停服一切西药。继服5剂,嘱2日1剂,嘱移情易性情绪开朗,后回访症愈。

查看全文

高职用药教学处方分析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分析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的思维,提高学生运用药学及中药学知识的综合能力,引入一例左面神经炎患者的治疗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处方分析并思考用药合理性。结果表明高职教学引入处方分析对学生学习用药知识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学;处方分析;用药教育

1创造情境

提供病例及治疗过程摘要。患者,女性,73岁,西医诊断为左面神经炎、带状疱疹、结膜炎,中医诊断为蜗痹-风热袭络证(风邪外袭筋络阻痹症)。初始治疗:泼尼松片抗炎,阿昔洛韦粉针剂抗病毒,维B1营养神经,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护胃。入院第2天:氯化钾缓释片补钾,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内服大秦艽汤加减方:秦艽10g,川芎10g,当归10g,赤芍15g,甘草6g,羌活10g,防风10g,黄芩10g,白芷10g,白术10g,生地黄15g,茯苓15g,醋延胡索10g,僵蚕10g,全蝎6g,制白附子6g,佛手10g,络石藤15g。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入院第3天:依降钙素注射液补钙,维D2注射液促钙吸收,外用喷昔洛韦乳膏缓解疱疹症状。入院第5天:停用泼尼松片。入院第7天:左耳内疼痛,左眼干涩,左侧眼睑闭合不全,畏光流泪,左侧面部兜饭感均较入院时改善。停用阿昔洛韦。内服药方调整,在初期治疗方基础上去制白附子6g,改天花粉15g,用法保持不变。入院第13天:左眼可闭合,口角稍歪斜,左侧面部轻度兜饭感。停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喷昔洛韦乳膏。内服药方沿用二次调整方,用法保持不变。入院第19天,出院:口角稍右偏。腺苷钴胺片营养神经,内服药方调整,在二次调整方基础上加干石斛15g、南沙参15g,用法保持不变,3日为一疗程。

2处方分析

提供药品说明书、临床诊疗指南、中医医案等书面依据,引导学生进行用药治疗分析。以下为学生分析实例。

查看全文

干燥综合征治疗研究论文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肝郁辨证论治

干燥综合征(sjogrensyndrome,SS)是一种以外分泌腺受损为主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患者最突出的损伤和最早受累的部位为唾液腺、泪腺,主要表现为口干、眼干。我国SS的患病率为0.33%~0.77%。近年来,经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确诊的风湿病患者中,SS患者人数仅次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位居第三。但由于许多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再加上该病早期口眼干症状易被忽视,因而常被漏诊、误诊。陶筱娟主任临床观察到,有相当一部分SS患者表现肝气郁结和瘀血征象,以疏肝解郁和活血化瘀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其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介绍如下。

1病机探讨

1.1以肝肾阴虚为本本病发病以中年以上女性居多。女子六七肾气当衰,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肝肾阴虚,加之后天经孕产乳之苦,可致津亏血耗而成阴虚血弱之体。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肾主水生精,肾阴亏损则津不上承,口干咽燥。肝肾同源,肝主藏血,肝开窍于目,肝失濡养,目失濡润则双目干涩,视物模糊,月经亏少或闭经。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之阴不足,筋骨失于荣养则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类证治裁》云:“燥有外因、有内因……因于内者,精血夺而燥生。”提示肝肾精血亏虚是内燥的根本[1]。干燥综合征患者舌苔、脉象多表现为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舌干燥有裂纹、脉细数,这些均为阴虚之表现。

1.2因郁致瘀,因瘀致燥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为藏血之脏。如血虚阴亏之体,复加情志郁结,气机不畅,可致气滞血瘀;或气郁肝火,灼伤津液,形成津亏郁热血瘀。瘀血形成之后,可阻碍气机升降,使津液敷布失常。津液在人体属阴,起滋润濡养作用,其散布于体表能润泽皮肤毛发,其流注于体内能滋灌五脏六腑,其注入孔窍能濡养眼耳口鼻诸窍,其流注于筋骨关节能使之柔润滑利。瘀血内停,津液敷布失常,脏腑不荣,机体失润,则燥病乃成。正如《血证论》曰:“瘀血在里则口渴……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另一方面,瘀血化热,可进一步耗伤津液,加重口眼干燥症状。干燥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为皮肤结节性红斑或紫癜样皮疹、雷诺氏征、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女子经血瘀滞、关节肿痛不移、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此皆为瘀血阻络的表现[2]。

2治疗大法

查看全文

中药引发的生殖毒性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药生殖系统毒性的特点及现状。方法通过中药对生殖系统毒性的古代记载、中药对生殖系统损伤的临床症状、中药对生殖系统毒性的实验研究、化学成分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等的研究分析,提出生殖毒性中药的研究开发方向。结果对中药的生殖毒性进行了分析探讨,开展中药抗生育作用的研究是生殖毒性中药的重要发展方向。结论研究分析了中药生殖毒性的现状,提出了中药生殖毒性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药生殖系统毒性

前言

由于中药作用相对温和,以复方为主治疗疾病,中药的不良反应较少。但随着国际上天然药物中毒事件的不断出现,对中药毒性重新认识的呼声逐渐增高。本文就中药的生殖毒性进行分析探讨。

一、中药对生殖系统毒性的古代记载

古代医药家很早就对妊娠禁忌药有所认识,东汉《神农本草经》即有堕胎药的记载。历代本草均把部分虫类中药列为妊娠禁忌的范畴,并列入许多妊娠禁忌药歌诀中。虫类妊娠禁忌药主要包括水蛭、虫、虻虫、全蝎、蜈蚣、地龙、斑蝥、白僵蚕、蝉蜕等9味。如水蛭,《本经》载:“破血瘕,积聚,无子”;《别录》载:“堕胎”;《本草经疏》亦言:“堕胎者,以其有毒善破血也”;近代记载:“妊娠不可服”。蜈蚣,《别录》载:“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孕妇应用仍应持小心态度”。地龙,《中华本草》(精选本)载:“脾胃虚寒证不宜服,孕妇禁服”;“地龙对子宫有兴奋作用,能引起痉挛性收缩,孕妇慎用”。明代李时珍总结为四十余种有代表性的禁忌药物,阐明了孕妇禁用的观点,并著有流传至今的“妊娠禁忌歌。”“虫元斑水蛭及蝱虫,附子乌头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米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硵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清代王孟英在李时珍禁忌用药的基础上增加至一百余种,现分类中主要是“妊娠禁忌歌”中的药物。将其分为禁用(剧毒)类,慎用(有毒)类,能用(无毒)类。禁用类:巴豆、螈青、牵牛子、斑蟊、天雄、野葛、水银、芫花、大戟、硵砂、地胆、雌黄、雄黄、水蛭、蝱虫、蜈蚣、蟹爪甲、干漆、商陆、麝香……;慎用类:附子、乌头、桃仁、红花、干姜、肉桂、三棱、牙硝、芒硝、牛膝、皂角、赭石……;能用类:茅根、通草、木通、瞿麦、薏仁、槐花、蝉蜕、丹皮、大黄、枳实、当归、川芎、冬葵子、益母草、半夏、南星、车前子、元胡、伏龙肝、神曲、麦芽等。

查看全文

中医外科临床护理价值探析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外科临床护理应用循证护理理念的价值。方法选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396例外科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常规中医外科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统计分析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患者满意度、中医证候积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循证护理理念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效果较好,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频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中医外科;临床护理;循证护理

如今医学事业的发展迅速,相应地要求我们对护理人员的整体工作模式做出改革。循证护理是通过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结合科学理论,并且根据患者的主观意愿而进行规划护理流程的一种护理模式。与常规的护理手段相比,它改变了仅仅以护理人员的护理经验为指标的护理方式,更倾向于科学化的理论依据,对患者的护理更具有针对性,患者对护理方式更具有认同性,为后续配合护理奠定理念基础。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采用循证护理对于完善护理标准的意义重大。循证护理不仅在西医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也在普及扩大[1]。为验证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本文随机选取2018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我院收治的396例普通外科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采取常规中医外科护理;另一组为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干预后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8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我院收治的396例中医外科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均为我院收治的患者;(2)认知功能正常;(3)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本次研究;(4)病程较短;(5)均已经接受按摩、艾灸等中医治疗。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全患者;(2)严重的大脑功能失调患者;(3)无认知能力患者;(4)不配合治疗的患者。1.3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的方法,为患者提供一个比较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根据患者病情以及需要调节好室内的温湿度;确保每天对患者的体征做好测量与记录工作,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有伤口的患者选择湿度、硬度适宜的敷料,确保患者的舒适度与恢复情况。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患者进行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提出循证问题。通过查阅文献以及以所有的临床经验为依据,提出循证问题。主要包括护理的具体操作、对患者的心理慰藉、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减压。在患者手术前为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对患者进行及时疏解,避免患者的过度畏惧,使患者相信手术,为患者增强信心;(2)寻找循证依据。根据提出的循证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以及处理对策,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更多护理案例,从中总结经验,以及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储备得到正确的护理方案;(3)护理流程。首先对患者以及护理人员之间建立亲密感,让患者与护理人员能够正常沟通并且愿意信任护理人员,建立认同感,以便配合护理。并且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对护理者的护理操作以及理论知识进行检测,对专业储备不够的护理人员进行警告,并且要求其进行改进,增强整个护理团队的护理水准。了解患者,根据患者的喜好进行规划护理,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食物的摄入也要非常注意,提醒患者不能食用的食物。在护理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消极情绪,及时进行开导。每天对患者的体征进行检查,确保掌握患者的病情,不能出现疏漏。1.4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1.4.1患者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以及不满意3个标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1.4.2中医证候积分。按照评分0~2分进行症状评价,分数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1.4.3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2组住院期间感染、出血、皮下积液以及组织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1.5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用SPSS22.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х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